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道二家思想,與佛教法義的銜接
發表於 : 週日 1月 15, 2023 4:51 pm
《中國儒道二家思想,與佛教法義的銜接》
女人搔首弄姿招蜂引蝶,是與生俱來的母性使然。她需要男人協助建立她的家庭、她的城堡,並養育她的後代,所以她需要愛情。之後,若能進入文明產物的婚姻,對於她的後代來說,則是更加上了一層法律的保障。
一個明智的女人會嫁給一個條件不錯且愛她的男人,而不必是她所愛。至於男人對女人的愛情,一樣是DNA驅動下的天性使然,但對於日復一日養育後代的瑣碎事務,男人顯然較不在意。
中國最早的《詩經》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說的就是男女的天性,之後智慧超群的孔夫子,便以此為基礎,發展出舉世特有的中國家庭觀,從而大部分的規範了人類的天性,也保障了後代的繁衍,甚至從個人的修身,發展出群體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世界觀,並以四維八德等概念維繫之。
在龐雜的儒家學說當中,忠誠度最重要,忠於自己、忠於家庭、忠於國族、忠於世界。何以故?如佛教說,自己、家庭、國族、世界,無非出自一心,無非一念變現。名雖有變,而實不變,一切平等,無我無私。發自一心,故名為忠,真實不虛,故名為誠。
相對於此,西方哲學發展史中,雖也有倫理學一支,但顯然不如傳統中國倫理道德那麼的紮實透徹。這是中國文化資產的最大特色,也是中國人最主要的優勢,而其根基就是「食色性也亅。
反觀代表西方文化主流的美國好萊塢電影,至今卻仍停留在腥羶色的獸性原始衝動中。於是,有位朋友表示:「西方重自由,東方重禮節,但孔子說『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可見美女人人喜歡,這是人性。」
然此「西方重自由亅之說,恰好突顯了東西方,也就是中國與歐美哲學思想的差距。集中國傳統儒道思想大成的中國大乘佛教表明,世俗認知當中的一切存在皆無真實性,所謂「一切法無自性」,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因為世人據以認知一切法的心識活動本身,自始即無真實性。如《首楞嚴經》說:「識性虛妄,猶如空華亅,如夾山善會禪師說:「識性無自由分」。
故大乘佛教的修證,始終以「滅識、斷識、離識、轉識」為目標,唯有超越了世人既有意識活動的虛妄性,才有「自由、自在、自性亅可言。這是中國儒道二家解釋得不如佛教思想清楚明白之處。
始自一心一念,終於山河大地、古往今來,一切萬有。朱熹為《中庸》作註曰:「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達磨大師的弟子波羅提尊者說:「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
中國儒道與佛教思想,是不是相當一致呢?
《五燈會元卷五/夾山善會禪師章》「上堂。有祖以來。時人錯會。相承至今。以佛祖言句為人師範。若或如此。却成狂人。無智人去。他祇指示汝。無法本是道。道無一法。無佛可成。無道可得。無法可取。無法可捨。所以老僧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若向佛祖邊學。此人未具眼在。何故?皆屬所依。不得自在。本祇為生死茫茫。識性無自由分。千里萬里求善知識。須具正眼。求脫虗謬之見。定取目前生死為復實有?為復實無?若有人定得。許汝出頭。上根之人。言下明道。中下根器。波波浪走。何不向生死中定當取?何處更疑佛疑祖替汝生死?有智人笑汝。汝若不會。更聽一頌。勞持生死法。唯向佛邊求。目前迷正理。撥火覓浮漚。」
《五燈會元卷三/大珠慧海禪師章》有云:「問,儒釋道三教,同異如何?師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機者執之即異。總從一性上起用,機見差別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異也。」
女人搔首弄姿招蜂引蝶,是與生俱來的母性使然。她需要男人協助建立她的家庭、她的城堡,並養育她的後代,所以她需要愛情。之後,若能進入文明產物的婚姻,對於她的後代來說,則是更加上了一層法律的保障。
一個明智的女人會嫁給一個條件不錯且愛她的男人,而不必是她所愛。至於男人對女人的愛情,一樣是DNA驅動下的天性使然,但對於日復一日養育後代的瑣碎事務,男人顯然較不在意。
中國最早的《詩經》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說的就是男女的天性,之後智慧超群的孔夫子,便以此為基礎,發展出舉世特有的中國家庭觀,從而大部分的規範了人類的天性,也保障了後代的繁衍,甚至從個人的修身,發展出群體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世界觀,並以四維八德等概念維繫之。
在龐雜的儒家學說當中,忠誠度最重要,忠於自己、忠於家庭、忠於國族、忠於世界。何以故?如佛教說,自己、家庭、國族、世界,無非出自一心,無非一念變現。名雖有變,而實不變,一切平等,無我無私。發自一心,故名為忠,真實不虛,故名為誠。
相對於此,西方哲學發展史中,雖也有倫理學一支,但顯然不如傳統中國倫理道德那麼的紮實透徹。這是中國文化資產的最大特色,也是中國人最主要的優勢,而其根基就是「食色性也亅。
反觀代表西方文化主流的美國好萊塢電影,至今卻仍停留在腥羶色的獸性原始衝動中。於是,有位朋友表示:「西方重自由,東方重禮節,但孔子說『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可見美女人人喜歡,這是人性。」
然此「西方重自由亅之說,恰好突顯了東西方,也就是中國與歐美哲學思想的差距。集中國傳統儒道思想大成的中國大乘佛教表明,世俗認知當中的一切存在皆無真實性,所謂「一切法無自性」,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因為世人據以認知一切法的心識活動本身,自始即無真實性。如《首楞嚴經》說:「識性虛妄,猶如空華亅,如夾山善會禪師說:「識性無自由分」。
故大乘佛教的修證,始終以「滅識、斷識、離識、轉識」為目標,唯有超越了世人既有意識活動的虛妄性,才有「自由、自在、自性亅可言。這是中國儒道二家解釋得不如佛教思想清楚明白之處。
始自一心一念,終於山河大地、古往今來,一切萬有。朱熹為《中庸》作註曰:「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達磨大師的弟子波羅提尊者說:「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
中國儒道與佛教思想,是不是相當一致呢?
《五燈會元卷五/夾山善會禪師章》「上堂。有祖以來。時人錯會。相承至今。以佛祖言句為人師範。若或如此。却成狂人。無智人去。他祇指示汝。無法本是道。道無一法。無佛可成。無道可得。無法可取。無法可捨。所以老僧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若向佛祖邊學。此人未具眼在。何故?皆屬所依。不得自在。本祇為生死茫茫。識性無自由分。千里萬里求善知識。須具正眼。求脫虗謬之見。定取目前生死為復實有?為復實無?若有人定得。許汝出頭。上根之人。言下明道。中下根器。波波浪走。何不向生死中定當取?何處更疑佛疑祖替汝生死?有智人笑汝。汝若不會。更聽一頌。勞持生死法。唯向佛邊求。目前迷正理。撥火覓浮漚。」
《五燈會元卷三/大珠慧海禪師章》有云:「問,儒釋道三教,同異如何?師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機者執之即異。總從一性上起用,機見差別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