煖、頂、忍、世第一法

Viirya
文章: 3074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煖、頂、忍、世第一法

文章 Viirya »

世第一法.譬如鑽木取火.雖未有燄火流出.但由此無間.必有猛燄發生.
修行者進於此位.依無間定發上品如實智.雙印所取境空及能取識空.
這在凡夫世間法中最為殊勝.最為第一.故名此修行階位為世第一法.

前述燄火係比喻初見道時.冥證真如實性的無漏智.
Viirya
文章: 3074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煖、頂、忍、世第一法

文章 Viirya »

辨法法性論云.
由六相悟入法性為無上,謂相與依處,抉擇及觸證, 隨念並悟入,到達彼自性。

此中六相之一抉擇便是指四加行.
擇是選擇.簡擇.
抉是抉發.將正確的事理抉發出來.顯示出來.
如論云
其中抉擇者,謂依大乘經,如理作意攝,一切加行道。

印順導師說.這裡的作意是思維.思考抉擇.....如理作意是思慧的作用.分別.觀察.以獲得佛法如理的正見.
Sherlock
文章: 104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菩薩依此四如實智能證大乘大般涅槃

文章 Sherlock »

《瑜伽》卷36:菩薩依此四如實智,能正了知八種分別;於現法中正了知故,令當來世戲論所攝所依緣事不復生起;不生起故,於當來世從彼依緣所起分別亦不復生。如是分別及依緣事二俱滅故,當知一切戲論皆滅;菩薩如是戲論滅故,能證大乘大般涅槃

唯識論頌的說法似乎與瑜伽所說略有不同,瑜伽論提到如實智是從資糧位開始修,在加行位時已經有四尋思、四如實智(相似的無漏)。爾後繼續增上,到了第七地菩薩的無相住,屬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到了第八地以上,能無加行無功用的住在無相中了,是名極清淨。從此以後,得到十種自在...

又論云:「云何真實義?謂略有二種。一者、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二者、依盡所有性,諸法一切性。如是諸法真實性、一切性,應知總名真實義。」如,有不變義,諸法有不可改變的體性,就是諸法的空性,這是諸法的真實性。瑜伽論以空性或[空]法性來貫穿七真如,而四如實智則如同大一統功法,融合緣起中道與般若中觀(如七真如,雖然都是真如,但是從緣起法的不同面向,而安立七種真如)...

七真如,三、了別真如,謂一切行唯是識性。一切行都是唯識所現,不離識,識所變,而此識之實性即真如之理,這是諸法的實在相狀,稱為唯識真如。如《攝大乘論釋》卷7說:「一切法以識為相,真如為體故。若方便道以識為相,若入見道以真如為體。依此境界隨聞信樂,入信樂位;如理通達得入見位;能對治一切障得入修位,出離障垢得入究竟位。」前二種流轉真如及[實]相真如是遣所取名、義(事),名義(事) 互為客故不成實故是空,此處是遣能取心識空,能所相觀待而有,所取名義既不可得,能取心識也無法單獨存在,由此便能證入唯識實性。菩薩依此思惟,於加行位,能證唯識相,入見道位能證唯識性(了別真如)。...或者於加行位修四尋思、四如實智,先印所取空、再印能取空,於世第一雙印二空,一剎那證入見道位,便能悟入唯識性(了別真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如果通達這個道理,通達唯識相,也稱為了別真如,這是入見道通達唯識性的前方便。...
Viirya
文章: 3074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煖、頂、忍、世第一法

文章 Viirya »

根據解深秘經.止觀是瑜珈行者從資糧位到修道位必修功課.
只是資糧位的行者多處散心.止觀的力量微劣.既不能把俱生的及細分別的二障現行暫伏.更不能把煩惱障種子及所知障種子永遠銷滅.使永不現行.所以唯識三十頌有"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之說.
Sherlock
文章: 104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阿含聖典的解脫心法

文章 Sherlock »

一個解脫者,他所觸的境界,只有三種:

(一) 現觀﹙通達﹚諸法 無我、無我所 的 空觸

  空觸就是當下觸了空,當下根、境離繫,他不再起念:這是我、這是我的。他六根觸境,卻與境不相應,那裡面沒有我要、我不要;我喜歡、我不喜歡,他的心不會被境界拉去,不會隨境而轉。

  他看一個東西,但是心與境有無限的空間,有很大慈悲喜捨的空間來迴轉,來回心轉意,回到根本作意,回到正知正念。

(二) 現觀 諸行 未生前無,已滅無所去 的 無相觸

  無相就是完全沒有顛倒妄想,來自六根觸境有空,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不再耽溺,由於對「慈悲喜捨」的專注,一切世間的欲樂與自我迷妄,不再令他攀緣、留連,專注力強大而證入無相三昧。

  從此,心境一塵不染,觀察一切現象,生無來處,未生之前沒有,滅無去處,已滅之後不知去向,一切諸行,一切衝動,一切所觸都是如此。

  只有見苦,見六道眾生輪迴苦難,而不再生起男女分別相、親疏相、種種人我對待相。對觸不取相,指的是不取「非根本作意」的相。因為認識分別非依「相」不可。是依相、識相而見無常、苦、無我,寂靜迴向,離繫、離相。

  離相不是忘記相,是「相」已經凝縮成世間的苦相,不再有「人我對待」、「人我比較」。一切關係只有「此名色與世間」沒有第三者。

  念念不取相當緣此理解。

(三) 現觀 諸行 騷動、逼惱 的 無願觸

  能夠看到一切諸行就是騷動、就是逼惱,小至一個呼吸,它都帶有騷動的逼惱。一個小小的,極度微細的逼惱,都能看到。大則起心動念的貪瞋痴,想要罵人,想對人不好的念頭,都能看到它是一種騷動、不安。

  能夠無時不見諸行是苦,就能夠收攝,見苦即收,就能夠安住,能夠歸零,能夠看到這個世間只要沒有離苦,都是一無所有。因為一切都要生、老、病、死,一切都非得歸零不可,有一天都要歸零。

  無所有就是不再覺得自己需要擁有什麼,人生才會快樂,不再對這個自我有寄望,不再希望自己是什麼,不再認定自己是什麼,他不必擁有什麼就很快樂。那種感覺就是空、無相,一切都能捨,叫無所有。
離題
所以,我們說念是捨的開始,捨就是念的完成。當我們真的能做每一件事都很由衷,都能打從心肝底出來之後,我們的欲望會變得很簡單。那個簡單就是你會感覺有兩隻手、有兩隻腳能走路,就很好了。

比如,我說在座每一個人都是億萬富翁,你信不信?如果說一隻手臂一千萬,在座有幾個人願意換?我相信沒有幾個人。我說五千萬,有沒有人要換?所以,這兩隻手、兩隻腳,你要等失去了,才會知道它有多好用,才會知道它有多麼價值。

而一個修行人,一個解脫者,他隨時感謝他有兩隻手能用,有兩隻腳能走,有眼睛能看,有耳朵能聽。他隨時可以在一個呼吸裡得到喜悅。

要能夠從一個呼吸中得到喜悅,你一定要由衷的呼吸,要從心肝底來呼吸,這需要你自己去感受、去體會。這也是念覺支的開始,你體會到了,你會覺得那是無上的快樂。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Viirya
文章: 3074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煖、頂、忍、世第一法

文章 Viirya »

了別是識的作用.它是二元對立的.有漏有分別的.
此處的真如指的比較像是唯識實性.無漏無分別的.
相對於五法三自性.此處的真如應該是如如.以及離言絕慮的圓成實(離相.是初態或本態.亦稱真如).
Sherlock
文章: 104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彼於爾時或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

文章 Sherlock »

關於止觀,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提到奢摩他九住心,其最高境界是近行定(未到地定),是欲界定,為初禪前行。

內住亦續住,安住復近住,調順及寂靜,次最極寂靜,專注於一趣,等持無作行:聖說止方便,不越九住心。

《瑜伽》卷33說當來到未到地定這個境界,往上走有兩條路,一是直接往出世道,如前所說:四諦十六行觀、四加行;另外則是往世間道,如此處所說
彼初修業諸瑜伽師,由此作意,或念我當往世間趣,或念我當往出世趣。復多修習如是作意。如如於此極多修習,如是如是所有輕安、心一境性,經歷彼彼日夜等位,轉復增廣。若此作意堅固、相續、彊盛而轉,發起清淨所緣勝解,於奢摩他品及毗鉢舍那品,善取其相。彼於爾時,或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或樂往出世道發起加行。
問:此中幾種補特伽羅,即於現法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非出世道?
答:略有四種補特伽羅。


何等為四?

一、一切外道;二、於正法中根性羸劣,先修正行;三、根性雖利,善根未熟;四、一切菩薩樂當來世證大菩提,非於現法。如是四種補特伽羅,於現法中,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

 這四種人得到未到地定以後會想要繼續修初靜慮等世間道:
 一、一切外道,因為外道沒有學習佛法,不知道要修四聖諦,當然會繼續往上,對外道來說勝進道是得到禪定,而且認為禪定就是涅槃,所以一切外道會往世間道的方法來修學。
 二、於正法中根性羸劣,先修正行,不能很快的證入聖道,證道的根性比較弱、比較鈍應先修根本定。
 三、根性雖利善根未熟,這種人在佛教裏面的根性算是利根的,可是成熟聖道的信進念定慧善根還沒有成熟,所以會喜歡先修世間道。
 四、一切菩薩,所有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是發願生生世世要來度眾生的,將來才要成就無上菩提,不是現在的生命體,所以不急著斷煩惱,想要先修根本定,可以發動一些神通來度化眾生。雖然度化眾生用神通不究竟,但是可以幫助眾生生起信心,由禪定的神通幫助,使行者在度化眾生時比較方便,身心都比較有堪能性。
 以上第二、三、四類都是佛教徒,或者佛教徒裏面的根性是屬於比較鈍根的,無漏的根性是比較羸弱下劣的、或善根未成熟、或發心度眾生的,所以歡喜先修根本定的正行。如是這四種得到未到地定的有情,在現在的生命體當中,會歡喜往世間道來發起奢摩他、毗缽舍那的加行。

 依世間道的加行遠離諸欲,必須修觀下苦、麤、障,欣上靜、妙、離的六行觀。

 最先開始必先觀察欲界是有很多麤重性、很多的過患、很多的無常、很多的苦,於初靜慮觀察若定,指在欲界行者得到初靜慮,名若定;若生,或修得初靜慮,壽盡生到初靜慮天,名若生。觀察得到初靜慮或生到初靜慮天是很寂靜的,觀下地是苦惱、麤重、障礙寂靜,欣樂上地是寂靜的、微妙的、離欲的、心裏是清淨的,以下上二地觀察,發動觀行的奢摩他、毗缽舍那,如是乃至發起加行,離欲界欲,用這種方法一直漸次的修習得到第二靜慮,第二禪靜慮相對於第三靜慮是麤的、第三靜慮是靜的;再往上第三靜慮是麤的、第四靜慮是靜的;第四靜慮是麤的,空無邊處定是靜的;然後空無邊處定是麤的,識無邊處定是靜的;識無邊處定是麤的,無所有處定是靜的;無所有處定是麤的,非想非非想處定是靜的,這樣漸次的發動加行力,離無所有處欲,也是一樣。

 從觀察欲界是麤的,到將非想非非想處,三界最高的地方若定、若生觀為靜性,方法都是一樣,都是二地互相觀待而有麤靜的差別,下地都是麤的,上地是寂靜的。用這種方法來離欲,離下界欲,成就上界定,這種方法名世間道。世間道是暫時的伏斷煩惱現行,並沒有將煩惱種子斷除,最高可以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八萬大劫,等到八萬大劫壽盡時,死後還是要來三界裏面繼續輪迴。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Viirya
文章: 3074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煖、頂、忍、世第一法

文章 Viirya »

一般世人也會反省觀察思惟.世俗的觀.行者思惟的是平和及粗略的層面.例如.行者反覆思惟瞋怒或某種粗略的煩惱.因此.他能覺察到瞋怒對自己和他人都是有害的.而且不具瞋怒的心將是平和的.快樂的.行者很容易就看清楚沒有瞋怒這種顯著煩惱的利益.因此.行者能藉由這種禪修而克服瞋怒.行者可藉此認知各種心毒以及它們的過患.並試著使心安靜.穩定.但這種修持的目的是使心平靜及抑制心毒.而不是瞭解空性或無我.但心的平靜有助於消除欲界層次的過患.雖然屬於世俗層次.但能做到這樣的已經是萬中難得其一.
Viirya
文章: 3074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煖、頂、忍、世第一法

文章 Viirya »

靜、妙、離是滅諦四行相的三個.行者藉由道諦無我的禪修--觀修五蘊.及將五蘊與我我所的觀念連結在一起的幻惑.經由無我的覺悟.行者可以淨除對自我的執著.我執淨除後.心毒自然平息.當心毒平息時.行者將能修持法道.最後證知滅諦.
Sherlock
文章: 104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煖、頂、忍、世第一法

文章 Sherlock »

《瑜伽》卷58:若諸異生離欲界欲、或色界欲,但由修道,無有見道。彼於欲界得離欲時,貪欲、瞋恚及彼隨法鄰近憍慢,若諸煩惱相應無明不現行故,皆說名斷。非如見道所斷薩迦耶見等。由彼諸惑住此身中,從定起已,有時現行,非生上者彼復現起。如是異生離色界欲,如其所應除瞋恚,餘煩惱,當知亦爾。自地所有見斷諸漏,若定、若起、若生,於一切時若遇生緣,便現在前。

講記:如果凡夫離欲界欲得四禪,或離色界欲得到四空定,這只是有漏的修道,只能斷除障礙禪定的煩惱現行,不能斷除見道所要斷的煩惱種子,所以沒有見道。有禪定不一定是聖人。...這些煩惱還是安住在【阿賴耶識】中,若是從禪定出來,這些煩惱還是會現行(按:經部的假說,安立所有煩惱種子隨逐在五淨色根及扶根塵中,於證無心定如入滅盡定、入無想定、生無想天時,還有隨逐清淨色根的煩惱種子沒有斷滅,依此可以解釋從無心定出來之後,繼續輪迴的業果道理)。若生到色界禪天的人,欲界的貪瞋與隨順貪瞋生起的憍慢,不會再現行。...得到四禪或四空定的凡夫,四禪是色界的自地;四空定是無色界的自地色無色界自地見所斷的煩惱,包括薩迦耶見、邊執見和邪見等,若在禪定裡面,若從禪定出來,或是已經生到色界天或無色界天,於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如果有使令生起我見、邊執見、邪見、疑等的因緣出現,這些煩惱還是會現起的。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