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〇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或有沙門、婆羅門,持常住之見,以四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常住。彼等沙門、婆羅門之尊者,依何、依據何為常住論,由四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常〔住〕耶?」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有些出身婆羅門的沙門,提出各種恆常存在的見解,並以四種根據,論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那些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基於什麼原因和理據,對於恆常存在的見解,並以四種根據,論說我及世間是恆常存在?」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
- 文章: 226
-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三一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今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出身〕,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能想起過去種種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百生、多千生、多百千生,『生彼處,我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生於他處。其生亦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而生此處。』如是同其事情、境遇,而想起種種過去之存在。而彼如次言:『我及世界是常住,如無所生產之〔石女〕,如常住山頂,如直立不動之石柱。而諸有情之流轉、輪迴,歿去、生來,【〔我及世界〕】之恒存常住〔,此實餘虛〕。所以者何?因【我】〔彼等〕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能想起過去種種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百生、多千生、多百千生等。「生彼處,我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生於他處。其生亦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而生此處。」如是同其事情、境遇,而想起過去種種之【生存】〔存在〕。由此而知我如何及世界是常住,無所生,如常住山頂、如直立不動之石柱。而諸有情之流轉、輪迴,歿去、生來,【〔我及世界〕】是永恒常住〔,此實餘虛〕。』諸比丘!此即其第一主張,依據此,某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我及世界是常住。』」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如今有一類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從苦行、精進、專注、不放逸、正念正知、證得禪定,證得禪定後進入禪定,以禪定力憶起過去種種存在的生成與敗壞,其中包括一次出生、二次出生、三次出生、四次出生、五次出生、十次出生、二十次出生、三十次出生、四十次出生、五十次出生、百次出生、千次出生、百千次出生、多個世代相續的百次出生、多個世代相續的千生、多個世代相續的百千生。『曾經在那個地方出生,於其出生的地方,有那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那樣的飲食、感受那樣的苦樂、擁有那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這地方,而在這地方同樣有這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這樣的飲食、感受這樣的苦樂、擁有這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那地方。』在這裡如同經歷那裡的事情、境遇,所以能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透過其中憶念種種過去世的存在,那些沙門接著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沒有第一次的出生,如至高無上的山峰,如直立不動的石柱。而其中有情眾生的流轉、輪迴,死去、再生,亦是同樣地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原因是什麼?因為那一類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從苦行、精進、專注、不放逸、正念正知、證得禪定,證得禪定後進入禪定,以禪定力憶起過去種種存在的生成與敗壞,其中包括一次出生、二次出生、三次出生、四次出生、五次出生、十次出生、二十次出生、三十次出生、四十次出生、五十次出生、百次出生、千次出生、百千次出生、多個世代相續的百次出生、多個世代相續的千生、多個世代相續的百千生。『曾經在那個地方出生,於其出生的地方,有那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那樣的飲食、感受那樣的苦樂、擁有那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這地方,而在這地方同樣有這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這樣的飲食、感受這樣的苦樂、擁有這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那地方。』在這裡如同經歷那裡的事情、境遇,所以能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透過其中憶念種種過去世的存在,由此而知我及世界是如何恆常存在,沒有第一次的出生,如至高無上的山峰,如直立不動的石柱。而其中有情眾生的流轉、輪迴,死去、再生,亦是同樣地恆常的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比丘們!這就是第一種提出的見解,據此,某些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 」
〈註解〉眾生和沙門的區別在於沙門經由禪定力而知過去世的經歷,而眾生不自知。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今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出身〕,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能想起過去種種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百生、多千生、多百千生,『生彼處,我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生於他處。其生亦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而生此處。』如是同其事情、境遇,而想起種種過去之存在。而彼如次言:『我及世界是常住,如無所生產之〔石女〕,如常住山頂,如直立不動之石柱。而諸有情之流轉、輪迴,歿去、生來,【〔我及世界〕】之恒存常住〔,此實餘虛〕。所以者何?因【我】〔彼等〕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能想起過去種種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百生、多千生、多百千生等。「生彼處,我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生於他處。其生亦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而生此處。」如是同其事情、境遇,而想起過去種種之【生存】〔存在〕。由此而知我如何及世界是常住,無所生,如常住山頂、如直立不動之石柱。而諸有情之流轉、輪迴,歿去、生來,【〔我及世界〕】是永恒常住〔,此實餘虛〕。』諸比丘!此即其第一主張,依據此,某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我及世界是常住。』」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如今有一類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從苦行、精進、專注、不放逸、正念正知、證得禪定,證得禪定後進入禪定,以禪定力憶起過去種種存在的生成與敗壞,其中包括一次出生、二次出生、三次出生、四次出生、五次出生、十次出生、二十次出生、三十次出生、四十次出生、五十次出生、百次出生、千次出生、百千次出生、多個世代相續的百次出生、多個世代相續的千生、多個世代相續的百千生。『曾經在那個地方出生,於其出生的地方,有那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那樣的飲食、感受那樣的苦樂、擁有那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這地方,而在這地方同樣有這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這樣的飲食、感受這樣的苦樂、擁有這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那地方。』在這裡如同經歷那裡的事情、境遇,所以能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透過其中憶念種種過去世的存在,那些沙門接著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沒有第一次的出生,如至高無上的山峰,如直立不動的石柱。而其中有情眾生的流轉、輪迴,死去、再生,亦是同樣地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原因是什麼?因為那一類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從苦行、精進、專注、不放逸、正念正知、證得禪定,證得禪定後進入禪定,以禪定力憶起過去種種存在的生成與敗壞,其中包括一次出生、二次出生、三次出生、四次出生、五次出生、十次出生、二十次出生、三十次出生、四十次出生、五十次出生、百次出生、千次出生、百千次出生、多個世代相續的百次出生、多個世代相續的千生、多個世代相續的百千生。『曾經在那個地方出生,於其出生的地方,有那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那樣的飲食、感受那樣的苦樂、擁有那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這地方,而在這地方同樣有這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這樣的飲食、感受這樣的苦樂、擁有這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那地方。』在這裡如同經歷那裡的事情、境遇,所以能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透過其中憶念種種過去世的存在,由此而知我及世界是如何恆常存在,沒有第一次的出生,如至高無上的山峰,如直立不動的石柱。而其中有情眾生的流轉、輪迴,死去、再生,亦是同樣地恆常的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比丘們!這就是第一種提出的見解,據此,某些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 」
〈註解〉眾生和沙門的區別在於沙門經由禪定力而知過去世的經歷,而眾生不自知。
-
- 文章: 226
-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三十二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又第二〔主張〕。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出身〕,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是常住耶?「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出身〕,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種種過去之存在。例如一成壞〔劫〕、二成壞、三成壞、四成壞、五成壞、十成壞等。『【知】生於彼處,我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生於他處。其生亦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而生此處。』如是同其事情、境遇,而想起種種過去之存在。而彼如次言:『我及世界是常住,如無所生產之〔石女〕,如常住山頂,如直立不動之石柱。而諸有情之流轉、輪迴,歿去、生來,【〔我及世界〕】之恒存常住〔,此實餘虛〕。所以者何?因【我】〔彼等〕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種種過去之存在。例如一成壞〔劫〕、二成壞、三成壞、四成壞、五成壞、十成壞等。「生彼處,我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生於他處。其生亦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而生此處。」如是同其事情、境遇,而想起過去種種之【生存】〔存在〕。由此而知我如何及世界是常住,無所生,如常住山頂、如直立不動之石柱。而諸有情之流轉、輪迴,歿去、生來,【〔我及世界〕】是永恒常住〔,此實餘虛〕。』諸比丘!此為其第二主張,依此、根據此,〔某〕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出身〕說:『我及世界是永恒常住〔,此實餘虛〕。』」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第二種提出的見解,某些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基於什麼原因和理據而論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比丘們!如今有些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從苦行、精進、專注、不放逸、正念正知、證得禪定,證得禪定後進入禪定,以禪定力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的生成與敗壞,其中世界的生成與敗壞,包括一次成敗劫、二次成敗劫、三次成敗劫、四次成敗劫、五次成敗劫、十次成敗劫。『曾經在那個地方出生,於其出生的地方,有那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那樣的飲食、感受那樣的苦樂、擁有那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這地方,而在這地方同樣有這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這樣的飲食、感受這樣的苦樂、擁有這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那地方。』在這裡如同經歷那裡的事情、境遇,所以能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透過其中憶念過去世種種存在,那些沙門接著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沒有第一次的出生,如至高無上的山峰,如直立不動的石柱。而其中有情眾生的流轉、輪迴,死去、再生,亦是同樣地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原因是什麼?因為那一類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從苦行、精進、專注、不放逸、正念正知、證得禪定,證得禪定後進入禪定,以禪定力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的生成與敗壞,其中世界的生成與敗壞,包括一次成敗劫、二次成敗劫、三次成敗劫、四次成敗劫、五次成敗劫、十次成敗劫。『曾經在那個地方出生,於其出生的地方,有那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那樣的飲食、感受那樣的苦樂、擁有那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這地方,而在這地方同樣有這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這樣的飲食、感受這樣的苦樂、擁有這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那地方。』在這裡如同經歷那裡的事情、境遇,所以能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透過其中憶念過去世種種存在,由此而知我及世界是如何恆常存在,沒有第一次的出生,如至高無上的山峰,如直立不動的石柱。而其中有情眾生的流轉、輪迴,死去、再生,亦是同樣地恆常的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比丘們!這就是第二種提出的見解,基於這樣的原因和理據,某些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 」
〈註解〉佛學大辭典 慧苑音義上曰:「劫,梵言,具正雲羯臘波,此翻為長時。」劫有二種:一名器世間,就世界成壞而立之數量也。如成劫壞劫增劫減劫等名。祖庭事苑曰:「日月歲數謂之時,成住壞空謂之劫。」二名歲數劫,算晝夜日月之數量者。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又第二〔主張〕。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出身〕,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是常住耶?「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出身〕,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種種過去之存在。例如一成壞〔劫〕、二成壞、三成壞、四成壞、五成壞、十成壞等。『【知】生於彼處,我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生於他處。其生亦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而生此處。』如是同其事情、境遇,而想起種種過去之存在。而彼如次言:『我及世界是常住,如無所生產之〔石女〕,如常住山頂,如直立不動之石柱。而諸有情之流轉、輪迴,歿去、生來,【〔我及世界〕】之恒存常住〔,此實餘虛〕。所以者何?因【我】〔彼等〕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種種過去之存在。例如一成壞〔劫〕、二成壞、三成壞、四成壞、五成壞、十成壞等。「生彼處,我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生於他處。其生亦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而生此處。」如是同其事情、境遇,而想起過去種種之【生存】〔存在〕。由此而知我如何及世界是常住,無所生,如常住山頂、如直立不動之石柱。而諸有情之流轉、輪迴,歿去、生來,【〔我及世界〕】是永恒常住〔,此實餘虛〕。』諸比丘!此為其第二主張,依此、根據此,〔某〕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出身〕說:『我及世界是永恒常住〔,此實餘虛〕。』」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第二種提出的見解,某些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基於什麼原因和理據而論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比丘們!如今有些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從苦行、精進、專注、不放逸、正念正知、證得禪定,證得禪定後進入禪定,以禪定力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的生成與敗壞,其中世界的生成與敗壞,包括一次成敗劫、二次成敗劫、三次成敗劫、四次成敗劫、五次成敗劫、十次成敗劫。『曾經在那個地方出生,於其出生的地方,有那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那樣的飲食、感受那樣的苦樂、擁有那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這地方,而在這地方同樣有這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這樣的飲食、感受這樣的苦樂、擁有這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那地方。』在這裡如同經歷那裡的事情、境遇,所以能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透過其中憶念過去世種種存在,那些沙門接著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沒有第一次的出生,如至高無上的山峰,如直立不動的石柱。而其中有情眾生的流轉、輪迴,死去、再生,亦是同樣地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原因是什麼?因為那一類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從苦行、精進、專注、不放逸、正念正知、證得禪定,證得禪定後進入禪定,以禪定力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的生成與敗壞,其中世界的生成與敗壞,包括一次成敗劫、二次成敗劫、三次成敗劫、四次成敗劫、五次成敗劫、十次成敗劫。『曾經在那個地方出生,於其出生的地方,有那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那樣的飲食、感受那樣的苦樂、擁有那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這地方,而在這地方同樣有這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這樣的飲食、感受這樣的苦樂、擁有這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那地方。』在這裡如同經歷那裡的事情、境遇,所以能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透過其中憶念過去世種種存在,由此而知我及世界是如何恆常存在,沒有第一次的出生,如至高無上的山峰,如直立不動的石柱。而其中有情眾生的流轉、輪迴,死去、再生,亦是同樣地恆常的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比丘們!這就是第二種提出的見解,基於這樣的原因和理據,某些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 」
〈註解〉佛學大辭典 慧苑音義上曰:「劫,梵言,具正雲羯臘波,此翻為長時。」劫有二種:一名器世間,就世界成壞而立之數量也。如成劫壞劫增劫減劫等名。祖庭事苑曰:「日月歲數謂之時,成住壞空謂之劫。」二名歲數劫,算晝夜日月之數量者。
-
- 文章: 549
-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3, 2023 8:35 am
Re: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這些牽涉到不同宗教.宗派的見解,的確一個頭兩個大,
簡單的說
有些外道的見解,在佛教立場還是有因有緣的,不是無因自然生。
大概在佛學辭典[六十二見]此名相中,或北傳.南傳經典裏,
會讀到---有些外道對於宇宙人生,有六十二種與佛教不同的
見解,所以稱[外道六十二見]
簡單的說
有些外道的見解,在佛教立場還是有因有緣的,不是無因自然生。
大概在佛學辭典[六十二見]此名相中,或北傳.南傳經典裏,
會讀到---有些外道對於宇宙人生,有六十二種與佛教不同的
見解,所以稱[外道六十二見]
-
- 文章: 549
-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3, 2023 8:35 am
Re關於外道六十二見
長篇細文末學沒體力,而末學也並非入定憶識過去種種,
以依佛學辭典,或梵動經來簡略,簡說。
比方簡略參考:六十二見;
-----------------------------------------------------------------------
本劫本見中,常論之四者:
一、外道入禪定,得憶識過去二十劫以來之事,
而計其中之眾為常住不滅也。
二、某外道憶識過去四十劫以來之事,計之為常住也。
三、某外道憶識過去八十劫以來之事,計之為常也。
四、某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計現在之眾生及世間為常住也。
亦常亦無常之四者,一自梵天沒而來生於人間,得宿住智,
觀前之來處.......。
----------------------------------------------------------------------
譬如參考長阿含經卷(十四):
[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憶八十成劫敗劫]
其中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我以此智。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妄。
此是三見。諸沙門婆羅門。因此於本劫本見。計我及世間是常。
於四見中無有能過.......。]
外道以此智言[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妄]。
但是佛陀證悟後,發現這些見解都是基於在,[
身見、愛欲、和有限的觀察或臆測],
因此難趨向解脫。
比如佛教的[初果聖者],就已斷身見、戒取、疑,而超越這些外道之見解,
所以二者的差異,還是要經過"親身體驗"吧,
以依佛學辭典,或梵動經來簡略,簡說。
比方簡略參考:六十二見;
-----------------------------------------------------------------------
本劫本見中,常論之四者:
一、外道入禪定,得憶識過去二十劫以來之事,
而計其中之眾為常住不滅也。
二、某外道憶識過去四十劫以來之事,計之為常住也。
三、某外道憶識過去八十劫以來之事,計之為常也。
四、某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計現在之眾生及世間為常住也。
亦常亦無常之四者,一自梵天沒而來生於人間,得宿住智,
觀前之來處.......。
----------------------------------------------------------------------
譬如參考長阿含經卷(十四):
[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憶八十成劫敗劫]
其中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我以此智。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妄。
此是三見。諸沙門婆羅門。因此於本劫本見。計我及世間是常。
於四見中無有能過.......。]
外道以此智言[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妄]。
但是佛陀證悟後,發現這些見解都是基於在,[
身見、愛欲、和有限的觀察或臆測],
因此難趨向解脫。
比如佛教的[初果聖者],就已斷身見、戒取、疑,而超越這些外道之見解,
所以二者的差異,還是要經過"親身體驗"吧,
-
- 文章: 226
-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三十三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又第三主張。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出身〕,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是〔永恆〕常住〔,此實餘虛〕耶?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出身〕,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種種過去之存在。例如一成壞〔劫〕、二成壞、三成壞、四成壞、五成壞、十成壞等。『【知】生於彼處,我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生於他處。其生亦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而生此處。』如是同其事情、境遇,而想起種種過去之存在。而彼如次言:『我及世界是〔永恆〕常住,如無所生產之〔石女〕,如常住山頂,如直立不動之石柱。而諸有情之流轉、輪迴,歿去、生來,【〔我及世界〕】之恒存常住〔,此實餘虛〕。所以者何?因【我】〔彼等〕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種種過去之存在。例如一成壞〔劫〕、二成壞、三成壞、四成壞、五成壞、十成壞等。「生彼處,我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生於他處。其生亦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而生此處。」如是同其事情、境遇,而想起過去種種之【生存】〔存在〕。由此而知我如何及世界是〔永恆〕常住,無所生,如常住山頂、如直立不動之石柱。而諸有情之流轉、輪迴,歿去、生來,【〔我及世界〕】是永恒常住〔,此實餘虛〕。』諸比丘!此為其第三主張,依此、根據此,〔某〕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出身〕說:『我及世界是〔永恆〕常住〔,此實餘虛〕。』」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第三種提出的見解,某些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基於什麼原因和理據而論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呢?比丘們!如今有些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從苦行、精進、專注、不放逸、正念正知、證得禪定,證得禪定後進入禪定,以禪定力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的生成與敗壞,其中世界的生成與敗壞,包括十次成敗劫、二十次成敗劫、三十次成敗劫、四十次成敗劫。『曾經在那個地方出生,於其出生的地方,有那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那樣的飲食、感受那樣的苦樂、擁有那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這地方,而在這地方同樣有這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這樣的飲食、感受這樣的苦樂、擁有這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那地方。』在這裡如同經歷那裡的事情、境遇,所以能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透過其中憶念過去世種種存在,那些沙門接著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沒有第一次的出生,如至高無上的山峰,如直立不動的石柱。而其中有情眾生的流轉、輪迴,死去、再生,亦是同樣地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原因是什麼?因為那些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從苦行、精進、專注、不放逸、正念正知、證得禪定,證得禪定後進入禪定,以禪定力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的生成與敗壞,其中世界的生成與敗壞,包括十次成敗劫、二十次成敗劫、三十次成敗劫、四十次成敗劫。『曾經在那個地方出生,於其出生的地方,有那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那樣的飲食、感受那樣的苦樂、擁有那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這地方,而在這地方同樣有這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這樣的飲食、感受這樣的苦樂、擁有這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那地方。』在這裡如同經歷那裡的事情、境遇,所以能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透過其中憶念過去世種種存在,由此而知我及世界是如何恆常存在,沒有第一次的出生,如至高無上的山峰,如直立不動的石柱。而其中有情眾生的流轉、輪迴,死去、再生,亦是同樣地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比丘們!這就是第三種提出的見解,基於這樣的原因和理據,某些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 」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又第三主張。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出身〕,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是〔永恆〕常住〔,此實餘虛〕耶?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出身〕,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種種過去之存在。例如一成壞〔劫〕、二成壞、三成壞、四成壞、五成壞、十成壞等。『【知】生於彼處,我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生於他處。其生亦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而生此處。』如是同其事情、境遇,而想起種種過去之存在。而彼如次言:『我及世界是〔永恆〕常住,如無所生產之〔石女〕,如常住山頂,如直立不動之石柱。而諸有情之流轉、輪迴,歿去、生來,【〔我及世界〕】之恒存常住〔,此實餘虛〕。所以者何?因【我】〔彼等〕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種種過去之存在。例如一成壞〔劫〕、二成壞、三成壞、四成壞、五成壞、十成壞等。「生彼處,我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生於他處。其生亦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從其處歿,而生此處。」如是同其事情、境遇,而想起過去種種之【生存】〔存在〕。由此而知我如何及世界是〔永恆〕常住,無所生,如常住山頂、如直立不動之石柱。而諸有情之流轉、輪迴,歿去、生來,【〔我及世界〕】是永恒常住〔,此實餘虛〕。』諸比丘!此為其第三主張,依此、根據此,〔某〕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出身〕說:『我及世界是〔永恆〕常住〔,此實餘虛〕。』」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第三種提出的見解,某些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基於什麼原因和理據而論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呢?比丘們!如今有些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從苦行、精進、專注、不放逸、正念正知、證得禪定,證得禪定後進入禪定,以禪定力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的生成與敗壞,其中世界的生成與敗壞,包括十次成敗劫、二十次成敗劫、三十次成敗劫、四十次成敗劫。『曾經在那個地方出生,於其出生的地方,有那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那樣的飲食、感受那樣的苦樂、擁有那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這地方,而在這地方同樣有這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這樣的飲食、感受這樣的苦樂、擁有這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那地方。』在這裡如同經歷那裡的事情、境遇,所以能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透過其中憶念過去世種種存在,那些沙門接著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沒有第一次的出生,如至高無上的山峰,如直立不動的石柱。而其中有情眾生的流轉、輪迴,死去、再生,亦是同樣地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原因是什麼?因為那些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從苦行、精進、專注、不放逸、正念正知、證得禪定,證得禪定後進入禪定,以禪定力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的生成與敗壞,其中世界的生成與敗壞,包括十次成敗劫、二十次成敗劫、三十次成敗劫、四十次成敗劫。『曾經在那個地方出生,於其出生的地方,有那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那樣的飲食、感受那樣的苦樂、擁有那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這地方,而在這地方同樣有這樣的稱呼、種姓、社會階級,食用這樣的飲食、感受這樣的苦樂、擁有這樣的壽命。從其出生的地方死去,輪迴再生於那地方。』在這裡如同經歷那裡的事情、境遇,所以能憶起過去世種種存在。透過其中憶念過去世種種存在,由此而知我及世界是如何恆常存在,沒有第一次的出生,如至高無上的山峰,如直立不動的石柱。而其中有情眾生的流轉、輪迴,死去、再生,亦是同樣地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比丘們!這就是第三種提出的見解,基於這樣的原因和理據,某些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 」
-
- 文章: 226
-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三四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又第四主張,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出身〕,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是〔永恆〕常住〔,此實餘虛〕耶?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是推論家、審察家。彼以〔捷疾智〕自己推論錘練而得,並以審實尋思之理解,而〔彼〕如是云:『我及世界是常住,如無所生,如常住山頂,直立不動之石柱,而諸有情之流轉、輪迴,歿去、生來,〔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此實餘虛〕。』諸比丘!此為其第四主張,依此、根據此,其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我及世界是〔永恆〕常住〔,此實餘虛〕。 」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第四種提出的見解,某些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基於什麼原因和理據而論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呢?如今有些出身婆羅門的沙門,是正命論者。那些沙門以迅速、瞬間了知的智慧,善能分別思量,觀察世間,憑藉自己的仔細觀察,那些沙門接著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沒有第一次的出生,如至高無上的山峰,如直立不動的石柱。而其中有情眾生的流轉、輪迴,死去、再生,亦是同樣地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比丘們!這就是第四種提出的見解,基於這樣的原因和理據,某些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 」
〈註解〉維基百科: 末伽梨拘舍梨子Maskarī Gośālīputra正命論者,裸形托鉢教派的始祖,持宿命論觀點,認為苦樂都是定數,愚者和智者,都經歷八萬四千大劫後而解脫。
末薩羯離瞿舍離子,末薩羯離,是其自名,瞿舍利者,是其母名,末薩羯離,是瞿舍離之子,以母別之,古云末伽梨拘賒梨子。即常見外道。
〈註解〉其他譯本:「或有沙門、婆羅門天資聰穎過人,善能觀察推論,他們或以敏捷銳利的智慧觀察世間,這種思惟稱之為審諦。他們以己所見,以己辯才而作是說:『我及世間是常。』這就是第四種有關『常』【永恆不變】的邪見。」
百度百科:審諦 1、慎密。 2、詳備,週備。 3、精當;確當。 4、仔細考察或觀察。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又第四主張,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出身〕,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是〔永恆〕常住〔,此實餘虛〕耶?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是推論家、審察家。彼以〔捷疾智〕自己推論錘練而得,並以審實尋思之理解,而〔彼〕如是云:『我及世界是常住,如無所生,如常住山頂,直立不動之石柱,而諸有情之流轉、輪迴,歿去、生來,〔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此實餘虛〕。』諸比丘!此為其第四主張,依此、根據此,其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我及世界是〔永恆〕常住〔,此實餘虛〕。 」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第四種提出的見解,某些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基於什麼原因和理據而論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呢?如今有些出身婆羅門的沙門,是正命論者。那些沙門以迅速、瞬間了知的智慧,善能分別思量,觀察世間,憑藉自己的仔細觀察,那些沙門接著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沒有第一次的出生,如至高無上的山峰,如直立不動的石柱。而其中有情眾生的流轉、輪迴,死去、再生,亦是同樣地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比丘們!這就是第四種提出的見解,基於這樣的原因和理據,某些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的。 」
〈註解〉維基百科: 末伽梨拘舍梨子Maskarī Gośālīputra正命論者,裸形托鉢教派的始祖,持宿命論觀點,認為苦樂都是定數,愚者和智者,都經歷八萬四千大劫後而解脫。
末薩羯離瞿舍離子,末薩羯離,是其自名,瞿舍利者,是其母名,末薩羯離,是瞿舍離之子,以母別之,古云末伽梨拘賒梨子。即常見外道。
〈註解〉其他譯本:「或有沙門、婆羅門天資聰穎過人,善能觀察推論,他們或以敏捷銳利的智慧觀察世間,這種思惟稱之為審諦。他們以己所見,以己辯才而作是說:『我及世間是常。』這就是第四種有關『常』【永恆不變】的邪見。」
百度百科:審諦 1、慎密。 2、詳備,週備。 3、精當;確當。 4、仔細考察或觀察。
-
- 文章: 226
-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三五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此即彼等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出身〕,以此四種之根據,說我及世界是〔永恆〕常住〔,此實餘虛〕。諸比丘!任何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出身〕,說我及世界是〔永恆〕常住〔,此實餘虛〕,皆根據此四種,依此等任何之一,此外即無〔依據〕。」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這就是那些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基於這四種理據,論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比丘們!所有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基於這樣的原因和理據而論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都不出前述四種見解。其餘並無理據。」
三六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取著,不取著故,得知內心寂靜。然,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執取而〔以正智平等觀〕〔無餘〕解脫。」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佛陀了知這些見解:『這樣被執著,所執著的見解所在、輪迴再生的地方,經歷的事情、境遇。』佛陀了知這些見解,並且了知更殊勝的,超越這一切的,了知而不執著,由於不執著,證得了知內心的寂靜。然而,比丘們!佛陀如實了知六根所受之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生起、消滅、心理的回味與貪著、因貪著而生起的禍患,如何調伏、斷捨、出離貪著,以不執著的解脫智慧平等觀察這些感受而證得全無所依處的涅槃。」
三七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而且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於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讚歎如來者,始為真正之〔讚歎。〕」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這就是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可思議境界的究竟,只有賢聖弟子才能理解的法義。於此,佛陀親自參悟、證得這樣的法義後向世人宣說,只有賢聖弟子能以所聽聞的法義如實讚揚佛陀,而被稱為真正對佛陀的讚揚。」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此即彼等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出身〕,以此四種之根據,說我及世界是〔永恆〕常住〔,此實餘虛〕。諸比丘!任何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出身〕,說我及世界是〔永恆〕常住〔,此實餘虛〕,皆根據此四種,依此等任何之一,此外即無〔依據〕。」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這就是那些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基於這四種理據,論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比丘們!所有對過去世起分別見解的論者,出身婆羅門的沙門,基於這樣的原因和理據而論說我及世界是恆常存在,其餘都是虛妄,都不出前述四種見解。其餘並無理據。」
三六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取著,不取著故,得知內心寂靜。然,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執取而〔以正智平等觀〕〔無餘〕解脫。」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佛陀了知這些見解:『這樣被執著,所執著的見解所在、輪迴再生的地方,經歷的事情、境遇。』佛陀了知這些見解,並且了知更殊勝的,超越這一切的,了知而不執著,由於不執著,證得了知內心的寂靜。然而,比丘們!佛陀如實了知六根所受之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生起、消滅、心理的回味與貪著、因貪著而生起的禍患,如何調伏、斷捨、出離貪著,以不執著的解脫智慧平等觀察這些感受而證得全無所依處的涅槃。」
三七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而且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於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讚歎如來者,始為真正之〔讚歎。〕」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這就是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可思議境界的究竟,只有賢聖弟子才能理解的法義。於此,佛陀親自參悟、證得這樣的法義後向世人宣說,只有賢聖弟子能以所聽聞的法義如實讚揚佛陀,而被稱為真正對佛陀的讚揚。」
-
- 文章: 1071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云何世不動?宇宙萬法無主宰非自然的道理
【《楞伽經》原文】
「復次,大慧!一切法,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離自性?以自覺觀時,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不生。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切法,離持來去。大慧!何故一切諸法不滅?謂性自性相無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滅。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記論有四種 一向反诘問 分別及止論
以制諸外道 有及非有生 僧佉毗舍師
一切悉無記 彼如是顯示 正覺所分別
自性不可得 以離於言說 故說離自性
【南懷瑾老師解讀】
https://www.quanxue.cn/ct_nanhuaijin/le ... jia59.html
Look隨筆:
一切法不生不滅無常無常常皆是本自俱足實相般若經云如來智慧德相
「復次,大慧!一切法,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離自性?以自覺觀時,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不生。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切法,離持來去。大慧!何故一切諸法不滅?謂性自性相無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滅。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記論有四種 一向反诘問 分別及止論
以制諸外道 有及非有生 僧佉毗舍師
一切悉無記 彼如是顯示 正覺所分別
自性不可得 以離於言說 故說離自性
【南懷瑾老師解讀】
https://www.quanxue.cn/ct_nanhuaijin/le ... jia59.html
Look隨筆:
一切法不生不滅無常無常常皆是本自俱足實相般若經云如來智慧德相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
- 文章: 226
-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05, 2023 5:40 pm
Re: 南傳梵網經白話譯本分享
大德提及
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
路人回答
這裡講的應該是指法性,無常常,故說是常。無常常的意思是指,事物不會恆常(無常) 相同(常) ,這種狀態就被稱為具規律(法常) 。相反若事物能永遠保持相同,反而就不符合規律。問題是無常與無常常的區別,前者強調的是變動,後者是指沒有恆常相同的。其實兩者是不同角度講同一對象。
末學正準備對前梵網經第一誦品各節進行修改,稍後為方便閱讀,會把修改後的版本重新一併發表。隨後會嘗試未完部份的翻譯分享,若大德有相關問題可另開題目,有緣我們可共同討論,謝謝指教。
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
路人回答
這裡講的應該是指法性,無常常,故說是常。無常常的意思是指,事物不會恆常(無常) 相同(常) ,這種狀態就被稱為具規律(法常) 。相反若事物能永遠保持相同,反而就不符合規律。問題是無常與無常常的區別,前者強調的是變動,後者是指沒有恆常相同的。其實兩者是不同角度講同一對象。
末學正準備對前梵網經第一誦品各節進行修改,稍後為方便閱讀,會把修改後的版本重新一併發表。隨後會嘗試未完部份的翻譯分享,若大德有相關問題可另開題目,有緣我們可共同討論,謝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