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百丈野狐(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舉:百丈和尚凡參次,有一老人常隨眾聽法,眾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師遂問:“面前立者復是何人?”老人云:“某甲非人也。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某甲對雲:'不落因果。'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遂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師曰:“不昧因果。”老人遂於言下大悟,作禮云:“某甲已脫狐身,住在山後,敢告和尚,乞依亡僧事例。”師令維那白椎告眾:“食後送亡僧。”大眾言議:“一眾皆安,涅槃堂又無人病,何故如是?”食後,只見師領眾至山後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火葬。(餘略)

  無門曰:不落因果.為甚墮野狐?不昧因果,為甚脫野狐?若向者裡著得一隻眼,便知得前百丈,贏得風流五百生!

  頌曰:不落不昧,兩採一賽,不昧不落,千錯萬錯。


  野老曰:落麼?昧麼?斷見隨流,遑論是大修行底人?其實,稍解教乘理諦的行者,根入塵觸,一撥便見;昧也得脫!落也得脫!只在是否真修行底人?難怪天童張牙舞爪,萬松尾骨彌露;倘若不為葛滕窩急著跳出;怎也不會迷卻狐群活計!

  大德!可識得野狐麼!看那鼻孔朝天的,頂門具眼的,還有那不是身孕,卻挺著大肚皮的;諾諾!何者不落因果?何者不昧因果?何者又恐畏五百年 披毛時辰?何者又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故而,野老有句:真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雲:不昧不落!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百丈野狐(明超《無門關夾注》)

百丈(唐,百丈山懷海禪師)野狐
  百丈和尚,凡參次(學人參問請教禪法的時間段),有一老人,常隨眾聽法。眾人退,老人亦退。
  忽一日不退。師(這裡指百丈禪師)遂問:“面前立者,复(又)是何人?”
  老人云:“諾(諾,答應之詞。答應得較慢說諾,答應得快時說唯)!某甲(自稱之詞,相當於說“我某某”)非人(不是人類)也。於(在)過去(往昔)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底(的)人(大修行人,指已經大徹大悟,脫離了生死輪迴的聖者)還落因果(受到善惡因果報應規律的製約)也無(還是不受 善惡因果報應規律的製約呢)?'某甲(我)對雲(回答說):'不落因果。'五百生(五百世投胎受生)墮(墮落到)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代替我)一轉語(幫助他人走出 困慣性思維困境的話語。由此撥開學人心頭的迷霧,心開悟解),貴(即遺,與後脫字意相同;或者為“遣”,意為使。)脫野狐(從野狐身的因果報應中解脫出來)。”
  遂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
  師云:“不昧因果。”
  老人於言下大悟。作禮云:“某甲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後。敢告和尚,乞依亡僧事例(依照處理亡僧的方式來處理我的後事)。”

  師令無維那(無維那,是百丈山懷海禪師座下的一位禪僧,擔任維那的職務。維那二字,系梵漢兼舉之詞。維,綱維,統理之義;那,為梵語karma-da^na(音譯羯磨陀那)之略譯。意譯授事,即以諸雜事指授於人。維那,又作都維那,舊稱悅眾、寺護,為寺中統理僧眾雜事之職僧)白槌告眾(敲擊楗槌法器以集合僧眾,然後告知大眾某事):“食後送亡僧。”大眾言議:“一眾皆安,涅槃堂(禪寺中專門安置老病僧人的住所)又無人病,何故如是?”食後,只見師領眾(帶領著僧眾),至山後岩下(懸崖下面),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火葬(依處理亡僧的方式舉行火葬)。

  師至晚上堂,舉前因緣。黃蘗便問:“古人錯只對(應對,回答)一轉語,墮(這裡指從人身墮落為畜生身)五百生(五百生的輪迴轉世)野狐身;轉轉不錯(每一次的轉語都沒有說錯),合作個甚麼(應當會做個什麼)?”

  師云:“近前來(走近我面前來)與伊道(給你說)。”黃蘗(黃檗希運禪師,懷海的得法弟子)遂近前,與(給)師一掌。師拍手笑雲:“將謂(原只以為)鬍鬚赤(那隻狐狸的鬍鬚是紅色的),更有赤須胡(還有一隻紅鬍鬚的狐狸。意思是說,原來狐狸老人和黃檗希運都已經開悟了)。”

  無門曰:“不落因果,為甚(為什麼)墮野狐?不昧因果,為甚脫野狐?若向者裡(這裡)著得一隻眼(用得上,打得開自己的智慧眼)。便知得前百丈(前面所說的百丈禪師的這一個野狐老人的公案故事),贏得(白白賺到)風流五百生(五百世的風流快活,自由自在的解脫境界)。

  頌曰:
不落、不昧,兩採一賽(一場比賽,兩方都獲勝)。
不昧、不落,千錯萬錯。

  頌文大意:真正開悟的人,無論是說不落,還是說不昧,都是完全正確的。
而對於沒有開悟的人來說,無論你是說不昧因果,還是說不落因果,同樣都完全是錯誤的。


  (明超《無門關夾注》)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阿賴耶識的功能分為四分:一、見分;二、相分;三、自證分;四、證自證分。
證自證分 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
自證分 是未破無始無明 而猶迷的佛性。即是佛性,雖然在迷,但終究能夠證道,即自體自證自用,所以叫做自證分。

相分 是由於真如不守自性,妄動而自生疑,迷住了本來智光 圓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無相真如 變成虛空四大的妄相,這虛空四大的妄相 復變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叢林了。所以說,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看起來是器世間,但卻均是我們第八識的相分 變現出來的。因有無明之故,使我們迷失了本性,佛性被無明包裹住,鑽進軀殼裏面,而執著這個少分的四大為自我,只認取這個身體才是我,才是自身,卻不識一切事物都是我,外面的器世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叢林等等,都是我們法身 四大種性所變現,都是我們自己,都是八識的相分。
把身外的多分的地水火風四大 一切物境 都認為是身外之物,不關我事,只識得色身為我,而不知空寂為我,把本來的智慧光明,變成為能見的妄見,豈不冤苦!倘若你精進用功,打破了無明,反璞歸真,識得本來面目,方知你的自性 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境物無不是你心王的王土。佛性無相,能大能小,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麼大,但並不在我性之外,俱是我們的圓明真性所顯現,屬於本性的相分。既然在我性之內,那麼不是我又是誰呢?既然是佛性所現,那麼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叢林等 器世間也是佛!

所謂見分,就是我們能看見事物的功能。但若看見事物,就執著在上面,則變為妄見了。如看見張長李矮,就住在張長李矮上,而不肯放手,這就是妄見了,這個妄見就是見分。
雖然是妄見,真如在迷中,迷失了本性,但佛性是不減的。只要我們精進用功,是能夠自己證到本體的,這就叫自證分。證自證分 就是恢復我們本來,證到真如佛性。這就是八識的四分。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既然我們知道了 這個四大色身 和外面的山河大地是一樣的,那麼,我們只要將妄心化空,回復真心,就能遍一切處,真正證到 一切法皆是我自己。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也就是經中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也。
故內五根、外六塵 統統是八識的相分,無一不是自己。
請看,誰有這麼富貴?而今既已聞到佛法,再不好好用功,豈不辜負了佛、菩薩和你自己?!因此,無論是參禪、念佛,還是修密,要成就則必須內脫身心、外除世界,才可以把相分和見分除掉,而返本還原。
反之,倘若執著身心、世界,則生死永遠不了。
我們用功的人,功夫做得好,這個虛幻妄身 勢必會消融無存。
所以宗下常說:「妄想消盡幻身融。」
妄想沒有了,這個幻身也就沒有了,幻妄身心無存,這個影子世界也隨之而消。
故而,見性時,虛空粉碎、大地平沈,一切都不可得。
但在不可得當中,並不是斷滅空,而有個了了靈知在。
這個了了靈知,是無能知、無所知的。
經云:「般若無知」,這個無知 是無所不知之真知,乃吾人之本來面目也。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一節是顯妙體之文,即顯示《心經》的主體,《心經》的主體是「諸法空相」。因諸法皆空有其名,而無實質,皆是我人真心 所變現的妙用,皆是真性——大圓鏡智中的影子。所以,一切不可得、不可求。既然是空,當然也就沒有生滅了。既然沒有生滅,又有什麼垢淨和增減呢?「是諸法空相」——這五蘊法當體 是真空之相。
「相」字應作「義」字解,即諸法皆是「空無所有」之義。五蘊法是諸法之總,五蘊既空,諸法當體 也就是真空無疑了。並不是指諸法之外別具空相。諸法就是空,空就是諸法。


凡夫的知見,總以諸法各具形象,就執為實有。因為一切都有形象,杯子有杯子的形象,衣裳有衣裳的形象,房子有房子的形象,以為都是實有。其實,這些相 都是真空的空性所成。所謂「空體」、「空性」者,就是我們的佛性。
因為它是妙有真空,而不是頑空,所以它能夠應緣現相。雖然應緣現相,但一切法都不可得,雖有相卻是假相,不要執著它,所以叫做空體、空性,當體是空而不是實。佛為了不使弟子們 迷執世法的生滅、增減、垢淨為實有,進一步明確地指出 諸法全是真空之相,本無生滅、增減、垢淨可言,故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況且,生滅、垢淨、增減都是一一相對的。
凡是相對的東西都是「依他」而有,所以都不永恒、都是虛假的。絕對的才永恒、才真實。佛性是絕對的,所以是永恒的、真實不虛的。佛性沒有生滅、垢淨、增減之理。

佛在講《方等經》的時候說:「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而以凡夫的一般迷執妄想而言,沒有一個不認為有生有滅。他們認為,人的一生一死、草木春生秋謝等等景象 都清清楚楚地歷然在目,怎麼可以說 是不生不滅呢?豈不知,這完全是人的妄想執著的偏執之心所致。

龍樹菩薩在《中論·觀去來品》中說:「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我們同樣 可以用這樣的道理來解釋「無生」:「已生無有生,未生亦無生。離已生未生,生時亦無生。」什麼意思呢?
譬如,春天的草,已長出一尺高了,因草已生出來,故名為春草,那就不能稱它為生了。換句話說,既然草已長成,生的過程 已經消失、已經沒有了,還談什麼生呢?所以,「已生無有生」。本來這草 可以長兩尺高,眼前只長了一尺,還有一尺沒生出來,既然還沒有生,就沒有生的現象 表現出來,亦不能稱之為生,故云「未生亦無生」。以此推理,既然已生的草不能謂之生,未生的草 也不能謂之生,生相是飄渺不可得的。離開這個已生、未生,只說「生的時候」吧。既然已經離開了已生、未生——「離已生未生」,那還有什麼「生的時候」可說呢——「生時亦未生」。所以「生」是了不可得的。此即無生之理。


前面我們講了,生、滅是相對的。那麼,我們同樣可以用這個偈子來解釋不滅的道理:「已滅無有滅,未滅亦無滅,離已滅未滅,滅時亦無滅。」我們明白了 不生不滅的道理,就可以舉一反三,將其他的相對概念,統統破除了。佛明確地告訴我們,凡是相對而有的,都是虛無飄渺、不真實的,都不要去追逐、執取,枉費精力。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佛教導我們大家 迷途知返,回復本來,歸家穩坐。我們只要能回頭,就不難證成大道。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唐朝有個龐蘊居士,一家四口都圓證大道了。他說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偈子:「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圞圓,共說無生話。」因為他們一家都修證有成,所以,不屑做那種世俗的婚禮之事了,兒子不結婚,女兒不嫁人,全家相聚共說「無生話」。你看這有多少妙趣,全家都證到無生法忍了。

宋朝的大慧宗杲(妙喜)禪師 寫信開示當時的羅快然居士,有下面一段話:
昔龐居士有言:「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圞圓,共說無生話。」
後來,元豐間,有個士人,謂之無為居士,姓楊、名傑、字次公。嘗參前輩,於宗門中有真實得力處。曾和龐公此偈云:「男大須婚,女長須嫁,討甚閒工夫?更說無生話!」
這兩個俗漢子,將他十方常住一片田地,不向官中印契,各自分疆列界,道我知有,而時時向無佛處稱尊。當時亦有個不平的,謂之海印信禪師,時住蘇州定慧。因見無為此偈,亦有一偈曰:「我無男婚,亦無女嫁,困來便打眠,管甚無生話。」

這三個老漢說此三偈,快然居士開眼也著、合眼也著、不開不合也著。
妙喜見得,冷地看。看則不無,畢竟快然居士 向開眼處著到耶、合眼處著到耶、不開不合處著到耶?
若在開眼處著到,則落在龐公圈裏;
在合眼處著到,則落在楊無為圈裏;
在不開不合處著到,則落在海印禪師圈裏。
快然見恁麼說,定道「總不恁麼」。若總不恁麼,又落在妙喜圈裏。
要出三老圈 則易,要出妙喜圈則難。快然畢竟如何出得?
待歸延平嫁了女,卻緩緩地來為你說破。因記得古德一偈,並書其後,庶幾快然不在中途躲根,亦老婆心之切耳。偈曰:「學道如鑽火,逢煙未可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更有一個問頭:「且哪里是快然歸的家?」若透得這一問,男婚女嫁都在裏許;若未識得家,且業識茫茫,盡在外邊走!亦怪妙喜不得。

法性的妙用 是無邊的,可以各顯身手,隨機變化。我們也不讓古人專美,不妨再續一偈,以和古人相見:「有男亦婚,有女亦嫁,子子復孫孫,是說無生話。」
前面我們說過,無為而無所不為,不是不能做事,只要心沒有粘著,任何對大眾有益的事都可以做。故「有男亦婚,有女亦嫁」。結了婚,則會有孩子,孩子再養孫子,子子孫孫,綿延不絕。這個子子孫孫,生生不已,就是無生,就是佛性的妙用。
因為無生 並不是死的不生,假如認為無生是死在那裏不動,那就是小乘法了,就是有餘涅槃,而未了變易生死。須知,無生是能夠活用而不著。儘管在六道中 頭出頭沒、生生不已,而不見有生,生而不生,儘管變而心不易,這才能了變易生死。
所以,成佛是妙用重重、自在無礙。
泛如來寂滅之海,遊戲三昧而不厭,才是真正的無生法忍。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這個「諸法空相」的「相」字應作「意義」解,而不要作為形相、相貌講。若以形相來解,就壞了,諸法還有個空相在!那麼,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有形事物 怎麼會空得徹底呢?!須知此相仍是假相,是不可取、不可得的,所以稱之為空。
前面我們也講了,所謂空者,首先是因緣所成。一切法都無自體、無自性,即「緣起性空」。進一步講,這一切法,不論是色法 還是心法,都是當人的真空妙有真性。都是我們的自性所顯現、所造成的,是大眾的化身佛。
《楞嚴經》說:真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它無所不在。本來真心 是無量無邊的。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具。它遍一切處、遍一切物。現在卻被無明封固,潛入四大,而為妄心、而為有知,則以這少分的四大為我身。這樣,就把靈明真空 變為頑空,在頑空中 成就了四大妄色,使本有的智光 轉為妄見。真心被無明封固了,則由大變小,不能遍一切處、一切物,而只能遍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有知,其餘的就不能知了。從而,妄心就有處所了,就在我們身體之內。一切一切都變小了,心量也變小了。就像流水,本來是流動無礙的,一旦結成冰,就不能流動,凝固住了。只有冰化成水,才可以流動。所以,我們只有 打破這個妄想執著,把無明破了之後,真心的封固就被打破了,就恢復了真心,那麼,就會遍一切處,遍一切物。

禪宗有個公案很妙。有一個「靈性」執著我相,附在了一個將要倒塌的破灶上,以灶為身,使灶顯靈。於是,有很多鄉下人祭祀它、供它、求它,希望能幫忙 解決種種疑難問題。這個靈性 由於貪鄉下人的供養,而且好食血腥之物,也就隨鄉人的要求,大顯神通。頓時,一傳十、十傳百,鄉人都殺牛宰羊 供養這個破灶。
有位禪師(慧安國師的弟子)恰好路過此地,他看鄉下人這麼愚癡,而附在灶上的靈性欲望如此熾盛,不惜殺生害命,太不像話了!於是,他油然生起大悲心,要度化這個附灶的靈性。他拿起禪杖,在灶上敲了三下,說道:「此灶只是泥瓦合成,聖從何來?靈從何起?恁麼烹宰物命!」其意是告誡這個靈性,你本來是遍一切處、妙用無邊的,可你卻執著在這個泥水磚瓦合成的破灶上,為泥土所拘,受鄉人的供養,殺生害命,看似享受,實在是造業,將來定會受報無窮。問它靈從何起?
即是點醒它,靈不在這個磚瓦泥土的灶上,而在你的佛性邊,趁現在無色身之累,趕快回光返照,認識佛性,即能遍一切處,自在逍遙而無往不利矣。禪師又敲了三下,這個灶就一下子倒塌了。靈性現身,給禪師頂禮,感謝說:「我本此廟灶神,久受業報。今日蒙師說無生法,得脫此處,生在天中,特來致謝。」由此,禪師得名為「破灶墮和尚」。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一切精靈 都能附在草木磚瓦上而顯靈,就像我們這個妄心 納在肉身裏面,但只能遍這個肉身,而不能遍其他的地方。因為執著了 這個身體是我,卻不知身外的一切都是我,這是多麼愚昧無知呵!
古德云:「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就是說,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都是我們自性的妙用。
「萬相叢中獨露身」,山河大地儘是法王身。佛性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只因我們妄想執著之故,不知道佛性遍一切處,只曉得這個肉身。於是,「無處不在」就變為「有處所在」了。把大到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遍一切物的佛性,變成小得只能遍這個肉身。這不是太可惜了嗎?所以佛喚醒諸弟子說「是諸法空相」!就是說,一切法 都不可得,都是空的,都不要執著。

但一法不立,並不是虛無斷滅。因一切法 都是自性所顯現,故離性無法。一切色法既 然沒有自體,是自性所顯現,那麼,所有的是非、好壞、分別等等見解 都是幻心假定而成的,一切皆空!然而性非斷滅,它是能夠應緣 現相起用的。所以一切不廢,不能偏空廢有,須融入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因為離色 不能顯空,離事不能顯理,離空不能成色,離體不能成相。如此會入不二,才名大覺。


譬如善、惡兩義。凡夫不知善惡 皆由於心的分別;外道知善惡 而嚴厲對持;二乘則慕善過切,以遠離諸惡為究竟;菩薩通達 善惡的妙用,而起種種方便;佛非善非惡,二心本空,隨機而現菩薩形,起種種方便 救度眾生。
這五等分別,即是:凡夫不知善和惡本 無一定的界線,不曉得一切善、一切惡都是自心的分別,不知其心。
外道知心而不見所以。
二乘明悟本心,但沒有徹底,所以,皆不名覺。
菩薩明心而覺不圓。
佛大覺圓成。其實,這五等雖有分別,皆同體一性,無二無別。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性和心不可強分為二,也不可視之為一。
猶如鏡是性,鏡與外境相對而現影,這個影就是心。
影非無,但不可著實,因為外境若沒了,影也就沒了,這個影是虛幻的。
幻影之心,時而明、時而暗、時而迷、時而解,所以叫做無明。
因為明暗、迷解都是我們的妄心分別,故都是幻。
既然是幻,那麼這個知幻者 以有相對故,也是幻。所以皆不可得。
鏡裏面的幻影,不論其美與醜,都與鏡子沒有妨礙、沒有關係,因為照體不動故。
同理,人之身心,或聖或凡,或美或醜,不論是善、還是惡,不論是無明、還是覺悟,
對於自性來說,皆沒有妨礙,實在是沒有任何關係。
所以《心經》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百丈野狐(林清玄《境明·千里皆明》)

  法師為我說了一個公案。
  唐朝潮洪洲百丈山大智禪師懷海,人稱百丈禪師,他是唐代的大和尚,始創了中國禪門的規矩,稱為“百丈清規”,是中國的高僧之一。
  這位百丈禪師善於講經說法,他所居的百丈山雖山峻極五千尺,但禪客無遠不至,為了聽百丈一席法,堂室每天爆滿。
  百丈禪師升座說法的時候,常常有一位老人也隨眾聽法,法會一散,這老人也就隨眾散去了。
  有一天,老人聽完法後卻不離去,站在當地似有疑惑,百丈問說:“站在前面的是誰?”
  “我是一隻狐狸,”老人說:“過去迦葉佛駐世的時候,我曾經住在這個山里修道,和你一樣講經說法,有一位修行的人來向我問法,他問我:'大修行的人還會落到因果裡面去嗎?'我回答說:'不落因果。'因為答錯了這句話,我死後便墜入畜生道,做了五百世的野狐狸,現在我做野狐狸的時間已經到了,能否請和尚開示,回答我這個問題:'大修行的人還會落在因果裡面去嗎?'讓我脫下這野狐的身體。”
  百丈說:“不昧因果。”
  老人當下大悟,稱謝而去。
  第二天,百丈率徒弟在後山 找到一具野狐狸的屍體,死狀安詳,身體柔軟,知道它是昨日問法的狐狸,他對門人說:“真吾徒也!”

  說到這裡,法師閉目沉思,再睜開眼睛時目光清亮,他說:“光是一字之差,就墮入惡趣,做了五百世狐狸,我們在傳播智慧時豈可不慎!”

  照佛法的說法,大修行者 也不可能超越因果,他仍然在因果之中,不能不“落”,只能不“昧”,
不昧,是對因果了了分明,得善果時不以為樂,受惡果時不以為苦,這才是真修行者的態度。
  “所以一心想傳播也不一定是對的,這就是為什麼世尊講八正道的原因了。”法師說。
  “什麼是八正道呢?”
  “八正道,就是八條修聖的道法。一是正見,即正確的知見。二是正思惟,即正確的思考。三是正語,即正當的言語。四是正業,即正當的行為。五是正命,即正當的職業。六是正精進,即正當的努力。七是正念,即正確的觀念。八是正定,即正確的禪定。一點點不正,就落入邪見了。為什麼正這樣重要,就像我們看火車的鐵軌起頭只要稍微偏斜,火車開到遠方,已經十萬八千里了。這是為什麼不昧不能是不落的原因了。”
  聽到法師的一席話,想起我們每日言語,禁不住滿頭大汗。
  “那隻野狐狸 雖然對修行者說錯了話,他的動機 至少是良善的,假如有一個人 在教導別人時動機不良,又會如何?”我問。

  (林清玄《境明·千里皆明》)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