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力飲池河,詎能吞大海?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
淨空法師亦曾表示:「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
請問理由如何?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六》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有依行品第四之二
[0751a23] 「善男子!汝觀如是剎帝利等無量有情,親近如是破戒、惡行、非法器僧,退失一切所有善法,乃至當墮無間地獄。是故,欲得上妙生天涅槃樂者,皆應親近、承事供養勝道沙門,諮稟聽聞三乘要法;或求示道、命道沙門。若無如是三道沙門,當於污道沙門中求。雖復戒壞而有正見,具足意樂及加行者,應往親近、承事供養、諮稟聽聞三乘要法。不應親近、承事供養加行意樂及見壞者。彼雖戒壞而無邪見,意樂、加行、見具足故。應詣其所,諮稟聽聞聲聞乘法、獨覺乘法及大乘法,不應輕毀。於三乘中,隨意所樂,發願精進隨學一乘,於所餘乘不應輕毀。若於三乘隨輕毀一下至一頌,不應親近、或與交遊、或共住止、或同事業。若有親近、或與交遊、或共住止、或同事業,俱定當墮無間地獄。
(中略)
[0752c19]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對諸大眾前, 金剛藏問我:
『云何勸供養, 破戒惡苾芻,
失杜多功德, 癡惡見所持,
非法器污道, 而不聽讁罰?
復說從彼聞, 三乘微妙法,
真解脫良藥, 趣寂靜涅槃?
何故餘經言, 一大乘解脫,
遮學二乘法, 今復說三乘?
哀愍諸有情, 令捨邪惡業,
得利益安樂, 願為說除疑。』
為益剎帝利, 乃至戍達羅,
不聽惱苾芻, 恐彼染大罪。
剃髮被袈裟, 諸佛法幢相,
諸佛等護持, 解脫道之眼。
雖破諸律儀, 非永遮解脫,
能捨諸惡見, 當速趣涅槃。
如腐敗良藥, 猶能療眾病,
如是破律儀, 亦能滅他苦。
不聽彼苾芻, 在布薩羯磨,
許為他說法, 俱獲福無疑。
若歸敬三寶, 稱我為大師,
能棄捨眾惡, 勝諸外道眾。
如墮羅剎渚, 商眾悉驚惶,
各執獸一毛, 渡海得免難。
如是破戒者, 離諸惡邪見,
由一信為因, 脫煩惱羅剎。
由護解脫相, 諸佛等護持,
不惱破戒僧, 能離諸重惡。
諸樂多福人, 欣求真解脫,
等護器非器, 證解脫無難。
癡慢號大乘, 彼無有智力,
尚迷二乘法, 況能解大乘?
譬如闕壞眼, 不能見眾色,
如是闕壞信, 不能解大乘。
無力飲池河, 詎能吞大海?
不習二乘法, 何能學大乘?
先信二乘法, 方能信大乘,
無信誦大乘, 空言無所益。
內真懷斷見, 妄自號大乘,
不護三業罪, 壞亂我正法。
彼人命終後, 定墮無間獄,
故應觀機說, 勿為非器者。
憍傲無慈悲, 暴惡志下劣,
智者應當知, 是懷斷見者。
非聲聞緣覺, 亦非大乘器;
諂毀謗諸佛, 必墮無間獄。
持戒樂喧閙, 慳法畏苦惡,
智者應當了, 是名聲聞乘。
樂施觀生滅, 常欣獨靜處,
智者應當了, 是名獨覺乘。
具足諸善根, 守護慈悲本,
常樂攝利物, 是名為大乘。
捨身命護戒, 不惱害眾生,
精進求空法, 應知是大乘。
心堪忍諸法, 善言無祕悋,
於法常欣樂, 應知是大乘。
法器非法器, 利樂心平等,
不染諸世法, 應知是大乘。
是故有智者, 普敬說三乘,
不惱我僧徒, 速成無上覺。
佛說: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
-
- 文章: 808
- 註冊時間: 週一 8月 02, 2021 8:41 pm
Re: 佛說: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
一切凡人,皆受命運擺佈,而不能擺脫。
而智者,非不落亦非擺脫於命運,而是不昧於命運。
命運者,即是因果。
而智者,非不落亦非擺脫於命運,而是不昧於命運。
命運者,即是因果。
-
- 文章: 3086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佛說: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
先去人我執及煩惱障
後去法我執及所知障
心經也是從五蘊人我空先觀先破
後去法我執及所知障
心經也是從五蘊人我空先觀先破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佛說: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頓漸品第八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 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為立功過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師云。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性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
迴趣真如 法還不淨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師曰。自性無非。無礙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按:根據上述經文可知,佛教戒律在律文上,大乘二乘本來通用,但在戒律的法義上、精神上,則顯然有別。
這種差別,即來自於大乘二乘基本觀點的差異。且此差異不僅存在於大乘二乘、菩薩聲聞之間,也同時存在於各個大乘學人之間。
換句話說,大乘二乘基本觀點的差異,其實是學佛人心態自然的正向變化。一開始就以最高標準要求佛弟子,是不切實際,也不合理的。所以,佛說「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
頓漸品第八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 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為立功過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師云。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性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
迴趣真如 法還不淨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師曰。自性無非。無礙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按:根據上述經文可知,佛教戒律在律文上,大乘二乘本來通用,但在戒律的法義上、精神上,則顯然有別。
這種差別,即來自於大乘二乘基本觀點的差異。且此差異不僅存在於大乘二乘、菩薩聲聞之間,也同時存在於各個大乘學人之間。
換句話說,大乘二乘基本觀點的差異,其實是學佛人心態自然的正向變化。一開始就以最高標準要求佛弟子,是不切實際,也不合理的。所以,佛說「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
-
- 文章: 5505
-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佛說: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
設法跳脫(捨)惠能知見.才有可能登地!
奉惠能唯至高無上.馬首是瞻...是斷了自己善根因緣!
奉惠能唯至高無上.馬首是瞻...是斷了自己善根因緣!
-
- 個人觀點不代表誰
- 文章: 1419
-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7, 2022 10:43 am
Re: 佛說: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
樓主太高抬網友
根據我20多年經驗
相當多部份連三皈依都沒有
還提習二乘法
根據我20多年經驗
相當多部份連三皈依都沒有
還提習二乘法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佛說: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
所以,佛法的基礎,實際是十善法
十善法學好,才能進步入二乘,聲聞法、緣覺法、乃至大乘般若法
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
不習十善法,何能學二乘?
十善法學好,才能進步入二乘,聲聞法、緣覺法、乃至大乘般若法
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
不習十善法,何能學二乘?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佛說: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
「三皈依」也分大乘二乘兩種心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懺悔品第六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
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
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
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懺悔品第六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
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
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
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佛說: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
修十善法,亦可分為大乘二乘兩個階段。
十善十惡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
十惡者:
一殺生。
二偷盜。新云不與取。
三邪婬,非自之妻妾而行欲者。
四妄語,新云虛誑語。
五兩舌,新云離間語。
六惡口,新云麤惡語。
七綺語,新云雜穢語。語含婬意者。
八貪欲。
九瞋恚。
十邪見,撥正因果,求僻信福者。
此十者,並乖理而起,故名惡。又此十惡為苦報之業因,故名曰十惡業。又云十不善業。又此十業能通苦報,故又名十不善道。又曰十惡業道。
十善者,不殺生乃至不邪見也。此十者能順理,故名善,名十善業,又名十善道,十善業道。準上可知。
見法界次第上之下。俱舍論十六。此中受持十善曰十善戒,是為大乘之在家戒,以感欲界之樂果者。
十善十惡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
十惡者:
一殺生。
二偷盜。新云不與取。
三邪婬,非自之妻妾而行欲者。
四妄語,新云虛誑語。
五兩舌,新云離間語。
六惡口,新云麤惡語。
七綺語,新云雜穢語。語含婬意者。
八貪欲。
九瞋恚。
十邪見,撥正因果,求僻信福者。
此十者,並乖理而起,故名惡。又此十惡為苦報之業因,故名曰十惡業。又云十不善業。又此十業能通苦報,故又名十不善道。又曰十惡業道。
十善者,不殺生乃至不邪見也。此十者能順理,故名善,名十善業,又名十善道,十善業道。準上可知。
見法界次第上之下。俱舍論十六。此中受持十善曰十善戒,是為大乘之在家戒,以感欲界之樂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