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4 頁 (共 617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8月 23, 2024 8:25 am
新老怪
僧問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曰:「日月未明,佛與眾生在什麼處?」

(識起迷情於佛與眾生之異別處,未開悟行者,佛性被妄想習氣所覆蓋。)

大同禪師曰:「見老僧嗔便道嗔,見老僧喜便道喜。」

(日月未明眾生,眾生見惑深廣,以見取見,均屬妄想計度者,未理解現象界諸事端之原由,而妄以己意下定見。試看禪師道得、道不得,均各放三十棒,嗔也?喜也?禪師已證得我、法二空,清淨心何有嗔哉,何有喜?)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8月 23, 2024 8:58 am
新老怪
「沒反應」在禪宗來講,就是心大死一番,也就是對一切境都沒興趣、沒反應,有點跟木頭一樣,但木頭亦有覺知,你敲它,它是有「扣扣」的反應。而我等內心有覺知但不反應,這是要培養我們的解脫力及禪定力的必然途徑。

有了解脫能力,這時才再回凡。能夠當禪師的人都是在這裡打滾過,然後再回凡,所以「空有不二」、「菩提圓融」,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平日就隨一切境去應緣,看到高興的,他也可以哈哈大笑。你說修行人怎麼可以哈哈大笑?為什麼不能哈哈大笑呢?只有你才能笑呀!你說修行人是吃素的,怎麼可以吐啖呢?好像守戒的人犯戒,那不守戒的人就可以大方的去做壞事喔!沒這回事情!

你回凡以後,照樣可以用坦蕩蕩的心面對境界,照樣去應緣。
所以在講義裡有一篇公案,有一個國王以音樂供養釋迦牟尼佛時,每當音樂響起 迦葉尊者就起來跳舞,看到迦葉尊者跳舞,國王很在意的跟世尊說:「迦葉不是已經証到了阿羅漢果了嗎?已經超越了煩惱法,怎麼還執著這種音樂,我一彈他就起來跳舞呢?」
世尊跟他講:「沒有!其實他沒有跳舞。」世尊講得太深了,國王不懂也不敢再反駁,好!既然世尊這樣講,應該不會錯。

所以這位國王就繼續彈下去,音樂一起,迦葉尊者又起來跳舞,這回國王就說:「世尊怎麼打妄語呢?你說迦葉沒跳舞,現在他又跳了!」
世尊說:「他沒有跳!」國王也不敢再問了,但第三次音樂起,他又跳了,國王搞不懂就說:「世尊!你說他沒在跳舞,要說個道理給我聽,他明明有在跳舞呀!」世尊這時才跟他開示。

世尊說:「你在彈音樂的時候,我們這山河大地 有沒有反應?」怎麼沒反應呢!在山崖這邊大聲「啊」一聲,那邊的山也會「啊」的反應一聲,你的聲波 振到樹木,樹葉也會振動,怎麼沒有反應呢?自然界碰到什麼相,它都會有反應,國王說:「對!有反應。」

世尊說有反應,對呀!那迦葉聽到你的音樂,他也反應了,你停他就停,但他有沒有執著你的音樂?沒有!他只是跟十方眾生一樣,你起了什麼緣,他就應什麼緣,但他內心有沒有應緣?沒有!他內心坦蕩蕩,不會說這音樂好不好聽,他只是隨音樂起來跳舞。所以同樣的,你修証到心大死一番,修入空觀後,會否定外在的一切因緣、果報,觀一切法不真實,到了那個境界,你就有禪定功夫。翻過空的山頭後,懂了一切法都是因緣法,法緣也就是這樣,一切法都是虛幻不實在的,以前所造的一切業也是不實在的,你有這種能力看破了,就能解脫一切了。

你怕什麼一切法?好像以前看到繩子就認為是蛇,現在搞清楚了,繩子就是繩子,這樣的話,就不再怕繩子了。你現在面對一切法,不管是因緣果報也好,不管是現象界裡面的一切法,它沒有實性,它是短暫的現象,它是空的,所以認識它以後,還會不會怕它呢?不再怕它,那我再回凡,我再來玩這個法。玩這個法,不是高興就來玩一玩,而是境界來,我才有反應。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8月 23, 2024 9:17 am
沙塵封眼
新老怪 寫: 週五 8月 23, 2024 8:25 am 僧問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曰:「日月未明,佛與眾生在什麼處?」

(識起迷情於佛與眾生之異別處,未開悟行者,佛性被妄想習氣所覆蓋。)

大同禪師曰:「見老僧嗔便道嗔,見老僧喜便道喜。」

(日月未明眾生,眾生見惑深廣,以見取見,均屬妄想計度者,未理解現象界諸事端之原由,而妄以己意下定見。試看禪師道得、道不得,均各放三十棒,嗔也?喜也?禪師已證得我、法二空,清淨心何有嗔哉,何有喜?)
日月未明時,何來真假?然以最初一念,真假定矣!

楞嚴經云: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華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云何見所見 中間無實性
是故若交蘆 結解同所因 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
發明便解脫 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此阿毗達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8月 24, 2024 6:39 am
新老怪
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華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云何見所見 中間無實性
是故若交蘆 結解同所因 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
發明便解脫 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此阿毗達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華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云何見所見
中間無實性 是故若交蘆
結解同所因 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 發明便解脫
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此阿毗達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這樣比較清楚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8月 24, 2024 6:51 am
新老怪
一喝有多重-禪宗公案342


幸福的小浣熊o0:
蘇東坡微服求見玉泉寺承皓禪師,開口就說:「久聞大名,請問如何是禪?」
承皓師反問:「敢問尊官貴姓?」
東坡答道:「姓秤,乃秤長老有多重的秤。
幸福的小浣熊o0: 棒子其實有重量的 只不過非明眼人 道不出罷瞭 如六祖座前誰舉得動棒子唉這邪法如今都沒得傳了
……
wsxsww 東坡咋老被欺侮呢,佛印也欺侮他
QQ1473593705: 辱人者,人恆辱之
wsxsww: 回覆QQ1473593705 :辱人者,是自辱,非人辱。所謂佛眼見佛,鬼眼見鬼。
QQ1473593705: 回覆wsxsww :明白就好,596897259
wsxsww: 回覆QQ1473593705 :不明白才好
QQ1473593705: 回覆wsxsww :那你充什麼明白人?
wsxsww: 回覆QQ1473593705 :哦
……
尺童代答-放下來稱好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8月 24, 2024 7:09 am
新老怪
玄祥釋解

1. 前言
古德云:「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直指人心-人之心具足善惡諸法,改造我們的惡心,使我們的惡心斷滅,進而善惡不黏,都清淨了,可以見到我們的自心本性。所以從我們的凡夫心起時,就學習不要去相應它(外境),不隨境轉;其次是直指你的自性,見本性而成佛。很多人都言「見性成佛」,但「見性」是否真實?初見本性空,是為悟空理,若不先悟空,而號稱見性,可能定力不足,遇大障礙時,即沒解脫的知見。復見本性不空,是為真實見性者。吾人自性本能應色、聲、香、味、觸、法等塵,而生起見、聞、嗅、味、觸覺與心性等,行者若隨境塵而生見解,便墮生死輪迴境地。見性之人即不然,終日見未嘗見。古德云:「求名處,體相不可得,能、所俱絕,名為見性。」此即謂覺知後不黏,處處見緣 應緣而自在,是謂真見性者。

所以「直指人心」包括兩個層次,還沒開悟的境界,心當然是凡夫心,開悟以後還有一個 微細的凡夫心,此心有個性能,即有能隨緣 起滅的生滅法。行者心若清淨了,體性顯露了,緣生緣滅的道理懂了,你就成就佛道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8月 24, 2024 7:17 am
新老怪
3. 語體文解

僧問唐州保壽匡祐禪師曰:「如何是為人底一句?」僧問一句話:什麼樣者才稱做人呢?此公案緣起於現象界,僧著意聖凡不同之處,不問聖意,但言為人,這個僧人也有點奇怪。大概聖人意常在聽聞,反而忘卻了人的意境是如何,故有此一問。

其實為人的道理,中國儒家講得特別多,例如五常倫理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稱之。我們平時依循做人的道理,要如何當君王?如何當臣子?如何當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間等倫理關係?全國家庭都懂此規矩,能遵從這些倫理,道德水準一定是較好的,但也都是人間事。因凡人不修五戒十善行,無生天之因,死後不得生六欲天處。

匡祐禪師曰:「門口人耳。」每家都有門戶對外,而人也有個對外之口,然家的門戶是死的,人有耳朵,聽到某些話後能借嘴巴說出,可製造很多的麻煩的。有門、有口、有人耳,代表人用耳朵來聽人世間的是是非非,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當門口,所以說六根門頭。如果你沒有習氣相應一切緣的話,六根門頭都會放光,真正六根清淨所依止的體,在門口放光,你真正會體會在六根門前放光;如果心不清淨的話,六根有六塵相應,煩惱無量。

按語說:「家家有戶,人人有口與耳,若喜好入耳他說者,這些可謂是人。」入耳是在講「見」,以見取見,經典其實都是相通的,舉一反三,眼睛看的、鼻子嗅的、舌頭舔的、身體觸覺的,一般人起凡情時,耳朵聽了,耐不住都要講出去,如禪師講的「門口有人耳」。

僧人還是聽不懂禪師說這句話是何意思,於是又問:「如何理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如何來理解而知呢?俗語說喜歡串門子,東家跑跑,西家跑跑,喜歡說是非,東家長西家短,談談別人的事,此等可說是聽進耳朵去了。

禪師說:「逢人告人?」有所聽、有所見放不下,因為心沒放空,對事情放不開而執著,聽到一件事情不轉給別人聽,自己好像會很受不了。這是一般人對好、壞事,心都放不下,如廣播電台一定要轉播。人家說:託人東西會減少,託人帶話會多出話來,有時意思還會扭曲,這就是加上妄想,事實與妄想不一致,想當然爾的事例太多了,故常曲解別人的意思。若心不空的行者一聽到什麼事,不吐不快,猶如刺梗喉。還有一種人其心是有靈通,若懂一些消息或知道一些事情,心也放不下,一定要把它給「放送」出去,觀其心也還沒去掉法的執著。

「逢人告人?」在修行過程之間所聽、所見到的好、壞事,入你耳時,應學到此為止,把它空掉,不再起心相應-是得法空。別人講什麼都能不放在心裡,怎麼會再講給別人聽呢?要除妄想心時,什麼都要空掉,空不掉要罵你的心,讓它住入空境。因為講來講去都有因果的,懂這些就要把心攝受回來。業力是不可思議,明知不能說且也把它壓住了,但過數秒鐘後,說不講還是把話衝出去了。說出來就有因,有因就有果,如果是「果」來時,就不要怕,要坦然去承受業報就好了,連懺悔也不用懺悔。真的解脫知見證到後,要敢做敢當,坦然承受果報的到來。

懂佛法以後,說要學無為法,但無為法的修證還是有次第的。先証到「擇滅無為」,再證入「非擇滅無為」。先証到「擇滅無為」時,還有一個執著,執著惡的不好、善的好,我要去做善事。而「非擇滅無為」則善惡都不想去做,要讓心大死一番。行者若也做善事時,要坦蕩蕩去做,不怕得善報,隨著真如佛性去做善事、去發揮,但不要去執著在做善事,這就是「無相布施」。這不是一般世俗凡夫所能了解的。

佛法修到最後,能自在無礙,遇到我該講就講,該做就做,該罵就罵,該說就說,修行人應該什麼事都能平淡,什麼事都無所謂、無諍,就是被人欺侮也無所謂,這樣才是真修行人,這樣到最後才瀟灑得起來。憑你真正認識「因果」兩個字後,就應該能灑脫得起來。懂因果後,我罵你,等著被你罵回去,還你一報就完了;我罵你,你會氣我、怨我,當你氣我、怨我時,我內心要坦然承受你回給我的,如此才能瀟灑自在。

按語說:「聖人者,聞法忘法,心無所住,動念即乖。」聖人住聖境,聞法忘法,或心入空有不二,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要永遠住在聖境,也不要永遠住在凡夫境界,因為證入空觀的聖人,遇到什麼事內心都默然,不起心相應,因動念就乖離了體性。

「凡夫者,有所聞知,不言不快,逢人即說。」凡夫聽到什麼,不講會不舒服的,吃到什麼好吃,那種水果、點心好吃,一定要到處宣傳,這些都是我們的習氣;要斷除我們的妄想心,就是要斷除這一切執著,才不會逢人告人。

( 85 年 9 月 13 日 講於 法爾 )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8月 24, 2024 4:17 pm
新老怪
《碧岩錄》第2則:

趙州示眾雲:“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裡,是汝還護惜也無?”
時有僧問:“既不在明白裡,還護惜個什麼?”
州雲:“我亦不知。”
僧雲:“和尚既不知,為什麼卻道不在明白裡?”
州雲: “問事即得,禮拜了退。”

“至道”,即至極之大道、佛祖之大道,亦即宇宙的最高真理。
“至道無難”公案“意謂凡事僅須無相無念去做,則要體會大道,並無困難;
若有好惡、染淨、迷悟、彼我、取捨、憎愛等之分別情念,即落入揀擇差別之見,以此毫釐之差,必成天壤懸隔之別。
至道既為一切物最究極之真實,超越分別、言語等,凡有言語,即失其真實;
而此一公案中,即呈現出始終在分別裡之僧,與在無分別裡之趙州,二者境界截然不同”《佛光》第5936頁。 
趙州拈提“至道無難,唯嫌揀擇”,為學人開示 如何提起直觀頓悟的禪秘要旨。
“揀擇”是憎愛妄心,自然必須遣除;
“明白”是虛明自照之智,卻同樣要加以遣除,這是因為如果墮在虛明的境界裡,還是禪病,因此趙州警示學人不可住於虛明。
參乃光《漫談趙州禪》,《禪學論文集》第2冊第214頁。《一日一禪》第266頁:
“我早已超越選擇之處差別,甚已不在明白之處平等。”
《頌古》卷19隨庵緣頌:
“世間無物可羅籠,獨有嵯峨萬仞峰。
忽若有人猛推落,騰身雲外不留蹤。”
亦謂不可住于“萬仞峰”,不可住於“明白”,而要將之遣除方得自在。 
學人不明趙州言外之意,膠柱鼓瑟,以為覷見了趙州的漏洞,
逼拶趙州說: “既然不在‘明白'裡,還‘護惜'個什麼?”
若不是趙州,遭此一問,往往忘前失後。
趙州不愧是著名禪宗大師,轉身自在,遊刃有餘,沒有行棒行喝,只是淡淡地說“我亦不知”,
就四兩撥千斤地 化解了學人的攻勢。
禪林中有一些人被勘問的時候,也常常說不知不會,但與趙州的“不知”實有天壤之別。
因為趙州的“不知”是第一義的般若無知的“不知”,而有些禪師的“不知”則是以世俗諦的“不知”來充塞第一義的“不知”,魚目混珠。
聽了趙州的回答,問話僧也不是凡庸之輩,再次發問:“和尚既然‘不知',為什麼卻道‘不在明白裡'?”
趙州仍顯出大師風範,對他說:“詢問的事,到此為止,禮拜之後且退下。”
這僧毫無縫隙可乘,只得敗下陣來。
趙州不與他談玄談妙,論機論境,不行棒施喝,只是用平常言語接人,卻能應對裕如,滴水不漏,天下人奈何他不得,這是因為趙州灑灑落落無計較,所以橫拈倒用,逆行順行,都能自由自在。
雪竇頌雲:
至道無難,言端語端。一有多種,二無兩般。天際日上月下,檻前山深水寒。髑髏識盡喜何立,枯木龍吟銷未幹。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
雪竇深明公案的意趣,所以能如此頌出。“至道無難,言端語端”,與“至道無難,唯嫌揀擇”看似不同,實則無異。
因為從般若悟心源頭流出的一切文字,都與實相不相違悖。
不但不是揀擇,而且是顯現真理的文字般若。
“一有多種,二無兩般。”本體是一,現象是二。絕對的本體 通過紛紜的事相顯現出來一有多種,紛紜的事相 顯現著絕對的本體二無兩般。
體用相即,體由用顯,用由體發。打成一片之時,依舊山是山水是水,長是長短是短,天是天地是地。
有時喚天作地,有時喚地作天,有時喚山不是山,喚水不是水。
風來樹動,浪起船高,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天際日上月下,檻前山深水寒。”
雪竇才氣縱橫,雖然前四句已頌完公案,意猶未盡,仍然興會淋漓地繼續吟詠。
此二句與前四句的抽象哲思不同,用神奪造化之筆,描摹出一幅天然現量圖景:
在泯滅了一多之別、纖塵不立的悟境中,天邊紅日噴薄時 殘月便徐徐落下,檻前青山潑黛時 秋水便漸漸變寒。
自在自為,言端語端,頭頭是道,物物全真,心境俱忘,打成一片。
此詩前部分孤峭萬仞,後部分則曲通一線。見地透達者視此如醍醐上味,情解未忘者對此便滿頭霧水。
“髑髏識盡喜何立,枯木龍吟銷未幹。”
此二句再辟新境,運用了奇特的禪定直覺 意象來吟詠“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mrgreen: 來自禪宗哲學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8月 25, 2024 8:48 am
新老怪
僧問香嚴:“如何是道?”
香嚴答: “枯木裡龍吟。”喻滅絕一切妄念,至大死一番處,蘇生復活,而得大自在 
僧又問:“如何是道中人?”
香嚴答:“髑髏裡眼睛。”喻已斷除情識分別,死中得活

僧後問石霜:“如何是枯木裡龍吟?”
霜雲:“猶帶喜在。”
“如何是髑髏裡眼睛?”
“猶帶識在。”

僧又問曹山:“如何是枯木裡龍吟?”
曹山答:“血脈不斷。”
“如何是髑髏裡眼睛?”
“幹不盡。”
並作頌一首:
“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髏無識眼初明。
喜識盡時消息盡,當人那辨濁中清?”
《五燈》卷13《本寂》

“至道”非分別之識所知,只有將心識滅盡,才能大活,這便是髑髏無識。
髑髏識盡,情識不存,法眼通明,頌“才有語言,是揀擇”。
枯木龍吟,生機不斷,機用流轉,頌“老僧不在明白裡”。
“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
雪竇將公案盡情吟誦之後,又作翻案之語,將《信心銘》、趙州法語中的“無難”易為“難難”,
《頌古》卷19月堂昌頌亦雲:“至道無難,萬水千山。” 以表達自己的體悟。
百丈說,“夫讀經看教,語言皆須 宛轉歸就自己”《五燈》卷3《懷海》。 
而雪竇頌古的特色,正是“凡是一拈一掇,到末後 須歸自己”圓悟語。 
雪竇在詩中指出,要體會“至道無難”實在不易,“才有語言,是揀擇”,如果人們粘滯於自己以上的頌詞,就會形成新的執著,所以雪竇又予掃除說“揀擇明白 君自看”,以啟發學人自證自悟。
從表達手法上看,此詩正說至道無難,言端語端、反說難難,
從不同的角度 啟發人們神妙地運用語言、超越語言,以自證自悟。
頌古 從不同的側面,對公案精髓 進行了精彩再現,在闡釋公案要旨、盡攝公案神韻的同時,創造新奇的意境。
這種意境,超言絕慮,呈現著至易至難、至難至易的禪悟之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8月 25, 2024 9:18 am
新老怪
僧問香嚴:“如何是道?”
香嚴答: “枯木裡龍吟。”喻滅絕一切妄念,至大死一番處,蘇生復活,而得大自在 
僧又問:“如何是道中人?”
香嚴答:“髑髏裡眼睛。”喻已斷除情識分別,死中得活

僧後問石霜:“如何是枯木裡龍吟?”
霜雲:“猶帶喜在。”
“如何是髑髏裡眼睛?”
“猶帶識在。”

僧又問曹山:“如何是枯木裡龍吟?”
曹山答:“血脈不斷。”
“如何是髑髏裡眼睛?”
“幹不盡。”
並作頌一首:
“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髏無識眼初明。
喜識盡時消息盡,當人那辨濁中清?”
《五燈》卷13《本寂》
“至道”非分別之識所知,只有將心識滅盡,才能大活,這便是髑髏無識。
髑髏識盡,情識不存,法眼通明,頌“才有語言,是揀擇”。
枯木龍吟,生機不斷,機用流轉,頌“老僧不在明白裡”。
“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
雪竇將公案盡情吟誦之後,又作翻案之語,將《信心銘》、趙州法語中的“無難”易為“難難”,
《頌古》卷19月堂昌頌亦雲:“至道無難,萬水千山。” 以表達自己的體悟。
百丈說,“夫讀經看教,語言皆須宛轉歸就自己”《五燈》卷3《懷海》。 
而雪竇頌古的特色,正是“凡是一拈一掇,到末後須歸自己”圓悟語。 
雪竇在詩中指出,要體會“至道無難”實在不易,“才有語言,是揀擇”,如果人們粘滯於自己以上的頌詞,就會形成新的執著,所以雪竇又予掃除說“揀擇明白君自看”,以啟發學人自證自悟。
從表達手法上看,此詩正說至道無難,言端語端、反說難難,
從不同的角度 啟發人們神妙地運用語言、超越語言,以自證自悟。
頌古從不同的側面,對公案精髓 進行了精彩再現,在闡釋公案要旨、盡攝公案神韻的同時,創造新奇的意境。
這種意境,超言絕慮,呈現著至易至難、至難至易的禪悟之美。

作者,吳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