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 頁 (共 594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5月 21, 2024 6:28 am
新老怪
五三、東山法道

〖公案原文〗
雲居悟和尚在龍門時,有僧被蛇傷。
佛眼問曰:“既是龍門,為什麼被蛇咬?”
悟即應曰:“果然現大人相!”
後傳此語到昭覺,圓悟雲:“龍門有此僧耶!東山法道未寂寥爾。”

〖鋸解秤砣〗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雲居善悟禪師 是佛眼龍門清遠禪師的得法弟子。悟禪師當初在龍門學禪時,有人被蛇咬傷了,當然立即救治,自不待言。
佛眼龍門清遠禪師 卻借此事突然發問:“既是龍門,為什麼被蛇咬?”
——大家都在龍門道場學習禪宗的法道,既稱為“道”,為什麼反被下士恥笑啊?這裏,“龍門”喻“道”,龍喻上士,蛇喻下士。
雲居善悟禪師應聲答道:“果然現大人相!”
——果然顯出了 禪宗法道的尊貴
——他若不恥笑,還顯不出禪宗法道的尊貴呢。亦即“不笑 不足以為道”。
  這則問答後來傳到了佛果圓悟克勤那裏,佛果稱讚道:“龍門有此僧耶!東山法道未寂寥爾。”
——師兄座下 竟出了這麼伶俐的衲僧,我師父的法道不會冷落了。何患後繼無人哪!
  據燈錄記載,三佛(佛果、佛眼、佛鑒)的師父五祖法演禪師“初住四面,遷白雲,
晚居東山。”、“闍維舍利如雨,塔於東山之南。”所以,“東山法道”是指法演禪師所傳的法道。
但這只是狹義地講,若廣義地講: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建塔于黃梅之東山。
《六祖壇經》雲:“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那麼,這“東山法道”就泛指禪宗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5月 21, 2024 7:07 am
新老怪
阿難疑根性斷滅,亦由此也。
《正脈》
問:“前取根性,離塵有體,異彼緣心(第六意識),今云明、暗雙離,畢竟無體,何異緣心之無體乎?”
答:“淺論之,前因眾生離緣心,不見真心,乃就根中指性,令識真心。
然自是心非眼(顯見是心)之後,但唯顯性不復論根,所以極表其離塵有體之真。
今已領真性,尚執六根,別有體相,未融一性;更須令知,六入無自體相,所以極破其離塵無體之妄。
雖說見性,乃根中局執之自性,非離眼廓周之見性也。
前顯是性,而此破相,所以異矣!
更深究之,此之破相,亦欲其離相,即妙真如性耳。
則顯性之旨仍同,豈如緣心,直破其一定無體哉?”

⊿ 是其顛倒,生、住、異、滅:以上忽眠、忽寤,或憶、或忘,皆屬顛倒之相。
生、住、異、滅,對眠、寤、憶、忘而說。
初眠為生,正眠為住;將寤為異,寤已為滅。
始憶為生,正憶為住;將忘為異,忘盡為滅。
寤、忘準此可知。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5月 21, 2024 7:24 am
新老怪
圓彰七大即性周遍


此由阿難執昔日所聞因緣權教,疑現今所說中道了義實教(即第一義諦--真心)。

前阿難自然和因緣之執, 佛已於 “顯見超情” 中,雙破因緣和自然, 但阿難只知妙覺明性, 非因緣和 合,然乃執世間諸相,是四大(地、水、火、風)因緣和合而有。 故聞佛於四科世間法中 (即五陰、六入、十二 處、十八界),一一皆云“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所以騰疑責問如來,為何一併 否定因緣和自然?若單遣自然,原是破外道自然,因無可疑;而併遣因緣,有違自宗。因此請求如來開示,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佛怪責阿難說:“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如何復將小乘學者,世間戲論之因緣法,自纏自繞,迄今猶不肯放捨。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
下則佛再為阿難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5月 21, 2024 7:47 am
新老怪
註釋
1 七大周遍於法界,所以叫做大:
1地大 2火大 3水大 4風大 5空大 6見大 7識大
“地、水、火、風”是四大。
“空”即虛空的本性。
“見”即眼根的見性,今單舉見性,也包括聞性、嗅性、嘗性、覺性和知性;此屬第八識見分(第二細),映在六根門頭,緣彼現量六塵者,非取浮塵和勝義二根,故不言“根”,而言“見”也。
“識”是指前六識(眼識乃至意識),性即了別性,此性無有根源;因於六種根、塵為緣,虛妄顯現,乃為塵影,塵有則有,塵無則無,是謂無源。

2 佛初立教,以因緣為宗,對破外道自然。但是如來一時權巧方便,以因緣正理 而破外道邪說,非大乘了義之談。

3 阿難所請之法,正是四科所說雙非之法,因緣是學者世間戲論,自然是非學者 世間戲論;非因緣、非自然,即無戲論法,此法亦即中道了義。
中道者不偏有無二邊,謂之中道;
非因緣,即妙性不滯於有為,
非自然,即妙性不墮於無為,有無雙遣,中道現前;
正是大乘了義,真實之法,為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所請之法,即佛已說之法,迷而不知,更為疑請。

4 實相即中道了義(第一義),也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實相有三種,即三如 來藏:
1 無相之實相(空如來藏)
2 無不相之實相(不空如來藏)
3 無相無不相之實相(空不空如來藏)
十番顯見,所顯見性真心,即清淨實相。
復於四科,一一皆非因緣、 非自 然,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亦即清淨實相。
本科又標許,令現未修大乘者,通達實相,不過重明非因緣、非自然之義,非離前法而別有也。可參閱。

5 性即如來藏性。

6 諸大指四大之相,相從性起,相不離性,相即性中之相,性即相中之性,性相雖有二名,性相本來一體,此為正義。

:mrgreen:
好難懂,全破光了,又要當個和事佬
性相本來一體,此為正義。
從有形來彰顯出無形的真相
故由有到無,終於空的中道
真空妙有確定
無事不生非
難難
蚊子咬我,隨手就拍
自然反應啊
殺生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5月 21, 2024 9:36 am
新老怪
修行在於成佛,而成佛必先「悟明心地」。然而,如何才能悟明心地呢?佛法一大藏教,歷代的祖師菩薩,所開示教導我們的 無非就是這個道理;道理明白了,生命才能得到解脫,生活才能無憂無慮、自在無礙,過著沒有煩惱的日子。

談到明心,
它有層次上的分別。黃檗禪師說:「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修行就是求法。」這一句話,闡述的就是
「即心即佛」的道理。什麼是 即心即佛呢?
即心即佛,講的就是吾人現前這一念心,具足了如來三身、四智、五眼,與如來身、結跏趺坐,無有分別,一切有情的眾生,當下就是佛,誠如古德所說的「十方諸佛,實無有少法可得,祗此一心而 已,名為阿耨菩提」。

即心即佛,
也可以說是有情眾生 一般例行性的生活,諸如在一切日用當中,穿衣、吃飯、走路、講話,或嬉笑怒罵的這一念心。這一念心就是道、就是法、就是佛。
如果,我們離開了日常生活 點點滴滴的行為,還要去哪裡求佛、覓心,與求道呢?那無疑是日中找影、緣木求魚,本末倒置,不切實際罷了!
所以說:「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不可以 以心更求心」;也就是不可以 騎牛還覓牛,正所謂「自己是佛不肯作,還另外再去求佛,再去求法一樣。」

黃檗禪師又說:「學道之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
這一句話開示我們,凡事只要能夠 當下「無心」,不執著於眼前 種種的境界相,使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能夠清淨無染,達於無念,就能與「道」相應;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從日常生活中,直下承當,遇事觸境時,不取不捨、不亢不卑,能以平常心面對一切的境緣,做到「安心處於逆境,靜心處於順 境」,堅定正念,使我們的「覺性」不動,則當下就是「如如佛」。

行者修行,若欲在一切作息動用、語默動靜之中,如穿衣、吃飯、走路、睡覺,或者是迎賓送客、嬉笑怒罵之間,都能「無心」,也就是於一切法「無所住」,就能與我們的覺性相應。

然而,
想要做到「直下無心,默契而已」,卻不是一般常人 所能為的。
所以,祖師菩薩苦心意旨地 開示我們要修「定」、修「慧」,要能夠「定慧」等持,做到「體用」一如,不著「空有」兩邊的邪知邪見。
因為修行絕不是一句空話,說說而已,
修行 必須是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從真實心中 去做的事情。
若只說不做,則成了「口頭三昧」偏於空,或者雖做而不明其理,即落於「執事昧理」;兩者皆偏於一隅,並非中道。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5月 21, 2024 9:49 am
新老怪
「即心」,
講的就是現前 凡夫五蘊身心之中,那個意識 虛妄分別的執取之心,此意識妄執的心 就是佛。
經云:「一切眾生,貪欲恚痴,諸煩惱中, 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
凡夫的心與佛心,本 來無二,如冰與水,拳與掌之間的關係一樣,
唯有表相的不同而已,
實質上 卻沒有分別。
如果能徹悟此心,即可大用現前,大機圓應,泯除凡聖的差別,拔除生死的根源。
到那時,就能見到「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毫端;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
當下就能徹證「全心即佛,全佛即心」。

一切萬物,無非自心所現,都是此心的妙用,所謂「心即萬法,萬法 即心」;
心不小,萬法也不大,故而才有「芥子納須彌」之說。
所以,大 小無礙,猶如古德所說「以大千土作一粒粟,將一粒粟作大千土」,就是這個道理。

:mrgreen:
表相的不同而已,
實質上 卻沒有分別。
凡聖本一家
任何人打死都不信啊
因為,我們都執著於人法相
人法相是虛影
是一念無明的心相
還是渠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5月 21, 2024 2:58 pm
新老怪

凡夫的心與佛心,本 來無二,如冰與水,拳與掌之間的關係一樣,
唯表相的不同而已,
實質上卻沒有分別。
如果能徹悟此心,即可大用現前,大機圓應,泯除 凡聖的差別,拔除 生死的根源。
到那時,就能見到「無邊剎土,自他 不隔毫端;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
當下 就能徹證「全心即佛,全佛即心」。

一切萬物,無非 自心所現,都是此心的妙用,所謂「心即萬法,萬法即心」;
心不小,萬法也不大,故而才有「芥子納須彌」之說。
所以,大 小無礙,猶如古德所說「以大千土作一粒粟,將一粒粟作大千土」,就是這個道理。
此文泯去一切
凡聖
大小
心物
表相本質
生滅
結論是性心相一如
總歸如來藏
如來有藏?
如來無藏?
會心一大笑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22, 2024 7:05 am
新老怪
五四、草堂得也

〖公案原文〗
  草堂與師邂逅於臨川。
  韓子蒼請師過私第,問曰:“清公如何?”
  師雲:“向聞其拈龐居士問馬大師‘不與萬法為侶’因緣,
清雲:‘魚龍蝦蟹向甚麼處著’,若如此,亦浪得其名。”
  子蒼持此語達草堂,
堂曰:“公向他道:‘譬如一人船行、一人陸行,二人俱至’。”
  師聞此語,乃曰:“草堂得也。”

〖鋸解秤砣〗
  隆興府泐潭草堂善清禪師,與本書《宗門武庫》的作者大慧宗杲禪師,他們兩個在臨川碰面了。
  韓子蒼居士把大慧禪師請到家裏,私下問大慧:“草堂清禪師證量如何呀?是不是得到了禪宗的宗旨?”
  大慧禪師說:“以前我聽說過,他曾舉‘不與萬法為侶’因緣,下語說‘魚龍蝦蟹向甚麼處著’。
要是這樣下語,他也不過是浪得虛名而已。”大慧為什麼這樣講呢?讓我們看一看‘不與萬法為侶’因緣吧:
  龐居士參馬祖,問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
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頓領玄旨。
  草堂清為這則公案下語,竟順著語脈下搭——既然西江水被你一口吸盡,那麼,“魚龍蝦蟹向甚麼處著”啊?
這話與“不與萬法為侶”根本搭不上關係,怪不得大慧禪師說他“浪得其名”。
  韓子蒼居士把大慧禪師的評價 告訴給草堂清禪師,草堂清說:“你去對大慧講:‘譬如一人船行、一人陸行,二人俱至’。”
  大慧禪師聽到這話,肯了草堂:“草堂得也。”
——草堂清已得禪宗的宗旨。草堂這話有什麼好,竟為此肯他“得也”?讓我們來看看吧:
  譬如一人船行、
一人陸行——方便有多門。
  二人俱至——歸元無二路。
  這並不是爭辯以前的“魚龍蝦蟹向甚麼處著”正確不正確,而是表明此語不再是順著語脈下搭。
若象以前那樣,他可能又要順著“浪得其名”的語脈,答個“虛名可得乎”之類的話。若這樣,是纏不是禪!
  草堂清不順大慧的語脈,指出“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草堂是黃龍派,大慧是楊歧派,雖禪風略異,但都是臨濟正宗啊!
大慧見他已跳出先前的窠臼,如今下語擲地有聲,故而肯他“得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22, 2024 7:24 am
新老怪
覺明之道

古德說:「道本平常,喫茶吃餅揚古道;教貴當機,施言施棒皆玄機。」
這句話明顯地 開示我們,什麼是「道」?喝茶吃餅即是道,就是在弘揚佛法。當然,這種教授的方法,不是對一般根性的眾生而言,而是對上根利智的修行人 所使用的特殊方法。
過去禪門中,有德山棒、臨濟喝,甚至還有 俱祗斷指、南泉斬貓等公案。由此可知,祖師菩薩教化世人,必須應機說法,觀機逗教,否則勢必徒勞無益。因為,眾生無邊、煩惱無盡,眾生的根性各個不同,佛所說的一切法門,必須因材施教,才能對治眾生的習氣與毛病。所以佛菩薩 教化眾生,貴在當機,須隨順眾生,應機施教。   

我們必須明白,道不在經文之中,能說的就不是道。
道,是「平常心」,誠如祖師所說的喫茶吃餅,就是道。這句話聽起來,似乎玄妙難懂,讓人有摸不著頭腦的感覺。如果,我們從《金剛經》的發起序中 去深入的話,就不難了解它的道理。
《金剛經》云:「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一段經文,講的只是 世尊平日著衣、持缽、走路、乞食、打坐的事情,既無什麼特立獨行,也沒有超群顯異的事,所說的 只不過是 日常生活的 種種情形而已。

雖然,日常生活的一些行為,是那麼的平凡,但卻顯示出 世尊以身作則,用身教代替言教來教導 僧眾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語默動靜之中,皆能如理如法,念念清淨;也就是在一切境緣當中,能時時作主,任運自在,心無掛礙。佛陀世尊所示範的就是無上的 實相義理,雖無言說,卻道盡了 一切的妙法。

許多人活在世上,每天所作所為,不外乎 吃喝拉撒睡,渾渾噩噩的過了一生,不知道人生是為何而活,更不了解 生命的意義 在覺悟斷惑證真,而生活的目的,在利他之中完成佛智。由於眾生 不解生命的意義與目的, 因而起惑造業,不斷地在五欲六塵中追逐,枉度歲月,故而沉淪在生死的苦海之中 不停地流轉。如來悲憫眾生造業受報,因此八相成道,示現世間,化導眾生從生活的迷夢中 清醒過來,反轉苦因、業習,進而能離苦得樂,以俾契悟 無盡的法身慧命。

須知,佛性人人本具,與佛無二無別,只是迷悟不同。
自性迷,即是眾生;
自性悟,就是佛。
只要我們能堅定正念,制心一處,不起妄想,則菩提妙明真心 自然現前。
換言之,我們在日常生活 一切動用作息當中,能時時提起正念。若能夠安住真心,不隨境轉,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立刻能迴光返照:「凡所有相,都是虛妄。」
能於一切法「無所住」,當下這一念心,無住、無為、如如不動、了了分明的心,

:mrgreen:能時時作主,任運自在,心無掛礙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22, 2024 7:32 am
新老怪
覺明之道

古德說:「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
白雲,比喻功德、善法;
黑雲,代表惡業、罪愆。
不管是黑雲,還是白雲,皆會障礙視線, 讓飛鳥迷失歸巢的方向。
學道也是一樣,不僅惡業 會障礙我們的修行,如果執著善法,也會障蔽我們的功德法身,讓我們迷失了 菩提歸家之路。

修行的目的 就是要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無論是動靜閒忙、行住坐臥,或者是順境逆境、或身處苦樂憂喜的 境界之中,都要能做得了主,不隨境生心。
讓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透過念佛、誦經、持戒、參禪等方 式,始終解脫自在,了解「動靜皆是虛妄,日用一切現成。」
因為實相的 性體,本自圓成,豈可言說?一念心清淨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