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頁 (共 594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0月 25, 2021 8:18 am
新老怪
禪宗看心對象,所謂止觀所緣境,是以無明為本質的知、見,所謂心知、眼見,
《楞嚴經》也說「心目是功德賊所在」。
「不會」從心知立場切入,「不會、不知道」即心中無知特質,故以「不會」
為禪修觀察對象,是禪宗修行法門 獨特使用之所緣境。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0月 25, 2021 11:29 am
漫步的犀牛
新老怪 寫: 週一 10月 25, 2021 8:18 am
「不會」從心知立場切入,即心中無知特質,故以「不會」
為禪修觀察對象,是禪宗修行法門 獨特使用之所緣境。
路過。

看過許多版上學友說禪論道。

但是,今天第一次在此版上,看到很切實的字眼 : 「不會、不知道」

其實,這也是永嘉禪入門關鍵。

但是當我們把 「不會、不知道」,當成所緣境之後,接下來的重點學友能繼續演示呢 ?!!!

平安喜樂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0月 25, 2021 11:50 am
cyc320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若繼續藉文字演示,他人不會沒有意見詮釋,因此只可自個參,自性自度......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0月 25, 2021 11:59 am
新老怪
禪師與弟子間答問「不會」,從生活中不知道、不明白、不清楚之概念而言,是意識對語言與內心行相分別、認知。
如果深究「不會」本質,可分三層次而論:
第一,以無明為體「知、見」二種心相。因為以無明為體,所以無知,所以癡闇。
第二,此無知、癡闇心體,即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含藏無量劫來煩惱,虛妄種子,此種子有煩惱、愚癡、業力,名為業識。
第三,業識流轉到 凡夫現前五蘊身心,即是意識。
無明到業識,業識到意識,在意識中 呈現無明為體知、見。
此無明為體知見,在六根所知所見,則為虛妄相,故離開六根六塵之知見,則成意識心中不知、不見行相。
此離六根、六塵之不知,即祖師所說「不會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0月 25, 2021 12:05 pm
新老怪
良價禪師,幼年出家,有一天跟隨師父念《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句,忽以手捫面,問師父說:“我明明有眼、耳、鼻、舌等,為什麼《心經》說無?”其師駭然,說:“我做不了你的師父”。
後參學南泉普願、溈山靈祐、雲巖曇晟等,在曇晟那裡因無情說法公案 而有所省悟,後經過水邊看到自己在水里的倒影而大悟,成為曇晟的法嗣。唐宣宗大中(贊曰:本來面目一摸便見,無情說法似乎還欠,既見雲巖掀翻窠臼,過水睹影方始通透。


  洞山和尚因僧問:“如何是佛(怎樣才是佛)?”山雲:“麻(芝麻)三斤(當時洞山正在收拾芝麻,於是洞山就以眼前之事以答:佛就是這三斤芝麻)。


  無門曰:“洞山老人參得些蚌蛤禪(洞山老和尚所悟到的禪,就像是河蚌一樣),才開兩片(只要打開它的兩片殼),露出肝腸(就能看到它的肝腸。意思是洞山一開口說話,就直接明了地呈示禪的全體,毫不迂迴、遮蓋,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雖如是(雖然是這樣),且道向甚處見洞山(請問在什麼地方 可以真正見到洞山)?”

  頌曰:突出麻三斤,言親意更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頌文大意:突如其來,讓人摸不著頭腦地 說出個“佛就是芝麻三斤”,這樣的語言 其實非常直接親切,它所表達禪意 也是更加地直接親切。那些總是談論和思量對錯是非的人(比如說:如何才是佛,如何又不是?如何修行才對,如何修行不對?比如說:修行要空去執著,但空去執著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種執著,那究竟應該是去空還是不去空?陷入到這樣是非矛盾的迷霧之中,不知道佛法本來平常,一切現成),其實早已經是陷入到對錯是非之中了,他本身就是一個糾結於對錯是非的人。

  (明超《無門關夾注》)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0月 25, 2021 12:21 pm
新老怪
蓮月禪師上堂說:要識得佛性,要等待時節因緣,因緣時節到了,佛性真理自然顯現。
什麼是時節因緣?像現在黃鶯啼叫,楊柳飄搖,婦女在桑樹下採葉,水流花開,農夫插秧,如果會得,一切都是天真自然受用的覺性,滿目都是清淨法身;
如果「不會」,就是無邊業識,茫茫無盡。

初夏上堂: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若至,其理
自彰。即今鶯嬌柳媚,蠶婦採桑,水流華發,農夫插秧,
會得,原是天真受用;不會,未免業識茫茫。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0月 25, 2021 12:43 pm
漫步的犀牛
新老怪 寫: 週一 10月 25, 2021 11:59 am 禪師與弟子間答問「不會」,從生活中不知道、不明白、不清楚之概念而言,是意識對語言與內心行相分別、認知。
如果深究「不會」本質,可分三層次而論:
第一,以無明為體「知、見」二種心相。因為以無明為體,所以無知,所以癡闇。
第二,此無知、癡闇心體,即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含藏無量劫來煩惱,虛妄種子,此種子有煩惱、愚癡、業力,名為業識。
第三,業識流轉到 凡夫現前五蘊身心,即是意識。
無明到業識,業識到意識,在意識中 呈現無明為體知、見。
此無明為體知見,在六根所知所見,則為虛妄相,故離開六根六塵之知見,則成意識心中不知、不見行相。
此離六根、六塵之不知,即祖師所說「不會底」
這樣的學理概述,那是外人在說的。

門裡學人不會這麼饒舌。

學友這樣問吧 :

當犀牛知道 "不會、不知道" ,是無明展示後,

接下來,結伽趺坐,收攝六根,

然後,請學友分享 ~~~

1.要把甚麼當成所緣 ???
2.怎麼用功?
3.有沒有甚麼 "檢驗" 的現象、方法 ?

請學友不吝指教、分享。

(PS. 就把這上開問題,當成公開小參;那怕提到有些超驗的檢查,也不算觸犯禁戒)

平安圓滿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0月 25, 2021 8:13 pm
cyc320
妙法蓮花經
藥草喻品第五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26, 2021 8:51 am
新老怪
突如其來,讓人摸不著頭腦地 說出個“佛就是芝麻三斤”,這樣的語言 其實非常直接親切,它所表達禪意 也是更加地直接親切。
那些總是談論和思量 對錯是非的人(比如說:如何才是佛,如何又不是?如何修行才對,如何修行不對?比如說:修行要空去執著,但空去執著本身 是不是也是一種執著,那究竟應該是去空還是不去空?陷入到這樣是非矛盾的迷霧之中,不知道佛法本來平常,一切現成),
其實早已經是陷入到 對錯是非之中了,他本身 就是一個糾結於對錯是非的人。


:mrgreen:對錯是非之中
麻三斤是非之中?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26, 2021 9:00 am
新老怪
原文:

  舉僧問洞山。如何是佛。山雲。麻三斤。

義解一:
  “麻三斤”怎麼會是佛呢?這則公案從字面上看,是沒有給人留任何思考餘地的。因為所要表達的內容,根本不在字面意思上,但是還必須要 通過字面的意思體現出來。

  我前面講過,如果擺脫了相對的束縛,任何一句話 都可以具足無量義的,任何一個物體,都是可以具足一切物體的性質與特點的。

  達到這個境界,回答:“麻三斤”又有何不可呢?四斤、五斤也無所謂!換作大豆、棉花也一樣並無不妥呀!而且有問就有答,這是多麼天然的有感就有應啊!縱橫無礙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被洞山演繹得 如此淋漓盡致!大家明白了嗎?


義解二:
  對禪機,並不是問東答西,驢唇硬要對馬嘴。雖然從表面上看,好像答與問沒什麼關係,其實都是一一對應的。例如:人家要是問“什麼是佛”?你回答“我去吃飯”,這就是答非所問。這種對法雖然也不與佛法衝突,但畢竟太低俗了,沒有藝術美感,這樣的禪機很難讓人產生興趣,也不利於佛法的流傳。

  如果問的內容屬於事物,回答的時候,要么就說出一個具體事物;要么就說出一個具體道理。如果回答脫離了這個範圍,那就跑題了。但是,有的禪機問話,是屬於堪驗對方,心是否會被境轉的。如果回答的 與問的正好一致,那就等於心被對方的境給轉了;如果回答跑題了,雖然沒有被境轉,但又有失威力。因為,這樣等於沒回答問題,或是回答錯了呀!

  但是,“麻三斤”這個公案,重點不是堪驗對方,心是否會被境轉的。
所以在這方面,要求就可以不用太嚴格了。其實“麻三斤”這個答案,一樣也做到了沒有被轉的效果了。因為這個答案裡 沒有一點佛的痕跡,所以沒被境轉。否則,無論回答“有佛”還是“無佛”,都是被轉了。答“有佛”是被正轉了;答“無佛”是被反轉了。

  問“什麼是佛?”問的是一物,答也必須是一物。“麻三斤”又正好是一物。所以,就像對聯一樣,正好對上了。

  這個公案最容易使人誤解的,就是會理解成 世間萬物都是佛。隨便說出任何一物都可以,這是受了“佛無處不在,又處處都不在”、“一切都是佛,又一切都不是”等理論的影響了。
  其實,這兩個理論都是方便說,是不究竟的。如果說一切都是佛,為什麼沒有人去找磚頭、石頭學習,去求它保佑呀?

  有的法師在註解時說:當時洞山正在稱麻,所以就答:“麻三斤”。試想:洞山當時已經開悟了,這樣的活兒自有小和尚去做的,根本用不著他 親自去做呀!即使是親自在稱麻,周圍也有很多景物的,為什麼偏要說“麻三斤”呢?所以,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公案大多數都是來自於現實,寫成書又都是經過藝術加工過的,但與偽造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因為這畢竟是智慧的結晶呀!這個公案一樣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為什麼回答要用“麻”呢?
  因為麻的顆粒微小,數量繁多,難以數清。“麻”比喻不思議境界,也比喻雜亂無章的煩惱,也比喻無明妄動。而“三”代表的是三界,也代表法、報、化三身。同時也代表從“麻”這個不思議境界 妄動出來的萬物,“三”也代表一切數。

  為什麼用“斤”而不用兩或鬥呢?
  “斤”與“金”是諧音,“金”代表貴重。為什麼會貴重呢?因為洞山不但達到了不思議境,也能駕馭不思議境生成萬物了。同時,也能隨心所欲地 駕馭所生出的萬物了。

  萬物一旦出現,就等於有了固定的形態與特點了,就相當於稱上的定盤星,有了精確的標尺了。只有這樣,才能有形形色色的萬物呀!所以,“麻三斤”代表的是萬物從無到有的 全過程,這就等於把佛的一切 都介紹出來了。

  另外,他也可以隨便說出一樣東西,例如:石頭或木頭。但並不是說石頭、木頭就真的是佛。而是通過他隨便地 任指一物的瀟灑從容,所體現出其縱橫無礙、無拘無束的能力。這個能力 正好就是佛解脫無礙的境界。

  我們應該透過答案的本身看背後的內容,可很多人卻只看到石頭了。我們既要透過答案,還要不能離開答案,沒有答案 就不能顯出這一切呀!這就是不即不離。

  另外,“什麼是佛”這個問題,在禪宗公案裡 出現的頻率是最多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有的回答是乾屎厥的,這樣的回答屬於是應機的,但並不究竟,其主要目的 是為了破徒弟們執著有佛的習氣。

  雖然以此為主,但在開悟人眼裡,這個答案仍然是完美的。因為只要開悟,就會明白“一即一切”,縱橫無礙的道理。就是任何一物,都可以具足 萬物的一切功能與特點,這又正好是佛的特點。所以透過答案,還是能見到佛的本質的。


  (原覺法師《碧巖錄》公案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