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頁 (共 595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8:50 pm
新老怪
空本無華

世尊拈花示眾
菩薩會心
覓心了無所得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月 25, 2022 7:02 am
二楞子
心總是要先有一個「有」見

才能把它否定,再去肯定ㄧ個「無」見

空亦復空:有、無都是不可得的

不可得,故說不生、不滅,那有生、滅這些東西?

都是眾生妄想而有。

所以沒有什麼可否定的,也沒什麼可肯定的

肯定ㄧ法,則萬法生,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了知有無皆不可得,便知本性本自寂然。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月 25, 2022 8:03 am
新老怪
收录迂腐汉所撰:关于带角虎的质疑


永明四料简有“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的话,印光老人、元音老人等也曾有禅宗大悟依然生死未了的话,班主任老汉昔日起疑即激发于此。后来看个天下老乌一般黑的公案,一时决断前面问题,于禅宗再无余疑。亦可明了定断,这个传说之偈 决非出自永明之手,而印光法师等老宿所谓大悟者,教下也,非我宗诸大祖师所说之大悟。后再广览宗镜录等诸大祖师语录,更勘破此偈,永明决不如此说也。奈何此个问题,乃成为今天诸多欲参禅学人旁徨两岐,欲进难进,久滞路口之大障,无怪盐亭袁公直斥此言。放眼当今自标为学禅之人,几乎皆是将禅与净、教、密等齐修者,千百人中觅一个不人云亦云、一路直进的纯粹汉子何其难哉!于上面这个问题 若不亲自打彻,脚踩两船,顿了可望哉?犹豫不决,岂称丈夫汉?老汉有鉴于此,今亦为诸位拈出,若是个本分汉,你自定当看!


因客问参禅不及念佛,永明寿禅师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如五祖戒禅师后身为苏子瞻,乃至雁荡僧为秦氏子桧,云云。
 【虚云和尚】答曰:《楞严经》文殊菩萨选圆通,说偈曰:“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又从“多门”中,肯定耳根圆通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指出“自余诸方便,皆是佛感神,即事舍尘劳,非是常修学。”对念佛三昧乃云:“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永明禅师有禅净四料简,其文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近世修净土人,多数固执四料简,极少虚心研究圆通偈;而且对四料简,也多误解的,不独辜负文殊菩萨,而且带累永明禅师:终于对权实法门,不能融会贯通,视禅净之法,如水火冰炭。虚云对此,不能无言。

  考寿祖生于宋代,是余杭王氏子,他是中国诸祖中 三位最多着述者之一。“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说。“吴越钱氏时,为税务专知,用官钱买鱼虾放生,事发当弃市。吴越王使人视之。曰:‘色变则斩,不变则舍之。’已而色不变,遂贷命。因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衣不缯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阄乃至七度。”
他是宗门下 法眼禅师的第三代,着的书很多,如“心赋”和“心赋注”是讲明心见性的,
“万善同归”是讲法法圆融的,
“宗镜录”百卷,是弘阐拈花悟旨 融汇各宗理趣、摄归一心的。
日本人分佛学为十三宗,中国人分为十宗。
“宗镜录”以心为宗,以悟为则,所说虽有浅深,皆穷源澈底微微细细地表出此心,辟邪辅正,使后人不致误入歧途。
平生说许多话,未曾说过宗下不好。他既是从宗门悟入的,何以又弘扬净土呢?
因为大悟的人,法法圆通,参禅是道,念佛是道,乃至如我们劳动掘地也是道。
他为挽救末法根劣的人,故弘净土。他是净土宗的第六代祖,一生赞扬净土,寂后人人尊重,在净慈寺建塔纪念。“佛祖统纪”又说:“有僧来自临川,曰:我病中入冥得放还,见殿室有僧像,阎罗王自来顶拜。我问此像何人,主吏曰:杭州寿禅师也。闻已于西方上品受生,王敬其人,故于此礼耳。”
中国佛教徒。以冬月十七日为弥陀圣诞,所据是何典章呢?《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在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谁人知他冬月十七日生呢?这原是永明禅师的生日,因为他是阿弥陀佛乘愿再来的,所以就以他的生日,作为弥陀诞辰。

  四料简一出,禅净二宗,顿起斗争。净土宗徒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单修禅宗,生死不了;单修净土,“万修万人去。”又参禅又念佛,“犹如戴角虎”;“无禅无净土”,是世间恶人。净土宗徒,以此批评禅宗,至今闹不清,屡说参禅之弊。又引证“戒禅师后身为苏子瞻,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逊长老后身为李侍郎,南庵主后身为陈忠肃,知藏某后身为张文定,严首座后身为王龟龄;其次则乘禅师为韩氏子,敬寺僧为岐夫子;又其次善旻为董司户女,海印为朱防御女;又甚而雁荡僧为秦氏子桧,居权要,造诸恶事:此数公者,向使精求净土,则焉有此!为常人,为女人,为恶人,则展转下劣,即为诸名臣,亦非计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云云。我认为:修行人后身,“展转下劣”,在人不在法。唐僖宗时,“颖州官妓口作莲花香,蜀僧曰:此女前为尼,诵法华二十年。”诵《法华经》而转世为妓,不可谓法华误之,犹参禅人后身。

  “为常人,为女人,为恶人”,亦不可谓参禅误之。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难道观音应身也是“展转下劣”么?阿弥陀佛化身,为永明禅师,永明禅师后身为善继禅师,善继禅师后身为无相居士宋濂。善继在苏州阊门外半塘寿圣寺,血书华严经一部,他的弘法事业,比永明禅师退半了;宋濂为臣,不得善终,则又不如善继禅师:难道可以说阿弥陀佛也“展转下劣”么?

  禅宗的泰首座,刻香坐脱,九峰不许;而纸衣道者能去能来,曹山亦不许。净土行人亦常以此批判禅宗的不对,没有审察到这种批判,原出于九峰和曹山,——这正是禅宗善知识的正知正见。应当因此注意禅宗,何反以之低估禅宗呢?我们现在谁能坐脱立亡?我们连泰首座纸衣道者都不如,而敢轻视禅宗么?我认为:宗下有浅深,显教密教有顿渐邪正,念佛也一样。禅之深浅,区别起来就多了,外道、凡夫、小乘、中乘、大乘,都各有各的禅,中国禅宗的禅,是上上乘禅,不同以上所举的禅。
但末世行人参禅,确实有走错路的,无怪永明四料简中所责。惟我平常留心典章,从未见到四料简,载在永明何种着作中,但天下流传已久,不敢说他是伪托的,他所诃责“有禅无净土”,难道禅净是二吗?念佛人心净佛土净,即见自性弥陀,这净土与禅是不二的;但今人却必限于念佛为净,参禅为禅。

  昔日我佛逾城出家,“入檀特山修道,始于阿蓝迦蓝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等正觉。乃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其时那里来的禅和净呢?以后说法四十九年,都未究竟,至拈花微笑,付法迦叶,亦未说出禅字。禅是最上一乘法,犹如纯奶,卖奶的人,日日加了些水,以至全无奶性。学佛法的人,也如纯奶渗了水。永明看到便对渗了水的禅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并不是说纯奶的禅“蹉路。”永明禅师上智者岩,作禅净二阄,冥心精祷得净阄,乃至七度。若禅是不好的,他决不作此阄;若净是他本心所好的,则他必不至拈至七度乃决。且永明禅师出身禅宗,是法眼宗第三代,那里会自抑己宗、说禅不好的道理。

  参禅的方法,要看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其目的 只求明心见性,后人参禅违此方法,得些清净境界,通身轻飘飘的,一下子就开静,自以为有功夫了。其实滞于阴境,却不知一念缘起无生,怎能向百尺竿头进步?永明因此说,“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倒不如念佛老实可靠;但他也不是说光念佛就能“万修万人去”,要有净土,才能去见弥陀,若以“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为可靠,这又打错妄想了。
《楞严经》阿难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岂释迦佛威神不可恃,不能惠我三昧,而弥陀佛威神却可恃,却能惠我三昧耶!念佛决定比妄想三毒五欲等事好,如做好梦,醒来精神愉快,做恶梦醒来情思抑塞,所以瞎打妄想,不如一心念佛。如能法法皆通,则是最高尚的修行。“有禅有净土”,如虎本有威,再加二角,更加威猛,为师作佛,理所当然。至于无善根者,不信禅,亦不信净,糊里糊涂,则“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了。我平生没有劝过一个人不要念佛,只不满别人劝人不要参禅,每念楞严所指邪师说法 如恒河沙而痛心,故把四料简的意旨,略加辩说。
  希望一切行人,不要再于四料简中,偏执不通,对禅净二法妄分高下,就不辜负永明禅师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月 25, 2022 8:07 am
新老怪
狗子佛性(馮學成《四季禪·春》)


  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云:“無!”雲:“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師曰:“為伊有業識性在。”(《古尊宿語錄》卷十三)

  譯文
  一個和尚問趙州從諗禪師:“對於一隻狗來說,它有沒有佛性呢?”趙州禪師說:“沒有。”這個和尚很驚詫,說:“上至諸佛菩薩,下至螻蛄和螞蟻這些小生命都有佛性,為什麼狗反而會沒有佛性呢?”趙州禪師說;“這是因為它雜七雜八的那些不干淨的精神因素太多了。”

  旁白
  禪宗認為,佛性的問題,不僅是一個理論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實踐的問題。潛在的東西 不等於是現實的存在。一粒種子 也並不等於就是一朵鮮花。


  (馮學成《四季禪·春》)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月 25, 2022 8:18 am
新老怪
狗子佛性(陳載暄《禪外流雲》)


【禪宗公案】
  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云:“無!”雲:“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師曰:“為伊有業識性在。”



【靜心齋小譯】
  一個和尚問趙州從諗禪師:“狗兒有沒有佛性呢?”
  趙州禪師說:“沒有!”
  和尚說:“上至諸佛,下至螻蛄和螞蟻都有佛性,為什麼狗卻沒有呢?”
  趙州禪師說:“因為它還有那些複雜的精神因素。”

【禪外流雲】
煩惱習氣 無始以來相續不斷


  本來,在理論上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是已成之佛,眾生是未成之佛。那麼,為什麼趙州禪師在這樁公案裡卻說狗子沒有佛性呢,他的回答明確地指出:只因為那些複雜的精神因素,也就是無始以來 形成的煩惱習氣卻沒有斷除。

  這個煩惱習氣,實際上包含了所有的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包含著生命 在六道輪迴當中所經歷過的所有經驗,而這些經驗 就埋藏在阿賴耶識當中,成為習氣種子,一旦因緣際會,種子爆發,就形成更大的煩惱習氣。

  譬如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同在一個地區出生、同受一方水土滋養、同在一個學校讀書,甚至同一父母的雙胞胎或多胞胎,性格脾氣、聰明智慧、命運遭際、身體健康、窮通壽夭、美麗醜陋、富貴貧窮等等 都是千差萬別的。這真奇怪,難道上天注定我們 有那些差別和等級的嗎?上天注定是不錯,不過在佛教的義理當中,這個上天就是自己多生多世的業因果報。

  像有的人很能讀書,成績很好,照樣滿世界玩,看起來也不怎麼看書,結果大考試、中考試、小考試,統統都考得好;而有的人拼了命地讀書,守更熬夜地讀,結果還是不盡理想。按佛教唯識學來分析,那些既貪玩而書又讀得好的人,就是因為前世善事做得多,好書也讀得多,所讀過的書的映像 就埋藏在第八識當中,這輩子稍微用一點點功,潛意識裡就把那些習性給帶了出來。所以蘇東坡感嘆道:“書到今生讀已遲”。

  有的人在某一方面 有著傑出的才能,也有著天才的表現,追溯起來,都是由於他在前世 就已經接觸了那些技藝學術,最起碼所學的要寬廣厚實得多了。


  佛祖當年在祇園精舍說法時,看見一棵大樹下一群螞蟻在忙忙碌碌,於是指著螞蟻對他的弟子們說:“這群螞蟻在這兒 已經有幾億年了,固執地把這個螞蟻身 執認為'我',始終在生命輪迴當中 把螞蟻身作為自己的起點和歸宿。”

  這也就是螞蟻身上的“業識習性”,使它們始終在螞蟻身打轉轉。同樣的,“狗子無佛性”,就是由於狗子身上特有的“業識習性”,使自己成為狗 而在畜生道裡流轉。



  佛在《解深密經》裡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阿陀那識,玄奘大師將之認為第八識的別名,認為阿陀那識 執持善惡業的勢力 及有情眾生的身體,令之不壞,所以為第八阿賴耶識的別名。有新譯家將之意譯作執、執持、執我。也有將此識譯作無明識、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妄識、執識、煩惱識、染污識等。阿陀那識在攝取未來與攝持現在的生命,使有情成為靈活的有機體中,表現了阿陀那特殊的功能,它與生命論有關。

  “阿陀那識甚深細”,阿陀那識極深廣極微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攝取的一切經驗習氣 成為生命基因的習氣,就像瀑布一樣 相續不斷滔滔奔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對那些沒有智慧的凡夫眾生,我是不開講這個道理的。
  “恐彼分別執為我”,主要是擔心他們 牢牢地思量執持為“我”,害怕他們認為我思故我在 的這個妄我是真正的“自我”。
  所以,成佛的本事 就是把阿陀那識攝持的一切業力給截斷,把所有的習氣、習性給清掃一空,使心性恢復到最原始的清清淨淨、靈靈明明的狀態。



  玄奘大師將心王八識串成了規矩頌,《阿賴耶識頌》第二:“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浩浩三藏不可窮”,第八識阿賴耶識有能藏、所藏、執藏的功能,攝取未來與攝持現在的生命,使有情成為靈活的有機體,無始相續,甚深廣大而不可窮竭。

  “淵深七浪境為風”,前七識比喻為波浪,與其所緣的境界相互觸盪成風,風浪互為因果,有位古德有兩句詩說的是同一個理“一點動隨萬變,江村煙雨濛蒙”,風一吹,浪更大,浪一起,浪與浪相推,心海當中失去平靜。

  “受熏持種根身器”,受到前面七識所緣業境的熏習,成心色二法種子,作為生命個體正報的身體和依報的世間環境。

  “去後來先作主公”,生命死去了,阿賴耶識最後離去;靈魂在投胎的剎那,阿賴耶識最先入母體住胎。形成自己特有的生命個體,受各種業因果報。


  佛學裡面對中陰身的研究 也是很透徹的。所謂中陰,也就是這個身體死亡了,另一個身體生命還沒有配合攏來,這個中間 存在的階段叫中有,也叫中陰。這個時候自己 好像一個人睡眠睡過去 忽然醒來以後,好像自己死了,可是看不到自己的屍體。中陰身一醒轉來,那一剎那之間 有強烈的光明,不是太陽光、也不是月亮光、也不是電光,很強烈的光明,這個光一閃就沒有了,隨著前面出現的什麼,多生多世所做的任何一件事,大事、小事,一幕一幕像電影一樣放出來,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接下來,由於業因的千差萬別,遭遇也就不同了,有投生到人道的、有投生到畜生道的、有投生的動物道的……等等。

  所以平生所作所為、一點一滴的行為,甚至於你偷了人家的一點東西,佔了別人的一點好處,過一陣子忘記了,但在中陰裡頭 都統統重新發現,所有的因果報應,該還的做牛做馬都要還、都要報。

  因此,在佛教裡面來講,一個人死了之後,在48小時之內 不要去動或者去碰,因為這個生命的根本――阿賴耶識還沒有完全離開身體,一旦去碰動,那個靈魂的觸受 是很強烈的,也是非常痛苦和苦惱的,如果在生之時沒有經過深厚的修養,受到碰動,由於極大的難以忍受的痛苦,嗔恨心上來,這下子完了,墮入毒蛇道或是地獄道。

  中陰身也還有生死,七日來复,七天一個變化,七天一個生死,存在是最多七七四十九天。所以西藏很多人死後,家里人都要請喇嘛 做四十九天的法事,不少的中陰就是在這四十九天之內 得到了很好的超度。

  不善不惡、善惡兼半的人才有中陰身,大善人和大惡人沒有中陰身。大善人死後,直接上升天堂,如果修學佛法很好的,則往生佛國淨土;大惡人死後,直接墮入到地獄中受無量苦。


  (陳載暄《禪外流雲》禪宗公案之狗子佛性一)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月 25, 2022 8:22 am
新老怪
狗子佛性(星雲禪話《沒時間老》)

  趙州從諗禪師 是一位非常風趣的禪師,有“趙州古佛”的美稱。

  有人問他:“什麼是趙州?”

  趙州答道:“東門、南門、西門、北門。”

  這是一語雙關的回答,意思是若問者是問趙州城,城有四門,這是最佳回答,
若問趙州禪師,所謂東南西北門者 意指他的道風,活潑而又通達,既有東南西北門,門門皆可進出。

  有一位學僧問趙州禪師道:“狗子有佛性也無?”

  趙州毫不考慮地回答道:“無!”

  學僧聽後不滿,說道:“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

  趙州禪師解釋道:“因為牠有'業識'存在的緣故。”

  又一學僧問趙州禪師道:“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禪師答道:“有!”

  另一學僧也不滿這個答案,所以就抗辯道:“既有佛性,為什麼要撞入這個臭皮囊的袋子裡?”

  趙州禪師解釋道:“因為牠 明知故犯!”

  這上面有名的公案,兩個學僧問的是同一個問題,而趙州禪師兩種迥然不同的答案,時而說無,時而道有,在禪師的有無,其實只是一義,有無只是一而二,二而一,千萬不可把有無分開,不可把有無分作兩種解釋,《心經》雲:“以無所得故。”即是此義。

  是“有無”,但不可作有無會,此中道理,正如啞巴做夢,只許自知,無法向人道說,如吞了熱鐵丸,吐又吐不出,吞又吞不下,蕩盡凡情,才能有個轉身時。

  世人對有無二字,總用二分法去了解,認為世間 總是有與無的對峙,是與非的不同,善與惡的分別,此實世人不能認識回家找到本來面目的根本原因。

  狗子有沒有佛性?“佛性”本來就不可 用有無二字說的,趙州禪師不得已,說有說無,不知大家能體會出有無之中道義否!

  (星雲禪話《沒時間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月 25, 2022 8:25 am
新老怪
狗子佛性(談錫永《公案點密》)

  《從容錄》舉:“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有。”僧云:“既有,為甚麼卻撞入這個皮袋?”州雲:“為他知而故犯。”

  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曰:“無”。僧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州雲:“為伊有業識在。”

  禪宗離一切相對,所以六祖慧能傳法,人來說有,他即說無;人來說是,他即說非。

  《入楞伽經》一開首便是大慧菩薩 問一百零八句,這一百零八句都是相對法,釋迦不答,再舉許多相對法,問大慧,為甚麼你不更問這些,這便是用反詰 來遮撥相對。


  如今趙州亦言,說有說無,只是隨機,既然他既說有,又說無,那便亦只是遮撥相對。
前僧問狗子佛性,分明是“明知故犯”;
後僧問狗子佛性,亦是“伊有業識在”。


  (談錫永《公案點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月 25, 2022 8:29 am
新老怪
狗子佛性(湛愚老人《心燈錄》)


  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曰:“無。”曰:“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州曰:“為伊有業識在。”已將無字說得明明白白,何必用參?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曰:“有。”曰:“既有,為什麼入這皮袋裡來?”州曰:“知而故犯。”


  此答不是要可憐他 因不知而誤犯。若知而故犯,則與南泉為牛為馬相同,怎敢以狗視之?後大慧杲教人參無字,說出許多不用那樣參,不用那樣參,絮絮叨叨,參者已為惑亂。我四十年 來見參無字者,不知退卻多少我。大慧杲是過來人,我不敢說他,後來這夥盲瞽漢,又不曾悟,也學大慧教人參無字,不知無個什麼?無字已經趙州說明,要參什麼?為什麼不直指 即心即佛,而勞人延捱歲月,而顯自家聰明?先輩已如此,何況流弊?而今只要開示親切,學者自然悟剎那際 即可令其開悟,哪裡要費時日?不具此手眼,而欲為人師,豈不自愧?我聞諸方 教我看無字,教人自家參去,不知到幾時得悟,深可憐憫。


  趙州“喫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真乾淨,了然,不勞疑,不勞信,不勞參,不勞擬議商量,不勞釋迦出世,不勞達摩西來,不勞絮絮叨叨四十九年之大藏,不勞叨叨絮絮 千七百公案之表彰,不勞安佛與眾生之名,不勞列十法界之序,合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一齊合掌念喫茶去,遂一齊休去,成一極樂世界。想趙州聞此言,必曰:惟湛愚會此,其餘皆未夢見在。

  (湛愚老人《心燈錄》卷三)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月 25, 2022 10:36 pm
二楞子
觀空,要從緣起處觀

用想像的,那是在打妄想

空,為什麼不用去否定它,也不用肯定它?

舉個生活中(緣起)的例子好了:

有一顆木瓜樹高 2.5 米, 想吃木瓜

跳一下,就可以採到一顆

但是等到木瓜樹長到3.5米了

跳一下 已經抓不到木瓜了

這時剛好有個3米的梯子,爬上去剛好可以採到

再過一年, 木瓜樹長到 5米了

這個時候 爬梯子也採不到了。

這時我們可以了解

需不需執著在「跳一下」或「3米梯」?

它們只是在因緣聚合時,才能表現出它們的作用

因緣不具足時,便無法展現它的作用,這就是空

所以當它有作用時,我們不要去執著要肯定它

因為它的作用只是暫時存在

但當它沒有作用之時,我們也不需去否定它

因為在如幻有的時侯,它也有如幻的功德

它不是幫您採到了木瓜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月 26, 2022 11:39 am
新老怪
淺談緣起

凡是由兩個或更多相同 或不相同的因素集合作用,而產生的事物、現象,我們稱它為相。
演變的過程 我們說是緣起。演變中的各種因素,我們稱它們為因緣。
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例如:一個水的分子 緣起於兩個氫和一個氧原子的化合作用。
水即是相,緣生於氫和氧的因緣;又如森林緣起於許許多多相同 或不相同花草樹木的集合。
大地由沙泥、大小石頭、各類礦物等因緣的混合而緣生。眾生的心境有苦悶、煩惱、憂慮、喜悅、憤怒、忌妒、怨恨等,皆緣起於心外 攀緣、執著、慾望、自我、貪婪、緣塵等因緣結合。
宇宙間所有精神及物質相,大至日月星辰,小至微塵,以及眾生意識心態,無一不是緣生。
  浪緣起於風與水等之作用,而風與水亦緣起於其它因素。故因緣生相,此相又成為別相的因緣。故相與相之間,皆有關聯。一相動、變,相相亦動、變。所有相皆不停的變動,永無停息。故說緣起一切相皆是變動無常,生滅不息。

  又說緣起性空。何謂性空?即沒有一個永恆,不生不滅的自體存在。
每件事物或現象,皆有生有滅,有去有來,無自性。
例如:眾生有生老病死的肉身;有生住異滅的世事與心境;又有成住壞空的物質世界,皆是緣生緣滅,性空。故一切相皆是虛幻、短暫,如曇花一現,如電亦如露,過眼雲煙,剎那來又剎那去,哪有一物 能常住不去?順境不常留,但逆境又何嘗能常住,得失勝敗,富貴貧賤轉眼空。
  世間事物本是無,皆由因緣生。例如:山林本無火,由於乾燥的氣候及乾枯草木,熾熱陽光等因緣而生火。煩惱亦本無,因心動攀緣而生。故《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若有所住即心動,心動即生念。故修心是件艱難之事,亦可說是大丈夫行為。


  緣起事物、現像往往令人驚訝、感嘆、恐慌、焦急、憎恨、憂郁等,令人措手不及,坐臥不安,損傷身心。若能瞭解緣起法,明白宇宙人生 如何運作演變,面對人生煩惱 或不愉快事件,自然比別人善於處理,心境亦比較安祥自在,不會長期 被煩惱所困。
  緣起法 非雜亂無章,它含有因緣果報意義。因素即是因緣或簡稱因,相即是果。怎麼樣的因緣即得怎麼樣的相。人因緣得人相,獸因緣得獸相。狗嘴因為沒有長象牙的因緣,所以不可能長出象牙。
  從因至果 演變過程,有些是很明顯,容易理解明白,而且可以眼見。
例如:從不會至會駕駛飛機。您能看到一位飛行員,從最初練習至 完全能單獨駕駛飛行之前因後果。但有些卻是奧秘難懂,肉眼見不得。例如:從獸因緣 至獸相的過程。眼睛看不見,凡人是難理解的。所以,眾生千萬莫以為見不得 而不信因果業報。一些高傲凡夫,自己不明白,又不信聖人言,自以為才智過人,不信因緣果報,後果不堪想像。

  釋迦牟尼佛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即已說緣起法。
敬佩佛祖的智慧,在幾乎沒有科學知識 之古老時代裡,即已經洞察 連許多現代人 不理解之宇宙人生實相。
筆者認為,要做個正信佛教徒 必須閱讀佛說緣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