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
畢竟空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一切之有為法與無為法,畢竟為空,名為畢竟空。智度論三十一曰:「畢竟空者,以有為空無為空破諸法無有遺餘,是名畢竟空。」又曰:「問曰:畢竟空無所有,則是性空。今何以重說?答曰:畢竟空者名為無有遺餘。性空者名為本來常爾。」仁王經良賁疏中一曰:「畢竟空者,謂諸法究竟不可得。」法華嘉祥疏九曰:「畢竟空是諸空中之王,故智度論云:性空菩薩所行,畢竟空是佛所行。」華嚴經離世間品曰:「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放光照三界,心法無不現。」
[佛光大辭典]
梵語 atyanta-śūnyatā。又作至竟空。十八空之一。意指諸法究竟不可得。亦即以空破諸法,使無遺餘,不執於一物。又大智度論卷三十一區別畢竟空與性空,謂畢竟空為無有遺餘,性空則是本來常爾;畢竟空多為諸佛所行,性空則為菩薩所行。亦即以空破諸法,畢竟不執於一物,三世清淨,為畢竟空;一切諸法自性空,眾緣和合似為有,若離眾緣,其性不可得,是為性空。中觀論疏卷一末釋畢竟空謂,眾生性邊亦如虛空,其中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脫者。以生死本自不生,故無往來;既無生死之往來,生何所滅,故稱為涅槃,故無解脫。所以生死涅槃畢竟皆空,故一切無生。又涅槃本自不生,生死亦本自不生,故稱一切不生。畢竟空者,若有生有不生,則非畢竟空。以一切無生,稱為畢竟空。〔大品般若經卷五問乘品、解深密經卷三、辯中邊論卷上、十八空論〕(參閱「十八空」353) p4737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十八空之一。又稱至竟空。指徹底的、究竟的空。《大品般若經》卷五〈問乘品〉云(大正8‧250c)︰「何等為畢竟空﹖畢竟名諸法畢竟不可得,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畢竟空。」《大智度論》卷三十一云(大正25‧289b)︰「畢竟空者,以有為空、無為空破諸法,令無有遺餘,是名畢竟空。如漏盡阿羅漢名畢竟清淨,阿那含乃至離無所有處欲,不名畢竟清淨。」
又,「畢竟空」和「性空」之間並不全然相同。關於二者的差別,《大智度論》云(大正25‧292b)︰
「畢竟空者,名為無有遺餘;性空者,名為本來常爾。如水性冷,假火故熱,止火則還冷。畢竟空如虛空,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云何言同。復次諸法畢竟空,何以故﹖性不可得故。諸法性空,何以故﹖畢竟空故。復次性空多是菩薩所行,畢竟空多是諸佛所行。何以故﹖性空中,使有因緣和合,無有實性;畢竟空三世清淨。有如是等差別。」
〔參考資料〕 《解深密經》卷三;《辯中邊論》卷上;《顯揚聖教論》卷十五;《十八空論》;《大乘義章》卷二、卷四;《法華文句》卷九(上);《法界次第門》卷下之上;《三論玄義》;《大乘玄論》卷一、卷二、卷四;《中觀論疏》卷一(末)。
勝義有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一百卷十三頁云:云何勝義有?謂於其中,一切名言、一切施設、皆悉永斷,離諸戲論,離諸分別。善權方便、說為法性、真如、實際、空無我等。如菩薩地真實義品第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應知其相。
二解 雜集論三卷二頁云:云何勝義有?幾是勝義有?為何義故,觀勝義有耶?謂清淨所緣,是勝義有義。一切皆是勝義有。為捨執著清淨我相故;觀察勝義有。清淨所緣者:為得清淨,緣此境界;是最勝智所行義故。一切皆是勝義有者:以一切法、不離真如故。諸法無我性,是名真如。彼無我性。真實有故。
////
畢竟空三世清淨、如虛空,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性空中,使有因緣和合(依空立世界,國土,眾生),無有實性...性空,畢竟空,如虛空,此等皆空有雙融當無有見於偏空云云?!
辨正,究竟涅槃
Re: 辨正,究竟涅槃
一切法悉皆止息(無心定)
煩惱永斷太快樂,不行菩提道(古仙人道)不入佛智佛法不現前或現乃道諦所攝,俱解脫阿羅漢迴小向大三明六通是佛十力的開始,佛十力是六通三明的完成?!
二十二無減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唯識論十謂如來四智相應之心品定有二十二法,稱之曰二十二無減: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是心所中之五徧行也),六欲,七勝解,八念,九定,十慧(是心所中之五別境也),十一信,十二慚,十三愧,十四無貪,十五無瞋,十六無痴,十七精進,十八輕安,十九不放逸,二十行捨,二十一不害(已上心所中十一善也),再加心王之一為二十二。
[佛光大辭典]
如來四智相應之心品定有二十二法,稱為二十二無減。即作意、觸、受、想、思、欲、勝解、念、定、慧、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及心王。其中,前五者乃心所中之五遍行,次五者為心所中之五別境,復次十一者為心所中之十一善。〔成唯識論卷十〕 p171
佛十力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指佛陀。「十力」是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種智力:(1)處、非處智力:完全了知什麼是有道理、可能的(「斯有是處」),什麼是沒道理、不可能的(「無有是處」)。(2)業異熟智力:完全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因果業報。(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完全了知各種禪定境界,這些定境要怎麼入手、有哪些深淺的層次、有哪些因緣能阻礙或成就這些定境。(4)根上下智力:完全了知眾生的根器好壞。(5)種種意解智力:完全了知眾生的各種意向。(6)種種界智力:完全了知世間與眾生的各種差別、分類。(7)遍趣行智力:完全了知有什麼途徑能通往什麼結果。(8)宿住隨念智力:完全了知而能憶念自己及眾生的過去世。(9)死生智力:完全了知眾生未來世的往生去處,以及導致往生這些去處的善惡因緣。(10)漏盡智力:完全自知自證得漏盡,斷盡煩惱。詳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84經。
三明六通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三明與六通。阿羅漢所具之德也。觀無量壽經曰:「聞眾音聲讚嘆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阿含辭典(莊春江)]
參看「三明」、「六神通」。
三明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盡明(漏盡神通)。
[阿含辭典(莊春江)]
指證得宿命神通、天眼神通、漏盡神通(即解脫),另譯為「三達、三達證、三達智、三昧達、三明達」(tisso vijjā)。(相關詞「三明者」)
[佛光大辭典]
梵語 tri-vidya,巴利語 ti-vijjā。(一)又作三達、三證法。達於無學位,除盡愚闇,而於三事通達無礙之智明。即:(1)宿命智證明(梵 pūrva-nivāsānusmrti-jñāna-sāksāt-kriya-vidyā),又作宿住隨念智作證明、宿住智證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即明白了知我及眾生一生乃至百千萬億生之相狀之智慧。(2)生死智證明(梵 cyuty-upapatti-jñāna-sāksāt-kriya-vidyā),又作死生智證明、天眼明、天眼智。即了知眾生死時生時、善色惡色,或由邪法因緣成就惡行,命終生惡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緣成就善行,命終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狀之智慧。(3)漏盡智證明(梵 āsrava-ksaya-jñāna-sāksāt-kriya-vidyā),又作漏盡智明、漏盡明、漏盡智。即了知如實證得四諦之理,解脫漏心,滅除一切煩惱等之智慧。
又依大毘婆沙論卷一○二載,宿命明見過去事而生厭離,天眼明見未來事而生厭離,漏盡明既已厭離,乃欣樂涅槃;此外,宿命明可斷除常見,天眼明可斷除斷見,漏盡明則遠離此二邊而安住於中道。若與六神通相配,則此三明依序以六通之第五、第二、第六為自性。〔雜阿含經卷三十一、大智度論卷二、集異門足論卷三、卷十五、雜阿毘曇心論卷六、俱舍論卷二十七〕(參閱「六神通」1290)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十四卷七頁云:又有三明,當知為顯於前後中際斷常二邊邪執現法涅槃愚癡沙門婆羅門無明性故;建立三明。
二解 瑜伽九十二卷六頁云:行於三世無忘失住最勝義故;三種所緣境差別故;說名三明。
三解 俱舍論二十七卷十二頁云:如契經說:無學三明,彼於六通,以何為性?頌曰:第五二六明,治三際愚故。後真二假說,學有闇非明。論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如其次第,以無學位,攝第五二六通,為其自性。六中三種獨名明者,如次對治三際愚故。謂宿住智,通治前際愚;死生智,通治後際愚;漏盡智,通治中際愚。此三皆名無學明者,俱在無學身中起故。於中最後,容有是真。通無漏故。餘二、假說。體唯非學非無學故。有學身中,有愚闇故;雖有前二;不立為明。雖有暫時伏滅愚闇;後還被蔽,故不名明。
四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卷十五頁云:問;何故六通中,三、立為明,三、不立為明耶?答:神境智證通,如工巧處轉;天耳智證通,唯能取聲;他心智證通,唯取自相。無勝用故,不立為明。後之三通,皆有勝用;故立為明。勝用者,謂皆能隨順厭捨生死,皆能引發殊勝功德,皆能趣向畢竟涅槃。問:云何後三通皆有此勝用?答:第四宿住隨念智證通,見前際事,深生厭離。第五死生智證通,見後際事,深生厭離。第六漏盡智證通,既厭離已;欣樂涅槃。由此皆能隨順厭捨生死;乃至皆能趣向畢竟涅槃。復次第四通,見前際自衰損事,深生厭離。第五通、見後際他衰損事,深生厭離。第六通、既厭離已;欣樂涅槃。由此皆有前三勝用。復次第四通、見前際種種相續諸蘊界處,深生厭離。第五通、見後際種種散壞諸蘊界處,深生厭離。第六通、既厭離已;欣樂涅槃。由此皆有前三勝用。復次第四通、能除常見。第五通、能除斷見。第六通、既離二邊,安住中道。由此皆有前三勝用。復次第四通、能引空解脫門。第五通、能引無願解脫門。第六通、能引無相解脫門。由此皆有前三勝用。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後之三通,皆有勝用。故六通內,偏立為明。集異門論,作如是說:有三種無學明。一、無學宿住隨念智證明。謂知諸有情,行有相續無學智。二、無學死生智證明。謂知諸有情,自業勝劣無學智。三、無學漏盡智證明。謂知漏盡無學智。
五解 集異門論三卷三頁云:明云何?答:無學三明。何等為三?一者、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二者、無學死生智作證明。三者、無學漏盡智作證明。是謂明。
六解 集異門論六卷八頁云:三明者:謂無學三明。一、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二、無學死生智作證明。三、無學漏盡智作證明。云何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答:如實憶知諸宿住事。謂如實憶知過去世、或一生、或十生、或百生、或千生、或百千生、或多百生、或多千生、或多百千生,或壞劫,或成劫,或壞成劫,或多壞劫。或多成劫,或多壞成劫,我於如是有情聚中,曾作如是名,如是種,如是姓,曾食如是食,曾受如是苦,如是樂,曾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量邊際,我曾從彼處死,生於此處,復從此處死,生於彼處。於如是等,若形相,若因緣,若言說,無量種宿住事,皆能隨念,如實憶知。是名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問:此中何者是明?答:知前生相續智是名明。云何無學死生智作證明?答:以淨天眼,超過於人,見諸有情死時生時,若好色,若惡色,若劣,若勝,若往善趣,若往惡趣。如是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發起邪見,毀謗賢聖,成就邪見業法受因;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地獄中。如是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語妙行,成就意妙行,發起正見,讚歎賢聖,成就正見業法受因;由此因緣,身壞命終,昇諸善趣,生於天中。於如是等諸有情類業果差別,皆如實知。是名無學死生智作證明。問:此中何者是明?答:知自業智是名明。云何無學漏盡智作證明?答:如實知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趣苦滅道聖諦。彼如是知如是見,心解脫,欲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已;如實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無學漏盡智作證明。問:此中何者是明?答:知漏盡智是名明。
煩惱永斷太快樂,不行菩提道(古仙人道)不入佛智佛法不現前或現乃道諦所攝,俱解脫阿羅漢迴小向大三明六通是佛十力的開始,佛十力是六通三明的完成?!
二十二無減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唯識論十謂如來四智相應之心品定有二十二法,稱之曰二十二無減: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是心所中之五徧行也),六欲,七勝解,八念,九定,十慧(是心所中之五別境也),十一信,十二慚,十三愧,十四無貪,十五無瞋,十六無痴,十七精進,十八輕安,十九不放逸,二十行捨,二十一不害(已上心所中十一善也),再加心王之一為二十二。
[佛光大辭典]
如來四智相應之心品定有二十二法,稱為二十二無減。即作意、觸、受、想、思、欲、勝解、念、定、慧、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及心王。其中,前五者乃心所中之五遍行,次五者為心所中之五別境,復次十一者為心所中之十一善。〔成唯識論卷十〕 p171
佛十力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指佛陀。「十力」是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種智力:(1)處、非處智力:完全了知什麼是有道理、可能的(「斯有是處」),什麼是沒道理、不可能的(「無有是處」)。(2)業異熟智力:完全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因果業報。(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完全了知各種禪定境界,這些定境要怎麼入手、有哪些深淺的層次、有哪些因緣能阻礙或成就這些定境。(4)根上下智力:完全了知眾生的根器好壞。(5)種種意解智力:完全了知眾生的各種意向。(6)種種界智力:完全了知世間與眾生的各種差別、分類。(7)遍趣行智力:完全了知有什麼途徑能通往什麼結果。(8)宿住隨念智力:完全了知而能憶念自己及眾生的過去世。(9)死生智力:完全了知眾生未來世的往生去處,以及導致往生這些去處的善惡因緣。(10)漏盡智力:完全自知自證得漏盡,斷盡煩惱。詳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84經。
三明六通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三明與六通。阿羅漢所具之德也。觀無量壽經曰:「聞眾音聲讚嘆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阿含辭典(莊春江)]
參看「三明」、「六神通」。
三明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盡明(漏盡神通)。
[阿含辭典(莊春江)]
指證得宿命神通、天眼神通、漏盡神通(即解脫),另譯為「三達、三達證、三達智、三昧達、三明達」(tisso vijjā)。(相關詞「三明者」)
[佛光大辭典]
梵語 tri-vidya,巴利語 ti-vijjā。(一)又作三達、三證法。達於無學位,除盡愚闇,而於三事通達無礙之智明。即:(1)宿命智證明(梵 pūrva-nivāsānusmrti-jñāna-sāksāt-kriya-vidyā),又作宿住隨念智作證明、宿住智證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即明白了知我及眾生一生乃至百千萬億生之相狀之智慧。(2)生死智證明(梵 cyuty-upapatti-jñāna-sāksāt-kriya-vidyā),又作死生智證明、天眼明、天眼智。即了知眾生死時生時、善色惡色,或由邪法因緣成就惡行,命終生惡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緣成就善行,命終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狀之智慧。(3)漏盡智證明(梵 āsrava-ksaya-jñāna-sāksāt-kriya-vidyā),又作漏盡智明、漏盡明、漏盡智。即了知如實證得四諦之理,解脫漏心,滅除一切煩惱等之智慧。
又依大毘婆沙論卷一○二載,宿命明見過去事而生厭離,天眼明見未來事而生厭離,漏盡明既已厭離,乃欣樂涅槃;此外,宿命明可斷除常見,天眼明可斷除斷見,漏盡明則遠離此二邊而安住於中道。若與六神通相配,則此三明依序以六通之第五、第二、第六為自性。〔雜阿含經卷三十一、大智度論卷二、集異門足論卷三、卷十五、雜阿毘曇心論卷六、俱舍論卷二十七〕(參閱「六神通」1290)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十四卷七頁云:又有三明,當知為顯於前後中際斷常二邊邪執現法涅槃愚癡沙門婆羅門無明性故;建立三明。
二解 瑜伽九十二卷六頁云:行於三世無忘失住最勝義故;三種所緣境差別故;說名三明。
三解 俱舍論二十七卷十二頁云:如契經說:無學三明,彼於六通,以何為性?頌曰:第五二六明,治三際愚故。後真二假說,學有闇非明。論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如其次第,以無學位,攝第五二六通,為其自性。六中三種獨名明者,如次對治三際愚故。謂宿住智,通治前際愚;死生智,通治後際愚;漏盡智,通治中際愚。此三皆名無學明者,俱在無學身中起故。於中最後,容有是真。通無漏故。餘二、假說。體唯非學非無學故。有學身中,有愚闇故;雖有前二;不立為明。雖有暫時伏滅愚闇;後還被蔽,故不名明。
四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卷十五頁云:問;何故六通中,三、立為明,三、不立為明耶?答:神境智證通,如工巧處轉;天耳智證通,唯能取聲;他心智證通,唯取自相。無勝用故,不立為明。後之三通,皆有勝用;故立為明。勝用者,謂皆能隨順厭捨生死,皆能引發殊勝功德,皆能趣向畢竟涅槃。問:云何後三通皆有此勝用?答:第四宿住隨念智證通,見前際事,深生厭離。第五死生智證通,見後際事,深生厭離。第六漏盡智證通,既厭離已;欣樂涅槃。由此皆能隨順厭捨生死;乃至皆能趣向畢竟涅槃。復次第四通,見前際自衰損事,深生厭離。第五通、見後際他衰損事,深生厭離。第六通、既厭離已;欣樂涅槃。由此皆有前三勝用。復次第四通、見前際種種相續諸蘊界處,深生厭離。第五通、見後際種種散壞諸蘊界處,深生厭離。第六通、既厭離已;欣樂涅槃。由此皆有前三勝用。復次第四通、能除常見。第五通、能除斷見。第六通、既離二邊,安住中道。由此皆有前三勝用。復次第四通、能引空解脫門。第五通、能引無願解脫門。第六通、能引無相解脫門。由此皆有前三勝用。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後之三通,皆有勝用。故六通內,偏立為明。集異門論,作如是說:有三種無學明。一、無學宿住隨念智證明。謂知諸有情,行有相續無學智。二、無學死生智證明。謂知諸有情,自業勝劣無學智。三、無學漏盡智證明。謂知漏盡無學智。
五解 集異門論三卷三頁云:明云何?答:無學三明。何等為三?一者、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二者、無學死生智作證明。三者、無學漏盡智作證明。是謂明。
六解 集異門論六卷八頁云:三明者:謂無學三明。一、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二、無學死生智作證明。三、無學漏盡智作證明。云何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答:如實憶知諸宿住事。謂如實憶知過去世、或一生、或十生、或百生、或千生、或百千生、或多百生、或多千生、或多百千生,或壞劫,或成劫,或壞成劫,或多壞劫。或多成劫,或多壞成劫,我於如是有情聚中,曾作如是名,如是種,如是姓,曾食如是食,曾受如是苦,如是樂,曾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量邊際,我曾從彼處死,生於此處,復從此處死,生於彼處。於如是等,若形相,若因緣,若言說,無量種宿住事,皆能隨念,如實憶知。是名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問:此中何者是明?答:知前生相續智是名明。云何無學死生智作證明?答:以淨天眼,超過於人,見諸有情死時生時,若好色,若惡色,若劣,若勝,若往善趣,若往惡趣。如是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發起邪見,毀謗賢聖,成就邪見業法受因;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地獄中。如是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語妙行,成就意妙行,發起正見,讚歎賢聖,成就正見業法受因;由此因緣,身壞命終,昇諸善趣,生於天中。於如是等諸有情類業果差別,皆如實知。是名無學死生智作證明。問:此中何者是明?答:知自業智是名明。云何無學漏盡智作證明?答:如實知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趣苦滅道聖諦。彼如是知如是見,心解脫,欲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已;如實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無學漏盡智作證明。問:此中何者是明?答:知漏盡智是名明。
-
- 文章: 6265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辨正,究竟涅槃
善哉,善哉!!!
心解脫,欲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已;
如實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無學漏盡智作證明。
問:此中何者是明?
答:知漏盡智是名明。
如實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知如真。
心解脫,欲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已;
如實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無學漏盡智作證明。
問:此中何者是明?
答:知漏盡智是名明。
如實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知如真。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辨正,究竟涅槃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0852b07] 如是我聞:
[0852b07]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諸菩薩摩訶薩眾而共圍繞。
[0852b10] 爾時,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佛會中,而此菩薩摩訶薩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見五蘊自性皆空。
[0852b14] 爾時,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樂欲修學者,當云何學?」
[0852b17] 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尊者舍利子言:
[0852b17] 「汝今諦聽,為汝宣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者,當觀五蘊自性皆空。何名五蘊自性空耶?所謂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無異於空,空無異於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0852b22] 「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無所生無所滅,無垢染無清淨,無增長無損減。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無眼識界,乃至無意界無意識界;無無明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無所得,亦無無得。
[0852b28] 「舍利子!由是無得故,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故,心無所著亦無罣礙;以無著無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妄想,究竟圓寂。所有三世諸佛依此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852c04] 「是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廣大明、是無上明、是無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惱,是即真實無虛妄法,諸修學者當如是學。我今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大明曰:
[0852c09] 「怛[寧*也](切身)他(引)(一句) 唵(引) 誐帝(引) 誐帝(引引)(二) 播(引)囉誐帝(引)(三) 播(引)囉僧誐帝(引)(四) 冐提 莎(引)賀(引)(五)
[0852c11]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若能誦是般若波羅蜜多明句,是即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0852c13] 爾時,世尊從三摩地安詳而起,讚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是即真實最上究竟,一切如來亦皆隨喜。」
[0852c17] 佛說此經已,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并諸苾芻,乃至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0852b07] 如是我聞:
[0852b07]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諸菩薩摩訶薩眾而共圍繞。
[0852b10] 爾時,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佛會中,而此菩薩摩訶薩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見五蘊自性皆空。
[0852b14] 爾時,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樂欲修學者,當云何學?」
[0852b17] 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尊者舍利子言:
[0852b17] 「汝今諦聽,為汝宣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者,當觀五蘊自性皆空。何名五蘊自性空耶?所謂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無異於空,空無異於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0852b22] 「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無所生無所滅,無垢染無清淨,無增長無損減。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無眼識界,乃至無意界無意識界;無無明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無所得,亦無無得。
[0852b28] 「舍利子!由是無得故,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故,心無所著亦無罣礙;以無著無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妄想,究竟圓寂。所有三世諸佛依此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852c04] 「是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廣大明、是無上明、是無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惱,是即真實無虛妄法,諸修學者當如是學。我今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大明曰:
[0852c09] 「怛[寧*也](切身)他(引)(一句) 唵(引) 誐帝(引) 誐帝(引引)(二) 播(引)囉誐帝(引)(三) 播(引)囉僧誐帝(引)(四) 冐提 莎(引)賀(引)(五)
[0852c11]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若能誦是般若波羅蜜多明句,是即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0852c13] 爾時,世尊從三摩地安詳而起,讚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是即真實最上究竟,一切如來亦皆隨喜。」
[0852c17] 佛說此經已,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并諸苾芻,乃至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辨正,究竟涅槃
而此菩薩摩訶薩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見五蘊自性皆空。
===
這是經文喔
想到外道癡深再癡深又癡深老楊解釋五蘊解空的空
又想到佛陀駡愚痴人
以何緣故論甚深空法
論了數十年
還是癡深再癡深又癡深
將滅盡定本屬道諦範疇
卻拿來與終極佛果究竟涅槃等同
又將究竟涅槃抹黑成究竟偏空涅槃
真是癡深再癡深又癡深
癡到無法再深
能有如此癡深的境界
都是從假會開始
人若開始假會
就與般若無緣
這個道理都不懂
還解什麼心經
先把癡經解通了
為何癡深再癡深又癡深
自己的癡深要先顧好
否則整天貼文度日
難免癡深纏身
===
這是經文喔
想到外道癡深再癡深又癡深老楊解釋五蘊解空的空
又想到佛陀駡愚痴人
以何緣故論甚深空法
論了數十年
還是癡深再癡深又癡深
將滅盡定本屬道諦範疇
卻拿來與終極佛果究竟涅槃等同
又將究竟涅槃抹黑成究竟偏空涅槃
真是癡深再癡深又癡深
癡到無法再深
能有如此癡深的境界
都是從假會開始
人若開始假會
就與般若無緣
這個道理都不懂
還解什麼心經
先把癡經解通了
為何癡深再癡深又癡深
自己的癡深要先顧好
否則整天貼文度日
難免癡深纏身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辨正,究竟涅槃
貼了幾年經文妙吉祥如意 寫: ↑週六 3月 12, 2022 7:14 pm 須深盜法經
時,彼須深語比丘言:「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
須深至佛處,白佛言:「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彼答我言:『不也,須深!』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我今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
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
須深盜法,陳述外道修佛起手功夫進路……
那麼,看看世尊如何調教須深——
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哈哈哈,小乘行者修禪定,就是如須深自述:(學離欲、惡不善法)入手!!
而這種被世尊否定的修佛功夫,終究落入犀牛法友強調( 覺悟到危險 )的小乘斬賊頭斷一切煩惱不生一法的獨覺阿羅漢究竟涅槃境界。此實非大乘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之精髓要妙!!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小乘行者「學離欲、惡不善法,因此心有怖畏,而罣礙在( 察覺到危險 )的心態是永遠(離不了我見)而生起智慧(般若)的!!
以上也就是心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所揭示的大乘修佛大奧秘了。
請參考雜阿含347(須深盜法經)
http://mahasati.weebly.com/122983862038 ... 29305.html
.
外道癡深老楊都不敢明說經文是何義
所以錯解非常離譜,也不知該面對何處錯解
求法心態散慢
無知連連看又非常衝動
造癡容易成智難
難怪會癡深再癡深又癡深
-
- 文章: 2528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辨正,究竟涅槃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講向九次第定)。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了法性空慧)。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了畢竟空)。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講向定慧等持)。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以啟發大悲心)。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講平等性智心無病)。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方名定慧等至)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辨正,究竟涅槃
究竟涅槃。(方名定慧等至)
==
還是癡深老楊的偏空涅槃而已
等至有個屁用
碰到外道癡深老楊都要波破功
==
還是癡深老楊的偏空涅槃而已
等至有個屁用
碰到外道癡深老楊都要波破功
-
- 文章: 2528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辨正,究竟涅槃
因行善根未皆成熟,終不中道證於實際。若時無上正等菩提,因行善根一切成熟,爾時菩薩方證實際,便得無上正等菩提。
==
這是經文說明因行善根一切成熟,爾時菩薩方證實際,便得無上正等菩提。
究竟涅槃與無上正等菩提是同時圓證,唯佛能之
==
這是經文說明因行善根一切成熟,爾時菩薩方證實際,便得無上正等菩提。
究竟涅槃與無上正等菩提是同時圓證,唯佛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