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為何「第一因」之說,屬外道法?
發表於 : 週日 2月 05, 2023 7:29 am
https://bodhicitta2.eastus2.cloudapp.azure.com/
https://bodhicitta2.eastus2.cloudapp.azure.com/viewtopic.php?t=58170
佛教之中,「能所」的應用,非常廣泛,決不僅限於唯識法相一宗一派的「熏習亅義,這是靜明君自己坐井觀天了。靜明 寫: ↑週日 2月 05, 2023 7:21 am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能薰四義
法相宗論薰習時所立之能薰條件有四種,即:
(一)有生滅,凡能薰之法,必顯現生滅現象,由此生滅而有變化作用,不生滅則無變化作用,猶如種子之有生滅作用而能開花結果。
(二)有勝用,能薰之法有能緣之勢用及強盛之勝用,具足此二者始得能薰,以其堪能引發習氣之故。如色法(身業、語業)等有強盛之用,而無能緣之用;異熟心等有能緣之用,而無強盛之用;不相應法二者俱無,均不為能薰。
(三)有增減,增者,經由薰習而加明利等;減者,由於無想定、滅盡定二無心定之位厭離薰習之粗心而漸至微細之心位,其時薰習亦滅。反之,如佛果之現行圓滿者則離增減,亦無薰習之作用。
(四)與所薰和合轉,略稱和合轉。即能薰者於所薰處(第八識)顯現「同身同時」之法,則薰習之事實,能所和合,同時同處,不即不離。〔成唯識論卷二、成唯識論述記卷三本〕(參閱「所薰四義」3252、「薰習」6612) p4299
將「能所亅侷限於唯識宗之「薰習」義,實在是井底觀天。靜明君自己去檢索看看,能所的應用有多普遍。靜明 寫: ↑週日 2月 05, 2023 7:32 am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所薰四義
法相宗立「所薰」之條件有四種,稱為所薰四義。所薰,為「能薰」之對稱,兩者互成薰習之義,惟能薰為主體,所薰為客體。據唯識大乘之薰習論,於吾人八識之中,前七識又稱七轉識,七轉識如起「現行」作用,則稱為「能薰」;第八之阿賴耶識則為「所薰」,乃七轉識現行,予以連續薰染影響作用之處,由之,阿賴耶識中之種子乃得「持續」及「增長」。然「能薰」與「所薰」並非一成不變,而係具有互為和合、輾轉薰長之作用,此即唯識家所謂「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之義。且於成唯識論卷二亦謂能薰與所薰各具有四義,其中,所薰四義即指第八阿賴耶識所應具足之四種條件。即:(一)堅住性,一類為堅,相續為住。即其性無憂、喜、苦、樂、善、不善等之變動,始終一類相續,方能任持習氣。反之,如能薰之「七轉識」,則因具有憂、喜、苦、樂等緣境轉易之變易性,故有「轉識」之稱,故自亦不具堅住性。(二)無記性,全稱無覆無記性,乃三性之一。即具有非善非惡之性,故視諸法皆平等無別,如是方能含容習氣。(三)可薰性,全稱可受薰性。即其體獨立自在而不依他起,其性非緊密,如是方能受納習氣。(四)與能薰共和合性,即與能薰之七轉識同時、同處並存,不即不離,和合一致而互為因果。〔梁譯攝大乘論卷上,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二、成唯識論述記卷三〕(參閱「薰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