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心得(14)
發表於 : 週三 3月 16, 2022 9:00 am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
原本經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真如實性)清淨,(能令眾生)轉三十二相,(真如實性)入於一切眾生身中,(然迷惑眾生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如大價寶,(為)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為眾生之)陰.界.入垢衣所纏,(為)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如來藏為)一切諸佛之所演說(,真實不虛)。」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在修多羅(經典)裏面說所有一切眾生皆具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自性」,「如來藏自性」其本性清淨無瑕,能令眾生具足無比莊嚴的三十二相,能令眾生得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真如實性)清淨,(能令眾生)轉三十二相。)
世尊!雖然所有一切眾生皆本自具足、不生不滅、清淨無瑕的「如來藏自性」(真如實性),但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並且具足了一切貪瞋癡,就好像是一件舉世無雙、散發光芒萬丈的絕世寶物,給骯臟的衣服所纏繞住,而掩蔽了寶物所散發出的光芒。
((真如實性)入於一切眾生身中,(然迷惑眾生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如大價寶,(為)垢衣所纏。)
世尊!其情形就如同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常住不變、清淨無瑕、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如來藏),被眾生無始世以來的種種執著、分別與妄想,種種的貪瞋癡,所包圍纏繞,因而眾生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為眾生之)陰.界.入垢衣所纏,(為)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
世尊!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如來藏)是一切諸佛所親証的,一切諸佛所演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所以真如實性是的確存在的,是真實不虛的。
((如來藏為)一切諸佛之所演說(,真實不虛)。)
註解: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真如實性)清淨,(能令眾生)轉三十二相,(真如實性)入於一切眾生身中。」
經文中的「如來藏自性」即是在描述佛性。
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指的即是佛性。
佛性清淨無瑕、具足一切、圓滿一切功德。故曰「如來藏自性清淨」。
經文中的「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佛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真如實性)入於一切眾生身中」。
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佛性對於我們眾生而言,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經文中的「轉三十二相」即是在譬喻:成就「如來智慧」。
我們眾生之所以會有「生死輪迴」的現象完全是由於「佛性」存在的緣故,然而我們眾生的「了脫生死」所依靠的仍然是佛性。所以佛性對於我們眾生而言,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那麼該如何才能夠成就無比莊嚴的三十二相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阿含經有云: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一句經文即是充分地表達欲成就如來智慧所需要的「條件」。
經文中的「梵行已立、所作已作」其所指的即是成就不可思議的「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並且唯有藉由在境界中實踐清淨「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故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行如是因,即是在境界中實踐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然迷惑眾生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如大價寶,(為)垢衣所纏。」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是如此地清淨無瑕,但是迷惑的眾生在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總是具足了貪瞋癡,總是具足了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而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就好像是一件舉世無雙、散發著無限光芒的絕世寶物,被骯髒的衣服緊緊地纏繞著,而遮蔽了其所散發的輝煌光芒。故曰「如大價寶,垢衣所纏」。
「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為眾生之)陰.界.入垢衣所纏,(為)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如來藏為)一切諸佛之所演說(,真實不虛)。」
經文中的「如來之藏常住不變」即是對於佛性所作的方便說、方便譬喻。
佛性不生不滅、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故曰「如來之藏常住不變」。
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佛性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佛性是的確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諸佛如來何以能夠成為諸佛如來呢?所有具足一切智慧、具足一切莊嚴三十二相的諸佛如來,皆是成就「無量功德」所致。
所以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我們眾生走向究竟圓滿、解脫自在的境界。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道理永遠地記在心裏,若是能夠如此的話,那麼我們在菩提路上就永遠都不會迷路。
「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我們眾生為什麼會在境界中產生無數的煩惱與障礙呢?其最主要的根本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本經文:「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
「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而)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如是)周遍不滅。世尊!彼(外道)說有我(,而世尊亦說有如來藏,如是外道所說有我與世尊所說如來藏,有何不同呢?)。」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諸外道說有「我」,而世尊說有「如來藏」,世尊所說的「如來藏」與外道所說的「我」為什麼會如此相似呢?
(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而)言有如來藏耶?)
世尊!世尊所說的「如來藏」不生不滅、無所不在,外道也說有「常」、恆常不變、不生不滅的「造物主」等等。為什麼世尊所說的「如來藏」與外道所說的「常」、「作者」、「周遍不滅」會如此相似呢?
(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如是)周遍不滅。世尊!彼(外道)說有我(,而世尊亦說有如來藏,如是外道所說有我與世尊所說如來藏,有何不同呢?)。)
註解:
這一段經文是大慧菩薩問世尊說:為什麼世尊所說的「我」(如來藏、佛性)與外道所說的「我」如此相似呢?世尊所說的「我」與外道所說的「我」有什麼不同呢?
世尊所說的「我」與外道所說的「我」當然是不相同的。
世尊所說的「我」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是世尊所親証的,是的確存在的。
然而反觀外道所說的「我」,例如造物主、微塵、時節、神我、大自在天等等外道所說的「我」,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皆是屬於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皆是屬於不正確的邪說邪見。
那麼外道為什麼會造作出等等落入有無兩邊的邪說邪見呢?這是因為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証的真如實性概念。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所說之我。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世尊所說之「我」、「如來藏」、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增不減、不來不去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皆是用來表達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
而外道所說之「我」等等,都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下的產物,根本是不存在的。
更可悲的是:這一些外道竟然將這一些「妄想」,居然當成了「究竟」,並且深信不疑、自欺欺人、害人害己,最後只會得到一場空。
所以世尊所說之「我」與外道所說之「我」,是完全不一樣的。並且佛性是由世尊所親證的,是確實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我所說的「如來藏」是指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
然而外道所說的「我」則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下的產物,與我所說的「我」(佛性)是完全不相同的。
(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註解:
世尊所說之「如來藏」指的即是: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
然而外道所說之「我」、「神我」等等,都是屬於執著、分別的妄想,最後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根本得不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故曰「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原本經文:「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
「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皆是用來表達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如是我)說如來藏已。」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其方便說有無限多種。
所以有時說如來藏、佛性、真如實性、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等,這一些全部都是屬於佛性的「方便說」。
(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皆是用來表達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如是我)說如來藏已。)
註解:
世尊所親證的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
為什麼佛性的「方便說」有無限多種呢?因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諸法萬物既然有無限多種,那麼佛性的「方便說」就有無限多種。
經文中的「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通通都是表達「佛性」的方便說。
「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實在是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非是文字語言所可以表達的。
然而所有一切的眾生皆具足了一切的執著、分別與妄想,如果為執著於「有我」的眾生把不生不滅的「佛性」表達為「無我」,那麼眾生將無法接受「無我」這個說法,所以為了要讓眾生能夠親近佛法,而不要讓眾生畏懼「無我」的說法,所以諸佛如來不說「無我」而說有「如來藏」。
(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
大慧!然而諸佛如來所說的「無我」、「如來藏」等等不同的名相,皆是在表達不生不滅佛性的「方便說」。佛性遠離一切妄想、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非有非不有、非所有非不所有。
((為眾生)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註解:
世尊在教化眾生的時候一定會考慮到種種眾生「根器」的不同。「根器」指的是眾生所累積的善根,而並不是指眾生的聰明才智。
世尊如果一開始就對迷惑的眾生宣講甚深「無我」等等的名相,如果眾生「根器」太差的話,反而會得不到教化的目的,因為具足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的眾生,恐怕無法接受「無我」的說法。
所以諸佛菩薩一定會根據眾生「根器」的不同,而善用各種的善巧方便來教化眾生。也就是上面經文中「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所要表達的意思。
「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為什麼眾生會在境界中產生這麼多的煩惱與障礙呢?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眾生具足了一切的執著、分別與妄想,具足了一切的貪瞋癡,故煩惱、障礙不斷。
所以所有一切未來現在的菩薩摩訶薩,皆應當遠離一切的執著、分別與妄想,皆應當遠離一切的貪瞋癡,並且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種種落入有無兩邊的邪說邪見。
(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
註解:
經文中的「我見計著」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經文中的「我見」包括了兩種,一個是「人我見」一個是「法我見」。
該如何才能夠達到真正的「人無我」以及「法無我」的境界呢?只有一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事實上,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能夠真正地達到人無我、法無我的境界。
所以初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距離佛地還是非常地遙遠,仍然需要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大慈大悲的本願,直到成就「無量功德」,才可以到達佛地。
原本經文:「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
「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之第一義諦),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譬如製作陶器的陶家,會依照種種陶器的不同,而使用種種不同的工具以及種種不同的技巧。
(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
大慧!諸佛如來為了能夠讓所有一切眾生,皆能夠明白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所以會根據眾生根器的不同,善用各種的善巧方便,而對「真如實性」有種種不同的方便說法。
例如:有時候諸佛如來會把「真如實性」以「如來藏」來描述,有時候諸佛如來會把「真如實性」以「無我」來描述等等。
(如來亦復如是,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非是文字語言所可以表達的,但是為了要讓眾生能夠明白「佛性」的存在,所以必須藉由文字語言的方便說來表達。
例如:利用「無我」來作為「真如實性」的「方便說」。但事實上,所有對於真如實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並無法真正表達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
(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之第一義諦)。)
註解:
「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形容:諸佛菩薩能夠利用各種善巧方便來教化眾生,以便達到最好的教化效果,就猶如製作種種陶器的陶家,會根據種種陶器的不同,而使用種種不同的工具以及技巧。
「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之第一義諦),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會根據眾生根器的不同,而善用各種善巧方便,而對眾生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例如:有時候世尊會把「佛性」表達為「如來藏」,有時候世尊會把「佛性」表達為「無我」等等。
但是不管是「如來藏」還是「無我」等等,皆是屬於佛性的「方便說」,並不能夠真正表達佛性的真實義。
「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
經文中的「法無我」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法無我」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非法非不法、非我非不我、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妄想分別。故曰「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
用:
經文中的「法無我」指的即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佛性在境界中的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法無我」的具體表現。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人無我」的具體表現。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離一切妄想相」的具體表現。
原本經文:「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所說之我。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以是(眾生畏懼無我)因緣故,(如是方便為眾生)說如來藏,(如是我所說之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方便)名說如來藏。(為)開引計我諸外道故,(如是方便)說如來藏,令(外道)離不實我見妄想,(如實)入三解脫門境界,(如實)悕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方便)說如來之藏。若(所說之法)不如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則同外道所說之我。是故,大慧!為離外道(妄)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皆執著於「有所得」的迷思,所以諸佛如來為了要隨順眾生「有所得」的迷思,因而不把「佛性」用「無我」來描述,而改用「如來藏」來描述,這是為了要讓眾生不要對「無我」的名相產生排斥以及恐懼,因而遠離佛法。
所以諸佛如來所說的「如來藏」,與外道所說的「我」是完全不相同的。
(以是(眾生畏懼無我)因緣故,(如是方便為眾生)說如來藏,(如是我所說之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大慧!諸佛如來為眾生演說「如來藏」(佛性),是希望能夠引領一切執著於「我見」的諸外道,能夠捨棄具足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的外道「我見」,希望眾生均能夠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進而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
((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方便)名說如來藏。(為)開引計我諸外道故,(如是方便)說如來藏,令(外道)離不實我見妄想,(如實)入三解脫門境界,(如實)悕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慧!諸佛如來所說的「如來藏」指的即是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然而外道所說的「我」全部都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下的產物。
所以凡是沒有諸佛如來所說佛性概念的諸外道,其所說的「我」皆是屬於邪說邪見。
(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方便)說如來之藏。若(所說之法)不如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則同外道所說之我。)
大慧!所有一切修行的眾生,皆應當遠離一切諸外道「我見」的邪說邪見。
那麼該如何才能夠遠離外道執著的「我見」呢?唯有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作為依歸的修行,才能夠遠離一切諸外道的邪說邪見。
(是故,大慧!為離外道(妄)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註解:
「以是(眾生畏懼無我)因緣故,(如是方便為眾生)說如來藏,(如是我所說之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世尊所說的「如來藏」指的即是: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
諸佛如來為了不讓眾生因為畏懼無我之說,而遠離佛法,所以才會特別根據眾生根器的不同,而說有「如來藏」。
然而外道所說的「我」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下的產物,與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佛性」是完全不相同的。故曰「以是(眾生畏無我)因緣故,(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方便)名說如來藏。(為)開引計我諸外道故,(如是方便)說如來藏,令(外道)離不實我見妄想,(如實)入三解脫門境界,(如實)悕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向眾生演說「如來藏」(佛性),最主要是要引領一切執著於外道「我見」的迷惑眾生,能夠捨棄不實外道「我見」的種種妄想,進一步能夠走上正確的菩提之路,並且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
那麼該如何才能夠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那麼該如何才能夠慢慢地遠離一切諸外道「我見」的邪說邪見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方便)說如來之藏。若(所說之法)不如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則同外道所說之我。」
經文中的「如來之藏」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
由於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佛性」的概念,所以外道所作的種種立論,最後都會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根本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境界。
「是故,大慧!為離外道(妄)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經文中的「無我如來之藏」指的即是佛性。佛性非我非不我。故方便曰「無我」。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有」或是「無」的意思。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眾生唯有以「無我如來之藏」(佛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才能夠遠離一切諸外道的邪說邪見。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修行,才能夠真正地引領我們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故曰「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外道的邪知邪見,通通都是屬於執著、分別與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根本得不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
行「妄想之因」最後只會得到「妄想之果」,而「妄想之果」又復為「妄想之因」如此循環不已、禍害無窮。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人相續陰, 緣與微塵,
勝自在作, 心量妄想。」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是完完全全與外道所說的「我相、人相」等等諸相,以及藉由因緣而產生的生滅無常諸法是完全不相同的。
(人相續陰,緣與微塵。)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是完完全全與外道所說的「微塵、勝性、大自在天、作者」等等邪說邪見是完全不相同的。
(緣與微塵, 勝自在作。)
大慧!由於外道根本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佛性」的概念,所以一切諸外道所作的種種立論,最後都會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皆是屬於不正確的邪說邪見。
( 心量妄想。)
註解:
經文中的「人相續陰,緣與微塵,勝自在作」即是在表達:種種外道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的邪說邪見。故曰「心量妄想」。
經文中的「微塵、勝、自在、作」指的即是外道所說的:微塵、勝性(神我)、大自在天、作者等等邪說邪見。
外道認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由以上的「微塵、勝性(神我)、大自在天、作者等等」所創造的,殊不知,這完全是外道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是不正確的。
那麼表現在境界中所有一切的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呢?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後面的經文中會提到。
原本經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復請世尊:唯願為說修行無間,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者大方便。」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復請世尊:唯願為說修行無間,如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者(得)大方便。」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大慧菩薩為所有一切未來迷惑的眾生,請問世尊該如何修行才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
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懇請慈悲的世尊,為所有一切與會的菩薩演說什麼是「修行無間」?
(復請世尊:唯願為說修行無間。)
如果修行的菩薩能夠如實地修行世尊所說的「修行無間」,那麼如實修行的菩薩,最終一定能夠通達一切諸法、解脫自在、並且成就圓滿自在的無上功德。
(如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者(得)大方便。)
註解:
「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復請世尊。」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大慧菩薩為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請問世尊該如何修行才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
「唯願為說修行無間」
經文中的「修行無間」即是在表達:身體力行、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故曰「修行無間」。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任何的修行法門、修行次第,皆不可以離開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如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者(得)大方便。」
唯有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才能夠稱為「(得)大方便」。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修行的菩薩摩訶薩,唯有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才能夠真正到達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經文中的「修行者(得)大方便」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故曰「修行者(得)大方便」。
「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為四?謂:善分別自心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謂:如是觀三界唯心分齊,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無始虛偽習氣所熏,三界種種色行繫縛,身財建立,妄想隨入現。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謂:炎、夢等一切性,無始虛偽妄想習因,觀一切性自性。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善觀外性非性,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見?謂:如幻、夢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隨入自心分齊故。見外性非性,見識不生及緣不積聚,見妄想緣生,於三界內外一切法不可得。見離自性,生見悉滅,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離生住滅見,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云何菩薩摩訶薩得自覺聖智善樂?謂: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為四?謂:善分別自心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若)成就四法,(則)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為四?謂:(如實)善分別自心現、(如實)觀外性非性、(如實)離生住滅見、(如實)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修行的菩薩若能夠成就四種法,那麼就可稱為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如實修行的大成就者。
(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若)成就四法,(則)得修行者大方便。)
大慧!是那四種法呢?其所指的即是:「善分別自心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聖智善樂」等等四種法。
(云何為四?謂:(如實)善分別自心現、(如實)觀外性非性、(如實)離生住滅見、(如實)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註解:
「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經文中的「得修行者大方便」指的即是: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解脫而得大自在的菩薩摩訶薩。故曰「修行者大方便」。
「善分別自心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聖智善樂」等等四種法,世尊在下面的經文中會解釋。
如何才能夠成就「四法」呢?唯有「因緣具足、功德圓滿」才可成就,也就是証一則証一切、証一法則証諸法。
所以成就「四法」即是成就「諸法」,所以這四法都是同一法,指的就是通達佛性義、通達當如是。
「善分別自心(所)現。」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的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
經文中的「自心(所)現」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是其本自具足、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卻是不生不滅,並且期望所有一切眾生皆能夠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証得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世尊希望我們眾生都能夠通達這個道理。故曰「善分別自心(所)現(無常境界)」。
「觀外性非性。」
經文中的「外性」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形態、性質各個不同。故曰「外性」。
經文中「非性」其中的「性」指的即是佛性。
經文中的「觀外性非性」即是在表達: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並非是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以比擬的。故曰「觀外性非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人應當如實觀察,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並且深刻體認到唯有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生住滅見。」
這一句經文即時在表達:如實通達世尊所親證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生住滅相。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的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並且遠離一切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的邪說邪見,而不再受到外界種種煩惱與障礙的束縛。
「得自覺聖智善樂。」
在入楞伽經裏面的這一句經文翻譯為:樂修內身證智故。
何謂「樂修內身證智」?其所指的即是: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
要如何才能夠真正地達到「得自覺聖智善樂」的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可以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原本經文:「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謂:如是觀三界唯心分齊,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無始虛偽習氣所熏,三界種種色行繫縛,身財建立,妄想隨入現。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所)現?謂:如是(菩薩如實)觀三界唯(真如)心分齊(所現),(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然而迷惑眾生總是受到)無始虛偽習氣所熏,(總是受到)三界種種色行(所)繫縛,(總是追逐沈溺於)身財建立,(如是種種)妄想隨入(而)現。(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實了知以上所說的真實意義,)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所)現。」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菩薩摩訶薩善加分別自心所顯現的一切生滅無常的境界,而不會受到外在境界的束縛呢?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所)現?)
大慧!如果修行的菩薩能夠如實地通達所有一切三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此,那麼即稱為修行的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善加分別自心所現境界,不再被外在的境界所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
(謂:如是(菩薩如實)觀三界唯(真如)心分齊(所現),(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實了知以上所說的真實意義,)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所)現。)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指的即是「佛性」。
佛性非我非不我、非我所非不我所,無所不在、無時不在、本不動搖、周遍一切法界,非來非去、遠離一切有無兩邊。
((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
大慧!但是迷惑的眾生那裏會知道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佛性」呢?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皆受到無始虛偽習氣妄因的影響,所以不斷地受到外面境界種種無明煩惱、障礙的束縛,並且具足了一切的貪瞋癡,長養了一切的執著、分別與妄想,總是迷戀於生滅無常的財色名利等等妄法,而不可自拔。
((然而迷惑眾生總是受到)無始虛偽習氣所熏,(總是受到)三界種種色行(所)繫縛,(總是追逐沈溺於)身財建立,(如是種種)妄想隨入(而)現。)
註解: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所)現?」
經文中的「善分別自心現」即是在表達:成就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故曰「善分別自心現」。
「謂:如是(菩薩如實)觀三界唯(真如)心分齊(所現)。」
經文中的「如是觀」指的即是「如實地觀察」。
經文中「三界唯心分齊」其中的「三界」即是泛指:所有一切生滅無常的境界,以及所有一切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三界唯心分齊」其中的「心」即是對於「佛性」(真如心)所作的方便說、方便譬喻。而並不是指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意識妄想心。
經文中「三界唯心分齊」其中的「分齊」指的即是「限量」、「界限」、「極限」等等的意思。但是在這裏引申為「依歸」將比較適合句義。
經文中的「三界唯心分齊」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以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
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佛性對於我們眾生而言,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故曰「三界唯心分齊(所現)」。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以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作為「依歸」。這個道理我們大家一定要永遠地放在心裏。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而佛性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上的「相用」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我們眾生為什麼要了解到這一點呢?世尊為什麼要告訴我們眾生這一些道理呢?就只有一個目的,而這個目的就是希望我們眾生能夠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如實地在境界中身體力行、勇猛精進、不永不退轉地實踐清淨的梵行,不斷地淨化我們的內心,並且使自己的內心趨向於解脫自在、平安喜樂、人生圓滿順利、離一切苦得一切樂,而不再有任何的遺憾。
這一些看起來好像只是文字道理上的描述,但是我們可千萬不要小看這個道理,世尊所說的「佛性」實在是有著一股不可思議的大功德力。
我們只要在境界中實踐梵行一段時間,將會發覺貪、瞋、癡、慢、疑,以及種種不良的習氣、種種不良的習性,慢慢慢慢都會減少,取之而來的是滿心的解脫自在、平安喜樂。
因此我們眾生得自己去修持梵行,才能夠感受得到。如果只是光用胡思亂想,那麼將永遠也無法體會佛陀的教導。
「(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佛性非我非不我、非我所非不我所。故方便曰「離我我所」。
佛性不生不滅、眾生本來具足、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故方便曰「無動搖」。
佛性非來非去、非去非不去、非來非不來、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生滅無常諸相。故方便曰「離來去」。
「(然而迷惑眾生總是受到)無始虛偽習氣所熏,(總是受到)三界種種色行(所)繫縛,(總是追逐沈溺於)身財建立,(如是種種)妄想隨入(而)現。」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我們眾生為什麼會不自主地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無明煩惱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故曰「(迷惑眾生)無始虛偽習氣(因)所熏」。
我們眾生凡面對境界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總是執著、迷戀於境界中種種的「覺知感受」(財色名利、恩怨情仇等等),彷彿失去了這一些種種的「覺知感受」我們就無法生存似的,所以我們也會想盡辦法來保有這一些「覺知感受」,以至於被外在的境界緊緊地束縛而不可自拔,所以妄想煩惱不斷,生死輪迴不斷。故曰「三界種種色行繫縛,身財建立,妄想隨入現」。
「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所)現。」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希望所有一切修行的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而不再受到外面境界種種無明煩惱的束縛。故曰「善分別自心(所)現」。
原本經文:「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謂:炎、夢等一切性。無始虛偽妄想習因。觀一切性自性。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善觀外性非性,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法)性非性(等等有無之法)?謂:(一切諸法有如)炎、夢等一切性(,皆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然而眾生受到)無始虛偽妄想習(氣)因(所束縛,是故煩惱障礙不斷)。(大慧!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實)觀一切性自性。(修行的)菩薩摩訶薩(若)作如是善觀外(法)性非性(等等有無之法),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菩薩摩訶薩善於如實觀察「外性非性」呢?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法)性非性(等等有無之法)?)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就有如是陽炎、夢幻般地虛幻不實。這些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就稱為外性。
(謂:(一切諸法有如)炎、夢等一切性(,皆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
大慧!所有一切的眾生自無始以來皆受到「佛性」上「妄因」的影響,故而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然而存在於「佛性」上並且能夠令眾生產生迷惑的「妄因」就稱為「無始虛偽妄想習因」。
((然而眾生受到)無始虛偽妄想習(氣)因(所束縛,是故煩惱障礙不斷)。)
大慧!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是其本自具足、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卻是不生不滅。
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此如實地觀察所有一切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此觀察修行,那麼就稱為菩薩善於觀察「外性非性」。
((大慧!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實)觀一切性自性。(修行的)菩薩摩訶薩(若)作如是善觀外(法)性非性(等等有無之法),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
註解: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法)性非性(等等有無之法)?」
經文中「外性非性」其中的「外性」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非性」其中的「性」指的即是: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
經文中的「外性非性」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不能夠完整地、圓滿地表達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故曰「外性非性」。
也就是說: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然而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哪裏會了解這個道理呢?
經文中的「外性非性」也可以解釋為:外法性非性等等有無之法。
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皆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實觀察這個道理,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那麼即謂之此菩薩通達「外法性非性等等有無之法」。
「謂:(一切諸法有如)炎、夢等一切性(,皆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就如同是「陽炎」、「夢幻」一般地虛妄不實。故曰「炎、夢等一切性」。
「(然而眾生受到)無始虛偽妄想習(氣)因(所束縛,是故煩惱障礙不斷)。」
經文中的「無始虛偽妄想習因」指的即是:存在於佛性上的「妄因」。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眾生為什麼會產生無明的原因,其根本的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故曰「無始虛偽妄想習因」。
「(大慧!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實)觀一切性自性。」
經文中的「一切性」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自性」指的即是:不生不滅的「佛性」。
經文中的「觀一切性自性」即是在表達:世尊希望所有修行的菩薩,均能夠如實地觀察、通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若能夠如此觀察的菩薩,就稱為「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故曰「觀一切性自性。(修行的)菩薩摩訶薩(若)作如是善觀外(法)性非性(等等有無之法),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
原本經文:「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見?謂:如幻、夢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隨入自心分齊故。見外性非性,見識不生及緣不積聚,見妄想緣生,於三界內外一切法不可得。見離自性,生見悉滅,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離生住滅見,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種種妄)見?謂:(如實知一切諸法有)如幻、夢一切性(,皆是屬於生滅無常),(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自他俱性不生(的真實意義),(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此通達即)隨入自心分齊故(,而不再有任何的迷惑)。(如是菩薩如實)見外性非性,(如實)見識(性)不生及緣(性)不積聚,(如實)見妄想(皆是藉由因)緣(而)生,(如實通達)於三界內外一切法(體性)不可得(之真實意義)。(如是菩薩如實)見離自性,(如是菩薩)生見(一切妄想)悉滅,(如是菩薩如實)知如幻等諸法自性(本不生滅)。(修行的菩薩若是能夠如此成就,即謂之證)得無生法忍。(菩薩證)得無生法忍已,(即可如實遠)離生住滅(種種妄)見,(菩薩若是能夠如此成就,)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菩薩摩訶薩善於遠離一切生滅無常的妄見呢?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種種妄)見?)
大慧!修行的菩薩應如實知,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就猶如是夢幻一般地虛妄不實,但是其本自具足、遠離一切自相他相(自性他性)的「真如實性」卻是不生不滅。
(謂:(如實知一切諸法有)如幻、夢一切性(,皆是屬於生滅無常),(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自他俱性不生(的真實意義)。)
大慧!修行的菩薩摩訶薩能夠通達並且了知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能夠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那麼就可以稱為菩薩摩訶薩善於分別並且遠離一切生滅無常的妄見。
((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此通達即)隨入自心分齊故(,而不再有任何的迷惑)。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大慧!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並且深刻地體認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即是菩提智慧、解脫自在之處,菩薩若能夠如此修行,即稱為通達了知「外性非性」真實意義的菩薩摩訶薩。
((如是菩薩如實)見外性非性。)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眾生所具備的諸識、以及所有一切藉由因緣和合而生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修行的菩薩摩訶薩若能夠通達這個道理,即可如實地了知「識性不生」、「緣性不積聚」的真實意義,因為「識性、緣性」指的即是真如實性。真如實性非生非不生、非積聚非不積聚。
((如實)見識(性)不生及緣(性)不積聚。)
大慧!通達佛性義的菩薩摩訶薩,即可如實地了知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道理,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
((如實)見妄想(皆是藉由因)緣(而)生。)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三界之中生滅無常的內外之法,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可得非不可得。
((如實通達)於三界內外一切法(體性)不可得(之真實意義)。)
大慧!凡是通達佛性義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因而不再產生任何煩惱障礙的妄見,並且能夠如實地通達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證得不可思議的無生法忍。
((如是菩薩如實)見離自性,(如是菩薩)生見(一切妄想)悉滅,(如是菩薩如實)知如幻等諸法自性(本不生滅)。(修行的菩薩若是能夠如此成就,即謂之證)得無生法忍。)
大慧!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即可遠離一切生滅無常的無明妄見,而不再受到外面境界種種無明煩惱的束縛,是等菩薩就稱為善於分別並且遠離一切生滅無常妄見的成就者。
((菩薩證)得無生法忍已,(即可如實遠)離生住滅(種種妄)見,(菩薩若是能夠如此成就,)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註解: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種種妄)見?」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何謂菩薩摩訶薩善於遠離一切生滅無常的妄見呢?菩薩摩訶薩該如何才能夠遠離一切生滅無常的妄見呢?
該如何才能夠真正地遠離一切生滅無常的「妄見」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該如何才能夠慢慢地遠離一切生滅無常的「妄見」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即是在境界中行如是因。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謂:(如實知一切諸法有)如幻、夢一切性(,皆是屬於生滅無常),(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自他俱性不生(的真實意義)。」
經文中的「如幻、夢一切性」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就猶如是夢幻一般地虛妄不實。故曰「如幻、夢一切性」。
經文中的「自他俱性不生」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生非不生、遠離一切諸相自相他相。故曰「(真如實性)自他俱性不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是其本自具足、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卻是不生不滅。故曰「如幻、夢一切性,(真如實性)自他俱性不生」。
「(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此通達即)隨入自心分齊故(,而不再有任何的迷惑)。」
經文中的「隨入」即是「通達」的意思。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通達佛性義、通達當如是,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故曰「隨入自心分齊故」。
「(如是菩薩如實)見外性非性。」
經文中的「見」指的即是「如實知見」、「通達」的意思。
經文中的「外性非性」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故曰「外性非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的菩薩能夠如實地觀察、了知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並且深刻地體認到唯有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才是菩提智慧、解脫自在之處。故曰「見外性非性」。
「(如實)見識(性)不生及緣(性)不積聚。」
經文中的「見」指的即是「如實知見」、「通達」的意思。
經文中的「識不生及緣不積聚」即是在描述「佛性」。
佛性非生非不生、非積聚非不積聚、非識非不識、非緣非不緣。故曰「識(性)不生及緣(性)不積聚」。而不是其表面文字上「識不生及緣不積聚」的意思。
「(如實)見妄想(皆是藉由因)緣(而)生。」
經文中「見妄想緣生」其中的「妄想」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見妄想緣生」即是在表達:成就的菩薩通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的道理。
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故曰「妄想(皆是藉由因)緣(而)生。」
「(如實通達)於三界內外一切法(體性)不可得(之真實意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經文中的「三界內外一切法」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佛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佛性非可得非不可得。故方便曰「三界內外一切法(體性)不可得」。
「(如是菩薩如實)見離自性,(如是菩薩)生見(一切妄想)悉滅,(如是菩薩如實)知如幻等諸法自性(本不生滅)。(修行的菩薩若是能夠如此成就,即謂之證)得無生法忍。」
這一句經文指的即是:通達佛性義、通達當如是。
唯有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才能夠真正地通達佛性義、通達當如是。故曰「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其所指的即是八地菩薩。
經文中「見離自性」其中的「見」指的即是「通達」的意思。
經文中的「見離自性」指的即是: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証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自性非不自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故方便曰「無自性」。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有」或是「無」的意思。
經文中的「生見悉滅」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的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而不再受到境界中種種執著、分別與妄想的束縛。故曰「生見悉滅」。
經文中「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其中的「諸法自性」指的即是「佛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以佛性作為唯一的依歸。
經文中的「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即是在表達:成就的菩薩通達、了知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猶如夢幻一般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
經文中「得無生法忍」其中的「無生」即是對於「佛性」所作的方便譬喻。佛性非生非不生。故方便曰「無生」。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有」或是「無」的意思。
經文中的「得無生法忍」指的即是: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八地菩薩通達、了知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
「(菩薩證)得無生法忍已,(即可如實遠)離生住滅(種種妄)見,(菩薩若是能夠如此成就,)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該如何才能夠成就「無生法忍」呢?只有一條件,那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可以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我們的「成就」必須建立在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之上,若違反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最後將會是一場空夢。
唯有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到達究竟圓滿的彼岸。
「云何菩薩摩訶薩得自覺聖智善樂?謂: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菩薩摩訶薩達到「自覺聖智善樂」的境界呢?其所指的即是證得「無生法忍」的第八地菩薩摩訶薩。
(云何菩薩摩訶薩得自覺聖智善樂?謂: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
大慧!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通達、了知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並且通達、了知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種種諸法,例如諸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等等諸法,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
(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
大慧!凡是證得「無生法忍」的八地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解脫而得大自在;就猶如是意生之身,意至則身至,自由自在、無有任何的障礙一般。
(得意生身。)
註解:
「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
該如何才能夠證得「無生法忍」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阿含經有云: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其中的「梵行已立、所作已作」指的即是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並且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故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通達、了知所有一切眾生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並且通達、了知所有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諸法,例如諸識(八種識)、五法、三自性、二無我相等等諸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依歸、作為核心。
「得意生身。」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解脫而得大自在,就猶如是意生之身,神通自在而沒有任何的障礙與束縛。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緣?」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可以得意生之身。請問世尊什麼是「意生身」呢?然而是甚麼因緣名為「意生身」呢?
註解:
這一句經文是大慧菩薩問世尊說:什麼是意生身?
菩薩神通自在、變幻莫測、神通廣大、來去自由、解脫自在,這是完完全全不用去懷疑的,但是我們在解釋經文的時候,應儘量往「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方向去思考,如此的思考,對我們眾生才會有實際上的幫助。
「佛告大慧:意生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無礙,於彼異方無量由延,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於身無障礙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菩薩摩訶薩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種類身,一時俱生。猶如意生,無有障礙,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為成熟眾生,得自覺聖智善樂。如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捨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
「佛告大慧:意生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意生之身」其所指的即是: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而無有任何障礙的阻撓,就猶如是「意生之身」,迅捷無比、意至則身至,沒有任何時間與空間的障礙。
(意生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
註解:
經文中的「意生者」除了表面文字上的意思「意至則身至」無有任何的障礙之外,還可以引伸為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解脫自在,無有任何的障礙。
「譬如意去,石壁無礙,於彼異方無量由延,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於身無障礙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解脫而得大自在,並且對先前所見的所有一切境界,均能夠完整地意念而不忘失,所以菩薩神通變化所成就的意生之身,能夠達到「意至則身至」的境界,即使前面有無量由旬的山壁阻礙,也不能夠阻礙菩薩的意生之身。
(譬如意去,石壁無礙,於彼異方無量由延,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於身無障礙生。)
註解:
這一句經文除了其表面的文字意思之外,還可以引申為: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故曰「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於身無障礙生」。
「石壁無礙,於彼異方無量由延。」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菩薩的「意生之身」不受任何空間的阻礙。
「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菩薩摩訶薩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種類身,一時俱生。猶如意生,無有障礙,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為成熟眾生,得自覺聖智善樂。」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具足一切無畏神通,自自然然就會具備意生之身,意至則身至,想要什麼時候有,什麼時候就會有,完全不受任何障礙阻撓。
(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
大慧!菩薩摩訶薩所具備的「意生之身」,是由菩薩的「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所變化而成,具足了一切美妙莊嚴之相,隨心所欲可以變化成任何的莊嚴之相,意至則相成,完全沒有任何的阻礙,所以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是屬於具備聖智的大成就者。
(菩薩摩訶薩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種類身,一時俱生。)
大慧!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為什麼會自自然然具備無有任何障礙可以阻擾的「意生之身」呢?其因緣何在呢?
(猶如意生,無有障礙。)
大慧!這是因為所有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為了要成熟、利益所有一切的眾生,一定都會具備大慈大悲的「本願」,菩薩為了要實踐利益所有一切眾生的大慈大悲本願,所以菩薩摩訶薩得以成就無有任何障礙可以阻撓的「意生之身」,並且藉由莊嚴的意生之身,來實踐教化眾生,並且利益一切眾生的大願。
(隨所憶念(大慈大悲)本願境界,為成熟眾生。)
大慧!成就無生法忍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的菩薩,即可稱為「得自覺聖智善樂」的大成就者。
(得自覺聖智善樂。)
註解:
「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不管何時、不管何地,自自然然就會具備無有任何障礙可以阻撓的「意生之身」。故曰「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
那麼菩薩該如何才能夠成就「無生法忍」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菩薩摩訶薩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種類身,一時俱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菩薩摩訶薩的「意生之身」是由「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所變化而成,其妙相莊嚴無比,而且可以自由自在地變化成任何的莊嚴之相。
「猶如意生,無有障礙。」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菩薩摩訶薩所成就的「意生之身」,就猶如是「意生」一般,想到哪裏就去哪裏,意至則身至,而沒有任何的障礙。
那麼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為什麼可以成就「意生之身」呢?其因緣何在呢?
「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為成熟眾生。」
經文中的「本願境界」指的即是: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其所具備的大慈大悲本願。
為什麼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都一定會具備大慈大悲的本願呢?
這是因為凡是藉由在境界中實踐清淨梵行而成就的大成就者,一定會具備慈悲、智慧以及梵行這三種特徵,所以成就的菩薩一定會具備大慈大悲的本願。
也就是因為如此大慈大悲本願的因緣,菩薩不忍一切眾生受苦,不忍捨棄一切眾生,為了要方便隨順教化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等等,所以成就的菩薩摩訶薩才會具備「意至則身至」的意生之身。故曰「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為成熟眾生」。
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觀世音菩薩,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為了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有著千處祈求千處現的不可思議大無畏神通。
原本經文:「如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捨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
「如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捨(通達)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等等諸法),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如是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即可稱為「八地菩薩」。
(如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
大慧!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並且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諸法,例如諸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等等諸法,皆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作為依歸、作為核心。
(轉捨(通達)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等等諸法)。)
大慧!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具足一切聖智,自自然然即可成就無有任何障礙可以阻撓的「意生之身」。
(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
大慧!成就以上四種法,並且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即可稱為如實修行一切清淨梵行,具備一切清淨梵行,並得一切修行方便、無畏神通的大成就者。
(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註解:
「如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
由上一句的經文「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為成熟眾生」可知,得「無生法忍」的菩薩,皆是大慈大悲的大成就者。
唯有在境界中身體力行、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實踐清淨的梵行,最後才能夠真正地造就出「大慈大悲」的大成就者。
「轉捨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
經文中的「轉捨」意思就是:通達。但並不是捨棄不用的意思。
世尊所說的「諸法」例如:心意意識(諸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等等諸法,皆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
世尊所說的之法皆是建立在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之法。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並且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諸法,例如諸識、五法、三自性、二無我等等諸法,皆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故曰「轉捨(通達)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
「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
經文中的「得修行者大方便」指的即是: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
原本經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真如實性)清淨,(能令眾生)轉三十二相,(真如實性)入於一切眾生身中,(然迷惑眾生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如大價寶,(為)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為眾生之)陰.界.入垢衣所纏,(為)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如來藏為)一切諸佛之所演說(,真實不虛)。」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在修多羅(經典)裏面說所有一切眾生皆具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自性」,「如來藏自性」其本性清淨無瑕,能令眾生具足無比莊嚴的三十二相,能令眾生得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真如實性)清淨,(能令眾生)轉三十二相。)
世尊!雖然所有一切眾生皆本自具足、不生不滅、清淨無瑕的「如來藏自性」(真如實性),但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並且具足了一切貪瞋癡,就好像是一件舉世無雙、散發光芒萬丈的絕世寶物,給骯臟的衣服所纏繞住,而掩蔽了寶物所散發出的光芒。
((真如實性)入於一切眾生身中,(然迷惑眾生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如大價寶,(為)垢衣所纏。)
世尊!其情形就如同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常住不變、清淨無瑕、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如來藏),被眾生無始世以來的種種執著、分別與妄想,種種的貪瞋癡,所包圍纏繞,因而眾生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為眾生之)陰.界.入垢衣所纏,(為)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
世尊!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如來藏)是一切諸佛所親証的,一切諸佛所演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所以真如實性是的確存在的,是真實不虛的。
((如來藏為)一切諸佛之所演說(,真實不虛)。)
註解: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真如實性)清淨,(能令眾生)轉三十二相,(真如實性)入於一切眾生身中。」
經文中的「如來藏自性」即是在描述佛性。
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指的即是佛性。
佛性清淨無瑕、具足一切、圓滿一切功德。故曰「如來藏自性清淨」。
經文中的「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佛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真如實性)入於一切眾生身中」。
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佛性對於我們眾生而言,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經文中的「轉三十二相」即是在譬喻:成就「如來智慧」。
我們眾生之所以會有「生死輪迴」的現象完全是由於「佛性」存在的緣故,然而我們眾生的「了脫生死」所依靠的仍然是佛性。所以佛性對於我們眾生而言,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那麼該如何才能夠成就無比莊嚴的三十二相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阿含經有云: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一句經文即是充分地表達欲成就如來智慧所需要的「條件」。
經文中的「梵行已立、所作已作」其所指的即是成就不可思議的「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並且唯有藉由在境界中實踐清淨「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故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行如是因,即是在境界中實踐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然迷惑眾生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如大價寶,(為)垢衣所纏。」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是如此地清淨無瑕,但是迷惑的眾生在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總是具足了貪瞋癡,總是具足了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而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就好像是一件舉世無雙、散發著無限光芒的絕世寶物,被骯髒的衣服緊緊地纏繞著,而遮蔽了其所散發的輝煌光芒。故曰「如大價寶,垢衣所纏」。
「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為眾生之)陰.界.入垢衣所纏,(為)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如來藏為)一切諸佛之所演說(,真實不虛)。」
經文中的「如來之藏常住不變」即是對於佛性所作的方便說、方便譬喻。
佛性不生不滅、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故曰「如來之藏常住不變」。
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佛性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佛性是的確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諸佛如來何以能夠成為諸佛如來呢?所有具足一切智慧、具足一切莊嚴三十二相的諸佛如來,皆是成就「無量功德」所致。
所以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我們眾生走向究竟圓滿、解脫自在的境界。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道理永遠地記在心裏,若是能夠如此的話,那麼我們在菩提路上就永遠都不會迷路。
「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我們眾生為什麼會在境界中產生無數的煩惱與障礙呢?其最主要的根本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本經文:「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
「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而)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如是)周遍不滅。世尊!彼(外道)說有我(,而世尊亦說有如來藏,如是外道所說有我與世尊所說如來藏,有何不同呢?)。」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諸外道說有「我」,而世尊說有「如來藏」,世尊所說的「如來藏」與外道所說的「我」為什麼會如此相似呢?
(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而)言有如來藏耶?)
世尊!世尊所說的「如來藏」不生不滅、無所不在,外道也說有「常」、恆常不變、不生不滅的「造物主」等等。為什麼世尊所說的「如來藏」與外道所說的「常」、「作者」、「周遍不滅」會如此相似呢?
(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如是)周遍不滅。世尊!彼(外道)說有我(,而世尊亦說有如來藏,如是外道所說有我與世尊所說如來藏,有何不同呢?)。)
註解:
這一段經文是大慧菩薩問世尊說:為什麼世尊所說的「我」(如來藏、佛性)與外道所說的「我」如此相似呢?世尊所說的「我」與外道所說的「我」有什麼不同呢?
世尊所說的「我」與外道所說的「我」當然是不相同的。
世尊所說的「我」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是世尊所親証的,是的確存在的。
然而反觀外道所說的「我」,例如造物主、微塵、時節、神我、大自在天等等外道所說的「我」,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皆是屬於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皆是屬於不正確的邪說邪見。
那麼外道為什麼會造作出等等落入有無兩邊的邪說邪見呢?這是因為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証的真如實性概念。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所說之我。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世尊所說之「我」、「如來藏」、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增不減、不來不去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皆是用來表達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
而外道所說之「我」等等,都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下的產物,根本是不存在的。
更可悲的是:這一些外道竟然將這一些「妄想」,居然當成了「究竟」,並且深信不疑、自欺欺人、害人害己,最後只會得到一場空。
所以世尊所說之「我」與外道所說之「我」,是完全不一樣的。並且佛性是由世尊所親證的,是確實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我所說的「如來藏」是指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
然而外道所說的「我」則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下的產物,與我所說的「我」(佛性)是完全不相同的。
(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註解:
世尊所說之「如來藏」指的即是: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
然而外道所說之「我」、「神我」等等,都是屬於執著、分別的妄想,最後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根本得不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故曰「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原本經文:「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
「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皆是用來表達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如是我)說如來藏已。」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其方便說有無限多種。
所以有時說如來藏、佛性、真如實性、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等,這一些全部都是屬於佛性的「方便說」。
(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皆是用來表達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如是我)說如來藏已。)
註解:
世尊所親證的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
為什麼佛性的「方便說」有無限多種呢?因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諸法萬物既然有無限多種,那麼佛性的「方便說」就有無限多種。
經文中的「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通通都是表達「佛性」的方便說。
「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實在是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非是文字語言所可以表達的。
然而所有一切的眾生皆具足了一切的執著、分別與妄想,如果為執著於「有我」的眾生把不生不滅的「佛性」表達為「無我」,那麼眾生將無法接受「無我」這個說法,所以為了要讓眾生能夠親近佛法,而不要讓眾生畏懼「無我」的說法,所以諸佛如來不說「無我」而說有「如來藏」。
(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
大慧!然而諸佛如來所說的「無我」、「如來藏」等等不同的名相,皆是在表達不生不滅佛性的「方便說」。佛性遠離一切妄想、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非有非不有、非所有非不所有。
((為眾生)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註解:
世尊在教化眾生的時候一定會考慮到種種眾生「根器」的不同。「根器」指的是眾生所累積的善根,而並不是指眾生的聰明才智。
世尊如果一開始就對迷惑的眾生宣講甚深「無我」等等的名相,如果眾生「根器」太差的話,反而會得不到教化的目的,因為具足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的眾生,恐怕無法接受「無我」的說法。
所以諸佛菩薩一定會根據眾生「根器」的不同,而善用各種的善巧方便來教化眾生。也就是上面經文中「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所要表達的意思。
「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為什麼眾生會在境界中產生這麼多的煩惱與障礙呢?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眾生具足了一切的執著、分別與妄想,具足了一切的貪瞋癡,故煩惱、障礙不斷。
所以所有一切未來現在的菩薩摩訶薩,皆應當遠離一切的執著、分別與妄想,皆應當遠離一切的貪瞋癡,並且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種種落入有無兩邊的邪說邪見。
(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
註解:
經文中的「我見計著」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經文中的「我見」包括了兩種,一個是「人我見」一個是「法我見」。
該如何才能夠達到真正的「人無我」以及「法無我」的境界呢?只有一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事實上,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能夠真正地達到人無我、法無我的境界。
所以初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距離佛地還是非常地遙遠,仍然需要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大慈大悲的本願,直到成就「無量功德」,才可以到達佛地。
原本經文:「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
「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之第一義諦),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譬如製作陶器的陶家,會依照種種陶器的不同,而使用種種不同的工具以及種種不同的技巧。
(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
大慧!諸佛如來為了能夠讓所有一切眾生,皆能夠明白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所以會根據眾生根器的不同,善用各種的善巧方便,而對「真如實性」有種種不同的方便說法。
例如:有時候諸佛如來會把「真如實性」以「如來藏」來描述,有時候諸佛如來會把「真如實性」以「無我」來描述等等。
(如來亦復如是,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非是文字語言所可以表達的,但是為了要讓眾生能夠明白「佛性」的存在,所以必須藉由文字語言的方便說來表達。
例如:利用「無我」來作為「真如實性」的「方便說」。但事實上,所有對於真如實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並無法真正表達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
(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之第一義諦)。)
註解:
「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形容:諸佛菩薩能夠利用各種善巧方便來教化眾生,以便達到最好的教化效果,就猶如製作種種陶器的陶家,會根據種種陶器的不同,而使用種種不同的工具以及技巧。
「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之第一義諦),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會根據眾生根器的不同,而善用各種善巧方便,而對眾生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例如:有時候世尊會把「佛性」表達為「如來藏」,有時候世尊會把「佛性」表達為「無我」等等。
但是不管是「如來藏」還是「無我」等等,皆是屬於佛性的「方便說」,並不能夠真正表達佛性的真實義。
「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
經文中的「法無我」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法無我」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非法非不法、非我非不我、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妄想分別。故曰「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
用:
經文中的「法無我」指的即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佛性在境界中的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法無我」的具體表現。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人無我」的具體表現。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離一切妄想相」的具體表現。
原本經文:「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所說之我。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以是(眾生畏懼無我)因緣故,(如是方便為眾生)說如來藏,(如是我所說之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方便)名說如來藏。(為)開引計我諸外道故,(如是方便)說如來藏,令(外道)離不實我見妄想,(如實)入三解脫門境界,(如實)悕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方便)說如來之藏。若(所說之法)不如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則同外道所說之我。是故,大慧!為離外道(妄)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皆執著於「有所得」的迷思,所以諸佛如來為了要隨順眾生「有所得」的迷思,因而不把「佛性」用「無我」來描述,而改用「如來藏」來描述,這是為了要讓眾生不要對「無我」的名相產生排斥以及恐懼,因而遠離佛法。
所以諸佛如來所說的「如來藏」,與外道所說的「我」是完全不相同的。
(以是(眾生畏懼無我)因緣故,(如是方便為眾生)說如來藏,(如是我所說之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大慧!諸佛如來為眾生演說「如來藏」(佛性),是希望能夠引領一切執著於「我見」的諸外道,能夠捨棄具足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的外道「我見」,希望眾生均能夠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進而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
((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方便)名說如來藏。(為)開引計我諸外道故,(如是方便)說如來藏,令(外道)離不實我見妄想,(如實)入三解脫門境界,(如實)悕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慧!諸佛如來所說的「如來藏」指的即是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然而外道所說的「我」全部都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下的產物。
所以凡是沒有諸佛如來所說佛性概念的諸外道,其所說的「我」皆是屬於邪說邪見。
(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方便)說如來之藏。若(所說之法)不如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則同外道所說之我。)
大慧!所有一切修行的眾生,皆應當遠離一切諸外道「我見」的邪說邪見。
那麼該如何才能夠遠離外道執著的「我見」呢?唯有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作為依歸的修行,才能夠遠離一切諸外道的邪說邪見。
(是故,大慧!為離外道(妄)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註解:
「以是(眾生畏懼無我)因緣故,(如是方便為眾生)說如來藏,(如是我所說之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世尊所說的「如來藏」指的即是: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
諸佛如來為了不讓眾生因為畏懼無我之說,而遠離佛法,所以才會特別根據眾生根器的不同,而說有「如來藏」。
然而外道所說的「我」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下的產物,與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佛性」是完全不相同的。故曰「以是(眾生畏無我)因緣故,(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方便)名說如來藏。(為)開引計我諸外道故,(如是方便)說如來藏,令(外道)離不實我見妄想,(如實)入三解脫門境界,(如實)悕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向眾生演說「如來藏」(佛性),最主要是要引領一切執著於外道「我見」的迷惑眾生,能夠捨棄不實外道「我見」的種種妄想,進一步能夠走上正確的菩提之路,並且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
那麼該如何才能夠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那麼該如何才能夠慢慢地遠離一切諸外道「我見」的邪說邪見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方便)說如來之藏。若(所說之法)不如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則同外道所說之我。」
經文中的「如來之藏」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
由於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佛性」的概念,所以外道所作的種種立論,最後都會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根本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境界。
「是故,大慧!為離外道(妄)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經文中的「無我如來之藏」指的即是佛性。佛性非我非不我。故方便曰「無我」。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有」或是「無」的意思。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眾生唯有以「無我如來之藏」(佛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才能夠遠離一切諸外道的邪說邪見。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修行,才能夠真正地引領我們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故曰「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外道的邪知邪見,通通都是屬於執著、分別與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根本得不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
行「妄想之因」最後只會得到「妄想之果」,而「妄想之果」又復為「妄想之因」如此循環不已、禍害無窮。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人相續陰, 緣與微塵,
勝自在作, 心量妄想。」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是完完全全與外道所說的「我相、人相」等等諸相,以及藉由因緣而產生的生滅無常諸法是完全不相同的。
(人相續陰,緣與微塵。)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是完完全全與外道所說的「微塵、勝性、大自在天、作者」等等邪說邪見是完全不相同的。
(緣與微塵, 勝自在作。)
大慧!由於外道根本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佛性」的概念,所以一切諸外道所作的種種立論,最後都會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皆是屬於不正確的邪說邪見。
( 心量妄想。)
註解:
經文中的「人相續陰,緣與微塵,勝自在作」即是在表達:種種外道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的邪說邪見。故曰「心量妄想」。
經文中的「微塵、勝、自在、作」指的即是外道所說的:微塵、勝性(神我)、大自在天、作者等等邪說邪見。
外道認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由以上的「微塵、勝性(神我)、大自在天、作者等等」所創造的,殊不知,這完全是外道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是不正確的。
那麼表現在境界中所有一切的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呢?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後面的經文中會提到。
原本經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復請世尊:唯願為說修行無間,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者大方便。」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復請世尊:唯願為說修行無間,如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者(得)大方便。」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大慧菩薩為所有一切未來迷惑的眾生,請問世尊該如何修行才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
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懇請慈悲的世尊,為所有一切與會的菩薩演說什麼是「修行無間」?
(復請世尊:唯願為說修行無間。)
如果修行的菩薩能夠如實地修行世尊所說的「修行無間」,那麼如實修行的菩薩,最終一定能夠通達一切諸法、解脫自在、並且成就圓滿自在的無上功德。
(如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者(得)大方便。)
註解:
「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復請世尊。」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大慧菩薩為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請問世尊該如何修行才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
「唯願為說修行無間」
經文中的「修行無間」即是在表達:身體力行、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故曰「修行無間」。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任何的修行法門、修行次第,皆不可以離開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如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者(得)大方便。」
唯有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才能夠稱為「(得)大方便」。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修行的菩薩摩訶薩,唯有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才能夠真正到達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經文中的「修行者(得)大方便」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故曰「修行者(得)大方便」。
「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為四?謂:善分別自心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謂:如是觀三界唯心分齊,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無始虛偽習氣所熏,三界種種色行繫縛,身財建立,妄想隨入現。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謂:炎、夢等一切性,無始虛偽妄想習因,觀一切性自性。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善觀外性非性,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見?謂:如幻、夢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隨入自心分齊故。見外性非性,見識不生及緣不積聚,見妄想緣生,於三界內外一切法不可得。見離自性,生見悉滅,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離生住滅見,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云何菩薩摩訶薩得自覺聖智善樂?謂: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為四?謂:善分別自心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若)成就四法,(則)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為四?謂:(如實)善分別自心現、(如實)觀外性非性、(如實)離生住滅見、(如實)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修行的菩薩若能夠成就四種法,那麼就可稱為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如實修行的大成就者。
(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若)成就四法,(則)得修行者大方便。)
大慧!是那四種法呢?其所指的即是:「善分別自心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聖智善樂」等等四種法。
(云何為四?謂:(如實)善分別自心現、(如實)觀外性非性、(如實)離生住滅見、(如實)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註解:
「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經文中的「得修行者大方便」指的即是: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解脫而得大自在的菩薩摩訶薩。故曰「修行者大方便」。
「善分別自心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聖智善樂」等等四種法,世尊在下面的經文中會解釋。
如何才能夠成就「四法」呢?唯有「因緣具足、功德圓滿」才可成就,也就是証一則証一切、証一法則証諸法。
所以成就「四法」即是成就「諸法」,所以這四法都是同一法,指的就是通達佛性義、通達當如是。
「善分別自心(所)現。」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的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
經文中的「自心(所)現」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是其本自具足、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卻是不生不滅,並且期望所有一切眾生皆能夠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証得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世尊希望我們眾生都能夠通達這個道理。故曰「善分別自心(所)現(無常境界)」。
「觀外性非性。」
經文中的「外性」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形態、性質各個不同。故曰「外性」。
經文中「非性」其中的「性」指的即是佛性。
經文中的「觀外性非性」即是在表達: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並非是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以比擬的。故曰「觀外性非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人應當如實觀察,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並且深刻體認到唯有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生住滅見。」
這一句經文即時在表達:如實通達世尊所親證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生住滅相。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的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並且遠離一切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的邪說邪見,而不再受到外界種種煩惱與障礙的束縛。
「得自覺聖智善樂。」
在入楞伽經裏面的這一句經文翻譯為:樂修內身證智故。
何謂「樂修內身證智」?其所指的即是: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
要如何才能夠真正地達到「得自覺聖智善樂」的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可以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原本經文:「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謂:如是觀三界唯心分齊,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無始虛偽習氣所熏,三界種種色行繫縛,身財建立,妄想隨入現。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所)現?謂:如是(菩薩如實)觀三界唯(真如)心分齊(所現),(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然而迷惑眾生總是受到)無始虛偽習氣所熏,(總是受到)三界種種色行(所)繫縛,(總是追逐沈溺於)身財建立,(如是種種)妄想隨入(而)現。(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實了知以上所說的真實意義,)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所)現。」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菩薩摩訶薩善加分別自心所顯現的一切生滅無常的境界,而不會受到外在境界的束縛呢?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所)現?)
大慧!如果修行的菩薩能夠如實地通達所有一切三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此,那麼即稱為修行的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善加分別自心所現境界,不再被外在的境界所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
(謂:如是(菩薩如實)觀三界唯(真如)心分齊(所現),(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實了知以上所說的真實意義,)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所)現。)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指的即是「佛性」。
佛性非我非不我、非我所非不我所,無所不在、無時不在、本不動搖、周遍一切法界,非來非去、遠離一切有無兩邊。
((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
大慧!但是迷惑的眾生那裏會知道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佛性」呢?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皆受到無始虛偽習氣妄因的影響,所以不斷地受到外面境界種種無明煩惱、障礙的束縛,並且具足了一切的貪瞋癡,長養了一切的執著、分別與妄想,總是迷戀於生滅無常的財色名利等等妄法,而不可自拔。
((然而迷惑眾生總是受到)無始虛偽習氣所熏,(總是受到)三界種種色行(所)繫縛,(總是追逐沈溺於)身財建立,(如是種種)妄想隨入(而)現。)
註解: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所)現?」
經文中的「善分別自心現」即是在表達:成就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故曰「善分別自心現」。
「謂:如是(菩薩如實)觀三界唯(真如)心分齊(所現)。」
經文中的「如是觀」指的即是「如實地觀察」。
經文中「三界唯心分齊」其中的「三界」即是泛指:所有一切生滅無常的境界,以及所有一切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三界唯心分齊」其中的「心」即是對於「佛性」(真如心)所作的方便說、方便譬喻。而並不是指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意識妄想心。
經文中「三界唯心分齊」其中的「分齊」指的即是「限量」、「界限」、「極限」等等的意思。但是在這裏引申為「依歸」將比較適合句義。
經文中的「三界唯心分齊」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以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
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佛性對於我們眾生而言,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故曰「三界唯心分齊(所現)」。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以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作為「依歸」。這個道理我們大家一定要永遠地放在心裏。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而佛性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上的「相用」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我們眾生為什麼要了解到這一點呢?世尊為什麼要告訴我們眾生這一些道理呢?就只有一個目的,而這個目的就是希望我們眾生能夠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如實地在境界中身體力行、勇猛精進、不永不退轉地實踐清淨的梵行,不斷地淨化我們的內心,並且使自己的內心趨向於解脫自在、平安喜樂、人生圓滿順利、離一切苦得一切樂,而不再有任何的遺憾。
這一些看起來好像只是文字道理上的描述,但是我們可千萬不要小看這個道理,世尊所說的「佛性」實在是有著一股不可思議的大功德力。
我們只要在境界中實踐梵行一段時間,將會發覺貪、瞋、癡、慢、疑,以及種種不良的習氣、種種不良的習性,慢慢慢慢都會減少,取之而來的是滿心的解脫自在、平安喜樂。
因此我們眾生得自己去修持梵行,才能夠感受得到。如果只是光用胡思亂想,那麼將永遠也無法體會佛陀的教導。
「(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佛性非我非不我、非我所非不我所。故方便曰「離我我所」。
佛性不生不滅、眾生本來具足、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故方便曰「無動搖」。
佛性非來非去、非去非不去、非來非不來、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生滅無常諸相。故方便曰「離來去」。
「(然而迷惑眾生總是受到)無始虛偽習氣所熏,(總是受到)三界種種色行(所)繫縛,(總是追逐沈溺於)身財建立,(如是種種)妄想隨入(而)現。」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我們眾生為什麼會不自主地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無明煩惱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故曰「(迷惑眾生)無始虛偽習氣(因)所熏」。
我們眾生凡面對境界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總是執著、迷戀於境界中種種的「覺知感受」(財色名利、恩怨情仇等等),彷彿失去了這一些種種的「覺知感受」我們就無法生存似的,所以我們也會想盡辦法來保有這一些「覺知感受」,以至於被外在的境界緊緊地束縛而不可自拔,所以妄想煩惱不斷,生死輪迴不斷。故曰「三界種種色行繫縛,身財建立,妄想隨入現」。
「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所)現。」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希望所有一切修行的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而不再受到外面境界種種無明煩惱的束縛。故曰「善分別自心(所)現」。
原本經文:「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謂:炎、夢等一切性。無始虛偽妄想習因。觀一切性自性。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善觀外性非性,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法)性非性(等等有無之法)?謂:(一切諸法有如)炎、夢等一切性(,皆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然而眾生受到)無始虛偽妄想習(氣)因(所束縛,是故煩惱障礙不斷)。(大慧!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實)觀一切性自性。(修行的)菩薩摩訶薩(若)作如是善觀外(法)性非性(等等有無之法),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菩薩摩訶薩善於如實觀察「外性非性」呢?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法)性非性(等等有無之法)?)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就有如是陽炎、夢幻般地虛幻不實。這些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就稱為外性。
(謂:(一切諸法有如)炎、夢等一切性(,皆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
大慧!所有一切的眾生自無始以來皆受到「佛性」上「妄因」的影響,故而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然而存在於「佛性」上並且能夠令眾生產生迷惑的「妄因」就稱為「無始虛偽妄想習因」。
((然而眾生受到)無始虛偽妄想習(氣)因(所束縛,是故煩惱障礙不斷)。)
大慧!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是其本自具足、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卻是不生不滅。
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此如實地觀察所有一切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此觀察修行,那麼就稱為菩薩善於觀察「外性非性」。
((大慧!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實)觀一切性自性。(修行的)菩薩摩訶薩(若)作如是善觀外(法)性非性(等等有無之法),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
註解: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法)性非性(等等有無之法)?」
經文中「外性非性」其中的「外性」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非性」其中的「性」指的即是: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
經文中的「外性非性」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不能夠完整地、圓滿地表達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故曰「外性非性」。
也就是說: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然而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哪裏會了解這個道理呢?
經文中的「外性非性」也可以解釋為:外法性非性等等有無之法。
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皆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實觀察這個道理,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那麼即謂之此菩薩通達「外法性非性等等有無之法」。
「謂:(一切諸法有如)炎、夢等一切性(,皆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就如同是「陽炎」、「夢幻」一般地虛妄不實。故曰「炎、夢等一切性」。
「(然而眾生受到)無始虛偽妄想習(氣)因(所束縛,是故煩惱障礙不斷)。」
經文中的「無始虛偽妄想習因」指的即是:存在於佛性上的「妄因」。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眾生為什麼會產生無明的原因,其根本的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故曰「無始虛偽妄想習因」。
「(大慧!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實)觀一切性自性。」
經文中的「一切性」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自性」指的即是:不生不滅的「佛性」。
經文中的「觀一切性自性」即是在表達:世尊希望所有修行的菩薩,均能夠如實地觀察、通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若能夠如此觀察的菩薩,就稱為「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故曰「觀一切性自性。(修行的)菩薩摩訶薩(若)作如是善觀外(法)性非性(等等有無之法),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
原本經文:「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見?謂:如幻、夢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隨入自心分齊故。見外性非性,見識不生及緣不積聚,見妄想緣生,於三界內外一切法不可得。見離自性,生見悉滅,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離生住滅見,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種種妄)見?謂:(如實知一切諸法有)如幻、夢一切性(,皆是屬於生滅無常),(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自他俱性不生(的真實意義),(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此通達即)隨入自心分齊故(,而不再有任何的迷惑)。(如是菩薩如實)見外性非性,(如實)見識(性)不生及緣(性)不積聚,(如實)見妄想(皆是藉由因)緣(而)生,(如實通達)於三界內外一切法(體性)不可得(之真實意義)。(如是菩薩如實)見離自性,(如是菩薩)生見(一切妄想)悉滅,(如是菩薩如實)知如幻等諸法自性(本不生滅)。(修行的菩薩若是能夠如此成就,即謂之證)得無生法忍。(菩薩證)得無生法忍已,(即可如實遠)離生住滅(種種妄)見,(菩薩若是能夠如此成就,)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菩薩摩訶薩善於遠離一切生滅無常的妄見呢?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種種妄)見?)
大慧!修行的菩薩應如實知,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就猶如是夢幻一般地虛妄不實,但是其本自具足、遠離一切自相他相(自性他性)的「真如實性」卻是不生不滅。
(謂:(如實知一切諸法有)如幻、夢一切性(,皆是屬於生滅無常),(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自他俱性不生(的真實意義)。)
大慧!修行的菩薩摩訶薩能夠通達並且了知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能夠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那麼就可以稱為菩薩摩訶薩善於分別並且遠離一切生滅無常的妄見。
((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此通達即)隨入自心分齊故(,而不再有任何的迷惑)。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大慧!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並且深刻地體認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即是菩提智慧、解脫自在之處,菩薩若能夠如此修行,即稱為通達了知「外性非性」真實意義的菩薩摩訶薩。
((如是菩薩如實)見外性非性。)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眾生所具備的諸識、以及所有一切藉由因緣和合而生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修行的菩薩摩訶薩若能夠通達這個道理,即可如實地了知「識性不生」、「緣性不積聚」的真實意義,因為「識性、緣性」指的即是真如實性。真如實性非生非不生、非積聚非不積聚。
((如實)見識(性)不生及緣(性)不積聚。)
大慧!通達佛性義的菩薩摩訶薩,即可如實地了知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道理,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
((如實)見妄想(皆是藉由因)緣(而)生。)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三界之中生滅無常的內外之法,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可得非不可得。
((如實通達)於三界內外一切法(體性)不可得(之真實意義)。)
大慧!凡是通達佛性義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因而不再產生任何煩惱障礙的妄見,並且能夠如實地通達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證得不可思議的無生法忍。
((如是菩薩如實)見離自性,(如是菩薩)生見(一切妄想)悉滅,(如是菩薩如實)知如幻等諸法自性(本不生滅)。(修行的菩薩若是能夠如此成就,即謂之證)得無生法忍。)
大慧!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即可遠離一切生滅無常的無明妄見,而不再受到外面境界種種無明煩惱的束縛,是等菩薩就稱為善於分別並且遠離一切生滅無常妄見的成就者。
((菩薩證)得無生法忍已,(即可如實遠)離生住滅(種種妄)見,(菩薩若是能夠如此成就,)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註解: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種種妄)見?」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何謂菩薩摩訶薩善於遠離一切生滅無常的妄見呢?菩薩摩訶薩該如何才能夠遠離一切生滅無常的妄見呢?
該如何才能夠真正地遠離一切生滅無常的「妄見」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該如何才能夠慢慢地遠離一切生滅無常的「妄見」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即是在境界中行如是因。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謂:(如實知一切諸法有)如幻、夢一切性(,皆是屬於生滅無常),(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自他俱性不生(的真實意義)。」
經文中的「如幻、夢一切性」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就猶如是夢幻一般地虛妄不實。故曰「如幻、夢一切性」。
經文中的「自他俱性不生」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生非不生、遠離一切諸相自相他相。故曰「(真如實性)自他俱性不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是其本自具足、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卻是不生不滅。故曰「如幻、夢一切性,(真如實性)自他俱性不生」。
「(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此通達即)隨入自心分齊故(,而不再有任何的迷惑)。」
經文中的「隨入」即是「通達」的意思。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通達佛性義、通達當如是,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故曰「隨入自心分齊故」。
「(如是菩薩如實)見外性非性。」
經文中的「見」指的即是「如實知見」、「通達」的意思。
經文中的「外性非性」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故曰「外性非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的菩薩能夠如實地觀察、了知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並且深刻地體認到唯有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才是菩提智慧、解脫自在之處。故曰「見外性非性」。
「(如實)見識(性)不生及緣(性)不積聚。」
經文中的「見」指的即是「如實知見」、「通達」的意思。
經文中的「識不生及緣不積聚」即是在描述「佛性」。
佛性非生非不生、非積聚非不積聚、非識非不識、非緣非不緣。故曰「識(性)不生及緣(性)不積聚」。而不是其表面文字上「識不生及緣不積聚」的意思。
「(如實)見妄想(皆是藉由因)緣(而)生。」
經文中「見妄想緣生」其中的「妄想」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見妄想緣生」即是在表達:成就的菩薩通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的道理。
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故曰「妄想(皆是藉由因)緣(而)生。」
「(如實通達)於三界內外一切法(體性)不可得(之真實意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經文中的「三界內外一切法」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佛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佛性非可得非不可得。故方便曰「三界內外一切法(體性)不可得」。
「(如是菩薩如實)見離自性,(如是菩薩)生見(一切妄想)悉滅,(如是菩薩如實)知如幻等諸法自性(本不生滅)。(修行的菩薩若是能夠如此成就,即謂之證)得無生法忍。」
這一句經文指的即是:通達佛性義、通達當如是。
唯有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才能夠真正地通達佛性義、通達當如是。故曰「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其所指的即是八地菩薩。
經文中「見離自性」其中的「見」指的即是「通達」的意思。
經文中的「見離自性」指的即是: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証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自性非不自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故方便曰「無自性」。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有」或是「無」的意思。
經文中的「生見悉滅」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的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而不再受到境界中種種執著、分別與妄想的束縛。故曰「生見悉滅」。
經文中「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其中的「諸法自性」指的即是「佛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以佛性作為唯一的依歸。
經文中的「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即是在表達:成就的菩薩通達、了知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猶如夢幻一般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
經文中「得無生法忍」其中的「無生」即是對於「佛性」所作的方便譬喻。佛性非生非不生。故方便曰「無生」。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有」或是「無」的意思。
經文中的「得無生法忍」指的即是: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八地菩薩通達、了知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
「(菩薩證)得無生法忍已,(即可如實遠)離生住滅(種種妄)見,(菩薩若是能夠如此成就,)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該如何才能夠成就「無生法忍」呢?只有一條件,那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可以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我們的「成就」必須建立在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之上,若違反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最後將會是一場空夢。
唯有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到達究竟圓滿的彼岸。
「云何菩薩摩訶薩得自覺聖智善樂?謂: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菩薩摩訶薩達到「自覺聖智善樂」的境界呢?其所指的即是證得「無生法忍」的第八地菩薩摩訶薩。
(云何菩薩摩訶薩得自覺聖智善樂?謂: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
大慧!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通達、了知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並且通達、了知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種種諸法,例如諸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等等諸法,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
(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
大慧!凡是證得「無生法忍」的八地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解脫而得大自在;就猶如是意生之身,意至則身至,自由自在、無有任何的障礙一般。
(得意生身。)
註解:
「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
該如何才能夠證得「無生法忍」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阿含經有云: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其中的「梵行已立、所作已作」指的即是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並且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故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通達、了知所有一切眾生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並且通達、了知所有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諸法,例如諸識(八種識)、五法、三自性、二無我相等等諸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依歸、作為核心。
「得意生身。」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解脫而得大自在,就猶如是意生之身,神通自在而沒有任何的障礙與束縛。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緣?」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可以得意生之身。請問世尊什麼是「意生身」呢?然而是甚麼因緣名為「意生身」呢?
註解:
這一句經文是大慧菩薩問世尊說:什麼是意生身?
菩薩神通自在、變幻莫測、神通廣大、來去自由、解脫自在,這是完完全全不用去懷疑的,但是我們在解釋經文的時候,應儘量往「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方向去思考,如此的思考,對我們眾生才會有實際上的幫助。
「佛告大慧:意生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無礙,於彼異方無量由延,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於身無障礙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菩薩摩訶薩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種類身,一時俱生。猶如意生,無有障礙,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為成熟眾生,得自覺聖智善樂。如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捨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
「佛告大慧:意生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意生之身」其所指的即是: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而無有任何障礙的阻撓,就猶如是「意生之身」,迅捷無比、意至則身至,沒有任何時間與空間的障礙。
(意生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
註解:
經文中的「意生者」除了表面文字上的意思「意至則身至」無有任何的障礙之外,還可以引伸為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解脫自在,無有任何的障礙。
「譬如意去,石壁無礙,於彼異方無量由延,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於身無障礙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解脫而得大自在,並且對先前所見的所有一切境界,均能夠完整地意念而不忘失,所以菩薩神通變化所成就的意生之身,能夠達到「意至則身至」的境界,即使前面有無量由旬的山壁阻礙,也不能夠阻礙菩薩的意生之身。
(譬如意去,石壁無礙,於彼異方無量由延,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於身無障礙生。)
註解:
這一句經文除了其表面的文字意思之外,還可以引申為: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故曰「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於身無障礙生」。
「石壁無礙,於彼異方無量由延。」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菩薩的「意生之身」不受任何空間的阻礙。
「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菩薩摩訶薩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種類身,一時俱生。猶如意生,無有障礙,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為成熟眾生,得自覺聖智善樂。」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具足一切無畏神通,自自然然就會具備意生之身,意至則身至,想要什麼時候有,什麼時候就會有,完全不受任何障礙阻撓。
(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
大慧!菩薩摩訶薩所具備的「意生之身」,是由菩薩的「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所變化而成,具足了一切美妙莊嚴之相,隨心所欲可以變化成任何的莊嚴之相,意至則相成,完全沒有任何的阻礙,所以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是屬於具備聖智的大成就者。
(菩薩摩訶薩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種類身,一時俱生。)
大慧!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為什麼會自自然然具備無有任何障礙可以阻擾的「意生之身」呢?其因緣何在呢?
(猶如意生,無有障礙。)
大慧!這是因為所有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為了要成熟、利益所有一切的眾生,一定都會具備大慈大悲的「本願」,菩薩為了要實踐利益所有一切眾生的大慈大悲本願,所以菩薩摩訶薩得以成就無有任何障礙可以阻撓的「意生之身」,並且藉由莊嚴的意生之身,來實踐教化眾生,並且利益一切眾生的大願。
(隨所憶念(大慈大悲)本願境界,為成熟眾生。)
大慧!成就無生法忍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的菩薩,即可稱為「得自覺聖智善樂」的大成就者。
(得自覺聖智善樂。)
註解:
「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不管何時、不管何地,自自然然就會具備無有任何障礙可以阻撓的「意生之身」。故曰「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
那麼菩薩該如何才能夠成就「無生法忍」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菩薩摩訶薩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種類身,一時俱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菩薩摩訶薩的「意生之身」是由「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所變化而成,其妙相莊嚴無比,而且可以自由自在地變化成任何的莊嚴之相。
「猶如意生,無有障礙。」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菩薩摩訶薩所成就的「意生之身」,就猶如是「意生」一般,想到哪裏就去哪裏,意至則身至,而沒有任何的障礙。
那麼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為什麼可以成就「意生之身」呢?其因緣何在呢?
「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為成熟眾生。」
經文中的「本願境界」指的即是: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其所具備的大慈大悲本願。
為什麼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都一定會具備大慈大悲的本願呢?
這是因為凡是藉由在境界中實踐清淨梵行而成就的大成就者,一定會具備慈悲、智慧以及梵行這三種特徵,所以成就的菩薩一定會具備大慈大悲的本願。
也就是因為如此大慈大悲本願的因緣,菩薩不忍一切眾生受苦,不忍捨棄一切眾生,為了要方便隨順教化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等等,所以成就的菩薩摩訶薩才會具備「意至則身至」的意生之身。故曰「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為成熟眾生」。
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觀世音菩薩,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為了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有著千處祈求千處現的不可思議大無畏神通。
原本經文:「如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捨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
「如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捨(通達)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等等諸法),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如是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即可稱為「八地菩薩」。
(如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
大慧!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並且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諸法,例如諸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等等諸法,皆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作為依歸、作為核心。
(轉捨(通達)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等等諸法)。)
大慧!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具足一切聖智,自自然然即可成就無有任何障礙可以阻撓的「意生之身」。
(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
大慧!成就以上四種法,並且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即可稱為如實修行一切清淨梵行,具備一切清淨梵行,並得一切修行方便、無畏神通的大成就者。
(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註解:
「如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
由上一句的經文「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為成熟眾生」可知,得「無生法忍」的菩薩,皆是大慈大悲的大成就者。
唯有在境界中身體力行、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實踐清淨的梵行,最後才能夠真正地造就出「大慈大悲」的大成就者。
「轉捨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
經文中的「轉捨」意思就是:通達。但並不是捨棄不用的意思。
世尊所說的「諸法」例如:心意意識(諸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等等諸法,皆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
世尊所說的之法皆是建立在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之法。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並且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諸法,例如諸識、五法、三自性、二無我等等諸法,皆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故曰「轉捨(通達)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
「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
經文中的「得修行者大方便」指的即是: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