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鼓 寫: ↑週四 7月 21, 2022 5:25 am 福慧自在 46
3.實相的自我-以無我為自我
前面已經解釋過《金剛經》的「空」指的是時間、空間的空;所有時間上的變動及空間上的移動,一切現象都在變動之中而存在。佛法講「無常」、「無我」,是因為一切現象都在變化之中,沒有絕對的、永恆不變的自己或「我」。一般人所以為的我,乃是假相的我,不是永恆的存在;而哲學家和宗教家所認為最後的、最高的「神我」,其實是一種觀念和信仰的存在,並非真實不變的本體。
佛法認為,實相即空相,空相即無相。以「空」為自我,即是放棄自私的、自利的、以自我為中心或以功利主義為出發點的種種觀念執著,這才是實相,才是無相,才是解脫。
「解脫」一共有三個名字:「空」、「無相」、「無願」,合起來稱為「三解脫門」。如果我們希望從煩惱、痛苦、業障的束縛中得到解脫,就必須親證「空」、「無相」、「無願」。
空就是無相,從字面上,就很容易懂,但是無相為什麼就是「無願」?
「願」的意思是志向的原動力。從佛法的立場說,凡夫眾生之所以浮沉生死大海、流轉生死,都是由於造了善業和惡業的緣故。造善業,即生人間、天上,造惡業,便為他類眾生。造的善業不夠多、不夠好,生在人間就會受比較多的苦難。
已經解脫的菩薩、聖人,他們也在我們的人間廣度眾生,也以父母所生的肉身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陪著我們受苦受難,可是他們心中已得到解脫,所以苦難並不會為他們帶來煩惱。
凡夫眾生在生與死中浮沉,是由於業力,菩薩們於生死中往來是「倒駕慈航」,是由於願力。這個願力便是來自最初所發的「成佛的心」、「無上菩提心」和「行菩薩道的心」,依此願力,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及至解脫之後,仍留在人間廣度眾生,但這時候不是以業力,也不以願力,而是以「無願」。
「有願」並未真正解脫,還算是凡夫的菩薩。像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立個志願,準備做什麼,希望做什麼,計畫做什麼。到了「無願」的程度-解脫的菩薩和佛,便不需計畫、不需再立願、發心,因為他們本身已在「願」上了,正如車子在下坡時,只要一啟動,自然就會往下滑,不需再加油,這就是「無願」的意思。
如果還有願,就仍是凡夫,到了「無願」,才是大解脫的菩薩和佛,故稱為「三解脫門」。「三解脫門」即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雖無相而仍在人間廣度無量眾生。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Re: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無願是有願的成就<-莫忘初心方得始終
Re: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無願是有願的成就<-莫忘初心方得始終
胡說八道好自為之 寫: ↑週四 7月 21, 2022 9:05 am大法鼓 寫: ↑週四 7月 21, 2022 5:25 am 福慧自在 46
3.實相的自我-以無我為自我
前面已經解釋過《金剛經》的「空」指的是時間、空間的空;所有時間上的變動及空間上的移動,一切現象都在變動之中而存在。佛法講「無常」、「無我」,是因為一切現象都在變化之中,沒有絕對的、永恆不變的自己或「我」。一般人所以為的我,乃是假相的我,不是永恆的存在;而哲學家和宗教家所認為最後的、最高的「神我」,其實是一種觀念和信仰的存在,並非真實不變的本體。
佛法認為,實相即空相,空相即無相。以「空」為自我,即是放棄自私的、自利的、以自我為中心或以功利主義為出發點的種種觀念執著,這才是實相,才是無相,才是解脫。
「解脫」一共有三個名字:「空」、「無相」、「無願」,合起來稱為「三解脫門」。如果我們希望從煩惱、痛苦、業障的束縛中得到解脫,就必須親證「空」、「無相」、「無願」。
空就是無相,從字面上,就很容易懂,但是無相為什麼就是「無願」?
「願」的意思是志向的原動力。從佛法的立場說,凡夫眾生之所以浮沉生死大海、流轉生死,都是由於造了善業和惡業的緣故。造善業,即生人間、天上,造惡業,便為他類眾生。造的善業不夠多、不夠好,生在人間就會受比較多的苦難。
已經解脫的菩薩、聖人,他們也在我們的人間廣度眾生,也以父母所生的肉身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陪著我們受苦受難,可是他們心中已得到解脫,所以苦難並不會為他們帶來煩惱。
凡夫眾生在生與死中浮沉,是由於業力,菩薩們於生死中往來是「倒駕慈航」,是由於願力。這個願力便是來自最初所發的「成佛的心」、「無上菩提心」和「行菩薩道的心」,依此願力,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及至解脫之後,仍留在人間廣度眾生,但這時候不是以業力,也不以願力,而是以「無願」。
「有願」並未真正解脫,還算是凡夫的菩薩。像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立個志願,準備做什麼,希望做什麼,計畫做什麼。到了「無願」的程度-解脫的菩薩和佛,便不需計畫、不需再立願、發心,因為他們本身已在「願」上了,正如車子在下坡時,只要一啟動,自然就會往下滑,不需再加油,這就是「無願」的意思。
如果還有願,就仍是凡夫,到了「無願」,才是大解脫的菩薩和佛,故稱為「三解脫門」。「三解脫門」即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雖無相而仍在人間廣度無量眾生。
Re: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無願是有願的成就<-莫忘初心方得始終
原來如此心事誰人哉 寫: ↑週四 7月 21, 2022 10:57 am胡說八道好自為之 寫: ↑週四 7月 21, 2022 9:05 am大法鼓 寫: ↑週四 7月 21, 2022 5:25 am 福慧自在 46
3.實相的自我-以無我為自我
前面已經解釋過《金剛經》的「空」指的是時間、空間的空;所有時間上的變動及空間上的移動,一切現象都在變動之中而存在。佛法講「無常」、「無我」,是因為一切現象都在變化之中,沒有絕對的、永恆不變的自己或「我」。一般人所以為的我,乃是假相的我,不是永恆的存在;而哲學家和宗教家所認為最後的、最高的「神我」,其實是一種觀念和信仰的存在,並非真實不變的本體。
佛法認為,實相即空相,空相即無相。以「空」為自我,即是放棄自私的、自利的、以自我為中心或以功利主義為出發點的種種觀念執著,這才是實相,才是無相,才是解脫。
「解脫」一共有三個名字:「空」、「無相」、「無願」,合起來稱為「三解脫門」。如果我們希望從煩惱、痛苦、業障的束縛中得到解脫,就必須親證「空」、「無相」、「無願」。
空就是無相,從字面上,就很容易懂,但是無相為什麼就是「無願」?
「願」的意思是志向的原動力。從佛法的立場說,凡夫眾生之所以浮沉生死大海、流轉生死,都是由於造了善業和惡業的緣故。造善業,即生人間、天上,造惡業,便為他類眾生。造的善業不夠多、不夠好,生在人間就會受比較多的苦難。
已經解脫的菩薩、聖人,他們也在我們的人間廣度眾生,也以父母所生的肉身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陪著我們受苦受難,可是他們心中已得到解脫,所以苦難並不會為他們帶來煩惱。
凡夫眾生在生與死中浮沉,是由於業力,菩薩們於生死中往來是「倒駕慈航」,是由於願力。這個願力便是來自最初所發的「成佛的心」、「無上菩提心」和「行菩薩道的心」,依此願力,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及至解脫之後,仍留在人間廣度眾生,但這時候不是以業力,也不以願力,而是以「無願」。
「有願」並未真正解脫,還算是凡夫的菩薩。像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立個志願,準備做什麼,希望做什麼,計畫做什麼。到了「無願」的程度-解脫的菩薩和佛,便不需計畫、不需再立願、發心,因為他們本身已在「願」上了,正如車子在下坡時,只要一啟動,自然就會往下滑,不需再加油,這就是「無願」的意思。
如果還有願,就仍是凡夫,到了「無願」,才是大解脫的菩薩和佛,故稱為「三解脫門」。「三解脫門」即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雖無相而仍在人間廣度無量眾生。
不識己心學法無益 (但他卻完全不瞭解)<-居心叵測
新老怪
善知識
Re: 公案很難懂
引言
文章 週一 8月 01, 2022 8:57 am
有人會這樣問,是否可能 先見性再明心。
從《事》上講,心與性,非一。《心寂靜》曰《性》,《性起用》曰《心》。 打個比方:性,譬如靜止的空氣,是無法覺知 其存在的,所以說『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心,譬如流動的空氣,需透過《風》的形式 才能覺知 空氣的存在。
同理:不先《明心》何以《見性》!
明心開悟 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明心了開悟 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頓悟,事須漸除”。
明心見性之後 還需要修辦。例如六祖大師 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為不識字 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由此也可見 理可頓悟,事須漸修。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 釋迦牟尼佛 只授記彌勒佛,當來下生的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 明心見性 絕不等同於成佛。開悟只是明理,成佛還需要覺行圓滿的功德。
現在說的成佛,只能說是明心見性而已。與釋迦牟尼佛 在菩提樹下的大悟不同,釋迦牟尼佛 經過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才獲得了大悟。就如神童,哪怕在智慧上並不比一位經過一系列教育的大學生差,但他卻完全不瞭解 教育的一步步過程一樣。因此,哪怕是“頓超直入,立證菩提”,也是宿世修行的智慧 在此時得以顯現而已。
修道沒有便宜法門。龍女即身成佛,善財童子 即身成佛,都是無量劫來 修行的結果。所以,頓超直入 是由漸而頓。今日大道 普傳於世,先得後修,先得是受明師一指點,來明心見性,見性到成佛之間,還須修辦,人道圓滿 天道自成,覺性顯,復明性德,便是成佛,自性是佛,佛是覺性。
善知識
Re: 公案很難懂
引言
文章 週一 8月 01, 2022 8:57 am
有人會這樣問,是否可能 先見性再明心。
從《事》上講,心與性,非一。《心寂靜》曰《性》,《性起用》曰《心》。 打個比方:性,譬如靜止的空氣,是無法覺知 其存在的,所以說『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心,譬如流動的空氣,需透過《風》的形式 才能覺知 空氣的存在。
同理:不先《明心》何以《見性》!
明心開悟 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明心了開悟 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頓悟,事須漸除”。
明心見性之後 還需要修辦。例如六祖大師 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為不識字 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由此也可見 理可頓悟,事須漸修。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 釋迦牟尼佛 只授記彌勒佛,當來下生的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 明心見性 絕不等同於成佛。開悟只是明理,成佛還需要覺行圓滿的功德。
現在說的成佛,只能說是明心見性而已。與釋迦牟尼佛 在菩提樹下的大悟不同,釋迦牟尼佛 經過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才獲得了大悟。就如神童,哪怕在智慧上並不比一位經過一系列教育的大學生差,但他卻完全不瞭解 教育的一步步過程一樣。因此,哪怕是“頓超直入,立證菩提”,也是宿世修行的智慧 在此時得以顯現而已。
修道沒有便宜法門。龍女即身成佛,善財童子 即身成佛,都是無量劫來 修行的結果。所以,頓超直入 是由漸而頓。今日大道 普傳於世,先得後修,先得是受明師一指點,來明心見性,見性到成佛之間,還須修辦,人道圓滿 天道自成,覺性顯,復明性德,便是成佛,自性是佛,佛是覺性。
Re: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
以何等故名為練根?調練諸根令增長故。謂道力故令根相續,捨下得中、捨中得上,漸漸增勝名為練根。故練根名目轉根義。雖八解脫漸得勝根,而由本心求勝性故,未得勝性不捨前劣,如得後果方捨前向。如在聖位種性有六能修練根,於見道前暖等加行應知亦爾。有差別者,若聖位中得勝種性必捨前劣;暖等位中修練根者,但得勝性劣性不行,名為轉根,非捨劣得。
Re: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出現便是貪嗔癡 一念不覺轉錯邊
神童阿南德 寫: ↑週四 8月 04, 2022 8:39 am 以何等故名為練根?調練諸根令增長故。謂道力故令根相續,捨下得中、捨中得上,漸漸增勝名為練根。故練根名目轉根義。雖八解脫漸得勝根,而由本心求勝性故,未得勝性不捨前劣,如得後果方捨前向。如在聖位種性有六能修練根,於見道前暖等加行應知亦爾。有差別者,若聖位中得勝種性必捨前劣;暖等位中修練根者,但得勝性劣性不行,名為轉根,非捨劣得。
-
- 文章: 384
- 註冊時間: 週四 7月 08, 2021 8:33 pm
Re: 不依般若波羅蜜終不成就佛道 鑽石可以拿來練黃金嗎?
其心若鑽歸在永恆 寫: ↑週三 7月 20, 2022 11:45 am 藍海千尋
Re: 見與見緣
引言
文章 週三 7月 20, 2022 11:32 am
不能依空義入空性
空性被空義所遮故。
滅捨空義(除遮)乃證空性
【空性 】
空性即空大也。謂虛空藏菩薩,於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由是諦觀四大無依,虛空佛國,同一虛妄,於同發明,得入圓通。故云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FROM:【三藏法數】
[色境]+[色大性]+{識大性]+{空大性}=====眾生的[境][身]{心]{性}組合體【空性 】
(術語)真如之異名。梵語舜若多S/u%nyata,譯曰空性。真如為離我法二執之實體,故修空觀而離我法二執之處,真如之實體躍然而顯,即依空而顯之實性,謂為空性。非謂真如之體是空也。唯識述記一本曰:「梵言舜若,可說如空,名舜若多。如是空性,即是二空所顯實性。故言空者,從能顯說。二空之性,依士釋名。言真如空,未善理故。」同序曰:「空性了義,幾乎息矣!」
FROM:【佛學大辭典】
[色境]+[色大性]+{法界N一1識大性+空大性}=====非眾生的([境]{身}{N一1心]{性})組合體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放眼地球人的分類:男人,女人,中性人。
需要修學度一切苦厄的人類眾生,才需學方法。
眾生本心何在?可操持[色大身]的{識大]。眾生的[色身]的各根見大能力蒐尋[色境],並儲存法塵在{識大]中。[色大身]原由父母受精卵組合又與{空大性}蘊即合湛,又被非父母家的目前沒有色身的{識大性]投胎魂侵入合湛綁架。
原本眾生的[名色身]和{識大性綁匪]都分別與{空大性}蘊即合湛,可說與法界諸佛眾生共用{法界空大性},可是{識大性綁匪]流浪六道多劫比[名色身]強勢,所以綁匪肉票久相依賴變主人。
從經文古今大德註述,有者力倡一字多義,因為要因應{眾生迷]與{非眾生悟]不同邊際,何況佛陀同樣地球人類,雖原人類{妄想執著]身心相同,但改用成{如來智慧德相}後,其身心的樣貌感覺,根本與一般人類不同。所以用一般人類眾生共用文字的{感覺樣貌],不同於佛解脫後的身心{感覺樣貌},就像反派演員與正善演員,日久就使行止臉型變成兇惡或慈善之相。
有人解經義動不動就逕指其[凡所有相皆虛妄],體相不一不異,使人忘失眾生生死大事,不知須修治何事或何物??
經文:[如來說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
...........待續...
不依般若波羅蜜終不成就佛道 鑽石可以拿來練黃金嗎?滿腦子妄想執著 能不被世間俗成牽著鼻子跑嗎?
蔡葉 寫: ↑週四 8月 04, 2022 2:38 pm其心若鑽歸在永恆 寫: ↑週三 7月 20, 2022 11:45 am 藍海千尋
Re: 見與見緣
引言
文章 週三 7月 20, 2022 11:32 am
不能依空義入空性
空性被空義所遮故。
滅捨空義(除遮)乃證空性【空性 】
空性即空大也。謂虛空藏菩薩,於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由是諦觀四大無依,虛空佛國,同一虛妄,於同發明,得入圓通。故云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FROM:【三藏法數】[色境]+[色大性]+{識大性]+{空大性}=====眾生的[境][身]{心]{性}組合體【空性 】
(術語)真如之異名。梵語舜若多S/u%nyata,譯曰空性。真如為離我法二執之實體,故修空觀而離我法二執之處,真如之實體躍然而顯,即依空而顯之實性,謂為空性。非謂真如之體是空也。唯識述記一本曰:「梵言舜若,可說如空,名舜若多。如是空性,即是二空所顯實性。故言空者,從能顯說。二空之性,依士釋名。言真如空,未善理故。」同序曰:「空性了義,幾乎息矣!」
FROM:【佛學大辭典】
[色境]+[色大性]+{法界N一1識大性+空大性}=====非眾生的([境]{身}{N一1心]{性})組合體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放眼地球人的分類:男人,女人,中性人。
需要修學度一切苦厄的人類眾生,才需學方法。
眾生本心何在?可操持[色大身]的{識大]。眾生的[色身]的各根見大能力蒐尋[色境],並儲存法塵在{識大]中。[色大身]原由父母受精卵組合又與{空大性}蘊即合湛,又被非父母家的目前沒有色身的{識大性]投胎魂侵入合湛綁架。
原本眾生的[名色身]和{識大性綁匪]都分別與{空大性}蘊即合湛,可說與法界諸佛眾生共用{法界空大性},可是{識大性綁匪]流浪六道多劫比[名色身]強勢,所以綁匪肉票久相依賴變主人。
從經文古今大德註述,有者力倡一字多義,因為要因應{眾生迷]與{非眾生悟]不同邊際,何況佛陀同樣地球人類,雖原人類{妄想執著]身心相同,但改用成{如來智慧德相}後,其身心的樣貌感覺,根本與一般人類不同。所以用一般人類眾生共用文字的{感覺樣貌],不同於佛解脫後的身心{感覺樣貌},就像反派演員與正善演員,日久就使行止臉型變成兇惡或慈善之相。
有人解經義動不動就逕指其[凡所有相皆虛妄],體相不一不異,使人忘失眾生生死大事,不知須修治何事或何物??
經文:[如來說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
...........待續...
Re: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諸仁者。意在身中。如風速轉。業風吹種。遍在諸根。七識同時。如浪而起(種子起現行,如浪)。外道所計勝性。微塵。自在等。悉是清淨阿賴耶識(如大海)。諸仁者。阿賴耶識。由先業力。及愛為因。成就世間若干品類。妄計之人。執為作者。楞伽經云。觀諸眾生。如死屍無知。以妄想故。見有往來。若離妄想。如彼死屍。無鬼入中。是知人亦如是。但有四大。無人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