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頁 (共 44 頁)

Re: 云何佛說:【所得一切智智】,論無所得與有所得。

發表於 : 週一 4月 04, 2022 11:18 am
恆不住
各位法友看到上貼繁多經文後,若有傷您的寶貴眼睛,敬請見諒,
不如閉上眼睛休息
專心唸阿彌陀佛,
唸到用心念,
念到心一境住,身心妙樂,光明現前,
放心息念,無用念自念,全念是佛,全佛是念。
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歇即菩提]
信不信由您啦

Re: 云何佛說:【所得一切智智】,論無所得與有所得。

發表於 : 週一 4月 04, 2022 12:19 pm
周善為
恆不住 寫: 週日 4月 03, 2022 8:32 pm
寂照世間 寫: 週日 4月 03, 2022 1:19 pm
恆不住 寫: 週六 4月 02, 2022 8:10 pm 云何佛說:【所得一切智智】。
有人堅持決定「無所得」才對,更說沒有「有所得」。

但佛云何反說:「…是故所得一切智智,非有所得故得,亦非無所得故得,有所得法、無所得法不可得故,若如是知乃能證得一切智智。」]呢?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豈不要學甚深無為般若波羅蜜多,乃能證得一切智智?」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菩薩摩訶薩要學甚深無為般若波羅蜜多,乃能證得一切智智,不以二法而為方便。」
「世尊!為以不二法得不二法耶?」
「不也!善現!」
「世尊!為以二法得不二法耶?」
「不也!善現!」
「世尊!若無二法不以二法、不二法得,菩薩摩訶薩云何當得一切智智?」
「善現!二、不二法俱不可得,是故所得一切智智,非有所得故得,亦非無所得故得,有所得法、無所得法不可得故,若如是知乃能證得一切智智。」]
您貼這個經文太深奧了
還需要解釋,不然一般人是看不懂的。

二、不二法俱不可得,是故所得一切智智,非有所得故得,亦非無所得故得,有所得法、無所得法不可得故,若如是知乃能證得一切智智。」

二法不可得,煩惱菩提為二,即是二法,但亦不可得。
為何說煩惱不可得?為何說菩提不可得?

二法不可得,生死涅槃為二,即是二法,但皆不可得。
為何說生死不可得?為何說涅槃不可得?

二法不可得,有所得無所得為二,即是二法,但亦不可得。
為何有所得不可得?為何無所得亦不可得?

佛經許多內容都是五樓菩薩般若知見的範圍了,但一堆還停在人乘知見的人,
都誤解了佛經中的佛法。

煩惱為何不可得?菩提為何也不可得?
有所得,為何也不可得?無所得,為何也不可得?

恒不住師姐,您講太快,也講太深奧了
他們多數人是看不懂的
寂兄法安
答您來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豈不要學甚深無為般若波羅蜜多,乃能證得一切智智?」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菩薩摩訶薩要學甚深無為般若波羅蜜多,乃能證得一切智智,不以二法而為方便。…………………………」。」

請細觀這裡佛是說:甚深【無為】般若波羅蜜多。

所以先引一段金剛經文來說明甚麼叫做:
甚深【無為】般若波羅蜜多
金剛經云: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白話淺解:
金剛經:
佛問:須菩提!如果凡夫人說: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你意以為如何呢?這個凡夫人了解我說的如來知見之義嗎?

須菩提答:世尊!這個凡夫人是不了解如來所說的如來知見之義。為什麼呢?因為世尊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不是凡夫人眾生知見所認為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因此名叫: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一.那麼甚麼是佛知見(如來見、一切智智)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呢?
答:凡夫人不了解佛說的如來知見意義,就以為如來說的是眾生知見的我見、人見…等見。
殊不知如來說的是佛知見實相無相的「甚深無為般若波羅蜜法」啊!

二.那麼如何是如來知見的我見、人見等見呢?
答:
佛知見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如下:
1.真我見:如來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大般涅槃經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2.真人見:如來說一切眾生皆有無漏智性本自具足。
3.真眾生見:如來說一切眾生自性本自清淨無煩惱。
4.真壽者見:如來說一切眾生自性本不生不滅。

這就是法華經佛說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的「甚深無為般若波羅蜜法」。

也就是六祖說的: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結論:
您來問為什麼:
經云「…二、不二法俱不可得,是故所得一切智智,非有所得故得,亦非無所得故得,有所得法、無所得法不可得故,若如是知乃能證得一切智智。」呢?

答:如是唯一佛乘,如是知「佛知見」乃能證得一切智智。」
這就是這裡佛說的:「甚深無為般若波羅蜜法」。

說簡答大概就這樣啦!

妙法蓮華經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6]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如上述這樣解釋「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顯然恆大徳未曾修習觀行。坦白說,未曾修習觀行者,對佛經的解釋,不可能是正確的。

Re: 云何佛說:【所得一切智智】,論無所得與有所得。

發表於 : 週一 4月 04, 2022 12:25 pm
勿忘初心
恆不住 寫: 週一 4月 04, 2022 11:18 am 各位法友看到上貼繁多經文後,若有傷您的寶貴眼睛,敬請見諒,
不如閉上眼睛休息
專心唸阿彌陀佛,
唸到用心念,
念到心一境住,身心妙樂,光明現前,
放心息念,無用念自念,全念是佛,全佛是念。
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歇即菩提]
信不信由您啦
哈哈 ~

恆兄說得好 ! !

其實各法門之間都有著共同交會之處,
如二十五圓通手法、根大所緣切入處門門不同,一方宗師人人手法切入皆會變通。但道理門徑皆相通相會的。

如同
禪宗的「話頭、疑情」。
淨宗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觀音法門的「入流」亡所。
藏傳的「身、口、意」真言觀想手印舆己合一。

都有「工夫成片」的過程來踏進門內,這可都是無法用言語文字上鑽研能觸及的。或憑借推想比量來抹黑的。

Re: 云何佛說:【所得一切智智】,論無所得與有所得。

發表於 : 週一 4月 04, 2022 1:23 pm
妙吉祥如意
恆不住 寫: 週一 4月 04, 2022 10:21 am
黃竹 寫: 週一 4月 04, 2022 8:00 am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 分別執為我。

"彼" ,是甚麽意思呢?
彼義
有二個版本,
1.指:凡夫二乘人,如成唯識論護法菩薩說。
2.指:阿陀那識。如無著菩薩說。

兩者無礙解說阿陀那識。
個人是以成唯識論說較適當。
因為原文是:恐彼,非取彼。
恐彼:恐怕凡愚他們於阿陀那識起分別妄執‧‧‧‧‧


成唯識論卷第三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凡即無性。愚即趣寂。恐彼於此起分別執墮諸惡趣障生聖道。故我世尊不為開演。]

攝大乘論本卷上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又於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
(彼)就是解深密經講的(心),也就是成唯識論講的(意)。

成唯識論
此意差別,略有三種:
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
二法我見相應。
三平等性智相應。
初通一切異生相續,二乘有學、七地以前一類菩薩,有漏心位,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
次通一切異生、聲聞、獨覺相續,一切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位,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後通一切如來相續,菩薩見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現在前位,彼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智
.

Re: 云何佛說:【所得一切智智】,論無所得與有所得。

發表於 : 週一 4月 04, 2022 1:33 pm
妙吉祥如意
恆不住 寫: 週一 4月 04, 2022 10:59 am 借用一下
妙兄的論[法住]也談談
佛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這都是從法性上頓悟解脫的。
那甚麼是法住呢?
法住就是法性啦!
法性分兩種:有為法性、無為法性。兩者非異非不異,
也就是說:[在有為無常性上顯現無為常性]。
雜阿含經(296):[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
方便說:
有為法性就是[有所得法],
無為法性就是[無所得法]。
但以無所得為方便,圓滿證兩者,
有所得即是無所得,無所得無所不得,
其實本來不生不滅,本來自性涅槃,是故沒有生死涅槃,
所以佛說:不斷生死,不住涅槃。
就是佛果大涅槃法身啦!
若各位法友不嫌麻煩並有興趣
個人引給大家參詳。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二十九卷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以法性於諸如來、應、正等覺修隨佛念。
「世尊!法性有二:一者、有為,二者、無為。
云何名為有為法性?
謂如實知我智、有情智、命者智、生者智、養者智、士夫智、補特伽羅智、意生智、儒童智、作者智、受者智、知者智、見者智,若色智、受智、想智、行智、識智,若眼處智、耳處智、鼻處智、舌處智、身處智、意處智,若色處智、聲處智、香處智、味處智、觸處智、法處智,若眼界智、色界智、眼識界智、眼觸智、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耳界智、聲界智、耳識界智、耳觸智、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鼻界智、香界智、鼻識界智、鼻觸智、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舌界智、味界智、舌識界智、舌觸智、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身界智、觸界智、身識界智、身觸智、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意界智、法界智、意識界智、意觸智、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地界智、水界智、火界智、風界智、空界智、識界智,若無明智、行智、識智、名色智、六處智、觸智、受智、愛智、取智、有智、生智、老死愁歎苦憂惱智,若布施波羅蜜多智、淨戒波羅蜜多智、安忍波羅蜜多智、精進波羅蜜多智、靜慮波羅蜜多智、般若波羅蜜多智,若內空智、外空智、內外空智、空空智、大空智、勝義空智、有為空智、無為空智、畢竟空智、無際空智、散空智、無變異空智、本性空智、自相空智、共相空智、一切法空智、不可得空智、無性空智、自性空智、無性自性空智,若真如智、法界智、法性智、不虛妄性智、不變異性智、平等性智、離生性智、法定智、法住智、實際智、虛空界智、不思議界智,若苦聖諦智、集聖諦智、滅聖諦智、道聖諦智,若四靜慮智、四無量智、四無色定智,若八解脫智、八勝處智、九次第定智、十遍處智,若四念住智、四正斷智、四神足智、五根智、五力智、七等覺支智、八聖道支智,若空解脫門智、無相解脫門智、無願解脫門智,若五眼智、六神通智,若佛十力智、四無所畏智、四無礙解智、大慈智、大悲智、大喜智、大捨智、十八佛不共法智,若無忘失法智、恒住捨性智,若一切智智、道相智智、一切相智智,若一切陀羅尼門智、一切三摩地門智,若預流智、一來智、不還智、阿羅漢智,若預流向預流果智、一來向一來果智、不還向不還果智、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智,若獨覺智、獨覺菩提智,若菩薩摩訶薩智、菩薩摩訶薩行智,若三藐三佛陀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若善法智、不善法智、無記法智,若過去法智、未來法智、現在法智,若欲界繫法智、色界繫法智、無色界繫法智,若學法智、無學法智、非學非無學法智,若見所斷法智、修所斷法智、非所斷法智,若有色法智、無色法智,若有見法智、無見法智,若有對法智、無對法智,若有漏法智、無漏法智,若有為法智、無為法智,若有罪法智、無罪法智,若世間法智、出世間法智,若雜染法智、清淨法智,諸如是等無量門智,皆悉名為有為法性。
「云何名為無為法性?
謂一切法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無染無淨、無增無減、無相無為無性自性。云何名為無性自性?謂無我性,無有情性,無命者性,無生者性,無養育者性,無士夫性,無補特伽羅性,無意生性,無儒童性,無作者性,無受者性,無知者性,無見者性;若無色性,無受、想、行、識性;若無眼處性,無耳、鼻、舌、身、意處性;若無色處性,無聲、香、味、觸、法處性;若無眼界性,無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耳界性,無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鼻界性,無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舌界性,無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身界性,無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意界性,無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地界性,無水、火、風、空、識界性;若無無明性,無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性;若無布施波羅蜜多性,無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性;若無內空性,無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性;若無真如性,無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性;若無苦聖諦性,無集、滅、道聖諦性;若無四靜慮性,無四無量、四無色定性;若無八解脫性,無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性;若無四念住性,無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性;若無空解脫門性,無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性;若無五眼性,無六神通性;若無佛十力性,無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性;若無[>無]忘失法性,無恒住捨性性;若無一切智性,無道相智、一切相智性;若無一切陀羅尼門性,無一切三摩地門性;若無預流性,無一來、不還、阿羅漢性;若無預流向預流果性,無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性;若無獨覺性,無獨覺菩提性;若無菩薩摩訶薩性,無菩薩摩訶薩行性;若無三藐三佛陀性,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性;若無善法性,無不善、無記法性;若無過去法性,無未來、現在法性;若無欲界繫法性,無色界[1]繫法性,無無色界繫法性;若無學法性,無無學、非學非無學法性;若無見所斷法性,無修所斷、非所斷法性;若無有色法性,無無色法性;若無有見法性,無無見法性;若無有對法性,無無對法性;若無有漏法性,無無漏法性;若無有為法性,無無為法性;若無有罪法性,無無罪法性;若無世間法性,無出世間法性;若無雜染法性,無清淨法性,無如是等無量門性,空、無所有、無相、無狀、無言、無說、無覺、無知,如是名為無性自性。如是諸法無性自性,皆悉名為無為法性。」
爾時,佛告天帝釋言:「[如>]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憍尸迦!過去如來、應、正等覺,皆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已證無上正等菩提;未來如來、應、正等覺,皆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現在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現證無上正等菩提。憍尸迦!過去如來、應、正等覺聲聞弟子,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已得預流果,已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未來如來、應、正等覺聲聞弟子,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得預流果,當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現在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聲聞弟子,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現得預流果,現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憍尸迦!過去獨覺,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已證獨覺菩提;未來獨覺,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證獨覺菩提;現在獨覺,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現證獨覺菩提。何以故?憍尸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祕密藏中,廣說三乘相應法故。然此所說以無所得為方便故,無性無相為方便故,無生無滅為方便故,無染無淨為方便故,無造無作為方便故,無入無出為方便故,無增無減為方便故,無取無捨為方便故,如是所說由世俗故,非勝義故。所以者何?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非般若波羅蜜多、非非般若波羅蜜多,非此岸、非彼岸、非中流,非陸、非水,非高、非下,非平等、非不平等,非有相、非無相,非世間、非出世間,非有漏、非無漏,非有為、非無為,非有罪、非無罪,非有色、非無色,非有見、非無見,非有對、非無對,非善、非不善,非有記、非無記,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欲界繫、非色界繫、非無色界繫,非學、非無學、非非學非無學,非見所斷、非修所斷、非非所斷,非有、非空,非境、非智。憍尸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不與諸佛法,不與菩薩法,不與獨覺法,不與預流法,不與一來法,不與不還法,不與阿羅漢法,不捨異生法。」
[0706a10] 時,天帝釋復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大波羅蜜多,是無上波羅蜜多,是無等等波羅蜜多。

雜阿含經(三四七)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若世間法智、出世間法智,若雜染法智、清淨法智,諸如是等無量門智,皆悉名為有為法性。
真如空性若無法性支援,則落於偏空,無般若之用。
故說,一切修佛不離一切種子境界。

然所證真如不能圓滿,則所得之智亦有缺憾。故,古德對於修般若有初月乃至滿月之譬喻……
.

Re: 云何佛說:【所得一切智智】,論無所得與有所得。

發表於 : 週一 4月 04, 2022 1:34 pm
妙吉祥如意
恆不住 寫: 週一 4月 04, 2022 10:59 am 借用一下
妙兄的論[法住]也談談
佛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這都是從法性上頓悟解脫的。
那甚麼是法住呢?
法住就是法性啦!
法性分兩種:有為法性、無為法性。兩者非異非不異,
也就是說:[在有為無常性上顯現無為常性]。
雜阿含經(296):[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
方便說:
有為法性就是[有所得法],
無為法性就是[無所得法]。
但以無所得為方便,圓滿證兩者,
有所得即是無所得,無所得無所不得,
其實本來不生不滅,本來自性涅槃,是故沒有生死涅槃,
所以佛說:不斷生死,不住涅槃。
就是佛果大涅槃法身啦!
若各位法友不嫌麻煩並有興趣
個人引給大家參詳。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二十九卷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以法性於諸如來、應、正等覺修隨佛念。
「世尊!法性有二:一者、有為,二者、無為。
云何名為有為法性?
謂如實知我智、有情智、命者智、生者智、養者智、士夫智、補特伽羅智、意生智、儒童智、作者智、受者智、知者智、見者智,若色智、受智、想智、行智、識智,若眼處智、耳處智、鼻處智、舌處智、身處智、意處智,若色處智、聲處智、香處智、味處智、觸處智、法處智,若眼界智、色界智、眼識界智、眼觸智、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耳界智、聲界智、耳識界智、耳觸智、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鼻界智、香界智、鼻識界智、鼻觸智、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舌界智、味界智、舌識界智、舌觸智、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身界智、觸界智、身識界智、身觸智、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意界智、法界智、意識界智、意觸智、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智,若地界智、水界智、火界智、風界智、空界智、識界智,若無明智、行智、識智、名色智、六處智、觸智、受智、愛智、取智、有智、生智、老死愁歎苦憂惱智,若布施波羅蜜多智、淨戒波羅蜜多智、安忍波羅蜜多智、精進波羅蜜多智、靜慮波羅蜜多智、般若波羅蜜多智,若內空智、外空智、內外空智、空空智、大空智、勝義空智、有為空智、無為空智、畢竟空智、無際空智、散空智、無變異空智、本性空智、自相空智、共相空智、一切法空智、不可得空智、無性空智、自性空智、無性自性空智,若真如智、法界智、法性智、不虛妄性智、不變異性智、平等性智、離生性智、法定智、法住智、實際智、虛空界智、不思議界智,若苦聖諦智、集聖諦智、滅聖諦智、道聖諦智,若四靜慮智、四無量智、四無色定智,若八解脫智、八勝處智、九次第定智、十遍處智,若四念住智、四正斷智、四神足智、五根智、五力智、七等覺支智、八聖道支智,若空解脫門智、無相解脫門智、無願解脫門智,若五眼智、六神通智,若佛十力智、四無所畏智、四無礙解智、大慈智、大悲智、大喜智、大捨智、十八佛不共法智,若無忘失法智、恒住捨性智,若一切智智、道相智智、一切相智智,若一切陀羅尼門智、一切三摩地門智,若預流智、一來智、不還智、阿羅漢智,若預流向預流果智、一來向一來果智、不還向不還果智、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智,若獨覺智、獨覺菩提智,若菩薩摩訶薩智、菩薩摩訶薩行智,若三藐三佛陀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若善法智、不善法智、無記法智,若過去法智、未來法智、現在法智,若欲界繫法智、色界繫法智、無色界繫法智,若學法智、無學法智、非學非無學法智,若見所斷法智、修所斷法智、非所斷法智,若有色法智、無色法智,若有見法智、無見法智,若有對法智、無對法智,若有漏法智、無漏法智,若有為法智、無為法智,若有罪法智、無罪法智,若世間法智、出世間法智,若雜染法智、清淨法智,諸如是等無量門智,皆悉名為有為法性。
「云何名為無為法性?
謂一切法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無染無淨、無增無減、無相無為無性自性。云何名為無性自性?謂無我性,無有情性,無命者性,無生者性,無養育者性,無士夫性,無補特伽羅性,無意生性,無儒童性,無作者性,無受者性,無知者性,無見者性;若無色性,無受、想、行、識性;若無眼處性,無耳、鼻、舌、身、意處性;若無色處性,無聲、香、味、觸、法處性;若無眼界性,無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耳界性,無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鼻界性,無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舌界性,無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身界性,無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意界性,無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若無地界性,無水、火、風、空、識界性;若無無明性,無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性;若無布施波羅蜜多性,無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性;若無內空性,無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性;若無真如性,無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性;若無苦聖諦性,無集、滅、道聖諦性;若無四靜慮性,無四無量、四無色定性;若無八解脫性,無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性;若無四念住性,無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性;若無空解脫門性,無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性;若無五眼性,無六神通性;若無佛十力性,無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性;若無[>無]忘失法性,無恒住捨性性;若無一切智性,無道相智、一切相智性;若無一切陀羅尼門性,無一切三摩地門性;若無預流性,無一來、不還、阿羅漢性;若無預流向預流果性,無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性;若無獨覺性,無獨覺菩提性;若無菩薩摩訶薩性,無菩薩摩訶薩行性;若無三藐三佛陀性,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性;若無善法性,無不善、無記法性;若無過去法性,無未來、現在法性;若無欲界繫法性,無色界[1]繫法性,無無色界繫法性;若無學法性,無無學、非學非無學法性;若無見所斷法性,無修所斷、非所斷法性;若無有色法性,無無色法性;若無有見法性,無無見法性;若無有對法性,無無對法性;若無有漏法性,無無漏法性;若無有為法性,無無為法性;若無有罪法性,無無罪法性;若無世間法性,無出世間法性;若無雜染法性,無清淨法性,無如是等無量門性,空、無所有、無相、無狀、無言、無說、無覺、無知,如是名為無性自性。如是諸法無性自性,皆悉名為無為法性。」
爾時,佛告天帝釋言:「[如>]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憍尸迦!過去如來、應、正等覺,皆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已證無上正等菩提;未來如來、應、正等覺,皆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現在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現證無上正等菩提。憍尸迦!過去如來、應、正等覺聲聞弟子,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已得預流果,已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未來如來、應、正等覺聲聞弟子,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得預流果,當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現在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聲聞弟子,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現得預流果,現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憍尸迦!過去獨覺,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已證獨覺菩提;未來獨覺,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證獨覺菩提;現在獨覺,亦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現證獨覺菩提。何以故?憍尸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祕密藏中,廣說三乘相應法故。然此所說以無所得為方便故,無性無相為方便故,無生無滅為方便故,無染無淨為方便故,無造無作為方便故,無入無出為方便故,無增無減為方便故,無取無捨為方便故,如是所說由世俗故,非勝義故。所以者何?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非般若波羅蜜多、非非般若波羅蜜多,非此岸、非彼岸、非中流,非陸、非水,非高、非下,非平等、非不平等,非有相、非無相,非世間、非出世間,非有漏、非無漏,非有為、非無為,非有罪、非無罪,非有色、非無色,非有見、非無見,非有對、非無對,非善、非不善,非有記、非無記,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欲界繫、非色界繫、非無色界繫,非學、非無學、非非學非無學,非見所斷、非修所斷、非非所斷,非有、非空,非境、非智。憍尸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不與諸佛法,不與菩薩法,不與獨覺法,不與預流法,不與一來法,不與不還法,不與阿羅漢法,不捨異生法。」
[0706a10] 時,天帝釋復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大波羅蜜多,是無上波羅蜜多,是無等等波羅蜜多。

雜阿含經(三四七)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一切修佛不離一切種子境界。三世諸佛得一切種智。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藍字這一段經文講的就是開悟明心之功夫。乃至證入究竟涅槃。即是心解脫。
.

Re: 云何佛說:【所得一切智智】,論無所得與有所得。

發表於 : 週一 4月 04, 2022 5:25 pm
周善為
【無所得】是【般若波羅蜜】之本質、【菩薩摩訶薩大乘相】、【十地菩薩從一地趣一地】之方便與心要。

T0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3】 共 75 筆
唐 玄奘譯 (660~663)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外俱身、受、心、法住,循身、受、心、法觀,熾然精進,具

伏世貪憂故?」佛言:「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如如自身

,如是如是具念正知。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為欲調伏世貪憂故。「復次

調伏世貪憂故。「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正知往來,正知瞻視,正知俯仰,正知屈申,服僧伽胝

入出諸定,皆念正知。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為欲調伏世貪憂故。「復次

調伏世貪憂故。「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於息入時如實念知息入,於息出時如實念知息出;於入

長,輪勢短時如實念知輪勢短。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入息出息若長若短,如實念知亦復如是。善現!是為菩薩

,如實念知亦復如是。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為欲調伏世貪憂故。「復次

調伏世貪憂故。「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如實念知四界差別,所謂地界、水、火、風界。如巧屠

剖為四分,若坐若立如實觀知。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如實念知地、水、火、風四界差別亦復如是。善現!是

風四界差別亦復如是。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為欲調伏世貪憂故。「復次

調伏世貪憂故。「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如實念知從足至頂種種不淨充滿其中,外為薄皮之所纏

中唯有稻、麻、粟等種種雜穀。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如實念知從足至頂,唯有種種不淨臭物充滿其中亦復如

?唯諸愚夫迷謬耽著!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為欲調伏世貪憂故。「復次

調伏世貪憂故。「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死經一日或經二日乃至七日,其身膖脹,色變

?唯諸愚夫迷謬耽著!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為欲調伏世貪憂故。「復次

調伏世貪憂故。「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死經一日或經二日乃至七日,為諸鵰、鷲、烏

?唯諸愚夫迷謬耽著!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為欲調伏世貪憂故。「復次

調伏世貪憂故。「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禽獸食已,不淨潰爛,膿血流離,有無量種蟲

?唯諸愚夫迷謬耽著!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為欲調伏世貪憂故。「復次

調伏世貪憂故。「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蟲蛆食已,肉離骨現,支節相連,荕纏血塗,

?唯諸愚夫迷謬耽著!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為欲調伏世貪憂故。「復次

調伏世貪憂故。「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已成骨璅,血肉都盡,餘筋所連。見是事已,

?唯諸愚夫迷謬耽著!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為欲調伏世貪憂故。「復次

調伏世貪憂故。「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但餘眾骨,其色皓白如雪珂貝,諸筋糜爛支節

?唯諸愚夫迷謬耽著!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為欲調伏世貪憂故。「復次

調伏世貪憂故。「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成白骨已,支節分散零落異方,所謂足骨、腨

?唯諸愚夫迷謬耽著!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為欲調伏世貪憂故。「復次

調伏世貪憂故。「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骸骨狼藉,風吹日曝,雨灌霜封,積有歲年色

?唯諸愚夫迷謬耽著!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為欲調伏世貪憂故。「復次

調伏世貪憂故。「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餘骨散地經多百歲或多千年,其相變青,狀猶

?唯諸愚夫迷謬耽著!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為欲調伏世貪憂故。「善現

,為欲調伏世貪憂故。「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如於內身如是差別住循身觀,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為欲調伏世貪憂

,隨其所應亦復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外俱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為欲

隨其所應皆應廣說。「善現!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外俱身、受、心、法住,循身、受、心、法觀時,【雖作是觀而無所得】。善現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謂四正斷。何等為四?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諸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策勵,發起正勤策心持心,是為

發起正勤策心持心,是為第一。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諸已生惡不善法為永斷故,生欲策勵,發起正勤策心持心,是為

發起正勤策心持心,是為第二。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未生善法為令生故,生欲策勵,發起正勤策心持心,是為第三。若

發起正勤策心持心,是為第三。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已生善法為令安住,不忘增廣倍修滿故,生欲策勵,發起正勤策心持心,是為第四。善現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謂四神足。何等為四?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依離、依無染、依滅、迴向捨,是為第

染、依滅、迴向捨,是為第一。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依離、依無染、依滅、迴向捨,是為第

染、依滅、迴向捨,是為第二。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依離、依無染、依滅、迴向捨,是為第

染、依滅、迴向捨,是為第三。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依離、依無染、依滅、迴向捨,是為第

者,謂五根。何等為五?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所修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善現當知!是為菩薩摩訶

者,謂五力。何等為五?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所修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善現當知!是為菩薩摩訶

謂七等覺支。何等為七?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所修念等覺支、擇法等覺支、精進等覺支、喜等覺支、輕安等覺支

謂八聖道支。何等為八?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所修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依

謂三三摩地。何等為三?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觀一切法自相皆空,其心安住,名空解脫門,亦名空三摩地,是為

門,亦名空三摩地,是為第一。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觀一切法自相空故皆無有相,其心安住,名無相解脫門,亦名無相

,亦名無相三摩地,是為第二。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觀一切法自相空故皆無所願,其心安住,名無願解脫門,亦名無願

爾時,尊者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法智?」佛言:「善現!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五蘊等差別相轉,是為法智。」「世尊!云何類智?」「善現!

五蘊等差別相轉,是為法智。」「世尊!云何類智?」「善現!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蘊、界、處及諸緣起若總若別是無常等,是為類智。」「世尊!

若別是無常等,是為類智。」「世尊!云何世俗智?」「善現!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一切法假設名字,是為世俗智。」「世尊!云何他心智?」「善

法假設名字,是為世俗智。」「世尊!云何他心智?」「善現!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他有情心、心所法及修行證滅,是為他心智。」「世尊!云何苦

法及修行證滅,是為他心智。」「世尊!云何苦智?」「善現!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苦應不生,是為苦智。」「世尊!云何集智?」「善現!若智以

便,知苦應不生,是為苦智。」「世尊!云何集智?」「善現!若智【以無所得為方便】,知集應永斷,是為集智。」「世尊!云何滅智?」「善現!若智以

便,知集應永斷,是為集智。」「世尊!云何滅智?」「善現!若智【以無所得為方便】,知滅應作證,是為滅智。」「世尊!云何道智?」「善現!若智以

便,知滅應作證,是為滅智。」「世尊!云何道智?」「善現!若智【以無所得為方便】,知道應修習,是為道智。」「世尊!云何盡智?」「善現!若智以

便,知道應修習,是為道智。」「世尊!云何盡智?」「善現!若智【以無所得為方便】,知貪、瞋、癡盡,是為盡智。」「世尊!云何無生智?」「善現!

貪、瞋、癡盡,是為盡智。」「世尊!云何無生智?」「善現!若智【以無所得為方便】,知有趣不復生,是為無生智。」「世尊!云何如實智?」「善現!

、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為具知根。「善現!如是三根,【若以無所得為方便】者,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至非想非非想處,是為無尋無伺三摩地。「善現!如是三三摩地,若【以無所得為方便】,者,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靜厭離隨念、入出息隨念、身隨念、死隨念。善現!如是十隨念,若【以無所得為方便】者,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等所有善法,【若以無所得為方便】者,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佛十力。何等為十?謂處非處智力、業異熟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勝解智力、根勝劣智力、遍行行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雜染清淨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死生智力、漏盡智力。」......善現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善現!【若以無所得為方便】,自稱我是正等覺者,設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或餘世間,依法立難及令憶念,言於是法非正等覺,我於彼難正見無由。

「善現!【若以無所得為方便】,自稱我已永盡諸漏,設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或餘世間,依法立難及令憶念,言有如是漏未永盡,我於彼難正見無由。

「善現!【若以無所得為方便】,為諸弟子說障道法,設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或餘世間,依法立難及令憶念,言習此法不能障道,我於彼難正見無由。

「善現!【若以無所得為方便】,為諸弟子說盡苦道,設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或餘世間,依法立難及令憶念,言修此道不能盡苦,我於彼難正見無由。........善現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善現!如是四無礙解,【若以無所得為方便】,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五眼、六神通、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善現!如是等法,【若以無所得為方便】,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善現!如是十八佛不共法,無不皆【以無所得為方便】,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尊!云何入諸字門?」「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入𧙃字門,悟一切法本不生故;入洛字門,悟一切法離塵垢故;入........是為得二十種殊勝功德。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所得文字陀羅尼門,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佛告善現:「汝問『云何當知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者,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六波羅蜜多時,【從一地趣一地】,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以一切法無去無來、無從無趣,由彼諸法無變壞故。是菩薩摩訶薩於所從趣地【不恃不思惟,雖修治地業而不見彼地】。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六波羅蜜多時,【從一地趣一地】。」 「世尊!何謂菩薩摩訶薩修治地業?」

「善現!菩薩摩訶薩住初極喜地時,應善修治十種勝業。何等為十?一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淨勝意樂業,勝意樂事【不可得】故。二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業,一切有情【不可得】故。三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布施業,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四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親近善友業,善友、惡友【無二相】故。五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求法業,諸所求法【不可得】故。六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常樂出家業,所棄捨家【不可得】故。七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愛樂佛身業,諸相隨好【不可得】故。八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開闡法教業,所分別法【不可得】故。九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破憍慢業,諸興盛法【不可得】故。十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恒諦語業,一切語性【不可得】故。善現!菩薩摩訶薩住初極喜地時,應善修治如是十種勝業。

Re: 云何佛說:【所得一切智智】,論無所得與有所得。

發表於 : 週一 4月 04, 2022 5:57 pm
恆不住
勿忘初心 寫: 週一 4月 04, 2022 12:25 pm
恆不住 寫: 週一 4月 04, 2022 11:18 am 各位法友看到上貼繁多經文後,若有傷您的寶貴眼睛,敬請見諒,
不如閉上眼睛休息
專心唸阿彌陀佛,
唸到用心念,
念到心一境住,身心妙樂,光明現前,
放心息念,無用念自念,全念是佛,全佛是念。
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歇即菩提]
信不信由您啦
哈哈 ~

恆兄說得好 ! !

其實各法門之間都有著共同交會之處,
如二十五圓通手法、根大所緣切入處門門不同,一方宗師人人手法切入皆會變通。但道理門徑皆相通相會的。

如同
禪宗的「話頭、疑情」。
淨宗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觀音法門的「入流」亡所。
藏傳的「身、口、意」真言觀想手印舆己合一。

都有「工夫成片」的過程來踏進門內,這可都是無法用言語文字上鑽研能觸及的。或憑借推想比量來抹黑的。
勿兄法安
是呀!
這個佛法很奇妙,一通百通。
怎麼說呢?
如暗室遇明燈一開,暗室,一切明白明白。
又有人把「阿彌陀佛」神格化,說成太陽神‧‧‧‧‧波旬國土
其實【阿彌陀】是無量光,無量壽。


佛說阿彌陀佛經: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Re: 云何佛說:【所得一切智智】,論無所得與有所得。

發表於 : 週一 4月 04, 2022 6:02 pm
恆不住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一 4月 04, 2022 1:23 pm
恆不住 寫: 週一 4月 04, 2022 10:21 am
黃竹 寫: 週一 4月 04, 2022 8:00 am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 分別執為我。

"彼" ,是甚麽意思呢?
彼義
有二個版本,
1.指:凡夫二乘人,如成唯識論護法菩薩說。
2.指:阿陀那識。如無著菩薩說。

兩者無礙解說阿陀那識。
個人是以成唯識論說較適當。
因為原文是:恐彼,非取彼。
恐彼:恐怕凡愚他們於阿陀那識起分別妄執‧‧‧‧‧


成唯識論卷第三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凡即無性。愚即趣寂。恐彼於此起分別執墮諸惡趣障生聖道。故我世尊不為開演。]

攝大乘論本卷上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又於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
(彼)就是解深密經講的(心),也就是成唯識論講的(意)。

成唯識論
此意差別,略有三種:
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
二法我見相應。
三平等性智相應。
初通一切異生相續,二乘有學、七地以前一類菩薩,有漏心位,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
次通一切異生、聲聞、獨覺相續,一切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位,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後通一切如來相續,菩薩見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現在前位,彼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智
.
妙兄法安
您說的[彼]
不是黃兄要問的[彼]。
黃兄問: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暴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彼" 分別執為我。

Re: 云何佛說:【所得一切智智】,論無所得與有所得。

發表於 : 週一 4月 04, 2022 6:10 pm
Viirya
一說.七執八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