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 頁 (共 593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6月 17, 2024 6:55 am
新老怪
七八、到家人語

〖公案原文〗
  師一日到明月庵,見壁間畫髑髏,馮濟川有頌雲:“屍在這裏,其人何在?乃知一靈,不居皮袋。”
  師不肯,乃作一頌雲:“即此形骸,便是其人。一靈皮袋,皮袋一靈。”

〖老人眉批〗
  心外有法乎?
  的的到家人語!

〖鋸解秤砣〗
  有一天,大慧宗杲禪師到明月庵去,見牆壁上畫著一具髑髏,旁邊有馮濟川居士 為這具髑髏寫的頌詞:“屍在這裏,其人何在?乃知一靈,不居皮袋。”顯然,馮居士認為:形骸是形骸,一靈是一靈,形骸是身,一靈是心,心外另有個形骸在。其實,慢說形骸不在妙明真心之外,即此一靈,也不在心外。
老人批示雲:“心外有法乎?”這一問 正中馮居士的要害!
須知:心外取法的思想,是外道的思想啊!
  大慧宗杲禪師 當然不會同意馮居士的觀點,便又作了一頌:“即此形骸,便是其人。一靈皮袋,皮袋一靈。”這裏的“其人”,就是指的妙明真心——佛性。形骸也不在佛性之外,一靈就是皮袋,皮袋就是一靈。所以老人讚歎大慧的頌詞:“的的到家人語!”
  有位同仁說:“馮居士所說的一靈,是指的第八識。第八阿賴耶識‘去後來先做主公’,第八識怎麼會是皮袋呢?”其實,他說這話時,恰是忘了第八識的實質,只剩下“第八識”的名字,那是他自己誤解了的“第八識”。
須知:森羅萬象,也包括這個微不足道的皮袋,都是第八識的“相分”啊!怎麼能把皮袋排斥在第八識之外呢!
  符合大乘一實相印,才是大乘佛教。說空時 人形兩空,說有時 人形兩有,並非打成兩截,並非空其形而實其人啊。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6月 17, 2024 7:07 am
新老怪
六賊品第七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注:人心者,常人之心也。好靜者,不愛妄動也。欲者,七情六欲也。牽之者,牽引外馳也。
夫人心本不好靜,因有元神在內,有時元神主事,故心有時好靜也。
人心本不好動,因有識神在內,有時識神主事,故心亦有時好動也。
人身因有六根,則有六識;因有六識,則有六塵;因有六塵,則有六賊;因有六賊,則耗六神;因耗六神,則墜六道也。
六賊者,眼、耳、鼻、舌、身、心是也。
眼貪美色而不絕,久以後,這點靈性 墮在卵生地獄,變為飛禽鵲鳥羽毛之類。身披五色翎毛,何等好看!耳聽邪話而不絕,久以後,這點靈性 墮在胎生地獄,變為騾駝象馬走獸之類。項帶鈴鐺,何等好聽!
鼻貪肉香而不絕,久以後,這點靈性 墮在濕生地獄,變為魚鱉蝦蟹水族之類,常在臭沉,何等好聞!
舌貪五葷三厭而不絕,久以後,這點靈性 墮在化生地獄,變為蚊蟲蛆蠓蟣虱之類,還是以口傷人傷物,何等有味!
心貪財而無厭,久以後,這點靈性 墮在駝腳之類,一生與人馱物,而貨財金銀常不離身,何等富足!
身貪淫而無厭,久以後,這點靈性 墮在煙花雞鴨之類,一日交感無度,何等悅意!
此言六欲牽心之報也。還有七情之傷,而不可不知也。
七情者,喜、怒、哀、懼、愛、惡、欲是也。
喜多傷心,怒多傷肝,哀多傷肺,懼多傷膽,愛多傷神,惡多傷情,欲多傷脾,此為七情牽心之傷也。
又有外十損,而亦不可不知也。久行損筋,久立損骨,久坐損血,久睡損脈,久聽損精,久看損神,久言損氣,食飽損心,久思損脾,久淫損命,此為十損也。
大凡世人無一不受此六賊、七情、十損之害也。
奉勸天下善男信女,將六賊七情十損一筆勾銷,返心向道,切莫上此賊船,恐墮沉淪,悔之晚矣。
無心道人詩曰:
   眼不觀色鼻不香,正意誠心守性王。
   三境虛空無一物,不生不滅壽延長。

清靜子詩曰:
   妄念才生神急遷,神遷六賊亂心田。
   心田既亂身無主,六道輪回在目前。

尹真人詩曰:
   靈光終日照河沙,凡聖原來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6月 17, 2024 7:25 am
新老怪
見聞覺知,只可一度──智證之六十六

《大法炬陀羅尼經》曰:
復次,應觀是色作無相想。雲何觀色作無相想?當知此色生滅輪轉,念念不停。毘舍佉,如是色相,不可眼見,當知彼是意識境界,唯意所知,是故不可以眼得見。


傳曰:
護法菩薩曰:「五識唯緣實五塵境,不緣假法,以任運而緣,不作行解,不帶名言,是現量故。
如眼 識青、黃、赤、白等實色之時,其長短方圓之假色,雖不離青、黃、赤、白等實色之上,然眼識但緣實,不緣假也。
長、短、方、圓之心而緣也。若後念分別意識起時,即是行解心中,作長、短、方、圓之色而緣,是比量心緣也。
故經曰:「當知彼是意識境界,唯意所知,是故不可以眼得見。」
奉先慧超禪師每曰:「大眾,見聞覺知,只可一度。」其有得於此乎?!

道長:
凡夫眾生見色,有種種色相,如杯子有杯子相,電腦有電腦相,桌子有桌子相等等,種種色物,各有各的相,互不相同。
既然有相,即執著此種色物皆為實有。為破此執,世尊在《大法炬陀羅尼經》中對毘舍佉說,應觀這些色物 皆作無相想。為什麼呢?因為種種色物 剎那剎那皆在無常變化之中,你能說哪一剎那的相是此色物的相呢?
只不過我們無法察覺 色物的微妙變化,而錯認色物相續的相似相 為色物之相。
這其實是意識 錯誤分別的結果,並非真是親眼 所見色物之相。
譬如電燈,在高速攝影下,再重先慢放,你就能發現燈光 其實是一滅一亮 一滅一亮如此相續運作,但我們肉眼只看到光亮,不會看到黑暗。
又譬如火繩,一點火星,不停旋轉,即成一個火圈。我們似乎看到實有一個火圈,其實這只是個視覺的假象,真相無非一點火星。
靜態的色物,單憑肉眼 是無法察覺它的變化的,而其實變化 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一些比較粗大的變化 我們可以察知,譬如冰變成水,水變成冰,如果說色物有相,那究竟水是此色物之相呢,還是冰才是此色物之相?
其實此色物 無相無名,非冰相,非水相,剎那剎那 都處在變化之中,人類的意識 只是截取它相續的一段相似相 而說它是冰或是水,其實無相。

印度護法菩薩說,眼耳鼻舌身五識 只能緣取五塵,是現量境,不能分別,
因為分別 是第六意識的功能。
如眼見青黃赤白等色物時,它只是單純的照見,如燈之照物,不加了別。
而第六意識心 則對所照見之色起分別,這是黑色,這是長方形,這是手機。黑色、長方形、手機等觀念的形成,正是意識分別 比較的產物。
意識將眼所見色 與過去印像中其它色 作比較而知是黑色,將所見形狀與過去所見種種形狀作比較而知是長方形,將所見物整體 與過去所見物進行比較而知是手機。所以,手機色物的種種相狀及概念,其實是意識比量的結果。
現在分析論述,似乎很複雜,其實在意識的加工過程中,只是一瞬間的事。
因此之故,說我們所見的種種色物之相,其實都是意識境界,是意識比量分別的結果。
故慧超禪師說:見聞覺知,只可一度。剩下的 其實都是意識的工作。


-調色盤發表在2012-4-9 12:33
見聞覺知,只可一度的一度 是什麼意思?
道長:
一次、一遍、一回的意思。
我們總以為剛才看見的是這朵花,現在看到的 還是這朵花,過一會兒再看,也還是這朵花。
其實非也!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朵花,已經不是剛才的那朵花了,就像冰已不再是水一樣。

散淡閒人發表於2012-4-9 16:51
謝師兄!前邊這一章說的現量 是不分青紅赤白,沒有分別,本章則包括了第一次分別,我有些疑惑,故問。{:1_ ...
道長:
凡是形成語言文字的概念,其實都已經是比量的產物,如說青紅赤白等、色物等,若無意識比較,你又怎知是青紅赤白色呢?又怎知是色物而非虛空呢?
護法菩薩在使用語言 來表達現量見色物 這一情形時,很不好表達,只能隨順方便,說是見青紅赤白等色物時,並非現量見時,真能分別青紅赤白各種顏色。
語言本身 就是意識的產物,要用語言來表達非意識的現量見,確實有很大的局限,只能隨順而說,關鍵在於學人須知即言離言之意。

十年發表於2012-4-10 08:17
是不是可以這麼來理解:現量如鏡子照物,比量如人觀察鏡子中的影像,人觀察事物的時候,一...
道長:
可以這樣理解!
如鏡照物,鏡無照物之心;如燈破暗,燈無破暗之念。
五根清淨,常分別審察者,是意識之功。其實,意識也有一分清淨,直心時是。

十年發表於2012-4-10 08:43
這麼說,五根其實無時無刻不是清淨的,而當意識分別審視之時,單就意識本身而言,是不是也...
道長:
痛時知痛,癢時知癢,不作它念,即是直心,即是意識的一分清淨。

散淡閒人發表於2012-4-10 09:12
感謝道長耐心解釋。
末學理解,所謂現量,真實不虛。但是,現量離分別,不要說行諸語言文字,即使沒有語...
道長:
波不離水,一切凡夫名相境界,即是諸佛清淨境界,並無二體,只在覺與不覺。

散淡閒人發表於2012-4-10 09:56
只在覺與不覺!就像迷向人眼中的一切與他豁然醒悟後眼中的一切並無二致,但迷與不迷,心境大不一樣。
道長:
如是!
迷人謂東為西,錯在其迷,不在其方。方實不變,只是一方,無二方。

金剛大叔發表於2012-4-10 10:38
道長您說的這個意思,就是'正覺'嗎?

道長:
我說的 只是個有關於正覺比喻,但不是正覺。
所謂正覺,簡單地理解,就是正確地認識。錯誤的認識就是迷,就是不覺。
譬如三人行路,忽然有人不明前方是何方,有人說是東方,有人說是西方,還有一人疑惑不定。
1而前方實際是東方。知道是東方者,即是不迷,即是覺者;
2疑惑不定者,即是迷人;
3說是西方者,即是迷人中之迷人,迷上加迷,稱為迷中倍人。
雖三人有三種不同的認識狀況,有覺的,有迷的,有迷上加迷的,但前方畢竟只有一方,並無三種方。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6月 18, 2024 8:06 am
新老怪
七九、無盡居士

〖公案原文〗
  張無盡丞相,十九歲應舉入京,經由向家。向家夜夢人報曰:“明日接相公。”淩晨,淨室以待。至晚,見一窮措大,著黃道服,乃無盡也。向禮延之,問:“秀才何往?”無盡以實告。向曰:“秀才未娶,當以女奉灑掃。”無盡謙辭再三。向曰:“此行若不了當,吾亦不爽前約。”後果及第,乃娶之。
  初任主簿,因入僧寺,見藏經梵夾齊整,乃怫然曰:“吾孔聖之教,不如胡人之書,人所仰重?”夜坐書院中,研墨吮筆,憑紙長吟,中夜不眠。向氏呼曰:“官人,夜深,何不睡去?”無盡以前意白之,正此著《無佛論》。向應聲曰:“既是無佛,何論之有!當須著《有佛論》始得。”無盡疑其言,遂已。
  及訪一同列,見佛龕前經卷,乃問曰:“此何書也?”同列曰:“《維摩詰所說經》。”無盡信手開卷,閱到“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處,歎曰:“胡人之語,亦能爾耶!”問:“此經幾卷?”曰:“三卷,可借歸盡讀。”向氏問:“看何書?”無盡曰:“《維摩詰所說經》。”向氏曰:“可熟讀此經,然後著《無佛論》也。”無盡悚然,異其言。
  由是深信佛乘,留心祖道。後為江西漕,遍參祖席。首謁東林照覺總公,總詰其所見處,與己符合,乃印可之,曰:“吾有得法弟子住玉溪,乃慈古鏡也,亦可與語。”無盡複因按部,過分甯,諸禪迓之。無盡到,先致敬玉溪慈,次及諸山,最後問兜率悅禪師。
悅為人短小,無盡曾見龔德莊,說聰明可人,乃曰:“聞公善文章。”悅大笑曰:“運使失卻一隻眼了也。某,臨濟九世孫。對運使論文章,正如運使對某論禪也。”無盡不然其語,乃強屈指曰:“是九世也。”又問:“玉溪去此多少?”曰:“三十裏。”曰:“兜率聻?”曰:“五裏。”無盡是夜乃至兜率。
  悅先一夜,夢日輪升天,被悅以手搏取,乃說與首座雲:“日輪,運轉之義。聞張運使非久過此,吾當深錐痛剳。若肯回頭,則吾門幸事。”首座雲:“今之士大夫,受人取奉慣,恐惡發,別生事也。”
悅雲:“正使煩惱。只退得我院,別無事也。”
  無盡與悅語次,稱賞東林,悅未肯其說。無盡乃題寺後《擬瀑軒詩》,其略雲:“不向廬山尋落處,象王鼻孔謾撩天。”意譏其不肯東林也。公徐語及宗門事,悅曰:“今日與運使相陪人事,已困,珍重,睡去。”至更深,悅起來,與無盡論此事:“焚香請十方諸佛作證,東林既印可運使,運使于佛祖言教有少疑否?”無盡曰:“有。”悅曰:“疑何等語?”曰:“疑《香嚴獨腳頌》、《德山托缽因緣》。”悅曰:“既於此有疑,其餘安得無耶?只如言‘末後句’,是有耶?是無耶?”無盡曰:“有。”悅大笑!遂歸方丈,閉卻門。
無盡一夜睡不穩,至五更,下床觸翻蹋床,忽然省得!
有頌曰:“
鼓寂鍾沉托缽回,岩頭一拶語如雷。
果然秖得三年活,莫是遭他受記來。”
遂扣方丈門雲:“某已捉得賊了。”悅曰:“贓物在甚處?”無盡無語。
悅雲:“都運且去,來日相見。”
  翌日,無盡遂舉前頌呈之,悅乃謂無盡曰:“參禪只為命根不斷,依語生解。如是之說,公已深悟。然至極微細處,使人不覺不知 墮在區宇。”
悅後作頌證之雲:“等閒行處,步步皆如。雖居聲色,寧滯有無。一心靡異,萬法非殊。休分體用,莫擇精粗。臨機不礙,應物無拘。是非情盡,凡聖皆除。誰得誰失,何親何疏!拈頭作尾,指實為虛。翻身魔界,轉腳邪塗。了非逆順,不犯工夫。”
  無盡邀悅至建昌,途中一一伺察,有十頌敘其事,悅亦以十頌酬之。
  時元祐八年八月也。

〖老人眉批〗
  何不道:“開門來,與你看!”待開門,夾背便打!
  更何不道:在師腳下!
  旨哉斯言!

〖鋸解秤砣〗
  這則公案儼然是一篇無盡居士張商英的學佛小傳。
  向家因夢而知張商英,初次見面竟以女相許。張商英飛黃騰達之後,亦不爽前約,足見此人很守信用。向氏女何人也?觀其關鍵時的語句,抑或菩薩示現乎!看她的言談:“既是無佛,何論之有!當須著《有佛論》始得。”此時張商英的“無佛”,是“無佛有眾生”,顯然是昧卻了佛法。再看她的另一句話:“可熟讀此經,然後著《無佛論》也。”此時的“無佛”,卻是“無佛無眾生”,和盤托出了佛法的精髓。在她的激勵和啟發下,一向鄙視佛門的張商英,竟能由此深信佛乘、留心祖道。無盡居士入佛的因緣不可思議!
  兜率從悅禪師因夢搏取日輪,對張商英痛下鉗錘,首座為他捏著一把汗呢。恐觸怒了張商英,禍及兜率。悅禪師卻毫無懼色:“他若惱了,頂多不讓我做方丈,不會殃及寺裏其他人的。”於是,便放手做去。
  哪知這張運使還真是個留心祖道的人,不但沒惱,反而在兜率禪師的點撥下發現了自己的不徹——透不過《香嚴獨腳頌》、《德山托缽話》,進而在兜率禪師的逼拶下刹那透脫!當他驀然打失布袋之時,就如同十字路口 遇見了親爹,立即頌雲:“鼓寂鍾沉托缽回,岩頭一拶語如雷。果然秖得三年活,莫是遭他受記來。”也不管是不是深夜,竟去敲兜率禪師的門,聲稱:“我已捉得賊了!”——即,已打死了最後一絲未斷盡的命根!
  這《香嚴獨腳頌》、《德山托缽話》就那麼難透麼?竟要費這麼大勁才行!當然,在無盡居士那裏是這樣,在別人那裏 卻未必如此。各有各的因緣,未必人人盡同。讓我們來看看這兩則公案吧:
  香嚴獨腳頌:
  香嚴智閑禪師有偈曰:
“子啐母啄,子覺母殼。
子母俱亡,應緣不錯。
同道唱和,妙雲獨腳。”

  子啐——學人全心全意地致力於打破迷團,就象即將出殼的小雞 在蛋殼裏面啐。
  母啄——母雞看準時機,在外面一啄,小雞就出殼了。比喻明眼禪師看準時機,兜頭一棒,當下打滅學人的妄想執著。
  子覺母殼——小雞出殼覺醒了,而母雞卻墮進了殼裏。比喻學人在師父的激勵下 刹那之間打開本來,而師父卻墮進去了。為什麼會這樣?豈不聞“落草為人”乎!那怎麼辦哪?“吹毛用了急須磨!”
  子母俱亡,應緣不錯——解脫緣熟時,不要錯過。須驀然打破師徒的界限,“無師智”朗然現前!
  同道唱和,妙雲獨腳——師徒二人 就像是修行的同道那樣,一唱一和。已經渾然一體了,哪里還有一絲分別!這個啐啄同時的妙用,就像是人們打破了“兩條腿”的界定,所以叫做“獨腳”。

  我們再來看看古禪師對此頌的評說,括弧裏是我的胡亂著語:
  萬年道閑禪師上堂雲:“
全機敵勝,猶在半途。(只為法執宛然。)
啐啄同時,白雲萬里。(事生了也!)
才生朕兆,已落二三。(金屑雖貴,落眼成翳。)
不露鋒鋩,成何道理?(是啊!總不能不說話吧。)
且道從上來事合作麼生?(那怎麼辦哪?)
誣人之罪,以罪加之。(哈哈!知道為什麼“子覺”時,“母”卻“殼”了吧。)”

南院慧顒禪師示眾雲:“諸方只具啐啄同時眼,不具啐啄同時用。”
時有僧問:“如何是啐啄同時用?”
院曰:“作家不啐啄,啐啄同時失。”
僧曰:“猶是學人問處。”
院曰:“如何是你問處?”
僧曰:“失。”院便打。
(前面都是殼,這裏才是大好一啄。)其僧不契。(沒管用,白啄了。)
後至雲門會中,因二僧舉此話,一僧曰:“當時南院棒折那!”(沒管用,豈不就是棒折!)
其僧忽悟,(直至現在才啐出,已遲八劫!)即回南院,院已遷化。
時風穴作維那,問曰:“你是問先師‘啐啄同時’話底僧那?”
僧曰:“是。”
穴曰:“你當時如何?”
曰:“我當時如在燈影裏行。(應於當時及時啐出。)”
穴曰:“你會也。(真不愧是南院的接班人。“殼”了也!快磨去!)”
  德山托缽話:
  雪峰在德山作飯頭。一日飯遲,德山擎缽下法堂。峰曬飯巾次,見德山,乃曰:“鍾未鳴,鼓未響,拓缽向甚麼處去?”德山便歸方丈。
  峰舉似岩頭。岩頭曰:“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在。”山聞,令侍者喚岩頭去。問:“汝不肯老僧那?”岩頭密啟其意,山乃休。
  德山次日升堂說法,果與尋常不同。岩頭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後句,他後天下人不柰伊何!雖然,也只得三年活。”山果三年後示滅。
  ●在前則“香嚴獨腳頌”那裏,我已經說了不少廢話。在這裏,我就不多囉嗦了。只提幾個問題,供大家討論吧:
  一、岩頭說“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什麼是末後句?
  二、岩頭密啟其意(俯在德山的耳朵上說悄悄話),啟的什麼意?
  三、第二天德山升堂,果與尋常不同。有什麼不同處?
  四、岩頭說德山只得三年活,德山果然三年後圓寂。難道師父(德山)不如弟子(岩頭)嗎?
  回過頭來再說張商英,他折騰了一夜,忽然明白了,便連夜去敲兜率禪師的門,聲稱:“我已捉得賊了!”兜率禪師問:“贓物在甚處?”他竟然無語答對。
  老人看不過,替無盡居士拈出兩答:
  一、何不道:“開門來,與你看!”待開門,夾背便打!(這一打,就如同臨濟打黃檗一般。)
  二、更何不道:在師腳下!(哈哈!已踩在腳下了也。不再譏諷“象王鼻孔謾撩天”了吧。)
  兜率禪師見他一時不能答出,便輕描淡寫地說:“今日天太晚了,明天再說吧。”
  第二天,無盡居士把他所作的偈子呈上。
  誰要是以為此偈是對“德山托缽話”的解釋,便是被他瞞了也!他既已捉得賊,就是已透了這個公案,公案已不可得,他可以將此公案任意拈弄。
其實,他這個偈子是借公案的事由,向兜率禪師表明他自己的心地:
  鼓寂鍾沉托缽回——比喻:原先以為自己已經“鼓寂鍾沉”,以為自己已經歸家穩坐了。
  岩頭一拶語如雷——比喻:經師父您一點撥,如同驚雷貫頂,才知道自己未徹。
  果然秖得三年活——比喻:我如今已經捉得賊了。
  莫是遭他受記來——比喻:若不得師父您的指點,怎會透得這一關!
  兜率禪師哪會不知道他的意思!於是就對張商英說:“參禪只為命根不斷,依語生解。如是之說,公已深悟。然至極微細處,使人不覺不知墮在區宇。”
●並作頌證之:
“等閒行處,步步皆如。
雖居聲色,寧滯有無。
一心靡異,萬法非殊。
休分體用,莫擇精粗。
臨機不礙,應物無拘。
是非情盡,凡聖皆除。
誰得誰失,何親何疏!
拈頭作尾,指實為虛。
翻身魔界,轉腳邪途。
了非逆順,不犯工夫。”

  兜率禪師之偈,正是非關修證、本來現成的祖師禪啊!老人讚歎說:“旨哉斯言!”
  無盡居士還要去建昌視察,邀請他的師父兜率禪師一同前往。在路途中,將微細處一一詳細審察,寫了十個頌 來表明心地。兜率從悅禪師也以十頌作答。
  無盡居士見兜率 洞明心地這件事,發生在宋朝元祐八年八月。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6月 18, 2024 8:25 am
新老怪
三屍品第八

常能遣其欲 而心自靜,澄其心 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注:常者,平常也,能者,志能也,遣者,逐遣也,欲者,私欲也。
言二六時中,將靈台之上打掃潔淨,勿使萬物所搖,外相不入,內相不出,而道心自然清靜矣。
澄其心者,將渾水以澄清也。而心有雜念,如水之有泥漿也。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五祖出偈,
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乃明鏡台。時時勤打掃,休得惹塵埃。
六祖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怎得惹塵埃。正此之謂也。
而神自清者,心無念頭擾撓,而元神自然清明。元神清明,而眼耳鼻舌心身六欲則無妄動矣。

三毒者,三屍也。人身有三屍神,名三毒。
上屍名彭琚,管人上焦善惡;中屍名彭瓆,管人中焦善惡;下屍名彭堉,管人下焦善惡。
上屍住玉枕關,中屍住夾脊關,下屍住尾閭關,
每逢庚申甲子,詣奏善惡。又有九蠱作害不淺,阻塞三關九竅,使其真陽不能上升。
而九蠱俱有名字,
一曰伏蠱,住玉枕竅;
二曰龍蠱,住天柱竅;
三曰白蠱,住陶道竅;
四曰肉蠱,住神道竅;
五曰赤蠱,住夾脊竅;
六曰隔蠱,住玄樞竅;
七曰肺蠱,住命門竅;
八曰胃蠱,住龍虎竅;
九曰蜣蠱,住尾閭竅。
三屍住三關,九蠱住九竅,變化多端,隱顯莫測,化美色,夢遺陽精,化幻境,睡生煩惱,使其大道難成矣。
故丹經雲:三屍九蠱在人身,阻塞黃河毒氣深。行者打開三洞府,九蠱消滅壽長生。正此之謂也。
不知修道之士 可知斬三屍殺九蠱之法否?倘若不知,急訪明師,低心求指大道,請動孫悟空,在東海龍宮 求來金箍棒,打三關;借來豬八戒之釘耙,扒開九竅,而三屍亡形,九蠱滅跡,關竅通徹,法輪常轉,性根長存,命根永固,七情頓息,六欲不生,三毒消滅矣。

清虛真人詩曰:
   茅庵靜坐勝高樓,斬去三屍上十洲。
   堪歎玉容金馬客,文章錦繡葬荒丘。

無垢子詩曰:
   七情六欲似風塵,一夜滂沱洗垢新。
   待等地雷初發動,屍號鬼哭好驚人。

達摩祖師詩曰:
   一陽氣發用功夫,九蠱三屍趁此除。
   到陣擒拿須仔細,恐防墮落洞庭湖。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6月 18, 2024 8:40 am
新老怪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智證之一百零五


永明禪師。有僧問:“以心為宗,禪門正脈。且心是名,以何為體?”答曰:“近代以來,今時學者多執文背旨,昧體認名。認名忘體之人,豈窮實地?狥文迷旨之者,何契道源?則心是名,以知為體。此是靈知,性自神解。不同妄識,仗緣托境,作意而知;又不同太虛空廓,斷滅無知。”

傳曰:《肇論》曰:“般若無知者,無有取相之知也。常人皆謂般若是智,智則有知也。若有知,則有取著。若有取著,則不契無生。今明般若真智,無相無緣,雖鑑真諦,而不取相,故雲無知也。故經云:聖心無知,無所不知矣。
又經云:真般若者,清淨如虛空,無知無見,無作無緣。斯則知自無知矣,不待忘也。”以此知 真知不落有無之境,是以諸佛有秘密,秘密之教,祖師有默傳,密付之宗,唯親省而相應,非言詮之表示。若明宗者,瞭然不昧,寂爾常知也。
魏府元禪師曰:“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喫茶吃飯處、語言相問處,所作所為;舉心動念,又卻不是也。”

道長:
為破妄心,故說真心。妄若不存,真亦不立,故無心 方合於道。若執真心實有,則真心又同妄心,是才出虎穴,又入狼窩,故古德說此真心 是自性清淨之心。何為自性清淨?即無自體者也。

學人欲明真心,先須識取妄心。二者對照,則知妄者愈妄,而真者愈真。
什麼是妄心?即今眾生身中之意識心。
此心能分別這是我,這是我所,這是杯子,這是山河大地,有彼有此,有心有物,二元對立。此心常侷限於 我身之中,若我身滅,此心也不存。此心常似獨立之一物,如同猿猴,攀上跳下,隨所到處,能知彼境。此心非實有,乃內外六塵緣起和合之緣影也。眾生無明,難明真心,正為執著此心為真實,不能放舍也。總結一下,此心有兩大特點:
一、此心 似獨立之一物,常侷限於我身之中;
二、此心所到處,即能識物,能分別萬法,並執以為真實。
什麼是真心呢?
真心本不可言說,只能以妄心 來襯托顯現它,如同白天觀看日食 所顯現的圓形暗影,知道月亮的形狀及存在。真心恰好與妄心正相反,它不是一物,沒有獨立的自性實體,因為它的自性 是常清淨的,不受任何形體 特徵的染污。它能成就萬法,它就是萬法本身,而不是離萬法之外的另一物。
如同水能成就平靜相 及種種波相,但無論靜相、波相,其實只是一水,離開靜與波,卻找不到一滴水。
真心也不是侷限於我身中之一物,真心遍一切處,成就一切法。
妄心不能如實地了知事物,故所見皆成顛倒;而能如實了知萬事萬物的心,即是真心,也稱為般若智慧。
真心不同於妄心,存乎我身,須仗緣托境,作意方知,它無能所,即法即心。
另外,它雖然無自性,不是一獨立體,但也並不是不存在,空滅無物,而是遍一切法,具無邊智慧德用。

總結一下,真心也有兩大特徵:
一、真心無獨立的自體,自性清淨,成就一切法;
二、真心即般若智慧,能如實了知萬法。
般若一詞,它的意思就是智慧。但這種智慧 不是世間智慧,它不同於發現物種是如何進化的,世間萬物之間 皆有引力,以及物質與能量 是如何轉換的那種智慧。
這一類的智慧,也可以稱作是大智慧,因為一般人達不到,但仍然是世間智慧,它的目標還是侷限於世間萬物的變化 及其規律,是研究生滅法的。
而般若智慧,是透過這世間林林種種 萬事萬物的現象 而窺見到事物的本體的智慧,
所以,可以說是出世間的智慧。古代的前賢們在翻譯“般若”一詞時,覺得不好翻譯,如果直接翻譯為智慧,難免讓世人 誤解成世間的那種智慧,因為無對照的詞彙,故不翻而直接音譯為般若。
世間智慧,皆有能知者與所知者。但般若智慧無能知,它自性清淨,不同於妄識;也無所知,因為萬法 皆不可見不可得,萬法之本體 雖非空滅,卻也不可見不可得。
能與所,皆不可見不可得,故般若無知;
般若雖無知,不是一實在的獨立的知覺實體,卻能透徹地了知萬法 及其本體的真實情形,故般若無知 而又無所不知。
要覓真心嗎?
魏府元禪師最後一句話說得好:“舉心動念,又卻不是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6月 18, 2024 9:43 am
藍海千尋
符合大乘一實相印,才是大乘佛教。說空時 人形兩空,說有時 人形兩有,並非打成兩截,並非空其形而實其人啊。
實相印....你見過了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6月 18, 2024 9:47 am
藍海千尋
一、真心無獨立的自體,自性清淨,成就一切法;
二、真心即般若智慧,能如實了知萬法。
非也!

真心者自性(本性)

真心乃己心無一物,亦無般若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6月 18, 2024 1:53 pm
新老怪
由 藍海千尋 » 週二 6月 18, 2024 9:47 am


非也!
真心者自性(本性)
真心乃己心無一物,亦無般若也!
一、真心無獨立的自體,自性清淨,成就一切法;真空
二、真心即般若智慧,能如實了知萬法。妙有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6月 19, 2024 6:18 am
新老怪
八○、新豐不癡

〖公案原文〗
  夾山璘、石霜琳,久依佛日才禪師。罷參後,同遊上江。
至黃龍,見南和尚上堂小參。琳不諭其旨,遂求入室。璘怒之,遂毆一頓而去。
  琳後大悟,機鋒穎脫,凡說法頗類真淨,而於真淨不相識。
  住石霜,以頌送僧見真淨,後句雲:“憧憧四海參禪者,不到新豐也是癡。”

〖鋸解秤砣〗
  夾山璘(齡)、石霜琳二位禪師,都曾跟雲門宗的佛日智才禪師學禪,又結伴行腳,參訪臨濟宗的黃龍慧南禪師。黃龍禪師上堂講開示,石霜琳不能領會,就要求做黃龍禪師的入室弟子。
而夾山璘卻未必不能領會,他見石霜琳要改宗臨濟,竟然惱了,揍了石霜琳一頓,忿忿地離開黃龍而去。
其實,人人未必盡同,你在佛日才座下透脫了,當然不必改宗,石霜琳並沒有透脫,改宗臨濟也沒什麼不可呀。後來,夾山璘果然繼承了佛日才的衣缽,他就是灃州夾山靈泉自齡禪師。
  石霜琳在黃龍禪師座下學禪,終於大悟,機鋒穎脫,頗類似真淨禪師的風格。
真淨(即洞山文和尚)是黃龍禪師的法嗣,石霜琳跟黃龍學禪的時候,真淨已去住持新豐道場,石霜琳並沒有見過真淨。
  後來,石霜琳也繼承了黃龍禪師,住持石霜道場,他寫了一個頌,托一位行腳僧呈給他的師兄真淨,以表示對真淨禪師的景仰。
這個頌的最後一句是:“憧憧四海參禪者,不到新豐也是癡。”新豐,就是真淨禪師所住持的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