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恆兄,也感謝兩位[訪客]回應相關內容!
恆不住兄文章;
個人看法無差別之理由:
1.佛說:阿陀那識亦名阿賴耶識、心。
2.可說一細心,但不能說這一細心有別於阿賴耶識。
3.意識有二種:
一、意即識。(法相宗稱第七識)
二、意法生之意識。(法相稱第六識)
經云:「此中有識」是指此中有兩種意識。
又云:「唯有一分別意識」指只有一種意識,這個唯一就是
意法生之意識(即法相宗稱第六意識,另一種識第七末那識)
恆兄;
依照您分析的內容,如果分區塊來討論,
簡單的請教;
1.法相宗講:八識:前五識,六識,七識(末那識),八識(阿賴耶識)。
2.解深密經(心意識品)提到:前五識,六識,[阿陀那識,阿賴耶識],
為一,為二?
-------------------------------------------------------------------------------------
解深密經(心意識品)說到;
[慧廣!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
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故,亦名為心。
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茲長故!]
例如法相宗說的;
第七識(末那識)是恆常以無明見分去觀察第八識的見分,
所以癡.見.慢.愛這些根本煩惱心所都會加上[我],才說
我執深,就是我見,就是妄見,以非為是!
------------------------------------------------------------
至於第八識,約能藏一切法的[種子]方面說,即為[能藏];受前七識的
現行染薰方面說,稱為[所藏],約被第七識執著為[我]的方面說;形容
為[我愛執藏]。一切種子心識,古人翻譯[依處(能藏)].(依住(所藏)],
依著(執藏)的特性,這三義當中,本段經文說:
[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故,亦名為心]。
這些翻譯就有待釐清,如果混為一談,就會出現佛學辭典內容說的;
名相:阿陀那識
釋文: 又作陀那識。阿陀那,梵語 dna,
新譯家將之意譯作執、執持、執我,並以之為第八識之別名;
舊譯家譯作無解,而以之為第七識之別名。
(一)為第八識之別名。因阿陀那識為執持感官、身體,令不壞之根本識;
且執持諸法之種子,令不失;復因其執持自身,令結生相續,故稱執持識。
玄奘、窺基等法相宗新譯家,認為阿陀那識執持善惡業之勢力及有情之
身體,令之不壞,故以其為第八阿賴耶識之別名。
(二)為第七末那識之別名。因阿陀那識執持種子及有情之身體;
而末那識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並恆審
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我、我所」而執著;
二者所代表之意義實係相同,故地論宗、攝論宗、天台宗之舊譯家
以阿陀那識係執持阿賴耶識為自我之第七末那識之別名。
又有將此識譯作無明識、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妄識、
執識、煩惱識、染污識等。
〔解深密經卷一心意識相品、攝大乘論本卷上、成唯識論卷三、
大乘義章卷三、法華玄義卷五〕p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