453 頁 (共 594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3月 11, 2024 8:36 am
新老怪
「心性」是絕對的,清淨無染的;雖然是絕對的,卻可以修行。因為修行只是一種方便之法,其目的就是為了悟到這一念心清淨無染而已。

從究竟的角度來說,既沒有「修」,也沒有「證」,誠如《四十二章經》所說的「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修一切法,只要修了以後,不執著「能」修與「所」修,就能契入「絕對」的境界,也就是所謂的「無修」、「無證」最高的境界。而這種境界指的就是這一念心性。

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必須起心動念。就以誦經、念佛、打坐、參禪、觀照,或者是持咒、懺悔等等法門來説,這些都是修行悟道的方 法,也就是一種「方便」;而證悟,是證自己的本性。既然證的是自性本 心,就必須從自心上去證,而不是心外去證。修行既然非心外求證的事,還講什麼修證呢?只因為眾生的心有堅固的執著,總以為世間的事有所得,所以才說「有修」、「有證」。如此,眾生才會有所依止,進而去修、去證。

如果明白地告訴眾生,一切法無所修、亦無所證,那麼眾生就會迷惑:既然無所得,什麼都得不到,還修什麼?就好像一般迷於燒香拜佛的佛教徒,以為燒香拜佛就能得到佛菩薩的庇佑,進而趨吉避凶、消災免難。如果實話告訴一般的善男善女:佛菩薩無法保佑我們家宅平安、福壽康寧,這些都是「因果感應」的原理;一切的善惡、福禍都是自己宿世所造作的善惡業力感召來的。果然如此的話,肯定沒有人願意信佛,再來進香、供養、禮拜了!所以,對於那些善男信女就必須說:能以真誠懇切的心,祈求佛菩薩的保佑,就能得到佛力的加持與護佑。故一切的言辭說 法,無非只是一種方便而已。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明白,祖師菩薩說 法教化眾生,無非只是一種權宜方便罷了,只要不執著修證,這一念心也不妨礙修證。

每天誦經、念佛、持咒、禮拜就是修;修了以後不執著「能」念的心,也沒有「所」念的佛。這念心能遠離「能、所」兩邊的見解,始終保持這一念心的清淨,達於「無念」,即「念無念念」。

修,屬於「有為」法;無修,屬於「無為」法。若不執著有,即是無為;換句話說,不執著有修即是無修。就好像我們念佛,若念佛時,不執著念佛音聲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時間的長短,或者念佛是否能達一心不亂等等,只管安下心來集中精神,專心地念佛,其餘的事一概不去理會,無論修法是否有境界出現都不放在心上。只一念心安住在這一句佛號之上,老實念去。久而久之,功夫自然成片,無形中就能達到「念而無念」 的境界。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3月 11, 2024 8:44 am
新老怪
「藏頭白,海頭黑」:

所謂頭白、頭黑,指白帽與黑帽,這是典故。
傳說有二盜,一戴白帽,一戴黑帽。黑帽強盜施用詭計 奪去白帽強盜搶得之物,故黑帽強盜較白帽強盜 更顯無情而透徹。
此則公案中,僧所問之“祖師西來意(禪宗要旨)”,乃離四句絕百非,非是思惟所能到、言語所能表達,哪裡可以言教之?故馬祖推諉不答。
西堂智藏亦推說頭痛,意下似謂若非生病,可能告之答案。
相形之下,百丈以「我到這裡卻不會(這個問題,我也不會)」斷然拒絕回答,尤顯乾脆,
故馬祖謂:「藏頭白,海頭黑。」即謂百丈較西堂 更為無情、更透徹。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3月 11, 2024 9:49 am
新老怪
藏頭白海頭黑,且道意作么生?這些子,天下衲僧跳不出。看他雪竇,後面合殺得好,道:直饒是明眼衲僧也會不得。
這個些子消息,謂之神仙秘訣父子不傳。
釋迦老子,說一代時教,末後單傳心印,喚作金剛王寶劍,喚作正位。
恁麼葛藤,早是事不獲己。
古人略露些子鋒芒,若是透得底人,便乃七穿八穴,得大自在。
若透不得,從前無悟入處,轉說轉遠也。
馬駒踏殺天下人。西天般若多羅讖(chen預言)達摩雲:震旦雖闊無別路,要假兒孫腳下行。金雞解銜一粒粟,供養十方羅漢僧。
又六祖謂讓和尚曰:向後佛法,從汝邊去,已後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
厥後(jue那個的)江西法嗣,佈於天下,時號馬祖焉。
達摩六祖皆先謔馬祖,看他作略,果然別,只道藏頭白海頭黑,便見踏殺天下人處。
只這一句黑白語千人萬人咬不破。

臨濟未是白拈賊,
臨濟一日示眾雲: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向汝等諸人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
時有僧出問:如何是無位真人?
臨濟下禪床掐住雲:道道。
僧無語,濟托開雲:無位真人,是什麼乾屎橛。

雪峰後聞雲:臨濟大似白拈賊。
雪竇要與他臨濟相見,觀馬祖機鋒,尤過於臨濟,此正是白拈賊,臨濟未是白拈賊也,雪竇一時穿卻也。
卻頌這僧道:離四句絕百非,天上人間唯我知,且莫向鬼窟裡作活計。
古人雲:問在答處,答在問處,早是奇特,爾作麼生?
離得四句,絕得百非。
雪竇道,此事唯我能知,直饒三世諸佛,也覷不見。既是獨自個知,諸人更上來求個什麼?
大溈真如拈雲:這僧恁麼問?馬祖恁麼答?離四句色百非,智藏海兄都不知。要會麼,不見道:馬駒踏殺天下人,搊(chou)!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3月 11, 2024 11:58 am
藍海千尋
「心性」是絕對的,清淨無染的;雖然是絕對的,卻可以修行。因為修行只是一種方便之法,其目的就是為了悟到這一念心清淨無染而已。
修行主要有兩種,視所修法而定:
1.無常地修習(世間法修行),主要指三乘法。
2.常住地修習(出世間法修行),唯指大般涅槃經。

從世間修習轉出世間修習最為關鍵。
凡愚並無此能耐從世間修習轉出世間修習,原因無他:無法真正拔除妄心故(妄心始修,注定得妄果)。

佛三昧力加持是唯一途徑(如楞伽經所示)。
弘忍上人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弘忍此說道盡了身為凡愚的無奈,凡愚就是無法識本心,所以學任何法都無用,既然學任何法都無益,又如何能識本心?

凡愚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那麼如何能以“妄心”修學而得增上利益而識本心?

老怪兄所貼實屬妄言。

‘’悟‘’這個問題很大。
世間凡愚任其所能之“悟”就是:世聰智慧。
修因為妄,任悟皆妄,皆屬無常。

出世間之菩薩地菩薩所悟才能增上位階,原因:修因常住故,常住者意謂:不復失去。
以所修“不復失去”故而能增上位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3月 11, 2024 12:59 pm
新老怪
由藍海千尋 » 週一 3月 11, 2024 11:58 am
老怪兄所貼實屬妄言。


凡愚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那麼如何能以“妄心”修學而得增上利益而識本心?
‘’悟‘’這個問題很大。
世間凡愚任其所能之“悟”就是:世聰智慧。
修因為妄,任悟皆妄,皆屬無常。
出世間之菩薩地菩薩 所悟才能增上位階,原因:修因常住故,常住者意謂:不復失去。
以所修“不復失去”故而能增上位階。
世間凡愚:世聰智慧。
菩薩地菩薩:所悟才能增上位階,
藍海千尋:位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3月 11, 2024 3:58 pm
新老怪
約從2000多年前
後學就進入這個網站學習
其間
換了好多位發心大德,出錢出力
感恩無量啊
後學初來就稱學習
現在,依然在學習
我只是轉貼能夠貼的
我買的書真的很多
決定不會缺乏知見
也曾隨道場,到外國當志工
這些都不過只是方便
我同學當教授但自盡了
我同學當將軍但失能了
我們系上16位同學走了大半數
道友們
看開點
自重點
看完燈會

清明節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3月 11, 2024 4:03 pm
新老怪
誰會
如是我聞
我就不再轉貼文
好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3月 11, 2024 11:49 pm
藍海千尋
如是我聞
“我”....是關鍵。

“如是”....無特別深奧的內涵,並非如一些高僧大德在此作文章。

“如是”:阿難強記,佛世所說的經典,他都能如數家珍。經典首句加上「如是我聞」,表一切法,都是我阿難,從佛處所聽聞的,大眾才不會有爭論。

當然這個“我”指阿難。
但會眾機根不一,佛隨機應緣而度,身為對告眾的阿難,每部經出現的身份並不相同。
換言之,阿難雖已成見性佛,在佛說每部經時聽聞,實是代表會眾的程度強記。

是故,‘’如是‘’雖單純指阿難的聽聞,實是說明會眾的機根所能聽聞的內涵。....適應眾生。

所以這裏的“我”,你當然可以說是阿難,實則是不同時期的阿難,乃至可以說:就是指“會眾”。

是故,我說“我”字才是關鍵。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3月 12, 2024 8:58 am
新老怪
像您這樣的標準
令我很失望
看來我還可以繼續貼文

心燈錄的老人
他所有的文章中
都稱我
被人家砍了上千年
他最早就說明過
我是世尊說的 唯我獨尊者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3月 12, 2024 9:03 am
新老怪
《心燈錄》卷一
人人有此我


  昔世尊下降王宮而曰:天上天下,惟吾獨尊。乃是指出吾字。吾者,我也。
人人皆有此我,皆可獨尊。獨之雲者、我乃心王,我乃諸法之王,我乃八萬四知陀羅尼大總持。凡一切法,皆出自心王,皆出自我,故我為獨尊也。非世尊獨謂自家獨尊於天上天下也。下降即指出我 乃心法之王,要人向我求、我悟,不向一切法求、一切心求。故後發明心法雙忘,乃能獨契。人能於此悟得,始知現成之不可錯用心也。

  天上天下還有什麼 至寶高於我者否?靈於我者否?光明於我者否?智慧辯才神通過於我者否?豈不無比無儔,獨尊獨貴,且是本來現成,不煩汝修,不要求,只要悟,遇善知識當下便可發明,便可悟去,不過明此一我而已,有何難哉?而求此者如登天之難,甚至十年二三十年還矻矻自蔽。此何故也?諸方無善知識故也。以盲引盲,何日得了?悲夫!



  自無始以來,只有一我,生天生地,生萬物,生佛生眾生。並無物能生此我者,故此我無所從來。既無所來,則無所去,在古在今,鎮然一我而已。人能一悟此我,則入為恒河沙佛中之一佛,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