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6407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老子道德經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以上老子道德經文字內容,是有典故的,乃是摘自於周朝京城皇家祖廟門口矗立的金人銘。
《孔子家語》•觀周第十一
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後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
而銘其背曰: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所行悔。
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不聞,神將伺人。
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紮,將尋斧柯。
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
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
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逾之。
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或之,我獨不徙。內藏我智,不示人技;
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誰能於此?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天道無親,而能下人,戒之哉!」
孔子既讀斯文也,顧謂弟子曰:「小子識之,此言實而中,情而信。
《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行身如此,豈以口過患哉?」
老子道德經五千靈文,有許多文字內容皆取材於金人三緘其口的背刻銘文。歷史記載老子大隱於周朝京城,而職司管理皇家收藏文物,並為周王朝之柱下吏(掌管王室的文物,並作為王室的陪讀官吏),頗為可信!!
.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以上老子道德經文字內容,是有典故的,乃是摘自於周朝京城皇家祖廟門口矗立的金人銘。
《孔子家語》•觀周第十一
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後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
而銘其背曰: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所行悔。
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不聞,神將伺人。
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紮,將尋斧柯。
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
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
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逾之。
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或之,我獨不徙。內藏我智,不示人技;
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誰能於此?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天道無親,而能下人,戒之哉!」
孔子既讀斯文也,顧謂弟子曰:「小子識之,此言實而中,情而信。
《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行身如此,豈以口過患哉?」
老子道德經五千靈文,有許多文字內容皆取材於金人三緘其口的背刻銘文。歷史記載老子大隱於周朝京城,而職司管理皇家收藏文物,並為周王朝之柱下吏(掌管王室的文物,並作為王室的陪讀官吏),頗為可信!!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407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還我老子》
老子其人其書揭秘
第6章
《金人銘》與《道德經》之關聯
《孔子家語》卷三,觀周第十一品,另有記載一段文字,對於老子道德經成書背景,與老子發舒於經中,有關『人道』處世哲學之部份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所行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不聞,神將伺人,燄燄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札,將尋斧柯。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踰之,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或之,我獨不徙,內藏我智,不示人技,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誰能於此?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天道無親,而能下人,戒之哉。』
孔子既讀斯文也,顧謂弟子曰:『小人識之,此言實而中,情而信,詩曰:戰戰競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行身如此,豈以口過患哉?』
孔子參觀周太祖后稷之廟,在太廟右邊台階見一『金人』其口被三道符令封住,後世流傳「三緘其口」這句成語的典故即出自於此。
周太祖廟階前的金人,到底已矗立多久?銘刻在金人背後的警世之言,又為何人所作(相傳為姜太公所立)?至今難以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當時為周朝之柱下吏,掌管全國文物簡冊,對這矗立於周太廟『金人銅像』自然非常熟悉,甚至我們發現老子所著之《道德經》,除了演論『道之本體論』、『道之生成論』、『道之修行論』等篇幅,其他關於為人處世之『人道哲學』等章節,幾乎可以斷定是以《金人之背銘》為藍本。以下是約略之整理比較:
《金人銘》: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道德經》: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63章
《金人銘》:安樂必戒,無所行悔。
《道德經》: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 64章
《金人銘》: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札,終尋斧柯。
《道德經》: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63章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64章
《金人銘》: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
《道德經》: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2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返- - -30章
《金人銘》: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不可先也,故後之。
《道德經》: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66章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67章
《金人銘》: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踰之。
《道德經》: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61章
《金人銘》: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或之,我獨不徙;內藏我智,不示人技。
《道德經》: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20章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21章
《金人銘》: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誰能於此?江海左長於川,以其卑也。
《道德經》: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民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6章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30章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
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
,非乎? ----- 39章
《金人銘》:勿謂不聞,神將伺人,天道無親,而能下人。
《道德經》:天之道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73章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79章
由上列比較,我們幾乎可以斷定,老子《道德經》五千餘言中,凡有關處世哲學「人之道」方面的開示,大慨都是出自於周朝先人代代相傳而來的警世勸人之語《金人銘》,《道德經》與周王朝太廟石階上躑立之金人背上警世銘文淵源之深,豈不更可印証,老子成書於周景王時期,學者似乎不必再為此爭辯不休!
.
老子其人其書揭秘
第6章
《金人銘》與《道德經》之關聯
《孔子家語》卷三,觀周第十一品,另有記載一段文字,對於老子道德經成書背景,與老子發舒於經中,有關『人道』處世哲學之部份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所行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不聞,神將伺人,燄燄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札,將尋斧柯。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踰之,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或之,我獨不徙,內藏我智,不示人技,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誰能於此?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天道無親,而能下人,戒之哉。』
孔子既讀斯文也,顧謂弟子曰:『小人識之,此言實而中,情而信,詩曰:戰戰競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行身如此,豈以口過患哉?』
孔子參觀周太祖后稷之廟,在太廟右邊台階見一『金人』其口被三道符令封住,後世流傳「三緘其口」這句成語的典故即出自於此。
周太祖廟階前的金人,到底已矗立多久?銘刻在金人背後的警世之言,又為何人所作(相傳為姜太公所立)?至今難以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當時為周朝之柱下吏,掌管全國文物簡冊,對這矗立於周太廟『金人銅像』自然非常熟悉,甚至我們發現老子所著之《道德經》,除了演論『道之本體論』、『道之生成論』、『道之修行論』等篇幅,其他關於為人處世之『人道哲學』等章節,幾乎可以斷定是以《金人之背銘》為藍本。以下是約略之整理比較:
《金人銘》: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道德經》: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63章
《金人銘》:安樂必戒,無所行悔。
《道德經》: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 64章
《金人銘》: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札,終尋斧柯。
《道德經》: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63章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64章
《金人銘》: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
《道德經》: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2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返- - -30章
《金人銘》: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不可先也,故後之。
《道德經》: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66章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67章
《金人銘》: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踰之。
《道德經》: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61章
《金人銘》: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或之,我獨不徙;內藏我智,不示人技。
《道德經》: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20章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21章
《金人銘》: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誰能於此?江海左長於川,以其卑也。
《道德經》: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民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6章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30章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
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
,非乎? ----- 39章
《金人銘》:勿謂不聞,神將伺人,天道無親,而能下人。
《道德經》:天之道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73章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79章
由上列比較,我們幾乎可以斷定,老子《道德經》五千餘言中,凡有關處世哲學「人之道」方面的開示,大慨都是出自於周朝先人代代相傳而來的警世勸人之語《金人銘》,《道德經》與周王朝太廟石階上躑立之金人背上警世銘文淵源之深,豈不更可印証,老子成書於周景王時期,學者似乎不必再為此爭辯不休!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5356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 莫不遵道而貴德。
道之生,德之貴,夫莫之命 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白話譯文:
自然大道,創生天地,內具本性,蓄涵其中,存在事物,形著其體,事物相接,造成時勢。
如此說來,存在萬物 沒有不遵從自然大道,而以內具 德性為貴的。
自然大道的創生,內具德性的蓄涵,不經賦予與命令,就只是自然無為而已!
正因自然大道,創生天地,內具本性,蓄涵其中,就如此生長、如此發育,如此結籽,如此成熟,就如此養育萬物,懷養萬物。
自然大道生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自然大道助成萬物,而不矜恃其功;
自然大道成長萬物,而不主宰控制;這就叫做玄遠幽妙之德啊!
方:
存在的事物 必有其根源,必有其本性,根源叫「道」,本性叫「德」,如其根源、本性,就叫「道德」。
不要在末端的事勢用工夫,而要在根源的本性上 好好生長。
道理、道理,因道成理,事勢、事勢,因事成勢!
道理優先,事勢在後!用認知去定住,用智慧去觀照,用德性去成全,用大道去銷融!
上公章句:
道生萬物。德一也。一生布氣而畜養。一為萬物設形象也。一為萬物作寒暑之勢以成之。
道德所為,無不盡驚動而尊敬。
道一不命,召萬物而常自然。應之如影響。道之於萬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復長養成熟覆育,全於性命,人君治國治身,亦當如是也。
道生萬物不有,所取以為利也。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
道長養萬物,不宰割以為利也。道之所行恩德,玄闇不可得見。
王弼注:
物生而後畜,畜而後形,形而後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
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勢也。唯因也,故能無物而不形;
唯勢也,故能無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則莫不由乎道也。
故推而極之,亦至道也。隨其所因,故各有稱焉。
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
由之乃得,故曰不得不失,尊之則害,不得不貴也。命並作爵。
謂成其實,各得其庇蔭,不傷其體矣。
為而不有。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是以謂之玄德也。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 莫不遵道而貴德。
道之生,德之貴,夫莫之命 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白話譯文:
自然大道,創生天地,內具本性,蓄涵其中,存在事物,形著其體,事物相接,造成時勢。
如此說來,存在萬物 沒有不遵從自然大道,而以內具 德性為貴的。
自然大道的創生,內具德性的蓄涵,不經賦予與命令,就只是自然無為而已!
正因自然大道,創生天地,內具本性,蓄涵其中,就如此生長、如此發育,如此結籽,如此成熟,就如此養育萬物,懷養萬物。
自然大道生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自然大道助成萬物,而不矜恃其功;
自然大道成長萬物,而不主宰控制;這就叫做玄遠幽妙之德啊!
方:
存在的事物 必有其根源,必有其本性,根源叫「道」,本性叫「德」,如其根源、本性,就叫「道德」。
不要在末端的事勢用工夫,而要在根源的本性上 好好生長。
道理、道理,因道成理,事勢、事勢,因事成勢!
道理優先,事勢在後!用認知去定住,用智慧去觀照,用德性去成全,用大道去銷融!
上公章句:
道生萬物。德一也。一生布氣而畜養。一為萬物設形象也。一為萬物作寒暑之勢以成之。
道德所為,無不盡驚動而尊敬。
道一不命,召萬物而常自然。應之如影響。道之於萬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復長養成熟覆育,全於性命,人君治國治身,亦當如是也。
道生萬物不有,所取以為利也。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
道長養萬物,不宰割以為利也。道之所行恩德,玄闇不可得見。
王弼注:
物生而後畜,畜而後形,形而後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
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勢也。唯因也,故能無物而不形;
唯勢也,故能無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則莫不由乎道也。
故推而極之,亦至道也。隨其所因,故各有稱焉。
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
由之乃得,故曰不得不失,尊之則害,不得不貴也。命並作爵。
謂成其實,各得其庇蔭,不傷其體矣。
為而不有。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是以謂之玄德也。
-
- 文章: 5356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萬萬物都有死亡。
1為何死亡或者說死亡的機制是什麼,老子沒有講述,佛陀也沒有說明。
可能是老子弟子所作的上博簡《恒先》也只是說“有始焉有往(死亡、歸去)者”。我們推測應 該與機體的組織結構有關,還與“德”的狀態有關,
當然“勢”也是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關於生命衰老及死亡的原因,參見本書第二篇“從老子生命論看人類疾病、衰老”一章)
。
原文依據和簡要說明:
16章:“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反復地獲得生命乃是永恆不易之事。
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堅硬僵滯是死亡的徵兆,柔弱綿軟 是生存的表徵。機體組織 如果老化滯澀就離死不遠了,這是我們認為死亡與機體組織、機體結構有關的依據。
也就是說 不同的組織結構 可能具有自己的生存週期、活動壽命。
當然,若能修德守柔,大約能延緩衰老凝滯。
30章和55章:“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這與76章意通。
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出顯就是生成(意即有形體就出顯)、深入就是死亡(意即形體消解、複歸深隱存在)。
十有三是指四肢九竅,意思是生存依賴於四肢九竅,死亡是因為四肢九竅的衰頹。
1為何死亡或者說死亡的機制是什麼,老子沒有講述,佛陀也沒有說明。
可能是老子弟子所作的上博簡《恒先》也只是說“有始焉有往(死亡、歸去)者”。我們推測應 該與機體的組織結構有關,還與“德”的狀態有關,
當然“勢”也是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關於生命衰老及死亡的原因,參見本書第二篇“從老子生命論看人類疾病、衰老”一章)
。
原文依據和簡要說明:
16章:“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反復地獲得生命乃是永恆不易之事。
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堅硬僵滯是死亡的徵兆,柔弱綿軟 是生存的表徵。機體組織 如果老化滯澀就離死不遠了,這是我們認為死亡與機體組織、機體結構有關的依據。
也就是說 不同的組織結構 可能具有自己的生存週期、活動壽命。
當然,若能修德守柔,大約能延緩衰老凝滯。
30章和55章:“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這與76章意通。
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出顯就是生成(意即有形體就出顯)、深入就是死亡(意即形體消解、複歸深隱存在)。
十有三是指四肢九竅,意思是生存依賴於四肢九竅,死亡是因為四肢九竅的衰頹。
-
- 文章: 5356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堅硬僵滯是死亡的徵兆,柔弱綿軟 是生存的表徵。機體組織 如果老化滯澀就離死不遠了,這是我們認為死亡與機體組織、機體結構有關的依據。
也就是說 不同的組織結構 可能具有自己的生存週期、活動壽命。
當然,若能修德守柔,大約能延緩衰老凝滯。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白話譯文:
人活著時身體是柔軟的,而死亡後 身體反而是堅硬的。草木萬物活著時也是柔軟的,而死亡後卻是枯槁僵硬的。
由此看來,堅持己見,個性剛強的人 往往屬於「死亡之徒」,柔和溫潤的人才是「生存之徒」。
因此,依賴強大軍力,逞強好戰,這難以取勝;
樹木高大強壯 則必遭砍伐,強大者 反而居於下風劣勢,柔弱者 卻可以處在上風優勢。
藥方:
不要以為弱勢人家 會瞧不起,其實,正因為人家看不在眼裡,反而是生長的好契機。
生命的原則 是看內裡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長的,不是看既有的。
真正的強者 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嬰兒一般!
死板板的,有什麼好;活生生的才好!
河上公章句:
人生含和氣,抱精神,故柔弱也。
人死,和氣竭,精神亡,故堅強也。
和氣存也。和氣去也。
以其上二事觀之,知堅強者死,柔弱者生也。
強大之兵,輕戰樂殺,毒流怨結,眾弱為一,強故不勝。
木強大,枝弱共生其上也。興物造功,大木處下,小物處上,大道抑強扶弱,自然之效。
王弼注:
強兵以暴於天下者,物之所惡也,故必不得勝。
物所加也。木之本也。枝條是也。
堅硬僵滯是死亡的徵兆,柔弱綿軟 是生存的表徵。機體組織 如果老化滯澀就離死不遠了,這是我們認為死亡與機體組織、機體結構有關的依據。
也就是說 不同的組織結構 可能具有自己的生存週期、活動壽命。
當然,若能修德守柔,大約能延緩衰老凝滯。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白話譯文:
人活著時身體是柔軟的,而死亡後 身體反而是堅硬的。草木萬物活著時也是柔軟的,而死亡後卻是枯槁僵硬的。
由此看來,堅持己見,個性剛強的人 往往屬於「死亡之徒」,柔和溫潤的人才是「生存之徒」。
因此,依賴強大軍力,逞強好戰,這難以取勝;
樹木高大強壯 則必遭砍伐,強大者 反而居於下風劣勢,柔弱者 卻可以處在上風優勢。
藥方:
不要以為弱勢人家 會瞧不起,其實,正因為人家看不在眼裡,反而是生長的好契機。
生命的原則 是看內裡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長的,不是看既有的。
真正的強者 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嬰兒一般!
死板板的,有什麼好;活生生的才好!
河上公章句:
人生含和氣,抱精神,故柔弱也。
人死,和氣竭,精神亡,故堅強也。
和氣存也。和氣去也。
以其上二事觀之,知堅強者死,柔弱者生也。
強大之兵,輕戰樂殺,毒流怨結,眾弱為一,強故不勝。
木強大,枝弱共生其上也。興物造功,大木處下,小物處上,大道抑強扶弱,自然之效。
王弼注:
強兵以暴於天下者,物之所惡也,故必不得勝。
物所加也。木之本也。枝條是也。
-
- 文章: 5356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柔弱章第七十六章] 柔弱與剛強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
死之徒
柔弱者
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
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
柔弱處上
[註解]
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之後,身體才變成堅硬。
萬物也是一樣,你看花草、樹木,它在活著的時候,也是柔軟的,只有死了之後,它才變得堅硬。
由以上的道理,可以知道,
如果守住剛強頑固的人,就是想快點邁向死亡的人。
反而謙退柔弱的人,才是走向永生之路。
因此逞強於兵力,喜歡戰爭的國家,往往得不到勝利。
就好像樹木強大的,反而要遭受砍伐。
所以說,經常自誇強大的人,反而使人討厭,讓人看不起他,
而以謙退柔弱自處的人,反而讓人崇敬擁戴。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
死之徒
柔弱者
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
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
柔弱處上
[註解]
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之後,身體才變成堅硬。
萬物也是一樣,你看花草、樹木,它在活著的時候,也是柔軟的,只有死了之後,它才變得堅硬。
由以上的道理,可以知道,
如果守住剛強頑固的人,就是想快點邁向死亡的人。
反而謙退柔弱的人,才是走向永生之路。
因此逞強於兵力,喜歡戰爭的國家,往往得不到勝利。
就好像樹木強大的,反而要遭受砍伐。
所以說,經常自誇強大的人,反而使人討厭,讓人看不起他,
而以謙退柔弱自處的人,反而讓人崇敬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