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頁 (共 37 頁)
Re: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發表於 : 週二 3月 08, 2022 10:16 am
由 訪客
訪客 寫: ↑週二 3月 08, 2022 10:00 am
二法是一切眾生都適用的真理 ; 二法的如實知是每個了解它的人都實用的問題處理法
透澈二法才能超越二法
認識無明才能斷除無明
胡説八道
Re: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發表於 : 週二 3月 08, 2022 10:25 am
由 訪客
0487
Re: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發表於 : 週二 3月 08, 2022 11:23 am
由 訪客
訪客 寫: ↑週二 3月 08, 2022 10:25 am0487
Re: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發表於 : 週二 3月 08, 2022 5:29 pm
由 每日頭條
「胡說八道」一詞的典故,大有深意
2018-03-30 由 小迪迪講歷史 發表于文化
漢語成語十分豐富(已收入成語詞典的多達18000餘條)且妙趣橫生。在語言表達中,恰當地運用成語既可使語言精煉,又可以豐富充實表達詞彙,還可顯示文采。在閱讀和學習成語中,似有這樣一種現象,成語的真實含意和人們使用的意思不是完全一致的。即往往是「借」字面之「意」,以「喻」要表達之「意」,而非成語的真正含意。最典型的如「胡說八道」。
胡說八道,也叫「胡說亂道」或「胡說白道」,是指沒有根據或沒有道理地亂說、瞎說。即信口開河,不顧事實,隨心所欲,任意發揮,不計後果,張嘴「胡咧咧」。
在日常生活中,正派善良的人一句:「你別胡說八道!」即刻就把此類德性的人給「噎」回去了。許多文學作品中,也多見藉助「胡說八道」來刻畫人物性格,增加可讀性的。《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祕魔岩主高擎個義兒,胡說亂道,遂將一摑齏粉撒在十方世界。」《西遊記》六八回:「你那曾見,《素問》《難經》《奔草》、《脈訣》,是甚般章句,怎生註解,就這等胡說亂道,會甚麼懸絲診脈!」《金瓶梅》二七回:「你安分守己,休再吃了酒,口裡胡說白道。」《三俠五義》七回:「小婦人告訴他兄弟已死,不但不哭,反倒向小婦人胡說八道。」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為了造語驚人,對仗工整起見,有些文豪們是簡直不恤於胡說八道。」
實際上,「胡說八道」這個成語,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胡說,二是八道。「胡說」一詞淵於「胡人」,在我國古代,一般把居住、生活在大西部和北部的少數民族,統稱為「胡人」。而「胡說」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晉之後。那時,居住在西北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等。但中原人並不認識他們的文字,而且也聽不懂他們說的話,於是,就把「胡人」的文章和說話叫「胡說」。實際上,「胡說」的胡應該是「胡人」的意思,而絕非他意。至於以後意思的演變,說到底,也是「自我」盲目和對「人家」的冤枉。
從資料看,「八道」一說是源於佛教,即「八正道」,又稱「八聖道」,是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類。它主要論述通向涅磐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另一說是源於道教。道教追求的是長生不老與得道成仙,但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經過八個階段,也就是八道。一是入道,即進入道門;二是學道,即學習修道的理論和方法;三是訪道,即對道的研修要請高道、大德加以指點;四是修道,即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五是得道,即通過修行、參悟,使自己的道行達到高深;六是傳道,即有了道行,不僅要個人修持還要普渡眾生進行傳道;七是為了道,即通過上述過程終於得道、脫胎換骨完成了修道的過程;八是成道,即升入天界成為所謂的神仙。
再看「胡說八道」這個詞,就一目了然了。明明是自己聽不懂胡人講佛法,又看不懂胡人的佛文;明明是自己聽不懂胡人講道經誦經文,又看不懂胡人的道經文章。反而還「倒打一耙」,說人家「胡說八道」,這是不是有點兒不講理?但「約定俗成」,古往今來,一直這麼說這麼寫,以此比喻有的人愛「胡說八道」,警惕「一派胡言」絕不可信,倒也「入木三分」。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culture/mqqyok6.html
Re: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發表於 : 週二 3月 08, 2022 9:14 pm
由 訪客
每日頭條 寫: ↑週二 3月 08, 2022 5:29 pm
「胡說八道」一詞的典故,大有深意
2018-03-30 由 小迪迪講歷史 發表于文化
漢語成語十分豐富(已收入成語詞典的多達18000餘條)且妙趣橫生。在語言表達中,恰當地運用成語既可使語言精煉,又可以豐富充實表達詞彙,還可顯示文采。在閱讀和學習成語中,似有這樣一種現象,成語的真實含意和人們使用的意思不是完全一致的。即往往是「借」字面之「意」,以「喻」要表達之「意」,而非成語的真正含意。最典型的如「胡說八道」。
胡說八道,也叫「胡說亂道」或「胡說白道」,是指沒有根據或沒有道理地亂說、瞎說。即信口開河,不顧事實,隨心所欲,任意發揮,不計後果,張嘴「胡咧咧」。
在日常生活中,正派善良的人一句:「你別胡說八道!」即刻就把此類德性的人給「噎」回去了。許多文學作品中,也多見藉助「胡說八道」來刻畫人物性格,增加可讀性的。《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祕魔岩主高擎個義兒,胡說亂道,遂將一摑齏粉撒在十方世界。」《西遊記》六八回:「你那曾見,《素問》《難經》《奔草》、《脈訣》,是甚般章句,怎生註解,就這等胡說亂道,會甚麼懸絲診脈!」《金瓶梅》二七回:「你安分守己,休再吃了酒,口裡胡說白道。」《三俠五義》七回:「小婦人告訴他兄弟已死,不但不哭,反倒向小婦人胡說八道。」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為了造語驚人,對仗工整起見,有些文豪們是簡直不恤於胡說八道。」
實際上,「胡說八道」這個成語,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胡說,二是八道。「胡說」一詞淵於「胡人」,在我國古代,一般把居住、生活在大西部和北部的少數民族,統稱為「胡人」。而「胡說」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晉之後。那時,居住在西北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等。但中原人並不認識他們的文字,而且也聽不懂他們說的話,於是,就把「胡人」的文章和說話叫「胡說」。實際上,「胡說」的胡應該是「胡人」的意思,而絕非他意。至於以後意思的演變,說到底,也是「自我」盲目和對「人家」的冤枉。
從資料看,「八道」一說是源於佛教,即「八正道」,又稱「八聖道」,是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類。它主要論述通向涅磐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另一說是源於道教。道教追求的是長生不老與得道成仙,但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經過八個階段,也就是八道。一是入道,即進入道門;二是學道,即學習修道的理論和方法;三是訪道,即對道的研修要請高道、大德加以指點;四是修道,即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五是得道,即通過修行、參悟,使自己的道行達到高深;六是傳道,即有了道行,不僅要個人修持還要普渡眾生進行傳道;七是為了道,即通過上述過程終於得道、脫胎換骨完成了修道的過程;八是成道,即升入天界成為所謂的神仙。
再看「胡說八道」這個詞,就一目了然了。明明是自己聽不懂胡人講佛法,又看不懂胡人的佛文;明明是自己聽不懂胡人講道經誦經文,又看不懂胡人的道經文章。反而還「倒打一耙」,說人家「胡說八道」,這是不是有點兒不講理?但「約定俗成」,古往今來,一直這麼說這麼寫,以此比喻有的人愛「胡說八道」,警惕「一派胡言」絕不可信,倒也「入木三分」。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culture/mqqyok6.html
雜話亂語
吃飽太閒
Re: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發表於 : 週三 3月 09, 2022 1:07 am
由 訪客
8755
Re: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發表於 : 週三 3月 09, 2022 6:38 am
由 訪客
訪客 寫: ↑週三 3月 09, 2022 1:07 am8755
2B
Re: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0, 2022 10:22 am
由 品客
滅苦之道
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契經 道品誦】
所說一切法,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說。 【契經 道品誦】
云何修四念處?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知、正念,調伏世間憂悲;外身、內外身觀住, 精勤方便 , 正念正知 , 調伏世間憂悲 。 如是受 、 心 、 法 , 內法 、 外法 、 內外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是名比丘修四念處。 【契經 道品誦】
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 間永無所取。
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如是隨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隨集、滅法觀受住則無所依 住,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隨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則無所依住, 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則無所依住,於 諸世間則無所取。是名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契經 道品誦】
生命靠食物的攝取而得以存活。食,當然指所有的四食──麁摶食、細觸食、意思食、識食;食所餵 養的生命當然也包括全部的五受陰──四大色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和六識身。梵行的目標是 讓純大苦聚的五蘊身於未來世永盡無餘,所以修身念處的重點在於斷絕長養未來世五蘊身之食的供 應。當然,即使是佛陀在入滅前也還是要吃、要看、要與人互動,但聖者僅是不令現法(既有的五受 陰) 承受不必要的苦受,並非在欲貪的驅役下追逐四食的滿足,這兩者的分別不可能由旁人逐事劃分, 有心擔負起梵行責任的修行者得在每一次臨事之際自行作果決的判斷,而這果斷的功夫可得從平時的 正見、正思惟練起。身念處的修習必須非常明確地覺察自己是否每逢美食(四食)當前便胃口大開, 迫不及待地急欲吞噉四食,長養未來世的五受陰,令純大苦聚再再集起。
感官對人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受、想、思、識都是由觸而生;感受更是左右了眾生有意無意的一切 作為,所以特別將觸與受提出來加重住念。感官作用所及而影響的一切受,足以促成整個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輪迴,全篇的〈六入誦〉幾乎全都在強調這一點。當知苦、樂、不苦不樂與貪、 瞋、癡的引發並非源於外在的人、事、物,而是無常的感官不可能藉由任何的觸而得到自我的安定與 滿足,敵人不在外面而是自己。無常生滅的觸非我、因觸而起的種種受也非我,除非先能如實體悟到 這一點,否則不可能心甘情願地觸滅則受滅,乃至純大苦聚滅。因此修受念處便要著重於對感官的敏 銳覺觀,不可糊里糊塗地因感官刺激而起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就隨生貪欲、瞋恚、愚癡。
名與色總括了所有與生俱來的生命機制 , 名色的運作具有引發心理作用的效果 , 隨著不同狀態的名色 造成愛欲 、 好惡 、 情緒甚至壓力等不同的心境 , 如此才能醞釀力量推動生命進一步地反應與進展 。 與 名色 「配備」 式功能不同,心可以跟無明煩惱相應,也可以和清淨梵行相應,心能決定以何種態度處 理名色所提供的訊息。修行者正觀名色的無常變易是無奈的事實,但大可不必無奈地任名色左右心 情!能正念正知名色的無常非我 , 便可以拒受名色的擺佈 , 得心解脫 。 修心念處的要訣首重在如實了 知名與色的生命現象不是我 、 不屬於我 , 而且這種如實了知必須非常地熟練老道 , 乃至成為一種習慣 反應,臨事不必再經過猶豫、踟躕,那麼心自然不會跟著名色的生生滅滅而上上下下、苦苦惱惱。心 念住成就的人,保證不必趕搭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的列車。
法 , 指生活中所歷經的每一個過程 , 所以也可以簡潔地以緣起法來代表 , 所有那些生活中曾經經驗或 曾經發生的識 、 名色乃至老病死憂悲惱苦等種種事件 , 如果不去提起 、 不再憶及 , 那麼它們就等於不 存在 。 當觸景生情或下意識隨之反應時 , 那些曾經發生過的法就隨之生起並產生影響力 , 乃至再度被 強化 , 所以說憶念集則法集 ; 但正如眾所周知 「時間會沖淡一切」 , 憶念滅則法沒 , 憶念不是實在的, 法也就不是實在的 , 在緣起無我的實況下 , 無明乃至老病死的世間一切法根本不值得讓人戀著難捨, 它們的是非 、 價值 、 意義全都隨著記憶的生生滅滅而長長消消 , 住念在這個真相中 , 哪還有什麼放不 下的?修法念處的重點不在於處理已現前的諸法 , 而是對未來的法 (生命現象) 不再愛著 、 不再欲貪、 不再嚮往 、 不願它們再再生起 , 一心欲以梵行的修習做到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 是以修行者 必須警覺自己是否陷入憶念;陷入種種憧憬、想像、回憶;陷入一切是非、價值、意義的執取,造成 進一步陷入憶念集則法集乃至純大苦聚集的輪迴老調。
「隨集法觀身 (受 、 心 、 法) 住 、 隨滅法觀身住 , 隨集滅法觀身住則無所依住 , 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 」 這整段經文的重點在於 「隨」 「觀」 二字,之所以稱為念處,便是心念隨時都該安住之處,在生活中 身、受、心、法的運作是不曾一刻靜止的,梵行、禪修的目的就是在訓練心念時時刻刻都能跟得上這 身、受、心、法活潑潑的躍動,盯緊它們、觀照它們,修行者不許在迷迷糊糊、搞不清狀況的情形下 再度放任它們取著世間,隨無明、隨欲貪、隨輪迴而轉。四念處是最標準的禪修,沒有足夠的念力、 定力絕不可能跟得上所有生活中早已成慣性的自然反應 , 更遑論節制 、 主導它們 ; 但四念處也絕不是 在定中修的,身、受、心、法的覺觀若不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就沒有梵行、沒有念住可言。若問修行要 怎麼修?這段經文就是答案!
四念處並沒有先後次第之分,無論是身、受、心、法中的哪一個念處,全是生命體的綜觀與透視,之 所以分為四處不過是方便由四個面向切入 , 好比 〈六入誦〉 中有幾處雖論六根而不談四食 , 卻也都概 略地稱做身念處 。 與其沒頭沒腦地忙著訓練慢慢走路以感覺腳底觸地的覺受 , 倒不如先懂得總覽身、 受 、 心 、 法這四處集起與散滅的癥結 , 以及認清它們推動生死輪迴的流程 , 才真能明白為什麼住念於 四念處可以達成無所依住,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的因果原理。
Re: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0, 2022 1:28 pm
由 訪客
周學友,我們應該~ 不要反應過度,就忽略他? 還是...吸一口氣,正視它呢 ?
/漫步的犀牛
有一句話說眼見為憑,很多沒有見過的事物,真的不要亂下定論,尤其是有關於宗教的問題,就像我自己曾經親眼見過鬼魂,所以我非常清楚人死後並不是結束,而是另外一段旅程的開始。
我也曾經見過大乘經典裡面所記載的菩薩,而且還是名氣最大的那一尊菩薩,所以我自己可以證明大乘經典的記載是真實不虛,但很可惜我沒有辦法拿出來給大家看,所以還是那一句話,眼見為憑,真的不要太早下定論。
至於出家人要不要吃素,還是結婚生子,自有各個派別的僧團自己會制定規則,這個事情一切隨緣,不要去批評。
大乘經典到底是不是由佛親口所說,這個現在沒有辦法去證明,因為佛陀現在不在世,所有的記載都是由後人所寫,包括阿含經,所以到底是不是由佛親口所說,這個沒有人會知道,但是還是回到我前面所說的(眼見為憑),就以我個人來說,我是相信大乘經典所記載的真實性,但到底是不是由佛親口所說,我有自己的判斷,因為在我所看到的所有大乘經典裡面,都是(同一個法味),彷彿是由同一個人所說,這實在太不可思議,因為如果是由許多後人所說,那麼必定會出現許多不同的說法,佛經與佛經之間必定會出現很大的差異,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大乘經典裡面,卻出現了不可思議(同一法味)的現象,所以任何研究大乘經典的人,都應該正視這個(現象),而不要去迴避這個現象。
還有一個問題要加以注意,佛在世所說的經典,可能會有(預告)的現象,什麼是預告的現象,比如說楞伽經裡面有提到不吃肉,但是佛陀也有可能會預告,他在以後所說的一些經典裡面,也有可能會提到不吃肉,這就是所謂的預告,所以我們的判斷應該要靈活一點,不要太過於武斷,以免犯下了胡亂批評的錯誤。
至於誹謗大乘經典會不會有什麼罪業,就我個人而言,我是真心希望不要有任何的罪業,因為眾生本來就是無知,因為無知而招攬下罪業,這個實在太冤枉了,心裡面實在會替他難過,所以我希望胡亂批評佛經,不要有任何的罪業,但到底有沒有罪業,這個要看所造成的影響程度如何,如果所造成的影響程度很大,那可能會牽扯到因果的問題,若是如此那麼禍福實在難料。
在這裡我個人有一個建議,非常誠懇的建議,如果你認為大乘經典都是後人所偽造的,都是不可信的,那你自己不要去看就好了,不需要到處嚷嚷,不需要到處批評大乘經典都是偽經,不需要到處給學習大乘的佛子難堪,如果還是執意要這麼做,那麼我只能說,你很可能是錯誤的。
以上是我的觀點,請參考看看。
Re: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0, 2022 1:33 pm
由 訪客
訪客 寫: ↑週四 3月 10, 2022 1:28 pm
周學友,我們應該~ 不要反應過度,就忽略他? 還是...吸一口氣,正視它呢 ?
/漫步的犀牛
有一句話說眼見為憑,很多沒有見過的事物,真的不要亂下定論,尤其是有關於宗教的問題,就像我
自己曾經親眼見過鬼魂,所以我非常清楚人死後並不是結束,而是另外一段旅程的開始。
我也曾經見過大乘經典裡面所記載的菩薩,而且還是名氣最大的那一尊菩薩,所以我自己可以證明大乘經典的記載是真實不虛,但很可惜我沒有辦法拿出來給大家看,所以還是那一句話,眼見為憑,真的不要太早下定論。
至於出家人要不要吃素,還是結婚生子,自有各個派別的僧團自己會制定規則,這個事情一切隨緣,不要去批評。
大乘經典到底是不是由佛親口所說,這個現在沒有辦法去證明,因為佛陀現在不在世,所有的記載都是由後人所寫,包括阿含經,所以到底是不是由佛親口所說,這個沒有人會知道,但是還是回到我前面所說的(眼見為憑),就以我個人來說,我是相信大乘經典所記載的真實性,但到底是不是由佛親口所說,我有自己的判斷,因為在我所看到的所有大乘經典裡面,都是(同一個法味),彷彿是由同一個人所說,這實在太不可思議,因為如果是由許多後人所說,那麼必定會出現許多不同的說法,佛經與佛經之間必定會出現很大的差異,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大乘經典裡面,卻出現了不可思議(同一法味)的現象,所以任何研究大乘經典的人,都應該正視這個(現象),而不要去迴避這個現象。
還有一個問題要加以注意,佛在世所說的經典,可能會有(預告)的現象,什麼是預告的現象,比如說楞伽經裡面有提到不吃肉,但是佛陀也有可能會預告,他在以後所說的一些經典裡面,也有可能會提到不吃肉,這就是所謂的預告,所以我們的判斷應該要靈活一點,不要太過於武斷,以免犯下了胡亂批評的錯誤。
至於誹謗大乘經典會不會有什麼罪業,就我個人而言,我是真心希望不要有任何的罪業,因為眾生本來就是無知,因為無知而招攬下罪業,這個實在太冤枉了,心裡面實在會替他難過,所以我希望胡亂批評佛經,不要有任何的罪業,但到底有沒有罪業,這個要看所造成的影響程度如何,如果所造成的影響程度很大,那可能會牽扯到因果的問題,若是如此那麼禍福實在難料。
在這裡我個人有一個建議,非常誠懇的建議,如果你認為大乘經典都是後人所偽造的,都是不可信的,那你自己不要去看就好了,不需要到處嚷嚷,不需要到處批評大乘經典都是偽經,不需要到處給學習大乘的佛子難堪,如果還是執意要這麼做,那麼我只能說,你很可能是錯誤的。
以上是我的觀點,請參考看看。
你還在疑神疑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