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一點念想
路人
文章: 226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文章 路人 »



經文:

[而] 彼如是言:『凡不 [再] 戲忘之諸天,不長久沈著於喜笑、遊戲、喜樂法而住者,[彼等因不長久沈著於喜笑、遊戲、喜樂法而住者,]【彼等】[故] 不消失憶念;[由] 不消失憶念 [,]【之】彼等諸天,即無死滅,而恒常、堅固、常住,無轉變性、如是常恒而住。反之,我等戲忘諸天,甚長久沈著於喜笑、遊戲、喜樂法而住;我等因甚長久沈著於喜笑、遊戲、喜樂法而住,故消失憶念,[由] 消失憶念【已】,我等由其天身歿,而無常、不堅固、短命,有死去、生此之性質 [,唯如是不恆常而住]。』諸比丘!此為第二主張,[依此、根據此,某持] 一分是 [恆] 常住、一分是非 [恆] 常住論者沙門【、】婆羅門【,是依此、根據此而】說:『我及世界,一分 [是恆] 常住、一分 [是] 非 [恆] 常住。』

白話譯文:

因此那些眾生這樣說:『那些沒有再因耽著於嬉笑、遊戲、娛樂而忘失正念的眾生,沒有很長的時間耽著於嬉笑、遊戲、娛樂而存在,那些眾生因為沒有很長的時間耽著於嬉笑、遊戲、娛樂而存在;所以沒有忘失正念,由於沒有忘失正念,那些眾生不會從梵天宮殿上死去。是至高無上的、堅固的、不變動的、恆常的;像這樣是恆常存在的。相反,我們這些因耽著於嬉笑、遊戲、娛樂而忘失正念的眾生,很長的時間耽著於嬉笑、遊戲、娛樂而存在,我們因為很長的時間耽著於嬉笑、遊戲、娛樂而存在;所以忘失了正念,由於忘失了正念,所以壽命終了,加上福報終盡,我們會從梵天宮殿上死去,是等而下之的、不堅固的、變動的、不恆常的;像這樣不是恆常存在的。』比丘們!這就是第二種提出的見解,基於這樣的原因和理據,某些抱持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言論家,婆羅門出身的沙門說:『我及世界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
路人
文章: 226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文章 路人 »

一〇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 又第三主張,[彼等持] 一分是 [恆] 常住、一分是非 [恆] 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 [出身],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 [恆] 常住、一分是非 [恆] 常住耶?諸比丘!此有稱為意憤諸天,【彼等】甚長久【、】相互嫉妒 [而住],彼等因長久相互嫉妒 [而住],【相互嫉妒已,】[故] 而其心相互憤恚。如是其心相互憤恚,致身疲勞、心疲勞。 [故消失其憶念,由消失其憶念,] 而彼諸天,即由其天身死歿。」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第三種提出的見解,那些抱持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言論家,婆羅門出身的沙門,基於什麼原因和理據而論說我及世界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呢?比丘們!有稱為意相憤怨的眾生。很長的時間相互嫉妒而存在。那些眾生因為很長的時間相互嫉妒而存在;所以心中產生了憤怨,像這樣心中產生憤怨,導致身心疲累。所以忘失了正念,由於忘失了正念,所以壽命終了,加上福報終盡,那些眾生就從意相憤怨天上死去。」


〈註解〉:佛光大辭典 意憤天 又作意憤恚天、憤恚天、意相憤怨天。通常與戲忘天並稱。謂此天意憤增上,至死方消。瑜伽師地論卷五(大三○‧三○○下):「或復有天,名曰意憤,彼諸天眾,有時展轉角眼相視:由相視故,意憤轉增,意憤增故,從彼處沒。」此天與戲忘天之所在,諸說不同,大毘婆沙論卷一九九有兩說,一說住妙高之層級,一說為三十三天。妙高之層級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為忉利天。又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三說相當於都率天,而瑜伽師地論卷五則汎稱欲界天,不定所在。因論說之不同,歷代註疏之依用亦各異,如俱舍論光記依婆沙論之說,俱舍論寶疏則取雜集論之說。〔瑜伽師地論卷三、成唯識論了義燈卷四末、俱舍論光記卷五〕 p5449
路人
文章: 226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文章 路人 »

一一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然,其中有一有情,由其天身歿,而生此〔地上〕。生 [來] 此 [已],彼即捨家而出家,捨家而出家已,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而想念前生之生存,更此以前無能想念。」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像這樣,其中那些有情眾生,由於壽命終了,加上福報終盡,就從意相憤怨天上死去,輪迴再生於梵天宮殿。在這裡出生後,那些有情眾生捨棄在家而出家成為沙門,成為沙門後,從苦行、精進、專注、不放逸、正念正知、證得禪定;證得禪定後,從禪定中憶起前世的種種存在,但沒有回憶起那之前的存在。」
路人
文章: 226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文章 路人 »

一二

經文:

[而] 彼如是言:『凡不 [再] 意憤之諸天,於長久不相互嫉妒 [而住];彼等 [因] 長久不相互嫉妒 [而住],[故] 其心不相互憤恚。【彼等】[由] 其心不相互憤恚,不致身疲勞、心疲勞。[故不消失憶念,由不消失憶念,] 彼等其天身不死歿,常恒、堅固、常住、無轉變性、唯如是常恒而住。然,我等意憤諸天,甚長久相互嫉妒 [而住],我等因甚長久相互嫉妒 [而住],其心相互憤恚,其心相互憤恚,致身疲勞、心疲勞【、】[。故消失憶念,由消失憶念,] 如是我等從其天身死歿,生此〔地上〕,是無常、不堅固、短命、有死歿、生此之性質 [,唯如是不恆常而住]。』諸比丘!此為第三主張,[依此、根據此,某持] 一分是 [恆] 常住、一分是非 [恆] 常住論者沙門【、】婆羅門【,是依此、根據此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 [恆] 常住、一分是非 [恆] 常住。』

白話譯文:

因此那些眾生這樣說:『那些沒有再因相互嫉妒而忘失正念的眾生,沒有很長的時間相互嫉妒而存在,那些眾生因為沒有很長的時間相互嫉妒而存在;所以心中沒有產生憤怨,由於心中沒有產生憤怨,沒有導致身心疲累。所以沒有忘失正念,由於沒有忘失正念,那些眾生不會從梵天宮殿上死去。是至高無上的、堅固的、不變動的、恆常的;像這樣是恆常存在的。相反,我們這些因相互嫉妒而忘失正念的眾生,很長的時間相互嫉妒而存在,我們因為很長的時間相互嫉妒而存在;所以心中產生憤怨,由於心中產生憤怨,導致身心疲累。所以忘失了正念,由於忘失了正念,所以壽命終了,加上福報終盡,我們會從梵天宮殿上死去;是等而下之的、不堅固的、變動的、不恆常的;像這樣不是恆常存在的。』比丘們!這就是第三種提出的見解,基於這樣的原因和理據,某些抱持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言論家,婆羅門出身的沙門說:『我及世界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

〈註解〉:不再意憤之諸天,意思是前世因意憤所以才會出生此地的意憤諸天。由於在這裡不再意憤,故不再因忘失正念而命終。
路人
文章: 226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文章 路人 »

一三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 又【有】第四主張,[彼等持] 一分是 [恆] 常住、一分是非 [恆] 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 [出身],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 [恆] 常住、一分是非 [恆] 常住耶?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 [出身],是推論家、審察家。彼以自己推論錘練而得,並審實尋思之理解,而 [彼] 如是言:『稱此眼、耳、鼻、舌、身之此我,皆是不恒常、不堅固、非常住、有轉變性 [,唯如是不恒常而住]。反此,稱此心、意、識之此我,皆是恒常、堅固、常住、不轉變性,唯如是【常】恒 [常] 而住。』諸比丘!此 [為]【其】第四主張,[依此、根據此,某持] 一分是 [恆] 常住、一分是非 [恆] 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 [出身]【,依此、根據此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 [恆] 常住、一分是非 [恆] 常住。』」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第四種提出的見解,那些抱持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言論家,婆羅門出身的沙門,基於什麼原因和理據而論說我及世界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呢?比丘們!如今某些婆羅門出身的沙門,對於事理作更深細地推度、審察的言論家,那些以自己心中對於事理作更深細地推度、審察的思考,並以其思考所得,那些沙門這樣說:『這稱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所構成的身體,是等而下之的、不堅固的、變動的、不恆常的;像這樣不是恆常存在的。相反,這稱為意根所構成的心意識,是至高無上的、堅固的、不變動的、恆常的;像這樣是恆常存在的。』比丘們!這就是第四種提出的見解,基於這樣的原因和理據,某些抱持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言論家,婆羅門出身的沙門說:『我及世界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

〈註解〉:《瑜伽師地論》中卷第六及卷第七,為「本地分」十七地之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此中以分門別類的方式,對有別於佛法的其他宗派或學說,一一指出其不合理的地方,並加以適當的反駁。所謂「有尋有伺等三地」即包括了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及無尋無伺地。尋和伺都是心所有法,屬於精神現象,尋謂尋求,為心中對事理作較粗略的推度、思惟作用;伺謂伺察,為心中對於事理更深細地審察、推度的思考作用。欲界及初禪的有情眾生都具有這兩種精神活動,因此,有尋有伺地特別指欲界及初禪天梵世間的有情眾生,以及初禪的定境,皆有尋及伺此二心所。

〈註解〉:佛光大辭典 六根 梵語 sad indriyāni。又作六情。指六種感覺器官,或認識能力。為十二處之內六處,十八界之六根界。根,為認識器官之意。即眼根(視覺器官與視覺能力)、耳根(聽覺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覺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覺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觸覺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種又稱五根。五根乃物質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種之別,生理器官稱為扶塵根,以四大為體,對取境生識僅起扶助作用;實際起取境生識作用者稱為勝義根,以四大所生淨色為性。對此,意根則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無色根。
路人
文章: 226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文章 路人 »

一四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此為四種主張,依此、根據此,彼等持]【此即彼等】一分是 [恆] 常住、一分是非 [恆] 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 [出身]【,根據此四種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 [恆] 常住、一分是非 [恆] 常住。諸比丘![此為四種主張,依此、根據此,] 任何 [持] 一分是 [恆] 常住、一分是非 [恆] 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 [出身說我及世界,一分是恆常住、一分是非恆常住。]【,皆據此四種,或】依此等任何之一,此外即無〔依據〕。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這四種提出的見解,基於這樣的原因和理據,那些抱持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言論家,婆羅門出身的沙門論說我及世界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比丘們!這四種提出的見解,基於這樣的原因和理據,任何抱持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言論家,婆羅門出身的沙門論說我及世界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所根據不超出前述四種見解,其餘知見並無理據。」
路人
文章: 226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文章 路人 »

一五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如來知此:『 [眾生] 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取著,不取著故,得知內心寂靜。然,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如來] 無執取而解脫。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而且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 [以證智] 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於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讚歎如來者,始為真正之讚語。」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佛陀明瞭這些:『眾生如何執著,其中執著的知見所在,因此將會輪迴再生的地方,將會經歷的事情、境遇。』佛陀不僅明瞭這些,而且明瞭比這些更殊勝的。佛陀雖然明瞭卻沒有執著,由於沒有執著,是以證得內心的寂靜。比丘們!誠然,佛陀如實明瞭六根所感受的痛苦、快樂、不偏於痛苦也不偏於快樂;其積聚和形成、息滅、回味和貪愛、過失和禍患,放棄、斷除和遠離;佛陀以解脫的智慧平等觀察這些感受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比丘們!這就是無上甚深微妙的、深奧不可測度的、微妙不可思議境界的究竟;只有賢聖弟子才能理解這樣的法義。於此,佛陀以無漏的智慧親自證悟這樣的法義後向世人宣說,只有賢聖弟子能如實以所理解的法義如實讚揚佛陀,而被稱為真正對佛陀的讚揚。」

〈註解〉:佛學大辭典 證智(術語)菩薩於初地證悟中道真實之理之無漏正智也。仁王經下曰:「證智自在。」觀經玄義分曰:「證智未證智。」
路人
文章: 226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文章 路人 »

一六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或] 有沙門【、】婆羅門 [出身],持著 [有] 邊、無邊 [見]【論】。【彼等】[以四種根據] 【根據四種】,說世界是 [有] 邊、無邊。[彼等沙門婆羅門出身,] 依何、根據何,[提有] 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以四種根據,]【根據四種而】說世界是 [有] 邊、無邊耶?」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有些婆羅門出身的沙門,抱持有邊際以及無邊際的見解。並以四種理據,論說世界是有邊際或無邊際的。那些婆羅門出身的沙門,基於什麼原因和理據提出有邊際以及無邊際的言論,並以四種理據,而論說世界是有邊際或無邊際的呢?」
路人
文章: 226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文章 路人 »

十七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第一主張。彼等持有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出身,依何、根據何而說世界是有邊、無邊耶?] 諸比丘![今] 有某沙門【、】婆羅門 [出身],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對此 [世界] 起【世界】有邊之想,[而] 彼如是言:『此世界是有邊。所以者何?我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對此世界起有邊想而住,【依此,】[由此] 而知世界 [是] 有邊。【確實如何為有限、】』諸比丘!此即其第一主張。[依此、根據此,某持]【〔世界〕】有邊 [、] 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而】說:『世界 [是有] 邊【、無邊】。』」

白話解釋:

佛陀說:「各位比丘!第一種提出的見解,那些抱持有邊際以及無邊際的言論家,婆羅門出身的沙門,基於什麼原因和理據而論說世界周圍是有邊際以及無邊際的呢?比丘們!如今某些婆羅門出身的沙門,從苦行、精進、專注、不放逸、正念正知、證得禪定,證得禪定後,從禪定中觀察世界,生起這世界周圍有邊際的想法,因此那些眾生這樣說:世界周圍是有邊際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那些婆羅門出身的沙門,從苦行、精進、專注、不放逸、正念正知、證得禪定,證得禪定後,從禪定中觀察,對這世界生起周圍有邊際的想法而在當中存在,由於這些而知道世界周圍是有邊際的。比丘們!這就是第一種提出的見解,基於這樣的原因和理據,某些抱持有邊際以及無邊際的言論家,婆羅門出身的沙門說:『世界周圍是有邊際的。』」
路人
文章: 226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文章 路人 »

一八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第二主張。[彼等持有] 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 [而說]【,而言】世界是 [有] 邊、無邊耶?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 [出身],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對此世界起無邊想【而住】。而彼如是言:『此世界確實【無限、】[是] 無邊。而〔某〕沙門【、】婆羅門 [出身] 言世界 [是]【為有限、】有邊,唯是彼等之妄語。此世界實是【無限、】無邊。所以者何?我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對此世界起無邊想【而住。】【依此】,[由此] 而知世界【確實如何為無限、】[是] 無邊。』諸比丘!此即其第二主張。[依此、根據此,] 某 [持有] 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 [出身]【,依此、根據此而】說:『世界 【之邊、】是無邊。』」

白話解釋:

佛陀說:「各位比丘!第二種提出的見解,那些抱持有邊際以及沒有邊際的言論家,婆羅門出身的沙門,基於什麼原因和理據而論說世界周圍是有邊際以及沒有邊際的呢?比丘們!如今某些婆羅門出身的沙門,從苦行、精進、專注、不放逸、正念正知、證得禪定,證得禪定後,從禪定中觀察,生起這世界周圍沒有邊際的思想,因此那些眾生這樣說:『這世界周圍是沒有邊際的,然而,某些婆羅門出身的沙門,生起這世界周圍有邊際的思想,只是緣於那些眾生的虛假言語。這世界周圍確是沒有邊際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從苦行、精進、專注、不放逸、正念正知、證得禪定,證得禪定後,從禪定中觀察,生起這世界周圍有邊際的思想,由於這些而知道世界周圍是有邊際的。』比丘們!這就是第二種提出的見解,基於這樣的原因和理據,某些抱持有邊際以及無邊際的言論家,婆羅門出身的沙門說:『世界周圍是沒有邊際的。』」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