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楞伽經白話心得(55)

發表於 : 週四 4月 21, 2022 1:46 am
訪客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滅除彼生論,建立不生義,我說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無性無所有,乾闥婆幻夢,有性者無因,無生無自性,何因空當說。以離於和合,覺知性不現,是故空不生,  我說無自性。謂一一和合,性現而非有,分析無和合,非如外道見。夢幻及垂髮,野馬乾闥婆,世間種種事,  無因而相現。折伏有因論,申暢無生義。申暢無生者,法流永不斷,熾然無因論,恐怖諸外道。

(爾時大慧以偈問曰) 云何何所因,  彼以何故生,於何處和合,而作無因論?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 觀察有為法,  非無因有因,彼生滅論者,所見從是滅。

(爾時大慧以偈問曰) 云何為無生,為是無性耶?為顧視諸緣,有法名無生?名不應無義,惟為分別說。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 非無性無生,亦非顧諸緣,非有性而名,名亦非無義。一切諸外道,聲聞及緣覺,七住非境界,是名無生相。遠離諸因緣,亦離一切事,惟有微心住,想所想俱離,其身隨轉變,我說是無生。無外性無性,亦無心攝受,斷除一切見,我說是無生。如是無自性,空等應分別,非空故說空,無生故說空。因緣數和合,則有生有滅,離諸因緣數,無別有生滅。捨離因緣數,更無有異性,若言一異者,是外道妄想。有無性不生,非有亦非無,除其數轉變,是悉不可得。但有諸俗數,展轉為鉤鎖,離彼因緣鎖,生義不可得。生無性不起,離諸外道過,但說緣鉤鎖,凡愚不能了。若離緣鉤鎖,別有生性者,是則無因論,破壞鉤鎖義。如燈顯眾像,鉤鎖現若然,是則離鉤鎖,別更有諸性。無性無有生,如虛空自性,若離於鉤鎖,慧無所分別。復有餘無生,賢聖所得法,彼生無生者,是則無生忍。若使諸世間,觀察鉤鎖者,一切離鉤鎖,從是得三昧。癡愛諸業等,是則內鉤鎖,攢燧泥團輪, 種子等名外。若使有他性,而從因緣生,彼非鉤鎖義,是則不成就。若生無自性,彼為誰鉤鎖?展轉相生故,當知因緣義。使生有他性,而從因緣生,彼非鉤鎖義,是則不成就。堅濕煖動法,凡愚生妄想,離數無異法,是則說無性。如醫療眾病,無有若干論,以病差別故,為設種種治。我為彼眾生,破壞諸煩惱,知其根優劣,為彼說度門。非煩惱根異,而有種種法,唯說一乘法,是則為大乘。」



「滅除彼生論,建立不生義,我說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無性無所有,乾闥婆幻夢,有性者無因,無生無自性,何因空當說。以離於和合,覺知性不現,是故空不生,我說無自性。謂一一和合,性現而非有,分析無和合,非如外道見。」


「滅除彼(外道)生論,建立(第一義諦)不生義。」

經文中的「滅除彼生論」即是在表達:遠離一切諸外道所建立的種種邪說邪見。

由於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佛性」概念,所以他們所造作的種種立論,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皆是屬於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是不正確的。故曰「滅除(外道)彼生論」。

經文中的「建立不生義」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建立的第一義諦。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

所有一切修行的眾生,皆必須回歸於以佛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經文中的「不生」這是對於佛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不生」的意思。佛性非生非滅、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故方便曰「不生」。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作完整的描述,所有對於佛性所作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之說」。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

佛性既然無法用世俗的文字語言來描述,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修行才能夠相應於不可思議的佛性(真如實性)呢?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我說如是(真實之)法,愚夫不能知。」

經文中的「如是法」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真實之法。

世尊所說的真實之法,皆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

因此如果背離了「真如實性」而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真實之法」,然而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佛性概念,所以他們所建立的種種諸法,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此等外道所建立的分別妄想,根本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故曰「我說如是(真實之)法,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無性無所有。」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經文中的「一切法」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真如實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佛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經文中的「不生」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生非滅。故方便曰「不生」。

根據其他兩種翻譯的版本,經文中的「無性無所有」指的即是:亦不得言無。

在這裏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
經文中的「一切法不生,無性無所有」即是在表達:「一切法不生」並非是指「一切諸法皆空」的意思,一切法不生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不生」的意思,然而真如實性是世尊所親證的,是的確存在的。故曰「一切法(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不生,無性無所有(亦不得言無)」。

第二種:
經文中的「一切法不生,無性無所有」即是在表達:「一切法不生」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不生」的意思。

如果依照其表面文字上不生的意思,那麼為什麼在境界中還會出現無邊無量的種種諸法呢?

如果一切法皆不生、一切法皆空,那麼我們眾生又何必要修行呢?

所以修行人如果執著於「一切諸法皆不生」表面文字上的意思,很容易就會墮入外道的斷滅見。

因此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雖然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不可說,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存在或是不曾存在過。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呢?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前面的經文中已經有提過了。


「乾闥婆幻夢,有性者無因,」

根據其他兩種翻譯的版本,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乾闥婆幻夢,諸法無因有」。

經文中的「乾闥婆幻夢」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就猶如是夢幻一般地虛妄不實。

經文中的「諸法無因有」不可以解釋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需要有特別的因緣,就可以產生。因為這樣的解釋,即是屬於外道的無因論,因此不可以作這樣的解釋。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因非緣。因此經文中的「無因」即是對於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是以「真如實性」作為依歸、作為核心,如果真如實性不存在的話,那麼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也將不復存在。因此真如實性對於所有一切諸法而言,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所以經文中的「諸法無因有」要解釋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然而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即是以不生不滅、非因非緣的真如實性作為依歸。故曰「諸法無因有」。


「無生無自性,何因空當說?」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既然是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不生、一切法皆無性,那麼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實之法」是指什麼呢?

世尊所說的「一切法皆不生」,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一切法皆不生」的意思。

如果一切法皆不生,那麼世尊又何必如此辛苦地為眾生講經說法呢?因此我們在看世尊所說經典之時,不可以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如果執著於種種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那麼將無法了解世尊到底是在表達什麼。


「以離於和合,覺知性不現。」

根據其他兩種版本的翻譯,經文中的「覺知性」是指「智慧」的意思。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如果離開了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麼將無有任何諸法的產生,當然也包括了「智慧」的產生。

因此所有一切修行的眾生,皆不可離開「境界」而有所修行,如果離開了境界,將不可能產生任何的「智慧」,既然無法產生任何的智慧,那麼又何來的解脫與自在呢?故曰「以離於和合,覺知性(智慧)不現」。

我們眾生該如何修行才能夠增長我們的菩提智慧呢?

我們眾生唯有在境界中不斷地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增長我們的菩提智慧。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是故空不生,我說無自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世尊所說的「空、不生、無自性」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描述「佛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佛性不生不滅、非空非不空、非有非無、非自性非不自性,並非是所有一切落入有無兩邊的文字語言章句所可表達的。


「謂一一和合,性現而非有。」

這一句經文不可以解釋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雖然「出現」在境界中,但不可以說是「有」。這一種極其表淺且膚淺的表面文字意思,大家要儘量避免這一種解釋,因為這一種解釋,充滿了矛盾。

為什麼呢?因為既然是「出現」,又為何說是「非有」呢?這不是非常矛盾嗎?

經文中的「性現」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雖然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並不可說,諸法萬物不存在或是不曾存在過。故曰「性現」。

經文中的「非有」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經文中的「非有」即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真如實性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但是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分析無和合,非如外道見。」

經文中的「分析無和合」不可以解釋為: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不存在。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這是世尊所親證的,是的確存在的,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那麼經文中的「分析無和合」到底是在表達什麼呢?

經文中的「分析無和合」是在描述佛性。佛性非和合非不和合、遠離一切和合諸相。故方便曰「分析無和合」。

世尊所親證的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非是那一些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所能夠了知通達的。故曰「非如外道見」。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因此若缺少了真如實性,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是外道所建立的種種落入有無兩邊的世俗因緣法。


「夢幻及垂髮, 野馬乾闥婆,世間種種事,  無因而相現。  折伏有因論,  申暢無生義。  申暢無生者,  法流永不斷,  熾然無因論,  恐怖諸外道。(爾時大慧以偈問曰) 云何何所因,  彼以何故生, 於何處和合,  而作無因論?(爾時世尊復以偈答) 觀察有為法,  非無因有因, 彼生滅論者,  所見從是滅。(爾時大慧以偈問曰) 云何為無生,  為是無性耶? 為顧視諸緣,  有法名無生? 名不應無義,  惟為分別說。」


「夢幻及垂髮,野馬乾闥婆。」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就猶如是夢幻一般地虛妄不實。但並不是說: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存在或是不曾存在過。


「世間種種事,無因而相現。」

經文中的「無因」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經文中的「無因」即是對於「真如實性」(佛性)所作的「方便之說」。佛性不生不滅、非因非緣。故方便曰「無因」。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是以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如果背離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呢?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前面的經文中已經有提過了。


「折伏有因論,申暢無生義。」

經文中的「有因論」是指外道種種「不如是」諸論,也包括了外道的「不生不滅」。

經文中的「無生義」指的即是世尊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的如來正法。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生非滅、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故方便曰「無生」。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無生」的意思。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真如實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

然而世尊所說的「無生義」即是在駁斥一切諸外道所說的種種「不如是」邪說邪見。故曰「折伏(外道)有因論,申暢無生義(佛性義)」。


「申暢(第一義諦)無生者,法流永不斷。」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眾生皆必須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因此唯有不斷地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真實自在。

世尊所說的「佛性義」貴在實踐,修行人必須要在境界中實踐佛性義(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功德。

如果只是把佛性義停留在心意識思維以及胡思亂想之上,那就毫無功德可言。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熾然無因論,恐怖諸外道。」

經文中的「無因論」並非是外道的無因論。

世尊所說的「無因論」是指: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如來正法。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因非緣、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故方便曰「無因」。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非因非緣、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是如此地不可思議,因此讓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感到驚恐與害怕。故曰「熾然無因論(佛性義),恐怖諸外道。」


(爾時大慧以偈問曰)「云何何所因,  彼以何故生, 於何處和合,  而作無因論?」

根據偈言的上下文,這一句經文應該是大慧菩薩的問句。

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您所說的「無因論」是以「非因非緣」的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那麼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何因、何故生、於何處和合等等)?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前面的經文中已經有提過了。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觀察有為法,  非無因有因, 彼生滅論者,  所見從是滅。」

根據偈言的上下文,這一句經文應該是世尊回答大慧菩薩的提問。

經文中的「非無因有因」即是在描述真如實性(佛性)。佛性非有非無、非因非緣、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

經文中的「觀察有為法,非無因有因」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有為法),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是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非因非緣、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觀察有為法(生滅無常的諸法),(其本自具足的體性)非無因有因」。

經文中的「彼(外道)生滅論者,所見從是滅」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修行人若能夠如實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即可遠離一切外道的妄想分別,並且如實建立正知正見,而不再受到外道的迷惑。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爾時大慧以偈問曰) 云何為無生,  為是無性耶? 為顧視諸緣,  有法名無生? 名不應無義,  惟為分別說。」

根據偈言的上下文,這一句經文應該是大慧菩薩的問句。

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您所說的「無生」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云何為無生?)

世尊!您所說的「無生」是「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的意思嗎?

(為是無性耶?)

世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皆必須要有適當的「因緣」才能夠產生,但如果是「諸法無生」的話,那就表示在境界中無有一法的存在,那為什麼又會有「一法」名為「無生」呢?這豈不是很矛盾嗎?

(為顧視諸緣,有法名無生?)

世尊!因此世尊所說的「無生」,應該是有其他特殊的「意義」,懇請世尊慈悲為我等詳細解說。

(名不應無義,惟為分別說。)


世尊所說的「無生」,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無生」的意思,世尊所說的無生,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生非滅、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故方便曰「無生」。

然而大慧菩薩卻誤解了世尊所說的「無生」,而把世尊所說的無生,當成了是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的意思。(這當然是大慧菩薩表演給我們眾生看的,而並不是說大慧菩薩不了解「無生」的真實意義。)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例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淨不垢等等文字語言章句,都是屬於佛性的「方便說」,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因此我們在看世尊所說經典之時,不可以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如果執著於表面文字上的意思,那麼就無法真正了解世尊到底是在表達什麼。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非無性無生,  亦非顧諸緣, 非有性而名,  名亦非無義。 一切諸外道,  聲聞及緣覺, 七住非境界,  是名無生相。 遠離諸因緣,  亦離一切事, 惟有微心住,  想所想俱離, 其身隨轉變,  我說是無生。 無外性無性,  亦無心攝受, 斷除一切見,  我說是無生。」


「非無性無生,亦非顧諸緣。」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非無性無生」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無生,並非是其表面文字「無生」的意思,也並非是「一切法皆無」的意思。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無生」,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無生」的意思。

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生非滅、非因非緣、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故方便曰「(真如實性)非無性無生,亦非顧諸緣。」


「非有性而名,名亦非無義。」

經文中的「名」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無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無生」,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有無的意思,而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故曰「非有性而名(無生),(無生)名亦非無義。」


「一切諸外道,聲聞及緣覺,七住非境界,是名無生相。」

經文中的「無生相」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非是一切修行不如法的外道、聲聞、緣覺以及七住菩薩等等境界所能夠了知通達的。


「遠離諸因緣,亦離一切事,惟有微心住,想所想俱離。」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經文中的「微心」是指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之心」。

何謂真如之心?真如之心並非是指眾生的意識妄想心,而是指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佛性)。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因非緣、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虛妄分別、非想非所想。

經文中的「惟有微心住,想所想俱離」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修行人若能夠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並且如實安住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自可遠離一切妄想分別,解脫而得大自在。


「其身隨轉變,我說是無生。」

經文中的「無生」即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無生的意思。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生非滅。故方便曰「無生」。

經文中的「其身隨轉變」意思就是:轉識成智。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眾生唯有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何謂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呢?其所指的即是:在境界中實踐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無外性無性,亦無心攝受,斷除一切見,我說是無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佛性不生不滅、非外性非不外性、非性非不性、非攝受非不攝受、非見非不見。故曰「無外性無性,亦無心攝受,斷除一切見,我說是無生(真如實性)。」


「如是無自性,  空等應分別, 非空故說空,  無生故說空。  因緣數和合,  則有生有滅,  離諸因緣數,  無別有生滅。  捨離因緣數,  更無有異性,  若言一異者,  是外道妄想。  有無性不生,  非有亦非無,  除其(俗)數轉變,  是悉不可得。」


「如是無自性,空等(文字語言章句)應(如實)分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無性、空」等等文字語言章句,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無性、空」的意思。

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非空非不空。

因此我們在看世尊所說經典之時,不可以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尤其是對於種種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如果執著於表面的文字意思,那麼將無法了解世尊到底是在表達什麼。


「非空故(方便)說空,無生故(方便)說空。」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經文中的「空、無生」,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空、無生」的意思。

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空非不空。故曰「非空故(方便)說空,無生故(方便)說空。」

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

佛性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佛性是的確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因緣數和合,則有生有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故曰「因緣(俗)數和合,則有生有滅。」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離諸因緣數,無別有生滅。」

經文中的「離諸因緣數」意思就是:非因非緣。

經文中的「無別有生滅」意思就是:不生不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藉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是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真如實性)離諸因緣(俗)數,無別有生滅。」


「捨離因緣數,更無有異性。」

經文中的「異性」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然而如果不經過因緣和合的過程,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故曰「捨離因緣(俗)數,更無有異性(諸法萬物)」。


「若言一異者,是外道妄想。」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由於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佛性概念,所以他們所建立的種種諸論,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根本是不正確的。佛性非一非異。故曰「若(妄)言一異者,是外道妄想。」


「有無性不生,非有亦非無。」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佛性不生不滅、非生非滅、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故曰「(真如實性)有無性不生,非有亦非無。」


「除其(俗)數轉變,(真如實性)是悉不可得。」

經文中的「(俗)數轉變」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藉由「因緣和合」而生的種種生滅無常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悉不可得」即是在譬喻: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真如實性非可得非不可得,並非是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的。故曰「不可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真如實性非可得非不可得、遠離一切諸相。故曰「除其(俗)數轉變,(真如實性)是悉不可得。」


「但有諸俗數, 展轉為鉤鎖,  離彼因緣鎖,  生義不可得。  生無性不起,  離諸外道過,  但說緣鉤鎖,  凡愚不能了。  若離緣鉤鎖,  別有生性者,  是則無因論,  破壞鉤鎖義。  如燈顯眾像,  鉤鎖現若然,  是則離鉤鎖,  別更有諸性。  無性無有生,  如虛空自性,  若離於鉤鎖,  慧無所分別。」


「但有諸俗數,展轉為鉤鎖。」

經文中的「諸俗數」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鉤鎖」有著「連結、關係」等等的意思。

經文中的「鉤鎖」即是泛指:所有一切經由「因緣和合」而生的諸法萬物,其所需要的「外因」(外緣)。

如果缺少了「外因」(鉤鎖),那麼將無法「連結」因緣和合而生的過程,因此也就無法產生任何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鉤鎖」指的即是表現在境界中的「外因」,因此經文中的「鉤鎖」也可以稱為「外鉤鎖」,世尊在下面的經文中,還會提到「內鉤鎖」,內鉤鎖指的即是存在於佛性上的「內因」。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呢?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內鉤鎖)與外因(外鉤鎖)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諸俗數)。

例如: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於阿賴耶識的有無,具備阿賴耶識的眾生,即稱為有情眾生,不具備阿賴耶識的眾生,即稱為無情眾生。

例如:石頭不具備阿賴耶識,所以可以把石頭稱為無情眾生。

有情眾生的阿賴耶識是如何產生的呢?有情眾生的阿賴耶識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當然也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在前面的經文中世尊有提到「流注生」,流注生指的即是始生之阿賴耶識,我們有情眾生就是藉由這個「始生之阿賴耶識」,於是展開了我們幾無盡頭的生死輪迴之旅。(流注生的部分,就請大家回頭去參考世尊所說的經文。)

因此有情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就可以視為連結一切有情眾生生死輪迴、因果業報的「鉤鎖」(外鉤鎖)。(每一位有情眾生,皆有著自己的阿賴耶識。)

若是沒有「鉤鎖」(阿賴耶識)的存在,那麼我們眾生的生死輪迴也就變得沒有意義。

若是沒有「鉤鎖」(阿賴耶識)的存在,那麼我們眾生的因果業報也將變得沒有意義。


「離彼因緣鎖,生義不可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因此若是「因緣和合」的過程不存在的話,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諸法萬物的產生。故曰「離彼因緣鎖(因緣和合),生義(諸法萬物)不可得。」


「生無性不起,離諸外道過。」

經文中的「生、無性不起」即是在描述佛性。

世尊所說的「空、無生、無性」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皆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佛性不生不滅、非生非滅、非空非不空、遠離一切有無兩邊。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親證的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佛性不生不滅、非空非不空,遠離一切外道落入有無兩邊的邪說邪見。


「但說緣鉤鎖,凡愚不能了。」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非是凡愚眾生所能夠了知通達的。

然而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是建立在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佛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麼就不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若離緣鉤鎖,別有生性者,是則無因論,破壞鉤鎖義。」

這一句經文的解釋同上。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如果離開了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有所「生法」的話,那麼就是屬於外道所建立的「無因論」,然而外道所建立的無因論,則僅僅是他們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是不存在的。

例如:外道所說的「造物主」種種不生不滅能作之因,即是屬於外道的「無因論」。故曰「若離緣鉤鎖(因緣和合),別有生性者,是則(外道)無因論,破壞鉤鎖義。」


「如燈顯眾像,鉤鎖現若然。」

經文中的「鉤鎖」即是用來譬喻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就猶如是藉由燈光的照射,就可以顯現出種種外在萬物的形象一般。


「是則離鉤鎖,別更有諸性。」

經文中的「鉤鎖」即是用來譬喻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經文中的「諸性」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如果離開了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麼將無法產生任何的諸法萬物。


「無性無有生,如虛空自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經文中的「無性、無生、虛空自性」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皆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若離於鉤鎖,慧無所分別。」

所有一切境界以及境界中的種種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然而我們眾生所有的「成就」,也都是建立在因緣和合之上,如果我們眾生的修行違反了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麼最終將會是一場空。

因此我們眾生所有的修行,皆必須在境界中完成,如果離開了境界而有所修行,即是等同違反了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故曰「若離於鉤鎖(因緣和合),慧無所分別。」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不斷地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我們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這是我們娑婆世界的鐵律,也是其他一切佛世界的鐵律。


「復有餘無生,   賢聖所得法, 彼生無生者, 是則無生忍。  若使諸世間, 觀察鉤鎖者,  一切離鉤鎖, 從是得三昧。  癡愛諸業等, 是則內鉤鎖,  攢燧泥團輪, 種子等名外。  若使有他性, 而從因緣生,   彼非鉤鎖義, 是則不成就。  若生無自性, 彼為誰鉤鎖?  展轉相生故, 當知因緣義。」


「復有餘無生,賢聖所得法。」

經文中的「無生」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無生」的意思。

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生非滅、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故方便曰「無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成就的聖者,皆是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彼生無生者,是則無生忍。」

經文中的「彼生無生者」即是在表達: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真如實性」(佛性)的大成就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人若能夠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即可成就不可思議的「無生法忍」。

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成就不可思議的「無生法忍」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若使諸世間,觀察鉤鎖者。」

這一句經文在其他的兩種版本翻譯得比較明確。(一切諸世間,無非是鉤瑣)

經文中的「鉤鎖」即是在譬喻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然而唯有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因緣和合,才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而沒有任何的例外。故曰「一切諸世間,無非是鉤瑣。」


「若使諸世間,觀察鉤鎖者。(如實知)一切離(皆)鉤鎖,從是得三昧。」

經文中的「一切離鉤鎖」應該是指:一切皆鉤鎖。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修行人,若是能夠如實通達了知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因緣和合,即可遠離一切虛妄分別,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


「癡愛諸業等,是則內鉤鎖,攢燧泥團輪,種子等名外。」

經文中的「癡愛諸業(因)」即是泛指:存在於佛性上的「內因」。因此也把存在於佛性上的「內因」稱為「內鉤鎖」。故曰「癡愛諸業等(內因),是則內鉤鎖」。

例如:我們眾生為什麼會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無明與煩惱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經文中的「攢燧泥團輪種子」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統稱為「外因」。因此也可以把「外因」,稱為「外鉤鎖」。故曰「攢燧泥團輪,種子等名外(因)。」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前面經文中已經有提過了,大家一定要牢記在心。


「若使有他性,而從因緣生。」

經文中的「有他性」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而沒有任何的例外。 


「彼非鉤鎖義,是則不成就。」

經文中的「鉤鎖義」即是在譬喻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人的修行,如果違背了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麼最後終將是一場空。故曰「彼非鉤鎖義(因緣和合),是則不成就。」

這一句經文也可以解釋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如果背離了世尊所說因緣和合而生的過程,那麼將無法產生任何的諸法萬物。


「若生無自性,彼為誰鉤鎖?」

經文中的「若生無自性」意思就是:如果在境界中無法產生任何的諸法。(意思就是: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的意思。)

但事實上,在境界中的確存在著種種無邊無量的諸法萬物,然而這些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而沒有任何的例外。

如果在境界中不存在著任何諸法,那麼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又何必如此辛苦地為我們眾生講經說法呢?

如果在境界中不存在著任何諸法,那麼我們眾生又何必在境界中如此辛苦地修行呢?


「展轉相生故,當知因緣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前面的經文中已經有提過了,我們大家一定要牢記在心。


「使生有他性, 而從因緣生, 彼非鉤鎖義, 是則不成就。  堅濕煖動法, 凡愚生妄想,  離數無異法, 是則說無性。  如醫療眾病, 無有若干論,  以病差別故, 為設種種治。  我為彼眾生, 破壞諸煩惱,  知其根優劣, 為彼說度門。  非煩惱根異, 而有種種法,  唯說一乘法, 是則為大乘。」


「使生有他性,而(皆)從因緣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彼非鉤鎖義,是則不成就。」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果修行人違背了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麼最後終將會是一場空。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 堅濕煖動法,凡愚生妄想,」

經文中的「 堅濕煖動法」即是在譬喻: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例如: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等等外因),構成了所有一切的色法。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凡愚眾生是無法了知通達的。


「(真如實性)離數無異法,是則(方便)說無性。」

經文中的「數」是指「俗數」的意思。何謂「俗數」?「俗數」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

經文中的「無性」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無性」(一切法皆空)的意思。

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非空非不空、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雖然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作完整的描述,但是如果離開了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那麼就無法將「佛性」的概念介紹給眾生,因此透過文字語言章句來描述佛性,這是必要的手段。

例如: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等等詞句,皆是用來描述佛性所作的「方便之說」,然而佛性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修行才能夠與佛性相應呢?在境界中實踐種種無邊無量的清淨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真實自在。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如醫療眾病,無有若干論,以病差別故,為設種種治。」

經文中的「無有若干論」意思就是:論無有差別。「論無有差別」意思就是:雖然種種有關於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有很多種,但是其所描述的皆是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差別。故曰「論(真如實性)無有差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種種有關於「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有很多種,但是諸佛如來會根據眾生「根器」的不同,善用各種善巧方便,而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就猶如是疾病的種類有很多種,但是醫者會根據種種不同的病症,而有種種不同的治療方法。


「我為彼眾生,破壞諸煩惱,知其根優劣,為彼說度門。」

這一句經文的解釋同上。

世尊在教化眾生的時候,會根據眾生根器的不同,善用各種善巧方便,而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是不管世尊的說法為何,皆是以真如實性(佛性)作為唯一的依歸。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

佛性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佛性是的確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非煩惱根異,而有種種法。」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不管眾生的根器如何,不管世尊的說法為何,皆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如果背離了「真如實性」而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之法。


「唯說一乘法,是則為大乘。」

這一句經文的解釋同上。

經文中的「一乘法」即是在表達:儘管修行的法門有很多種,但是唯有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