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 頁 (共 617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3月 26, 2024 2:07 pm
新老怪
請教:牙,一,口,骨,耳,兩,片,皮是‘’得相‘’還是‘’不得相‘’?
庭前柏樹子是相,非相?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3月 26, 2024 7:03 pm
藍海千尋
庭前柏樹子是相,非相?
那是禪宗“鴕鳥心態”玩弄禪徒的手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3月 26, 2024 7:36 pm
新老怪
由 藍海千尋 » 週二 3月 26, 2024 7:03 pm

庭前柏樹子是相,非相?
那是禪宗“鴕鳥心態”玩弄禪徒的手法。
回頂端
:mrgreen: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3月 26, 2024 10:43 pm
電火
祖師西來意
庭前柏樹子
==================
祖師意=>一個不能少
(西牛望月)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3月 26, 2024 10:52 pm
電火
佛門裡有黃門
一世三十年
故有
"西牛望月"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3月 27, 2024 7:39 am
新老怪
Re: 公案很難懂
未閱讀文章 由 電火 » 週二 3月 26, 2024 10:43 pm

祖師西來意
庭前柏樹子
==================
祖師意=>一個不能少
(西牛望月)
最單純的回答
佛教在印度都消除幾千年了
還是
顧好當下的事務,才是務實之道。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3月 27, 2024 7:58 am
新老怪
38.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唐詩選》

這是唐代詩人劉希夷(651-680?)題為《代悲白頭翁》詩的第四節:
古人無復洛城東, 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 應憐半死白頭翁。

昔日情人已不在洛陽城,今天年輕的戀人凝望著隨風凋零的花。
嚴冬已過,春天來臨,花和往年一樣,依然美麗綻放,但是賞花的人卻在不斷變化。
年輕美麗的人們啊,你們現在雖說還很年輕,但很快就會衰老,黑髮變白髮。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是天長地久和人生短暫的對比,詠嘆人生的無常。
有生必有死。那是人的“命運”。對於人來說,沒有比死別更悲傷的事了。
不,不只是人。

前幾天,《朝日新聞》的專欄“心”
介紹了千葉縣佛母寺住持安井玉峰的隨筆。
一天,一隻雄雉猛地撞到寺院牆上,身受重傷,瀕於死亡。雌雉悲鳴,在雄雉周圍轉圈跑。雄雉拼命想抬起頭,但是已經精疲力竭。
我感到一陣心痛,蹲在雄雉旁邊。
雌雉雖然戒心很高,但此刻她已經完全不顧忌我,只是一個勁兒地轉圈跑,一會兒開始輕輕地去啄他的嘴角,彷彿在說:
“你快起來呀!”然而沒有任何反應,雌雉又用嘴去啄他的雞冠和臉上的絨毛,想把他拉起來。
但是眼睛已經緊緊閉上。她趴到他的身上拼命地叫,不停地去啄他的腦袋拽他。
這就是他們的愛情嗎?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已經看不清她的樣子。
……她彷彿終於理解了事態的結果,依依不捨,一會兒離開,一會兒又靠近,來來回回無數次,終於飛走了。
我茫然若失,凝視著眼前的情景,正打算開始處理雄雉的遺體時,她又飛回來了。
在離有三米遠的地方,一直盯著我。
這次她彷彿下定了決心,很堅決地走近他身邊,一次、兩次地啄他的嘴。
她不叫喚,也不回頭,飛走了,再也沒有回來。
……這對夫妻經歷了今生的生離死別,結束了無常的短短一生……。她捧出她的一顆赤誠之心,竭盡全力向他告別。(1987年3月25日《朝日新聞》晚報)
露命難料夢一場,悲風吹到驚無常。死亡不知道什麼時候降臨,人啊人,要當心啊!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3月 27, 2024 8:07 am
新老怪
出處: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 第二十三冊,無依道人語錄。

經文:居士而荷擔法任者,迦文之世有淨名,於達磨之世有楊衒之,於馬祖之世有龐蘊。
宋元以來,名卿哲匠,或奕葉相承,或拳踢互應,語載傳燈僧史,昭昭然不可誣也。
其卓然而傑出者,如何密菴付法田素菴,素菴付法緇流,衣缽相繼七葉而愈光。
蓋佛祖之所重者在法,法之所在,雖總持尼凌行婆俞道婆輩,舉足以顯揚 提唱為千古偉人,至今存其語言,
如:金鎖玄關,得其蘊者 謂之真參實悟,稍一疑滯,則銀山鐵壁聳之,面目前矣。

【經文釋義】:

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三冊,無依道人語錄序文,指出正法眼藏,天命道統的授受與傳承,玄關金鎖的尊貴與殊勝,內容如下:
「居士而荷擔法任者,迦文之世有淨名,於達磨之世有楊衒之,於馬祖之世有龐蘊」:
在家修行得到正法眼藏者,釋迦牟尼佛之時,有淨名居士;菩提達摩祖師之時有楊炫之居士;馬祖道一禪師之時有龐蘊居士。

「宋元以來,名卿哲匠,或奕葉相承,或拳踢互應,語載傳燈僧史,昭昭然不可誣也」:
到了宋朝、元朝的時候,雖然出現很多有名的公卿、哲學家、修行人,他們自稱是得到代代相承下來的心法,也有自稱是得到依缽真傳,上下互相呼應的,但是傳燈錄這本書,並沒有記載,很明顯的,不可相信也。

「其卓然而傑出者,如何密菴付法田素菴,素菴付法緇流,衣缽相繼七葉而愈光」:
如果是得道的高僧,或修行很有卓越成就,非常傑出的人,但是明州天童山密菴咸傑禪師,如何將正法眼藏 傳付給田素菴居士,田素菴居士如何再將正法眼藏 傳授給緇流禪師,他們都沒有辦法交待 道統心法是如何傳承的。蓋依缽真傳相繼傳了五家七宗,而且更加發揚光大。

「蓋佛祖之所重者在法,法之所在,雖總持尼凌行婆俞道婆輩,舉足以顯揚提唱為千古偉人,至今存其語言」:
歷代以來,諸佛菩薩所注重的,就是般若正法的傳承,般若正法之所在,他是一切諸法之總持,是如來的陀羅尼,就是聰明絕頂的俞道婆之輩的人,都要得到如來的般若正法,如果能夠修持舉足輕重的般若正法,好好的發揚提倡,積極修辦,等待功德圓滿,都可以成為千古的偉人,所以留下此本語錄,以為日後做見證。

「如:金鎖玄關,得其蘊者謂之真參實悟,稍一疑滯,則銀山鐵壁聳之,面目前矣」:
例如金鎖玄關,是得道的重要關鍵,有得到真傳底蘊的修行人,才能夠真正參透,確實開悟,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如果稍為有一點點的疑問,滯礙不前,不肯接受天命明師的點傳,那麼銀山鐵壁的障礙物,就會阻隔在眼前,將無法得授般若正法,無法超生了死,證果成真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3月 27, 2024 8:39 am
新老怪
性光識光 第十

呂祖曰:
迴光之法,原通行、住、坐、臥,只要自得機竅。
吾前開示雲:「虛室生白,光非白耶」。
但有一說,初未見光時,此為效驗,若見為光,而有'識意'著之,即'意識',非'性光'也。
子不管他有光無光,只要「無念生念」。
何為「無念」?千休千處得。(註:無念,就是休息、放下追逐外物的妄心。)
何為“生念”,一念一生持。(註:生念,就是念念不忘、一生守持一個自性真心。)
此念乃正念,於平日念不同。
今心為念,念者「現有心」也。此心即'光'即'藥'。
●凡人視物,住眼一照,去不及分別。此為性光,如鏡之無心而照也,如水之無心而鑑也。
少刻即為識光,以其分別也。鏡有影已無鏡也,水有像已無水也。光有'識'尚何'光'哉?
子輩初則'性光',轉眼則'識','識'起而光杳不可覓食,非無光也,光已為'識'矣。
黃帝曰:“聲動生聲而生響”,即此義也。

《楞嚴》推勘入門曰:不在塵,不在識,惟選根耳。
(註:楞嚴經講過所謂'根、塵、識心',實際只有六根有性。所以選擇從六根來修真。)
此則何以?'塵'為外物,所謂器界也,與吾了不相涉,逐之則認為己物。
物必有還。通還戶牖,明還日月,借他為自終,非吾有也。
至於「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明還日月,見日月之明無還也。天有無日月之時,人無有不見日月之性。若然則分別為日月者,還可與為吾有耶。不知固明暗而分別者,明暗兩忘之時,分別何在。故亦還,此為內塵也。
惟'見性'(註:自己能見度)無還矣。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見'則'性'亦還矣。
'還'者,還其'識',念流轉之'見性'。即何「使汝流轉,心目為咎」也?

●能見度
初「八還辨見」時,上七者,皆明其一一有還。故留'見性'(註:''),以為阿難拄杖。
(註:這一章節的上下文,都是在講《楞嚴經》「八還辨見」一節前後經文的大致意思,裡面有引號的,都是佛在此經的原話。佛的意思是說:一切物相都歸還於外,都不是你真性。只有你自己能見度,無法還出去,是你的自性。這是先給了阿難尊者一個拐棍。)

究竟,'見性'既帶'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傳送識、阿賴耶識,非'真不還'也。
最後並此亦破,則方為'真見性','真不還'矣。
●(註:究竟來說,現在你自己凡夫位上的'能見度',還夾雜著'心對境的分別、染著',因此還夾雜著八識、識心,這還不真。要破了這識心,才是真性。也就是心境一如、更不染著。)

子輩迴光,正回其最初'不還之光',故一毫'識念'用不著。
「使汝流轉者,惟此六根,使汝成菩提者,亦惟此六根」。而塵與識皆不用。非用根也,用其根中之性耳。
(註:《楞嚴經》說「讓你流轉生死的是你的六根,讓你成菩提大道的也是你的六根」。所以不用六塵、六識界(見聞覺知),也不是用六根肉體,而是用六根中的能覺之性。)

●●今'不墮落''迴光',則用根中之元性。'落識'而'迴光',則用根中之'識性'。毫釐之辨在此也。
(註:不落識心的'迴光返照',是用六根中的覺性(自性覺照自性,不去覺知外物,而卻遍知遍見)。
如果你用六根的識心(來覺知外物),那樣就不是'迴光返照',就落在識心中了。)
●●'用心'即為'識光','放下'乃為'性光'。毫釐千里,不可不辨。
(註:用六根的識心來覺知事物,就是凡夫的識心放光。放下識心不用,就是自性放光。)

識不斷,則神不生;心不空,則丹不結。心淨則丹,心空即藥。
不著一物,是名心淨。
不留一物,是名心空。
空見為空,空猶未空。
空忘其空,斯名真空。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3月 27, 2024 9:43 am
新老怪
趙州見南泉之公案:趙州和尚參禮南泉禪師,正趕上南泉禪師在休息。
南泉禪師問:“近離甚處?”
趙州和尚道:“瑞像院。”
南泉禪師又問:“還見瑞像麼?”
趙州和尚道:“不見瑞像,只見臥如來。”南泉禪師於是坐起來,
問道:“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
趙州和尚道:“有主沙彌。”
南泉禪師便問:“那(哪)個是你主?”
趙州和尚於是走上前,向南泉禪師鞠躬問訊道:“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候萬福。”
南泉禪師一聽,便非常器重趙州和尚,並允許他入室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