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六祖壇經讀幾年了,為何還無法從六趣夢中覺醒而開悟?
為何還無法覺後空空無大千、六趣?
因為,多數人你修學的佛法
出現斷層的緣故
六祖一接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金剛經時
立刻就頓悟了,立刻就從六趣夢中覺醒了
但是,一堆人為何還無法像六祖般的頓悟.覺醒?
因為,一堆人不是上根利智。
需要修學人乘善法.天乘善法.聲聞法.緣覺法..
要先打好基礎,漸漸的進步成長,才會相信大學佛法夢幻之無上大法。
目前還有一堆人不信夢幻無上大法..
六祖不需要學五乘法的前四乘法
但不代表你也不需要學
不代表多數人不需要學
不學前四層之法,前四樓之法
多數人,你別想上五樓了
不學小學.國中.高中,而直接想懂大學?
早點睡吧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
- 文章: 2551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由 訪客 » 週日 9月 19, 2021 12:33 pm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定慧品第四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定慧品第四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面對小學課本.國中課本.高中課本.大學課本
小學法.國中法.高中法.大學法
應該如何選擇?
相信大家都知道
你選擇的因,決定了你將來的果。
繼續不學常行十善如處天堂,那麼,就繼續的學不會五樓般若法吧
你選擇的法門,並不會對不起你
因為,是你自己選的
小學法.國中法.高中法.大學法
應該如何選擇?
相信大家都知道
你選擇的因,決定了你將來的果。
繼續不學常行十善如處天堂,那麼,就繼續的學不會五樓般若法吧
你選擇的法門,並不會對不起你
因為,是你自己選的
-
- 文章: 3138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前述的六種探究指的是意義.事物.特質.方向.時間.推論等六種探究.
意義的探究.是指行者對佛法的文字及文字背後意義的探究.
事物的探究.是指行者對外在現象及內在對象(心與心所)的探究.
特質的探究.是指行者對某一種對象更詳盡.更仔細地審察它的特質的探究.
方向的探究.是指行者對方向是否有自性仔細的探究.
時間的探究.是指行者對方向是否有自性仔細的探究.
推論的探究.是指行者對佛陀的法教應用探究的過程去驗證.就像買黃金時.用火燒它看看是否變色.
推論又分為四種..依存的推論.作用的推論.真確性的推論.俱生或內在本質的推論.
其中真確性的推論又再分為直接感受的真確性.演繹或推斷的真確性.典籍的真確性.
行者進行以上六種的探究.
意義的探究.是指行者對佛法的文字及文字背後意義的探究.
事物的探究.是指行者對外在現象及內在對象(心與心所)的探究.
特質的探究.是指行者對某一種對象更詳盡.更仔細地審察它的特質的探究.
方向的探究.是指行者對方向是否有自性仔細的探究.
時間的探究.是指行者對方向是否有自性仔細的探究.
推論的探究.是指行者對佛陀的法教應用探究的過程去驗證.就像買黃金時.用火燒它看看是否變色.
推論又分為四種..依存的推論.作用的推論.真確性的推論.俱生或內在本質的推論.
其中真確性的推論又再分為直接感受的真確性.演繹或推斷的真確性.典籍的真確性.
行者進行以上六種的探究.
-
- 文章: 3138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契入門之觀共有三種.
第一種觀起自概念性特質的思維.例如.當行者在做無我的禪修時.他並不是只想著無我.而是反覆思維無我的理由.證據及特質.藉由這種反覆及徹底的思維.行者對無我的概念產生相當確定的瞭解.在思維事物的概念特質的過程中生起的內證.是契入觀的三種方法中的第一種.如同進入觀境三道門中的第一道門.
以上是善知識說.善知識如是說
第一種觀起自概念性特質的思維.例如.當行者在做無我的禪修時.他並不是只想著無我.而是反覆思維無我的理由.證據及特質.藉由這種反覆及徹底的思維.行者對無我的概念產生相當確定的瞭解.在思維事物的概念特質的過程中生起的內證.是契入觀的三種方法中的第一種.如同進入觀境三道門中的第一道門.
以上是善知識說.善知識如是說
-
- 文章: 3138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第二道門則是自探究過程中升起的內證.一旦自第一道門升起的內證經由探究而確定之後.行者接著就安住於那種確定之中.而契入觀境的第二道門.
第三道門則是自分析(剖析)升起的內證.由於行者逐漸熟悉並習慣於無我的確定性.因此.能直接安住於無我的瞭解之中.
善知識如是說.
第三道門則是自分析(剖析)升起的內證.由於行者逐漸熟悉並習慣於無我的確定性.因此.能直接安住於無我的瞭解之中.
善知識如是說.
-
- 文章: 3138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國師對於止有攝用歸體入五止門的開示
國師云..五止門者.謂依前能行四德之行.當相即空.相盡心澄而修止.
所言入者.性相俱泯.體周法界.入無入相.名為入也.
國師云..五止門者.謂依前能行四德之行.當相即空.相盡心澄而修止.
所言入者.性相俱泯.體周法界.入無入相.名為入也.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妄盡還源觀講記.第七十五集》
【在這個大時代,朋友是樂趣,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在很年輕,二十幾歲的時候,二十二、三歲我就知道!找誰做朋友?找古人。我學佛之前寫了一篇文章,我也給方東美先生看過,給章嘉大師看過,我這文章裡面就寫得很清楚,「尚友古人」,高尚的尚,朋友的友,我跟誰做朋友?跟古人做朋友,快樂!古人在哪裡?古人在書籍裡面。天天讀古人的書就是跟古人聊天,就是親近古聖先賢,跟他們做朋友,對自己身心有益。歡喜讀書,歡喜跟古人做朋友,一生沒離開古聖先賢。學了佛之後讀佛書,讀佛的經典,跟佛菩薩做朋友,展開經卷聽聽他們的高論,這些人心地純淨純善,跟他們做朋友。雖然自己生活非常清苦,住的是小茅蓬,吃的是粗茶淡飯,這裡面確實有世間人無法想像、無法形容的樂趣。你不入這個境界你不能理解,跟你講講得再清楚、再明白,你體會不到。古人的比喻說得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水熱不熱,我喝了一口我說熱,你不知道,必須你嘗一口你就知道,你要沒有親自嘗到的時候,怎么給你講你都體會不到。】
在夏天的時候,平地很熱,譬喻熱惱。而高山上不熱,譬喻清涼.清淨自在。
修學佛法,就如同夏天爬高山。
從很熱的平地,一樓人乘,漸漸的爬上天乘的二樓,就會漸漸的清涼,清淨自在。
天乘之人,常行十善天堂便至,如處天堂。
這天乘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常行十善如處天堂的境界,已經是少數學佛者才有過的體驗與經驗。
而多數的學佛者,還可能不曾經歷過這種經驗。
而常行十善如處天堂,再加上修學苦集滅道,熱惱就會愈來愈少,而清涼會愈來
愈多。
而再往上,修學種種人事物的前因後果,就會解開心結以及疑惑,因此,清淨清
涼愈來愈多..
而夢幻泡影的般若法,帶來的清涼又會更多
去接觸去親近天乘境界之人.聲聞境界之人.緣覺境界之人,般若境界之人
去體會他們的經歷與境界
【在這個大時代,朋友是樂趣,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在很年輕,二十幾歲的時候,二十二、三歲我就知道!找誰做朋友?找古人。我學佛之前寫了一篇文章,我也給方東美先生看過,給章嘉大師看過,我這文章裡面就寫得很清楚,「尚友古人」,高尚的尚,朋友的友,我跟誰做朋友?跟古人做朋友,快樂!古人在哪裡?古人在書籍裡面。天天讀古人的書就是跟古人聊天,就是親近古聖先賢,跟他們做朋友,對自己身心有益。歡喜讀書,歡喜跟古人做朋友,一生沒離開古聖先賢。學了佛之後讀佛書,讀佛的經典,跟佛菩薩做朋友,展開經卷聽聽他們的高論,這些人心地純淨純善,跟他們做朋友。雖然自己生活非常清苦,住的是小茅蓬,吃的是粗茶淡飯,這裡面確實有世間人無法想像、無法形容的樂趣。你不入這個境界你不能理解,跟你講講得再清楚、再明白,你體會不到。古人的比喻說得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水熱不熱,我喝了一口我說熱,你不知道,必須你嘗一口你就知道,你要沒有親自嘗到的時候,怎么給你講你都體會不到。】
在夏天的時候,平地很熱,譬喻熱惱。而高山上不熱,譬喻清涼.清淨自在。
修學佛法,就如同夏天爬高山。
從很熱的平地,一樓人乘,漸漸的爬上天乘的二樓,就會漸漸的清涼,清淨自在。
天乘之人,常行十善天堂便至,如處天堂。
這天乘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常行十善如處天堂的境界,已經是少數學佛者才有過的體驗與經驗。
而多數的學佛者,還可能不曾經歷過這種經驗。
而常行十善如處天堂,再加上修學苦集滅道,熱惱就會愈來愈少,而清涼會愈來
愈多。
而再往上,修學種種人事物的前因後果,就會解開心結以及疑惑,因此,清淨清
涼愈來愈多..
而夢幻泡影的般若法,帶來的清涼又會更多
去接觸去親近天乘境界之人.聲聞境界之人.緣覺境界之人,般若境界之人
去體會他們的經歷與境界
-
- 文章: 3138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國師開示攝用歸體入五止門時.引起信論云
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是名入真如門也.
在此之前.國師亦開示
此乃一切眾生本來無不在如來境界之中.更無可入也.
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是名入真如門也.
在此之前.國師亦開示
此乃一切眾生本來無不在如來境界之中.更無可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