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辨法法性論研讀

發表於 : 週三 12月 01, 2021 11:07 pm
Viirya
謹以益西彭措堪布的辨法法性論講記一段話來做開場.其他善知識的講記也將被引用
在益西彭措堪布的講記中是這麼說的..

今天我們能學習彌勒五論,因緣殊勝,意義很大,因為只要學好這五論,就可以通達一切佛經的密意,使自己的智慧得到很大增長,可以生起大乘正見,直趣大乘道的修行。所以大家應當生歡喜心,作稀有想,很認真地學習彌勒菩薩的論典。

彌勒五論是《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和《大乘無上續論》(即《寶性論》)。對這五論,各宗派說法不一。有些智者認為五論實為一部大論,其根據是:《現觀》只有頂禮句,《寶性論》只有回向句,其餘三論既無頂禮句也無回向句,故《現觀》是開頭部分,《寶性論》是最後部分,其餘三論是中間部分。有些智者說:這五論不應是一部論,若是一部論,理應意趣一致,但五論的意趣有差別,比如《莊嚴經論》許究竟三乘為了義,《寶性論》等許究竟一乘為了義,故不應安立為一部論典,而應承許《現觀》和《寶性論》是中觀論典,其餘三論(《莊嚴經論》《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是解釋唯識觀點之論。有的講只有《莊嚴經論》是唯識論典,其餘都是中觀論典;有的認為《現觀》講了《般若經》中有關修行次第的現觀法,故是中觀論典,其餘都是唯識論典;有些偏重於唯識,把五論都判為唯識論典;有些偏在中觀上,承許五論都是中觀意趣;藏地還有按大手印作解釋的。總之,在印藏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方法。


原文連結 https://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1648

辨法法性論研讀

發表於 : 週四 12月 02, 2021 11:25 pm
Viirya
印順導師也將本論判為唯識
如此網站所載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 ... hun/y25_03
所以本論為唯識學系,而立論有其獨到處,這是講說、研究本論所不可不知的!

寬謙法師也為本論做了科判
https://www.chuefeng.org.tw/handout/wLnaTWmnsKsBgXySe

太虛大師於民國二十七年夏在重慶佛學社開演本論
http://yathasukha.blogspot.com/2018/02/blog-post_5.html
大師以其雄厚的唯識素養講解本論異常精彩

Re: 辨法法性論研讀

發表於 : 週五 12月 03, 2021 10:17 pm
Viirya
辨法法性論雖然被冠以論之名.但其實是修行指南.行者可以從太虛大師的解析中學習到許多修行的要領...
簡言之.大師的解說絕對值得一讀.

Re: 辨法法性論研讀

發表於 : 週六 12月 11, 2021 10:46 pm
Viirya
太虛大師之釋
庚一 悟入自性
其悟入自性:謂客塵諸垢.及與真如性;不現及現義,即無垢真如。
轉依自性與前法性自性,同是無垢真如。所有諸垢,皆名客塵。如水濁相土混所成,水之主體實本清淨,渾濁土垢、是名客塵。非水自體,故名為客,自性本淨,無明煩惱妄習染污,覆蔽不現。無明諸垢亦是客塵。然淨性無始,垢法亦無始。非本淨性后始渾濁,如於淨水羼以泥沙。則二俱無始,何有自體客體之分耶?客塵諸垢,可以對治舍離,清淨性現,客塵即離,故名為客。清淨體性,雖在垢中,其性不失,故說為主。真如自性遍染淨法,在客塵中真如不現,客塵去盡真如即現。客塵諸垢一切不現,即真如性完全顯現,此時方是無垢真如,方是轉依自性。由此可見本論之轉所依,專就真如迷悟依言。迷者不了真如迷亂顛倒,悟者了達真如離垢清淨;故此非就本性清淨真如名轉依,乃就斷障所顯離垢真如名轉依也。

Re: 辨法法性論研讀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14, 2021 9:28 pm
Viirya
太虛大師之釋
庚六 悟入所依住
辛一 總標
悟入所依住,謂由六種相.入無分別智:即悟入所緣,離相、正加行,性相、與勝利,及悟入遍知。

悟入轉依所依住者,即是悟入無分別智。因有此智乃能斷障得轉依果,故明所依住也。悟入無分別智由六種相:一、所緣,二、離相,即離相縛。三、正加行,明修何行可入無分別智。四、性相,正明智之體相。五、勝利,明智所得果利。六、遍知,明悟入此智所應遍知事。下當廣釋。

Re: 辨法法性論研讀

發表於 : 週四 12月 16, 2021 10:22 pm
Viirya
如何入無分別智
論云
悟入作意者,謂若諸菩薩,發心欲悟入,無分別智者,當作如是意:由不知真如,起虛妄分別,
名曰一切種,為現二取因,依此起異識;故彼因及果,雖現而實無,彼現法性隱,彼沒法性現。
若如是作意,菩薩即能入,無分別正智。
從緣知唯識,觀識不得境;由境無得故,亦不得唯識。由此無得故,入二取無別,二別無所得,
即無分別智。無境無所得,以是一切相,無得所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