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又由此故發起殊勝思所成慧。謂不淨觀持息念(安般念)等。以能別總觀諸蘊故。亦得名為阿毘達磨。(世俗智)
3.又由此故發起殊勝聞所成慧。分別諸法自相共相建立諸法自相共相。害實物愚及所緣愚。以於諸法不增減故。亦得名為阿毘達磨。(法智)
2.又由此故發起殊勝生處得慧。以於三藏十二分教能受能持思量觀察不謬轉故。亦得名為阿毘達磨。(福德智慧)
1.復由如是資糧攝持無漏慧根轉得明盛。是故亦名阿毘達磨。(世俗諦?!)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
- 文章: 6289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哇哈哈哈~~終於出現知音囉!
善哉,善哉!!阿毘達磨!!
3.又由此故發起殊勝聞所成慧。分別諸法自相共相建立諸法自相共相。害實物愚及所緣愚。以於諸法不增減故。亦得名為阿毘達磨。
瑜伽師地論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復修習,轉依復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
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
要先能破解彌勒菩薩上面開示的這一句話到底在說甚麼!?要確實解悟其中所隱藏的法義,才能領悟(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到底在講什麼!?
也才能掌握論文(略彼諸行)的修佛功夫,所謂禪宗參禪起疑情的大大大,千古大機密!!
趙州老婆心,喝茶去喝茶去,摘楊花摘楊花!!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289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序
問誰造此論。答佛世尊。所以者何。以一切種所知法性甚深微妙。非佛世尊一切智者。誰能究竟等覺開示。若爾此中誰問誰答。或有說者。尊者舍利子問。佛世尊答。復有說者。五百阿羅漢問。佛世尊答。有作是說。諸天神問。佛世尊答。有餘師說。化苾芻問。佛世尊答。所以者何。諸佛法爾所知法性。於諸世間定應開示。然無問者。爾時世尊化作苾芻。形容端正眾所樂見。剃除鬚髮服僧伽胝。令彼請問佛世尊答。猶如徵問義品因緣。問若爾此論何故傳言。尊者迦多衍尼子造。答由彼尊者受持演說廣令流布。是故此論名稱歸彼。然是佛說。復有說者。此論即彼尊者迦多衍尼子造。問豈不前言以一切種所知法性甚深微妙。非佛世尊一切智者誰能究竟等覺開示。云何彼尊者能造此論耶。答以彼尊者亦有微妙甚深猛利善巧覺慧。善知諸法自相共相。通達文義及前後際。
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
https://deerpark.app/reader/T1545/1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序
問誰造此論。答佛世尊。所以者何。以一切種所知法性甚深微妙。非佛世尊一切智者。誰能究竟等覺開示。若爾此中誰問誰答。或有說者。尊者舍利子問。佛世尊答。復有說者。五百阿羅漢問。佛世尊答。有作是說。諸天神問。佛世尊答。有餘師說。化苾芻問。佛世尊答。所以者何。諸佛法爾所知法性。於諸世間定應開示。然無問者。爾時世尊化作苾芻。形容端正眾所樂見。剃除鬚髮服僧伽胝。令彼請問佛世尊答。猶如徵問義品因緣。問若爾此論何故傳言。尊者迦多衍尼子造。答由彼尊者受持演說廣令流布。是故此論名稱歸彼。然是佛說。復有說者。此論即彼尊者迦多衍尼子造。問豈不前言以一切種所知法性甚深微妙。非佛世尊一切智者誰能究竟等覺開示。云何彼尊者能造此論耶。答以彼尊者亦有微妙甚深猛利善巧覺慧。善知諸法自相共相。通達文義及前後際。
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
https://deerpark.app/reader/T1545/1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3110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略有治理.經營.減少等義
略彼諸行.所略的是諸行.
欲略諸行.必須透過止觀
這也符應解深密經所云
戲論及諸行正是心行
依據解深密經所說.所集為一團.一分.一聚而作意思維的是緣一切契經等法.乃至各別論議
而這些契經.論議是長期薰陶於行者的阿賴耶識中
略彼諸行.所略的是諸行.
欲略諸行.必須透過止觀
這也符應解深密經所云
戲論及諸行正是心行
依據解深密經所說.所集為一團.一分.一聚而作意思維的是緣一切契經等法.乃至各別論議
而這些契經.論議是長期薰陶於行者的阿賴耶識中
-
- 文章: 6289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問何故尊者造此論耶。答為饒益他故。謂彼尊者作是思惟。云何當令諸有情類於佛聖教無倒受持。精進思惟籌量觀察。由此無量煩惱惡行不現在前。便得悟入甚深法性。故造斯論。譬如有人為饒益他故於黑闇處然大明燈。令有目者見種種色。尊者亦爾為饒益他於佛滅後制造此論。令有智者入深法性。
呵呵呵~~~
佛告須深: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以上標記重點,才真是大乘佛法,所謂學離欲惡不善法的實修實證功夫嘛!!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289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以自共相為所緣!!
3.又由此故發起殊勝聞所成慧。分別諸法自相共相建立諸法自相共相。害實物愚及所緣愚。以於諸法不增減故。亦得名為阿毘達磨。
註解:
害實物愚及所緣愚,害,就是(對治)。
建立諸法自共相,以資對治實物愚及所緣愚。實物愚與所緣愚,即是指阿賴耶識中所攝諸煩惱習氣,離欲即是略彼諸行,大乘佛法對治一切煩惱不善法之實修實證功夫也。
瑜伽師地論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復修習,轉依復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289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須深以外道二乘之(學離欲,惡不善法),起手修佛的觀念,為何被世尊當面否定!?妙吉祥如意 寫: ↑週二 12月 06, 2022 6:23 pm 大乘佛法很嚴謹,但也很單純!!
修行者要入佛門真正起修佛法,必須取得資格,就是先開啟佛知見(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行者將來要證得佛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借以依止修習佛法之心((般若))。
首楞嚴經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那麼,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開佛知見)有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先證悟空性!!
何謂證悟空性!?講清楚一點就是修行者證入一法不染一法不生的滅盡定,這裡講滅盡定是方便說,廣義說。修佛者初初體驗到滅盡定(一法不染一法不生)可能只是幾秒鐘,甚或一瞬間……
行者於滅盡定當下,不染一法不生一法,心識完全寂滅,就如禪宗所證驗的開悟明心之前,參禪者必然要經歷的一段心識完全進入空無的狀況……
六祖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心經這一段就是在講修佛者證入空性。澈澈底底一法不染一法不生的寂滅。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洞山缽袋子
洞山良价禪師 有時垂語曰:「直道本來無一物,猶未消得他缽袋子。」
僧便問:「什麼人合得?」
師曰:「不入門者。」
僧曰:「只如不入門者,還得也無?」
師曰:「雖然如此,不得不與他。」
以上都是講,行者在開悟明心之前所證入一法不染一法不生的滅盡定,完全進入空無的徹底寂滅。
也可以利用現代語言邏輯講,就是將心識歸零。
就是這種小乘的修佛功夫,違背了大乘佛法,先證悟空性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嚴謹規範!!
小乘思想從(學離欲,惡不善法)開始修習定功,最後也能證悟滅盡定,甚至完成心解脫,而成就阿羅漢果。
但是,此類滅盡定,以棄除一切法,進入一法不染一法不生的涅槃,是側重空,而失去法性妙有,無法像大乘菩薩依止般若,而定慧等持,一路深入佛道,因此,無法啟發涅槃智(佛慧)而得一切種智。
正如首楞嚴經所特別提示: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雜阿含347須深盜法經
佛告須深:「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這裏就是呼應了先證悟空性,心經:是故空中…無苦寂滅道無智亦無得,那一段經文。)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須深見法,得法,覺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心得無畏。
由此可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跟雜阿含須深盜法經兩經有極為密切的關聯。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乾慧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次成四種妙圓加行(煖頂忍世第一)。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此別名四加,泯心、佛而滅數量,揀異唯識,位位各有能發定,所發觀,及所觀法。今經但以心佛對辨,而成四位。煖地猶云:佛即心;頂地:心即佛;忍地:即心即佛;世第一地:非心非佛。以心攝眾生,佛攝真如,是總攝十回向三處也。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者:佛覺,指初地所具之佛覺,用為自己加行之因心,欲證佛即是心之境,而因心欲亡未亡,果用將發未發,故曰若出未出。喻如鑽火然木,火譬初地,本覺智火,本來在木中;木譬無明,今本覺智火,欲出未出,無明之木;將然未然。加功至此,喻如鑽火,欲然其木,先得煖相現前,名為煖地。龍牙禪師云:「學道如鑽火,逢煙且莫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數量銷滅者:煖地中,即以佛覺,用為己心,尚存己心數量;頂地中,雖以己心,成佛所履,尚存佛履數量,此二皆迷中道之數量也。忍地中,心佛二同,尚存二同數量;此乃是覺中道之數量也。迷覺二字,雙貫中道之上,迷中道者:非謂迷了中道,乃因心中,所修之中道也。覺中道者:亦非覺了中道,乃果位中,所證之中道也。今則不但無迷,亦且無覺,下無己心,上無佛覺,若心若佛,二無所目,則數量俱銷,心佛雙泯,猶云非心非佛也。 南泉云:莫認心認佛,認得亦是境,古人喚作所知愚。馬大師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結名世第一位,此於世間法中,最為第一也。而於一念中,法爾亦具,此四加行。然此四加行,說雖次第,行在一時,所以名為妙圓也。(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名遠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動地。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毘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乾慧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
從涅槃(滅盡定)起的第一念,即是世第一法...非心非佛?!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乾慧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次成四種妙圓加行(煖頂忍世第一)。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此別名四加,泯心、佛而滅數量,揀異唯識,位位各有能發定,所發觀,及所觀法。今經但以心佛對辨,而成四位。煖地猶云:佛即心;頂地:心即佛;忍地:即心即佛;世第一地:非心非佛。以心攝眾生,佛攝真如,是總攝十回向三處也。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者:佛覺,指初地所具之佛覺,用為自己加行之因心,欲證佛即是心之境,而因心欲亡未亡,果用將發未發,故曰若出未出。喻如鑽火然木,火譬初地,本覺智火,本來在木中;木譬無明,今本覺智火,欲出未出,無明之木;將然未然。加功至此,喻如鑽火,欲然其木,先得煖相現前,名為煖地。龍牙禪師云:「學道如鑽火,逢煙且莫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數量銷滅者:煖地中,即以佛覺,用為己心,尚存己心數量;頂地中,雖以己心,成佛所履,尚存佛履數量,此二皆迷中道之數量也。忍地中,心佛二同,尚存二同數量;此乃是覺中道之數量也。迷覺二字,雙貫中道之上,迷中道者:非謂迷了中道,乃因心中,所修之中道也。覺中道者:亦非覺了中道,乃果位中,所證之中道也。今則不但無迷,亦且無覺,下無己心,上無佛覺,若心若佛,二無所目,則數量俱銷,心佛雙泯,猶云非心非佛也。 南泉云:莫認心認佛,認得亦是境,古人喚作所知愚。馬大師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結名世第一位,此於世間法中,最為第一也。而於一念中,法爾亦具,此四加行。然此四加行,說雖次第,行在一時,所以名為妙圓也。(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名遠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動地。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毘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乾慧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
從涅槃(滅盡定)起的第一念,即是世第一法...非心非佛?!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虛雲和尚長時住定經驗之探索
釋惠敏
p. 147
提要
根據《虛雲和尚年譜》,虛雲和尚一生中有三次長時(半月、九日、九日)「住定」時間記錄,如此長時間住定的能力,從佛教的觀點應如何理解?與禪定學相關的議題為何?佛典中是否有類似的實例?等等問題是本論文想探索的重點,其內容綱要如下:
一、佛典中對於禪定的能力,基本上可從入定、住定、出定等三個階段來分析,也有將此三種自在能力與「轉向自在」、「觀察自在」合稱為禪定進展之「五種自在」說。
二、虛雲和尚回答:1901年底(六十二歲)至1902年初(六十三歲)在終南山入定十八天不是有心入定;因為若是有心則不能入定;也不是無心入定,因為不是如泥木偶像等無情物(非有心亦非無心而入定),而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並以唐代僧黃檗希運禪師(?∼849)的「看話頭」禪法,答覆如何入定的問題。 三、《大毘婆沙論》(卷153)認為:欲界眾生的身體成份(諸根大種)須由飲食(段食)養分來維持。若長久住在禪定中,雖人在定中時,身體無損,但是出定後,身體便散壞。所以,住滅盡定者,由於沒有飲食養分之維持,最長不得過七晝夜,並且舉兩個長時(三個月、半月或一月)住滅盡定的實例來說明。(案:第七「遠行地」能於滅盡定中,念念能起定,也念念能入定)
四、《成唯識論了義燈》討論長時安住於「滅盡定」時,是以識、觸、思等三種精神性的食物來維持生命。但是《大毘婆沙論》與《成實論》則認為安住於「滅盡定」者,段、識、觸、思等四種食物皆無。
五、虛雲和尚1951年(一百十二歲)雲門事變,趺坐入定九日,說及「夢至兜率內院,見彌勒菩薩說法」的經驗。此在罽賓或印度地區於西元四、五世紀時,修行者入禪定,上升兜率問彌勒菩薩佛法的記載不少。
六、禪定夢中彌勒菩薩所開示的「識智波水偈」,是討論「妄識與智慧」的關係猶如「波水」之體性不異,其內容可能與《宗鏡錄》、《八識規矩頌》、《圓覺經》
p. 148
等佛典有關。末二句則表達雖在劫業苦難中,悲願渡生不退轉的勉勵。如此,禪定不只是修行者內心世界的安立,所謂「逃禪」之譏,進一步發揮出來,也作為建設人間淨土的精神力量的支柱。
關鍵詞: 1.虛雲 2.禪定 3.四食 4.彌勒 5.識智
////
塵勞迴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看箇公案(宗門入定原理)?!
釋惠敏
p. 147
提要
根據《虛雲和尚年譜》,虛雲和尚一生中有三次長時(半月、九日、九日)「住定」時間記錄,如此長時間住定的能力,從佛教的觀點應如何理解?與禪定學相關的議題為何?佛典中是否有類似的實例?等等問題是本論文想探索的重點,其內容綱要如下:
一、佛典中對於禪定的能力,基本上可從入定、住定、出定等三個階段來分析,也有將此三種自在能力與「轉向自在」、「觀察自在」合稱為禪定進展之「五種自在」說。
二、虛雲和尚回答:1901年底(六十二歲)至1902年初(六十三歲)在終南山入定十八天不是有心入定;因為若是有心則不能入定;也不是無心入定,因為不是如泥木偶像等無情物(非有心亦非無心而入定),而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並以唐代僧黃檗希運禪師(?∼849)的「看話頭」禪法,答覆如何入定的問題。 三、《大毘婆沙論》(卷153)認為:欲界眾生的身體成份(諸根大種)須由飲食(段食)養分來維持。若長久住在禪定中,雖人在定中時,身體無損,但是出定後,身體便散壞。所以,住滅盡定者,由於沒有飲食養分之維持,最長不得過七晝夜,並且舉兩個長時(三個月、半月或一月)住滅盡定的實例來說明。(案:第七「遠行地」能於滅盡定中,念念能起定,也念念能入定)
四、《成唯識論了義燈》討論長時安住於「滅盡定」時,是以識、觸、思等三種精神性的食物來維持生命。但是《大毘婆沙論》與《成實論》則認為安住於「滅盡定」者,段、識、觸、思等四種食物皆無。
五、虛雲和尚1951年(一百十二歲)雲門事變,趺坐入定九日,說及「夢至兜率內院,見彌勒菩薩說法」的經驗。此在罽賓或印度地區於西元四、五世紀時,修行者入禪定,上升兜率問彌勒菩薩佛法的記載不少。
六、禪定夢中彌勒菩薩所開示的「識智波水偈」,是討論「妄識與智慧」的關係猶如「波水」之體性不異,其內容可能與《宗鏡錄》、《八識規矩頌》、《圓覺經》
p. 148
等佛典有關。末二句則表達雖在劫業苦難中,悲願渡生不退轉的勉勵。如此,禪定不只是修行者內心世界的安立,所謂「逃禪」之譏,進一步發揮出來,也作為建設人間淨土的精神力量的支柱。
關鍵詞: 1.虛雲 2.禪定 3.四食 4.彌勒 5.識智
////
塵勞迴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看箇公案(宗門入定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