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原始佛教也講「八種識」
發表於 : 週四 2月 24, 2022 2:50 pm
https://bodhicitta2.eastus2.cloudapp.azure.com/
https://bodhicitta2.eastus2.cloudapp.azure.com/viewtopic.php?t=42639
就按照您引兩部經。大開眼界 寫: ↑週四 2月 24, 2022 11:56 am
我前面已經大略講過,你還看不懂,那就逐字解釋給你聽。
剛受生「名色」支時,只有受精卵和意根轉。光這兩項 還不能算是六根完整的身體。(故不能稱為識緣六處)
「名色」先有,逐漸發育,一直到長出「六處」,這稱為「名色緣六處」。
重點是在「識緣名色」階段。句子後面講到「名色緣六處」已不是重點。
「名色」支只有有身根(受精卵) 和意根轉。才是重點。
所以你不要一直拿阿賴耶識出來亂扯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若但說言識緣六處。斯有何過。
世尊告曰。初受生時六處未滿。唯有身根及意根轉。應不可得由此兩根爲體。
名色最初有故。次第增長。與後圓滿六處為緣故。說名色是六處緣。
原始佛典雜阿含經,早就講九識了!!大開眼界 寫: ↑週日 2月 13, 2022 9:20 pm
很多人說原始佛教只講六識
這種邪說,不知從何得來!
原始佛教經文 明明提到八種識。與大乘佛教一樣
《長部15經》
「阿難!如果識不入到母親的子宮,名色是否會在母親的子宮中增大呢?」
「不,大德!」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97.htm
《雜阿含經 568》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上面經文提到另外兩種「識」,有別於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1. 投胎的「識」。(阿賴耶識)
2. 依心轉的意行。很清楚是第七識
這一共有八種識
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一樣,都講八種識
「六識說」完全是胡扯
此識本名是什麽妙吉祥如意 寫: ↑週六 2月 26, 2022 1:50 am原始佛典雜阿含經,早就講九識了!!大開眼界 寫: ↑週日 2月 13, 2022 9:20 pm
很多人說原始佛教只講六識
這種邪說,不知從何得來!
原始佛教經文 明明提到八種識。與大乘佛教一樣
《長部15經》
「阿難!如果識不入到母親的子宮,名色是否會在母親的子宮中增大呢?」
「不,大德!」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97.htm
《雜阿含經 568》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上面經文提到另外兩種「識」,有別於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1. 投胎的「識」。(阿賴耶識)
2. 依心轉的意行。很清楚是第七識
這一共有八種識
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一樣,都講八種識
「六識說」完全是胡扯
雜阿含287經[正聞本468經/佛光本325經](因緣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
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
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
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世尊觀十二緣起,齊識而返,而阿賴耶識排在第三支,就是明示執持九識論!!
解深密經卷三(心意識相品)
廣慧!
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行支)
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識支)
.
…………異熟識次草 寫: ↑週六 2月 26, 2022 6:24 am此識本名是什麽妙吉祥如意 寫: ↑週六 2月 26, 2022 1:50 am原始佛典雜阿含經,早就講九識了!!大開眼界 寫: ↑週日 2月 13, 2022 9:20 pm
很多人說原始佛教只講六識
這種邪說,不知從何得來!
原始佛教經文 明明提到八種識。與大乘佛教一樣
《長部15經》
「阿難!如果識不入到母親的子宮,名色是否會在母親的子宮中增大呢?」
「不,大德!」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97.htm
《雜阿含經 568》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上面經文提到另外兩種「識」,有別於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1. 投胎的「識」。(阿賴耶識)
2. 依心轉的意行。很清楚是第七識
這一共有八種識
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一樣,都講八種識
「六識說」完全是胡扯
雜阿含287經[正聞本468經/佛光本325經](因緣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
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
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
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世尊觀十二緣起,齊識而返,而阿賴耶識排在第三支,就是明示執持九識論!!
解深密經卷三(心意識相品)
廣慧!
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行支)
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識支)
.
異熟識是那一支妙吉祥如意 寫: ↑週六 2月 26, 2022 6:34 am…………異熟識次草 寫: ↑週六 2月 26, 2022 6:24 am此識本名是什麽妙吉祥如意 寫: ↑週六 2月 26, 2022 1:50 am原始佛典雜阿含經,早就講九識了!!大開眼界 寫: ↑週日 2月 13, 2022 9:20 pm
很多人說原始佛教只講六識
這種邪說,不知從何得來!
原始佛教經文 明明提到八種識。與大乘佛教一樣
《長部15經》
「阿難!如果識不入到母親的子宮,名色是否會在母親的子宮中增大呢?」
「不,大德!」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97.htm
《雜阿含經 568》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上面經文提到另外兩種「識」,有別於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1. 投胎的「識」。(阿賴耶識)
2. 依心轉的意行。很清楚是第七識
這一共有八種識
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一樣,都講八種識
「六識說」完全是胡扯
雜阿含287經[正聞本468經/佛光本325經](因緣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
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
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
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世尊觀十二緣起,齊識而返,而阿賴耶識排在第三支,就是明示執持九識論!!
解深密經卷三(心意識相品)
廣慧!
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行支)
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識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