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 頁 (共 618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9, 2024 4:44 pm
新老怪
【第八識】
 (術語)阿賴耶識之別名。八識中之第八。述記三末曰:「攝論第二卷初,亦名第八識。」唯識了義燈四本曰:「從末向本,數為第八。」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第八識緣境最廣】
  謂此根本識,染淨同依,能變能現種子、根身及器世間 三種境故,是名緣境最廣。(種子者,一切善惡種子也。根身者,眼等諸根也。器世間者,謂世界如器也。)

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9, 2024 5:19 pm
新老怪
唯識三性-智證之五十五
道長


《解深密經》曰:翳眼人如遍計,現青黃如依他,淨眼如圓。


傳曰:
分別性如蛇,依他性如藤。若人緣四塵相分析此藤,但見四相,不見別藤。
但見色、香、味、觸相故,藤非實有,以離四塵外,無別有藤。
所以偈曰:「於藤起蛇知,見藤則無境。若知藤分已,藤知如蛇知。」
若知藤之性分是空,則例如藤上妄生蛇想。
故傅大士偈曰:「妄計因成執,迷繩為是蛇。心疑生暗鬼,眼病見空花。一境雖無異,三人乃見差。了茲名不實,長著白牛車。

道長:
要如實地認識世界,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就必須有正確的認識論 和認識的方法,所以正確的世界觀 是同正確的認識論 是分不開的。譬如生來就有色盲的人,他總是把紅色看成綠色,由於眼睛的問題 產生了錯誤的認知。但他本身並不認為是錯誤的,這就會為他的生活帶來很多麻煩,例如在城裡開車,只有警察能攔得住他,交通號誌是沒用的。正確的世界觀,就是諸法實相;認識論,就是唯識切入的角度;而方法論,即是所謂道,如何修的問題。

唯識宗 看到認識論對通徹諸法實相的重要性,於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入手,提出了三性的理論,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用此三性,解釋紛紜複雜的現象世界,於任何一事一物上,無不具備此三性。
什麼是遍計所執性呢?
我們的分別心,常於一切處分別一切法,這是人,這是我,這是杯子,這是牛,這是電腦,這是有機物,這是無機物,如此之類,皆有實在的個體。這就是遍計所執性。總之,眾生所看到的世界萬物,皆是由於遍計所執性所成。
什麼是依他起性呢?
我們遍計所執 所看到的一切事物並非實有,皆是依他緣而起,並沒有實在的自體,是因緣和合所現。因即阿賴耶識,緣即外塵境,以阿賴耶識為根本,與外塵和合,變似色顯現。譬如我們看到 一疊縫合在一起的紙張,而顯現書的形象。這就是依他起性。
什麼是圓成實性呢?
若能如實觀察,凡夫眾生計所執的有,並非實有;雖非實有,卻不無 此依他緣起和合的現象顯現,所以也不能說 是就是空滅無物的空。非空非有,不能用有、無等四句來描述它。這就是圓成實性。

譬如夢,夢裡人不覺,以為一切所見 皆為真實,這就是遍計所執性。
一朝醒來,知是夢境,一切所見 皆非真實,是種種因緣和合 而有此夢境,這就是依他起性。
夢境非真有,但也不是純粹無夢,有而非真,非真而不無,非有非無,不可以言語道,這就是圓成實性。
為了說清楚這三性,唯識學家 最喜歡說的比喻,就是繩蛇之辨。

譬如黃昏時光線不好,突然看到院子裡 有一條蛇在草叢邊。你甚至為此生起恐怖和擔心,這條蛇的形像 老是浮現在你眼前,使你徹夜難眠。
第二天早晨,陽光燦爛,起床後,特地來到院子裡,想仔細看看昨晚這條蛇 最後爬走了沒有。你突然發現,那原來是一條麻繩,被誰丟棄在草叢中,你的所有擔心和憂慮豁然而愈,如釋重負。未看見繩時,你看到蛇,只有蛇的形象,沒有繩;看到繩時,知是繩,蛇的形象當即消失。現在,如實反觀一下 你昨晚出現的這一心理現象:首先,你認為蛇是實有,你看到了,就在草叢中,這實有的執著,就是遍計所執著;
其次,實際上沒有蛇,為何你會出現蛇這形象?
因為心境因緣和合而有。你曾經看過蛇的形象,並儲存與你心中;
另外,繩在草叢中,似蛇,如果是一塊石頭,你是不會把它看成蛇的。
這就是緣起和合,依他而有,是依他起性。
最後,你昨晚看到的這條蛇的形象 究竟是有是無呢?
遍計所執的蛇,實際上是沒有的,
依他而起的似蛇的 形象顯現,卻並不是純粹沒有,
如實說來,只能說是 非有非無,這就是實際的情形,故名圓成實性。

這裡要強調的是,繩蛇之辨,只是個比喻,學人千萬不能 又執著這個比喻不放,
以為蛇是空的,繩是真實的。
其實,凡夫眾生 眼中所見之繩相、麻相、書相、紙相、杯子相、泥塵相等,皆相當於遍計所執之蛇相,
緣起和合 而無實在的自體,雖無實在的自體 而不無緣起和合之假相。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9, 2024 5:29 pm
新老怪
【唯識觀】

 (術語)具名唯識三性觀。三性者何?
一曰遍計所執性。執在心外之我法性是也。
二曰依他起性。種子所生之因緣法是也。
三曰圓成實性。依他起性所依之實體,真如是也。
分別此三性,則以遍計所執性,係心外之法,非有而遮遣,依他圓成,係心內之法,非空而觀照,是名唯識三性觀。
唯者簡持之義,簡去遍計,而持取依圓之二性,識之言者,顯所持取之依圓二性也。
修此唯識三性觀,自淺至深,有五重,稱為五重唯識:
一曰遣虛存實識。以心外諸境,為遍計所執之虛妄,體用非有而遮遣。心內諸法,為依他與圓成,體用非無而存留。此為虛實相對之觀法。
二曰捨濫留純識。識有八種,分別識相則各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之四分,此中相分為所緣之境,後三分為能緣之心。而所緣之相分,濫於心外之妄境,故捨彼而不取,唯存留後三分之純識。此乃心境相對之觀法。
三曰攝末歸本識。相分 係識內所取之境,見分 係識內能取之作用,此二者從識之自體分而起,自體分為本,見相二分為末,故離識之自體分,無見相之末,攝末而歸於本。此乃體用相對之觀法。
四曰隱劣顯勝識。八識之自體分,各有心王與心所。心王者,勝如王,心所者,劣如臣,故隱劣法之心所,以顯勝法之心王。此乃心心所相對之觀法。
五曰遣相證性識。留於第四重之八識心王之自體分,是依他起性之事相,此事相之實性,為二空所遣之圓成實性,即以依他之事相為空而捨遣,證得圓成實性也。此為事理相對,唯識觀之至極。五重之中,
前四重,為捨遣遍計所執性 而使歸於依他起性之觀法,故曰相唯識。
後一重為捨遣依他起性 而證得圓成實性之觀法,故曰唯識觀。
菩薩觀此唯識無境,以相違識相智等之四智。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5月 19, 2024 7:58 pm
寂照世間
新老怪 寫: 週日 5月 19, 2024 5:19 pm 唯識三性-智證之五十五
道長
...

譬如夢,夢裡人不覺,以為一切所見 皆為真實,這就是遍計所執性。
一朝醒來,知是夢境,一切所見 皆非真實,是種種因緣和合 而有此夢境,這就是依他起性。
夢境非真有,但也不是純粹無夢,有而非真,非真而不無,非有非無,不可以言語道,這就是圓成實性。
這個例子舉得非常棒。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
非實有,就是遍計所執性。

而夢境人事物的種種前因後果,就是依他起性。
及至於夢,了無所得,了知夢境五蘊皆空,背後是真如本性,即圓成實性。
...
這裡要強調的是,繩蛇之辨,只是個比喻,學人千萬不能 又執著這個比喻不放,
以為蛇是空的,繩是真實的。
其實,凡夫眾生 眼中所見之繩相、麻相、書相、紙相、杯子相、泥塵相等,皆相當於遍計所執之蛇相,
緣起和合 而無實在的自體,雖無實在的自體 而不無緣起和合之假相。
色身妄心第三月是假有的、是生滅的,而識精第二月、本性第一月是不生滅的。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5月 20, 2024 6:51 am
新老怪
五二、清素首座

〖公案原文〗
  清素首座,閩人,依慈明十三載。年八十寓湖湘鹿苑,未始與人交,人莫知之。偶從悅首座,處州人,與之鄰居。
  悅因食蜜漬荔枝,素過門。
悅呼曰:“此老人鄉果,可同食也。”
  素曰:“自先師亡後,不得此食久矣。”
  悅問曰:“先師為誰?”
  素曰:“慈明也。”悅乃疑駭,遂饋以餘果,稍稍親之。
  素後問曰:“子所見何人?”
  悅曰:“洞山文和尚。”
  又曰:“文見何人?”
  悅雲:“南和尚。”
  素曰:“南匾頭見先師不久,後法道大振如此!”悅益異之。
  一日持香詣素作禮,素避曰:“吾以福薄,先師受記不許為人。”
  於是經月餘,憐悅之誠,乃曰:“子平生知解,試語我看。”
  悅具通所見。素曰:“可能入佛,不能入魔。”
又曰:“末後一句,始到牢關。”如是半載,素方印可。
仍戒之曰:“文示子者,皆正知見。吾雖為子點破,使子受用自在,恐子離師太早,不能盡其道,他日切勿嗣吾。”
  後出世,嗣真淨,乃兜率悅是也。

〖鋸解秤砣〗
  看看下面一段傳承譜系,你就會知道,兜率從悅禪師是遇到師爺輩份的人了:
  石霜楚圓┬→黃龍慧南→寶峰克文→兜率從悅
      └→清素首座
  這則公案中的“慈明”就是石霜楚圓禪師,“南和尚”就是黃龍慧南禪師,“洞山文和尚”就是寶峰克文禪師,也就是真淨禪師。
  清素首座是福建人,在慈明座下 依止了十三年,盡得慈明宗旨。八十歲那年,隱居在湖湘的鹿苑寺,不大與人交往,大家也不知道他的來歷。兜率從悅禪師和他鄰室而居。
  有一天,悅禪師在房間裏 吃福建特產的蜜漬荔枝,看見清素首座從門口經過,就喊素首座進來同吃,於是兩人聊起來了。
首座說:“自打先師圓寂以後,我很久沒有吃到蜜漬荔枝了。”悅禪師問首座的先師是誰,首座答是慈明,這使悅禪師十分震驚,慈明是師爺爺的師父啊!悅禪師把餘下的蜜漬荔枝全都送給首座,以表尊崇和親近。
  後來,首座問悅禪師:“你的師父是誰呀?”悅禪師答:“參問過真淨和尚。”又問:“真淨的師父是誰?”答:“是黃龍慧南和尚。”清素首座說:“南扁頭跟先師學禪的時間並不長,想不到他的法道 如此振興啊。”清素首座跟黃龍慧南禪師是師兄弟,大概南禪師的腦袋有點扁,所以稱他“南扁頭”。這一下悅禪師就更加驚異了。
  當時,悅禪師于禪法 還未徹底通達,就裝香作禮,要拜清素首座為師,跟首座學禪。首座避開說:“由於我福薄,先師囑咐我不可收徒。”悅禪師卻是苦苦相求。就這樣求了一個多月,清素首座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就答應給他說禪,讓他先談談自己的見地。於是悅禪師 講了自己跟真淨禪師學禪的體會。
首座說:“你的見地,能入佛,不能入魔。”
又告訴他:“末後一句,始到牢關。你的見地還差得很遠。”就這樣折騰了半年。
這半年內,悅禪師皮膚脫落盡,本來一段真光朗然顯發。
清素首座見他已徹,就告誡他:“真淨給你說的禪,都是正知見。我雖然給你點破,使你得自在受用,是恐你離開真淨過早,恐你沒有得到真淨的真意。以後你不要承嗣我,還是承嗣真淨吧。”
  後來兜率從悅禪師 出世說法,就依清素首座的囑咐,繼承了寶峰克文真淨禪師。在真淨禪師的諸多嗣法弟子中,兜率從悅禪師 是最傑出的一個。

:mrgreen:
好吃的東西要分享結緣,致緣起性空。
吃的東西要張嘴,吞下去,拉出來。
口吞西江水吧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5月 20, 2024 8:32 am
Sherlock
緣起性空
空是內空外空十八空乃至畢竟空
內空外空即是虛空即是真空(菩提)
性空真覺性覺真空(本覺)
即是如來藏性空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5月 20, 2024 12:04 pm
Sherlock
【硬核科普】真空是什么?真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真空究竟还存在着什么未知的东西?以十层理解带你深度解析真空的本质!

基礎科學 SSR
4.72萬位訂閱者

觀看次數:8,561次 May 17, 2024
本期視頻將會為大家深度解析真空的本質。
0:00 開頭
2:05 第一層 真空就是空無一物
5:04 第二層 真空存在能量場
7:37 第三層 絕對真空並不存在(真空不空)
11:17 第四層 自然界從真空借能量
14:00 第五層 真空存在屏蔽效應
17:27 第六層 真空的能量密度不為零
19:10 第七層 真空中的能量不能被獲取
20:15 第八層 真空災難
22:06 第九層 真空存在微調
24:12 第十層 真空會衰變
26:20 大氣層
28:31 結尾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5月 20, 2024 2:32 pm
新老怪
由 Sherlock » 週一 5月 20, 2024 8:32 am

緣起性空
空 是內空外空十八空乃至畢竟空
內空外空 即是虛空即是真空(菩提)
性空真覺 性覺真空(本覺)
即是如來藏性空
師兄您善說,感恩
由有致無切到空
道家,由無極到太極
我們凡夫俗子都跳不出有
死抱著不放
到空的境界者很少吧
狗子無佛性
無字
都卡關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5月 20, 2024 2:47 pm
Sherlock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空有雙運很難
善巧方便更難
素曰:“可能入佛,不能入魔。”
這是在說維摩詰境界
性魔真佛...?!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5月 20, 2024 3:42 pm
新老怪
三藏一心
 
此經從阿難捨妄求真,求佛發妙明心,即顯發此三藏一心也。
佛始從眼根指出,十番極顯其真,二見略剖其妄,復自根中,推而廣之,普會四科,遍融七大。阿難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常住不滅;此悟次第 空藏,已成頓意,而圓意猶未彰也。

復由滿慈(富樓那),問三種生續之因,如來與答,性覺必明,以為其咎,以致世界、眾生、業果,生續不斷,顯次第 不空藏;斯則體、用已備,圓意已露,猶未具彰也。

復答滿慈,五大圓融之難,以示性、相二無礙理,且釋有礙之疑。
至於即性之相,無量不思議妙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議妙體,尚未極顯也。
迨依迷悟心,對辨二種緣起,依本來心,圓彰三種藏性,顯理顯到此處,可謂徹法流之底,窮性海之源,顯之極矣。
然此一心三藏,即首楞嚴定,人人本具,迷不自覺,當起奢摩他,微密觀照,方能圓悟。

前三卷,佛為阿難大眾,微妙開示,各各自知,此心遍滿十方,常住不滅,得微密觀照之功。
此四卷,因滿慈啟問,佛為說三種生續之因,五大圓融之故,會歸三藏, 極於一心,
即微密觀照之功, 照徹心源,一切事究竟堅固。方信首楞嚴,為自性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但是了因之所了,而非生因之所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