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頁 (共 595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月 18, 2022 9:43 am
新老怪
先從本體上說,為什麼習氣 既是種子的氣分,亦是種子的同體、異名。
咱們以檀香木為喻,木頭的香味 來自於其內所含的香質,
木頭好比阿賴耶識,香質 就好比種子。
木頭不管燃不燃燒,它的香氣 都會向外溢散,這個隱隱溢出的香氣 即是香質的 氣分。
香氣與香質 雖然狀態不同,但本質上並非二物,
前者只是後者的一種微細的發散,只是從作用的表現上 於同體而安立了兩個異名而已。
習氣與種子的關系亦如是,本質為一體,因作用表現之不同 而安立了兩個異名。

:mrgreen:
木頭 好比阿賴耶識,
香質 就好比種子。
香氣 即是香質的 氣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月 18, 2022 4:49 pm
新老怪
四科文中,科科皆云,本如來藏。七大文中,一一皆言如來藏性,清淨本然。
●然則,藏性之外,應更無別法;云何現今忽生 山河大地 諸有為相。
山河大地是無情世界,諸有為相是有情眾生。
世界有成住壞空,眾生有生老病死。
世界空已復成,眾生死後再生,故曰次第選流終而復始。
●滿慈之意,既四科七大,一一皆如來藏 清淨本然,更無差別,云何復有 山河大地等 生滅雜染之相?豈非理違於事?
●殊不知藏性不變,而能隨緣,不防於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此等異相,如空華水月,鏡像燈影,當體即空;空故 仍然清淨本然。
佛開示
陰入處界 本如來藏,是即事即理;
清淨本然,而幻現諸相,是即理即事。
●滿慈執 空藏不變之體,而迷 不空藏隨緣之用,故有此疑。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月 18, 2022 4:57 pm
新老怪
●勝義有四:
佛說蘊處界等,皆因緣生法,是世間勝義;
佛說四諦 括盡世出世因果,是道理勝義;
依佛法修行,斷二執,證二空真如之理,謂之證得勝義;
第一義諦,顯萬法唯心,心外無法,是勝義勝義。

:mrgreen: 心外無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月 18, 2022 5:11 pm
新老怪
●一乘寂滅場地,指一真法界,不生不滅之本覺果體。梵語真阿練若,又名阿蘭若,譯云離喧鬧處,亦名寂靜處。
凡夫 以有聲為喧鬧,無聲為寂靜;
二乘 以生死為喧鬧,以涅槃為寂靜;
菩薩 以二邊為喧鬧;以中道為寂靜。
●殊不知一切法 本來寂靜,不但涅槃寂靜,生死亦寂靜;不但菩提寂靜,煩惱亦寂靜。
若但境靜,不名真阿練若,必須了知 萬法唯心,心外無法,方名真阿練若。
●若見有修有證,不名正修,要達萬法唯心,本無生滅,以此不生不滅之心 為修因,方名正修。方可契證不生不滅之本覺果體。
依果起因,由因契果,是名正修行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月 18, 2022 6:04 pm
新老怪
●既立能所,心境相對,遂因異於彼 熾然成異之異相境界,而立一種同相之虛空。
由於虛空之同,以及境界相之異,一同一異;
互相發明,復成立一種,無同無異之眾生相。
眾生相貌各異 謂之無同;
眾生覺知本同 故曰無異。
1如是熾然成異之 境界相,為成立世界之始因;
2因異立同之 同相,為幻生虛空之根本;
3同異發明之 眾生相,為眾生相續之原因。
●空、界、眾生,無不皆從自心幻生,還復擾亂自心,故曰如是擾亂。
此即前文:「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成色,色雜妄想,想相成身。」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月 19, 2022 9:08 am
新老怪
無心非是道


去年海南那位叫大手的朋友 對無心是不是道的問題 好生忙活了一陣,說:“無喜無嗔無動無搖的覺心,正是無始無明,不是本覺真心。”雖說這位兄弟自己的眼神並不好,平日里看什麼都顛三倒四的,但這句話 說得卻也在理,因為無心 確實真的並非是道。當然,如果把“覺心”改為覺知心,意思就更精確了。
“無心非是道”,是說單純息心泯念,一物不思,百事不想,並非是道。
永明禪師在《萬善同歸集》中設問曰:“萬行統惟無念,今見善見惡,願離願成,疲役身心,豈當為道?
答:此離念而求無念,尚未得真無念,況念無念 而無閡乎?”
無心不是道 雖然是個很簡單的命題,但以無心為道 又實在是很多學人 都易犯的錯誤,
《六祖壇經》上即記載有兩個著名案例。
第一個是臥輪,把一念不生,百無所想,對境傻坐 當作菩提正覺;
第二個是智隍,庵居長坐積二十年,把個有漏禪樂 當作正受。
自從六祖棒打二人之後,在漢土公然鼓吹傳播 無念即菩提,無思即解脫的人 似乎是沒有了,但這種思想觀念 卻並未就此滅絕。
非但未滅絕,有的人居然還將之擎出國門,跑到境外發揚光大!此人就是神秀禪師的三傳弟子,大乘和尚摩訶衍。

摩訶衍說自己有六個師父,其中兩個叫惟正和保堂無住,這二人都是普寂禪師的弟子,而普寂的師父就是神秀。禪宗自第六代南北分宗之後,北宗雖只落得個漸宗之名,可所傳的畢竟是達摩一系的正宗禪法,法脈中也出過人才。當年參究烏臼和尚的定州僧,與摩訶衍就是同輩師兄弟,你看人家亮出的工夫,可有半點含糊?
要說這摩訶衍同志 可真是牆內開花牆外香,他宣揚的無念和尚 宗在漢地從來沒鬧出什麼大的動靜,倒是在西南邊陲的吐番國 掀起了滔天巨浪。我以前對摩訶衍的言論和“事蹟”所知不多,只聽說他在西藏 傳了半天禪法,後來辨經辨輸了,讓人給哄了回來。後來在益希彭彭措堪布所著的《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一書中,看到有關其見地與主張,在藏地傳法活動經歷,以及與印度的蓮花戒論師 辯論的經過等情況之介紹,才明白他讓人家趕出來 實在是一點也不冤。

據說摩訶衍曾著有五部論著:《不修正法 睡可成佛論》、《禪定睡眠論》、《離諍論禪定復書》、《見之表面》、《八十種經根據論》。這五部論 宣揚一開始就不用分別作意,不用觀修法界本性,不用積資懺罪,只需放鬆不憶念,於床上禪坐,如睡覺般不作意,即可明悟自心,坐見本性。並說這是漢地禪宗祖師 宣說的頓門,是禪宗殊勝的不共同修法。他認為:“萬法都是分別心造的,作善不善業,,其結果不外乎 往善趣和惡趣二途,仍未解脫生死輪迴,而且是成佛的障礙。譬如黑白兩雲,任何一種雲 都是遮蔽天空的。須都不作意,由任何也不思想 而完全解脫生死輪迴。任何也不作意、不加分別、不去觀察,即是無緣,這與一時頓入十地無異。”
憑心而論,摩訶衍的這番見地 實在不怎麼樣,當印度的蓮花戒論師 依據教證、理證展開辯論時,他的失敗就已經註定了。
他自己讓人家哄走也就算了,卻無端地還帶累了禪宗,帶累了整個漢地佛教。在那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藏地對漢傳佛教,對禪宗都有很大的偏見,認為整個漢地 沒有真正的佛教,該同志這玩笑 開得可就有點太大了。

照理說經過如此一番批判,這種錯以心靜為真如、無念即般若的邪見 應該不會再有市場了,但實際情況 並非如此。據薩迦班智達等人說,在藏地主張一切時中 都不應執著的主要有三類人:
一是摩訶衍的無念和尚宗;
二是噶舉派部分未證悟的弟子,他們認為大手印修法 不分暫時與究竟,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執著,否則會對真正的止觀雙運修法 構成障礙;
三是寧瑪巴部分未證悟的弟子,他們也認為 脩大圓滿時 不分初學者與聖者,利根與鈍根,一切應無執著。顯然這後兩種人 與摩訶衍並無關係,他們的錯誤知見 都是在大乘和尚宗被批判以後才產生的。
大家不要以為 那種知見都是古人的事,與我沒什麼干係,須知類似的情況 在漢地自古即在在皆有,現而今暗持臥輪、智隍、摩訶衍見解者,更彼彼皆是,至於你是不是真的沒有,嘿嘿!你就自己好好掂量掂量吧。你看智隍 早年曾經親近五祖,是個見過大場面的人,但依然不免落向鬼窟裡去。至於噶舉和寧瑪,也都是真正的名門正派,都有系統嚴整的思想體系和清淨純正的傳承,可是依然 不能避免自己的弟子 生起邪知邪見。
所以,雖說無心非道 是個地球人 都知道的老生常談問題,俺今天還是想 拿它再說說事。

以無心為道、無念為菩提之人,其第一個錯誤的根源,即在只知道 有枝末無明,而不知道有根本無明;
只知道有思量分別 而起的枝末無明,不知道有非思量分別 而起的根本無明,
錯以為熄滅枝末無明 既是熄滅一切無明。
在前邊講心性的時候 我已經說得很清楚,菩薩的根本智 與凡夫的根本無明,都是在始覺位的第一念 上自然產生的。
這一念非常微細,微細到你我自己表層的主觀意識 根本就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我們表層意識 能夠感受與覺察的,只是由根本無明 所派生出的枝末無明。
因此,當他們遍尋 自己的心內心外,只能搜羅到貪、嗔、痴和身、邊、邪等五鈍五利這些枝末無明,以為枝末無明 既是根本無明,以為只要息滅貪、嗔、癡等大小、粗細煩惱,既是真心展現,只要讓自己的心空 空靈靈地 什麼都不思不想,既是菩提正覺。
就好像不識水性之人,錯以為見到波浪 是見為水之相,當波浪止息時 即見到了水性,殊不知依然是 在水的相上打轉轉。

根本無明 與枝末無明,如河中的水 與水上的波,波從水生,水因波顯,
息波不能滅水,止心 當然也不能除惑。
也許十地菩薩 和凡夫的表層意識 處於“任何也不作意、不加分別、不去觀察”的狀態時,彼此內心的覺受 真的無異,但深層的俱生意識 卻是完全不同的。
就像一個鹹水湖 和一個淡水湖,即使湖面不起波浪,彼此的味道 也還是不一樣的。
以為無心 即是道者,就是只看見湖水有生波 與不生波的差別,卻不知道還有鹹與不鹹的差別。
前者只是表象,後者才是本質。
因此說,小乘與大乘心地上的區別 在於能不能認識根本無明,菩薩與凡夫心地上的區別 在於能不能 將根本無明轉化為根本智慧。

根本無明 從其於心識所生之作用 與顯現之理而言,表現為三惑、四緣:
生起未證本性之識,名為同性無明;
未了知本性,名為俱生無明;
執著外境,名為遍計無明。
此三無明,即一識之不同反體,此與三身是一心 不同反體是一樣的道理。
彼等之理,稱為因緣;
顯現外境,為所緣緣;
顯現有境,為增上緣;
彼等同時,為等無間緣。如果以之與枝末無明做比對,則有如下一些差別:
無始對有始、無間對有間、不能覺察對能覺察,等等。
吾等學人於此細節 不可不察!

以無心為道、無念為菩提之人,其第二個錯誤的根源,即在於錯誤地 認識心性,以為空空落落地 什麼都不思不想,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
其實不思不想 只是暫時止歇了 作意的思量分別心,百作意的自性分別心 並未止歇。
前一篇我曾說過 某些中觀學人的錯誤,是錯把破除一切“有”見當作證悟的空性,把知見誤作為見地。
這些人正好相反,把覺知心的靈明澄清狀態 當作心的本性,把虛妄的覺受 當作真實的證悟,這種錯誤 大多發生在禪宗、寧瑪、噶舉等秉持甚深實相見的教派中。
那些教派常常用 直指人心的方式 接引後學,讓學人識取、認知自己心中 離念的靈知,以證悟真如實相。
但是語言所能傳遞,永遠是概念不是真實,是標月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
不管為師的如何上指下示,左拈右提,學人能夠直接感知,直接面對的,永遠都是自心的表象,而不是自心的本性。根基相應者,可以突破言詞和概念的束縛而悟入真實,根基不契者,則難免不被他人舌頭所瞞,墮入無心無念的死水潭中。這不是為師的無能,而是你自己的習染太厚,是你自己的本命真君 埋藏得太深。

昔年慧能 南逃途中被慧明追及,乃點化彼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慧明聽到這話 當下就悟了,那是他根基相契,因緣已到。假如當時路邊草窠裡還藏著盜法之人,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 即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把個不作意、不分別、不觀察的無念心 當作個大寶貝藏起來,只怕無念的和尚宗 也就等不到摩訶衍去創立了。
禪宗傳法 一般比較隨機,手段亦靈活多樣,錯認光景的情況雖然有,但還不是很嚴重。
而寧瑪和噶舉傳法的內容 大多比較正面,方式也比較正規,弟子們的問題 似乎就要多些。
我曾經尋問學大圓滿的人:“人們都說修學大圓滿 證悟心性很容易,你們上師給弟子傳竅訣時,能當下證悟心性的人 多不多?”對方說:“傳竅訣時,在上師的加持下,每個人都可以認識到自己的心性,但如果事後 不注意看護,也會丟失掉。”
這麼一說我就明白,他所說的認識,只是一種相似的認知,而不是真實的證悟,與摩訶衍的見解本質上 大同小異。
後來我見到他上師的翻譯 迦那伽羅仁波切(漢文名高文軍,是大圓滿的真實證悟者)又問道:“您侍奉上師這些年來,經您口譯得竅訣者早已盈千,象您那樣於聽聞竅訣的當下 就能證悟大圓滿的人多不多?”他說與他同樣情況的藏人中有,漢人則一個都沒有。
因為證悟大圓滿 既是證悟初地,即使再沉穩的人,當心中發起極喜的歡樂時,也一定會不自覺流露出來的。這樣看來,那些以為得到竅訣時 即已認識心性的漢族弟子,沒有一個真正證悟了自己的心性。

法王如意寶在《竅訣寶藏海》中也說:自己前一年 給覺姆們指示心性時,認為她們都已經認識了自己的心性,可現在看來 很多人並沒有認識。這些人如果對自己的見解 能有清醒認識,於聽聞竅訣後 按照上師的教導 繼續禪修,實證大圓滿 也許並非難事,否則難免落得個泡影漢,成為個知解宗徒。

明白無心非道,只是知其然,這個別說大手大腳們知道,小手小腳們也知道,有關的話題祖師們早就說過N回了。知道無心 為什麼不是道,是知其所以然,這個大小手腳們 知道的恐怕就不多了。進而知道 無心雖然不是道,但卻可以 成為入道的門徑,成為解脫之方便的人可能就更少了。

眾生墮入生死的,是自己現前這一念心,能夠解脫輪迴的,還是自己現前這一念心。
菩提只能心上悟,般若也只能心上求,那麼心 又從何處生?
當然要由念生,無念則無心嘛!
不管是誰,只要生心 就必有念,要么是有造作念頭之心,要么是無第造作念頭之心。
就像水,要么流動,要么靜止,絕不會有第三種狀態存在。
所以佛所傳授的修持法門,也只有有心 與無心兩大類,
如果你真懂無心的好處,“不作意、不分別、不觀察”非但不是 什麼害命的毒藥,實在就是悟心的殊勝方便。
因為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
你作意、分別、觀察,它是夢幻泡影,
你不作意、分別、觀察,它還是夢幻泡影。
既然恁麼不恁麼 它總是夢幻泡影,不恁麼比恁麼 顯然輕巧容易多了。

你看《圓覺經》先講未入地者、已入地者 和如來三種隨順覺性,然後總結說:“善男子,但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 不起妄念,於諸妄心 亦不息滅,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 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而不息滅、不了知、不辨真實的 最勝方便,就是一個“不理睬”!
所以說大蟲爺爺 才是深契佛心,而大手只知出東門向西走 是高家莊,
卻不知出東門向西走 也是高家莊
。只有半瓶子醋 卻時不時地扯開嗓子瞎嚷嚷,呵呵!
這種人一看就是個 沒見過大場面的生瓜蛋子。

:mrgreen:“不理睬”!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月 19, 2022 9:13 am
新老怪
【根本無明】

 (術語)無始無明之異名,(參見:無始無明)。
傳通記糅鈔六曰:「問:根本無明其相如何?
答:我等心性天然迷悟二,其迷本名根本無明,悟本名本覺。此二無始本有,法自性天然理,難及思慮,不出言舌處也。」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月 19, 2022 9:17 am
新老怪
【枝末無明】

 (術語)對根本無明而得名。起信論謂眾生不達一法界之理 忽然妄念微動,謂之根本無明,依此根本無明 而起之業相,見相,境界相三細,名為枝末無明。
又五住地中,第五之無明住地 名根本無明,前四住地 即見思之惑,名枝末無明。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月 19, 2022 9:18 am
新老怪
眾生不達一法界之理 忽然妄念微動,謂之根本無明,
依此根本無明 而起之業相,見相,境界相三細,名為枝末無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月 19, 2022 10:12 am
新老怪
●世界萬物依於水輪,水輪依於金輪,金輪下有火輪,火輪下有風輪,風輪下有空輪,
空輪依無明,無明依本覺,無明雖非本覺;然無明之相,不離本覺之性。
既四大 始於無明妄心,妄心 又不離本覺真心;故曰一切唯心,萬法唯識。
身心器界,無不從此真妄和合之 識心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