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2 頁)
內分妄情與外分虛想
發表於 : 週四 9月 15, 2022 11:32 am
由 沙塵封眼
楞嚴經云
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因有情想不同,故有七趣升沉。
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天道】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天仙神道】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人道】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畜牲道】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鬼道】
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地獄道】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沈,入阿鼻獄。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Re: 內分妄情與外分虛想
發表於 : 週四 9月 15, 2022 11:34 am
由 沙塵封眼
情想是眾生相續因!
楞嚴經云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Re: 內分妄情與外分虛想
發表於 : 週一 9月 19, 2022 6:00 pm
由 沙塵封眼
沙塵封眼 寫: ↑週四 9月 15, 2022 11:32 am
因有情想不同,故有七趣升沉。
名相:七趣
釋文: 謂七種所往。即:地獄趣(梵 narakagati)、餓鬼趣(梵 preta)、畜生趣(梵 tiryagyoni)、人趣(梵 manusya)、神仙趣(梵 ri)、天趣(梵 deva)、阿修羅趣(梵 asura)等。〔楞嚴經卷九〕p120
Re: 內分妄情與外分虛想
發表於 : 週三 9月 21, 2022 11:12 am
由 沙塵封眼
沙塵封眼 寫: ↑週四 9月 15, 2022 11:32 am
楞嚴經云
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名相:愛染
釋文: 由於對各種事物之貪愛而引起執著染污之心,稱為愛染。與「愛欲」同義。為煩惱之異名。所謂「染」,是對世間諸種事物執著之心之總稱。大智度論卷一(大二五‧六三下):「自法愛染故,毀訾他人法。」p5460
名相:妄情
釋文: 指凡夫之虛妄情識。亦即脫離真實之認識與見解。成唯識論卷一(大三一‧二上):「隨自妄情,種種計度。」〔順正理論卷二十三〕p2341
名相:渴仰
釋文: 熱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與敬仰,如渴者之欲飲水。經典中常用以形容對佛、法之仰慕。中阿含卷九郁伽長者經(大一‧四七九下):「爾時,世尊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大九‧四三上):「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遇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又如安樂集卷上(大四七‧四下):「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議中,聞法踊躍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亦表示聞法之意,即指信前求道之心切。此外,由渴仰之念而頷首聞法,稱為渴仰首,為「解脫耳」之對稱。〔中阿含卷四十八牛角娑羅林經、大般涅槃經卷一、高僧法顯傳〕
虛想
解釋:
(1).猶懸念。
(2).指想象或理想。
出處
晉·皇甫謐 《答辛曠書》:“聞服有素,委心無量。加昔州壤,通門舊儀。虛想之積,過於陵阜。”《南史·王訓傳》:“初補國子生,問説師 袁昂 。 昂 曰:‘久籍高名,有勞虛想,乃觀容止,若披雲霧。’”《隋書·張煚傳》:“及 高祖 受禪,欽其德望,以書徵之曰:‘……儀同昔在 周 室,德業有聞,雖雲致仕,猶克壯年。即宜入朝,用副虛想。’”
梁啓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二節:“北派崇實際,南派崇虛想。北派主力行,南派主無為。”
名相:想
釋文: 梵語 saj,巴利語 sa。音譯為僧若。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五蘊之一。係動詞 j(知)與接頭語 sa(一切)連結而成,相當於現代語中「概念」一詞。俱舍宗以其為十大地法之一,唯識宗則視其為五遍行之一。指對境之像,於心中浮現之精神作用而言。即相當於表象之知覺,乃次於「受」(印象感覺)而起之心所作用。其所依之根為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而由眼觸所生之想,乃至由意觸所生之想,計有六想(亦作六想身,身表複數)。其次,依所緣境之大、小、無量之別,而有大想、小想、無量想等三想。又欲想(貪欲想)、瞋想(瞋恚想)、害想(殺害想)等三想,謂三不善想或三惡想,乃與貪、瞋(發怒)、害(加害於人)等三種煩惱相應而產生之「想」。出離想、不恚想、不害想等三想,稱三善想,乃三不善想之相反。 此外,想為觀想之意。大品般若經卷一,有無常想等十想之說;往生要集卷中亦謂,修念佛時,即是住於歸命想(一心歸佛)、引攝想(為佛所引導)、往生想(往生淨土)等三想之中。〔大毘婆沙論卷七十四、俱舍論卷一、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入阿毘達磨論卷上〕p5451
p5064
Re: 內分妄情與外分虛想
發表於 : 週三 9月 28, 2022 11:07 pm
由 Viirya
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
如何是
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
Re: 內分妄情與外分虛想
發表於 : 週四 9月 29, 2022 10:37 am
由 cyc320
諸想雖別(根本智),輕舉是同(後得智)。飛動不沈(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自然超越 (任運無礙)
Re: 內分妄情與外分虛想
發表於 : 週六 10月 01, 2022 11:22 pm
由 Viirya
外分虛想.起自因諸渴仰.
或心持禁戒.或心持咒印.或心欲生天.或心存佛國.或事善知識.
而生舉身輕清.顧盻雄毅.夢想飛舉.聖境冥現.自輕身命種種之虛想.
Re: 內分妄情與外分虛想
發表於 : 週日 10月 02, 2022 7:23 am
由 次草
cyc320 寫: ↑週四 9月 29, 2022 10:37 am
諸想雖別(根本智),輕舉是同(後得智)。飛動不沈(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自然超越 (任運無礙)
都是三界內
標註根本智與後得智
如此界內界外不分
飛動不沉還是三界內
就來個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自然超越也是三界內
又標個任運無礙
那要佛陀作啥
看不懂經文要問
經文的重點是情想是眾生
離情想才能於三界中任運無礙
情是啥,想是啥
用心體會才能深入
Re: 內分妄情與外分虛想
發表於 : 週日 10月 02, 2022 10:58 am
由 cyc320
經文的重點是情想是眾生
離情想才能於三界中任運無礙
情是啥,想是啥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即無種 無性亦無生,有情無情畢竟空,同一法性,
彼此皆如,進而發大悲心,勇於履行,正向時時覺醒,直到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即任運無礙
Re: 內分妄情與外分虛想
發表於 : 週日 10月 02, 2022 12:08 pm
由 次草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這無情不是指無情物
無情物怎麼會有造作的問題
也不會有成佛不成佛的問題
佛也是有情
有情即是眾生
佛是眾生之最
覺有情即是了解一切眾生心
有情來下種
因為不覺才會造作
善果惡果都在輪迴中
所以要放下種的心念
成為無我的心態
這樣稱為無情
也是無妄情
無念無妄念
至於有情無情同圓種智
指的是色心不二
那是不同方向立場的表達
白話說
有情會有住心與煩惱
也有天樂福報
這都是三界輪迴事
修行是為出離三界
不再墮入輪迴
所以要不住善惡果報
了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心本無生
這才是無性亦無生的含義
將兩個不同的文義混為一談
就是對無情的文義認知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