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發表於 : 週日 1月 16, 2022 9:15 pm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妄,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經文中的(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意思就是:色受想行識這是眾生所具備的五蘊,藉由五蘊的作用,自然而然也產生了眾生無邊無盡的妄想與分別。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這一句經文意思就是:你(阿難)現在想要知道眾生所具備的五蘊,其中有什麼深奧的道理嗎?我現在就說給你聽。
唯色與空,是色(蘊)邊際。
經文中的(邊際)意思就是本際、本源、本體等等的意思。
例如有人問你諸法的邊際在哪裡?就是等同在問諸法的本際在哪裡,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回答他,諸法的本際即是其本自具足的體性,而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就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色即是色蘊邊際,空亦是色蘊邊際,如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故曰唯色(本自俱足體性)與空(本自俱足體性),是色(蘊)邊際。
在佛經中常常看到把兩兩互相矛盾對立的詞句畫上等號,例如心經裡面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例如金剛經裡面的(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等等的表達方式,這一些的表達方式是有其特殊的含義,而這個特殊的含義,就是在表達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經文中的(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就是符合這種表達方式,非常值得大家參考看看。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
經文中的觸可以理解為(有),經文中的離可以理解為(無)。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觸即是受蘊的邊際,離亦是受蘊的邊際,如是觸即是離,離即是觸,故曰唯觸(本自俱足體性)及離(本自俱足體性),是受邊際。
唯記與妄,是想邊際。
這一句經文的解釋同上。大家可以看到記與妄是兩兩對立的詞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記即是想蘊的邊際,妄亦是想蘊的邊際,如是記即是妄,妄即是記,故曰唯記(本自俱足體性)及妄(本自俱足體性),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這一句經文的解釋同上。大家可以看到滅與生是兩兩對立的詞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滅即是行蘊的邊際,生亦是行蘊的邊際,如是滅即是生,生即是滅,故曰唯滅(本自俱足體性)及生(本自俱足體性),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這一句經文的解釋同上。大家可以看到湛(單一)與合湛(眾多)是兩兩對立的詞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湛即是識蘊的邊際,合湛亦是識蘊的邊際,如是湛即是合湛,合湛即是湛,故曰唯湛(本自俱足體性)及合湛(本自俱足體性),是識邊際。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五蘊是有情眾生特有的現象,然因眾生不斷的執著與分別,於是煩惱障礙不斷,那麼該如何才能夠斷除眾生的煩惱呢?那就從消除眾生對色相的執著開始做起,如是循序漸進。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經文中的悟可以分為解悟與證悟,覺行圓滿的聖者才可以稱為證悟。一般人的悟稱為解悟,趁著了解聖道如實在境界中修行。故曰理則頓悟,乘悟並銷。
這一句經文也可以解釋為:道理人人都懂,但做不做得到,這又是另外一件事。故曰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經文中的(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意思就是:色受想行識這是眾生所具備的五蘊,藉由五蘊的作用,自然而然也產生了眾生無邊無盡的妄想與分別。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這一句經文意思就是:你(阿難)現在想要知道眾生所具備的五蘊,其中有什麼深奧的道理嗎?我現在就說給你聽。
唯色與空,是色(蘊)邊際。
經文中的(邊際)意思就是本際、本源、本體等等的意思。
例如有人問你諸法的邊際在哪裡?就是等同在問諸法的本際在哪裡,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回答他,諸法的本際即是其本自具足的體性,而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就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色即是色蘊邊際,空亦是色蘊邊際,如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故曰唯色(本自俱足體性)與空(本自俱足體性),是色(蘊)邊際。
在佛經中常常看到把兩兩互相矛盾對立的詞句畫上等號,例如心經裡面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例如金剛經裡面的(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等等的表達方式,這一些的表達方式是有其特殊的含義,而這個特殊的含義,就是在表達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經文中的(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就是符合這種表達方式,非常值得大家參考看看。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
經文中的觸可以理解為(有),經文中的離可以理解為(無)。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觸即是受蘊的邊際,離亦是受蘊的邊際,如是觸即是離,離即是觸,故曰唯觸(本自俱足體性)及離(本自俱足體性),是受邊際。
唯記與妄,是想邊際。
這一句經文的解釋同上。大家可以看到記與妄是兩兩對立的詞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記即是想蘊的邊際,妄亦是想蘊的邊際,如是記即是妄,妄即是記,故曰唯記(本自俱足體性)及妄(本自俱足體性),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這一句經文的解釋同上。大家可以看到滅與生是兩兩對立的詞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滅即是行蘊的邊際,生亦是行蘊的邊際,如是滅即是生,生即是滅,故曰唯滅(本自俱足體性)及生(本自俱足體性),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這一句經文的解釋同上。大家可以看到湛(單一)與合湛(眾多)是兩兩對立的詞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湛即是識蘊的邊際,合湛亦是識蘊的邊際,如是湛即是合湛,合湛即是湛,故曰唯湛(本自俱足體性)及合湛(本自俱足體性),是識邊際。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五蘊是有情眾生特有的現象,然因眾生不斷的執著與分別,於是煩惱障礙不斷,那麼該如何才能夠斷除眾生的煩惱呢?那就從消除眾生對色相的執著開始做起,如是循序漸進。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經文中的悟可以分為解悟與證悟,覺行圓滿的聖者才可以稱為證悟。一般人的悟稱為解悟,趁著了解聖道如實在境界中修行。故曰理則頓悟,乘悟並銷。
這一句經文也可以解釋為:道理人人都懂,但做不做得到,這又是另外一件事。故曰事非頓除,因次第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