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必有死
有因必有果
只是緣未到故,
尚未成而已。
諸法因緣生,因緣何所生?當知,因緣心所生。
-
- 文章: 1018
- 註冊時間: 週一 11月 01, 2021 1:53 pm
-
- 文章: 3083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諸法因緣生,因緣何所生?當知,因緣心所生。
貼文所說似是從萬法唯識變的觀點
若從唯識觀點則不離識的分別
先是因他起.繼而妄計所執(或曰遍計所執)
因他起即是緣起
在楞伽經 佛言
大慧.一切法因緣生二種.謂內及外
若從唯識觀點則不離識的分別
先是因他起.繼而妄計所執(或曰遍計所執)
因他起即是緣起
在楞伽經 佛言
大慧.一切法因緣生二種.謂內及外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諸法因緣生,因緣何所生?當知,因緣心所生。
當然都是心
否定心就已否定自己的存在
阿羅漢的成就是心解脫
大乘說一切唯心造
在俗諦有能所
第一義諦一法不立
這都沒矛盾
心生因緣是正常的
不然因緣從那來
這是往俗諦說的
所以要返源
跟十二還滅門同義
周兄說俗諦現象
不代表他不懂第一義諦
只是對名相的定義
雙方都還沒有對準焦距的細膩程度
所以不能定出明顯差異知見的觀鍵點
譬如周兄說
因緣是心所生
如果反對這個觀點
就要舉出什麼因緣非心所生
此刻不能舉無能所來反駁
不然連佛陀都被否定掉
這就是討論主題的頭腦清晰度
這些討論可以看出
一個人對十二因緣法的了解(包括無明等名相的體驗深度)
這才是討論練習的意義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諸法因緣生,因緣何所生?當知,因緣心所生。
說「雙方都還沒有對準焦距的細膩程度,所以不能定出明顯差異知見的觀鍵點」,這是次草兄的善意,當然我能理解。
但在法義交流的實務上,若一開始就區隔出第一義諦與世俗諦來,是會產生問題的。
第一個問題是,所討論的法義,將離不開二邊對待的關係,落在兩端,成為二法,而不是佛法。這樣雙方都陷入了錯誤說法的過失之中。
第二個問題是,無法在法義討論的過程中,自然顯現雙方各自的知見屬性,究竟是勝義諦,或者是世俗諦。這樣雙方都不能透過討論來了解自己,並從中獲益。
但在法義交流的實務上,若一開始就區隔出第一義諦與世俗諦來,是會產生問題的。
第一個問題是,所討論的法義,將離不開二邊對待的關係,落在兩端,成為二法,而不是佛法。這樣雙方都陷入了錯誤說法的過失之中。
第二個問題是,無法在法義討論的過程中,自然顯現雙方各自的知見屬性,究竟是勝義諦,或者是世俗諦。這樣雙方都不能透過討論來了解自己,並從中獲益。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諸法因緣生,因緣何所生?當知,因緣心所生。
所以我都會鎖定主題討論
藉此了解彼此意見
還要融入前人見解
這就是我說的理解力
那些是目前無法共識的議題
那些是與前人知見迴異的
這些都要自己增廣見聞不斷練習
這是自我要求,不必人說的
如果沒有這種特質
落入所知見機率都很大
如果被說外道會影響心情
那也是一種課題
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
還是要以轉處不留情的認知
才能客觀的成長
藉此了解彼此意見
還要融入前人見解
這就是我說的理解力
那些是目前無法共識的議題
那些是與前人知見迴異的
這些都要自己增廣見聞不斷練習
這是自我要求,不必人說的
如果沒有這種特質
落入所知見機率都很大
如果被說外道會影響心情
那也是一種課題
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
還是要以轉處不留情的認知
才能客觀的成長
-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諸法因緣生,因緣何所生?當知,因緣心所生。
涅槃的因緣是緣滅,非依緣起的
所以,緣滅是涅槃所生的嗎?
所以,緣滅是涅槃所生的嗎?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諸法因緣生,因緣何所生?當知,因緣心所生。
次草兄說「那些是目前無法共識的議題,那些是與前人知見迴異的」。
我以為,其實這類知見不一致的問題,都不難化解,除非學人對於學佛的根本目標,已經完全拋諸腦後。
在了達空性(或曰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或曰出離三界六道、了生脫死、明心見性、悟入一真法界)的這個大目標、大原則下,所有學人的知見,都應自動趨向一致才對。
反過來說,若是違背了或不能彙歸空性這個大目標、大原則,學人便應自動放棄自己既有的知見,否則便是壞亂佛教。
我以為,正是因為犯了這個錯誤,佛滅之后,佛教才會裂解成為二、三十個僧團,而進入部派佛教時期。
也正是這個原因,少數正解空性的弟子們,也才會在之後逐漸崛起,成為大乘教派。
我以為,其實這類知見不一致的問題,都不難化解,除非學人對於學佛的根本目標,已經完全拋諸腦後。
在了達空性(或曰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或曰出離三界六道、了生脫死、明心見性、悟入一真法界)的這個大目標、大原則下,所有學人的知見,都應自動趨向一致才對。
反過來說,若是違背了或不能彙歸空性這個大目標、大原則,學人便應自動放棄自己既有的知見,否則便是壞亂佛教。
我以為,正是因為犯了這個錯誤,佛滅之后,佛教才會裂解成為二、三十個僧團,而進入部派佛教時期。
也正是這個原因,少數正解空性的弟子們,也才會在之後逐漸崛起,成為大乘教派。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