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頁 (共 16 頁)

Re: 【大乘禪法三部曲】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依雜阿含經

發表於 : 週日 3月 06, 2022 10:21 am
周善為
在所謂的【大乘禪法】「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三部曲中,「現法禪思」居於箇中關鍵。

以如前所舉《雜阿含21經》而言,「略說法要」者,即世尊所提供學人之參禪心要,所謂「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廣解其義」者,即「色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如是,受……想……行……識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

「現法禪思」之關鍵句,便為「略說法要、廣解其義」。若了此意,便得「捨離心相」,了悟「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Re: 【大乘禪法三部曲】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依雜阿含經

發表於 : 週日 3月 06, 2022 10:28 am
周善為
在所謂的【大乘禪法】「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三部曲中,「現法禪思」居於箇中關鍵。

以如前所舉《雜阿含22經》而言,「略說法要」者,即世尊所提供學人之參禪心要,所謂「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廣解其義」者,即「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識愛即除」。

「現法禪思」之關鍵句,便為「色愛、識愛」。若了此意,便得「捨離心相」,了悟「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Re: 【大乘禪法三部曲】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依雜阿含經

發表於 : 週日 3月 06, 2022 10:33 am
cyc320
現法禪思是名定慧等持亦名俱足六般若波羅蜜多......

Re: 【大乘禪法三部曲】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依雜阿含經

發表於 : 週日 3月 06, 2022 3:14 pm
漫步的犀牛
周學友,
2500年前所結集的佛經,竟然會出現19世紀的「邏輯」一詞,這麼一來,犀牛大德真的必須好好和稀泥、搓湯圓了。
個人認為這並非是和稀泥、搓湯圓的鄉愿;而是翻譯問題

以下有三個版本的翻譯,學友可以撿選自己感到舒服的字句。

﹙1﹚勿輕信口耳傳說;勿信風說; 口傳
﹙2﹚勿輕信代代傳承;勿信傳說; 傳承
﹙3﹚勿輕信據說流言;勿信臆說; 風聞
﹙4﹚勿輕信經典所載;勿信於藏經之教相合之說; 不要因經藏之教
﹙5﹚勿輕信思辨邏輯;勿信基於尋思者; 不要因邏輯推論
﹙6﹚勿輕信詭辯論斷;勿信基於理趣者; 不要因推理
﹙7﹚勿輕信外觀常識;勿信熟慮於因相者; 不要因理論的深思
﹙8﹚勿輕信自見審度;勿信審慮忍許之見相合; 不要因沈思後接受之見解
﹙9﹚勿輕信外顯才能;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 不要因有能力者的形象
﹙10﹚勿輕信沙門導師。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 不要因沙門是我們尊敬的而遵循

======

學友若是覺得 "邏輯" 一詞,太過現代化,那不妨採用 "尋思者" 的翻譯。

學友所挑剔 "邏輯"者,是翻譯的用詞,太過現代化;(現代人翻譯,當然會偏向現代化用語)

而,楞伽經文的時序錯置,卻是凸顯撰寫的紕漏

這兩者的本質是相同的嗎?

咸信真正的大乘弟子,必定能清晰地分辨才是。

平安 喜樂

Re: 【大乘禪法三部曲】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依雜阿含經

發表於 : 週日 3月 06, 2022 4:54 pm
二楞子
勿輕信,不是否定的意思吧??

信根在學佛也是非常重要的,ㄧ般東方人信根強

西方人邏輯懷疑強。

信(saddhā)特相是對當信之事有信心,亦即對佛、法、僧、戒定慧三學、過去的五蘊、未來的五蘊、過去與未來的五蘊、緣起或者是因果法則等八種事有信心。「信」的作用是澄清,就像清水寶石能夠使混濁的水變得清澈。同樣的,生起五蓋或煩惱時,「信心」一生起,心中就會變得非常清澈,才能夠行布施、持戒、禪修。若沒有信心,將無法行布施,對因果法則沒有信心,會遲疑要不要行布施。對持戒有懷疑,也不會行布施。所以信心一生起,種種懷疑就被淨化。「信心」的現起是不迷濛,即去除心之不淨,如懷疑等等。近因是當信之事,就是前述八件事,或聽聞正法等等。聽聞正法很容易生起信心,就像之前提到舍利弗尊者的母親聽聞正法後,立即證到了須陀洹。所以,聽聞正法是須陀洹的素質。信心可以譬喻為雙手。當你進入寶山,需要依靠雙手才能夠把寶石帶回;如果沒有雙手,入寶山將空手而回。同樣的,入佛門而無信心,你也將空手而回。

Re: 【大乘禪法三部曲】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依雜阿含經

發表於 : 週一 3月 07, 2022 8:17 am
周善為
十一、如本題之初所舉《解深密經》曰:「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由深密意,於所宣說不了義經,以隱密相說諸法要,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即大乘禪法之由來。而此「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亦即【大乘禪法三部曲】的最終目標【捨離心相】。

則於如上《雜阿含17、18、19、21、22、254經》中所歸納出的【現法禪思】標的:「不緩、不急」,「略說法要、廣解其義」,「阿含諸經、大乘諸經」,「色愛、識愛」等,實修實踐大乘禪法觀行功夫,便應證得【捨離心相】、「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之禪修目的。

Re: 【大乘禪法三部曲】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依雜阿含經

發表於 : 週一 3月 07, 2022 9:08 am
周善為
十二、此時,吾人可以輕易發現,這些【現法禪思】標的,畢竟都是以相對【二邊二法】的型態呈現。

如《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於『行由品第一』云:「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又於『付囑品第十』曰:「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

換言之,佛與祖師古德說法,皆以二邊二法為用者,欲令學人【捨離心相】,悟入不二理地,了證「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也。

Re: 【大乘禪法三部曲】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依雜阿含經

發表於 : 週一 3月 07, 2022 10:20 am
周善為
十三、若悟不二,則【越於二,離諸相,寂滅,解脫,斷諸愛欲,轉去諸結,究竟苦邊】。

《雜阿含199經》南傳無

佛告羅睺羅:「善哉!諦聽!當為汝說。諸所有眼,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正觀。羅睺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羅睺羅!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一切相,我、我所、我慢使繫著不生。羅睺羅!如是比丘【越於二,離諸相】,寂滅、解脫。羅睺羅!【如是比丘斷諸愛欲,轉去諸結,究竟苦邊】。」

《雜阿含213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等演說二法,諦聽!善思!何等為二?【眼色為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是名二法。

若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是非二者,沙門瞿曇所說二法,此非為二。』【彼自以意說二法者,但有言說,{聞}[問]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
  
緣眼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緣觸,觸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若於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者,種貪欲身觸,種瞋恚身觸,種戒取身觸,種我見身觸,亦種殖增長諸惡不善法,如是純大苦集,皆從集生,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廣說如上。

復次,眼緣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於此諸受集、滅、味、患、離,如{是}[實]知。如{是}[實]知已,不種貪欲身觸,不種瞋恚身觸,不種戒取身觸,不種我見身觸,不種諸惡不善法,如是諸惡不善法滅,純大苦聚滅】。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

Re: 【大乘禪法三部曲】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依雜阿含經

發表於 : 週一 3月 07, 2022 10:45 am
周善為
十四、若學人不悟不二,即不得轉有漏成無漏、轉有為成無為,則不論所學係二乘聲聞法,或大乘菩薩法,皆屬心外求佛、心行理外之外道法,而不與【大師及諸弟子同法、同句、同義、同味】。

《雜阿含464經》

爾時,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所,詣已,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云何斷界……乃至滅界?」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
  
時,尊者阿難聞上座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五百比丘所,恭敬問訊,退坐一面,白五百比丘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時,當以何法專精思惟?」時,五百比丘答:「尊者阿難!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上座所說。

時,尊者阿難聞五百比丘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佛告阿難:「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五百比丘所說。時,尊者阿難白佛言:「奇哉世尊!【大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義、同味】。我今詣上座名上座者,問如此義,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說;我復詣五百比丘所,亦以此義、此句、此味而問,彼五百比丘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如今世尊所說。是故,當知師及弟子,一切同法、同義、同句、同味。」
  
佛告阿難:「汝知彼上座為何如比丘?」阿難白佛:「不知,世尊!」佛告阿難:「上座者,【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捨重擔,正智心善解脫,彼五百比丘亦皆如是。」

斷界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十三卷十二頁云:如是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已;於諸界中而得解脫。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
二解 瑜伽八十五卷十頁云:謂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
三解 顯揚三卷十九頁云:斷界者:謂斷見道所斷諸行。
四解 發智論一卷十九頁云:云何斷界?答:除愛結,餘結斷;名斷界。

三種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斷法不再起之三種也:一、自性斷。智慧起時,煩惱暗障,自性應斷,故名自性斷。二、不生斷。得法空時,使三塗惡道苦果永不更生。故名不生斷。三、緣縛斷。但斷心中之惑,則於外塵之境不起貪瞋,於境雖緣,而不生染著,故名緣縛斷。出宗鏡錄七十六。

又一、見所斷。聲聞初果之人名斷惑見理為見道。因斷三界八十八使之見惑而謂之見所斷。二、修行斷。聲聞之第二果第三果修真斷惑,名為修道。因斷三界十隨眠之惑而名為修所斷。三、非所斷。聲聞第四果,三界之煩惱皆已斷竟,得無漏果,更無可斷之惑,故云非所斷。出阿毘達磨品類足論三。

Re: 【大乘禪法三部曲】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依雜阿含經

發表於 : 週一 3月 07, 2022 11:22 am
周善為
十五、善不善〈惡〉法,實為不二。此即《解深密經》所言「於諸惡法能不造作,於諸善法能勤修習」,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者何?此與解脫何關?與見性何關?佛陀何以教令大眾斷惡修善?因為若是善惡實有,則三善三惡六道輪迴便為實有,而眾生畢竟不得解脫,不得了見佛性也。若教小孩學佛,即應從佛教的善惡觀教起,這是不二法的初階。雖是初階,一生管用。六祖大師得衣缽後,最先度化惠明,當時用的即是善惡不二法。

貪為佛教十惡業之首,有能貪心與所貪法,有二始有貪。不貪為佛教十善業之首,無能貪心與所貪法,無二即無貪。故,行十善者,無所行;無所行者,不起二想也。何以故?不行十惡,即行十善;非善即惡,非惡即善;善惡一體兩面,離惡者,善亦不可得也。是故,行十善者,無所行;無所行者,不起二想。無二者,無人我、無愛憎、無善惡、無生死。有二者,有生死、有善惡六道輪迴,而不得出也,此即實修實踐大乘禪法觀行功夫也。

《雜阿含964經》

婆蹉白佛:「當為我說【善不善法,令我得解】。」

佛告婆蹉:「我今當為汝略說善不善法,諦聽!善思!婆蹉!貪欲者是不善法,調伏貪欲是則善法;瞋恚愚癡是不善法,調伏恚癡是則善法;殺生者是不善法,離殺生者是則善法;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是不善法,不盜……乃至正見是則善法,是為,婆蹉!我今已說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

如是,聖弟子於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實知,十種不善法、十種善法如實知者,則於貪欲無餘滅盡;瞋恚愚癡無餘滅盡者,則於一切【有漏滅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雜阿含987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二法依止多住】,云何為二?【於諸善法未曾知足,於斷未曾遠離】。於善法不知足故,於諸斷法未曾遠離故,乃至肌消肉盡,筋連骨立,終不捨離精勤方便,不捨善法,不得未得終不休息,未曾於劣心生歡喜,常樂增進,昇上上道。【如是精進住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比丘!當於二法依止多住:於諸善法不生足想;依於諸斷未曾捨離,乃至肌消肉盡,筋連骨立,精勤方便堪能,修習善法不息。是故,比丘!於諸下劣[勿]生歡喜想,當修上上昇進,多住如是修習,不久當得速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