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頁 (共 617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26, 2021 9:34 am
由 新老怪
佛眼和尚說:
發心參禪,是為了要會得,誰不願意去會得呢?只是因為沒有個入處。
勉強起心去會,也會不得,一切處所都不相契,因緣不對應,用力去取亦不得。
為什麼找不到入處呢?因為,一起心動念,就不對了。
所以佛眼說:一天之中,行住坐臥、種種事業、一切修學佛法之事,
⑴你剛起心動念去思惟、會解時,它就沒有了。
⑵你想要靠近、想要去體會它的時候,它已經離開你了。
⑶你認為心是什麼的時候,它就不是了。
擬心不對,難道說就是不擬心嗎?不擬心,不起解會也不是。
擬心思惟都不對了,不擬心更是不對。
然發心參禪,便要會得,誰不願樂?祇為無箇入處。
又強會不得,一切處不契合,一切處緣差,用力取不得。
良久,云:你十二時中行住坐臥,折旋俯仰,種種事業,一切處有超佛越祖底事,祇是你纔要解會時,已無也,真箇是無也!
你擬湊泊,已背了也!所以道:看見祇是不柰何!
莫是不擬心,不起解會時得麼?展轉更是不得也。會尚不得。豈況不會!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26, 2021 10:10 am
由 新老怪
憨山老人說:「管帶」照顧心念工夫被古人訶斥;反之放任心神不管顧,則工夫間斷,不能相續。終落得動靜分成二截,如何提持是好呢?
若管帶又被古人訶斥,任之不能相續,只是動靜兩閒,如何提究,疾得相應?
博山禪師也舉大慧禪師訶斥「管帶」之說:管帶來,管帶去,還是不脫離生死。
又一等人,教人隨緣管帶,忘情默照。照來照去,帶來帶去,
轉加迷悶,無有了期。
管帶是有定力,能於日用中,把正確所緣境抓住。
而祖師呵管帶,在於運心時 抓住所緣境以後,就停住不進,或抓住後 沒有把所緣境
──無知、無明,轉成覺性,這就是管帶被呵之因由。
有宗師說要管帶,有禪師以為管帶不對,對不對差別觀點,在所緣境之逆、破、轉否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26, 2021 10:22 am
由 新老怪
禪行者運心時,多是有此三個歧路:
⒈ 沈掉:運心法門取所緣境,因有沈掉之障,尚未牢固取得所緣境。
⒉ 擬心不擬心:運心緣取境時,所取之境 非是正法門之所緣境,故為所呵。
⒊ 管帶:坐中能如理取境,生活中 易走失運心所緣,故須管帶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26, 2021 10:24 am
由 新老怪
只要開悟,就會明白“一即一切”,縱橫無礙的道理。
就是任何一物,都可以具足 萬物的一切功能與特點,這又正好是佛的特點。
只要開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26, 2021 11:22 am
由 新老怪
、無念禪師
無念禪師說:伶俐神巧,思量卜度可到之地,都是識神出入,有情都被這個識神思量所矇蔽,所以要打開心眼去看。
無念禪師也是以「看」做為參禪主體,除去了這個思量分別心以外,哪個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樣子每天如斯提,如斯追,愈急愈追,追到個黑漫漫無巴鼻處正是好消息,不要就停止,越是沒有巴鼻,越要抖擻精神,一直單刀直入。
無念禪師這一段對於如何看心,提出三個字──提、追、入:
①著意提斯,如斯提;②如斯追,愈急愈追;③單刀直入,用此三字來說明「看」之作用力。
提者:不提則心沒落,失所看之境。
追者:似提,提持不鬆放,不追緊亦有走失之虞。
入者:於黑漫漫處,提、追、貼近看之,進而覺知與此黑漫漫打成一片,方能不斷深入,全面作用,故須「入」之工夫。
醒來忽得神清翛然時,著意提撕,但凡神巧怜俐,卜度思量
可到之地,都屬識神出生入死,全被這廝瞞昧。當著眼看,
除諸外,那個是文臺公的娘生面目?逐日,如斯提,如斯追,
愈急愈追,追到個黑漫漫無巴鼻處,正是好消息。慎勿厭倦
就止,越教抖擻精神,單刀直入。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26, 2021 1:46 pm
由 漫步的犀牛
看了新老怪學友的PO文,聞到極強烈的永嘉禪味。
這PO文回覆了我的問題 : 簡單一句 ~ 看黑。 (雖然不確定學友是否知道,但總是PO出來了。)
至於其他所PO的三歧路、提、追、入;這其實用專有名詞來看,就是五根平衡、調配諸覺支道品的練習,這問題在禪師的正確教導下,可以調伏。
沒有禪師的手拉手一步一步地教導,一般人幾乎陣亡百分百。
譬如 :
擬心與否問題 ~ 正念訓練 (念覺支) 就能調伏
沉掉:定根(輕安、定、捨三支)、精進根 (擇法、精進、喜三支) 的倆倆平衡
管帶、提追入: 精進根搭配其他相應覺支,即可調鼐
言歸正傳!
請教 : 看黑之後呢 ?
下一個 轉折點是在哪呢?
法喜充滿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26, 2021 2:46 pm
由 cyc320
金剛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
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
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
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
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
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
應捨何況非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26, 2021 4:23 pm
由 新老怪
、無來處,無去處
龍門佛眼禪師說:我問你,你又不會,不知怎麼辦?此事須要有個入處,不是勉強能會得的。如果沒個入處,縱使千種用心,你是會不了的,有什麼用!怎麼會呢?須用心去體會。怎麼體會?
佛眼謂:去看這個「不會底」是從哪裡來?要知道,這個「不
會底」本來沒有來處,既沒有來處,執取它幹什麼呢?等到你一直
看,看到這個「不會底」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的時候,你就明白
了。
這個「不會底」,黑黑的迷團、業識,祖師告訴我們,它沒有個來處,也沒有個去處,一直看、看、看,就知道它什麼都沒有,就明白了。
我問你,既不會,又如何是?
得須有入路,方知不是強會底事。
巧會千般,你根本不會了,堪作何用!
須著用意究,你看不會從何處得來?
你要知麼,你者不會,本無來處。既無來處,此不會却如何?
及乎明得者不會無去處,恁麼地看時,你管取須明得。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26, 2021 4:30 pm
由 新老怪
「不會」念破
大慧禪師以為真正用功參禪行者,直須一切放下,如槁木石頭,沒氣死人樣,百事皆不知、不會,如此用功,乃至因緣時至,將此蘊於心頭不知、不會這一念打破,則佛也奈何不了。
爾要真箇參,但一切放下,如大死人相似,百不知百不會,驀地向不知不會處,得這一念子破,佛也不奈爾何。
如何打破這「不知、不會」一念呢?不會本質為無知,因無知而顛倒煩惱,所以看煩惱即是看不會。
煩惱來時如何面對?
大慧說:煩惱來時,但仔細揣摩看問:問此煩惱心念從何而來?看此煩惱不會之心念,是有是無?看來看去,心看不到實有一物,自然「不知、不會」這一念子破。
然正煩惱時,子細揣摩窮詰,從甚麼處起?若窮起處不得,
現今煩惱底,却從甚麼處得來?正煩惱時,是有是無、是虛
是實?窮來窮去,心無所之。
這一破「不會」之過程中,祖師謂人「但空諸所有,莫實諸所無」,佛眼用「看」;弘覺用「照」;大慧用「窮」。
「照」、「看」、「窮」到盡處,即知了無一物,此即破義。
即知了無一物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26, 2021 5:06 pm
由 新老怪
佛鑑禪師舉「溈山如何是道」公案
弟子問溈山:「如何是道?」
溈山說:「無心是道。」
僧眾說:「我不會。」
溈山說:「會取不會底好。」
僧眾說:「什麼是不會底?」
溈山說:「就是你,不是別人。」
這段「無心是道,會取不會」的問答,佛鑑禪師對它下了一段評語:這一段話乍看好像是冷水泡石頭,以為只是去看「不會底」,寂靜在看心頭一處而已,可是仔細去檢視理解這一段話,就發覺這
段話有深意,有特殊旨趣。
什麼旨趣呢?佛鑑禪師說:「水裏有鹽,喫著方知滋味。」
「水裏有鹽」是個比喻,「水」喻心,心如水,「有鹽」喻「不會底」裡面有覺性。
自己去親身體驗,自己用心去看這個「不會底」,使力去參究這個「不會底」,參下去方知「不會底」裡面就有明心見性、開悟的滋味。
所以「水裏有鹽」比喻,把無知、癡闇、無味之心水,轉到能夠體會到 心水裡鹽巴味道。
「鹽」喻光明、惺知,這就是「轉」。
把「不會底」業識的心境 比喻成水,能夠會到像水的業識,淡而無味「不會」之水,轉成鹽味清淨覺性。
明心、無心,就是「有鹽」,旨趣就是轉,即修行中 心性轉換的過程。
舉僧問溈山:如何是道?溈云:無心是道。
僧云:某甲不會。溈云:會取不會底好。
僧云:如何是不會底?溈云:只是你,不是別人。
佛鑑拈云:乍看似死水裏浸却,子細檢點將來,
水裏有鹽,喫著方知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