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示眾雲:“大道只在目前,要且難睹。”
僧乃問:“目前有何形段令學人睹?”
師云:“任你江南江北。”
學云:“和尚豈無方便為人?”
師云:“適來問什麼?”
夾山示眾時常云:“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僧問馬祖:“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馬祖雲:“即今是什麼意?”
目前、即今、當下,俱為祖師為學者 所開啟的無門之門。
“大道只在目前”——當下一念蓋天蓋地,涵蓋古今,萬法全從此流出,亦在此寂滅。明於此,則可歸家穩坐。
“要且難睹”——世人只認光影門頭,不知反觀自照,如那僧所問:“目前有何形段令學人睹?”就把這萬法之源,當作一段可睹可聞可觸之物事。
但萬法何曾離心,心之活潑處,唯有“現在”,離開這“現在”、“目前”,心死物也,念死念也。
此活潑當下之心念,放之四海,四海物事無不明明歷歷。
故趙州雲:“任你江南江北。”——何時何處離得了這個“目前”?這已是進一步點明風光。
那僧心仍鬧在,全然不知反觀,反責趙州“無方便”。
但趙州早已將此“形段”托出,以酬那僧之問。自己不見,奈何?
石霜參道吾,問:“如何是觸目菩提?”道吾喚沙彌,沙彌應諾。
道吾雲:“添淨瓶水著。”
良久問石霜:“適來問什麼?”石霜擬舉,道吾便起去。
石霜於此有省。若如石霜這般快捷,又何須趙州這般言語。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18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問:“學人道不相見時,還回互也無?”
師云:“測得回互。”
學云:“測他不得,回互個什麼?”
師云:“不與麼是你自己。”
學云:“和尚還受測也無?”
師云:“人即轉近,道即轉遠也。”
學云:“和尚為什麼自隱去?”
師云:“我今現共你話語。”
學云:“爭道不轉?”
師云:“合與麼著。”
與大善知識共語,細論受用之境界,乃萬劫難逢之因緣也。趙州語錄中 多有如此之消息流出,開人眼目,澤人心意,學者惠莫大焉。
回互乃曹洞綱宗之本,源出石頭《參同契》,亦是六祖三十六對 通達圓融之用也。回互即知二而不二,不二而知二。有無,生死,凡聖,一切一切,俱能回而互之,圓轉於無窮,圓融於無礙。
個體之緣遇,為相見。入法界得實相,總萬別為一 為不相見,亦為無處不見。
當年洞山辭雲巖,雲巖雲:“自此一別,難得相見。”
洞山雲:“難得不相見。”
法身一體,未嘗分離,故“難得不相見”。
報身各殊,天涯一方,故“難得相見”。
回互者,於此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也。
那僧問:“不相見時,還回互也無?”趙州高處著眼,提持雲:“測得回互。”誰在回互?回互乃用,用則得有主人。那僧云:“測他不得,回互個什麼?”但此“主人”甚是難見,“見見之時,見非是見”,曹洞宗有云:“莫道不相識,從來不見人。”又云此為“密密處”,故“測他不得”。既“測他不得”,其作用又何以得顯?又“回互個什麼”?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趙州答話,亦直指“這個”——“不與麼是你自己”——與麼仍是你自己。
那僧欲反客為主,反將趙州一軍,雲:“和尚還受測也無?”——是自測,或他測?趙州雲:“人即轉近,道即轉遠也。”——以人相看,則越看越近;以道相看,則越看越遠。人者,音容笑貌俱在;道者,恍兮惚兮難測?趙州這裡,萬莫直讀,反讀更佳——此亦回互。
那僧只見到“轉遠”,故云:“和尚為什麼自隱去?”趙州又直示“轉近”,雲:“我今現共你語話。”那僧於此終有省處,雲:“爭道不轉?”趙州肯之,雲:“合與麼著。”
古人於本分上說話,皆實語,非戲語,更無野狐精怪之語,今學者當留意於此。
師云:“測得回互。”
學云:“測他不得,回互個什麼?”
師云:“不與麼是你自己。”
學云:“和尚還受測也無?”
師云:“人即轉近,道即轉遠也。”
學云:“和尚為什麼自隱去?”
師云:“我今現共你話語。”
學云:“爭道不轉?”
師云:“合與麼著。”
與大善知識共語,細論受用之境界,乃萬劫難逢之因緣也。趙州語錄中 多有如此之消息流出,開人眼目,澤人心意,學者惠莫大焉。
回互乃曹洞綱宗之本,源出石頭《參同契》,亦是六祖三十六對 通達圓融之用也。回互即知二而不二,不二而知二。有無,生死,凡聖,一切一切,俱能回而互之,圓轉於無窮,圓融於無礙。
個體之緣遇,為相見。入法界得實相,總萬別為一 為不相見,亦為無處不見。
當年洞山辭雲巖,雲巖雲:“自此一別,難得相見。”
洞山雲:“難得不相見。”
法身一體,未嘗分離,故“難得不相見”。
報身各殊,天涯一方,故“難得相見”。
回互者,於此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也。
那僧問:“不相見時,還回互也無?”趙州高處著眼,提持雲:“測得回互。”誰在回互?回互乃用,用則得有主人。那僧云:“測他不得,回互個什麼?”但此“主人”甚是難見,“見見之時,見非是見”,曹洞宗有云:“莫道不相識,從來不見人。”又云此為“密密處”,故“測他不得”。既“測他不得”,其作用又何以得顯?又“回互個什麼”?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趙州答話,亦直指“這個”——“不與麼是你自己”——與麼仍是你自己。
那僧欲反客為主,反將趙州一軍,雲:“和尚還受測也無?”——是自測,或他測?趙州雲:“人即轉近,道即轉遠也。”——以人相看,則越看越近;以道相看,則越看越遠。人者,音容笑貌俱在;道者,恍兮惚兮難測?趙州這裡,萬莫直讀,反讀更佳——此亦回互。
那僧只見到“轉遠”,故云:“和尚為什麼自隱去?”趙州又直示“轉近”,雲:“我今現共你語話。”那僧於此終有省處,雲:“爭道不轉?”趙州肯之,雲:“合與麼著。”
古人於本分上說話,皆實語,非戲語,更無野狐精怪之語,今學者當留意於此。
-
- 文章: 518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問:“如何是仙陀婆?”
師云:“靜處薩婆訶。”
●薩婆訶乃真言咒語之結尾之句,有成就、吉祥、圓寂、息災、增益、無住等多義。
該僧之問,不外如何是有求必應一類。趙州以“靜處薩婆訶”答之,則圓融周到。然何為“靜處薩婆訶”,當以趙州平常之機處明之。
問:“如何是法非法?”
師云:“東南西北。”
學云:“如何會去?”
師云:“四維上下。”
《金剛經》云:“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又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僧之問,卻問中有問,不好答他。
趙州自有令人轉身處,這“東南西北”,你說是法?是非法?是賓?是主?是應取?是不應取?那僧倒也恭順見機,
問:“如何會去?”
●趙州云:“四維上下。”東南西北為四維,抬頭低頭,則知上下。於此徹法源底之處,趙州消息盡泄,不會那僧會也未
師云:“靜處薩婆訶。”
●薩婆訶乃真言咒語之結尾之句,有成就、吉祥、圓寂、息災、增益、無住等多義。
該僧之問,不外如何是有求必應一類。趙州以“靜處薩婆訶”答之,則圓融周到。然何為“靜處薩婆訶”,當以趙州平常之機處明之。
問:“如何是法非法?”
師云:“東南西北。”
學云:“如何會去?”
師云:“四維上下。”
《金剛經》云:“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又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僧之問,卻問中有問,不好答他。
趙州自有令人轉身處,這“東南西北”,你說是法?是非法?是賓?是主?是應取?是不應取?那僧倒也恭順見機,
問:“如何會去?”
●趙州云:“四維上下。”東南西北為四維,抬頭低頭,則知上下。於此徹法源底之處,趙州消息盡泄,不會那僧會也未
-
- 文章: 518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有俗官問:“佛在日,一切眾生歸依佛;佛滅度後,一切眾生歸依什麼處?”
師云:“未有眾生。”
學云:“現問次。”
師云:“更覓什麼佛!”
有眾生則有佛,有佛則有眾生。反之,無眾生則無佛,無佛亦無眾生。經云:“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又云:“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故以佛眼觀之,眾生已度盡,無一眾生未度者。此因此果,《華嚴》道之盡矣,
故圭峰云:“性相圓融,一多自在,故諸佛與眾生交徹,淨土與穢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塵塵悉包含世界。”
由此觀之,趙州之道甚大。
佛在日,一切眾生歸依佛;佛滅度後,一切眾生歸依什麼處?此俗官亦學佛之人,但其二見猶存,故趙州示之以不二之門,云:“未有眾生。”
俗官未解,“現問”之人,不是眾生麼?
趙州一掃眾生之見,二掃佛見:“更覓什麼佛!”即以真佛示人。
真是道無多語,當下便是。
如此直截現成之道,惜眾生往往信之不過,而去貪戀種種非道之術,悲哉!
師云:“未有眾生。”
學云:“現問次。”
師云:“更覓什麼佛!”
有眾生則有佛,有佛則有眾生。反之,無眾生則無佛,無佛亦無眾生。經云:“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又云:“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故以佛眼觀之,眾生已度盡,無一眾生未度者。此因此果,《華嚴》道之盡矣,
故圭峰云:“性相圓融,一多自在,故諸佛與眾生交徹,淨土與穢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塵塵悉包含世界。”
由此觀之,趙州之道甚大。
佛在日,一切眾生歸依佛;佛滅度後,一切眾生歸依什麼處?此俗官亦學佛之人,但其二見猶存,故趙州示之以不二之門,云:“未有眾生。”
俗官未解,“現問”之人,不是眾生麼?
趙州一掃眾生之見,二掃佛見:“更覓什麼佛!”即以真佛示人。
真是道無多語,當下便是。
如此直截現成之道,惜眾生往往信之不過,而去貪戀種種非道之術,悲哉!
-
- 文章: 518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阿難尊者一日問尊者曰:『師兄!世尊傳金鏤袈裟外 別傳個甚麼?』
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
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解脫長者:此事近人頗多錯會。
汾陽曰:『不問那知。』
潭吉曰:『《首楞嚴經》雲:「爾時阿難及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返觀父母所生之身,如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各各自知,獲妙本心,常住不滅。」此方等會中所談,而謂:教外之旨,又若是乎?假使如是,(讀者:指經文所明示。)則阿難已悟。大眾亦已悟矣。而人天百萬又皆罔措。此其(《楞嚴經》)中無說(無可說示)乎?』
雲門雲:『直得盡大地無纖毫過患,猶是轉句。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全提時節。』
夫所雲一色,即阿難之所悟。雲門以為轉句。只待並此一色不見,始是半提。
若道:拈花付法,僅僅指此一色邊事。當然是錯。
若道:離此別有,亦是不對。所以洛浦安說:『若道:這個是,即是頭上安頭。若道:不是,即是斬頭求活。』
試問:阿難尊者應諾之後,何以尚有倒卻門前剎竿著之語?
再看白雲端頌曰:『盡說微笑拈花是,不知將底辨宗風。若言心眼同時證,未免朦朧在夢中。』
所以大慧舉雲門:『法身有兩般病。得到法身,為法執不忘,己見猶存,坐在法身邊是一。直饒透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仔細點檢將來 有什麼氣息亦是病。』
語句時道:『不用作禪會;不用作道會;不用作身上商量。此是雲門老漢 據實而論,我恁麼道:有沒量罪過。』
又道:『而今學實法者,以透過法身為極致,而云門反以為病。不知透過法身了,合作麼生?到這裹,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著問別人,問別人則禍事也。』
(讀者:這二句須一氣連貫讀。不可分割。)
並看佛果示隆知藏(文見《圓悟心要》)曰:『五祖(演)老師平生孤峻,少許可人。乾曝曝地壁立,只靠此一著。常自雲:如一座須彌山,豈可落虛弄滑頭謾人,把個沒滋味鐵酸餡,劈頭拈似學者,令咬嚼。須待渠桶底子脫。喪卻如許惡知惡見,胸次不掛絲毫,透得淨盡,始可下手鍛煉,方禁得拳踢。然後示以金剛王寶劍。度其果能踐履負荷,淨然無一事。山是山,水是水,更應轉向那邊千聖羅籠不肯住處。便契乃祖以來正法眼藏。(「原來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及至應用為物,仍當驅耕夫之牛,奪飢人之食,證得十成無滲漏,即是本分道流也。摩竭陀國,親行此令。少林面壁,全提正宗。而時流錯認,遂尚泯默。以為無縫隙,無摸索,壁立萬仞,殊不知本分事。(如何是本分事,會也麼?)但恣情識搏量卜度,便為高見。此大病也。
(讀者:學道人每多必經的歧路。慎之!慎之!)
從上來事,本不如是。』
岩頭雲:『只露目前些子個,如擊石火,閃電光。若構不得,不用疑著。此是向上人行履處,除非知有,莫能知之。趙州喫茶去;秘魔岩擎拳;雪峰輥球;禾山打鼓;俱胝一指;歸宗拽石;玄沙米澈;德山棒;臨濟喝;並是透頂透底,直捷剪斷葛藤,大機大用,千差萬別,會歸一源。可以解粘去縛。若隨語作解,(讀者:假使碰到專事義解之流,)即須與本分草料。如十斛驢乳,只以一滴師子乳滴,悉皆進散。要腳下傳持,相繼綿遠。直須不徇人情,勿使容易,(勿使有一絲毫生死分別思惟 有接觸到的可能,)乃端的也。
「末後一句,始到牢關。」誠哉是言,透脫生死,提持正令。全是此個時節。唯踏著向上關棙子底,便諳悉也。』
所以笑岩頌花公案:『石火光中曾著眼,始知佛祖不傳心。』
禾山普造黃龍南請益:『阿難問迦葉:「世尊付金襴外傳何法?」迦葉召阿難,難應諾。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著。」意旨如何?』
南公曰:『上人出蜀,曾到玉泉否?』
曰:『曾到』
又問:『曾掛搭否?』
曰:『一朝便發。』
南曰:『智者道場,關將軍打供與結緣幾時何妨?』普默然良久。
又理前問。南俛首。普趨出。
大驚曰:『西川養虎,不消此老一唾!』
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
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解脫長者:此事近人頗多錯會。
汾陽曰:『不問那知。』
潭吉曰:『《首楞嚴經》雲:「爾時阿難及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返觀父母所生之身,如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各各自知,獲妙本心,常住不滅。」此方等會中所談,而謂:教外之旨,又若是乎?假使如是,(讀者:指經文所明示。)則阿難已悟。大眾亦已悟矣。而人天百萬又皆罔措。此其(《楞嚴經》)中無說(無可說示)乎?』
雲門雲:『直得盡大地無纖毫過患,猶是轉句。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全提時節。』
夫所雲一色,即阿難之所悟。雲門以為轉句。只待並此一色不見,始是半提。
若道:拈花付法,僅僅指此一色邊事。當然是錯。
若道:離此別有,亦是不對。所以洛浦安說:『若道:這個是,即是頭上安頭。若道:不是,即是斬頭求活。』
試問:阿難尊者應諾之後,何以尚有倒卻門前剎竿著之語?
再看白雲端頌曰:『盡說微笑拈花是,不知將底辨宗風。若言心眼同時證,未免朦朧在夢中。』
所以大慧舉雲門:『法身有兩般病。得到法身,為法執不忘,己見猶存,坐在法身邊是一。直饒透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仔細點檢將來 有什麼氣息亦是病。』
語句時道:『不用作禪會;不用作道會;不用作身上商量。此是雲門老漢 據實而論,我恁麼道:有沒量罪過。』
又道:『而今學實法者,以透過法身為極致,而云門反以為病。不知透過法身了,合作麼生?到這裹,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著問別人,問別人則禍事也。』
(讀者:這二句須一氣連貫讀。不可分割。)
並看佛果示隆知藏(文見《圓悟心要》)曰:『五祖(演)老師平生孤峻,少許可人。乾曝曝地壁立,只靠此一著。常自雲:如一座須彌山,豈可落虛弄滑頭謾人,把個沒滋味鐵酸餡,劈頭拈似學者,令咬嚼。須待渠桶底子脫。喪卻如許惡知惡見,胸次不掛絲毫,透得淨盡,始可下手鍛煉,方禁得拳踢。然後示以金剛王寶劍。度其果能踐履負荷,淨然無一事。山是山,水是水,更應轉向那邊千聖羅籠不肯住處。便契乃祖以來正法眼藏。(「原來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及至應用為物,仍當驅耕夫之牛,奪飢人之食,證得十成無滲漏,即是本分道流也。摩竭陀國,親行此令。少林面壁,全提正宗。而時流錯認,遂尚泯默。以為無縫隙,無摸索,壁立萬仞,殊不知本分事。(如何是本分事,會也麼?)但恣情識搏量卜度,便為高見。此大病也。
(讀者:學道人每多必經的歧路。慎之!慎之!)
從上來事,本不如是。』
岩頭雲:『只露目前些子個,如擊石火,閃電光。若構不得,不用疑著。此是向上人行履處,除非知有,莫能知之。趙州喫茶去;秘魔岩擎拳;雪峰輥球;禾山打鼓;俱胝一指;歸宗拽石;玄沙米澈;德山棒;臨濟喝;並是透頂透底,直捷剪斷葛藤,大機大用,千差萬別,會歸一源。可以解粘去縛。若隨語作解,(讀者:假使碰到專事義解之流,)即須與本分草料。如十斛驢乳,只以一滴師子乳滴,悉皆進散。要腳下傳持,相繼綿遠。直須不徇人情,勿使容易,(勿使有一絲毫生死分別思惟 有接觸到的可能,)乃端的也。
「末後一句,始到牢關。」誠哉是言,透脫生死,提持正令。全是此個時節。唯踏著向上關棙子底,便諳悉也。』
所以笑岩頌花公案:『石火光中曾著眼,始知佛祖不傳心。』
禾山普造黃龍南請益:『阿難問迦葉:「世尊付金襴外傳何法?」迦葉召阿難,難應諾。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著。」意旨如何?』
南公曰:『上人出蜀,曾到玉泉否?』
曰:『曾到』
又問:『曾掛搭否?』
曰:『一朝便發。』
南曰:『智者道場,關將軍打供與結緣幾時何妨?』普默然良久。
又理前問。南俛首。普趨出。
大驚曰:『西川養虎,不消此老一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