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赤壁賦》中的「變與不變」
發表於 : 週日 4月 09, 2023 9:31 am
高中國文老師也頭痛:如何向學生解釋蘇軾〈赤壁賦〉中的「變與不變」?(轉載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3249 希文樂見)
〈赤壁賦〉是高中國文的經典課文,其中第五段蘇子闡述「變與不變」的道理,堪稱核心古文15篇裡面最難解釋的一個段落,實習的時候有老師這麼跟我說:
「教甄試教抽到〈赤壁賦〉就可以準備回家了。」
「因為100個老師的心目中有100個〈赤壁賦〉。」
我自己在念高中的時候,讀到〈赤壁賦〉中所謂的「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也是無法理解,課本和老師的解讀大半都是「表象會不斷地變化,但事物的本質不會。」前面一句很好理解,因為我們所在的世界的確隨時都在發生改變,但後半句所謂「事物的本質」到底指得是什麼呢?
直到自己成為了國文老師,為了備課,前前後後讀了〈赤壁賦〉大概有上百遍,依然感到困惑。其實學生也不見得會對這個問題窮追不捨,不理解〈赤壁賦〉對人生也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我既然要教這一課,就想弄懂文中的內涵,並且試圖轉換成高中生也能理解的語言,不像當年的我只能默默將疑惑放在心中。
〈赤壁賦〉的第五段原文如下。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這段話的大意如下。
前半段以水月比喻變與不變的道理,江水日夜都在流逝,但本體從未消減;月亮有陰晴圓缺的變化,但本體也從未消減。所以以表象來看,事物隨時都在變化;但以本體來看的話,事物的本質是不變的。
後半段則和你說,雖然天地萬物皆不是我們能夠主宰的,但我們還是能夠欣賞造物主所創早的自然風景,像是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
解釋不變之前,先討論「變」是什麼
在討論不變之前,我想先和學生討論「變」,於是我問他們:
「在你的生命中,有哪些是變化的?」
這是個非常開放性的問題,因為我們所處的世界的確隨時都在發生改變,包含我們自身的形體、情感等等。
接著我又問他們:
「你認為變化本身是好是壞?」
大部分的學生皆認為變化本身不見得是壞的,因為如果沒有變化,那我們也不可能有所進步或成長。甚至有位學生回答說「變化本身沒有好壞,好壞取決於我們怎麼看待。」可以發現,與其說我們怕「變化」,不如說我們怕「變得更糟」,我們害怕事情不在我們的掌控之內,失去我們所不想失去的。
而這也是洞簫客所感嘆的「寄蜉蝣於天地,渺蒼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換個角度思考〈赤壁賦〉裡的「不變」
如果要從這個世界裡面尋找不變的事物,幾乎可以說是徒勞無功。就連水與月的比喻都無法成立,誰能保證千年之後的江水不會乾枯,上億年之後的月球不會消失呢?拉長時間來看的話,這個世界並不存在永恆,更遑論人世間的事情?
可以說,唯一不變的事,就是會不斷的變化。
而我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去想什麼是不變的,而是去想:
蘇子為什麼要在這裡說明「變與不變」的道理?
以上下文的脈絡來看,蘇子在這一段落,應該是要回應友人洞簫客的煩惱(有一說法為洞簫客其實就是蘇東坡自己的化身),試著去寬慰他才對吧?結果他莫名其妙地,扯了一堆高深莫測的道理是為了什麼?有這樣安慰人的嗎?
我認為其實沒有必要從這篇文章,去深究到底什麼是「不變的」,因為蘇東坡在這裡也並沒有要多解釋的意思,他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轉念」。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當你試著用一種更高的視野俯瞰自己的生命的時候,會發現得失不過常事,變化本身是再平凡也不過的事情。
當我們能用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擁有或失去之後,才有辦法淡然處之。
而第五段的後半段,談得是「轉念」的更高層次,那便是「放下執著」。天地萬物本來就不是我們所能主宰的,若能放下一定要擁有什麼,或是掌控什麼的心,以欣賞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反而能夠活得更加輕鬆愉快。當你用雙手握緊沙子的時候,沙子反而會從指間流逝。
就像林夕自己對歌詞〈富士山下〉的解讀:
其實,你喜歡一個人,就像喜歡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麼方法可以移動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過去。愛情也如此,逛過就已經足夠。
我們沒辦法擁有「江上之清風」和「山間之明月」,但我們仍舊能夠欣賞它們的美好。
放下其實並不消極,更不容易。
變化是人生的常態這個道理,其實大家都明白,「轉念」也是老生常談了,但卻很難做到。
當你很努力地追求喜歡的人,卻被發好人卡,還能雲淡風輕地說:「我只要在遠處欣賞他就好了」嗎?盡全力準備的考試或比賽結果不如人意,還可以很瀟灑地說我不在乎成果嗎?面對摯愛的離去,真的可以那麼容易就看淡生死嗎?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就連蘇東坡自己本身也很難做到如此豁達,而關於他的心路歷程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蘇東坡絕非天生豁達!黃州詞三首帶你看見他的迷茫與挫敗〉。
但即使有再多的事與願違,日子還是得過下去啊!所以,放下其實並不消極,更不容易,那代表著無論處於何種境地,你都在想方設法讓自己開心地活下去。這是我在人類微小的生命中所看見的偉大,脆弱中隱然有股韌性之美,令人動容。
〈赤壁賦〉所要談的無非就是「轉念」,先換個角度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無常,再放下執念,欣賞生活中的美好,這是我目前想到有關〈赤壁賦〉最簡單的解釋。道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但我想,值得用一生去體會和實踐。
〈赤壁賦〉是高中國文的經典課文,其中第五段蘇子闡述「變與不變」的道理,堪稱核心古文15篇裡面最難解釋的一個段落,實習的時候有老師這麼跟我說:
「教甄試教抽到〈赤壁賦〉就可以準備回家了。」
「因為100個老師的心目中有100個〈赤壁賦〉。」
我自己在念高中的時候,讀到〈赤壁賦〉中所謂的「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也是無法理解,課本和老師的解讀大半都是「表象會不斷地變化,但事物的本質不會。」前面一句很好理解,因為我們所在的世界的確隨時都在發生改變,但後半句所謂「事物的本質」到底指得是什麼呢?
直到自己成為了國文老師,為了備課,前前後後讀了〈赤壁賦〉大概有上百遍,依然感到困惑。其實學生也不見得會對這個問題窮追不捨,不理解〈赤壁賦〉對人生也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我既然要教這一課,就想弄懂文中的內涵,並且試圖轉換成高中生也能理解的語言,不像當年的我只能默默將疑惑放在心中。
〈赤壁賦〉的第五段原文如下。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這段話的大意如下。
前半段以水月比喻變與不變的道理,江水日夜都在流逝,但本體從未消減;月亮有陰晴圓缺的變化,但本體也從未消減。所以以表象來看,事物隨時都在變化;但以本體來看的話,事物的本質是不變的。
後半段則和你說,雖然天地萬物皆不是我們能夠主宰的,但我們還是能夠欣賞造物主所創早的自然風景,像是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
解釋不變之前,先討論「變」是什麼
在討論不變之前,我想先和學生討論「變」,於是我問他們:
「在你的生命中,有哪些是變化的?」
這是個非常開放性的問題,因為我們所處的世界的確隨時都在發生改變,包含我們自身的形體、情感等等。
接著我又問他們:
「你認為變化本身是好是壞?」
大部分的學生皆認為變化本身不見得是壞的,因為如果沒有變化,那我們也不可能有所進步或成長。甚至有位學生回答說「變化本身沒有好壞,好壞取決於我們怎麼看待。」可以發現,與其說我們怕「變化」,不如說我們怕「變得更糟」,我們害怕事情不在我們的掌控之內,失去我們所不想失去的。
而這也是洞簫客所感嘆的「寄蜉蝣於天地,渺蒼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換個角度思考〈赤壁賦〉裡的「不變」
如果要從這個世界裡面尋找不變的事物,幾乎可以說是徒勞無功。就連水與月的比喻都無法成立,誰能保證千年之後的江水不會乾枯,上億年之後的月球不會消失呢?拉長時間來看的話,這個世界並不存在永恆,更遑論人世間的事情?
可以說,唯一不變的事,就是會不斷的變化。
而我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去想什麼是不變的,而是去想:
蘇子為什麼要在這裡說明「變與不變」的道理?
以上下文的脈絡來看,蘇子在這一段落,應該是要回應友人洞簫客的煩惱(有一說法為洞簫客其實就是蘇東坡自己的化身),試著去寬慰他才對吧?結果他莫名其妙地,扯了一堆高深莫測的道理是為了什麼?有這樣安慰人的嗎?
我認為其實沒有必要從這篇文章,去深究到底什麼是「不變的」,因為蘇東坡在這裡也並沒有要多解釋的意思,他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轉念」。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當你試著用一種更高的視野俯瞰自己的生命的時候,會發現得失不過常事,變化本身是再平凡也不過的事情。
當我們能用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擁有或失去之後,才有辦法淡然處之。
而第五段的後半段,談得是「轉念」的更高層次,那便是「放下執著」。天地萬物本來就不是我們所能主宰的,若能放下一定要擁有什麼,或是掌控什麼的心,以欣賞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反而能夠活得更加輕鬆愉快。當你用雙手握緊沙子的時候,沙子反而會從指間流逝。
就像林夕自己對歌詞〈富士山下〉的解讀:
其實,你喜歡一個人,就像喜歡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麼方法可以移動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過去。愛情也如此,逛過就已經足夠。
我們沒辦法擁有「江上之清風」和「山間之明月」,但我們仍舊能夠欣賞它們的美好。
放下其實並不消極,更不容易。
變化是人生的常態這個道理,其實大家都明白,「轉念」也是老生常談了,但卻很難做到。
當你很努力地追求喜歡的人,卻被發好人卡,還能雲淡風輕地說:「我只要在遠處欣賞他就好了」嗎?盡全力準備的考試或比賽結果不如人意,還可以很瀟灑地說我不在乎成果嗎?面對摯愛的離去,真的可以那麼容易就看淡生死嗎?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就連蘇東坡自己本身也很難做到如此豁達,而關於他的心路歷程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蘇東坡絕非天生豁達!黃州詞三首帶你看見他的迷茫與挫敗〉。
但即使有再多的事與願違,日子還是得過下去啊!所以,放下其實並不消極,更不容易,那代表著無論處於何種境地,你都在想方設法讓自己開心地活下去。這是我在人類微小的生命中所看見的偉大,脆弱中隱然有股韌性之美,令人動容。
〈赤壁賦〉所要談的無非就是「轉念」,先換個角度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無常,再放下執念,欣賞生活中的美好,這是我目前想到有關〈赤壁賦〉最簡單的解釋。道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但我想,值得用一生去體會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