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百丈野狐(煢絕老人《天奇直注天童覺和尚頌古》)

  百丈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大眾散去一日不去。丈問。立者何人。老云。某甲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有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對他道不落因果。墮野狐身五百生(見師越格逾常之手。所以捨己從人。出前希後之請)。今請和尚代一轉語。丈雲。不昧因果(前之撥無。後之拈轉。使他直下免滯空無)。老人言下大悟(果爾英俊不負其旨)。
  (主意拈轉話頭。旨明機見而作)。總結(隨緣得旨)。

一尺水。一丈波(虛詐不實)。
五百生前不奈何(因妄感報)。
不落不昧商量也。依前撞入葛藤窩(曾有二僧講曰。不落何墮。不昧何脫。如此葛藤。總未剿絕。意須超群。未出言思。故曰依前撞入)。
阿呵呵。會也麼(天童出自胸襟。當央直示。問你諸人。這笑是不落是不昧。若向這裡會得。免去二邊奔競)。若是你灑灑落落(若是你不逐二邊 自然酒落)。
不妨我哆哆和和(此是嬰兒學語之貌。不落不昧 總皆自在。先之雙奪二俱不存。後之雙縱二俱任意)。
神歌社舞自成曲。拍手其間唱哩囉(若然如此。這邊那邊無可不可。自然隨緣無擇)。

  (焭絕老人《天奇直注天童覺和尚頌古》上)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百丈野狐(黃君《智者的思路—禪門公案精解百則》)

《智者的思路—禪門公案精解百則》系列連載之十九:
百丈野狐①

  師②每上堂,有一老人隨眾聽法。一日眾退,唯老人不去。師問:“立者何人?”對曰:“某非人也。過去迦葉佛時③,曾住此山,有學人問: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④也無?某對他道:不落因果⑤。由此,墮五百生⑥為野狐身不得脫,和尚慈悲,今請代一轉語⑦。”因理前問曰:“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師曰:“不昧因果⑧。”老人於言下大悟,得脫野狐身。

  [公案出處]《五燈會元》卷三;《從容錄》第八則;《無門關》第二則;《聯燈會要》卷四。
  [註釋]
①又名“百丈不昧因果”,百丈懷海公案。野狐:沒有固定歸窠的狐狸。狐性狡猾、多疑,所以禪家用以代指自欺欺人的外道禪。
②師:指百丈懷海禪師。
③迦葉佛時:即世尊弟子迦葉佛在世的時候。
④因果:因果輪迴報應。佛教的一種重要思想,認為人由於今生今世與前生 甚至前幾生的所作所為(業)積累成一種業力,造成一定的果報,使人在六道(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之中輪迴流轉。
⑤不落因果:不落在六道輪迴之中,即超越輪迴流轉,得到永恆。
⑥五百生:即五百世(以從生到死為一世)。
⑦轉語:為開悟學者而說的轉換語境之語。不同語境下的語言,很難以通常的語言邏輯加以解釋,故能夠切斷人對世俗思維認識的執著,訓練思維的靈活機動性,提高直覺觀照的能力。禪家非常重視轉語的運用。
⑧不昧因果:即不知因果,不執著於因果(可有可無,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

  [解析]因果報應 是佛教的重要理論之一,用以解釋天地萬物相互關係,約束人的言行思想,勸人止惡行善。按其思想,萬事萬物,都是因果相連的,一定的因,必然造成一定的果,因果相續,不斷變化,世間萬物,沒有恆常,人的行為 作為一種“業力”,也是亦因亦果的。任何思想、行為,即有其產生之“因”,也有其必然導致之“果”。因此,佛教創立了 六道輪迴學說,形象、圓融地 解釋這種思想。根據這種思想,一切眾生是不能脫離六道輪迴的,每個人,各以其業力(因)得相應的果報。

  然而,禪者所要追求的解悟境界 是穿透一切並貫通一切的,因而它對於任何事物 及人類的感覺、認識、思想、言語,都採取靈活貫通的方式去理解、把握,從來不執著於 任何一種固定的模式和思想。因此,對六道輪迴的思想,只能在活的事物上去把握,不可死執,把它當成如數學中的公式、定理去套用。佛教所以立六道輪迴理論,目的不在“六道”本身,而在促人解悟,止惡揚善。所以,是否落在因果之中,是一個不便討論,不可計較執著的問題,否則便與佛家的本意相違背,將方便言辭 曲解為僵死公式,永遠也無法達到解悟,這叫做“法執”。

  百丈堂下的老人,妄自尊大而有“法執”,以為深解佛家輪迴果報思想,可不受六道輪迴的約束了。其實他這種認識的本身,便是一種執著,所以他迷倒自身,墮入魔道,永世不得真悟與解脫。
這是百丈“五百生野狐不得脫”一語的真實含義。正因為此,百丈為那老人“解脫”野狐身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辦法,只是將原來老人的執著於因果的思想加以破除:改“不落因果”為“不昧因果”
——不昧即不知,不知則無所謂落與不落,甚至無所謂因果不因果——這便是進退自由,縱橫無礙的解悟者 應有的態度。這是百丈野狐公案 所要說明的關鍵一點。

  從這則公案 我們還看到一個重要問題:佛教並不迷信鬼神妖魔,佛教之所謂人、天、鬼、畜,是為了告誡人類去妄向真、見心明性而設置的方便言辭,是佛家設定的一套思想。世間多少人,不能理解此中道理,以為鬼神有形,夜行日潛,又編織許多離奇的故事,嚇唬於人,這種做法與佛法本意,相去何啻十萬八千里!當然,話說回來,離奇的鬼神在一定程度上 也在促人止惡行善,故雖看似相去十萬八千里,卻也恰恰與佛祖用意相吻合,這又是一道輪迴!誰能說得清?

  (黃君《智者的思路—禪門公案精解百則》)

:mrgreen:不昧即不知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百丈野狐(謝力《我與無門關》)


〖公案〗
百丈*1和尚*2,凡參次,有一老人,常隨眾聽法。眾人退,老人亦退。
忽一日不退,師遂問:“面前立者復是何人?”
老人云:“諾!某甲非人也。於過去迦葉佛*3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4底人,還落*5因果也無。'某甲對雲:'不落因果。'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6,貴脫*7野狐。”
遂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
師云:“不昧*8因果。”
老人於言下大悟。作禮云:“某甲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後,敢告和尚,乞依亡僧事例。”
師令維那*9、白槌*10告眾,食後送亡僧。
大眾言議:“一眾皆安涅槃堂*11,又無人病,何故如是?”
食後,只見師領眾,至山後崖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火葬。
師至晚上堂,舉前因緣。
黃檗*12便問:“古人錯,只對一轉語,墮五百生野狐身,轉轉不錯,合作個甚麼?”
師云:“近前來與伊道。”
蘗遂近前,與師一掌。
師拍手笑雲:“將謂鬍鬚赤*13,更有赤須胡。”

【語譯】
  百丈和尚多次為弟子開堂授課時,都會有一位老人家,跟隨眾弟子一起聽課。下課後,他也隨眾弟子一起退下。
有一天,下課後,這位老人家居然不腿下。於是,百丈和尚便問:“前面站的是什麼人,為什麼不隨大家一起下課去?”
老人家回答:“唉!我不是人。我是過去迦葉佛時代,曾經住在此山的修行者,因為學生問我:'已有根底的大修行者,還會不會墮入因果的牽纏?'我回答說:'不落因果'。就因為這一句轉語,令我五百世墮入野狐身。今天,懇請和尚為我代說一轉語,好讓我潰脫野狐之身。”
於是,老人家便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已有根底的大修行者,還會不會墮入因果的牽纏?”
百丈和尚回答說:“不昧因果”。
老人當下大徹大悟。對百丈和尚頂禮說:“我已脫離野狐身,屍身就在山後,懇請和尚依亡僧的禮儀為我追薦。”
百丈和尚吩咐維那僧作準備,白槌僧擊椎告眾:飯後送亡僧。
大夥紛紛議論:“涅槃堂沒有人生病,也沒有人亡故,所送的亡僧到底是誰?”
飯後,百丈和尚率領徒眾,來到山後崖下,以手杖挑起一隻死野狐,依亡僧儀式,舉行火葬。
晚間,開堂授課後,百丈和尚為徒眾講述了野狐的這一段因緣。
前來參學的黃檗禪師,上前發問:“古人只回答了一句錯誤的轉語,便五百世墮入野狐身,如果所轉的轉語是對的,那麼他將該生為什麼?”
百丈和尚說:“你上前來,我為你解說。”
黃檗於是上前,給了百丈一個巴掌。
百丈和尚呵呵大笑,說道:“我只聽說鬍鬚有赤色的,想不到還真有長赤鬍鬚的人。”


〖評唱〗
  無門曰:“不落因果,為甚墮野狐。不昧因果,為甚脫野狐。若向者裡,著得一隻眼,便知得,前百丈贏得,風流*14五百生。”


【語譯】
  無門說:“不落因果,為什麼會墮落成野狐身?不昧因果,為什麼能脫離野狐身?如果向這裡,稍微著眼,便會知道,為什麼百丈禪師會贏得五百世風流的美名。”

〖頌曰〗
不落不昧兩採一賽
不昧不落千錯萬錯

【語譯】
不落因果或不昧因果,
若將這兩者,做一場競賽或比較,
你將會發現,
無論是不昧因果或不落因果,
都是千錯萬錯。
【題解】
  這一則公案太深,不容易解釋,有一點很肯定的,就是在說因緣法。要理解本公案,首先必須從大修行者著眼。
修行,含有實習、修養、實踐之意。修行者為了自身欲實現佛陀所體驗之境界,而專心精研修養,因此可以這麼說:佛教特別重視修行。
大修行者,就是已實踐、已豁達的修行者,像這樣的修行者,雖不能說已證“無生法忍”,但是,“已見”這肯定能夠做到。一名已見“無生法忍”的大修行者,說他會繼續被因果法所牽纏,那是說不過去的。在就是為什麼野狐的前身,會有這麼的一轉語,說:“不落因果”。也因為這一句轉語,“他”五百世墮入野狐身。
轉語,是禪宗特有的名詞。乃令人轉迷開悟的語句。即於禪者迷惑不解、進退維谷之際,由師家驀地翻轉機法,下一語句,而令禪者頓然穎解。所下之語,若為一句,則稱一轉語;若為三句,則稱三轉語。

百丈為野狐所轉的一轉語是:“不昧因果”。昧,就是蒙昧、昏暗、不明。“不昧因果”,就是對因果了了分明、清清楚楚。
當你把“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擺在一起,同時參究時,你就會發現,“不落因果”還是在因果的漩渦裡打轉。“不昧因果”則是對因果了了分明,因果是因果,我是我,這兩者一點關係也沒有。這就是為什麼無門大師會讚歎:“百丈贏得風流五百生”。
禪宗的理論不好理解,要認識宗法,必須先對教法有所認識。“不落因果”是教法,依佛所教,修行者於五力成就,必跳出三界,因果是世間法,跳出三界的人,再也不會墮入因果法中被因果所牽纏。“不昧因果”則是宗法,當一個人對因果法了了分明,又怎會在乎自己 是在欲界或出世間界,又怎會在乎自己是人身、野狐身還是餓鬼身呢?出三界是果,修行是因,又怎“不落因果”呢?野狐前身學人 所問是因,回答是果。一轉語“不落因果”是因,五百世野狐身是果。居山是因,參百丈是果。參問是因,一轉語“不昧因果”是果。一轉語“不昧因果”是因,潰脫野狐身是果。大悟是因,等亡僧是果。這又怎麼“不落因果”呢?

本則公案的第二主題,由黃檗的問題帶出。古人因一句錯誤的轉語“不落因果”墮入五百世野狐身,如果他回答的是一句正確的轉語,他將獲得什麼果報呢?這問題時至今日,仍然是值得參究的“話頭”。如果你參究的結果,答案是:“還是五百世野狐身”。這答案也不算是錯的。

至於百丈要黃檗上前,原本想痛摑他一個巴掌,可是黃檗反客為主,打了百丈一個巴掌。百丈非但不生氣,反而呵呵大笑。還舉出了鬍鬚赤、赤鬍鬚的“話頭”。這是值得參究的,鬍鬚赤的是達磨祖師,眼前赤鬍鬚的是黃檗。
於許多對本公案的注疏,野狐所某大菩薩的應化,前來考驗百丈。可當他怪力亂神,一笑置之。

【參究】
第一層:
“不落因果”於教法、宗法的差異。

第二層:
百丈為什麼會回答“不昧因果”?
野狐所墮入的種種因果。

第三層:
黃檗的提問。
黃檗掌摑百丈。
百丈呵呵笑。
鬍鬚赤、赤鬍鬚。

【註解】
*1  百丈,唐洪州百丈山之大智禪師懷海,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始創禪門之規式,即所謂百丈清規。

*2  和尚,梵語:up?dhy?ya,巴利語:upajjh?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

*3  迦葉佛,梵名:k??yapabuddha。又作:迦葉波佛、迦攝波佛、迦攝佛。意譯作:飲光佛。乃釋尊以前之佛,為過去七佛中之第六佛,又為現在賢劫千佛中之第三佛。傳說為釋迦牟尼前世之師,曾預言釋迦將來必定成佛。葉,音:xie4,不是葉的簡體字,是古字葉韻的葉。

*4  修行,含有實習、修養、實踐之意。宗教生活中,欲實現生活上之統制、調節、規定等,則須藉修行以完成。宗教本即有信仰與修行雙重之要求,以佛教而言,行者自身欲實現佛陀體驗之境界,而專心精研修養,故特別重視修行方面,亦因而發展成各種詳細之戒律條文、生活規範與精神之修養方法。大修行,即已實踐者。

*5  落,墮入。不落因果,不墮入因果的牽纏。

*6  一轉語,禪林用語,乃令人轉迷開悟之語句。即於禪者迷惑不解,進退維谷之際,由師家驀地翻轉機法,下一語句,而令禪者頓然穎解。所下之語,若為三句,則稱三轉語。

*7  貴脫,即潰脫,潰散脫落。

*8  昧,昏暗。不昧因果,對因果了了分明。

*9  維那,僧人職稱,是梵文維赫羅羯磨陀那vih?ra kamad?na之略譯,義譯為寺院之理事。舊稱:悅眾、寺護。為寺中統理僧眾雜事之職僧。

*10  白槌,亦作白椎。椎,即犍椎,空心巨木製成,用以召集僧眾。佛在世時,命阿難擊椎以集眾。白槌,僧人職稱,一般上掌管戒律院。主持有事宣布,由白槌召集,或於儀式開始前,擊椎以示肅靜,儀式結束時,擊椎以示圓滿。

*11  涅槃堂,又作延壽堂、延壽院、延壽寮、重病閭(閣)、省行堂(院)、無常院、將息寮。收容慰撫老病者之堂宇。古時叢林送老者至安樂堂,送病者至延壽堂,俾使老病者養生送死而無憾。

*12  黃檗,唐斷際禪師希運,福建人,於黃檗山出家,後參江西百丈山海禪師而得道,後居洪州大安寺,法席甚盛,師嗜愛舊山,因以黃檗名之,後人便稱師為黃檗。

*13  鬍鬚赤,赤色主降伏之德,其性猛利。又以赤有大勤勇之義,故為精進之色,並以之配為信、精進、念、定、慧等五根及五力中之精進力。或謂赤有'心障淨除,光明顯照'之義。鬍鬚赤,傳說中達磨祖師的鬍鬚是赤色的。赤鬍鬚,百丈喻黃檗之猛利,猶勝達磨。

*14  風流,超逸、榮寵。名士的代名詞。

  (謝力《我與無門關》)
:mrgreen:不昧因果,對因果了了分明。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百丈野狐(慧開《無門關》)


  百丈和尚凡參次,有一老人常隨眾聽法,眾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師遂問:“面前立者復是何人?”老人云:“某甲非人也。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某甲對雲:'不落因果。'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遂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師曰:“不昧因果。”老人遂於言下大悟,作禮云:“某甲已脫狐身,住在山後,敢告和尚,乞依亡僧事例。”師令維那白椎告眾:“食後送亡僧。”大眾言議:“一眾皆安,涅槃堂又無人病,何故如是?”食後,只見師領眾至山後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火葬。師至晚上堂,舉前因緣。黃檗便問:“古人錯只對一轉語,墮五百生野狐身。轉轉不錯,合作個甚麼?”師云:“近前來,與伊道。”黃檗近前,與師一掌。師拍手笑雲:“將謂鬍鬚赤,更有赤須胡。”

  無門曰:不落因果,為甚墮野狐?不昧因果,為甚脫野狐?若向者裡著得一隻眼,便知得前百丈贏得風流五百生。

  頌曰:
   不落不昧,兩採一賽。不昧不落,千錯萬錯!

  (無門慧開《無門關》)


  百丈和尚:懷海(720 — 814),俗姓王,福州長樂(今福建長樂縣)人。馬祖道一法嗣。後住新吳百丈山傳法,其禪名“百丈禪”。制定《禪門規式》,世稱百丈清規。平生苦節高行,至晚年猶勞作不息。卒諡“大智禪師”。有《百丈懷海禪師語錄》、《廣錄》各一卷行世。百丈,山名。位於江西奉新縣西北。河水從山上一瀉而下,高達千尺,故稱百丈。又稱大雄山。

  參次:參禪之際。

  迦葉佛:意譯為“飲光佛”。過去七佛中的第六佛,於現世界人壽二萬歲時出世而成正覺。傳說為釋迦牟尼前世之師,曾預言釋迦將來必定成佛。

  大修行底人:修行,亦稱修心,包括修身,謂如理修習起行也,通於身、語、意之三業。指發大心、脩大行底人,此處係指修行有成,乃至參禪悟道底人。


  轉語:隨著機宜自由自在地變換詞鋒之語,稱為“轉語”。在參徒迷惑不解、進退維谷之際,師尊為令其悟解,常驀下轉語。請人代下一語,以為撥轉,而得轉身自在,乃至轉迷開悟也。

  維那:梵語羯磨陀那,司寺中事務之僧人也,為寺中三綱之一(上座、維那、典座),位次於上座、寺主。又稱“綱維”、“次第”、“授事”、“知事”、“悅眾”、“寺護”等。

  白椎:敲擊棒槌,集眾說話。祖庭事苑八曰:“白槌,世尊律儀,欲辦佛事,必先秉白,為穆眾之法也。今宗門白槌,必命知法尊宿以當其任。長老才據座已,而秉白之:'法筵龍眾眾,當觀第一義!'長老觀機,法會酬唱既終,复秉白曰:'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此蓋先德之真規,皆不失佛意。且見叢林多舉世尊升座,文殊白槌。”

  大眾:指寺院中學習佛法的眾僧。

  涅槃堂:又稱“延壽堂”、“無常院”、“將息寮”。乃寺院中收容、醫療老病僧人的殿堂。

  黃檗:指黃檗希運(?— 850),唐代禪僧。閩人。幼於福州黃檗山出家。後參百丈懷海得法。主張“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後居洪州大安寺,海眾奔輳。相國裴休鎮宛陵,建大禪苑,請師說法。師酷愛舊山,因以黃檗名之。卒諡斷際禪師。裴休輯有《黃檗山斷際禪師傳法心要》、《宛陵錄》各一卷。

  將謂鬍鬚赤,更有赤須胡:意謂強中更有強中手。胡,古稱外國人為“胡人”,稱外國僧人為“胡僧”,此處或指印度僧人;須,泛稱鬍鬚;赤,紅色或深紅色也。

  著得一隻眼:謂看個明白也。一隻眼,或指“參學眼”、“頂門眼”。

風流五百生:風流
(一)指風流餘韻也,後漢書“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風流。”北史:“金石可滅,而風流不泯。”
(二)言儀表及態度也。三國志劉惔傳:“先生以其宗姓,有風流,善談論,厚親待之。”南史:“此柳風流可愛,似張緒當年。”
(三)表品格也。三國名臣序贊:“標榜風流,遠朋管樂。”世說:“韓康伯居然名士風流。”
(四)猶言風光榮寵也。張說詩:“御前恩賜特風流。”李頎詩:“風流三接令公香。”
(五)不拘禮法,自為一派,以表異於眾也。晉書:“王獻之高邁不羈,風流為一時之冠。”唐書:“杜如晦英爽自喜,以風流自命。”
(六)精神特異之處,司空圖詩品:“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五百生,五百世也。(此處之生有轉生、來生、生生世世之'生'之意。)


  兩採一賽:採、賽雙陸(又稱雙六,博之一種,中國已失傳),所得點子之數也;兩個骰子的採數相等時,雖然兩採,只是一賽,故名,約同於“半斤八兩”,用在此處或即“二即一”之謂也。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佛在《心經》中說:沒有這十八界!但凡夫是無論如何也不承認、不接受的。因凡夫皆執色身為我,所以有眼、耳等六根之見聞覺知。有能見即有所見,因之有相應的色、聲等六塵。根塵相對,即有眼識、耳識等六識。這十八界,凡夫皆執為實有之法。於是,迷真執妄,被十八界 纏縛困惑住了。在眼,見明暗美醜;在耳,聞動靜善惡;在鼻,嗅香臭通塞;在舌,嘗酸甜苦辣;在身,觸冷暖滑澀;在意,分愛憎取捨。被這十八界營謀生計、起居飲食……束縛住了。二六時中,不是眼著色,就是耳著聲;不是鼻著香,就是舌著味……。時時刻刻都在意識裏分別,無有停息。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地 在空花水月般的塵境上作活計,身心俱被塵勞纏縛拖累住了。非但日間從未安寧自在,就是在夜晚睡夢中,也常為虛名幻利而驚心動魄、煩惱不休。


人生在世,既執著了假相,認為實有,以妄為真,那就沒有一個 不貪取愛境的。自己所喜歡的塵境,就貪取。要得到它,那就不能沒有行動。在行動中要不造業,是絕對不可能的。譬如:愛財、好色的人,為欲取得之,往往是不擇手段,任何喪天害理的事情都可能做得出來。一旦呼吸停止,一眠不醒了,平日所念念不忘、心心不捨的任何事物,一樣也帶不走。到頭來,只落得兩手空空而歸去。這豈不是勞碌一生 而空無所得的一場噩夢嗎?但有一樣是甩不掉的,就是平時所造的或善或惡的業。它是跟定了你,不肯放你空走,你想丟掉也丟不掉。古德說:
「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依各人貪嗔癡三毒的不同程度、所造的善業和惡業的多寡,而分別去受六道輪迴的果報。多分的貪嗔癡,三毒俱全的人,就要下地獄。多分的貪就生餓鬼道,餓鬼肚皮很大,但喉嚨卻細如麥管,而且口噴火,要吃不能,這是貪欲所致。多分的癡就生畜生道,畜生沒有人聰明,是愚癡的。多分的嗔就生阿修羅道,阿修羅嗔心很大,好鬥,一碰就發火。少分的貪嗔癡則生人道,人道也是三毒俱全的。少分的貪就生天道。這樣,一個本來大好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佛性,卻因這些妄業的拖累,而冤冤枉枉地被纏縛拖牽到六道輪迴中受苦去了。


佛從慈悲心出發,示現人間,為我們說《心經》,教我們不要執著 眼耳鼻舌身意種種妄心。使我們明白這一切都是幻影、了不可得,都是自性的顯現。令我們一悟到底,當下轉身成佛。倘若我們仍執迷不悟,著相分別,迷昧本性,而隨塵境流轉:眼見色,就執著地分別明暗與美醜,「見性」則隨之而昏昧了;耳聞聲,就執著地分別音響善惡,「聞性」就隨著聲音而流失了;鼻嗅氣,就執著地分別香臭通塞,「嗅性」隨之也迷昧了;舌嘗味,就執著地分別酸甜苦辣,「嘗性」從此而迷了;身觸物,就執著地分別痛癢酸麻,「覺性」則隨之而轉了。此皆因不明本性的妙用,妄生分別,隨境流轉,從而迷昧本性,沈淪於生死苦海之中。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釋迦牟尼佛早已成佛,為普度眾生,故示現為淨飯王的太子,十九歲出家,雪山苦行六年,三十歲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
世尊仰觀東方一大明星出現,其見性與星光 一經接觸,就了知 這能見的不是眼睛,而是無遠不到的見性,當下開悟證成佛道。
一切眾生 皆和我一樣,為什麼不能成道呢?
原來都被妄想執著 迷蒙住了。所以感歎:「奇哉!一切眾生 俱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凡夫因為不識本性,為六塵緣影所作弄,愚癡執著而不知,良可悲也。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曹洞宗的開山祖師洞山良價禪師,從小出家,跟師父一塊讀《心經》,當念到「無眼耳鼻舌身意」處,突然用手摸摸自己的面孔,問師父:我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為什麼《心經》說沒有呢?師父猛然一驚,無從解答。因為他也和我們凡夫一樣,執相著境,只見所見,不明能見,仍不明經義。所以自愧無能教導,便說:我回答不了你的問題,當不了你的師父,我指你一個地方,到五泄山去禮拜靈默禪師,請他度化你。於是洞山又跟隨靈默禪師參禪。到了二十一歲,便遊方參學。第一個拜謁的是南泉禪師,南泉是馬祖的大弟子。良價禪師到南泉禪師那裏,剛好碰上馬祖的諱辰。南泉為紀念他的師父,要修齋供養。
南泉問大眾:「來日設馬祖齋,未審馬祖還來否?」這裏要注意這個「來」字。
因為佛性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一有來去,就落假相,而不是真相了。
南泉禪師這樣說話,非常要緊(注意當下)。問題提出來之後,大家皆不能回答。
因為你說「來」或「不來」都不對,都落在兩邊。
禪師這樣說話,就是要一處不落,這是兩面刀,一面殺,一面活,不能有落處,一有落處就不是了。
這時,良價禪師從眾中走出來,對南泉祖師說:「待有伴即來。」

世界上一切都是對待(相對)法。因對待之故,都是假的。有大才有小,有好才有壞。假如沒有大,怎麼會有小呢?沒有好,怎麼會有壞呢?所以,相對者都是有生有滅的,都是假的。絕對者才是真的。有去有來都是生滅之相,絕對真心 是無來無去的,是不生不滅的。
所以,洞山說「待有伴即來」。南泉一聽,說道:「此子雖後生,甚堪雕琢。」意思是,洞山雖還年輕,二十來歲,但在大眾不能下一語時,他卻能出頭 露面說出一句,雖然他的回答還不徹底,還有對待來去,但經雕琢,將來可成大器的。良價聽了南泉禪師的話後,卻說:「和尚莫壓良為賤。」就是說,我本來就是有出息的大人,而不是下賤的傭人,即天然本性 本來就是佛,沒有什麼真假之別。既然沒有真假,本來如此,本來是佛,還有什麼修,有什麼證呢?
從良價禪師這句話看,他已經悟到本性天真,不假修證了。但還不究竟,還沒有翻過身來,還沒有徹悟到五蘊就是一切色法、心法,色受想行識就 是妙有真空,一切根塵識 都是真心的妙用。
良價只曉得 法身無相,沒有形相,卻不曉得 有形相就是沒有形相,所以,還不徹底,還不究竟。

後來,洞山良價禪師又去參溈山禪師。他說:「頃聞南陽忠國師,有『無情說法』話,某甲未究其微。」「無情」就是器世間,諸如磚頭、瓦礫、山河大地。「未究其微」,就是不明白這裏深奧的玄微妙旨。故請溈山禪師給他說法。溈山說:闍黎,這段無情說法的公案,你還記得嗎?闍黎就是和尚。溈山禪師這句 也不是好話。假如你是作家,就大喝一聲:「阿闍黎!」但是良價禪師不明所以,立即回答:「記得。」這已經落實了,已經有所記憶,有東西在了。
溈山禪師接著說:你把公案舉說一遍看。良價禪師就把公案講了一遍。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有一個僧人問南陽忠國師:「如何是古佛心?」國師說:「牆壁、瓦礫是。」這僧人說:「牆壁、瓦礫豈不是無情?」意思是說,牆壁、瓦礫是沒有知覺的,怎麼會是古佛心呢?國師說:「是。」這句話深含妙意。因為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因分別之故,就生出有情、無情的不同。如若不分別,一切聲、色、山河大地、乃至飲食、男女都在心性中圓,而無一法可得,又有什麼有情、無情呢?因為有法可得,再去分門別類,愛憎取捨,從而煩惱叢生,輪轉不息。前面已講過,我們的身體本來是四大假合而成,也和無情一樣。只因真心被無明包裹住,變成了妄心,鑽在這個四大假合的殼子裏面,執著其為自身,所以才有了妄知。否則,我們的身體豈不是跟牆壁、瓦礫一樣嗎?

但這僧不明白這個道理,疑惑地問:「無情還解說法否?」因為佛是說法度生的,古佛會說法,無情既然是古佛心,當然也就會說法了。這僧和我們凡夫一樣,總是落在塵境的所見所聞上,而不見能見能聞的性。國師說:「常說、熾然說,無間歇。」無情說法,不是間歇地一時說、一時不說,它自自然然地時時刻刻都在說,說的也不是一點點,而是說了無量無邊。我們往往都著在所聞所見上,不知道無說才是真說。聽到聲音了,就是聽到;沒有聽到聲音,就是沒有聽到。其實,沒有聽到聲音也是聽到!你聽到個沒有聲音嘛。所以,無說是真說,因「大音希聲」之故,最大的聲音 是沒有聲音的。
說有聲可聞,皆非真聞,因你著在所聞上去了。聞性不在有聲與無聲。
聲有生滅,故是假;性無斷處,故是真。

這僧又問:我為什麼聽不到 無情說法呢?國師說:「汝自不聞,不可妨他聞者也。」這是你自己不聞,因為你顢頇佛性,著在有聲可聞上了,不知道無聞才是真聞。進一步看,聞無聞者是誰?!聽到了沒有聲音的是誰呢?你說你不聞,但它正在你耳根放光,你為什麼不知道呢?你聽到個無聲,難道不是聽到了嗎?聞個無聲,不是正聞嗎?聽到有聲時,你就跟著聲音起分別了,跟著聲音跑了。而這個無聲、無分別時,正是你的聞性現前之時,所以是真聞。你自己不聞,不能妨礙那個能聞的啊!這是罵他、喝斥他,也是指示他、提醒他。在這無聲可聞、聞性正聞之時,你卻說不聞,是你自己不機靈、不明白,可聞性還是清清楚楚地在啊!

這僧又繼續追問:什麼人能聞無情說法呢?其實盡大地 無一人不聞。哪個不聞?哪個沒有聞性?!你只要不執著在聲響上,哪個不是聞性昭昭啊!只是你自己眼光不瞥地。國師說:「諸聖得聞。」意思是:聖人可以聽得到,你們這些凡夫則聽不到。國師的這句話是有漏洞的,因為人人本來都是佛,法身無相,凡聖不立,哪還有什麼聖不聖呢?
國師也是被這僧追問得緊,暫用這句話 遮遮他的眼睛。這僧進一步反問道:「和尚還聞否?」你自己能聽得到嗎?因為國師說「諸聖得聞」,那麼正好給你一下。這樣一問,不就逼得國師有口難講了麼。如說有所聞,則是自個讚自己;如說無所聞,那你就不是聖、不是國師了。國師說:「我不聞。」逼得國師只能招供認罪了。這僧緊接著又問:「和尚既不聞,怎知無情會說法呢?」這一句問得很好,很有力,用國師的槍 反過來戳國師,使國師沒有回避之處。國師則回答:「賴我不聞。我若聞,則齊於諸聖,汝即不聞我說法也。」幸好我聽不到。假若我聽得到,我就是聖人了,你也就聽不到 我給你說法了。僧這一問話 本來是很難回避的,但國師自有轉身處,「賴我不聞」這一著很巧妙!這種答法 就是禪師家回聲吐氣的方法,就像我們打太極拳推手,能夠方便轉化掉對方的勁力。

凡有言說,皆無實意。因有說有聞 都是烘托這個無說無聞,無說無聞 才是真說真聞,所以,有說有聞就不是真說真聞了。國師所說「汝即不聞 我說法也」也是自謗。為什麼呢?因為本來無法可說,本來也無人聞法。若還有法可說、有人聞法,那正是執著在人相、我相上了。

唐朝的龐居士,聽一個座主講《金剛經》。當講到「無我相、無人相」時,龐居士問他:「座主!既無我、無人,是誰講、誰聽?」既然無我相、無人相,那麼誰說法、誰聞法呢?正所謂:無說無聞,才是真說真聞。座主雖然能講《金剛經》,卻只是記些義理名言,不能將義理落在實處,在這個地方就透不過去,竟然無話可答了。龐居士說:「某甲雖是俗人,粗知信向。」座主說:「只如居士,意作麼生?」龐居士說了一個偈子:「無我復無人,作麼有疏親?勸君休歷座,不似直求真。金剛般若性,外絕一纖塵。我聞並信受,總是假名陳。」有我、有聞、還有信受,這些都是假名。無我才顯真我,無聞才是真聞。座主聽到這個偈子,欣然仰歎。

當國師說道「賴我不聞。我若聞,則齊於諸聖,汝即不聞我說法也」,這僧卻說:「恁麼,則眾生無份去也。」若那樣的話,眾生就不能聽到無情說法了。國師把話鋒一轉,說:「我為眾生說,不為諸聖說。」這僧問:「眾生聞後如何?」眾生聽你講過以後,會怎麼樣啊?國師答:「即非眾生!」眾生若能聽到無情說法,薦取這不生不滅的聞性,那就超凡入聖了,所以說「即非眾生」。最後,這僧轉過話題問道:「無情說法,據何典教?」無情說法,出於什麼經典?有何依據、根據呢?國師說:「灼然。言不該典,非君子之所談。汝豈不見《華嚴經》云:『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你這樣說當然很對。如果「無情說法」的話沒有根據,沒有依據經典,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也不是君子所言了。隨後就舉出經典,《華嚴經》云:「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即塵塵土土都在說法,坐微塵裏,轉大法輪。不管是有情世間、還是無情的器世間都在說法,即所謂「一切說」。無情說法的公案 到這裏為止。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我們人往往 都執著在有聲可聞,在有聲可聞的地方去領會。
但是,你要真正見性,就不能 執著在有聲可聞的地方。
因為有聲無聲,不過是聲音的生滅,而我們的聞性 是無時無刻不在面前放光,它是沒有間隔、沒有斷續的。
所以,古德說:「夾岸桃花風雨後,馬蹄何處避殘紅。」
前面我們已引用了這句偈子。一條小道的兩邊,種滿了桃樹,經過一番大風雨後,小道遍地都是桃花瓣。騎馬走經此處時,馬蹄怎能避開 遍地的花瓣,而踏不到呢?
意思是說,佛性時時處處都在作用,它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你能避得開嗎?
所以,不要在有相無相、有聲無聲上分別。
我們見不到光明時,卻見到了黑暗,見暗還是有見。
我們聽不到聲音時,則聽到了無聲,聽到無聲還是有聽。
這豈不就是見性和聞性 不生不滅的證據麼?
新老怪
文章: 505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後來,良價禪師過河的時候,低頭卷褲腿,看見水中自己的影子,才豁然大悟。
這時他才會出 雲岩祖師所說「只這是」的含義。
過去他只悟到法身無相,是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的。卻不知道,一切色相 都是自體。
他只悟到無聲就是有聲,無就是有。
還未悟到一切聲音 都是無聲,有就是無。
良價禪師過水睹影,才大悟了,他隨即作了個偈子:

切忌從他覓,迢迢於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這個偈子的意思是什麼呢?
「切忌從他覓」,我們修法學道不要向外馳求,不要向別人求。聽別人講解的均不是,求佛求法更不是。只有向內求、求自己,要自己悟出來才是真實的。倘若你向外尋找、向外求,則「迢迢於我疏」,就與自性千里迢迢、相距甚遠了。
「我今獨自往」,現在我無論到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間,對外面的東西 都不取不捨了,都是「獨自」的、絕對的,都不見有對偶、不見有相對。
假如能這樣,那就「處處得逢渠」,就處處時時 都能顯現這個絕對的真心,處處時時 都能見到真如自性了。「渠今正是我」,渠就是影子。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一切事物 無一不是我的影子,統統是我的顯現。但「我今不是渠」,我這法身 是無相的,雖然影子 都是我的顯現,但我不是影子。
也就是說,雖然這一切相 無不都是我,但我並不是一切相,因為法身是無相的。
你就是把這一切相 統統都拿走,因其皆不是我,也與我無損。
因此,不要著在相上,一切相都不可得,一法不立才對。
「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修道人應該這樣子去領會,真心才能夠常住,才能夠 與如如不動相契,而不為任何境物所左右。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