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只是突然想到這個陳舊的議題,
看看是否有深研教法的學友,能夠客觀地提出看法。
以上簡單說明
周末愉快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
- 文章: 2195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04, 2021 3:30 pm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法無大小
人有根器之差別以及修行次地之別
楞伽經:
此及餘世界修菩薩行者,樂聲聞乘涅槃
人有根器之差別以及修行次地之別
楞伽經:
此及餘世界修菩薩行者,樂聲聞乘涅槃
-
- 文章: 2195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04, 2021 3:30 pm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壇經:
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
於六塵中無染無雜,
來去自由,通用無滯,
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清凈道論”成就解脫道
六識不出六門(無學)
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
於六塵中無染無雜,
來去自由,通用無滯,
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清凈道論”成就解脫道
六識不出六門(無學)
-
- 文章: 3207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佛教有統一的行政組織嗎? 》出自釋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
自有佛教開始,佛教就不曾有過政治型態的組織,佛教的僧團,沒有上下階級,無分大小類別,彼此都是一樣,凡是四人以上的僧團活動,只要是遵循律制的,便算合法,一律受到尊重。
即使甲僧團與乙僧團之間,由於意見不合而形成分裂,那也會受到佛陀的認可,比如在《五分律》卷二四,佛陀就說:「敬待供養,悉應平等,所以者何? 譬如真金,斷為二段,不得有異。 」因其二段都還是真金。
從此可知,佛教的基本精神,並不要求層層節制的嚴密組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和大乘佛教(Mahayana) 差在哪裡?
https://cuchunyiblog.wordpress.com/2018 ... %E8%A3%A1/
即使甲僧團與乙僧團之間,由於意見不合而形成分裂,那也會受到佛陀的認可,比如在《五分律》卷二四,佛陀就說:「敬待供養,悉應平等,所以者何? 譬如真金,斷為二段,不得有異。 」因其二段都還是真金。
從此可知,佛教的基本精神,並不要求層層節制的嚴密組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和大乘佛教(Mahayana) 差在哪裡?
https://cuchunyiblog.wordpress.com/2018 ... %E8%A3%A1/
-
- 文章: 783
-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21 9:47 pm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諸位學友,
這一題,並非意在挑動大小南北之爭;畢竟,有些事情早有定論,無須多議。
那麼犀牛此問目的為何呢 ?!
目的在於,
有請對戒學運作有深入認識的真正的大乘弟子,分享一連串的問題 :
1.是否有世上第一個菩薩僧團成立的資料 ? 有請分享。
2.僧伽,是否受菩薩戒 ? 是哪一版本的菩薩戒 ? 還是不受菩薩戒,只以 "十善" 為總戒相即可?
3.如果受菩薩戒,如何調鼐菩薩戒與比丘(尼)戒的諸多衝突 ? 是否有經律佐證?!
以上簡述
若有知悉上述任一問題者,皆歡迎解答分享。
平安喜樂
這一題,並非意在挑動大小南北之爭;畢竟,有些事情早有定論,無須多議。
那麼犀牛此問目的為何呢 ?!
目的在於,
有請對戒學運作有深入認識的真正的大乘弟子,分享一連串的問題 :
1.是否有世上第一個菩薩僧團成立的資料 ? 有請分享。
2.僧伽,是否受菩薩戒 ? 是哪一版本的菩薩戒 ? 還是不受菩薩戒,只以 "十善" 為總戒相即可?
3.如果受菩薩戒,如何調鼐菩薩戒與比丘(尼)戒的諸多衝突 ? 是否有經律佐證?!
以上簡述
若有知悉上述任一問題者,皆歡迎解答分享。
平安喜樂
-
- 文章: 2558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頓漸品第八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 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為立功過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師云。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性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
迴趣真如 法還不淨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師曰。自性無非。無礙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誠吉州。太和人。
頓漸品第八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 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為立功過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師云。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性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
迴趣真如 法還不淨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師曰。自性無非。無礙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誠吉州。太和人。
-
- 文章: 808
- 註冊時間: 週一 8月 02, 2021 8:41 pm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大乘人不稱僧,而稱菩薩。
僧眾可團,因是同學一路,出世間是也,於中有淺深次弟。
迴入人世間之大乘菩薩則不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經歷一切人事皆自覺自省,不受他教。如是便勾劃出菩薩們各自不同不異的人生行旅,不同者個人歷練,不異者成就佛道是菩薩們的共同目標。試問,像遊俠般性子的他們,又豈能成團?祇怕他們最討厭的,就是朋黨。
試想,再來人世間的菩薩們,更有甚麽理由需要他們成團聚在一起,要他們集體作相練功?
但亦有一個有趣的例子。當大乘人(迥入世間之大菩薩)走入僧團後,又會產生甚麽效果?六祖便是當中之表表者。怎樣說呢?在僧團中,他絕對是另類者。猶如本是天鵝種的,落入鴨群中不識鴨文的醜小鴨。
僧眾可團,因是同學一路,出世間是也,於中有淺深次弟。
迴入人世間之大乘菩薩則不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經歷一切人事皆自覺自省,不受他教。如是便勾劃出菩薩們各自不同不異的人生行旅,不同者個人歷練,不異者成就佛道是菩薩們的共同目標。試問,像遊俠般性子的他們,又豈能成團?祇怕他們最討厭的,就是朋黨。
試想,再來人世間的菩薩們,更有甚麽理由需要他們成團聚在一起,要他們集體作相練功?
但亦有一個有趣的例子。當大乘人(迥入世間之大菩薩)走入僧團後,又會產生甚麽效果?六祖便是當中之表表者。怎樣說呢?在僧團中,他絕對是另類者。猶如本是天鵝種的,落入鴨群中不識鴨文的醜小鴨。
-
- 文章: 119
- 註冊時間: 週日 4月 18, 2021 8:51 am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現在的這個論壇,原則上沒有管理員,大家都可暢所欲言,因果自負而已
這裡應該沒有什麼專家學者的,如有?也沒有意義,世間學問,非佛法之本懷
研究再多,也只是知識,最後也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一切都歸於灰飛煙滅而已
所以還是講些真的實用性的佛法,對人生的意義較大?
就推理而言,大乘僧團應該在佛在世時,就已存在,而且也沒分什麼大小乘僧團?
為什麼?
因為佛當時說的佛法,當然是大小乘都有?
阿羅漢是佛弟子,因佛說法而得道,解脫生死,佛當然是阿羅漢,但阿羅漢卻不是佛
因此佛是老師,當然也會說可成為老師之法,也就是成佛之法,不然佛怎麼來的?
這是必然之理,法爾如是
在一般人世間的學問,同一班級,同一個老師教,有人考九十幾分,有人考個位數
後來的情形,有人讀博士了,有人輟學了,無數種的變化,所以問題是在哪裡?
大家都知,一切都是個人問題,每一個人的狀況都不同,同理佛法教育,佛為老師
弟子為佛弟子,其狀況又如何能不同?
二千五百年前,或說三千年前(中國佛教界說法),佛在世時,請問印度有文字嗎?
就是沒有,這就是已知的事實,什麼梵文,巴利文,其實都是錯的,是梵語,巴利語吧?
就連婆羅門教的經典,也不是梵文所記載,而是梵語所記誦,而文字都是後來的事
而且還發展出不止一種,多種並存,而梵文,巴利文,其實是後某種認定文字的俗稱罷了
因此前三次佛經結集,其實是開會的複誦,增強記憶及確認內容而已,但因無文字記述
所以一切也都非是歷史事實嗎?當然不是,但也只是主流派的正式大會而已
而非主流派的小型結集,也是到處都是,更多的是師父傳弟子,自行記誦的所在多有?
經典記載,阿難尊者如何會進入圓寂?
是一日見水潦鶴事件嗎?其意義又是何在?所以結集意義在哪?
戒律規定,四人可成僧團,師父及弟子滿四人也算僧團吧?
記誦大乘佛法的僧人,在佛世時及佛滅後,確實都不是主流,但傳誦大乘法時總有四人吧
一直的傳承,所以算不算大乘僧團?
後來大乘法成為印度主流時,小乘法是否有變成非佛說?傳誦也中斷?
後來密乘成為印度主流時,顯教大乘及小乘,是否也成為非佛說?
後來當佛法在印度幾乎絕跡時,佛及佛法,是否也都成虛幻及不存在?
唯佛是正遍知,一般人不是,就連阿羅漢也不會是,所以謗佛謗法,除佛之外
一切都是可能的,因果業重,一切必報,所以學佛者實不可不慎!
這裡應該沒有什麼專家學者的,如有?也沒有意義,世間學問,非佛法之本懷
研究再多,也只是知識,最後也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一切都歸於灰飛煙滅而已
所以還是講些真的實用性的佛法,對人生的意義較大?
就推理而言,大乘僧團應該在佛在世時,就已存在,而且也沒分什麼大小乘僧團?
為什麼?
因為佛當時說的佛法,當然是大小乘都有?
阿羅漢是佛弟子,因佛說法而得道,解脫生死,佛當然是阿羅漢,但阿羅漢卻不是佛
因此佛是老師,當然也會說可成為老師之法,也就是成佛之法,不然佛怎麼來的?
這是必然之理,法爾如是
在一般人世間的學問,同一班級,同一個老師教,有人考九十幾分,有人考個位數
後來的情形,有人讀博士了,有人輟學了,無數種的變化,所以問題是在哪裡?
大家都知,一切都是個人問題,每一個人的狀況都不同,同理佛法教育,佛為老師
弟子為佛弟子,其狀況又如何能不同?
二千五百年前,或說三千年前(中國佛教界說法),佛在世時,請問印度有文字嗎?
就是沒有,這就是已知的事實,什麼梵文,巴利文,其實都是錯的,是梵語,巴利語吧?
就連婆羅門教的經典,也不是梵文所記載,而是梵語所記誦,而文字都是後來的事
而且還發展出不止一種,多種並存,而梵文,巴利文,其實是後某種認定文字的俗稱罷了
因此前三次佛經結集,其實是開會的複誦,增強記憶及確認內容而已,但因無文字記述
所以一切也都非是歷史事實嗎?當然不是,但也只是主流派的正式大會而已
而非主流派的小型結集,也是到處都是,更多的是師父傳弟子,自行記誦的所在多有?
經典記載,阿難尊者如何會進入圓寂?
是一日見水潦鶴事件嗎?其意義又是何在?所以結集意義在哪?
戒律規定,四人可成僧團,師父及弟子滿四人也算僧團吧?
記誦大乘佛法的僧人,在佛世時及佛滅後,確實都不是主流,但傳誦大乘法時總有四人吧
一直的傳承,所以算不算大乘僧團?
後來大乘法成為印度主流時,小乘法是否有變成非佛說?傳誦也中斷?
後來密乘成為印度主流時,顯教大乘及小乘,是否也成為非佛說?
後來當佛法在印度幾乎絕跡時,佛及佛法,是否也都成虛幻及不存在?
唯佛是正遍知,一般人不是,就連阿羅漢也不會是,所以謗佛謗法,除佛之外
一切都是可能的,因果業重,一切必報,所以學佛者實不可不慎!
-
- 文章: 2558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 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 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云。我本源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運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是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 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 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云。我本源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運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是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
- 文章: 119
- 註冊時間: 週日 4月 18, 2021 8:51 am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其實大小乘之爭,本就是無聊,本就是謗法,請注意一下因果?
大小乘不同,理所當然,但都是佛法,因根機志趣不同,事實不同,本所當然
就以人世間而論,每人智慧都會一樣?身體狀況也會一樣?一切的一切什麼時候相同過?
所以既然會不同,是理所當然,那麼該什麼就會是什麼,爭的目的為何?
大小乘,乘的意思就是車,大車或小車都是譬喻的名詞而已
這原無任何褒貶義,這種稱呼在佛經的經文中就有,並非是學佛人所創
但遇到末法時,又有誰得道了?
所以不管大小乘,因都是俗人,有誰斷了我見?既然都沒有,要分別你我他,當然就有褒貶義了
是否有菩薩僧團?這又是一種分別知見吧?
印度大乘法流行時,大部分僧團,就是菩薩僧團,因為你認同及學的法,就是大乘法
佛經中說想成佛之法,就是大乘法,其實仍就是一般僧團,戒律等或其他有變嗎?
其實幾乎都沒有,但心量大了,想法及做法當然會有所不同,這就是大小乘法的不同
稱自己叫菩薩僧團,附佛外道居多,貢高我慢,這非大乘法所認同?
僧伽是否一定要受菩薩戒?
好像沒聽過吔?可受可不受,如不想成佛,受菩薩戒幹嘛?
想成佛的,就算不出家,在家也可受菩薩戒的,佛弟子百百種,一切都有因緣的
菩薩戒與一般僧戒有衝突?
這很少吧,如有的話,很容易解的,就開遮持犯而已?
解脫道的,以自己解脫為主,妨礙的皆不得犯,犯了則難入涅槃
但菩薩戒不是,菩薩是學佛的行為的,是自性涅槃,證得本性本來空寂即是涅槃
而外相的生滅是幻相,因本無生滅,故無煩惱,永遠在世度眾,亦無度眾之相
雖眾生確實能見佛菩薩之生滅,但佛菩薩並無此生滅,仍是涅槃,所以根本沒差
菩薩戒剛開始時,以度眾為主,並非以自己解脫為主,所以是以心戒為主
因眾生利益在前,所以一些戒律與僧戒些許不同,但其不同處,如是為了自己,就是犯戒
所以區分仍是很容易的,想太多是沒有用的,想成佛的自然會去修,一切都是法爾如是
大小乘不同,理所當然,但都是佛法,因根機志趣不同,事實不同,本所當然
就以人世間而論,每人智慧都會一樣?身體狀況也會一樣?一切的一切什麼時候相同過?
所以既然會不同,是理所當然,那麼該什麼就會是什麼,爭的目的為何?
大小乘,乘的意思就是車,大車或小車都是譬喻的名詞而已
這原無任何褒貶義,這種稱呼在佛經的經文中就有,並非是學佛人所創
但遇到末法時,又有誰得道了?
所以不管大小乘,因都是俗人,有誰斷了我見?既然都沒有,要分別你我他,當然就有褒貶義了
是否有菩薩僧團?這又是一種分別知見吧?
印度大乘法流行時,大部分僧團,就是菩薩僧團,因為你認同及學的法,就是大乘法
佛經中說想成佛之法,就是大乘法,其實仍就是一般僧團,戒律等或其他有變嗎?
其實幾乎都沒有,但心量大了,想法及做法當然會有所不同,這就是大小乘法的不同
稱自己叫菩薩僧團,附佛外道居多,貢高我慢,這非大乘法所認同?
僧伽是否一定要受菩薩戒?
好像沒聽過吔?可受可不受,如不想成佛,受菩薩戒幹嘛?
想成佛的,就算不出家,在家也可受菩薩戒的,佛弟子百百種,一切都有因緣的
菩薩戒與一般僧戒有衝突?
這很少吧,如有的話,很容易解的,就開遮持犯而已?
解脫道的,以自己解脫為主,妨礙的皆不得犯,犯了則難入涅槃
但菩薩戒不是,菩薩是學佛的行為的,是自性涅槃,證得本性本來空寂即是涅槃
而外相的生滅是幻相,因本無生滅,故無煩惱,永遠在世度眾,亦無度眾之相
雖眾生確實能見佛菩薩之生滅,但佛菩薩並無此生滅,仍是涅槃,所以根本沒差
菩薩戒剛開始時,以度眾為主,並非以自己解脫為主,所以是以心戒為主
因眾生利益在前,所以一些戒律與僧戒些許不同,但其不同處,如是為了自己,就是犯戒
所以區分仍是很容易的,想太多是沒有用的,想成佛的自然會去修,一切都是法爾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