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 頁 (共 674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3月 19, 2025 5:17 pm
新老怪
光明寂照徧河沙
劉芳村講師


我們要瞭解『光明』,它就是我們佛性 所發揮出來的光明,
那『寂』就是我們佛性的不變之體,
那 『照』就是佛性的隨緣之用,
如果按照順序來說,『寂照』是在前面,可是要修飾的比較通順,所以把光明放在前面,光明寂照,因為我們那個佛性本體,不變之體 曰『寂』,隨緣之用曰『照』,
寂照,然後照就光明,所以我們瞭解,那是佛性所發揮出來的光明,
所以,『光明寂照』就是講到佛性的本體,祂有不變之體,有隨 緣之用,所以我們就是暸解,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我們能夠了了分明,因為就是有不變之體,然後有隨緣之用,
明來可以見明,暗來可以見暗,那個就是隨緣之 用,
那只要我們都『直心』的話,我們不變之體 與隨緣之用,二個都具備,
那平常我們在社會上跟人應對,交際那個所用的心,就缺少不變之體,而是隨緣之用 去攀 緣,所以已經離開不變之體。

所以我們就是要暸解『第一番顯見』,佛就有講『盲人有見』,那我們一般凡人的共識,都是認為盲人 沒有眼睛,所以沒有看見,
那佛 就有解說『盲人有見』,盲人所見的就是黑暗,那跟我們明眼的人 處在暗室所見的黑暗是一樣的,
那佛就講,如給盲人眼睛,盲人就看得見,那是眼見,
所以眼睛能顯色,那在暗室的明眼人,燈一打開,明眼的人一樣看見,佛就說,那是燈見,不是眼睛看見,是開燈才看見,
那個燈能夠顯色,那我們眼睛也是顯色,那麼如是的見性心,非眼,就是我們的真心,所以我們就可以了解,從第一番的顯見,就把常住真心,真心有體,已經整個呈現出來,
所以十番顯見的第一番很重要,我們一定要把真心有體的這個體,能夠去體悟,
因為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要知道,盲人有見,就已經脫根,脫離這個根,不用眼根可以有見,那表示我們的常住真心, 不用藉著我們身的根,六根都不用,然後矚暗成見,就是不要凡塵光明的因緣,所以叫做不藉因,不托緣,
我們那個靈體(靈性的本體)離開因緣獨立的,不用藉著我們六根,也不用借著凡塵的緣,根跟緣都不用,祂自己獨自發出光明,就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之中。所以我們要了解,現在是常住真心寄託在我們身上,藉著我們身 上,給我們身上隨緣之用,那個不變之體(常住真心)現在在我們身上隨緣,隨著眼睛就能看,隨著耳朵就能聽,隨著鼻子就能嗅聞香臭,隨著舌根就可以品嚐東西 的味道,隨著身根 就可以感受冷熱,可以知道餓或知道飽,隨著意念 可以讓我們天馬行空,這些都是隨緣之用,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 能夠有不變之體,然後才能 有隨緣 之用。

那我們已經習慣性 用六根而把不變之體拋開,不要祂,
各位看凡人一打坐就什麼都摒除掉,連那個常住真心也不要,而把祂摒除掉,所以不對的最大原因就在這裏,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能夠用直心的話 就有體用,體用全部都具備,有體有用,
『那個有體有用,就是如來密因』,秘密的原因 就在這裏,
那凡人用意識心, 就超不出三界啦,一定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中,一定在輪迴裡面,
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就保持直心,我們有不變之體,然後隨緣之用,
從直心就都 沒有離開不變之體,也沒有離開隨緣之用,
佛 有說:「十方如來 同一道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就已經明白的跟我們講,要出離生死,一定要用這個不變之體,隨緣之用這個直心,我們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受到什麼的那個第一義,不要轉
念,
一轉念,第二義、第三義就出來了,「第一義那個 就叫做直心」,那我們用那個直心,祂不變之體都在,那個不變之體就叫做 「寂」,然後隨緣之用叫做「照」,那各位就可以了解,寂照就光明,所以我們那個佛性的本體,祂本身會發出光明,
不用我們加明,如果加明(就是起心動念)就變無明。

所以只要啟發就可以了,只要認識就可以了,不假修為,那個本體 都不能加工啦,一加了就面目全非,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 我們的本體那個不變的叫做 「寂」,那個隨緣的叫做「照」,
照就明了呀,就光明,所以光明寂照,然後徧之河沙,徧就是普徧,就是盡虛空徧法界,
所以我們要了解,一粒沙就是一個世界, 所以河沙 就是很多的沙,就是很多很多的世界,
所以我們的佛性 可以充塞整個很多的佛世界,是無量無邊的,
所以這個偈語 就是把我們那個佛性 整個都講的非常清 楚。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3月 19, 2025 5:30 pm
新老怪
『一念不生全體現』
劉芳村講師


   只要我們一念不生,只要我們『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我們全部佛性的本體都呈現了』,你看多麼容易,
可是我們就萬緣放不下,一念不生就不可能,所以要經過我們們認識真理,然後努力來做,儘量在日常生活裏面萬緣放下,不要起心動念,這樣就整個佛性本體 都呈現出來,
所以這個一念不生很重要,因為我們就是要了解到 我們的念頭就是業,就是造業,就是業相,所以只要有念頭,就已經業相形成了,
那業相形成,它就轉相,它就現相。所以一念無明 生三細,
我們那個 皇母訓子十戒裡面所講的三山坡,就是一念無明生三細,不是 老母把我們的仙衣仙鞋收回去,把我們趕到凡塵來(那是方便說),
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而來的,不起心動念 就不用到凡塵來,都是住在佛菩薩本位,
現在我們了解,原來是我們起心動念 才落入凡塵,所以我們要一念不生 才能夠回到本位,
所以重點就在一念不生,那一念不生 不是做不到,而是我們不肯做,
我們凡人 都聰明反被聰明誤,都很會起念頭,還自以為是,
常常認為自己 很了不起,能一心 二用、三用...所以不研究真理,就不知道念頭就是業,
我們研究了,『這個最原始狀態的』,我們為什麼會落入凡塵?
就是因為起念頭了,所以我們要了解到 只 要一念不生,我們佛性的全體都呈現,沒有三心四相,
但是只要我們起心動念了,三心四相就具備了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所以起念就有了。

:mrgreen:一念無明 生三細,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3月 19, 2025 5:59 pm
新老怪
劉芳村講師

所以中庸也講的很清楚,『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就是我們的佛性,不可須臾離也,這個須臾 是很短很短的時間,那各位想想,假如我們的佛性一離開我們的身體會怎樣?我們的身體就會腐爛了,就要扛去埋或是火化,所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 就非道也,可以離開的那就不是佛性,不是常住真心,
也有說不睹、不聞,就是告訴我們『佛性』那個東西,是看不到的,聽不到,可以確確實實存在,
所以在隱微之間 要很謹慎這個獨一無二的常住真心,
老子也說道可道,第一個字是講常住真心,第二個可道 就是可以說的出來的就會變化,所以那個常住真心 是不能說得出來,我們要用體悟的,要用領會的。

老子也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二者 有和無這兩者,同出而異名,從無極出來,一個有,一個無,
同出而異名,不一樣的名稱,
同謂之玄,有也玄,無也玄,
玄之又玄,就是常住真心,眾妙之門,就是常住真心。

老子也說:『吾有大患,在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我們有很大的患難就是因為有身體,那為什麼有身體,就是因為造業,業把我們推到現相來,要給身體穿,要給身體享受,這就是大患,很大的患難,及吾無身,到達我沒有身,所以沒有身就是常住真心,那麼常住真心,吾有何患,我有什麼患難,都沒有了,所以老子跟我們講明了,我們就是要進入這個修道,到達沒有身體就是常住真心,沒有這個形相。

六祖也說:『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那個菩提自性 就是在講常住真心,本來就清靜的,我們用這個清靜的心,一直到成佛,都用這個清靜的心,絕對成,
不是凡人在社會上用的心,用那個識心 絕對不會成的,
我們的常住真心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這是六祖壇經裡面說的,
說我們那個常住真心 可以給我們六根(常應諸根用)用,要看、要聽、要聞、要吃,要身體感覺,要意念想,都常應六根用,但是不要起用想,
我們一起用想 就攀緣了,那攀緣就造業了,所以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我們的常住真心,可以了了分明一切法,而不起分別想,就是不要落入 分別心。
:mrgreen: 分別想

今天有把第一番的顯見是心,詳細的解說,對常住真心(真心佛性)認識得透徹一點,那以後我們修道 就會很容易,不然我們聽很久 好像也進步不大,聽了很久,都還是原地踏步,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 脫根脫塵,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真心佛性 是離緣獨立,祂離開所有的因緣,能獨自發出光明,那是要使我們了解祂的狀態,那我們更要了解,祂落入所有的因緣當下,並沒有別的說,祂離開因緣,特別要顯示 祂脫離所有的因緣,不是哦!
是跟所有因緣 是合在一起,一體的,懂意思嗎?就是為了使我們 對佛性(常住真心)本體了解,所以才講脫根,脫離,脫塵,然後離身,離境,離緣獨立,
靈體本身,都不用 凡塵的一切因緣,那個是在顯示 祂的超然,我們要了解 祂跟萬事合在一起,都跟萬相合在一起,這樣才真正的透徹知道真理,
那個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離緣獨立,是要讓我們了解祂的殊勝,祂的超然,才這樣說的,這樣知道意思嗎?
祂是黏在一體的,因為黏在一體,所以我們不知道 祂的可貴,所以才說脫根,脫塵,沒有根,沒有塵,祂一樣存在,
就是因為祂沒有形相,所以能常存,都時時刻刻存在 這個盡虛空徧法界,
才會說離緣獨立,不藉因,不托緣,那個認識本體以後,祂跟萬事萬物 合在一起,就那麼能夠隨緣,能夠隨著眾緣,所以奧妙也就在這裏,
能夠隨緣 而不變,不變而隨緣,這樣我們就可以 更懂祂的意思,
佛性本體不變,祂可以隨緣,你要怎樣,祂都可以跟你怎樣,可是怎樣的隨緣,祂還是不變。

那我們假如沒有 把不變之體看住的話,那個隨緣之用就慘了,布袋一提就四處跑了,就沒了(指隨緣之用 就到處攀緣的意思),所以一定要了解到,祂能夠隨緣而不變,常常在講,我們我們的佛性,不變之體曰寂,隨緣之用曰照,
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照就明了,就是光明了,那照 又能回到不變之體的寂,然後寂了又可以隨緣之用的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同時,就是本來面目,
我們把不變之體,隨緣之用 黏在一起,所以叫寂照同時,寂照同時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
我們不可以 把那個寂不要了,只要照,那不行的,那就會造了很多業,
所以追求真理 要能用心,那答案 就一個一個都呈現。
:mrgreen: 寂照同時,就是本來面目,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3月 19, 2025 6:30 pm
新老怪
劉芳村講師


問:請問什麼是勝義根,它的作用是什麼?浮塵根
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嘛?

答:那個勝義根跟那個浮塵根,
大部份都在講我們日用的 水火風土啦!它不是眼耳鼻舌身意,
勝義根 它是講我們水火風土,浮在凡塵所呈現的,
我們勝義根 就是講佛性運用的,那個是屬於勝義根。

那浮塵根 浮現在凡塵的景象,然後我們都在用,所以它的分別,
勝義根 它可以引導我們進入佛性本體,可是浮塵根 它是引導我們走入凡塵的現象,是不同的喔!不同,不是在講眼耳鼻舌身意,雖然它呈現的現象,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
可是它是講那個構造,構造是水火風土,勝義根跟浮塵根 它是同樣,這樣了解意思嗎?
同樣啦!它出來都一樣 眼耳鼻舌身意,可是它的作用 就是我們心的問題啦!
你心一落入到 要利益眾生的話,它屬於勝義根,
如果你要跟凡塵交接應對,那個就是浮塵根,這樣了解意思嗎?
有一點抽象啦,可是各位要了解到,它呈現出來的完全一樣,差別在我們的心,
你的心 要來利益眾生,那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就用在怎麼利益眾生的方向,那個就叫勝義根,

那假如說你要自私自利,要你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象,那個叫做浮塵根,浮在凡塵我們的六根啦!這樣了解嗎?
一樣是六根,可是它有勝義根跟浮塵根,都是水火風土啦!
它講水火風土的構造,有問了以後勝義,這個能夠引導我們走比較正確的方向,
浮塵,那個浮在凡塵我們要應對,都比較屬於自私自利,
所以勝義根 引導我們走入正確的修道,那浮塵根 引導我們跟凡塵交接應對,這樣了解嗎?
都是水火風土,講出來是一樣,可是內容不同,聽懂不懂?
它的構造水火風土,它的呈現眼耳鼻舌身意,勝義根引導我們走入幫助眾生,利益眾生,那個不是自利,
可是浮塵根,浮現在凡塵的根 就是自私自利,一樣都是六根啦,都是眼耳鼻舌身意,這樣聽的比較懂喔!(有)

:mrgreen:
浮塵根,浮現在凡塵的根 就是自私自利
勝義根, 引導我們走入幫助眾生,利益眾生
都是六根啦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20, 2025 8:23 am
新老怪
《心燈錄》卷一
不二法門 即是此我


  經雲:惟此一乘法,並無餘法。何得有二乘三乘?蓋因小器,於我亦窺見一斑,而信心不足,又求一法以修之。修之久久,則法重而我輕,障蔽此我,遂墮二三,非真有二三也。佛說《法華》諸經,呵叱此輩,而後世墜此者比比皆是,群遂尊之以為無上,真可憐憫。
《維摩》說不二法門,說神通,顯示此我之大。諸小乘遂泣聲震天地,求入大乘,還是有恥心者。何不直信此我,當下即是 如來嫡派兒孫,承受祖父之業,曷為奔走異鄉,枉受勞苦,自棄自小耶?

  諸經所說 妙義了義,皆是我出,皆是教人 明此我而保任之,自然成就,不是有甚法教汝守以盡此生也。
因直指不肯自信,故以黃葉為黃金,暫止你習氣之啼。
惟有《心經》觀自在三字,
《金剛經》應如是住 如是降服其心,最直截了當,最簡易,一超便入,毋煩多言。
而後人絕不提起,我不知其何以故也。
諸經如大佛頂、真如、菩提、金剛一切等等名目,人一見都推向佛,乃佛之所有,乃佛之尊稱,絲毫不敢承認。
殊不知因此我之尊,故以此等名義尊之。然此我 本有此等名目之實義,故當此而相稱,不是佛有 而眾生無也。
只因迷 而不知此我,則仰視此等名義 在九天之上,置我於九淵之下,真可哀也。

《楞嚴》雲:聲有生滅,能聞此聲之性 則無生滅。
性即我之名也,我即性也。何以見性 則駭然以為甚難,今言見我 則亦駭然以為甚難乎?
聲起謂之生,我因聞而知其生,我則未嘗生也。
聲盡謂之滅,我因不聞而知其滅,我則未嘗滅也。
此我當下如是,自無始以來如是。
由此而往 將來將來、不可說不可說之將來 將來無窮無盡,終是此我在此,嘆數劫之遷流,慨人物之變化,何其巍然炯然,而無一毫遷變也。
至矣哉,此我也。
世尊於聞聲處指出此我,恁的分明,而猶欲攀緣他法,不肯承當,真可憐矣。

:mrgreen: 此我當下如是,自無始以來如是。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20, 2025 11:50 am
新老怪
先定離「緣」第一義

見明、暗、空、塞時,並非見精因明、暗、空、塞而有,則此見精,不屬因緣明矣!
【從顯見是心 至顯見不分前半部,所顯皆是離緣之見精,即前 顯見無還中云:「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水中月影。」
喻如第二月者,以其帶妄之故;雖然帶妄,自體離緣,已自超乎因緣宗矣!】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20, 2025 11:57 am
新老怪
結責勸勉
善思惟


你們聲聞,見地狹小,心志下劣,故不能瞭解 清淨本然的實相,原是寸絲不掛,一塵不染。我現在告訴你們,真正能通達 菩提的大道,
你們應當用心細聽,正念觀察,努力向菩提道上邁進,不可以得少為足,悠悠匆匆,懈怠不前。

:mrgreen: 實相,原是寸絲不掛,一塵不染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20, 2025 12:53 pm
新老怪
顯真妄二相 → 此見精與物相,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
淨圓真心,因一念不覺,
依真起妄而產生色空等萬象(第三細)
及能見、能聞等六根身相(第二細)。



舉真妄二喻
→ 如捏目所見第二月,
誰是真月,又誰非是真月?
但識得一月為真,
則惟一體,本無二輪,
中間自無是月、非月之可言;
自可超出妄擬之戲論。


法各合二喻
→ 今對見精與塵境的 各種分別計度與說法,名為妄想,
不能於中 超出是與非是。
若悟知 此無妄離垢之真體,
圓照法界的本性,
係無自他的分別,方可超出是非,
豈復於萬相中,
說何者是見可指,何者非見可指?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20, 2025 4:40 pm
新老怪
劉芳村講師

【問】︰劉講師可否再詳細講一下 棄生滅守真常?

劉講師答︰
因為我們一切日常生活之中的 所有一切都是生滅,不是說我們不要去應對,我們還是要生活,所以還是要去應對,所以事情來的時候,你也是要去處理,那我們就是要了解,你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那些都是我們變化無常之中的 其中一項,在你處理完畢了,你就要放下,不要記在頭腦裏面,這就是屬於棄生滅。

不是說生滅的凡塵來了,我都不要,這樣就變成逃避了,不是這樣的;事情來了,我們該如何應付,就要正常的去應付,合理的去應對,可是應對完了以後,我不讓它進入內心。不要讓事情進入內心裏面,這樣就是把生滅去掉,我們佛性本體是真、不假、又常、又永遠都在,所以我們就是要真的,要永遠在的,
那我們的身體,它是假的,它是變化的,現在是這樣子,但過了一段時間,又變了,所以那個都是假的。但是真的 就是不會變的,就像你說你有認識佛性本體,祂會出來,你說你不理祂,祂也在啊!都給你用,但是你不知道。

你如果愈啟發祂,祂就愈能顯現,愈顯現你就覺得愈親切,就會覺得每天 都跟真人─佛性本體在一起,這個就是真常。
真常在老子來講 就是守靜篤,靜到什麼都沒有,沒有二邊的變化的那個,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

有一偈語
『真人不講理,處處隨著你,
睡時伴汝眠,醒時隨汝起,
你不認識祂,祂卻認識你,
有朝看透祂,諸佛皆歡喜』

真人不講理:
不是霸道,祂就是不能落入兩邊,因為講理了,就會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二邊在相爭了,那不講理就是絕對,祂是絕對,所以不講理的。
處處隨著你:
就是不管什麼時間,24小時都跟你在一起,跟著你。
睡時伴汝眠,醒時隨汝起:
睡時跟著你睡,你醒了 祂也跟著你起來。
你不認識祂,祂卻認識你:
你不認識祂,可是祂卻認識你。
有朝看透祂,諸佛皆歡喜:
有朝一天你看透祂,諸佛皆歡喜,因為又多一個佛出來了。

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偈語來了解佛性。
妄想原來本是真,除時又起一重塵,言思動靜承誰力,仔細看來無別人。

妄想原來是真:
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 才有辦法妄想。
除時又起一重塵:
要除掉妄想 又增加一個念頭,這一個念頭,又是一重的塵垢(凡塵的污垢)。
言思動靜承誰力:
我們的講話,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動作,我們靜下來 承受誰的力量,就是佛性本體啊!
仔細看來無別人啊:
不是別人 而是我自己的佛性本體。

有一偈語
真心不落入思惟,妄心本來無處所,
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空,
妄緣空處即菩提,無相光中常自在。

真心不落入思惟:
因為你思惟就是已經妄心了,妄心 它本來沒有地方所在。

所以妄心本來無處所。
就是我們本來很喜歡的東西這叫妄心,因為東西會變化,當你喜歡的東西變化了以後,喜歡的心就不在了,所以它沒有地方所在,我們的真心不管你用祂,不管你不用祂,祂都在,祂有體,妄心沒有體。所以我們就要了解,我們在凡塵,在用的,那個就是妄心,很漂亮的東西,我很喜歡萬一它破掉了,哇!不要了,拿去丟在垃圾桶,那之前喜歡的心呢?你再怎麼找都找不回來,所以那個就叫做妄。那真的話祂不會變,你喜歡祂或不喜歡祂,祂都在,祂不會變,那個才叫做真,那真是有體,真心有體,妄心無體。

所以我們對這個沒有認識,我們都以為日常生活的就是呀!你愛的也是心,只是你不知道它是會變化,你看青年男女在戀愛,那個為他生,為他死都甘願對麼!可是那個我是真心愛你,其實是真的,為什麼?可以為他生可以為他死,是不是真?你如果不真,你沒辦法啊!可是如果變化呢?所以那個真心 是建築在識心上面,建築在變化的上面,它會變化的如果雙方都看到有更漂亮或更好的人。那個本來愛的心 就產生變化而分開了,要想再撮合他們 就不可能了,那個哪裡是真心相愛,所以你看凡塵都是假的,假的啦!真的就不會變化,不會變的才是真!會變的都是假的。

所以凡塵那一個不會變?惟有我們佛性本體不會變,其它的不管是事情、不管是形相,它一定都會變,所以都不真,只有真心不會變,會變的都是假。
凡塵惟有佛性本體不變,其它的事物都會變化,所以我們惟有佛性本體 才可以讓我們成道成佛;就惟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追求到了,就可以脫離苦海。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20, 2025 5:07 pm
新老怪
劉芳村講師

 再講一次,當你在家裡面 或是在有聲音的地方,然後你就利用一段時間來修,你坐著放鬆,然後你用聞性(聽、聞、聞性,第三個聞性,聞性就是佛性。
聽 是耳朵功能;
聞 是聽到加入我們心意識,那變成佛性功能作用;
聞性 就是佛性本體,雖然說已經是佛性本體,可是我們很難去分辨,所以你要去抓祂的時候就用這個方法,你用耳根圓通,後學在這兒講很多次耳根圓通,都說聽不懂!
後學說好,再講),你聽到聲音,你把你的注意力、把你的聞性 往那個聲音的地方,就追,追到那個地方,佛性已經在聲音發生的地方,在那個地方的時候,聲音會變化,變化的時候,你已經把佛性拉去了,
拉去那聲音變化,你耳根都不用了,聲音消失 那個色塵也不用了,所以脫根脫塵了,脫根脫塵 又離身又離境,都已經出來了,這樣會嘛?有沒有簡單?(有),
那你就要做喔,不能用想像喔,想像會變成妄念,
你真的做的時候,就確確實實,把佛性(聞性)已經拉到聲音的地方,確確實實,
那個地方 你就瞭解到一個方向,聲音就在那個地方,就跑到那邊,
你的靈知靈覺 你自己也知道多遠,佛性就已到那邊,去到那邊聲音不見了,不用耳根;
聲音不見,不用塵,根塵都不用了,然後身跟境 也都不用了,佛性都呈現。
這個是說我們剛開始做的時候 要用這個方法,
當你很熟悉的時候,整個全部都是,整個全部都是佛性,
你要了解,你先做這樣,等到你熟悉的時候…,
那個佛性你剛開始不要貪,不要說我要聽很遠,這樣你會很累,
你先聽近一點,聽近一點比較篤定,慢慢再聽稍遠
再來不管哪裡有聲音 你都能夠運用,都已經出來離開身體了,這樣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