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開悟論的一個常用口號是“放下”,撥落一切情塵欲累,以臻於空明澄澈之境。
但正如筆者反復強調的那樣,禪最忌執著。
如果執著於空,就溺於死水頑空,而缺乏生機與活力。
●因此,在“行到水窮處”,還要“坐看雲起”,在真空中 顯發出妙有的機用,將真空妙有打成一片,空有不二,才有真實受用。
表達空有不二、死中得活禪悟體驗的,有“龍牙西來意”公案及頌古。
《碧岩錄》第20則:
舉龍牙問翠微:“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微雲:“與我過禪板來。”牙過禪板與翠微,微接得便打。
牙雲:“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西來意。”
牙又問臨濟: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濟雲:“與我過蒲團來。”牙取蒲團過與臨濟,濟接得便打。
牙雲:“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西來意。”
龍牙根性聰敏,帶著滿肚子的禪到處行腳參訪,向長安翠微無學禪師處問西來意被打後,
又到河北向臨濟請教,仍然被打。
龍牙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對這個問題,翠微說給我拿禪板來,臨濟說給我拿蒲團來,都已提示出超越否定與肯定的向上一路,可是龍牙卻不能領會,遵照翠微、臨濟兩老的話,遞給禪板、蒲團,卻被兩老打了一頓。
●龍牙仍然不悟,還說打即任打,反正沒有祖師西來意!龍牙把禪專解為否定一邊,以“無”為禪,唯將“無”的否定方面來應用。
●翠微與臨濟,都是超過了否定和肯定、差別和平等的向上義,欲提示非禪道、非佛道、超越凡聖的向上一路。
龍牙堅持“無祖師西來意”,是在死水裡作活計,墮於平等的一面而沒有差別的作用。
僧問大梅法常:“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大梅答: “西來無意。”
●鹽官聽了說:“一個棺材,兩個死漢。”《五燈》卷3《齊安》
西來無意,也是墮入了 無事的死水中,缺乏活的機用,因此遭到鹽官的批評。
石門聰禪師說,龍牙本來還可以張牙舞爪,抖抖威風,卻被老和尚打瞎了一隻眼睛。
雪竇說:“棒頭有眼明如日,要識真金火裡看。”《明覺語錄》卷1
確實,這兩位尊宿 打風打雨,驚天動地,卻沒有打過明眼漢。翠微、臨濟要龍牙遞過禪板、蒲團來,是要試試 龍牙的見識,這是假設的,是“權”。接得便打,這便是“實”。
●權實自在運用,禪機潑剌剌地躍動。換言之,將否定、肯定 都超越過去,而且拿這些來自由運用,就成為“禪機”。對於龍牙這樣墮陷於否定一面的人,就必須打破 這個死窟窿。
雪竇頌雲:
龍牙山裡龍無眼,死水何曾振古風。
禪板蒲團不能用,只應分付與盧公。
“龍牙山裡龍無眼,死水何曾振古風。”
雪竇認為,澄潭不許蒼龍蟠,死水沒有獰龍蟄。如果是一條活龍,須向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處騰雲致雨。
龍牙本欲向翠微和臨濟張牙舞爪,卻不能運用禪板、蒲團,只不過是一條瞎龍,墮入死水,了無生意。既然是死水,就沒有 翻天倒地的怒濤活力,所以難以 振起達摩的真風。
“禪板蒲團不能用,只應分付與盧公。”
翠微、臨濟分別讓龍牙 拿來禪板、蒲團,龍牙依言遞給他們,正是在死水裡作活計。
龍牙分明是駕著一條青龍,卻不知道騎乘,無法顯發出大機大用。
《從容錄》第80則天童覺頌:
“蒲團禪板對龍牙,何事當機不作家?”但也有人認為 龍牙能作得主。
《頌古》卷30佛性泰頌:“
子卿不下單于拜,始末常遵漢帝儀。
雪後乃知松柏操,事難方見丈夫兒。”
瞞庵成頌:
“駕與青龍不解騎,人人盡道阿師癡。
爛泥中有傷人刺,三度曾施陷虎機。”因此雪竇說,假若那禪板、蒲團分付到我,便要大大的弄一下。我當時若作龍牙,待他要禪板、蒲團時,便拈起來劈面擲過去。
“盧公”是雪竇的別號,其《晦跡自貽》詩雲:“圖畫當年愛洞庭,波心七十二峰青。而今高臥思前事,添得盧公倚石屏。”
《明覺語錄》卷5詩中“盧公”系自指,含有以六祖慧能自許的意思。
雪竇頌此公案,意猶未盡,另作一頌說:
盧公付了亦何憑?坐倚休將繼祖燈。
堪對暮雲歸未合,遠山無限碧層層。
“盧公付了亦何憑?坐倚休將繼祖燈。”
盧公得到了禪板、蒲團就會顯發大機大用,不必問有什麼憑據。只要沒有一絲 掛礙橫梗在心中,灑灑落落,又何必要憑據。此時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不用再作佛法道理。
雪竇興會淋漓地吟頌之後,宕開一筆,描畫出一幅美妙的景色:
“堪對暮雲歸未合,遠山無限碧層層。”
黃昏時分 夕陽染紅了 逐漸籠罩在山頭的雲彩,從飄浮的紅雲中,隱約可見遠處的青山,層層交疊,形成了一種 無法形容的景色。
●這既是文殊境界,也是普賢境界、觀音境界,是脫落 清塵意想的現量境,能洗去各種煩惱與妄想,也與公案的主旨 息息相通
——本則公案顯示出 禪的根本法:現成的 就是絕對無。一凝滯在差別、平等、肯定、否定的任何一邊,便失卻 自在的作用;若超過了這些對立面,並使之自在地運用起來,才是禪的真實義。
雪竇吟頌本則公案,先後用了兩首詩。前詩從無眼龍 蟄伏死水意象生髮,表達了對墮於枯寂的惋歎之情,以及對大機大用的呼喚。
●後詩另辟一境,寫脫落了相對觀念之後,行住坐臥皆是道,並以美麗的現量境,象徵脫落煩惱的禪悟體驗。
小詩蘊藉高華,瑰麗雄渾,顯示了作者 矯健的筆力。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表達融匯生死之禪悟體驗的,有“大死卻活”公案及頌古。
《碧岩錄》第41則:
趙州問投子:“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
投子雲:“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趙州的問法,叫“驗主問”。
投子和趙州兩人,深得超群拔萃的機辯,兩人傳承的法脈雖然不一樣,機鋒卻很相投。
“大死底人”是指“無念無作之人。此等之人,遠離一切見聞覺知、情識分別,不為世與出世、順逆等之相對性見解所局囿”《佛光》第782頁。
●為了要獲得“大活”的機用,必須“大死”一次,即達到絕對無的境界。
“禪的經驗 就是‘大死一番,絕後複生'的體驗,為研修公案而坐禪,和公案打成一片,與天地融合而為一,先進入天地一如的 ‘真空無相'之 禪定三昧中
再從這種大死一番的絕對無,經由某種感應 而獲得機緣,呼口氣而複生,大活而顯身,創造‘真空妙有'之境。
這便是 從暗平等 ——死 到明差別——生之道。”《一日一禪》第222頁
“對於後天學來的知識,不可過分執著,要能達成完全死亡的禪心,但也不能因此而忘掉自己成無我。
要將此無我再否定,亦即否定之後 再否定的意思,禪者稱此為‘大活'。”《禪語百篇》第109~110頁
“大死”是否定相對知識,而 “大活”是般若智慧的覺醒。
《頌古》卷25正堂辯頌:
“我疑千年蒼玉精,化為一片秋水骨。
海神欲護護不得,鼇頭一旦忽擎出。”
大死的人,沒有佛法道理,沒有玄妙、得失、是非、長短 等等的計較思量,到了這個地步就是“休去歇去”,禪宗將這種情況 叫做平地上死人無數,過得荊棘林是好手,必須明見本地風光才行。
一般人到這地步 已很不易,大溈慕喆 把這叫作“不夠清澈潔淨”,五祖法演稱為“命根不斷”《碧岩錄》本則引。
●所以參禪 必須大死一番絕後再蘇。
真禪師說:“直須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五燈》卷13《永光真》
趙州問意如此。如果不是投子,被趙州一問,也實在難以酬對。
趙州是一位大機用的宗師,問話包含著超出意識思量的玄機。投子不負他所問,回答得絕情絕跡,一般人不易明白。
禪宗常說,欲得親切,莫將問來問。問在答處,答在問處。
雪竇頌雲:
活中有眼還同死,藥忌何須鑒作家。
古佛尚言曾未到,不知誰解撒塵沙?
“活中有眼還同死,藥忌何須鑒作家。”
雪竇是徹悟的人,所以能將這句話 吟得恰到好處,意為大死一番、絕後再蘇的人,別具隻眼,雖然與死漢相似,又何嘗是死?
“大死的人”別具隻眼,就如同活人。趙州是大活的人,故意提出 “大死”的問話,來勘驗投子。
這就像對藥物所禁忌的東西,明明已經知道了,卻還要故意拿來作實驗一樣。這兩句頌趙州之問。
“古佛尚言曾未到,不知誰解撒塵沙?”
後二句頌投子之答。大死之人卻活,絕非意路所能達到,縱是釋迦、達摩 也還要再參才行,更遑論天下的禪僧。
《從容錄》第63則天童頌:
芥城劫石妙窮初,活眼環中照廓虛。
不許夜行投曉到,家音未肯付鴻魚。”
雪竇感歎道,這種接引學人的機法 實在太奇特,不知哪位宗師 才有如此手段?言外之意,除了投子 再無他人。
僧問長慶如何是善知識眼,長慶說:“有願不撒沙。”《五燈》卷7《慧棱》
僧問如何是學人眼,慧朗說:“不可更撒沙。”同上卷8《慧朗》
天下老和尚 高高坐在禪床上 行棒行喝,現神通、作主宰,其實都是在“撒沙”。
而像投子能作出那樣的回答,才是真正懂得 引學人的宗師。
但投子機鋒再高妙,仍然是在“撒塵沙”,只不過是 撒得藝術些罷了。
而禪,是纖塵不立的。凡有言句,皆是“撒沙”。
此詩將公案中 的“大死之人卻活”進行置換,改造成“活中有眼 還同死”的觸背句式,將趙州之問的精髓神妙地傳達出來。
次句“藥忌何須鑒作家”,
是說趙州 故意試探投子,而投子是宗師,能夠從容接機。
三四兩句說“不許夜行,投明須到”的境界,連古佛都難以達到,不知誰還能 比投子更能懂得接機的奧妙?對投子答語的讚賞之情溢於言外。
“大死”是否定相對 知識,
而 “大活”是般若智慧的 覺醒。
知識,智慧 的覺醒。
《碧岩錄》第41則:
趙州問投子:“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
投子雲:“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趙州的問法,叫“驗主問”。
投子和趙州兩人,深得超群拔萃的機辯,兩人傳承的法脈雖然不一樣,機鋒卻很相投。
“大死底人”是指“無念無作之人。此等之人,遠離一切見聞覺知、情識分別,不為世與出世、順逆等之相對性見解所局囿”《佛光》第782頁。
●為了要獲得“大活”的機用,必須“大死”一次,即達到絕對無的境界。
“禪的經驗 就是‘大死一番,絕後複生'的體驗,為研修公案而坐禪,和公案打成一片,與天地融合而為一,先進入天地一如的 ‘真空無相'之 禪定三昧中
再從這種大死一番的絕對無,經由某種感應 而獲得機緣,呼口氣而複生,大活而顯身,創造‘真空妙有'之境。
這便是 從暗平等 ——死 到明差別——生之道。”《一日一禪》第222頁
“對於後天學來的知識,不可過分執著,要能達成完全死亡的禪心,但也不能因此而忘掉自己成無我。
要將此無我再否定,亦即否定之後 再否定的意思,禪者稱此為‘大活'。”《禪語百篇》第109~110頁
“大死”是否定相對知識,而 “大活”是般若智慧的覺醒。
《頌古》卷25正堂辯頌:
“我疑千年蒼玉精,化為一片秋水骨。
海神欲護護不得,鼇頭一旦忽擎出。”
大死的人,沒有佛法道理,沒有玄妙、得失、是非、長短 等等的計較思量,到了這個地步就是“休去歇去”,禪宗將這種情況 叫做平地上死人無數,過得荊棘林是好手,必須明見本地風光才行。
一般人到這地步 已很不易,大溈慕喆 把這叫作“不夠清澈潔淨”,五祖法演稱為“命根不斷”《碧岩錄》本則引。
●所以參禪 必須大死一番絕後再蘇。
真禪師說:“直須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五燈》卷13《永光真》
趙州問意如此。如果不是投子,被趙州一問,也實在難以酬對。
趙州是一位大機用的宗師,問話包含著超出意識思量的玄機。投子不負他所問,回答得絕情絕跡,一般人不易明白。
禪宗常說,欲得親切,莫將問來問。問在答處,答在問處。
雪竇頌雲:
活中有眼還同死,藥忌何須鑒作家。
古佛尚言曾未到,不知誰解撒塵沙?
“活中有眼還同死,藥忌何須鑒作家。”
雪竇是徹悟的人,所以能將這句話 吟得恰到好處,意為大死一番、絕後再蘇的人,別具隻眼,雖然與死漢相似,又何嘗是死?
“大死的人”別具隻眼,就如同活人。趙州是大活的人,故意提出 “大死”的問話,來勘驗投子。
這就像對藥物所禁忌的東西,明明已經知道了,卻還要故意拿來作實驗一樣。這兩句頌趙州之問。
“古佛尚言曾未到,不知誰解撒塵沙?”
後二句頌投子之答。大死之人卻活,絕非意路所能達到,縱是釋迦、達摩 也還要再參才行,更遑論天下的禪僧。
《從容錄》第63則天童頌:
芥城劫石妙窮初,活眼環中照廓虛。
不許夜行投曉到,家音未肯付鴻魚。”
雪竇感歎道,這種接引學人的機法 實在太奇特,不知哪位宗師 才有如此手段?言外之意,除了投子 再無他人。
僧問長慶如何是善知識眼,長慶說:“有願不撒沙。”《五燈》卷7《慧棱》
僧問如何是學人眼,慧朗說:“不可更撒沙。”同上卷8《慧朗》
天下老和尚 高高坐在禪床上 行棒行喝,現神通、作主宰,其實都是在“撒沙”。
而像投子能作出那樣的回答,才是真正懂得 引學人的宗師。
但投子機鋒再高妙,仍然是在“撒塵沙”,只不過是 撒得藝術些罷了。
而禪,是纖塵不立的。凡有言句,皆是“撒沙”。
此詩將公案中 的“大死之人卻活”進行置換,改造成“活中有眼 還同死”的觸背句式,將趙州之問的精髓神妙地傳達出來。
次句“藥忌何須鑒作家”,
是說趙州 故意試探投子,而投子是宗師,能夠從容接機。
三四兩句說“不許夜行,投明須到”的境界,連古佛都難以達到,不知誰還能 比投子更能懂得接機的奧妙?對投子答語的讚賞之情溢於言外。
“大死”是否定相對 知識,
而 “大活”是般若智慧的 覺醒。
知識,智慧 的覺醒。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話眉】
先看公案:州問: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
子云: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大死底人是什麼人?也得先明宗旨 方知它的落處。
法身是佛,而法身卻看不見,摸不著,也不同神識精靈,神識精靈 還有個住處,即有法身可證可得。
雪竇有頌雲:髑髏識盡 喜何立,枯木龍吟 銷未乾。
髑髏識盡 喜何立是真識盡處,枯木龍吟 銷未乾是真死透底人,因為,死是一頭,死到底是另一頭,即活。
卻活時如何
?投子云: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不許夜行,是指法身不可道,不可住。
投明須到,是指化身 必須會大機大用。
“不許夜行,投明須到”——明心見性,所以大死底人 就是明心見性底人。
再看雪竇頌:
活中有眼還同死,藥忌何須鑑作家。
活中有眼還同死,是說 法身一點也住不得,
古人雲:見後還同未見時。山依舊是山,水依舊是水,大智若愚,只是沒有了情見 慾望,豈不是大似死人似的。
藥忌何須鑑作家,
藥是治病用的,沒有病用什麼藥呢?所以這問「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
若會便是醍醐,不會翻成毒藥,既然是明眼作家 自然也就不會上當,知道你在問什麼。
古佛尚言會未到,不知誰解撒塵沙。
參閱法身佛,古佛尚言:只許爾知,不許爾會。
為什麼?自家的摩尼珠寶 從未缺失,誰不會前三後三。
會未到 就是沒有不會的,只是不知道罷了。
所以佛說法,祖師轉心印 也只是撒塵沙,若知道撒塵沙的用意 只是為了烘雲托月,讓人開悟,發掘自性;若不知道 用意的翻成毒藥,被塵沙一同埋卻了。
藥 忌 何須鑑作家,
先看公案:州問: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
子云: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大死底人是什麼人?也得先明宗旨 方知它的落處。
法身是佛,而法身卻看不見,摸不著,也不同神識精靈,神識精靈 還有個住處,即有法身可證可得。
雪竇有頌雲:髑髏識盡 喜何立,枯木龍吟 銷未乾。
髑髏識盡 喜何立是真識盡處,枯木龍吟 銷未乾是真死透底人,因為,死是一頭,死到底是另一頭,即活。
卻活時如何
?投子云: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不許夜行,是指法身不可道,不可住。
投明須到,是指化身 必須會大機大用。
“不許夜行,投明須到”——明心見性,所以大死底人 就是明心見性底人。
再看雪竇頌:
活中有眼還同死,藥忌何須鑑作家。
活中有眼還同死,是說 法身一點也住不得,
古人雲:見後還同未見時。山依舊是山,水依舊是水,大智若愚,只是沒有了情見 慾望,豈不是大似死人似的。
藥忌何須鑑作家,
藥是治病用的,沒有病用什麼藥呢?所以這問「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
若會便是醍醐,不會翻成毒藥,既然是明眼作家 自然也就不會上當,知道你在問什麼。
古佛尚言會未到,不知誰解撒塵沙。
參閱法身佛,古佛尚言:只許爾知,不許爾會。
為什麼?自家的摩尼珠寶 從未缺失,誰不會前三後三。
會未到 就是沒有不會的,只是不知道罷了。
所以佛說法,祖師轉心印 也只是撒塵沙,若知道撒塵沙的用意 只是為了烘雲托月,讓人開悟,發掘自性;若不知道 用意的翻成毒藥,被塵沙一同埋卻了。
藥 忌 何須鑑作家,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笑一句,道一聲--禪宗公案313
尺童
香嚴智閒禪師,參師兄溈山靈佑禪師。
溈山問:“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
智閒禪師茫然無對,感嘆道:「畫餅不可充飢。」便將自己平昔所看的文字 付之一炬,
說道:「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
智閒行腳到南陽慧忠禪師的舊址,覺得這個地方挺不錯,於是在這裡住下來。
一日,智閒禪師正在芟除草木,不經意音,拋起一塊瓦礫,恰好打在竹子上,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他忽然大悟。
於是便急忙回到室內,沐浴焚香,遙禮溈山,讚歎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
並作頌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悄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鹹言上機。 」
溈山禪師聽說後,對仰山禪師道:“這哥們悟了。”
仰山禪師道:“這是用心機意識,著述而成。我去當面印證一下。”
於是仰山便前往見智閒禪師,說道:“和尚讚歎師弟開悟,你試說看。”
智閒於是說那首見道詩。
仰山禪師道:“這是舊習記持而成,如果真正開悟了,另外說一下。”
智閒禪師一聽,便又作一頌曰: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
今年貧,錐也無。 」
仰山禪師道:“你會瞭如來禪,祖師禪還沒夢到。”
智閒禪師於是又作一頌,曰:
「我有一機,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
仰山禪師這才印可。
智閒禪師,有一天開示:「公案這個事,如人在樹上,只靠口咬著樹枝,手腳都抓不到支撐時,樹下突然有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這時怎麼回答而又不摔死?
這時上座虎頭招說:「先不說樹上,請和尚把未上樹時,試說一句。」
(影射香嚴苦參的「父母未生前」公案)
逗得香嚴呵呵大笑,同時也用笑聲 印可了虎頭招。
尺童-
石擊竹子發聲,妙聲起時,香嚴突然離境忘言,感受奇特,剛笑人、石、竹如此巧合發聲,突然回想起「父母未生(聲)前」公案,頓悟無生事業。
如來禪嘛,山河大地是如來,得了個全體。
祖師禪呢?瞬目揚眉,吞山吐海,得了個自在。
關於“父母未生時”,也就是未上樹時
——既然未上樹,也就沒有樹上許多事,什麼“祖師西來意”,什麼怎麼回答的,全部解套。
今天徹底點破 這個千古坑人句——“父母未生時”,“本來面目”,“我是誰”,三者並立同等,歸根結底。千百年來,這種話頭,不知坑了多少迷人,也不知度了 多少痴漢。
父母未生時,當然無一事,本來無面目,何處弄張臉?我是誰誰誰,需見如來面,如來說無我,空空無所依。
父母未生(聲)前
把未上樹時,試說一句。
尺童
香嚴智閒禪師,參師兄溈山靈佑禪師。
溈山問:“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
智閒禪師茫然無對,感嘆道:「畫餅不可充飢。」便將自己平昔所看的文字 付之一炬,
說道:「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
智閒行腳到南陽慧忠禪師的舊址,覺得這個地方挺不錯,於是在這裡住下來。
一日,智閒禪師正在芟除草木,不經意音,拋起一塊瓦礫,恰好打在竹子上,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他忽然大悟。
於是便急忙回到室內,沐浴焚香,遙禮溈山,讚歎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
並作頌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悄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鹹言上機。 」
溈山禪師聽說後,對仰山禪師道:“這哥們悟了。”
仰山禪師道:“這是用心機意識,著述而成。我去當面印證一下。”
於是仰山便前往見智閒禪師,說道:“和尚讚歎師弟開悟,你試說看。”
智閒於是說那首見道詩。
仰山禪師道:“這是舊習記持而成,如果真正開悟了,另外說一下。”
智閒禪師一聽,便又作一頌曰: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
今年貧,錐也無。 」
仰山禪師道:“你會瞭如來禪,祖師禪還沒夢到。”
智閒禪師於是又作一頌,曰:
「我有一機,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
仰山禪師這才印可。
智閒禪師,有一天開示:「公案這個事,如人在樹上,只靠口咬著樹枝,手腳都抓不到支撐時,樹下突然有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這時怎麼回答而又不摔死?
這時上座虎頭招說:「先不說樹上,請和尚把未上樹時,試說一句。」
(影射香嚴苦參的「父母未生前」公案)
逗得香嚴呵呵大笑,同時也用笑聲 印可了虎頭招。
尺童-
石擊竹子發聲,妙聲起時,香嚴突然離境忘言,感受奇特,剛笑人、石、竹如此巧合發聲,突然回想起「父母未生(聲)前」公案,頓悟無生事業。
如來禪嘛,山河大地是如來,得了個全體。
祖師禪呢?瞬目揚眉,吞山吐海,得了個自在。
關於“父母未生時”,也就是未上樹時
——既然未上樹,也就沒有樹上許多事,什麼“祖師西來意”,什麼怎麼回答的,全部解套。
今天徹底點破 這個千古坑人句——“父母未生時”,“本來面目”,“我是誰”,三者並立同等,歸根結底。千百年來,這種話頭,不知坑了多少迷人,也不知度了 多少痴漢。
父母未生時,當然無一事,本來無面目,何處弄張臉?我是誰誰誰,需見如來面,如來說無我,空空無所依。
父母未生(聲)前
把未上樹時,試說一句。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碧巖錄》公案【八】—翠巖眉毛
原覺法師
原文:
翠巖夏末示眾雲。一夏以來。為兄弟說話。看翠巖眉毛在麼。
保福雲。作賊人心虛。
長慶雲。生也。
雲門雲。關。
義解:
有一年夏末,翠巖禪師向徒眾開示說:“我整個夏天 都在向你們說法,各位看我的眉毛還在嗎?”
保福從展禪師說:“做賊的人心虛。”
長慶慧棱禪師說:「眉毛又生了。」
雲門禪師說:「關。」
眉毛在這裡指的是什麼?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又能幻化萬物的佛性。
為什麼翠巖禪師 要問徒眾,自己的眉毛 還在不在?
因為,在問這個問題之前,他已經跟徒弟們講了一個夏天的開示了,所以,最後要考驗一下大家,看看大家是不是聽懂了。
同時也是看看大家 是不是被他所說的法 給迷惑了。
保福從展禪師說:「做賊的人心虛。」
因為佛性本身是 不生不滅、非有 非無的。因此,既可以說有,也可以說無;
既可以說在,也可以說不在。
但是,如果單一地認為 是在或是不在,就都屬於偏激了。
在與不在,只是翠巖在故意迷惑人的。
所以,保福從展禪師說翠巖在當賊。
為什麼要說心虛呢?
如果自己被迷惑了,就等於心已經虛了。但是翠巖已經開悟了,怎麼會被迷惑呢?
所以,此時的“心虛”,也指一切 都是虛妄不實的,就是《金剛經》中所說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誰是「賊」呢?
這個「賊」到底偷到什麼了呢?又是從哪裡偷來的呢?
這個「賊」指的就是密宗的「密」;也是禪宗的「本來面目」;
淨土宗的「淨」;天台宗的「止」;
律宗能生「持戒」與「守戒」功能的「那個東西」;
顯教所說的 能生萬物的那個佛性。
「賊」雖然是有形有相的生命,但為了偷東西 不被發現,就必須隱藏起來。
時隱時現正符合非有非無、不生不滅的特徵。而「賊」偷東西的過程,正好就是佛性生萬物的過程。這樣做“賊”,為什麼還會心虛呢?
「心虛」指的正是佛經中所說的,一切都是幻化的,都是虛妄不實的。現在大家知道什麼是「做賊的人心虛」了嗎?
真的知道了,那就是被我所講的道理 給迷惑了,也就等於你的「心」被這個「道理」偷走了。
到此,我要是再往下講,那可就把「賊」也給偷走了。
真的偷走了嗎?無所從來 也無所從去呀!參!
長慶慧棱禪師說「眉毛又生了」。
其實,無論回答“在”,還是“不在”,都沒有離開這個問題 所涵蓋的範圍。
所以,只要是回答“在”與“不在”,都落在翠巖所設的圈套裡了,也就是心被迷惑了。
但是長慶既不回答“在”,也不回答“不在”,而是說“眉毛又生了”。
從表面上看,無論是回答“生”,還是“不生”,也沒有脫離這個問題 所涵蓋的範圍。
其實,長慶的話裡 是隱藏著玄機的,玄機就隱藏在這個「又」字上。
什麼是「又生」了呢?
「眉毛」既代表佛性,也代表佛性所生的萬物。
作「眉毛」講:指的就是佛性所生的萬物;
作「佛性」講:指的就是不生不滅、非有非無的「那個東西」。
「眉毛又生了」就是說,翠巖偏執在「有」這一方面了,同時也指佛性又生萬物了。
「眉毛」所代表的 就是圓滿的佛性。本來是正好的,可是翠巖偏要問:“在不在”,這等於是在頭上安頭,越描越黑。
既然佛性是圓滿的,圓滿的“頭”上再安個“頭”,又有何妨呢?
大家明白了嗎? 「生眉毛處」又在哪裡呢?
真的明白了,就等於在「又生」的基礎上「又生」眉毛了。好了,我們還是不要在頭上安頭的基礎上再安頭了。
雲門禪師說「關」。
雲門的風格是“一字禪”,就是只說一個字,但是一句中 卻涵蓋三句。三句指的是:隨波逐浪句、截斷眾流句、涵蓋乾坤句。
既然能“關”,自然也可以“開”呀!所以「關」中是隱藏著「開」的,也就是眉毛可以「在」。 「在」指的就是能生成萬物,同時也指佛性是有的;而「關」指的就是佛性,也可以不生萬物。其實,所生的萬物也都是虛幻的,生了也等於沒生,同時也說佛性是沒有的。一開一關 所表達的正好是佛性的 即有即無。
「開」就是隨波逐浪句;
「關」就是截斷眾流句;
涵蓋乾坤句就是連「開」帶「關」一起關。
到此,就連保福所說的“做賊人心虛”,與長慶所說的“眉毛又生了”一起都關了。
也就是說 不要再迷惑人了,不要再越描越黑、頭上安頭了。
可是,再安個「頭」,又有何妨呢?
大家關上了嗎?小心又被我給打開呀!參!
原覺法師
原文:
翠巖夏末示眾雲。一夏以來。為兄弟說話。看翠巖眉毛在麼。
保福雲。作賊人心虛。
長慶雲。生也。
雲門雲。關。
義解:
有一年夏末,翠巖禪師向徒眾開示說:“我整個夏天 都在向你們說法,各位看我的眉毛還在嗎?”
保福從展禪師說:“做賊的人心虛。”
長慶慧棱禪師說:「眉毛又生了。」
雲門禪師說:「關。」
眉毛在這裡指的是什麼?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又能幻化萬物的佛性。
為什麼翠巖禪師 要問徒眾,自己的眉毛 還在不在?
因為,在問這個問題之前,他已經跟徒弟們講了一個夏天的開示了,所以,最後要考驗一下大家,看看大家是不是聽懂了。
同時也是看看大家 是不是被他所說的法 給迷惑了。
保福從展禪師說:「做賊的人心虛。」
因為佛性本身是 不生不滅、非有 非無的。因此,既可以說有,也可以說無;
既可以說在,也可以說不在。
但是,如果單一地認為 是在或是不在,就都屬於偏激了。
在與不在,只是翠巖在故意迷惑人的。
所以,保福從展禪師說翠巖在當賊。
為什麼要說心虛呢?
如果自己被迷惑了,就等於心已經虛了。但是翠巖已經開悟了,怎麼會被迷惑呢?
所以,此時的“心虛”,也指一切 都是虛妄不實的,就是《金剛經》中所說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誰是「賊」呢?
這個「賊」到底偷到什麼了呢?又是從哪裡偷來的呢?
這個「賊」指的就是密宗的「密」;也是禪宗的「本來面目」;
淨土宗的「淨」;天台宗的「止」;
律宗能生「持戒」與「守戒」功能的「那個東西」;
顯教所說的 能生萬物的那個佛性。
「賊」雖然是有形有相的生命,但為了偷東西 不被發現,就必須隱藏起來。
時隱時現正符合非有非無、不生不滅的特徵。而「賊」偷東西的過程,正好就是佛性生萬物的過程。這樣做“賊”,為什麼還會心虛呢?
「心虛」指的正是佛經中所說的,一切都是幻化的,都是虛妄不實的。現在大家知道什麼是「做賊的人心虛」了嗎?
真的知道了,那就是被我所講的道理 給迷惑了,也就等於你的「心」被這個「道理」偷走了。
到此,我要是再往下講,那可就把「賊」也給偷走了。
真的偷走了嗎?無所從來 也無所從去呀!參!
長慶慧棱禪師說「眉毛又生了」。
其實,無論回答“在”,還是“不在”,都沒有離開這個問題 所涵蓋的範圍。
所以,只要是回答“在”與“不在”,都落在翠巖所設的圈套裡了,也就是心被迷惑了。
但是長慶既不回答“在”,也不回答“不在”,而是說“眉毛又生了”。
從表面上看,無論是回答“生”,還是“不生”,也沒有脫離這個問題 所涵蓋的範圍。
其實,長慶的話裡 是隱藏著玄機的,玄機就隱藏在這個「又」字上。
什麼是「又生」了呢?
「眉毛」既代表佛性,也代表佛性所生的萬物。
作「眉毛」講:指的就是佛性所生的萬物;
作「佛性」講:指的就是不生不滅、非有非無的「那個東西」。
「眉毛又生了」就是說,翠巖偏執在「有」這一方面了,同時也指佛性又生萬物了。
「眉毛」所代表的 就是圓滿的佛性。本來是正好的,可是翠巖偏要問:“在不在”,這等於是在頭上安頭,越描越黑。
既然佛性是圓滿的,圓滿的“頭”上再安個“頭”,又有何妨呢?
大家明白了嗎? 「生眉毛處」又在哪裡呢?
真的明白了,就等於在「又生」的基礎上「又生」眉毛了。好了,我們還是不要在頭上安頭的基礎上再安頭了。
雲門禪師說「關」。
雲門的風格是“一字禪”,就是只說一個字,但是一句中 卻涵蓋三句。三句指的是:隨波逐浪句、截斷眾流句、涵蓋乾坤句。
既然能“關”,自然也可以“開”呀!所以「關」中是隱藏著「開」的,也就是眉毛可以「在」。 「在」指的就是能生成萬物,同時也指佛性是有的;而「關」指的就是佛性,也可以不生萬物。其實,所生的萬物也都是虛幻的,生了也等於沒生,同時也說佛性是沒有的。一開一關 所表達的正好是佛性的 即有即無。
「開」就是隨波逐浪句;
「關」就是截斷眾流句;
涵蓋乾坤句就是連「開」帶「關」一起關。
到此,就連保福所說的“做賊人心虛”,與長慶所說的“眉毛又生了”一起都關了。
也就是說 不要再迷惑人了,不要再越描越黑、頭上安頭了。
可是,再安個「頭」,又有何妨呢?
大家關上了嗎?小心又被我給打開呀!參!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話眉】
先看公案:
翠巖夏末示眾雲:一夏以來,為兄弟說話,看翠巖眉毛在麼?
夏天事多,老和尚也捻事不成!?暮打八百,也知道錯在那裡。
保福雲:作賊人心虛。既然知道是賊,卻為什麼還要上賊船?
長慶雲:生也。也瞞不住明眼人。
雲端門雲:關。多嘴老祖,也造「關」字,看你是向前邁,還是向後退。
再看雪竇頌:這眉毛便是一撇一捺,禪裡常以眉毛,展二手和八字說事,指的都是一個意思,就是考你腳跟 是不是點地,透過這一層,不難看出 翠巖的用意。
翠巖示徒,千古無對。
翠巖雲:一夏以來,為兄弟說話,看翠巖眉毛在麼?
這一席話,讓古人來回答,都不會有!為什麼?因為這是個圈縝,不好回答。
關字相酬,失錢遭罪。
但即便是千古無對的話題,卻遭遇關字相酬(居然有人跳出這圈繢),
結果是翠巖老祖 失錢遭罪,自討沒趣!
潦倒保福,抑揚難得。
這保福看起來 得了個便宜似,說人家作賊心虛,其實已經上了賊船 都不知道,腳跟不點地!
所以,嘮嘮翠巖,分明是賊!白圭相似,誰辨真假。
別看他沒事似的一句問話,也得辨個真假才是。
長慶相諳,眉毛生也。
長慶卻暗示了 翠巖眉毛生處,你老沒事說個啥眉毛的事!到處討飯碗端端的,找人跟著一起要飯。
先看公案:
翠巖夏末示眾雲:一夏以來,為兄弟說話,看翠巖眉毛在麼?
夏天事多,老和尚也捻事不成!?暮打八百,也知道錯在那裡。
保福雲:作賊人心虛。既然知道是賊,卻為什麼還要上賊船?
長慶雲:生也。也瞞不住明眼人。
雲端門雲:關。多嘴老祖,也造「關」字,看你是向前邁,還是向後退。
再看雪竇頌:這眉毛便是一撇一捺,禪裡常以眉毛,展二手和八字說事,指的都是一個意思,就是考你腳跟 是不是點地,透過這一層,不難看出 翠巖的用意。
翠巖示徒,千古無對。
翠巖雲:一夏以來,為兄弟說話,看翠巖眉毛在麼?
這一席話,讓古人來回答,都不會有!為什麼?因為這是個圈縝,不好回答。
關字相酬,失錢遭罪。
但即便是千古無對的話題,卻遭遇關字相酬(居然有人跳出這圈繢),
結果是翠巖老祖 失錢遭罪,自討沒趣!
潦倒保福,抑揚難得。
這保福看起來 得了個便宜似,說人家作賊心虛,其實已經上了賊船 都不知道,腳跟不點地!
所以,嘮嘮翠巖,分明是賊!白圭相似,誰辨真假。
別看他沒事似的一句問話,也得辨個真假才是。
長慶相諳,眉毛生也。
長慶卻暗示了 翠巖眉毛生處,你老沒事說個啥眉毛的事!到處討飯碗端端的,找人跟著一起要飯。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禪宗歷代法偈-禪宗公案314
釋迦佛入涅盤說無常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至尊釋迦牟尼佛傳法之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西方一祖迦葉尊者傳法偈: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西方二祖阿難尊者傳法偈: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傳法偈: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四祖優波鞠多尊者傳法偈: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五祖提多迦尊者傳法偈 :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
六祖彌遮迦尊者傳法偈 :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七祖婆須蜜尊者傳法偈 :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傳法偈:虛空無內外,心法亦然。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傳法偈: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十祖脅尊傳法偈 :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法偈: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馬鳴尊者傳法偈 :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法偈: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
十四祖龍樹尊者傳法偈 :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無嗔亦無喜。
十五位祖迦那提婆尊者法偈: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於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
十六祖羅多尊者法偈 :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雲何起?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法偈:心地本無生,因地従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是。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法偈: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法偈: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傳法偈:言不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偈: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蝗羅尊者法偈: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法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傳法偈: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於今。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偈: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偈: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偈: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從華開世界起。
二十八祖菩提達磨祖師偈:吾本來磅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大祖禪師傳法偈: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鑑智禪師傳法偈:華種雖因地,従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四祖道信大醫禪師傳法偈: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大滿禪師傳法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六祖慧能大鑑禪師傳法偈: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南嶽懷讓禪師傳法偈 :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馬祖道一禪師傳法偈 :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尺童——心心法法心心法,心花心花。情種種情情種種,瓜果果瓜果。禪宗歷代法偈
釋迦佛入涅盤說無常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至尊釋迦牟尼佛傳法之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西方一祖迦葉尊者傳法偈: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西方二祖阿難尊者傳法偈: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傳法偈: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四祖優波鞠多尊者傳法偈: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五祖提多迦尊者傳法偈 :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
六祖彌遮迦尊者傳法偈 :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七祖婆須蜜尊者傳法偈 :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傳法偈:虛空無內外,心法亦然。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傳法偈: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十祖脅尊傳法偈 :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法偈: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馬鳴尊者傳法偈 :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法偈: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
十四祖龍樹尊者傳法偈 :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無嗔亦無喜。
十五位祖迦那提婆尊者法偈: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於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
十六祖羅多尊者法偈 :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雲何起?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法偈:心地本無生,因地従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是。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法偈: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法偈: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傳法偈:言不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偈: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蝗羅尊者法偈: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法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傳法偈: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於今。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偈: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偈: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偈: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從華開世界起。
二十八祖菩提達磨祖師偈:吾本來磅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大祖禪師傳法偈: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鑑智禪師傳法偈:華種雖因地,従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四祖道信大醫禪師傳法偈: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大滿禪師傳法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六祖慧能大鑑禪師傳法偈: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南嶽懷讓禪師傳法偈 :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馬祖道一禪師傳法偈 :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尺童——心心法法心心法,心花心花。情種種情情種種,瓜果果瓜果。禪宗歷代法偈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止 觀、靜 坐
問: 天台止觀?
止觀 是定慧的別名,止就是定,觀就是慧。
二者在根本上來說 密不可分,止是紛亂的意識活動止息,腦神經不動。
那慧又是什麼呢? 慧是般若、無念之念,是種覺能。
一般行者的境界,定慧是分別而用,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止就是空定、
腦神經不動,身心皆空,這是【止】。
至於【觀】呢?這有二種用法,較深的觀法是在深定裡頭觀,
以不動念為主。普通的觀法 則是初修者的觀,其觀法可用意識,正念可用。
而我們本門的觀法呢?
比如說觀世:在坐中,靜觀整個世間萬有,事事變易,皆非永恆,
這是【觀世無常】。而【觀心無常】又如何呢?。
我們身體的精神作用,這腦神經,它是念念相續,永無止息。
過去,現在、未來交相流轉,前念才過,後念又起,
現在已成了過去,因此凡心意識 皆是無常,這是【觀心無常】。
至於【觀身無常】呢?眾人皆知 我們這身體是新陳代謝的,
體內細胞時時在流轉生死,時時在重複著死亡與重生的作用,
這一切現象 皆是無常,人的壽命皆非天長地久,這是【觀身無常】。
【觀心無常】、【觀身無常】、【觀世無常】、繼之則是【觀法無常】。
任何一種世間法、有為法也都是無常法,古往今來,轉眼成空,這就是緣生、緣滅。
譬如:在此現象界、物理界中,將磚、瓦、鋼筋、水泥、木材聚攏之,
一棟房子忽焉而成,但是如果將之分離,則又忽焉而散了,緣散則空,是【觀法無常】。
此觀法、觀心無常,是重理悟再事修,一個修行人 道理要悟通,
不然,何苦修行!我們修行為什麼?就因為澈悟 生老病死苦、
整個世間 都是無常相,那此澈悟何來?這正是藉著觀的作用而來。
但是若定境 有所成就,最好就不要用觀,屏息萬念,讓他愈定愈深,
無有昏沈,長此以往,靈能才能逐次開發出來。
坐中若太昏沈,支持不住了,可以起來走走,呼吸點新鮮空氣。
問:修行者的生理變化 是超科學的嗎?
人體變化的過程 並非現在科學所能完全詮釋,例如我所事証的:
為何一個人在坐中 可以【空浮】、【空飛行】、【空任運】。
【空浮】:人體能浮於空中,當然其浮起之力 須超過地心引力,
這是空浮,空浮是定位空浮,直上直下。
【空飛行】:第一個階段 是定位飛行。
第二階段則是像拋物線般落下,起與降的位置不同。
【空任運】:就是可以在空中任意起伏轉彎。
這是人體力學 在三度空間的充份發揮與運轉。
在修行的初期,教你靜禪、動禪,教你定慧等持、動靜合一,這個階段旨在練氣。
以氣能助你生理的氧化作用,當然若以空飛行而言,其變化則不僅於此了,
那是超物理的物理變化,超化學的化學變化,其繁複的變化 一層一層地演申,
其深奧處 已非科學領域所能及了。
但是如此修行法,為何千古不傳呢? 因為這些地方不能傳,沒辦法傳,
因為每個人變化不一樣,得靠臨場變化來加以解決。
問:靜坐中,脊椎骨一定要打直嗎?
脊椎骨要完全直是做不到的,比如大椎上面 這一段就做不到。
通常要坐到十幾個小時,其支撐力 始終是有限的,你看那老僧垂簾,
頭就低下來了。
打坐脊椎 是要儘量養成正直,坐的時候 記住先如立正姿勢,兩肩平,
胸部稍前挺,然後下壓,一開始學打坐 就要這樣養成,才比較容易持久點。
但若是長時間打坐,則視當時身體疲勞狀況,氣候種種影響,而要靠自己調整。
單盤要換腿,不可固定盤一腿。
脊椎直不直,只要不是太彎,與打坐影響不大。
不過若是以後 用大如意掌幫人推拿,脊椎就非常重要了。
療病時一定要對方四肢、脊椎、肩保持張開平行,脊椎一定要垂直。
任何一種內臟的病 都可能與脊椎有關,要治好一切內臟的病,
骨架與脊椎 一定要糾正,這要特別注意。
王賜賢師兄 錄音、整理
問: 天台止觀?
止觀 是定慧的別名,止就是定,觀就是慧。
二者在根本上來說 密不可分,止是紛亂的意識活動止息,腦神經不動。
那慧又是什麼呢? 慧是般若、無念之念,是種覺能。
一般行者的境界,定慧是分別而用,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止就是空定、
腦神經不動,身心皆空,這是【止】。
至於【觀】呢?這有二種用法,較深的觀法是在深定裡頭觀,
以不動念為主。普通的觀法 則是初修者的觀,其觀法可用意識,正念可用。
而我們本門的觀法呢?
比如說觀世:在坐中,靜觀整個世間萬有,事事變易,皆非永恆,
這是【觀世無常】。而【觀心無常】又如何呢?。
我們身體的精神作用,這腦神經,它是念念相續,永無止息。
過去,現在、未來交相流轉,前念才過,後念又起,
現在已成了過去,因此凡心意識 皆是無常,這是【觀心無常】。
至於【觀身無常】呢?眾人皆知 我們這身體是新陳代謝的,
體內細胞時時在流轉生死,時時在重複著死亡與重生的作用,
這一切現象 皆是無常,人的壽命皆非天長地久,這是【觀身無常】。
【觀心無常】、【觀身無常】、【觀世無常】、繼之則是【觀法無常】。
任何一種世間法、有為法也都是無常法,古往今來,轉眼成空,這就是緣生、緣滅。
譬如:在此現象界、物理界中,將磚、瓦、鋼筋、水泥、木材聚攏之,
一棟房子忽焉而成,但是如果將之分離,則又忽焉而散了,緣散則空,是【觀法無常】。
此觀法、觀心無常,是重理悟再事修,一個修行人 道理要悟通,
不然,何苦修行!我們修行為什麼?就因為澈悟 生老病死苦、
整個世間 都是無常相,那此澈悟何來?這正是藉著觀的作用而來。
但是若定境 有所成就,最好就不要用觀,屏息萬念,讓他愈定愈深,
無有昏沈,長此以往,靈能才能逐次開發出來。
坐中若太昏沈,支持不住了,可以起來走走,呼吸點新鮮空氣。
問:修行者的生理變化 是超科學的嗎?
人體變化的過程 並非現在科學所能完全詮釋,例如我所事証的:
為何一個人在坐中 可以【空浮】、【空飛行】、【空任運】。
【空浮】:人體能浮於空中,當然其浮起之力 須超過地心引力,
這是空浮,空浮是定位空浮,直上直下。
【空飛行】:第一個階段 是定位飛行。
第二階段則是像拋物線般落下,起與降的位置不同。
【空任運】:就是可以在空中任意起伏轉彎。
這是人體力學 在三度空間的充份發揮與運轉。
在修行的初期,教你靜禪、動禪,教你定慧等持、動靜合一,這個階段旨在練氣。
以氣能助你生理的氧化作用,當然若以空飛行而言,其變化則不僅於此了,
那是超物理的物理變化,超化學的化學變化,其繁複的變化 一層一層地演申,
其深奧處 已非科學領域所能及了。
但是如此修行法,為何千古不傳呢? 因為這些地方不能傳,沒辦法傳,
因為每個人變化不一樣,得靠臨場變化來加以解決。
問:靜坐中,脊椎骨一定要打直嗎?
脊椎骨要完全直是做不到的,比如大椎上面 這一段就做不到。
通常要坐到十幾個小時,其支撐力 始終是有限的,你看那老僧垂簾,
頭就低下來了。
打坐脊椎 是要儘量養成正直,坐的時候 記住先如立正姿勢,兩肩平,
胸部稍前挺,然後下壓,一開始學打坐 就要這樣養成,才比較容易持久點。
但若是長時間打坐,則視當時身體疲勞狀況,氣候種種影響,而要靠自己調整。
單盤要換腿,不可固定盤一腿。
脊椎直不直,只要不是太彎,與打坐影響不大。
不過若是以後 用大如意掌幫人推拿,脊椎就非常重要了。
療病時一定要對方四肢、脊椎、肩保持張開平行,脊椎一定要垂直。
任何一種內臟的病 都可能與脊椎有關,要治好一切內臟的病,
骨架與脊椎 一定要糾正,這要特別注意。
王賜賢師兄 錄音、整理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提 起 放 下
趙州禪師 是一位禪風非常銳利的法王,學者凡有所問,
他的回答 經常不從正面說明,總會要你從另一方面去體會。
有一次,一個信徒前來拜訪他,因為沒有準備供養他的禮品,就歉意地說道:
“ 我空手而來!”
趙州禪師望著信徒說道:
“ 既是空手而來,那就請放下來吧!”
信徒不解他的意思反問道:
“ 禪師!我沒有帶禮品來,你要我放下什麼呢?”
趙州禪師立即回答道:
“ 那麼,你就帶著回去好了。”
信徒更是不解,說道:
“ 我什麼都沒有,帶什麼回去呢?”
趙州禪師道:
“ 你就帶那個 什麼都沒有的東西 回去好了。”
信徒不解趙州禪師的禪機,滿腹狐疑,不禁自語道:
“ 沒有的東西怎麼好帶呢?沒有的東西 怎麼好帶呢?”
趙州禪師這才方便指示道:
“ 你不缺少的東西,那就是你沒有的東西;
你沒有的東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東西!”
信徒仍然不解,無可奈何地問道:
“ 禪師!就請您明白告訴我吧!”
趙州禪師也無奈地道:
“ 和你饒舌多言,可惜你沒有佛性,但你並不缺佛性。
你既不肯放下,也不肯提起,是沒有佛性呢?還是不缺少佛性呢?”
信徒至此 才稍有契悟!
禪門的人生觀,好像皮箱一樣,有時候,你要提得起,有時候 你要放得下。
當提起的時候提起,當放下的時候放下。可是沒有禪慧的人生,
當提起的時候 不提起,當放下的時候 不放下;當放下的時候反而提起,
當提起的時候反而放下。
趙州禪師和信徒的一番對話,信徒不能契悟,趙州禪師 只有怪他沒有佛性,
但趙州禪師又慨歎說:人,並不缺少佛性啊!
人,並不缺少佛性啊!
信徒不能契悟
趙州禪師 是一位禪風非常銳利的法王,學者凡有所問,
他的回答 經常不從正面說明,總會要你從另一方面去體會。
有一次,一個信徒前來拜訪他,因為沒有準備供養他的禮品,就歉意地說道:
“ 我空手而來!”
趙州禪師望著信徒說道:
“ 既是空手而來,那就請放下來吧!”
信徒不解他的意思反問道:
“ 禪師!我沒有帶禮品來,你要我放下什麼呢?”
趙州禪師立即回答道:
“ 那麼,你就帶著回去好了。”
信徒更是不解,說道:
“ 我什麼都沒有,帶什麼回去呢?”
趙州禪師道:
“ 你就帶那個 什麼都沒有的東西 回去好了。”
信徒不解趙州禪師的禪機,滿腹狐疑,不禁自語道:
“ 沒有的東西怎麼好帶呢?沒有的東西 怎麼好帶呢?”
趙州禪師這才方便指示道:
“ 你不缺少的東西,那就是你沒有的東西;
你沒有的東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東西!”
信徒仍然不解,無可奈何地問道:
“ 禪師!就請您明白告訴我吧!”
趙州禪師也無奈地道:
“ 和你饒舌多言,可惜你沒有佛性,但你並不缺佛性。
你既不肯放下,也不肯提起,是沒有佛性呢?還是不缺少佛性呢?”
信徒至此 才稍有契悟!
禪門的人生觀,好像皮箱一樣,有時候,你要提得起,有時候 你要放得下。
當提起的時候提起,當放下的時候放下。可是沒有禪慧的人生,
當提起的時候 不提起,當放下的時候 不放下;當放下的時候反而提起,
當提起的時候反而放下。
趙州禪師和信徒的一番對話,信徒不能契悟,趙州禪師 只有怪他沒有佛性,
但趙州禪師又慨歎說:人,並不缺少佛性啊!
人,並不缺少佛性啊!
信徒不能契悟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碧巖錄》公案【九】—趙州四門
原文:
僧問趙州。如何是趙州。
州雲。東門西門南門北門。
義解:
對禪機 每個人都會的,就是沒有任何 章法,隨性脫口而出。但是,這與世間法是格格不入的。對禪機最大的忌諱,就是不要讓人 一眼就看出來是在對禪機。像特務對暗號似的禪機,其實都是失敗的作品。
真正的禪機 必須是有問有答,珠聯璧合的。讓人看不出一點 胡言亂語的樣子,在無聲無息中,顯露出 縱橫無礙的智慧。
如果讓人一眼 就能看出是在對禪機,這樣的人,都是機械性的鸚鵡學舌,那都是在表演,嚴格地說,都沒有開悟。
大家常看我與人聊天,尤其是與初次接觸的人 ,還有持反對意見的人聊天,大家看出我在胡言亂語嗎?
對禪機 是必須要在現實中 練習的,而且也有一個 從生到熟的過程。
再高明的禪師 也有失手的時候,但一兩次的不應機,並不能遮蓋住真正的實力,
不要以一時成敗論英雄。
對禪機是解脫開悟 綜合實力的體現,整體實力 不夠是根本無法招架的,如果兩人相差懸殊,會明顯地看出 像老叟戲頑童一樣。
像是「趙州四門」這類的禪機,根本不是給初學者看的。
因為初學者 根本看不懂,這就是不應機。
這則公案代表的是一種禪法,是很有代表性的,也很經典。
這個公案是什麼意思呢?
「何為趙州」是一語雙關,既問人名又問地名。
這是代表四門大開,包羅萬象。一問代表一切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非一又非異 。
如果站在相對的分別角度回答,是怎麼也回答不圓滿的。
如果回答地名,來人就會說 我問的是人名;
如果回答人名,來人就會說 我問的是地名。
這樣就會顧此失彼。
趙州答“東門、西門、南門、北門”,代表我四門同在,就可以把問話 所包含的無量義全部容納其中了。
無論問的是什麼,都剛好有與其對應的一門 在等著呢。
四門既不說“開”也不說“關”,就是你問什麼 我有什麼,你不問我 就什麼也沒有,代表的是非有非無,即一即多。
大家看他們,你有來言,我有去語,並不是沒有 世間邏輯可尋的呀!
這種禪法有什麼使用價值呢?
萬物中的任何一個物體,都是具足 所有物體的性質與特徵的。
在具備這種禪法智慧的人 所建造的世界裡,任何一件物體 都是可以當作一切物體 來使用的。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我再給大家舉一則類似的公案,大家自己參悟吧!
印度有一個外道,有一天,他手裡抓著一隻鳥,問佛祖:「我手裡的鳥 是死的還是活的?」佛祖站在門檻上說:「我是出去 還是進來呢?」
那個外道什麼也不講,便向佛祖禮拜。
原文:
僧問趙州。如何是趙州。
州雲。東門西門南門北門。
義解:
對禪機 每個人都會的,就是沒有任何 章法,隨性脫口而出。但是,這與世間法是格格不入的。對禪機最大的忌諱,就是不要讓人 一眼就看出來是在對禪機。像特務對暗號似的禪機,其實都是失敗的作品。
真正的禪機 必須是有問有答,珠聯璧合的。讓人看不出一點 胡言亂語的樣子,在無聲無息中,顯露出 縱橫無礙的智慧。
如果讓人一眼 就能看出是在對禪機,這樣的人,都是機械性的鸚鵡學舌,那都是在表演,嚴格地說,都沒有開悟。
大家常看我與人聊天,尤其是與初次接觸的人 ,還有持反對意見的人聊天,大家看出我在胡言亂語嗎?
對禪機 是必須要在現實中 練習的,而且也有一個 從生到熟的過程。
再高明的禪師 也有失手的時候,但一兩次的不應機,並不能遮蓋住真正的實力,
不要以一時成敗論英雄。
對禪機是解脫開悟 綜合實力的體現,整體實力 不夠是根本無法招架的,如果兩人相差懸殊,會明顯地看出 像老叟戲頑童一樣。
像是「趙州四門」這類的禪機,根本不是給初學者看的。
因為初學者 根本看不懂,這就是不應機。
這則公案代表的是一種禪法,是很有代表性的,也很經典。
這個公案是什麼意思呢?
「何為趙州」是一語雙關,既問人名又問地名。
這是代表四門大開,包羅萬象。一問代表一切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非一又非異 。
如果站在相對的分別角度回答,是怎麼也回答不圓滿的。
如果回答地名,來人就會說 我問的是人名;
如果回答人名,來人就會說 我問的是地名。
這樣就會顧此失彼。
趙州答“東門、西門、南門、北門”,代表我四門同在,就可以把問話 所包含的無量義全部容納其中了。
無論問的是什麼,都剛好有與其對應的一門 在等著呢。
四門既不說“開”也不說“關”,就是你問什麼 我有什麼,你不問我 就什麼也沒有,代表的是非有非無,即一即多。
大家看他們,你有來言,我有去語,並不是沒有 世間邏輯可尋的呀!
這種禪法有什麼使用價值呢?
萬物中的任何一個物體,都是具足 所有物體的性質與特徵的。
在具備這種禪法智慧的人 所建造的世界裡,任何一件物體 都是可以當作一切物體 來使用的。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我再給大家舉一則類似的公案,大家自己參悟吧!
印度有一個外道,有一天,他手裡抓著一隻鳥,問佛祖:「我手裡的鳥 是死的還是活的?」佛祖站在門檻上說:「我是出去 還是進來呢?」
那個外道什麼也不講,便向佛祖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