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萬松老人評唱 天童覺和尚頌古 從容庵錄一
第六則馬祖白黑

示眾雲。開口不得時。無舌人解語。抬腳不起處。無足人解行。若也落他彀中。死在句下。豈有自由分。四山相逼時。如何透脫

舉。僧問馬大師。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某甲西來意(若識這僧問頭省人多少心力)
大師雲。我今日勞倦不能為汝說(已有舡中月)
問取智藏去(更添帆上風)
僧問藏(卻受人處分)
藏雲。何不問和尚(好本多同)
僧雲和尚教來問(可曬靈利)
藏雲。我今日頭痛不能為汝說。問取海兄去(我不可作馬師弟子不得也)
僧問海(苦瓠連根苦)
海雲。我到這裡。卻不會(甜瓜徹蔕甜)
僧舉似大師(索取草鞋錢)
大師雲。藏頭白。海頭黑(更參三十年)

師雲。六祖謂讓和尚曰。西天二十七祖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病在汝心。不須速說。後磨塼打牛。神駒入廄。號為馬祖。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輪文。法嗣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法主。
智藏海兄乃西堂百丈也。看來這僧。也是個學佛法人。將四句百非。勘當教外別傳宗旨。攝大乘論說。有是增益謗。無是損減謗。亦有亦無相違謗。非有非無戲論謗。四句若離。百非自絕。
黃蘗道。欲要直捷會。一切總不是。
萬松道。端的委細會。一切無不是。翻覆看來。不離四句。不絕百非。西來祖意。於何不明。龍樹大師道。般若如大火聚 四面不可入。卻道。般若如清涼池 四面皆可入。這僧道。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諸方謂之鎖口問。馬祖不忙只道。我今日勞倦。不能為汝說。問取智藏去。惜得自己眉毛。穿卻那僧鼻孔。
那僧不免被他驅使。真個去問。智藏亦不謀而合道。何不問和尚。這僧不開眉眼。道和尚教來問。藏雲。我今日頭痛。不能為汝說。問取海兄去。可謂非父不生其子也。
僧問海。海雲。我到這裡卻不會。將謂侯白更有侯黑。
這僧雖無血性。卻有首尾。還來舉似馬祖。
祖雲。藏頭白海頭黑。這句疑殺天下人。
東林照覺頌雲。百非四句絕無言。黑白分明定正偏。
萬松道。暮四朝三。妄生喜怒。
一日三人與南泉玩月。次祖雲。正當恁麼時如何。
丈雲。正好修行。
藏雲。正好供養。
南泉拂袖便行。
祖雲。經入藏禪歸海。唯有普願。獨超物外。這裡卻宜緇素分明。
萬松道。藏頭白海頭黑。鴨頭綠鶴頭赤。十影神駒立海南。五色祥麟步天北。諸方且莫假狐靈。天童自有真消息。
頌雲
藥之作病(胡人飲乳返怪良醫)
鑑乎前聖(師多脈亂)
病之作醫(以藥下藥以毒去毒)
必也其誰(莫是天童麼)
白頭黑頭兮克家之子(一窯燒就)
有句無句兮截流之機(更使溈山笑轉新)
堂堂坐斷舌頭路(一死不再活)
應笑毘耶老古錐(只得一橛)

師雲。四句為四謗。如大火聚 四面不可入。四句為四門。如清涼池 四面皆可入。
萬松昔年在大明作書記。時潭柘亨和尚過大明。昏夜扣門告侍者。燒香結緣。潭柘便放相見。萬松請益 如何是活句。如何是死句。
柘雲。書記若會死句。也是活句。若不會活句。也是死句。
當時自念。老作家手段終別。今日看這僧問。碇碇要離四句百非之外 別指出祖意。
三個老漢頭腦相似。若便作離四句絕百非會好。與這僧一坑埋卻。
後來天童。頌仰山夢中白槌道。離四句絕百非。馬師父子病休醫。
萬松道。是何心行。白頭黑頭兮克家之子。周易蒙卦。九二子克家。能荷家業也。有句無句兮截流之機。
萬松道。只有湛水之波。且無滔天之浪。堂堂坐斷舌頭路。應笑毘耶老古錐。梵語毘耶離。譯雲廣嚴。維摩所居城名。文殊問不二法門。維摩默然。這僧問馬師父子。葛藤遍地。且道。那裡是應笑處。但能莫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萬松老人評唱 天童覺和尚頌古 從容庵錄一
第七則藥山升座

示眾雲。眼耳鼻舌。各有一能。眉毛在上。士農工商 各歸一務。拙者常閒。本分宗師 如何施設

舉藥山久不升座(動不如靜)
院主白雲。大眾久思示誨。請和尚為眾說法(便重不便輕)
山令打鐘。眾方集(聚頭作相 那事悠悠)
山升座良久便下座歸方丈(一場話霸)
主隨後問。和尚適來許為眾說法。雲何不垂一言(大海若知足 百川應倒流)
山雲。經有經師。論有論師。爭怪得老僧(可惜龍頭蛇尾)

師雲。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是以三家五請。菩薩上堂。半偈全身。夜叉升座。豈悕法哉。
黃龍南禪師雲。蓋今之人。容易輕法者眾。欲如田夫時時乾之。令其枯渴。然後溉灌方得秀實也。藥山久不升座。又且不然。
覺範道。一庵深藏霹靂舌。從教萬象自分說。
永嘉道。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院主頭頭蹉過。
白雲。大眾久思示誨。請和尚為眾說法。仁義道中。主賓分上。也未為分外。山令打鐘。只見雷霆施號令。眾方集。豈知星斗煥文章。山升座良久 下座歸方丈。一上神通。不同小小。主隨後問雲。和尚適來 許為眾說法。雲何不垂一言。翠巖芝雲。藥山下座。院主當初 怪不為眾說法。可謂誤他三軍。
萬松道。正是將頭不猛。
山雲。經有經師。論有論師。爭怪得老僧。
瑯琊覺雲。藥山下座不妨疑著。及乎院主拶著。失卻一隻眼。
萬松道。再得完全能幾個。而不知換得兩隻眼。
雪竇道。可惜藥山老漢。平地吃交。盡大地人扶不起。
萬松道。和尚也須出隻手。
無餘頌雲。丈室未離已吃交。悄然歸去轉無憀。經師論師猶相告。一款分明便自招。
萬松道。曹司易勘。公案未圓。解與天童。如何判斷。

頌雲
痴兒刻意止啼錢(堪作何用)
良駟追風顧影鞭(踢起便行)
雲掃長空巢月鶴(樹下底一場懡[怡-台+羅])
寒清入骨不成眠(開眼作夢)

師雲。
涅槃經說。嬰兒啼時。母將黃葉。雲與汝金。兒即止啼。此頌久思示誨 與雲何不垂一言。
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便作禮雲。世尊大慈。開我迷雲。令我得入。外道去後。阿難問佛。外道見何道理。而言得入。佛言。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藥山與世尊。一等舉鞭。院主率眾僧。禮讚有分。卻怪不垂一言。可謂東土衲僧 不如西天外道。天童恁麼頌。萬松恁麼說。儘是止啼黃葉。只為諸人熱夢未醒。睡輕者一呼便覺。睡重者搖撼方驚。更有一等。椓抄起來猶自[穴/(爿*臬)][目*牚]。比他藥山睛巢月鶴。清不成眠。雲泥有隔。雖然如是。睡語不少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原覺法師《碧巖錄》公案義解)

舉僧問洞山。如何是佛。山雲。麻三斤。


義解一:
“麻三斤”怎麼會是佛呢?這則公案從字面上看,是沒有給人 留任何思考餘地的。因為所要表達的內容,根本不在字面意思上,但是還必須要通過字面的意思 體現出來。
我前面講過,如果擺脫了相對的束縛,任何一句話 都可以具足無量義的,任何一個物體,都是可以具足一切物體的 性質與特點的。
達到這個境界,回答:“麻三斤”又有何不可呢?四斤、五斤也無所謂!換作大豆、棉花也一樣並無不妥呀!而且有問就有答,這是多麼天然的有感就有應啊!縱橫無礙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被洞山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大家明白了嗎?

義解二:
對禪機,並不是問東答西,驢唇硬要對馬嘴。雖然從表面上看,好像答與問沒什麼關係,其實都是一一對應的。
例如:人家要是問“什麼是佛”?你回答“我去吃飯”,這就是答非所問。這種對法雖然也不與佛法衝突,但畢竟太低俗了,沒有藝術美感,這樣的禪機很難讓人產生興趣,也不利於佛法的流傳。

如果問的內容屬於事物,回答的時候,要麼就說出一個具體事物;要麼就說出一個具體道理。如果回答脫離了這個範圍,那就跑題了。
但是,有的禪機問話,是屬於堪驗對方,心是否會被境轉的。
如果回答的與問的正好一致,那就等於心 被對方的境給轉了;如果回答跑題了,雖然沒有被境轉,但又有失威力。因為,這樣等於沒回答問題,或是回答錯了呀!

但是,“麻三斤”這個公案,重點不是堪驗對方,心是否會被境轉的。所以在這方面,要求就可以不用太嚴格了。其實“麻三斤”這個答案,一樣也做到了沒有被轉的效果了。
因為這個答案裡 沒有一點佛的痕跡,所以沒被境轉。
否則,無論回答“有佛”還是“無佛”,都是被轉了。
答“有佛”是被正轉了;答“無佛”是被反轉了。

問“什麼是佛?”問的是一物,答也必須是一物。“麻三斤”又正好是一物。所以,就像對聯一樣,正好對上了。

這個公案最容易使人誤解的,就是會理解成 世間萬物都是佛。隨便說出任何一物都可以,這是受了“佛無處不在,又處處都不在”、“一切都是佛,又一切都不是”等理論的影響了。
其實,這兩個理論 都是方便說,是不究竟的。
如果說一切都是佛,為什麼沒有人去找磚頭、石頭學習,去求它保佑呀?

有的法師在註解時說:當時洞山正在稱麻,所以就答:“麻三斤”。試想:洞山當時已經開悟了,這樣的活兒 自有小和尚去做的,根本用不著他 親自去做呀!即使是親自在稱麻,周圍也有很多景物的,為什麼偏要說“麻三斤”呢?所以,這種說法 是站不住腳的。

公案大多數 都是來自於現實,寫成書又都是經過藝術加工過的,但與偽造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因為這畢竟是智慧的結晶呀!這個公案一樣 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為什麼回答要用“麻”呢?
因為麻的顆粒微小,數量繁多,難以數清。“麻”比喻不思議境界,也比喻雜亂無章的煩惱,也比喻無明妄動。而“三”代表的是三界,也代表法、報、化三身。同時也代表從“麻”這個不思議境界妄動出來的萬物,“三”也代表一切數。
為什麼用“斤”而不用兩或鬥呢?
“斤”與“金”是諧音,“金”代表貴重。為什麼會貴重呢?
因為洞山不但達到了不思議境,也能駕馭不思議境 生成萬物了。同時,也能隨心所欲地駕馭所生出的萬物了。
萬物一旦出現,就等於有了固定的形態與特點了,就相當於稱上的定盤星,有了精確的標尺了。只有這樣,才能有形形色色的萬物呀!
所以,“麻三斤”代表的是萬物 從無到有的全過程,這就等於把佛的一切 都介紹出來了。

另外,他也可以隨便說出一樣東西,例如:石頭或木頭。但並不是說石頭、木頭就真的是佛。而是通過他隨便地 任指一物的瀟灑從容,所體現出其縱橫無礙、無拘無束的能力。這個能力正好就是 佛解脫無礙的境界。
我們應該透過答案的本身 看背後的內容,可很多人 卻只看到石頭了。我們既要透過答案,還要不能離開答案,沒有答案 就不能顯出這一切呀!這就是不即不離。

另外,“什麼是佛”這個問題,在禪宗公案裡 出現的頻率是最多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為什麼會這樣呢?
如有的回答是乾屎厥的,這樣的回答 屬於是應機的,但並不究竟,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破徒弟們 執著有佛的習氣。
雖然以此為主,但在開悟人眼裡,這個答案仍然是完美的。
因為只要開悟,就會明白“一即一切”,縱橫無礙的道理。
就是任何一物,都可以具足 萬物的一切功能與特點,這又正好是佛的特點。
所以透過答案,還是能見到佛的本質的。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佛有三身,法報化,有情
麻有三態,體用相,無情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吳言生

1 有老宿見日影透窗﹐問師﹕“為復窗就日﹐日就窗﹖”師曰﹕“長老房中有客﹐歸去好﹗”《五燈》卷3《惟政》
2 ●師指竹問僧﹕“還見麼﹖”曰﹕“見。”師曰﹕“竹來眼裏﹖眼到竹邊﹖” 曰﹕“總不恁麼。”同上卷10《文益》
3 上元新節﹐處處燒燈。都城巷陌﹐市廛邸店﹐觀者如堵。惟復燈來眼底﹐眼到燈邊﹖會得方是觀燈人。其或未然﹐多向暗地裏走。《虛堂錄》卷9

第一則裏﹐惟政輕輕的一句“歸去好”﹐指出學人沒有到家﹐猶在半途﹐並囑其不要無事生非﹐好肉剜瘡﹐只要一念心歇﹐認識到色塵的虛妄﹐便是歸家穩坐﹔
第二則裏﹐文益作為師家﹐設下陷虎之機﹐學僧心明眼快﹐把斷封疆﹔
第三則裏﹐智愚僅是提出話頭﹐不作任何評價﹐讓人自參自悟。
三則機鋒形式不同﹐旨趣無二﹐都是為了讓人 認識到色塵的虛妄﹐體證見性的湛然。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萬松老人評唱 天童覺和尚頌古 從容庵錄一
第八則百丈野狐

示眾雲。記個元字腳。在心入地獄如箭射。一點野狐涎。嚥下三十年。吐不出。不是西天令嚴。只為呆郎業重。曾有誤犯者麼

舉。
百丈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隨眾散去。(鬧中取靜)
一日不去(從來疑著這漢)
丈乃問立者何人(事不解交客來須待)
老人云。某甲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元是當家人)
有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對他道不落因果(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
墮野狐身五百生(爾道不落因果)
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著甚來由)
丈雲。不昧因果(一坑埋卻)
老人於言下大悟(狐涎猶在)

師云。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每至升座。常有一老人。聽法迦葉佛時 曾住此山。錯對學人一轉語。至今墮野狐身。良由自己 倚牆貼壁。送人墮坑落塹。見大智有抽釘拔楔手段。便捨已從他。請大智代一轉語。大智施無畏辯。輕輕撥轉道。不昧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據實而論。不落因果 是撥無斷見。不昧因果。是隨流得妙。稍解教乘者。舉著便見。要且雖脫毛衣。猶披鱗甲。不見道圓禪師。在南禪師會中。聞二僧舉此話。一僧曰。只如不昧因果。也未脫得野狐身。一僧應聲曰。便是不落因果。亦何曾墮野狐身耶。師悚然異其語。急上黃檗積翠庵頭。過澗忽大悟。見南公敘其事。未終涕交頤。南公令就侍者榻熱[穴/(爿*未)]。忽起作偈曰。
不落不昧。僧俗本無忌諱。
丈夫氣宇如王。爭受囊藏被蓋。
一條楖栗任縱橫。野狐跳入金毛隊。
南公大笑。恁麼看來。當初見道今請和尚代一轉語。只樂道不落因果。免使初心 墮在解阱。
百丈至晚。上堂舉前因緣。
黃檗便問。古人錯答一轉語。墮五百生野狐身。轉轉不錯。合作甚麼。
丈雲。近前。與爾道。
蘗近前與丈一掌。丈拍手笑雲。將謂狐須赤。更有赤須狐
仰山道。百丈得大機。黃檗得大用。名不虛得。
溈山舉問仰山。黃檗常用此機。為複天生得。從人得。
仰雲。亦是禀受師承。亦是自性宗通。
溈雲。如是如是。看他百丈父子。遊行無畏。如師子王。豈向野狐窠裡作活計。
萬松已是尾骨彌露。更放天童弄爪牙。看。
頌云
一尺水。一丈波(幸自河清海晏)
五百生前不奈何(早知今日事。悔不慎當初)
不落不昧商量也(頑涎不斷)
依前撞入葛藤窠(纏腰繳腳)
阿呵呵(堪笑堪悲)
會也麼(按牛頭吃草)
若是爾灑灑落落(如蟲御木)
不妨我哆哆和和(偶爾成文)
神歌社舞自成曲(拍拍是令)
拍手其間唱哩囉(細末將來)

師云。
立修證分因果。一尺水一丈波。墮在五百生 野狐精魅。積翠庵下 二僧縱有逸群之辯。點檢將來。未免撞入 葛藤窠裡。天童此句 有兩字未穩。何不道 依前撞入野狐窠。阿呵呵。此頌明百丈悟處。露自己胸襟道會也麼。但問天童會也未。若是爾灑灑落落。不妨我哆哆和和。幸有一陰地。何勞不為人。哆哆和和。嬰兒言語不真貌。
又法華釋簽雲。多跢學行之相。嘙和習語之聲。涅槃經有病行嬰兒行。有本雲婆婆和和。
石室善道禪師云。涅槃十六行中。嬰兒行為最。哆哆和和時。喻學道人 離分別取捨心。與下神歌社舞。皆一意也。且道。是何曲調。萬籟有心聞不得。孤岩無耳卻知音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吳言生
禪宗關於“如何是第二月”的回答富有機趣﹕

a
“山河大地”同上卷8《志球》﹑ 
“森羅萬象”同上卷10《文益》﹐ 
是將客觀物象 當作第二月﹔
b
“汝問我答”同上卷8《行欽》﹑ 
“月”同上卷10《道潛》﹐ 
是將語言文字 當作第二月﹔
c
“捏目看花花數朵﹐見精明樹幾枝枝”《傳燈》卷25《慧明》﹐ 
是從理性層面說明
第二月是幻生之物。這些機語 都旨在使人認識到﹐由於六根的粘著性﹐生起了虛幻的第二月。參禪者只有洞明 第二月系妄心所生﹐才能撥落幻象﹐洞見孤圓朗潔﹑光吞萬象的心月。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吳言生
向外馳求﹐即是迷失。


“若向言中取則﹐句裏明機﹐也似迷頭認影。” 《五燈》卷12《守芝》
“若道真如實際﹐大似好肉剜瘡。更作祖意商量﹐正是迷頭認影。”同上卷16《文照》
“如今多有人﹐喚心作佛﹐喚智為道﹐見聞覺知皆是道。若如是會者﹐何如演若達多 迷頭認影﹐設使認得﹐亦不是汝本來頭。”《古尊宿》卷12《普願》
“聞聲悟道﹐何異緣木求魚﹔見色明心﹐大似迷頭認影。”《續古》卷2《法昌遇》
●膠著於語言名相﹑馳逐於聲塵色法﹐都與本心自性 背道而馳﹐都會導致 本心自性的失落。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吳言生
清淨本然﹐忽生萬象


《楞嚴經》中阿難的一個疑惑是﹕
“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卷4
●按照佛的教示﹐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生理﹑物理﹑心理等 都是自性本體清淨本然的功能。
本體 既是本然清淨﹐何以忽然生出 山河大地 等萬有物象﹖對此﹐經文解釋說﹐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自性本覺 原自靈明﹐因為明極 而生妄動﹐才發生感覺 照明的作用。但覺照並不是 本來覺性的性質。這個後天 妄動的覺照﹐形成有所為的功用。有所為的功用形成以後﹐生出各種妄動。
在原來自性的本體上﹐本覺靈明 與所發出的妄動照明作用﹐本是一體所生﹐沒有同異。但妄動功能發生以後﹐就產生不同的變化﹐而形成世界。

《楞嚴經》的這一哲思﹐深為禪林所喜愛﹐禪宗將它作為重要話頭 而加以參究﹕
●“既生山河大地﹐如何得復清淨本然﹖既復清淨本然﹐雲何卻見山河大地﹖大眾﹐如何即是﹖良久曰﹕水自竹邊流去冷﹐風從花裏過來香。”《古尊宿》卷27《清遠》
對這樣一個深奧玄遠的哲學問題﹐想找一個簡明扼要 而又適當的答案﹐非常不易。
●禪師觸境發機﹐在眼前現景上找出了答案﹕
“水本不冷﹐冷的是竹。風本不香﹐香的是花。等於說 自性本無差別﹐因受六塵之熏染﹐也變為塵相。但在有生滅的塵相當中﹐也有他不生不滅的自性。水和冷﹐風和香 即能合一而無差別﹐在自性上 求差別之相﹐自不可得。此段公案﹐雖是說明習染問題的﹐也可以作超越主客解釋。……有超越感的﹐處處是佛。水和冷﹐風和香﹐雖有主客之分﹐但經化合以後﹐都不可分。生滅法尚且如此﹐在自性上 何更有主客之分呢﹖”《禪的超越性》﹐《中國禪宗大全》第1025~1026頁。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參古鏡話頭悟自性本清淨
有道禪師

有道禪師當初行腳時,路過一間賣茶的茶坊,因為口渴,就順道進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雲水僧就熱忱招呼,並且問道:“禪師!辛苦了吧?喝茶嗎?”
只見有道禪師用平淡眼光 看了一下茶架,點一下頭,其他一句話也不說。
店主似乎也是禪道高手,小心謹慎的說道:“想必您是一位禪道高深的禪師!禪師!小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如果您告訴我,我就供養您!如何?”
有道禪師:“你問吧!”
店主問道:“古鏡未磨時如何?”
有道禪師很快的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問道:“古鏡既磨了以後如何?”
有道禪師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為然,說道:“對不起!恕我不供養。”說著轉身就入店內去了。

有道禪師愣了一下,心想:“我數十年參禪,現在連個店主我都不如,可見其禪道之高了!”於是決下苦心閉門深修,以求開悟。
三年後,有道禪師又出現在茶坊的門口。
店主仍親切的招呼道:“呵!三年不見,仍想請教那句老話:'古鏡未磨時如何?'”
有道禪師順口說道:“此去漢陽不遠。”
店主再問道:“古鏡既磨後如何?”
有道禪師再回答道:“黃鶴樓前鸚鵡洲。”
店主聽後,誠懇的說道:“請禪師接受我的供養!”隨即轉身呼麼道:“伙計!泡茶,泡茶,泡好茶!”

古鏡有否磨過,有道禪師說未磨黑如漆,已磨照天照地。
此古鏡喻我們自性,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減,本自朗照,何能分別未磨已磨。
自性者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故有道禪師未能認識如古鏡之自性,難怪吃不到茶。
第二次回答古鏡未磨“此去漢陽不遠”;古鏡已磨,'黃鶴樓前鸚鵡洲';
即能認識自性 當下即是,故有好茶吃也。

:mrgreen: 認識自性 當下即是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