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2月 16, 2025 9:16 am
13、一切眾生,從本以來,不了達十法界理事,唯一真如,同體平等。念念相續,未曾離念,謂之 無始無明。
14、今欲返本還源,故必須從根本解決,以斷其念。難哉、難哉。
因其難也,故佛為說種種方便法門,令其隨順得入。
15、《起信論》云:「當知一切法 不可說 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問曰,若如是義,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無有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明為得入。」
16、心雖無法,而法從心生。因諸法一如,故不可說。
因真心無念,故不可念。名為真如也。
17、念是業識,性體並無是事。此明雖業識紛動,而性淨自若。
能大師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18、當知念之為物,當處起,當處滅,剎那不停。
病在前念滅,後念又起,念念相續。隨滅隨起,並無實物,猶之空花,幻有無實。
故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19、歸源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念佛一法,尤為斷念方便之方便。
不念他念 而念佛,亦是轉換一個念頭。而念佛 更視作觀親切。
蓋作觀,可說是智念,念佛 則是淨念。換一個清淨念,以治向來染濁之念。
一心念之,又是以純一之念,治向來雜亂之念。
20、佛者覺也,阿彌陀佛,是無量覺。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覺。
覺者,覺其本性 本來無念也。故曰,更親切。
念佛功夫,雖未能做到念而無念。但能行願真切,仗彌陀悲願力,接引往生,便同阿鞞跋致,即是圓初住地位。
如修他法,至此地位,須經久遠劫數。今一生辦到,其為方便之方便,更何待言。
14、今欲返本還源,故必須從根本解決,以斷其念。難哉、難哉。
因其難也,故佛為說種種方便法門,令其隨順得入。
15、《起信論》云:「當知一切法 不可說 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問曰,若如是義,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無有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明為得入。」
16、心雖無法,而法從心生。因諸法一如,故不可說。
因真心無念,故不可念。名為真如也。
17、念是業識,性體並無是事。此明雖業識紛動,而性淨自若。
能大師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18、當知念之為物,當處起,當處滅,剎那不停。
病在前念滅,後念又起,念念相續。隨滅隨起,並無實物,猶之空花,幻有無實。
故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19、歸源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念佛一法,尤為斷念方便之方便。
不念他念 而念佛,亦是轉換一個念頭。而念佛 更視作觀親切。
蓋作觀,可說是智念,念佛 則是淨念。換一個清淨念,以治向來染濁之念。
一心念之,又是以純一之念,治向來雜亂之念。
20、佛者覺也,阿彌陀佛,是無量覺。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覺。
覺者,覺其本性 本來無念也。故曰,更親切。
念佛功夫,雖未能做到念而無念。但能行願真切,仗彌陀悲願力,接引往生,便同阿鞞跋致,即是圓初住地位。
如修他法,至此地位,須經久遠劫數。今一生辦到,其為方便之方便,更何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