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世牛頭山法融禪師
師,潤州韋氏子。年十九,投茅山落髮。後入牛頭山北巖之石室,靜坐觀心。
適四祖踵至,問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師無對,遂延祖入庵。祖見虎狼圍繞,作怖畏勢;
師曰:「猶有這個在!」
祖於師座上書一佛字,師竦然不敢坐;
祖曰:「猶有這個在!」
師乃稽首請益。祖為說法要,且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向後當有達者,紹汝元化。」
自爾法席大盛,後得上首智巖,付囑法印。明年正月十三日,不疾而化。
……依於如來,就是講心中有佛(小乘獨覺以究竟涅槃為有),而不得自在。
.
10分鐘搞懂大乘之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印證法華經開示的第二蘇息再來討論究竟涅槃!!
法華經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加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于滅度亦復如是。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
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惓。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懃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導師知息已 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 中路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
汝等勤精進 當共至寶所
我亦復如是 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 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眾 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
.
法華經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加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于滅度亦復如是。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
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惓。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懃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導師知息已 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 中路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
汝等勤精進 當共至寶所
我亦復如是 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 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眾 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舍梨子: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
註解
世尊大弟子,代表大乘佛法的舍利子,於紫竹林講堂上告知同修曰:若是修佛者在戒定慧有所成就,那麼,於現法證悟滅盡定,必可出入此滅盡定(涅槃)而增上修習(涅槃智)!!若是觀行者,雖然證得滅盡定,猶未圓滿涅槃智,則於身壞命終,仍將依止意成身,而繼續出入滅盡定,修習(涅槃智)。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於諸勝定順逆往還。次第超越。遊戲自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81卷
舍利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得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於中遊戲。先入初靜慮(天)。從初靜慮(天)起。
入滅盡定(究竟涅槃)。從滅盡定(究竟涅槃)起。入第二靜慮(天)。從第二靜慮(天)起。
入滅盡定(究竟涅槃)。從滅盡定(究竟涅槃)起。入第三靜慮(天)。從第三靜慮(天)起。
入滅盡定(究竟涅槃)。從滅盡定(究竟涅槃)起。入第四靜慮(天)。從第四靜慮(天)起。
入滅盡定(究竟涅槃)。從滅盡定(究竟涅槃)起。入空無邊處(天)。從空無邊處(天)起。
入滅盡定(究竟涅槃)。從滅盡定(究竟涅槃)起。入識無邊處(天)。從識無邊處(天)起。
入滅盡定(究竟涅槃)。從滅盡定(究竟涅槃)起。入無所有處(天)。從無所有處(天)起。
入滅盡定(究竟涅槃)。從滅盡定(究竟涅槃)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天)。從非想非非想處(天)起。
入滅盡定(究竟涅槃)。從滅盡定(究竟涅槃)起。入初靜慮(天)。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於諸勝定順逆往還。次第超越。遊戲自在。
~~~~~~~~
所謂滅盡定(涅槃),是指修佛功夫,功夫純屬私人。故高低深淺,因人而異。甚至因時而異。牽涉個人修佛功夫理論,法爾如是!!
.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
註解
世尊大弟子,代表大乘佛法的舍利子,於紫竹林講堂上告知同修曰:若是修佛者在戒定慧有所成就,那麼,於現法證悟滅盡定,必可出入此滅盡定(涅槃)而增上修習(涅槃智)!!若是觀行者,雖然證得滅盡定,猶未圓滿涅槃智,則於身壞命終,仍將依止意成身,而繼續出入滅盡定,修習(涅槃智)。
修佛各種定的深淺決定,是配合各種定中所悟入的境界而決定!!首楞嚴有介紹諸如十八天等境界,佛經也有遊戲自在神通之說……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於諸勝定順逆往還。次第超越。遊戲自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81卷
舍利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得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於中遊戲。先入初靜慮(天)。從初靜慮(天)起。
入滅盡定(究竟涅槃)。從滅盡定(究竟涅槃)起。入第二靜慮(天)。從第二靜慮(天)起。
入滅盡定(究竟涅槃)。從滅盡定(究竟涅槃)起。入第三靜慮(天)。從第三靜慮(天)起。
入滅盡定(究竟涅槃)。從滅盡定(究竟涅槃)起。入第四靜慮(天)。從第四靜慮(天)起。
入滅盡定(究竟涅槃)。從滅盡定(究竟涅槃)起。入空無邊處(天)。從空無邊處(天)起。
入滅盡定(究竟涅槃)。從滅盡定(究竟涅槃)起。入識無邊處(天)。從識無邊處(天)起。
入滅盡定(究竟涅槃)。從滅盡定(究竟涅槃)起。入無所有處(天)。從無所有處(天)起。
入滅盡定(究竟涅槃)。從滅盡定(究竟涅槃)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天)。從非想非非想處(天)起。
入滅盡定(究竟涅槃)。從滅盡定(究竟涅槃)起。入初靜慮(天)。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於諸勝定順逆往還。次第超越。遊戲自在。
~~~~~~~~
所謂滅盡定(涅槃),是指修佛功夫,功夫純屬私人。故高低深淺,因人而異。甚至因時而異。牽涉個人修佛功夫理論,法爾如是!!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心經究竟涅槃辨正
烏陀夷長老與舍利弗針對滅盡定的爭議
《中阿含經》第22經之《成就戒經》
這樣聽聞的:
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
是時,尊者烏陀夷共在眾中。尊者烏陀夷白曰:
「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餘意生天中,出入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
尊者舍梨子再三告諸比丘: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
尊者烏陀夷亦復再三白曰:
「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餘意生天中,出入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
於是,尊者舍梨子便作是念: 「此比丘乃至再三非我所說,無一比丘歎我所說,我寧可往至世尊所。」
於是,尊者舍梨子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尊者舍梨子去後不久,尊者烏陀夷及諸比丘亦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於中,尊者舍梨子復告諸比丘: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
尊者烏陀夷復白曰:
「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餘意生天中,出入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
尊者舍梨子復再三告諸比丘: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
尊者烏陀夷亦復再三白曰:
「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餘意生天中,出入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
尊者舍梨子復作是念:
「此比丘於世尊前再三非我所說,亦無一比丘歎我所說,我宜默然。」
於是,世尊問曰:
「烏陀夷!汝說意生天為是色耶?」
尊者烏陀夷白世尊曰:「是也,世尊!」
世尊面訶烏陀夷曰:
「汝愚癡人,盲無有目!以何等故,論甚深阿毘曇?」
於是,尊者烏陀夷為佛面訶已,內懷憂慼,低頭默然,失辯無言,如有所思。
世尊面訶尊者烏陀夷已,語尊者阿難曰:
「上尊名德長老比丘為他所詰,汝何以故,縱而不撿?汝愚癡人,無有慈心,捨背上尊名德長老。」
於是,世尊面訶尊者烏陀夷及尊者阿難已,告諸比丘: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佛說如是,即入禪室,宴坐默然。
爾時,尊者白淨比丘在於眾中,尊者阿難白尊者白淨:
「是他所作,而我得責。尊者白淨!世尊晡時必從禪室出,至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共論此義。尊者白淨應答此事,我極慚愧於世尊所及諸梵行。」
於是,世尊則於晡時從禪室出,至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告曰:
「白淨!長老比丘為有幾法,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尊者白淨白曰:
「世尊!長老比丘若有五法,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云何為五?
世尊!長老比丘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介}[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世尊!禁戒長老上尊比丘,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復次,世尊!長老比丘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翫習至千,意所惟觀,明見深達,世尊!多聞長老上尊比丘,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復次,世尊!長老比丘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世尊!禪{伺}[思]長老上尊比丘,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復次,世尊!長老比丘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是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世尊!智慧長老上尊比丘,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復次,世尊!長老比丘諸漏已盡,無復有結,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世尊!漏盡長老上尊比丘,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世尊!長老比丘若成就此五法,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世尊問曰:
「白淨!若長老比丘無此五法,當以何義使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尊者白淨白曰:
「世尊!若長老比丘無此五法者,更無餘事使諸梵行愛敬尊重,唯以老耄、頭白、齒落,盛壯日衰,身曲腳戾,體重氣上,拄杖而行,肌縮皮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顏色醜惡,彼因此故,使諸梵行愛敬尊重。」
世尊告曰:
「如是,如是,若長老比丘無此五法,更無餘事使諸梵行愛敬尊重,唯以老耄、頭白、齒落,盛壯日衰,身曲腳戾,體重氣上,{柱}[拄]杖而行,肌縮皮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顏色醜惡,彼因此故,使諸梵行愛敬尊重。白淨!舍梨子比丘有此五法,汝等應當愛敬尊重,所以者何?
白淨!舍梨子比丘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
復次,白淨!舍梨子比丘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翫習至千,意所惟觀,明見深達。
復次,白淨!舍梨子比丘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
復次,白淨!舍梨子比丘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是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
復次,白淨!舍梨子比丘諸漏已盡,無復有結,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白淨!舍梨子比丘成就此五法,汝等應共愛敬重。」
佛說如是,尊者白淨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烏陀夷長老與舍利弗針對滅盡定的爭議
《中阿含經》第22經之《成就戒經》
這樣聽聞的:
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
是時,尊者烏陀夷共在眾中。尊者烏陀夷白曰:
「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餘意生天中,出入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
尊者舍梨子再三告諸比丘: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
尊者烏陀夷亦復再三白曰:
「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餘意生天中,出入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
於是,尊者舍梨子便作是念: 「此比丘乃至再三非我所說,無一比丘歎我所說,我寧可往至世尊所。」
於是,尊者舍梨子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尊者舍梨子去後不久,尊者烏陀夷及諸比丘亦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於中,尊者舍梨子復告諸比丘: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
尊者烏陀夷復白曰:
「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餘意生天中,出入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
尊者舍梨子復再三告諸比丘: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
尊者烏陀夷亦復再三白曰:
「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餘意生天中,出入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
尊者舍梨子復作是念:
「此比丘於世尊前再三非我所說,亦無一比丘歎我所說,我宜默然。」
於是,世尊問曰:
「烏陀夷!汝說意生天為是色耶?」
尊者烏陀夷白世尊曰:「是也,世尊!」
世尊面訶烏陀夷曰:
「汝愚癡人,盲無有目!以何等故,論甚深阿毘曇?」
於是,尊者烏陀夷為佛面訶已,內懷憂慼,低頭默然,失辯無言,如有所思。
世尊面訶尊者烏陀夷已,語尊者阿難曰:
「上尊名德長老比丘為他所詰,汝何以故,縱而不撿?汝愚癡人,無有慈心,捨背上尊名德長老。」
於是,世尊面訶尊者烏陀夷及尊者阿難已,告諸比丘: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佛說如是,即入禪室,宴坐默然。
爾時,尊者白淨比丘在於眾中,尊者阿難白尊者白淨:
「是他所作,而我得責。尊者白淨!世尊晡時必從禪室出,至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共論此義。尊者白淨應答此事,我極慚愧於世尊所及諸梵行。」
於是,世尊則於晡時從禪室出,至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告曰:
「白淨!長老比丘為有幾法,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尊者白淨白曰:
「世尊!長老比丘若有五法,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云何為五?
世尊!長老比丘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介}[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世尊!禁戒長老上尊比丘,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復次,世尊!長老比丘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翫習至千,意所惟觀,明見深達,世尊!多聞長老上尊比丘,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復次,世尊!長老比丘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世尊!禪{伺}[思]長老上尊比丘,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復次,世尊!長老比丘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是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世尊!智慧長老上尊比丘,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復次,世尊!長老比丘諸漏已盡,無復有結,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世尊!漏盡長老上尊比丘,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世尊!長老比丘若成就此五法,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世尊問曰:
「白淨!若長老比丘無此五法,當以何義使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尊者白淨白曰:
「世尊!若長老比丘無此五法者,更無餘事使諸梵行愛敬尊重,唯以老耄、頭白、齒落,盛壯日衰,身曲腳戾,體重氣上,拄杖而行,肌縮皮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顏色醜惡,彼因此故,使諸梵行愛敬尊重。」
世尊告曰:
「如是,如是,若長老比丘無此五法,更無餘事使諸梵行愛敬尊重,唯以老耄、頭白、齒落,盛壯日衰,身曲腳戾,體重氣上,{柱}[拄]杖而行,肌縮皮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顏色醜惡,彼因此故,使諸梵行愛敬尊重。白淨!舍梨子比丘有此五法,汝等應當愛敬尊重,所以者何?
白淨!舍梨子比丘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
復次,白淨!舍梨子比丘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翫習至千,意所惟觀,明見深達。
復次,白淨!舍梨子比丘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
復次,白淨!舍梨子比丘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是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
復次,白淨!舍梨子比丘諸漏已盡,無復有結,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白淨!舍梨子比丘成就此五法,汝等應共愛敬重。」
佛說如是,尊者白淨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滅盡定究竟涅槃辨正
於滅盡定迷失方向窮空不歸的不回心鈍阿羅漢
首楞嚴經
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於舍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回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
於滅盡定迷失方向窮空不歸的不回心鈍阿羅漢
首楞嚴經
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於舍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回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心內心外自有佛經做檢驗……
你網路上談論佛法也好幾年了 或多或少都應該有一些底子 我這裡歡迎法友來辯論佛法,只是,一切依經論法,有憑有據,千萬不要拿前人的前人的前前人哪一套來混淆視聽,毀謗正法。
這裡辨正法義:
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大開眼界
- 文章: 1675
-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31, 2021 6:32 p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五蘊是第七識作用出來的,不是第八識
《中阿含經 卷第七(30)》
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
內眼處及色。眼識知外色。是屬色陰。
若有覺是覺陰。若有想是想陰。若有思是思陰。若有識是識陰。
若內意處不壞者。外法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識得生。
內意處及法。意識知外色法。是屬色陰。
若有覺是覺陰。若有想是想陰。若有思是思陰。若有識是識陰。
上面經文指出:
從有念 引發色陰,接著受.想.思.識陰。
前六識皆依有念而生。故知有念定是指第七識。
《大乘入楞伽經》意從賴耶生。 識依末那起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五蘊乃吾人生命知識成長運作的佛教心理科學觀,以個人第八阿賴耶識為主子。
首楞嚴經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妄俱無,於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
唯記與妄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
色指色身: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受指五識:唯觸及離是受邊際,
想指意識:唯記與妄是想邊際,
行指末那: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識指賴耶: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邊際指的就是個人肉體主宰之範圍。如: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肉身大小肥廋為有形色範圍。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五識接觸與離開為受用範圍。
唯記與忘是想邊際,…意識乃記憶得失為想思範圍。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末那主收集資訊為行蘊範圍。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種子薰習儲藏歸賴耶識範圍。
.
首楞嚴經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妄俱無,於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
唯記與妄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
色指色身: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受指五識:唯觸及離是受邊際,
想指意識:唯記與妄是想邊際,
行指末那: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識指賴耶: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邊際指的就是個人肉體主宰之範圍。如: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肉身大小肥廋為有形色範圍。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五識接觸與離開為受用範圍。
唯記與忘是想邊際,…意識乃記憶得失為想思範圍。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末那主收集資訊為行蘊範圍。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種子薰習儲藏歸賴耶識範圍。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你上面想要探討研究心識根源(念頭所起)之內容,跟佛教開示維續個人生命現象之五蘊運作的法義並無直接關聯。
念頭(心識發起根源)從何而來!? 這個佛法大義甚深甚深,比五蘊運作的法理還要精深多多。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