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cyc320
文章: 2552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文章 cyc320 »

《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 -聖嚴法師
現在要介紹《楞嚴經》的耳根圓通。在《楞嚴經》卷六,有如下的一段經文:
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還有兩句經文也極重要:「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一、耳根圓通法門的兩個層次
《楞嚴經》中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是透過耳根成佛的境界,也是耳根修
持的至高法門。它包含了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觀無聲之聲。
禪定之中,有一種境界,名為「光音無限」,出現於禪定初期,未入真正的禪定
前,此時,會見到柔和清淨的光明,會聽見一種平穩悅耳的聲音,可以稱之為「元
光」或是「天籟」,它是由內視及內聽的功能與宇宙頻率的交感所得的反應。
通常,它發生於打坐漸深,漸入定中的狀態。初初聆聽水聲,水,水,水,水……
逐漸水聲消逝,聽不見了,自己與宇宙合而為一。周遭聲音一概不復聽聞,那時,
宇宙之光及宇宙之音即會顯現。
這個光和音非人間可以形容、製作的,唯有在禪修中始能目視聽聞。它與平常所
稱的日月星燈之光及天籟是不同的。
經文的「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是由能聞的我耳,聞所聞的聲音,深入之後,
便不再感覺有所聞之境,也無能聞之我,超越一切,便合於諸佛的本妙覺心,也
合於一切六道的眾生,便進入了第二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即是「聞所聞盡,盡聞不住」
。那便是「反聞聞自性」。一般人用耳朵、耳根傾聽,因此,總是往外的,聽著
外面的聲音。「反聞自性」,卻是完全放下耳根,向內聽聞「自性的聲音」。
一般人一聽到「向內聽」,便誤以為是聽「五臟六腑」的聲音。
2
不是。打坐時,於闃寂中,我們的確可以聽見脈搏、心跳、腸胃,以及內臟蠕動、
血液流動或氣脈浮沉的聲音;它是我們身體的運作、活動中自然的機能,不要老
是注意它。因為心念注意時,全身的力量便集中過去,那個地方就會發生問題,
因此,務必謹慎!至於天台智者大師說,若為治某一部位的某一種病,可以專心
專注該一部位,必須觀想該一部位的病症,逐漸消除於無形,不是專注該部位的
觸覺。
由於「自性」無形無體,所以也無聲可聞。
自性無聲。意思是,這一階段,甚至連宇宙之聲都不要去聽它了。因為,連宇宙
之聲皆是外在的。「反聞」,即是徹底放下耳根,放下一切一切有形、無形,可
以讓我們依靠、參與、捉摸、把持,定名為「我」的東西。自性,即眾生本具的
空性,也是每一個人本有的佛性。
所以「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親聞那個自性,便能成就無上的佛道。
當進入了「聞自性」的層次,行者在時間與空間中,卻又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執
著,也超越了另一種「將時間與空間當成自我」的微細執取-佛法就是要否定自
我的。所謂「否定自我」,並不等於「沒有自我」,而是「不要執著自我」。因
此,是超越自我,而不離自我。行者經此「入流亡所」、「反聞聞自性」的修證
過程,徹底破除了深細我執,認證了本體佛性。所以經文要說:「覺所覺空;空
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特別要提醒的即是「自性」一詞。我們總是說「水有水性,火有火性」,但是,
這不是「自性」,任何一樣東西,它的組織成分皆必須與因緣配合。因緣一變,
它的成分與形狀,也就隨之改變了。因此,稱為「無自性」。「無自性」並不是
否定了一切物性,僅是瞭解其中的幻化、不真,而無終極執取之物。
如此,耳根圓通的重點,也僅是「破執」-契入空性,破除生命萬相的執著,而
自在解脫於一切情境中。
二、從生活中聽聞自性之音
自然,欲認證空性、契入空性,並非唯有「耳根圓通法門」。中國禪宗修行者所
謂的「開悟」,所「悟」、所「認證」的,假名為佛性,其實就是「空性」。其
中的「明心見性」,所明的心是無漏的智慧,所見的性,也即是空性-在有情眾
生稱為佛性,在非情的諸法稱為法性,也可總名為真如實相。能夠見到空性的,
即是大智慧心,即是楞嚴的「本妙覺心」,即是《心經》的「般若」。能夠「行
深般若」,便常在大智慧中,便證本具的佛性,便能夠「度一切苦厄」,使自我
與他人皆能拔除因執著所引起的種種煩惱無明。
3
雖然,並不一定必須使用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始能契悟自性。但是,由於我們日
常便生活在聲音與耳根的世界中,倘能善巧使用耳根,於靜態的環境中,聆聽鳥
聲、雨聲、水聲;而於動態、嘈雜的情境中,練習使一己成為一只吸音板,功夫
漸用漸深,進而會通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所揭示的「入流亡所」、「反聞
聞自性」,那麼,聲塵,將不止於干擾,而是協助修行、開展修行,使我們冥入
自性,證入本性實相的途徑。
「但是,《法華經》中不是說,觀世音菩薩不是聽海潮而悟道的嗎?」曾有居士
好奇地問到。
的確,〈普門品〉曾經提到「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意思是,
梵音海潮音,是超勝一切世間所有聲音的。自然,也不是世間的音聲。「梵音」
即是來自清淨、無為、無我、不執著的佛性。它可以聽得見嗎?不能。不是以耳
朵聽的。「海潮音」即是說,梵音的力量巨大,如同海潮一般,綿綿不絕流灌世
間,只是我們聽不到。倘若聽到,那麼便真正聽到無聲亦無生的佛法、聞見真如
佛性的消息了。佛弟子們所謂的「梵音宣流」所指的即是如海潮一般豐沛流灌、
澤潤有情,使悟自性,使證空寂的佛法。
因此,梵音、海潮音所指的,仍是「自性之音」;它所修行的,仍是觀世音菩薩
證悟佛性的「耳根圓通法門」。
三、一門通,一切門通
《楞嚴經》中世尊為了使眾生悟入自性,便請二十五位菩薩各自敘說他們「發明
心地,悟覺本體」的方法。其中,每一位菩薩依據自我根性的不同,都各自發展、
經驗出不同的「圓通法門」。也就是說,二十五種法門,任何一門修持成功,都
叫做「圓通法門」。一門通,門門通。我們經常如此比喻,譬如房間一共有五個
門、或四個門,進來時,你只能走一個門進來,而不可能同時一個人從五個門進
來。當然,如果我們希望通過或瞭解這五個門各自不同的狀況、特質,自然可以
一次又一次地、重複五次,分別從五個門進來,五個門經驗,但是,這是一件迂
迴而又疲憊的事,我們可能消耗了大量的心力、時光,而未曾掌握啟開任何一扇
門的關鍵與訣竅;也因而,從未曾進入其中的一扇。因此,修行,必須一門深入。
從一扇門裡直接進入,這是至為善巧、速捷的途徑。一扇門進來以後,每扇門都
是相通的,這名為圓通。
一門通,一切門通。自性裡面並沒有門,只有悟入自性時有修行的法門。修行時
有方便門,悟入了即沒有門,所以《楞伽經》說無門為法門;有門可入是方便,
無門為門是頓悟。《楞嚴經》的二十五種圓通,修行時是方便,一旦修成,「空
所空滅」與「寂滅現前」,就是親證圓通,也是頓悟自性。所謂圓通,這即是「圓
4
滿」、「共通」。因為修耳根圓通的觀世音菩薩所悟的本體自性,跟其餘二十四
位菩薩並無不同;都是完全相同的真如,並沒有第二個。
四、以耳根掌握觀音智慧
世尊特別讚許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以為至為「當機」,最適合大眾
修習,唯因耳根最為善巧聰利,無論遠近、方所,有沒有阻隔,對不對境(聲音
來時,固然可以聽見,沒有聲音時,也可了知無聲)都可以聞聽,即使在睡眠時,
仍未完全喪失它的功能(夢中聽見打鑼,醒來時,仍可依稀記得,昨夜恍然有人
在打鑼),因此,特別期勉行者善用耳根,掌握觀世音菩薩的智慧。
觀世音菩薩從初發心開始,即追隨「觀音古佛」修行。觀音古佛所傳授的,即是
耳根圓通法門,因為是一門「觀察聲音」的法門,因此,圓成了,也名為「觀音
菩薩」。觀音菩薩的傳承如此,因此,你、我,以及每一位有情,倘若也依持耳
根法門修行,成就了,將來,也是一尊觀音菩薩。
人人都可能成為觀世音菩薩。即使僅只是單獨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或〈白
衣大士神咒〉、或〈大悲咒〉、或〈大明咒〉、或《心經》、或《延命十句觀音
經》、或《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都是修行觀音法門,只要成功,也都是觀
世音菩薩,都可以一邊修行,一邊自利、利他,以智慧、慈悲心協助自己,也協
助他人。
我自己,是修觀音法門的;方式很簡單,僅只是念觀音、拜觀音,心中恆常有觀
音。也依此,勸大家一起念觀音、拜觀音,常於心中見觀音。我如此一個普通的
凡夫,只能以自己修行的法門,勸導大眾共同發心修持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自利
利他。經由自己,觀世音菩薩悲智的力量-他的梵音、海潮音也從此傳播、弘揚
出去;那麼,就某一方面說,自己也代表了觀世音菩薩;肯以此發心修持,實踐
觀世音菩薩精神的每一個人,也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了。
而觀世音菩薩的精神,即是利他。從初發心開始,一直到成為聖位的菩薩摩訶薩,
乃至「性成無上道」的觀音佛,皆以利他為著眼,布施種種方便的法門,利益群
生,所以觀世音菩薩是大施主,稱為施無畏者。
在這冊書中,一共介紹了七種觀音法門。但是,卻含納了無量無數的法門,如同
七株根部相連的大樹般,各自鋪展出無數的花果枝葉,而不同的人也就依此得到
不同的感應和利益。大乘佛教傳播的區域中,無論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都傳播
著以觀世音菩薩為核心的修持法門。漢傳系的大乘佛教,傳遍東北亞乃至東南
亞,也都廣泛地流傳著觀世音菩薩的修持法門。
5
七種法門,唯有《心經》與《楞嚴經》至為透徹、深入,能入佛心髓,抵達真正
的圓滿。其餘的,自然也不能說不圓滿-倘若持〈大悲咒〉及觀世音聖號等,不
以自我中心的自私心修持,而能以尋聲救苦的大悲心來持誦,念念薰習,也都是
悟入自性成就無上菩提的法門。
七種法門,即使僅是持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也是無上法門,重點在於持
之以恆、深心相續、以覺證自我、自利利他,為究竟圓滿。如此,門門道道,皆
是無上法門,皆是觀音手眼。
本文摘錄自法鼓文化出版《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Viirya
文章: 3138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文章 Viirya »

前貼經文云
首楞者。名一切畢竟。嚴者名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以是故言首楞嚴定名為佛性。

云何是一切畢竟.經有云
善男子。畢竟有二種。一者莊嚴畢竟。二者究竟畢竟。一者世間畢竟。二者出世畢竟。
莊嚴畢竟者。六波羅蜜。
究竟畢竟者。一切眾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為佛性。

一切畢竟.應是指俱
一者莊嚴畢竟。二者究竟畢竟。一者世間畢竟。二者出世畢竟。
Viirya
文章: 3138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文章 Viirya »

接著本經就佛性做了更詳細的解說,並提示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涅槃經如是之義。當知。是人則見佛性。

善男子。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斷.非非常非非斷。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亦盡非盡.非盡非非盡。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義非義.非義非非義。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
云何為色。金剛身故。云何非色。十八不共非色法故。云何非色非非色。色非色無定相故。
云何為相。三十二相故。云何非相。一切眾生相不現故。云何非相非非相。相非相不決定故。
云何為一。一切眾生悉一乘故。云何非一。說三乘故。云何非一非非一。無數法故。
云何非常。從緣見故。云何非斷。離斷見故。云何非非常非非斷。無終始故。
云何為有。一切眾生悉皆有故。云何為無。從善方便而得見故。云何非有非無。虛空性故。
云何名盡。得首楞嚴三昧故。云何非盡。以其常故。云何非盡非非盡。一切盡相斷故。
云何為因。以了因故。云何為果。果決定故。云何非因非果。以其常故。云何為義。悉能攝取義無礙故。
云何非義。不可說故。云何非義非非義。畢竟空故。
云何為字。有名稱故。云何非字。名無名故。云何非字非非字。斷一切字故。
云何非苦非樂。斷一切受故。
云何非我。未能具得八自在故。云何非非我。以其常故。云何非我非非我。不作不受故。
云何為空。第一義空故。云何非空。以其常故。云何非空非非空。能為善法作種子故。
善男子。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涅槃經如是之義。當知。是人則見佛性。佛性者不可思議。乃是諸佛如來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云何是十八不共法.查佛光大辭典.共有多種解釋.
對照本經經文.應指(二)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大悲等十八種法

各位善知識
您能思惟解了大涅槃經如是之義也未?...
軟體之美
文章: 3175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文章 軟體之美 »

Viirya 寫: 週六 10月 30, 2021 7:36 pm 各位善知識
云何是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云何是有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8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天親菩薩造

陳世真諦三藏於廣州譯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 ... 6n1528.pdf

http://www.qldzj.com/htmljw/1200.htm
cyc320
文章: 2552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文章 cyc320 »

云何為字。有名稱故。云何非字。名無名故。云何非字非非字。斷一切字故。
云何非苦非樂。斷一切受故。
云何非我。未能具得八自在故。云何非非我。以其常故。云何非我非非我。不作不受故。
云何為空。第一義空故。云何非空。以其常故。云何非空非非空。能為善法作種子故。
善男子。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涅槃經如是之義。當知。是人則見佛性。佛性者不可思議。乃是諸佛如來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


個人解讀請參考:
云何為字。有名稱故。云何非字。名無名故。云何非字非非字。斷一切字故。(不立文字,以心印心)

云何非苦非樂。斷一切受故。(知苦不覺得困苦)
云何非我。未能具得八自在故。云何非非我。以其常故。云何非我非非我。不作不受故。(了達空不空如來藏,隨順眾生,自在無礙)

云何為空。第一義空故。云何非空。以其常故。云何非空非非空。能為善法作種子故。(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 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
善男子。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涅槃經如是之義。當知。是人則見佛性。佛性者不可思議。乃是諸佛如來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Viirya
文章: 3138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文章 Viirya »

接下來此經開示菩薩具足成就幾法。得見佛性。
經云..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世尊。菩薩具足成就幾法。得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世尊成就幾法。得了了見。

世尊做了以下的答覆
善男子。菩薩具足成就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云何為十。
一者少欲。
二者知足。
三者寂靜。
四者精進。
五者正念。
六者正定。
七者正慧。
八者解脫。
九者讚歎解脫。
十者以大涅槃教化眾生。

各位善知識
您具足成就以上十法也未?....
Viirya
文章: 3138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文章 Viirya »

就前帖少欲知足.本經有許多開示.謹摘部分貼此
若不為是三種惡欲之所害者。是名少欲。欲者名為二十五愛。無有如是二十五愛。是名少欲。
不求未來所欲之事。是名少欲。得而不著是名知足。不求恭敬。是名少欲。得不積聚。是名知足。

此間三種惡欲是指..欲者有三。一者惡欲。二者大欲。三者欲欲。詳如經文
黃竹
文章: 808
註冊時間: 週一 8月 02, 2021 8:41 p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文章 黃竹 »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三欲
(一)眾生心之所欲。(一)形貌欲,見端容美貌而生貪著之心。(二)姿態欲,見行步進止、含笑嬌態等而生愛染之心。(三)細觸欲,見男女皮膚之細軟、滑澤而生耽染之心。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二(大一二‧四三四上):「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時,身所有骨一切分離。得是觀已,即斷三欲。」

(二)釋氏要覽卷下引涅槃經所載出家人所起之三欲:(一)惡欲,欲為一切大眾上首,令一切僧隨彼,令四眾皆供養恭敬讚歎,若為說法則皆信受,又令彼得豐美衣食屋宅等。(二)大欲,令四眾知彼得初住乃至四無礙智而得利養。(三)欲欲,欲生梵天乃至剎利家而得自在。

(三)翻譯名義集卷三世界篇所載之三欲,即指欲界之三大欲望:(一)飲食欲,凡夫之人於種種美味飲食多生貪愛。(二)睡眠欲,凡夫之人心多暗塞,不能勤修道業,耽於睡眠。(三)婬欲,一切男女互相貪染,起諸欲事。 p615

反問自己對以上三項欲貪的反應:第(二)項該可算無、第(三)項除淫欲算無外,其餘該可算少,但對第(一)項,形貌姿態及細觸欲,程況似乎祗是不多不少。算無的因心裡會對諸事排斥憎厭。

怎麽說不多不少?迷祇在一時,但不受困惑(不渴求不追憶不偏愛等)。

用賞花來形容,不會偏好甚麽顏色品種,因應環境,當時覺得好就好,當時而已!懂得欣賞但不留戀任何人或物是否欲呢?老實講我就沒有甚麽身所有骨一切分離的那種觀感。
漫步的犀牛
文章: 783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21 9:47 p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文章 漫步的犀牛 »

Viirya 寫: 週一 11月 01, 2021 11:16 pm 接下來此經開示菩薩具足成就幾法。得見佛性。
經云..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世尊。菩薩具足成就幾法。得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世尊成就幾法。得了了見。

世尊做了以下的答覆
善男子。菩薩具足成就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云何為十。
一者少欲。
二者知足。
三者寂靜。
四者精進。
五者正念。
六者正定。
七者正慧。
八者解脫。
九者讚歎解脫。
十者以大涅槃教化眾生。

各位善知識
您具足成就以上十法也未?....
路過。

這對現代在家居士而言,很困難

光是以第一、二點 來看 :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可以從各方面解釋,文繁不及備載;但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約以八關齋戒的標準來過日子。

簡單說,除了嚴守五戒之外,還得 :

抽菸、不喝酒、不看電影、不參加文藝育樂活動

非時食 (與逛夜市、消夜說再見)、不能再用古龍水、香氛、不能再髮型設計、做臉按摩、跟名牌衣飾說BYE BYE....

還有....不再上網、YT、TK、IT..等等,看佛法、工作相關以外的文章、圖影了....

約略做到了,就勉強是少欲知足

個人認為,對在家人來說,少欲知足,真的很不容易,很難 ! 很難 ! 很難 !


平安喜樂
cyc320
文章: 2552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文章 cyc320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行由品第一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陞座。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

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剁柴踏碓。經八月餘。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 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