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 頁 (共 628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6月 08, 2024 8:09 am
新老怪
由 藍海千尋 » 週六 6月 08, 2024 8:03 am


直走還滅門:
直滅無明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一切皆滅。
心經 連無無明 亦明示了

小根器者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6月 08, 2024 8:22 am
新老怪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是度緣覺的。緣覺是從十二因緣上悟道,這段文是破緣覺所執著的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法也屬於五蘊總法的範圍,五蘊既空,十二因緣法 也根本不能著實。
天臺宗所分的藏、通、別、圓四教中,藏教的中乘聖人就是緣覺,大乘是佛菩薩,小乘是聲聞(即羅漢)。
佛在世的時候,為緣覺乘開示了 十二因緣法。緣覺聖人看見花開花落,就悟道了。因為花不常好、月不常圓、人不長壽,都短暫得很,好不了多久,所以都不可得。他們就是從因緣所生法而覺悟的,故稱為緣覺。但是他們只能了分段生死,還不能了變易生死,還沒有到佛的境界。佛說般若經,其中包括這部《心經》,就是度中、小乘聖人回小向大的。佛廣說般若空慧之理,為他們開示,過去所講的十二因緣法,都是真空所顯,都不能執為實有。若執為實有,就是法執,就不能了變易生死,就不能成佛。不能住一切相,一切皆不可得。從而,蕩其執情,使他們徹悟,以證到佛果。


前面我們曾講到,上根利智的凡夫,一旦了悟到諸法空相,當下就可成佛。心無所住,真心就常明。心一有所住,就利令智昏了,這叫做「情生智隔」。情見、愛著一生起,智慧就被遮蓋、被隔斷了,總不得自在。因為心被物境所迷,執了相,有所貪著,從而患得患失、煩惱多端。所謂不自在者,皆因心為物轉之故。我們現在明白了 諸法空相,前面已講過,空相的「相」作「義」講,即諸法皆空之義。所有一切相都是幻相、都是假相,僅一時之用而已,都不可得,所以不要執著它。心裏面一點也不繫念它、一點也不住著它,用物而不為物所用、轉物而不為物所轉,那就會在一切事緣上得大自在。真成道者,就是饑來吃飯、困來打眠,一點事都沒有。


從前,有位古德開示眾人。他說:穿衣吃飯就是了,舉心動念就不是了。有人問:穿衣、吃飯,哪一個不會?可為什麼都不能了呢?這是因為凡夫穿衣,總要百般的挑剔,或是衣料不滿意,或是花色不美,或是款式不好等等,心生種種煩惱。吃飯呢?也是這樣,百般地挑剔,喜歡這個、厭憎那個,總為物緣所纏繞,心總不得自在,故名眾生。這就叫做「情生智隔」。反過來,「智生情隔」就好了。我們有般若大智慧,知道一切諸法都不可得,心不繫念,隨緣接物,不貪取、不做作,哪還有什麼念呢?我們若真能隨緣,今天緣來了,當上我們就上;明天緣盡了,當下我們就下,心裏面一點也不去盤算計較,不是上了就喜、下了則憂,那就得大自在了,就得真實受用了。


學佛最要緊的是 在事上的運用。如果只是燒香拜佛,求佛賜給我們什麼東西,那就不是真正信佛,而是被神佛所困擾了。信佛就是要信我們的自性佛 和過去的古佛一樣,沒有兩樣,就會放下一切,求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曉得一切作為都是佛性的作用,那麼,我們就要利用這個佛性,獲得在事上的運用。無論是待人接物,還是做任何事,都儘管做,而不著相。我們工作時,盡我一技之能,為眾生服務,利益眾生,一點也不著相,成功了不喜,失敗了不憂。因為我們已盡己之能了,而不是馬馬虎虎、敷衍了事。同時,因為自己沒有私心,盡己之能為眾人做事,所以在處理家庭中或社會上一切事情時,都會恰到好處。只有這樣在事上運用,才是真正學佛,才得真實受用,才能得大自在。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 認為學佛是迷信,其實他們自己才是迷信。因為他們迷戀世間的色相。明明世間諸法都是空相,了不可得,但他們卻認為是真的可得,所以無止境地追求,從而造業受報。所以說,是他們自己實實在在地迷。另外,我們也要看到,確實有些佛教徒是迷信的人,因為他們不明白佛教的真諦所在,而是在那裏燒香拜佛求佛,求人天福報,心外求法,迷真認假,執妄為真,所以說他們是迷信的人。真正學佛的修行人,不是求佛,而是求自己,不斷地打掃清除自己的習氣。因為我們有執著色相的習氣在,所以一碰到事緣就會著相。我們要時時刻刻地和自己作鬥爭,革自己的命。因此之故,我們不是迷信,而是真正的智信。



一旦凡夫明白了諸法空相,當下就可成佛,何況中乘聖人呢!中乘聖人能明白十二因緣法根本不可得,他也就成佛了。緣覺,顧名思義,是由觀察因緣而覺悟的。因緣有助緣和攀緣之分。助緣是幫助之緣,攀緣是攀附之緣。助緣是說,我們人本來不迷糊,但偏偏有了這個緣,而助成了自迷。這是哪些緣呢?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因緣就成為十二種助緣,幫助人入迷、入昏昧。它包括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起惑、造業、受生等一系列因果,周而復始,以至於無窮。下面我們就把這十二因緣一個個地講一下:


無明,就是我們平常人 所說的糊塗、不明真理。由糊塗之助緣,就有妄行了,無明是幫助我們妄行的。我們之所以妄行,皆因無明之故,所以謂之無明緣行。無明並不是有個實在的東西,它是妄覺、是迷惑、是貪嗔癡等等煩惱。我們怎麼樣打破它呢?只要一覺悟,無明就破了。若不明真理,就有了妄行,此即「無明緣行」。


行,就是妄行,就是造作諸業。又因有妄行之助緣,就有所辨識,即分別、識別。這個東西好,則喜歡,就要得到;那個東西壞,則厭惡,就不要它。因妄行的幫助,使我們生起分別的妄識,所以謂之「行緣識。」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6月 08, 2024 8:50 am
藍海千尋
心經 連無無明 亦明示了

小根器者
無無明....是無明真滅

無明不滅,眾生就是無明。(無明是十二因緣首支,餘十一支都是無明產物)。

無無明是諸佛境界,指無明滅後的境界。

亦無無明盡....是無明滅後,沒有‘’無無明‘’這個對境可得,自然也無無明可盡可言(可認知)。
簡言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闡述的是:真空。(無餘涅槃)
證空者不見空。


若有愚人亦說“無無明”,那是相對於無明而說(正如你的認知)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6月 08, 2024 8:54 am
藍海千尋
還滅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一切隨滅。

一切隨滅,滅而不生....真滅(寂滅,涅槃)

這比禪宗易行的多外,是實際可操作且真能解脫的道路。

是唯一正道。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6月 09, 2024 6:13 am
新老怪


無無明....是無明真滅
無明不滅,眾生就是無明。(無明是十二因緣首支,餘十一支都是無明產物)。
無無明是諸佛境界,指無明滅後的境界。
亦無無明盡....是無明滅後,沒有‘’無無明‘’這個對境可得,自然也無無明可盡可言(可認知)。
簡言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闡述的是:真空。(無餘涅槃)
證空者不見空。
若有愚人亦說“無無明”,那是相對於無明而說(正如你的認知)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
所以,一者太極,最初動,無明生
無無明,無極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6月 09, 2024 6:19 am
新老怪
由 藍海千尋 » 週六 6月 08, 2024 8:54 am

還滅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一切隨滅。
一切隨滅,滅而不生....真滅(寂滅,涅槃)
這比禪宗易行的多外,是實際可操作且真能解脫的道路。
是唯一正道。
用滅亦多事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6月 09, 2024 6:41 am
新老怪
七一、大智慧人

〖公案原文〗
真淨會下,有昭泰首座。到五祖,祖見舉真淨語錄,乃贊雲:“此是大智慧人。”
師雲:老南下尊宿,五祖只肯晦堂、真淨二老而已,自餘皆不肯他也。五祖為人,如綿裏一柄刀相似,才拶著,便將咽喉一刺,刺殺爾去也。
若是真淨:腳上著也,即腳上殺爾;手上著也,即手上殺爾;咽喉上著也即咽喉上殺爾。

〖鋸解秤砣〗
真淨禪師座下的昭泰首座,到五祖法演禪師這裏參訪,談到了真淨禪師 怎麼怎麼說。五祖聽到了,讚歎說:真淨是大智慧人啊!
大慧禪師評論說:黃龍慧南禪師座下的傳人,五祖只肯兩個人——晦堂、真淨二老,別的黃龍傳人都不為五祖所肯。
五祖禪師教導學人,看似綿軟,其實是綿裏藏著一柄刀。
才拶著(點醒他的機會來了),便將咽喉一刺,刺殺爾去也(切中要害,一下子打滅學人的妄執)。
真淨是另一種風格:腳上著也,即腳上殺爾;手上著也,即手上殺爾;咽喉上著也即咽喉上殺爾。——隨學人的問處便奪,直叫你赤裸裸、淨灑灑去。
風格雖然不同,效果卻是一樣的:當下殺掉學人的妄想執著,逼拶學人認取那本具的一段真光。

五祖禪師屬於楊歧派,晦堂、真淨屬於黃龍派。
黃龍、楊歧,宗風並不相同。
但這只是手段不同,目的卻是一樣的。
只要能達到 啟發學人的目的,用什麼手段都好。
五祖讚歎晦堂、真淨二老,是因為二老 能使學人除掉妄執、能使學人眼正啊。


:mrgreen:能使學人眼正啊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6月 09, 2024 7:36 am
新老怪
本來分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一節是顯妙體之文,即顯示《心經》的主體,《心經》的主體是「諸法空相」。
因諸法皆空有其名,而無實質,皆是我人真心所變現的妙用,皆是真性——大圓鏡智中的影子。
所以,一切不可得、不可求。既然是空,當然也就沒有生滅了。
既然沒有生滅,又有什麼垢淨和增減呢?
「是諸法空相」——這五蘊法當體 是真空之相。
「相」字應作「義」字解,即諸法皆是「空無所有」之義。
五蘊法 是諸法之總,五蘊既空,諸法當體 也就是真空無疑了。
並不是指諸法之外 別具空相。諸法就是空,空就是諸法。


凡夫的知見,總以諸法各具形象,就執為實有。因為一切都有形象,杯子有杯子的形象,衣裳有衣裳的形象,房子有房子的形象,以為都是實有。
其實,這些相 都是真空的空性所成。
所謂「空體」、「空性」者,就是我們的佛性。
因為它是妙有真空,而不是頑空,所以它能夠 應緣現相。雖然應緣現相,但一切法都不可得,雖有相 卻是假相,不要執著它,所以叫做空體、空性,當體是空而不是實。
佛為了不使弟子們 迷執世法的生滅、增減、垢淨為實有,進一步明確地指出 諸法全是真空之相,本無生滅、增減、垢淨可言,故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況且,生滅、垢淨、增減都是一一相對的。凡是相對的東西都是「依他」而有,所以都不永恒、都是虛假的。絕對的才永恒、才真實。佛性是絕對的,所以是永恒的、真實不虛的。
佛性沒有生滅、垢淨、增減之理。

佛在講《方等經》的時候說:「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而以凡夫的一般迷執妄想而言,沒有一個不認為有生有滅。
他們認為,人的一生一死、草木春生秋謝等等景象 都清清楚楚地歷然在目,怎麼可以說是不生不滅呢?
豈不知,這完全是人的妄想執著的 偏執之心所致。


龍樹菩薩在《中論·觀去來品》中說:「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
我們同樣可以用這樣的道理來解釋「無生」:「已生無有生,未生亦無生。離已生未生,生時亦無生。」什麼意思呢?
譬如,春天的草,已長出一尺高了,因草已生出來,故名為春草,那就不能稱它為生了。換句話說,既然草已長成,生的過程已經消失、已經沒有了,還談什麼生呢?
所以,「已生無有生」。本來這草 可以長兩尺高,眼前只長了一尺,還有一尺沒生出來,既然還沒有生,就沒有生的現象 表現出來,亦不能稱之為生,故云「未生亦無生」。
以此推理,既然已生的草 不能謂之生,未生的草 也不能謂之生,生相 是飄渺不可得的。離開這個已生、未生,只說「生的時候」吧。既然已經離開了已生、未生——「離已生未生」,那還有什麼「生的時候」可說呢——「生時亦未生」。所以「生」是了不可得的。此即無生之理。


前面我們講了,生、滅是相對的。那麼,我們同樣 可以用這個偈子 來解釋不滅的道理:「已滅無有滅,未滅亦無滅,離已滅未滅,滅時亦無滅。」
我們明白了不生不滅的道理,就可以舉一反三,將其他的相對概念,統統破除了。
佛明確地告訴我們,凡是相對而有的,都是虛無飄渺、不真實的,都不要去追逐、執取,枉費精力。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佛教導我們大家 迷途知返,回復本來,歸家穩坐。
我們只要能回頭,就不難證成大道。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6月 09, 2024 7:44 am
新老怪
假如說一切常在,為什麼今人 不見古人呢?足見是不常在了。
如果一切都斷滅,何以今人 可吃古穀呢?
現在人吃的谷米,是古人傳下來的種子,那麼,足證是不斷滅了。


「一」是一個,「異」是多個。
不一不異,是說既不是一個,也不是多個。
「一」是相同之意,「異」是差別之意。
「不一」者就是說世上 無一物不是由「多」聚合成的。
以我們的身體而言,是由皮膚、肌肉、骨骼、神經、心、肝、肺、脾、胃、腎等等組合而成,足見不是「一」了。因為五臟六腑各司其職,此部份不同彼部份,心是心,肝是肝,不是一個,各不相同,故身體為多個器官聚合而成。但若說是多個,又不對了。因為身體是一個整體,多個器官 聚合而成的是一個人,而不是多個人。
這就是「不異」。本體為一,有什麼差別呢?
因此,可說多為一,說一為多,一多無礙。
佛法就是這麼圓融透徹,誠非其他宗教可比,由此可見一斑了。



再說「不來不去」。若說「來」,人自何處來呢?不來,又何以有人呢?若說「去」,人將到何處去呢?不去,何以人又會消失呢?這個問題 是現今哲學家想解決 而又無法解決的神秘難題。只有學佛修證才知道,來、去是虛幻的妄想,一切眾生的本體——真如佛性,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
世間的一切事物 都是虛妄幻想,無不是由我們妄想、分別、執著、顛倒而成。
於是,才有生有滅、有常有斷、有一有異、有來有去。


剛才,我們由對不生不滅的解釋,而旁及到不常不斷、不異不一、不來不去的妙理。我們當知:一切相對的事 相都是虛幻的,只有真心 才是絕對真實的。
相對的都是妄心所致,都是虛幻的假相,都是由我們分別計度、妄想執著而來的,故稱「遍計所執性」。
須把這個「遍計所執」打倒,識得「依他起」,識得有相的事物 都沒有自體,都是因緣和合而成。
只有識得「依他起」,才能證得覺者智,證得「圓成實性」。
那就會親切、深徹地感受到,世間一切事物 皆我人真性所顯現、所作成,本不生滅,本無得失。就不再去 追逐物境、貪取無厭了,從而歸家穩坐。


:mrgreen:世間一切事物 皆我人真性所顯現、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6月 09, 2024 7:55 am
新老怪
唐朝有個龐蘊居士,一家四口都圓證大道了。他說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偈子:「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圞圓,共說無生話。」因為他們一家 都修證有成,所以,不屑做那種世俗的婚禮之事了,兒子不結婚,女兒不嫁人,全家相聚共說「無生話」。你看這有多少妙趣,全家都證到無生法忍了。



宋朝的大慧宗杲(妙喜)禪師寫信開示當時的羅快然居士,有下面一段話:
昔龐居士有言:「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圞圓,共說無生話。」
後來,元豐間,有個士人,謂之無為居士,姓楊、名傑、字次公。嘗參前輩,於宗門中有真實得力處。曾和龐公此偈云:「男大須婚,女長須嫁,討甚閒工夫?更說無生話!」

這兩個俗漢子,將他十方常住一片田地,不向官中印契,各自分疆列界,道我知有,而時時向無佛處稱尊。
當時亦有個不平的,謂之海印信禪師,時住蘇州定慧。因見無為此偈,亦有一偈曰:「我無男婚,亦無女嫁,困來便打眠,管甚無生話。」


這三個老漢說此三偈,快然居士開眼也著、合眼也著、不開不合也著。妙喜見得,冷地看。看則不無,畢竟快然居士 向開眼處著到耶、合眼處著到耶、不開不合處著到耶?若在開眼處著到,則落在龐公圈 裏;
在合眼處著到,則落在楊無為圈裏;
在不開不合處著到,則落在海印禪師圈裏。
快然見恁麼說,定道「總不恁麼」。若總不恁麼,又落在妙喜圈裏。
要出三老圈 則易,要出妙喜圈 則難。
快然畢竟如何出得?待歸延平嫁了女,卻緩緩地來為你說破。因記得古德一偈,並書其後,庶幾快然不在中途躲根,亦老婆心之切耳。
偈曰:「學道如鑽火,逢煙未可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
更有一個問頭:「且哪里是快然歸的家?」若透得這一問,男婚女嫁都在裏許;若未識得家,且業識茫茫,盡在外邊走!亦怪妙喜不得。

法性的妙用是無邊的,可以各顯身手,隨機變化。我們也不讓古人專美,不妨再續一偈,以和古人相見:「有男亦婚,有女亦嫁,子子復孫孫,是說無生話。」
前面我們說過,無為而無所不為,不是不能做事,只要心沒有粘著,任何對大眾有益的事都可以做。
故「有男亦婚,有女亦嫁」。結了婚,則會有孩子,孩子再養孫子,子子孫孫,綿延不絕。這個子子孫孫,生生不已,就是無生,就是佛性的妙用。
因為無生 並不是死的不生,假如認為無生 是死在那裏不動,那就是小乘法了,就是有餘涅槃,而未了變易生死。
須知,無生 是能夠活用而不著。儘管在六道中 頭出頭沒、生生不已,而不見有生,生而不生,儘管變而心不易,這才能了變易生死。
所以,成佛是妙用重重、自在無礙。
泛如來寂滅之海,遊戲三昧而不厭,才是真正的 無生法忍。

:mrgreen:
泛如來寂滅之海,遊戲三昧而不厭,才是真正的 無生法忍。






經文所說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真實不虛之理。因為般若本體本自如此,佛性是無相可尋,不可名相的,是諸法空相。人們所執著的垢淨之相都基於污穢、潔淨上的分別,豈知這皆是妄心迷執之故,各憑主觀分別而已。你執了這個污穢,就是污穢了;執了清潔,就是清潔了。其實,了無定相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