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2 頁)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發表於 : 週三 1月 22, 2025 11:51 am
糟老頭
印光大師偈語:

應當發願願往生,
客途嵠山任彼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
故鄉風月有誰爭。

Re: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發表於 : 週三 1月 22, 2025 11:52 am
糟老頭
阿彌陀經用了大量篇幅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莊嚴,以激勵眾生的欣樂心,接著勸導眾生[若有信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緊接著教導往生方法,只要一心持名念佛,臨終就能蒙佛現前接引往生,並說這是佛眼親見如是殊勝利益,再次勸導眾生發願往生
接著引出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語共證此經非虛,若有聞是經及受持者,皆能蒙諸佛護念乃至得無上正等正覺,故又再勸發願求生,三次勸願,再三叮嚀,可謂用心良苦,足見往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
故藕益大師說,若無信願,縱將名號念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亦無得生之理
中峰國師說,是以念佛之人,若不發願往生,縱有功行,亦成虛棄,以不順佛故
可見[願]的重要性,那應當怎麼發,經中並沒有明確的教導

Re: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發表於 : 週三 1月 22, 2025 11:53 am
糟老頭
大都修學淨土的人,大家都會說我相信,也願意往生啊,平常功課做完,也會念一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
這當然也是一種發願的表現,而這是[事]上發願,事必有理,[理]上發願是什麼呢?
藕益大師說,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此處[穢]是指什麼呢?就是內心的攀緣習性,愛憎分別妄想執著,所引發的貪瞋痴慢,
[厭離娑婆]要離的就是這個,離開這個,清淨真心(極樂)自然現前
這就與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徳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同一意趣了

Re: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發表於 : 週三 1月 22, 2025 12:06 pm
糟老頭
為何會引起[愛憎分別妄想執著]?
那是因為來自深層的我執無明
雖明知自心及外境,皆如幻化,無有實体
但,對暫時所擁有的感受,郤又是麼那真實
說得到,做不好,看得破,忍不過
明知要放下,偏又放不下

Re: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發表於 : 週三 1月 22, 2025 3:02 pm
糟老頭
禪宗僧璨祖師〈信心銘〉中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揀擇,憎愛],這也是自心穢,[唯嫌,但莫],這也是遠離的意思

話是很簡單,但做到很難
古德云:頓悟雖同佛,多劫習氣深,風停波尚湧,理契念猶侵
因為無始劫養成的習性,不是說斷就斷,說改就改的
是要長期薰修的,急不得的
當然,確立目標,方法要正確,毅力要堅持

Re: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發表於 : 週四 1月 23, 2025 10:00 am
漫步的犀牛
路過,紮紮嘴。

沒有吐槽的意思,純粹學理探研。

有熱忱的弟子,安靜下來,撤除對宗派信仰的喜愛、或排斥。

自己嘗試一個實驗 :

當你真正揣摩厭離之際,是否還能欣求西方淨土 ?

=====

關鍵之處,就在於....厭離

先搞清楚厭離的原始含意,就能正確的探索 "欣求" 這兩個字,一旦運用不當,將有多沉重。

注意一下,

厭離

沒有逃避、脫逃的意思。

沒有帶著一絲負面的成分。

麻煩的是....沒有色界禪那時解脫模擬訓練,厭離....很難鍛鍊出來。

但,不妨靜心揣摩一番。

平安

Re: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發表於 : 週四 1月 23, 2025 10:30 pm
糟老頭
歡迎有不同意見的人,提供分享討論
說吐嘈是有點不好聽
其實只是不同意見的表達

先不管誰對誰錯,有不同意見的聲音,正可提供增長見聞的機會,或許可以取有餘而補不足

有了不同意見,並不代表示一定是一方有錯,一方是對,有可能兩人都對,只是角度不同,詮釋有異,也有可能兩人都錯,錯在不同地方而已

反之,碰到意見相同,雖然很麻吉,但也並不能代表兩人一定是對的,也可能只是錯到一塊去了

Re: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發表於 : 週四 1月 23, 2025 10:39 pm
糟老頭
阿含經第一經提供一個方法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Re: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發表於 : 週四 2月 06, 2025 9:51 pm
世事皆虛悉未曾有
佛說和利長者問事經第十八

聞如是:

一時佛遊那難國波和奈樹間,與大比丘眾[8]比丘五百人。爾時和利長者往詣佛所,稽首足下,退坐一面。佛告長者:「吾欲問汝,假使魔來及魔官屬及無央數諸外異道,問以時答。[9]汝當諦聽,善思念之。」「唯然,世尊!願樂欲聞。」於是[10]長者,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告長者:「何謂大魁?」長者白曰:「唯然,世尊!大魁有四。何謂為四?一曰地種、二曰水種、三曰火種、四曰風種,是曰四大魁。」

佛言:「何謂地種?」答曰:「謂有五事:立、堅強、不柔、麤[11]䵃、能往返者。」

佛言:「善哉,善哉!長者!能解彼諸[12]地種,永不現不?」長者答曰:「唯然,世尊!我身能知地種,滅沒不可知。」

佛言:「善哉!」復問:「何謂水種?」答曰:「唯然,世尊!水有五事:津液通流、細滑、微碎、無有形貌、猶如羅網遍至諸脉」

佛言:「善哉,善哉!長者!汝乃能知水種滅沒不知處時。」答曰:「唯然,世尊!知歸無常,永不現也!」

佛告長者:「何謂火種?」長者答曰:「溫煖之類,能令人熱、有所消化,而能焚燒,光[13]㷿之類。」佛言:「善哉!長者,汝乃能知火種滅沒不復現耶?」答曰:「能知無常,歸盡不現。」

佛告長者:「何謂風種?」長者答曰:「風有五事:寒冷之類,輕飄[14]駃疾,有所飄吹,出入得通,有諸響聲。」佛言:「善哉,善哉!爾乃能知風種,忽[15]然沒不復現耶?」答曰:「唯然,世尊!能知風種自然歸盡。」佛言:「善哉,善哉!長者!」世尊又問:「豈不覩見其種寂聲?」答曰:「唯然,知其種聲平等如稱。」

「其四大魁,為何所處?」答曰:「[*]猗欲飲食恩愛。」又問:「其四大魁,為何所[*]猗?」答曰:「展轉相依。」又問:「為何所趣?」答曰:「趣色諸入。」又問:「諸入為何所歸?」答曰:「歸罪塵勞。」又問:「何因有罪塵勞?」答曰:「唯然,世尊!其識及身,各自別異而各離散。」又問:「命盡身壞,為何所趣?」答曰:「豈有所趣?身無心意,身、識各別。」又問:「長者續以故識,歸於所趣,更得異識耶?」答曰:「唯然,世尊!不齎故識,歸於所趣,不離故識,亦無異識。」「云何長者,見於法乎?」「譬如世尊眼識非常、耳識有異,不共合同。如是,世尊!沒生死如是,所見無厭,而以存命。」

佛言:「善哉,善哉!長者!於今長者,一切所問,報答如應,審實不虛。寧[16]是不實?」答曰:「不實。所以者何?如大聖說,於是世間,所[*]與不實,欲法悉虛,我念世尊,此世俗事,皆以虛立,未曾有法。」佛言:「善哉,善哉!長者!假使有說世事皆虛,悉未曾有,則諸佛說。所以者何?世[17]事悉虛,無有一實,於是世間皆未曾有。」

佛說如是,和利長者受教,歡喜而退。

隨時都有新鮮事 心不在焉會癡呆

發表於 : 週五 2月 07, 2025 9:18 am
老人失智俱樂部
世事皆虛悉未曾有 寫: 週四 2月 06, 2025 9:51 pm 佛說和利長者問事經第十八

聞如是:

一時佛遊那難國波和奈樹間,與大比丘眾[8]比丘五百人。爾時和利長者往詣佛所,稽首足下,退坐一面。佛告長者:「吾欲問汝,假使魔來及魔官屬及無央數諸外異道,問以時答。[9]汝當諦聽,善思念之。」「唯然,世尊!願樂欲聞。」於是[10]長者,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告長者:「何謂大魁?」長者白曰:「唯然,世尊!大魁有四。何謂為四?一曰地種、二曰水種、三曰火種、四曰風種,是曰四大魁。」

佛言:「何謂地種?」答曰:「謂有五事:立、堅強、不柔、麤[11]䵃、能往返者。」

佛言:「善哉,善哉!長者!能解彼諸[12]地種,永不現不?」長者答曰:「唯然,世尊!我身能知地種,滅沒不可知。」

佛言:「善哉!」復問:「何謂水種?」答曰:「唯然,世尊!水有五事:津液通流、細滑、微碎、無有形貌、猶如羅網遍至諸脉」

佛言:「善哉,善哉!長者!汝乃能知水種滅沒不知處時。」答曰:「唯然,世尊!知歸無常,永不現也!」

佛告長者:「何謂火種?」長者答曰:「溫煖之類,能令人熱、有所消化,而能焚燒,光[13]㷿之類。」佛言:「善哉!長者,汝乃能知火種滅沒不復現耶?」答曰:「能知無常,歸盡不現。」

佛告長者:「何謂風種?」長者答曰:「風有五事:寒冷之類,輕飄[14]駃疾,有所飄吹,出入得通,有諸響聲。」佛言:「善哉,善哉!爾乃能知風種,忽[15]然沒不復現耶?」答曰:「唯然,世尊!能知風種自然歸盡。」佛言:「善哉,善哉!長者!」世尊又問:「豈不覩見其種寂聲?」答曰:「唯然,知其種聲平等如稱。」

「其四大魁,為何所處?」答曰:「[*]猗欲飲食恩愛。」又問:「其四大魁,為何所[*]猗?」答曰:「展轉相依。」又問:「為何所趣?」答曰:「趣色諸入。」又問:「諸入為何所歸?」答曰:「歸罪塵勞。」又問:「何因有罪塵勞?」答曰:「唯然,世尊!其識及身,各自別異而各離散。」又問:「命盡身壞,為何所趣?」答曰:「豈有所趣?身無心意,身、識各別。」又問:「長者續以故識,歸於所趣,更得異識耶?」答曰:「唯然,世尊!不齎故識,歸於所趣,不離故識,亦無異識。」「云何長者,見於法乎?」「譬如世尊眼識非常、耳識有異,不共合同。如是,世尊!沒生死如是,所見無厭,而以存命。」

佛言:「善哉,善哉!長者!於今長者,一切所問,報答如應,審實不虛。寧[16]是不實?」答曰:「不實。所以者何?如大聖說,於是世間,所[*]與不實,欲法悉虛,我念世尊,此世俗事,皆以虛立,未曾有法。」佛言:「善哉,善哉!長者!假使有說世事皆虛,悉未曾有,則諸佛說。所以者何?世[17]事悉虛,無有一實,於是世間皆未曾有。」

佛說如是,和利長者受教,歡喜而退。
看破放下
事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