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唉執著是好事:
諸佛真有其實體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二分別三身品第三
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復生故,說為清淨,非是諸佛 無其實體。
愛樂大乘經典、貪大乘經、愛大乘經、味大乘經.
大般涅槃經
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汝甚愛樂大乘經典、貪大乘經、愛大乘經、味大乘經,信敬尊重供養大乘。
善男子!汝今以此善心因緣,當得超越無量無邊 恒河沙等諸大菩薩,在前得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亦不久 復當如我,廣為大眾演說 如是大般涅槃、如來、佛性,諸佛所說 祕密之藏。
涅槃是有,可見可證可得,應當執取。
汝亦不久 復當如我,廣為大眾演說 如是大般涅槃、如來、佛性,諸佛所說 祕密之藏。
有所說故,是一期方便
賢劫,亦有千佛成聖啊
唯一法身,千百億化身
懂嗎?
-
- 文章: 52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六八、傾湫倒嶽
〖公案原文〗
梁山觀和尚會下,有個園頭參得禪,眾中多有不信者。一日,有僧去撩撥他,要其露個消息。乃問園頭:“何不出問堂頭一兩則話結緣?”
園頭雲:“我除是不出問,若出,須教這老漢下禪床立地在。”
及梁山上堂,果出問曰:“家賊難防時如何?”
山雲:“識得不為冤。”
曰:“識得後如何?”
山雲:“貶向無生國裏。”
曰:“莫是他安身立命處也無?”
山雲:“死水不藏龍。”
曰:“如何是活水裏龍?”
山雲:“興波不作浪。”
曰:“忽然傾湫倒嶽時如何?”
梁山果然從法座上走下,把住雲:“闍梨!莫教濕著 老僧袈裟角。”
師雲:須知悟底人與悟底人相見,自然縱奪可觀。
〖鋸解秤砣〗
曹洞宗梁山緣觀禪師座下,有個負責種菜的園頭,梁山觀說他開悟了,大家都不太相信。一天,有人去挑逗園頭,要園頭露一露開悟的風範。園頭說:“除非我不出來問話。我若出來問,就能讓老和尚下了禪床,站在地上跟我說話。”於是,第二天就演出了這場流傳千古的對話:
園頭問:“家賊難防時如何?”——起心動念,謂之“家賊”。可總是起心動念,怎麼辦哪?
梁山答:“識得不為冤。”——你能察覺到自己在起心動念,慧照已起,已經不枉參禪了。
“識得後如何?”——察覺到以後怎麼辦哪?壓制它,還是縱容它?
“貶向無生國裏。”——既不壓制它,也不縱容它。別理它,它就生不起來了。
“莫是他安身立命處也無?”——就安住在這個“生不起來”裏嗎?
“死水不藏龍。”——這裏哪能安住!一壇死水,不活潑潑地起用怎麼能行啊!
“如何是活水裏龍?”——那怎麼樣起用啊?
“興波不作浪。”——儘管波濤洶湧(應),卻是浪花未起(無所住)。
至此,對話該是結束了。但園頭仍不放過,接著問:“忽然傾湫倒嶽時如何?”——把無底深潭的水一下子傾倒出來,水勢足以沖倒山嶽,這時怎麼辦哪?
這是比喻“掄刀上陣”時,此時還能浪花未起麼?
梁山果然從法座上走下來,抓住園頭說:“闍梨!莫教濕著老僧袈裟角。”——縱然是傾湫倒嶽,也還是浪花未起,老僧的袈裟角也不曾濕呢。
其實,梁山的這句話也可以坐在禪床上說,他為什麼下禪床立地呀?請看園頭最後這一問,這裏頭有隱義呀:
“傾湫倒嶽”。
傾湫——咱倆把活潑潑的佛性通體顯露給大 眾。
倒嶽——您總象山嶽一樣坐著不動,這次也示現一下被沖倒吧。
他們師徒心心相印,梁山哪會聽不出他的意思。不但能聽出這個,進而還能猜出:他已經吹過牛了!梁山知道,園頭是明眼人。以前梁山對大家說他開悟,是要大家跟他學,他不會誤人的,今日就成全了他吧。於是,就下了法座。
然而,只這一次尚可,總是這樣就不行。
法座哪能隨便下呀?法地一動,一切不安!
所以梁山抓住園頭,告誡他:“莫教濕著老僧袈裟角!”——以後可不能吹這種牛了。若再這樣,我這法座還怎麼坐呀!
〖公案原文〗
梁山觀和尚會下,有個園頭參得禪,眾中多有不信者。一日,有僧去撩撥他,要其露個消息。乃問園頭:“何不出問堂頭一兩則話結緣?”
園頭雲:“我除是不出問,若出,須教這老漢下禪床立地在。”
及梁山上堂,果出問曰:“家賊難防時如何?”
山雲:“識得不為冤。”
曰:“識得後如何?”
山雲:“貶向無生國裏。”
曰:“莫是他安身立命處也無?”
山雲:“死水不藏龍。”
曰:“如何是活水裏龍?”
山雲:“興波不作浪。”
曰:“忽然傾湫倒嶽時如何?”
梁山果然從法座上走下,把住雲:“闍梨!莫教濕著 老僧袈裟角。”
師雲:須知悟底人與悟底人相見,自然縱奪可觀。
〖鋸解秤砣〗
曹洞宗梁山緣觀禪師座下,有個負責種菜的園頭,梁山觀說他開悟了,大家都不太相信。一天,有人去挑逗園頭,要園頭露一露開悟的風範。園頭說:“除非我不出來問話。我若出來問,就能讓老和尚下了禪床,站在地上跟我說話。”於是,第二天就演出了這場流傳千古的對話:
園頭問:“家賊難防時如何?”——起心動念,謂之“家賊”。可總是起心動念,怎麼辦哪?
梁山答:“識得不為冤。”——你能察覺到自己在起心動念,慧照已起,已經不枉參禪了。
“識得後如何?”——察覺到以後怎麼辦哪?壓制它,還是縱容它?
“貶向無生國裏。”——既不壓制它,也不縱容它。別理它,它就生不起來了。
“莫是他安身立命處也無?”——就安住在這個“生不起來”裏嗎?
“死水不藏龍。”——這裏哪能安住!一壇死水,不活潑潑地起用怎麼能行啊!
“如何是活水裏龍?”——那怎麼樣起用啊?
“興波不作浪。”——儘管波濤洶湧(應),卻是浪花未起(無所住)。
至此,對話該是結束了。但園頭仍不放過,接著問:“忽然傾湫倒嶽時如何?”——把無底深潭的水一下子傾倒出來,水勢足以沖倒山嶽,這時怎麼辦哪?
這是比喻“掄刀上陣”時,此時還能浪花未起麼?
梁山果然從法座上走下來,抓住園頭說:“闍梨!莫教濕著老僧袈裟角。”——縱然是傾湫倒嶽,也還是浪花未起,老僧的袈裟角也不曾濕呢。
其實,梁山的這句話也可以坐在禪床上說,他為什麼下禪床立地呀?請看園頭最後這一問,這裏頭有隱義呀:
“傾湫倒嶽”。
傾湫——咱倆把活潑潑的佛性通體顯露給大 眾。
倒嶽——您總象山嶽一樣坐著不動,這次也示現一下被沖倒吧。
他們師徒心心相印,梁山哪會聽不出他的意思。不但能聽出這個,進而還能猜出:他已經吹過牛了!梁山知道,園頭是明眼人。以前梁山對大家說他開悟,是要大家跟他學,他不會誤人的,今日就成全了他吧。於是,就下了法座。
然而,只這一次尚可,總是這樣就不行。
法座哪能隨便下呀?法地一動,一切不安!
所以梁山抓住園頭,告誡他:“莫教濕著老僧袈裟角!”——以後可不能吹這種牛了。若再這樣,我這法座還怎麼坐呀!
-
- 文章: 52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客曰。三諦固說性具之理。三如來藏 亦說性具之理。何得三諦但如畫像。而三如來藏 便如本身耶。
答。子如不達此意。則孤負楞嚴多矣。
夫三諦。但是大師 為行人懸擬自心微妙圓融之相。
立真。立俗。立中。而體會須用三觀三止。
想像思修。久久方到不思議境。
是其初門 若離六識覺觀思惟。莫可措心也。
今三如來藏 全不同此。以其的實本體。即是眾生現前六根中 見色聞聲無分別體。
故佛最初開示。首先破除六識。不用一切思惟 懸想之心。
次乃即於現前眼根中。豎指伸拳。覿面指出 朗然湛然 無分別見性為心。
又復曲指飛光。顯其本不動等。皆是令其當面親見自心。
故阿難初悟自敘。如失乳兒。復見慈母。豈不同於父母現在。親身相見。
何勞畫像思想哉。若捨父母現身 不行禮敬。反拜畫像。是大顛倒。
是則以三如來藏 為三諦尚猶不可。何況迷為三止觀乎。
答。子如不達此意。則孤負楞嚴多矣。
夫三諦。但是大師 為行人懸擬自心微妙圓融之相。
立真。立俗。立中。而體會須用三觀三止。
想像思修。久久方到不思議境。
是其初門 若離六識覺觀思惟。莫可措心也。
今三如來藏 全不同此。以其的實本體。即是眾生現前六根中 見色聞聲無分別體。
故佛最初開示。首先破除六識。不用一切思惟 懸想之心。
次乃即於現前眼根中。豎指伸拳。覿面指出 朗然湛然 無分別見性為心。
又復曲指飛光。顯其本不動等。皆是令其當面親見自心。
故阿難初悟自敘。如失乳兒。復見慈母。豈不同於父母現在。親身相見。
何勞畫像思想哉。若捨父母現身 不行禮敬。反拜畫像。是大顛倒。
是則以三如來藏 為三諦尚猶不可。何況迷為三止觀乎。
-
- 文章: 52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六九、半瓶晃蕩
〖公案原文〗
湛堂和尚雲:禪和家乍入眾時,初發心菩薩與佛齊肩。
一年之外,到佛腰邊。恰如個琉璃瓶子相似,元初空裸裸地、淨潔潔地,卻著了半瓶不淨潔底水,搖得來在裏面,丁丁當當只管響。
忽然著本色人,向他道:爾這瓶子 本自淨潔,卻被這些惡水在裏面,又不滿,秖管響。
要得不響,須是依前 傾出揚卻。蕩洗了,卻滿著一瓶好水,便不響。
因甚不響?蓋謂滿了。
〖鋸解秤砣〗
湛堂文准禪師說:“禪和家乍入眾時,初發心菩薩與佛齊肩。”
為什麼能與佛齊肩?因為發心猛利呀!
當解脫緣熟時,初發心修行,異常猛利,刹那 便看穿世間,一下子 就把對世間的妄想執著 拋到了腦後,空裸裸、淨潔潔,故而稱“與佛齊肩”。
可是,為什麼“一年之外,到佛腰邊”哪?因為“著了 半瓶不淨潔底水”
——相似佛法,把自己對佛法的理解 誤以為是佛法的真諦。因為“不淨潔”,成了所知障,再也裝不進去好水,這瓶子就裝不滿了。
還是因為 這個“不淨潔”,瞅哪兒都不如法,看啥都不感冒,逮著誰批評誰,丁丁當當只管響。
忽然遇著本色人,對他說:你這瓶子 本自淨潔(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卻裝些惡水在裏面
(佛法不恁麼),又不滿,秖管響(一瓶不響,半瓶晃蕩)。
要得不響,須是依前傾出揚卻(須“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始得)。
蕩洗淨,滿裝一瓶好水,便不響(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為什麼蕩洗淨 就不響了呢?因為已經裝滿了好水。
為什麼蕩洗淨 就不響了呢?因為已經裝滿了好水。
本自具足,本自清淨,本不動搖
〖公案原文〗
湛堂和尚雲:禪和家乍入眾時,初發心菩薩與佛齊肩。
一年之外,到佛腰邊。恰如個琉璃瓶子相似,元初空裸裸地、淨潔潔地,卻著了半瓶不淨潔底水,搖得來在裏面,丁丁當當只管響。
忽然著本色人,向他道:爾這瓶子 本自淨潔,卻被這些惡水在裏面,又不滿,秖管響。
要得不響,須是依前 傾出揚卻。蕩洗了,卻滿著一瓶好水,便不響。
因甚不響?蓋謂滿了。
〖鋸解秤砣〗
湛堂文准禪師說:“禪和家乍入眾時,初發心菩薩與佛齊肩。”
為什麼能與佛齊肩?因為發心猛利呀!
當解脫緣熟時,初發心修行,異常猛利,刹那 便看穿世間,一下子 就把對世間的妄想執著 拋到了腦後,空裸裸、淨潔潔,故而稱“與佛齊肩”。
可是,為什麼“一年之外,到佛腰邊”哪?因為“著了 半瓶不淨潔底水”
——相似佛法,把自己對佛法的理解 誤以為是佛法的真諦。因為“不淨潔”,成了所知障,再也裝不進去好水,這瓶子就裝不滿了。
還是因為 這個“不淨潔”,瞅哪兒都不如法,看啥都不感冒,逮著誰批評誰,丁丁當當只管響。
忽然遇著本色人,對他說:你這瓶子 本自淨潔(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卻裝些惡水在裏面
(佛法不恁麼),又不滿,秖管響(一瓶不響,半瓶晃蕩)。
要得不響,須是依前傾出揚卻(須“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始得)。
蕩洗淨,滿裝一瓶好水,便不響(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為什麼蕩洗淨 就不響了呢?因為已經裝滿了好水。
為什麼蕩洗淨 就不響了呢?因為已經裝滿了好水。
本自具足,本自清淨,本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