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心得(9)

回覆文章
訪客

楞伽經白話心得(9)

文章 訪客 »

「復次,大慧!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得自覺聖差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云何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謂無常、苦、空、無我境界。真諦離欲寂滅,息陰界入自共相,外不壞相如實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禪定、解脫三昧,道果正受解脫,不離習氣、不思議變易死,得自覺聖樂住聲聞;是名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大慧!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非滅門樂正受樂,顧愍眾生及本願不作證。大慧!是名聲聞得自覺聖差別相樂。菩薩摩訶薩,於彼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見已於彼起自性妄想。菩薩摩訶薩,於彼應知應捨,隨入法無我想,滅人無我相見,漸次諸地相續建立。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原本經文:「復次,大慧!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得自覺聖差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云何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謂無常、苦、空、無我境界,真諦,離欲,寂滅,息陰界入自共相,外不壞相如實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禪定解脫三昧,道果正受解脫。不離習氣、不思議變易死,得自覺聖樂住聲聞,是名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復次,大慧!有二種(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乘),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乘)。云何(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謂(那一些聲聞修行人自以為自己已經通達了)無常、苦、空、無我境界,(自以為已經了知)真諦,(自以為已經遠)離(一切)欲(望),(自以為已經達到了真實)寂滅(的境界),(自以為已經永)息陰界入自共相(等等世俗之法的束縛),(自以為於)外不壞相如實知,(自以為)心得寂止。(自以為)心寂止已,(而自以為已經證得)禪定解脫三昧,(自以為)道果正受(如是)解脫。(大慧!殊不知那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乘仍然)不離習氣、(仍然不離)不思議變易死,(如是妄想)得自覺聖樂住聲聞,是名(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接下來,大慧!有兩種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乘修行人分別相。其所指的即是:(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以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復次,大慧!有二種(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乘),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乘)。)

大慧!什麼是「(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呢?

其所指的即是:那一些自以為已經通達無常、苦、空、無我境界的修行人,他們自認為自己已經實證了「第一義諦」,並且已經遠離了一切世間的慾望,認為自己的心性已經達到了完全「寂滅」的境界,並且貪圖、迷戀此種「寂滅」的樂受境界,對於外界眾生的苦難完全不聞不問。

殊不知,這一些「不如法」的修行人,早已經落入了有、無兩邊,早已經落入了心意識思維的妄想,而不自知。

(云何(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謂(那一些聲聞修行人自以為自己已經通達了)無常、苦、空、無我境界,(自以為已經了知)真諦,(自以為已經遠)離(一切)欲(望),(自以為已經達到了真實)寂滅(的境界)。)

大慧!什麼是「(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呢?

其所指的即是:那一些自以為已經熄滅了五陰、十八界、十二入所有一切自相、共相的修行人,他們自認為對於不生不滅的「不壞相」已經能夠如實知,認為自己的心性已經完全達到了「寂止」的境界,並且貪圖於、迷戀於此種「寂止」的樂受境界,自認為已經不會再受到一切外界的影響與束縛,而對於外界眾生的苦難更是完全不聞不問。

殊不知,這一些「不如法」的修行人,早已經落入了有、無兩邊,早已經落入了心意識思維的妄想,而不自知。

((自以為已經永)息陰界入自共相(等等世俗之法的束縛),(自以為於)外不壞相如實知,(自以為)心得寂止。)

大慧!什麼是「(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呢?

其所指的即是:那一些自以為已經達到了究竟圓滿「寂止」境界的修行人,他們自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了「禪定三昧」、「解脫三昧」,並且已經實證了「如來智慧」,而自以為已經達到了究竟圓滿的解脫境界,並且貪圖、迷戀此種「解脫」的樂受境界,對於外界眾生的苦難完全不聞不問。

這一些「不如法」的修行人,仍然還有很多的習氣未斷盡,並且仍然不離「不思議變易死」,殊不知早已經落入了有、無兩邊,早已經落入了心意識思維的妄想,而不自知。此等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修行人,未證言證、未得謂得,是為大妄語。

((自以為)心寂止已,(而自以為已經證得)禪定解脫三昧,(自以為)道果正受(如是)解脫。(大慧!殊不知那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乘仍然)不離習氣、(仍然不離)不思議變易死。)

大慧!那一些自認為自己已經實證了「如來智慧」,並且只顧自己貪圖、迷戀於種種的「樂受」境界,而棄其他苦難眾生於不顧的「不如法」修行人,就稱為「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的聲聞」。

((如是妄想)得自覺聖樂住聲聞,是名(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注解:

經文中的無常、苦、空、無我境界、真諦離欲寂滅、息陰界入自共相、外不壞相如實知、心得寂止皆是屬於執著的,皆是屬於未證言證、未得謂得的「不如法」修行人,他們自己所產生的種種意識妄想的幻覺。

因其是「(貪)得自覺聖樂住聲聞」,而且還有很多的習氣未離,也不脫不思議變易死。也就是說:那一些「不如法」的修行人,他們根本就還沒有滿足「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條件,所以他們根本未了生死。故曰「不離習氣、不思議變易死。」

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乘,其問題就是出在於如下面經文的描述:因其「未顧愍眾生」,而只是自顧自了罷了。

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乘,因為他們並未在境界中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也並未永不退轉地實踐清淨梵行,所以自自然然無法造就出具足一切慈悲莊嚴、智慧以及梵行的大成就者。

修行人如果是奉行著「行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原則,並且能夠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若是能夠如此的話,那麼絕對不會出現「只顧自了」,而棄一切眾生於不顧的現象。

因為諸佛菩薩的共同特徵就是「大慈大悲」,祂們都是屬於「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試問有哪一尊佛菩薩,會拋棄眾生呢?答案是:當然不會。

所以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也一定會成就「大慈大悲」憐憫一切眾生的特質,這是一定的。


原本經文:「大慧!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非滅門樂正受樂。顧愍眾生及本願不作證。大慧!是名聲聞得自覺聖差別相樂。菩薩摩訶薩,於彼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

「大慧!(如實)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非(執著於聲聞乘)滅門樂正受樂。(何以故?因為如實成就的菩薩摩訶薩)顧愍眾生及(為實踐大慈大悲)本願(是故)不作證(,不執著於種種三昧樂受境界)。大慧!是名(修行不如法的)聲聞(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樂。(大慧!如實修行的)菩薩摩訶薩,於彼(聲聞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凡是在境界中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實踐清淨「梵行」,而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對於不如法聲聞乘所執著的種種「樂受」境界,成就的菩薩絕對不會去迷戀。

(大慧!(如實)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非(執著於聲聞乘)滅門樂正受樂。)

大慧!這是因為凡是藉由在境界中實踐「梵行」而成就的菩薩,一定會具備慈悲、智慧以及梵行的三種共同特徵,所以成就的菩薩摩訶薩,在自己成就之後,一定會更加地憐憫一切的眾生,一定會在境界中為救度一切眾生,毫無條件地去實踐大慈大悲的本願,所以成就的菩薩,絕對不會迷戀、貪得於種種的「樂受」境界,而棄眾生於不顧。

((何以故?因為如實成就的菩薩摩訶薩)顧愍眾生及(為實踐大慈大悲)本願(是故)不作證(,不執著於種種三昧樂受境界)。)

大慧!那一些修行不如法,迷戀、貪得於種種「樂受」的境界,並且自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究竟圓滿境界、未證言證的聲聞乘修行人,就稱為「聲聞得自覺聖差別相樂」。

(大慧!是名(修行不如法的)聲聞(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樂。)

大慧!對於那一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乘修行人,他們所執著的錯誤修行方法,並且貪得、迷戀於種種修行樂受境界,而「只顧自了」的現象,所有一切欲成就菩提佛果的修行人,皆應該引以為鑑,而不可去修習那一些錯誤的修行方法。

((大慧!如實修行的)菩薩摩訶薩,於彼(聲聞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

注解:

「大慧!(如實)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非(執著於聲聞乘)滅門樂正受樂。」

在入楞伽經裏面把這一句經文翻譯為:「大慧!菩薩摩訶薩入諸聲聞內證聖行三昧樂法,而不取寂滅空門樂,不取三摩跋提樂。」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一定都會具備「大慈大悲」的特質,也一定會在境界中實踐「大慈大悲」的本願。

意思就是說:成就的菩薩一定是憐憫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根本不會出現「只顧自了」的現象。故曰「(如實)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非(執著於聲聞乘)滅門樂正受樂。」


「(何以故?因為如實成就的菩薩摩訶薩)顧愍眾生及(為實踐大慈大悲)本願(是故)不作證(,不執著於種種三昧樂受境界)。」

在入楞伽經裏面把這一句經文翻譯為:「以憐愍眾生故起本願力行,是故雖知不取為究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凡是藉由在境界中實踐「梵行」而成就的菩薩,一定會具備慈悲、智慧以及梵行的三種共同特徵,所以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一定會顧及一切眾生,並且永不間斷地在境界中實踐大慈大悲的本願,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早日永脫輪迴、離苦得樂,而到達究竟圓滿的彼岸。故曰「顧愍眾生及本願。」

然而對於種種成就的「樂受」境界,成就的菩薩根本不會去迷戀、貪得這一些三昧樂受境界,而棄芸芸眾生於不顧。故曰「不作證(,不執著於種種三昧樂受境界)。」


「大慧!是名(修行不如法的)聲聞(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樂。(大慧!如實修行的)菩薩摩訶薩,於彼(聲聞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

若要得到「究竟圓滿成就之果」一定要行「究竟圓滿成就之因」,如此因果才能夠相應,修行不如法的二乘人並未在境界中行「如是因」,因其並未在境界中行「如是因」,所以當然也得不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諸佛如來所說的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以及「因緣和合」而生的道理,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非意識妄想心所能臆測。

然而那一些修行「不如法」只會執著於表面文字的聲聞乘,不能夠通達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以及「因緣和合」而生的真實意義,而執著於有無兩邊、心意識思維妄想的修行人,就稱為「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注解:

何謂「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指的就是那一些只會作文字知解的修行人,其所達到的境界遠不如「(妄想)得自覺聖差別相」的二乘人。

經文中「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其中的「性」、「自性」指的就是佛性。然而那一些只作表面文字解釋的「知解宗徒」,因為其並未在境界中行如是因,所以一定不能夠真正地體會「佛性義」。

會造成「知解宗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只會胡思亂想、好逸惡勞,總是想著一步登天,總是妄想著有非常快速成就佛果的方法,根本不肯如實地面對現實,而不願意腳踏實地在自己的境界中修善、斷惡、實踐清凈的梵行。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指實踐「梵行」,而不是只會在那裏胡思亂想,或是儘搞些迷惑世人的邪知邪見、旁門左道等等,最後只會落得害人害己、悔不當初的下場。


原本經文:「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見已,於彼起自性妄想。」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等等四大,能夠產生一切色法,然執著於表面文字的聲聞,卻不能夠如實通達其真實意義),(一切諸法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而)非(藉由)作(者)生自相共相,(此是)先勝善說。(然修行不如法的聲聞)見(先勝所說)已,於彼(表面文字)起自性妄想。」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執著於表面文字妄想相的聲聞呢?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大慧!表現在境界中的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構成了所有一切的色法,修行的聲聞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不能夠通達其真實意義。

何以故?表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色法,皆是藉由諸佛如來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產生的,而並非是藉由特定的造物主(種種外道所謂的不生不滅能作之因),所產生的。

然而修行不如法的聲聞卻不能夠如實通達諸佛如來所說的這個道理,而執著於其表面的文字意思上。

(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等等四大,能夠產生一切色法,然執著於表面文字的聲聞,卻不能夠如實通達其真實意義),(一切諸法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而)非(藉由)作(者)生自相共相,(此是)先勝善說。)

大慧!然而那一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乘修行人,由於不能夠通達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以及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的道理,而總是執著於諸佛如來所說的表面文字意思上。此種執著於表面文字意思上的聲聞,就稱為「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然修行不如法的聲聞)見(先勝所說)已,於彼(表面文字)起自性妄想。)

注解: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執著於表面文字意思上的聲聞,即稱為「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等等四大,能夠產生一切色法,然執著於表面文字的聲聞,卻不能夠如實通達其真實意義),(一切諸法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而)非(藉由)作(者)生自相共相,(此是)先勝善說。」

經文中的「青黃赤白,堅濕煖動」指的即是:地、水、火、風四大種。

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外因),構成了所有一切的色法。然而修行不如法的聲聞,卻不能夠通達了知其真實意義,而總是執著於先勝所說的表面文字意思上。

經文中「非作生自相共相」其中的「非作生」指的即是:非「作者」所造。

經文中「非作生自相共相」其中的「自相共相」即是泛指:所有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非作生自相共相」這是倒裝句。其所指的即是:「自相共相」非「作者」所生。

即是在表達:表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並不是由特定的造物主所產生的。故曰「非作(者)生自相共相。」

然而表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不管是色法還是非色法,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產生的。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後面的經文中會提到。

然而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地水火風四大種子,這是屬於外因,光有外因是無法生成任何的色法,仍然必須要有存在於真如實性之上內因的參與,透過因緣和合而生的過程,才能夠生法。

經文中的「先勝善說」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例如因緣和合等等諸法,然而諸佛如來所說的因緣和合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若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諸佛如來所說的因緣和合。

但是修行不如法的聲聞,卻總是執著於諸佛如來所說的表面文字意思上,而不能夠了解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實意義。


「(然修行不如法的聲聞)見(先勝所說)已,於彼(表面文字)起自性妄想。」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那一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乘修行人,由於不能夠通達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以及「因緣和合」而生的道理,並且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知解,而誤把表現在境界中構成一切色法的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外因),當成了是不生不滅的「作者」。殊不知,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故曰「(然修行不如法的聲聞)見(先勝所說)已,於彼(表面文字)起自性妄想。」


原本經文:「菩薩摩訶薩於彼應知應捨,隨入法無我想,滅人無我相見,漸次諸地相續建立。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菩薩摩訶薩於彼(執著於表面文字的聲聞,其所犯的錯誤)應知應捨,(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實修行,則)隨入法無我想,滅人無我相見,漸次諸地相續建立(,直到究竟圓滿的佛地)。(大慧!那一些總是執著於表面文字上的聲聞修行人,)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在境界中如實修行、實踐清淨梵行的菩薩,對於那一些修行不如法,而總是執著於表面文字意思上的「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乘修行人,必須通達他們所犯的錯誤,並且對於他們所犯的錯誤,皆應該捨棄。

(菩薩摩訶薩於彼(執著於表面文字的聲聞,其所犯的錯誤)應知應捨。)

大慧!如實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完全捨棄「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乘修行人所犯的錯誤,並且能夠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若能夠如此,那麼就能夠慢慢地通達「人無我」以及「法無我」的境界,並且漸次建立修行的次第,由初地到十地,待得成就「無量功德」,自可成就佛果。

((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實修行,則)隨入法無我想,滅人無我相見,漸次諸地相續建立(,直到究竟圓滿的佛地)。)

大慧!那一些不能夠通達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以及「因緣和合」而生的道理,並且只會作表面文字知解,而不知回歸於清淨梵行的不如法聲聞乘修行人,就稱為「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大慧!那一些總是執著於表面文字上的聲聞修行人,)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注解:

「菩薩摩訶薩於彼(執著於表面文字的聲聞,其所犯的錯誤)應知應捨。」

經文中的「菩薩摩訶薩於彼應知應捨」即是在表達: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乘修行人,對於他們所犯的種種錯誤,如實修行的菩薩摩訶薩,皆應能如實地了知,並且完全捨棄他們所犯的種種錯誤。


「(修行的菩薩若能夠如實修行,則)隨入法無我想,滅人無我相見。」

該如何才能夠真正地達到「人無我」以及「法無我」的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該如何才能夠慢慢地達到「人無我」以及「法無我」的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即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漸次諸地相續建立(,直到究竟圓滿的佛地)。」

這一句經文指的即是修行的次第。

任何的修行方法、修行次第皆不可以離開清淨的梵行,如果離開了清淨的梵行而另有所修行,那麼皆是屬於邪行。行如是因,得如是果。這是我們娑婆世界的鐵律,也是其他無數佛世界的鐵律。

我們的「成就」必須建立在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之上,若違反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最後將會是一場空夢。故曰「漸次諸地相續建立。」

為什麼我們眾生要歷經百千萬劫、無數次的生死輪迴,才能夠成就佛果呢?為的就是要成就這個「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而這個「因緣」、這個「功德」,就是由我們在無數次的生死輪迴裏,所一點一滴所累積起來的,它是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絕對沒有任何的僥倖,也沒有任何的投機取巧,更不會有任何人會來幫我們成就,一切一切的「善因緣」以及「功德」都必須要由我們自己來完成。故曰「漸次諸地相續(因緣)建立。」


「(大慧!那一些總是執著於表面文字上的聲聞修行人,)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不能如實通達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以及因緣和合而生的道理,並且總是執著於表面文字意思的修行人,即稱為「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及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及第一義境界。世尊!非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因緣耶?」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大慧菩薩繼續問世尊說:世尊!世尊所說的常、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以及第一義境界,與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境界,其因緣、因果是否是一樣的呢?

注解:

世尊所說的「常、不思議」境界,當然與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境界,那是完全不相同的。

世尊所說的「常不思議」是建立在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常不思議。

然而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他們所建立的種種有關於常不思議的立論,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皆是屬於心意識思維妄想的產物,根本是不正確的。

世尊所說的「常、不思議」境界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世尊所說的「常不思議」、「第一義諦」等等,即是指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佛性不生不滅、非常非不常,相較於無常、生滅的「諸法萬物」。故方便曰「常」。

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非意識心所能體會。故曰「不思議」。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佛性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佛性是的確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用:
世尊所說的「常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以及第一義境界」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的諸佛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我們最常看到用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淨不垢等等文字語言章句來描述佛性。這一些全部都是佛性的「方便說」,而不能夠直接對我們眾生產生大利益。

那麼佛性的「方便說」該如何才能夠對我們眾生產生大利益呢?

必須要將佛性的「方便說」加以引申之後,才能夠對我們眾生有實際的幫助。加以引申之後的「佛性義」,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

該如何才能夠真正達到「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該如何才能夠慢慢達到「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是在境界中行「如是因」。

由於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真如實性」(佛性)的概念,所以一切諸外道對於「常不思議」所作的種種立論,最後都會落入有、無兩邊,最後都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根本無法引領眾生到達究竟圓滿的彼岸。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非諸外道因緣得常不思議。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何因顯現常不思議?」

「佛告大慧:非諸外道因緣得常不思議。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因果不相應)。若(外道所說)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何因顯現常不思議?」

由於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說的不生不滅「真如實性」概念,所以外道在描述「常不思議」的時候,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所以有著嚴重的因果矛盾問題。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我所說的常不思議與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是完全不相同的,因為一切諸外道所說的種種「常不思議」並不符合「因緣和合」而生的原則。

(佛告大慧:非諸外道因緣得常不思議。)

大慧!為什麼我所說的常不可思議與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是完全不相同的呢?(所以者何?)

大慧!這是因為所有一切諸外道所說的種種「常不思議」,皆有著「因果不相應」的矛盾問題。

(不因自相成(因果不相應)。)

大慧!因為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如果是屬於構成一切諸法萬物不生不滅的「基本元素」或是「造物主」(例如微塵、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神我、大自在天、梵天、造物主等等),那麼何以「不生不滅」的基本元素,會產生無常生滅的諸法萬物呢?

(諸外道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因果不相應)。)

大慧!既然表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那麼也就無法凸顯出構成一切諸法萬物不生不滅的「基本元素」是「常不思議」,所以說一切諸外道所說的種種「常不思議」,皆有著「因果不相應」的矛盾問題。

(若(外道所說)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何因顯現常不思議?)

注解:

「佛告大慧:非諸外道因緣得常不思議。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因果不相應)。若(外道所說)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何因顯現常不思議?」

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指的即是:可以創造一切諸法萬物不生不滅的「主宰」、或是「基本元素」等等不生不滅能作之因。例如:微塵、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神我、大自在天、梵天、造物主等等。

經文中的「非諸外道因緣得常不思議」即是在表達: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皆是屬於意識妄想心的產物(邪知邪見),根本禁不起因緣、因果的考驗。

因為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應該有著「不生不滅」的特徵,有著不生不滅的特徵,才可以稱為常不思議。

也就是說:外道所謂的不生不滅「常不思議」(因),其所創造出來的「諸法萬物」(果),也應該是屬於不生不滅的「常不思議」。

但事實上,表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所以說,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有著「因果不相應」的矛盾問題。

經文中「不因自相成」其中的「因相」指的即是:構成一切諸法萬物之「因」。

經文中「不因自相成」其中的「自相」指的即是:「果相」。其所指的即是:所有表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其形態、性質各個不同。故曰「自相」(果相)。

經文中的「不因自相成」即是在表達:因果不相應,並且存在著「矛盾」的現象。

因為「常不思議」之「因相」,其所創造出來的「果相」,也應該是「常不思議」才對。但事實上,表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果相」,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而並非是「常不思議」,所以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是根本禁不起因緣、因果的考驗。故曰「不因自相成(因果不相應)」。

經文中的「若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何因顯現常不思議?」即是在表達:如果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不能夠圓滿地解釋其之間的因果關係,那麼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果相,就不能夠凸顯出外道常不思議的因相。故曰「若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何因顯現常不思議?」。


原本經文:「復次,大慧!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彼則應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議不成。」

「復次,大慧!(外道所說)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彼(一切藉由常不思議所產生的諸法萬物)則(亦)應常。(何以故?)由(常不思議)作者(為)因相(所成之果相,也應該是常不思議才對,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故(外道所建立的)常不思議不成。」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接下來,大慧!如果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是與「因果」相應,那麼以不生不滅、常不思議的「作者」(造物主等等)作為「因相」,而所創造出的一切諸法萬物,也應該是屬於「常不思議」才對,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復次,大慧!(外道所說)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彼(一切藉由常不思議所產生的諸法萬物)則(亦)應常。(何以故?)由(常不思議)作者(為)因相(所成之果相,也應該是常不思議才對,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

大慧!事實上,所有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無常的、生滅的,因此外道藉由意識妄想心所產生的以「常不思議」為「因相」(作者)的種種立論,皆是屬於不正確的邪說邪見。

(故(外道所建立的)常不思議不成。)

注解:

「復次,大慧!(外道所說)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

經文中「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其中的「不思議」指的即是: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事實上,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皆是屬於意識妄想心的產物,皆是禁不起考驗,根本是不存在的幻想。

經文中「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其中的「因自相成者」指的即是:與「因果」相應。事實上,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皆無法與「因果」相應。


「彼(一切藉由常不思議所產生的諸法萬物)則(亦)應常。(何以故?)由(常不思議)作者(為)因相(所成之果相,也應該是常不思議才對,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故(外道所建立的)常不思議不成。」

經文中「由作者因相」其中的「作者」指的即是: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造物主)。

經文中的「由作者因相」即是在表達:以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作為「因相」,繼而創造出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果相)。

經文中「彼則應常」其中的「彼」指的即是:表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果相)。

經文中的「彼則應常」即是在表達:表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皆是屬於不生不滅的「常不思議」。但事實上,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如果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是與「因果」相應的話,那麼由「不生不滅、常不思議」的「造物主」(作者)為「因相」,所創造出來的「諸法萬物」(果相),也應該是屬於「不生不滅、常不思議」才對。

但事實上,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所以外道所說的以「常不思議」為「因相」的立論,是無法與「因果」相應。故曰「故(外道所建立的)常不思議不成。」


「大慧!我第一義常不思議。第一義因相成,離性非性,得自覺相故有相。第一義智因故,有因離性非性故。譬如無作虛空,涅槃滅盡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議,諸如來自覺聖智所得,是故常不思議自覺聖智所得應得修學。」


原本經文:「大慧!我第一義常不思議。第一義因相成,離性非性,得自覺相故有相。」

「大慧!我(所說之)第一義常不思議(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以)第一義(為)因相(能)成(一切諸法萬物),(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有非無)離性非性,(第一義諦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得自覺相故(能證實確)有(第一義諦實)相(存在)。」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我(世尊)所說的「第一義常不思議」是指什麼呢?

我所說的「第一義常不思議」指的即是所有一切眾生(包括有情與無情)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大慧!我(所說之)第一義常不思議(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也就是說: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因相」。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一切眾生皆是以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作為依歸。

((以)第一義(為)因相(能)成(一切諸法萬物)。)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佛性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而並非是外道僅憑著意識妄想心所創造出來的常不思議「種種不生不滅能作之因」(作者、微塵、大自在天、神我、時節等等)。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有非無)離性非性。)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是的確存在的。

((第一義諦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得自覺相故(能證實確)有(第一義諦實)相(存在)。)

注解:

「大慧!我(所說之)第一義常不思議(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第一義常不思議」指的即是「佛性」。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其所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佛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故曰「常」。

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故曰「不思議」。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


「(以)第一義(為)因相(能)成(一切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第一義」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第一義因相成」即是在表達:一切眾生皆是以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

也就是說:一切眾生,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皆是以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作為「因相」。

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故曰「(以)第一義(為)因相(能)成(一切諸法萬物)。」

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所以說:如果沒有「佛性」(內因)的存在,那麼表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也將不復存在。這個道理世尊在後面的經文中會提到。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有非無)離性非性。」

經文中的「離性非性」意思就是: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佛性非有非無、非有非不有、非無非不無、非性非不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故方便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性非性」。


「(第一義諦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得自覺相故(能證實確)有(第一義諦實)相(存在)。」

經文中的「自覺相」要分為兩種解釋。

第一種:
經文中的「得自覺相」即是在表達:成就者所達到的究竟圓滿境界。

經文中的「得自覺相故有(實)相」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自可證得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第二種:
經文中的「自覺相」指的即是:能夠令一切眾生覺悟之修行之相。

何謂能夠令一切眾生覺悟之「修行之相」呢?其所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能夠令一切眾生覺悟之修行之相。故曰「得自覺相故有相」。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原本經文:「第一義智因,故有因,離性非性故。譬如無作虛空、涅槃、滅盡故常。」

「第一義智因(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一切諸法萬物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因相)故有因,(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有非無)離性非性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生不滅)譬如無作虛空、涅槃、滅盡故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義智因,指的即是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第一義智因(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一切眾生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因相」、作為唯一的「依歸」。

((一切諸法萬物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因相)故有因。)

大慧!一切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非性非不性、非有非不有、非無非不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非言語、意識心所能體會。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有非無)離性非性故。)

大慧!一切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就好像是那不生不滅、非作、無作、無所造作的「虛空、涅槃、滅盡」一般,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所以稱之為「常」。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生不滅)譬如無作虛空、涅槃、滅盡故常。)

注解:

「第一義智因(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第一義智」即是在描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

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指的即是「佛性」。我們常看到經文中所提到的「第一義諦」,其所指的即是佛性。

我們眾生之所以會有「生死輪迴」的現象,完全是由於「佛性」存在的緣故,然而我們眾生之所以能夠「了脫生死」,其所依靠的仍然是佛性。

所以又把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又稱為「第一義智」,修行的眾生必須以第一義智作為依歸,最後才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

經文中的「第一義智因」指的即是:存在於佛性上的「內因」。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與「妄因」。

世尊在後面的經文中會提到六種「內因」(內緣),這六種「內因」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那六種內因呢?其所指的即是: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這六種「內因」包含一切「因」。


「(一切諸法萬物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因相)故有因。」

經文中的「故有因」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已知的、未知的、內在的、外在的,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皆是以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因相」。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如果沒有「佛性」(內因)的存在,那麼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也將不復存在,所以佛性對於我們眾生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故曰「故有因」。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有非無)離性非性故。」

經文中的「離性非性故」即是在描述佛性。

佛性非性非不性、非有非不有、非無非不無,遠離一切有、無的兩邊。故譬喻曰「(真如實性)離性非性」。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生不滅)譬如無作虛空、涅槃、滅盡故常。」

經文中的「無作虛空、涅槃、滅盡」皆是在譬喻「佛性」。佛性非作非不作、非虛空非不虛空、非涅槃非不涅槃、非滅盡非不滅盡。

我們最常看到描述佛性的「方便說」指的即是: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等等文字語言章句。這一些全部都是佛性的方便說。

然而我們無法直接利用佛性的方便說,必須要將佛性的「方便說」加以引申之後,才能夠對我們眾生有實際的幫助。加以引申之後的佛性義,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

經文中「譬如無作虛空、涅槃、滅盡故常」其中的「常」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相較於佛性的「不生不滅」,所以把「佛性」譬喻為「常」。佛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


原本經文:「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

「如是,大慧!(我所說之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所以,大慧!我所說的「常不思議」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與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是完全不相同的。

(如是,大慧!(我所說之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

注解:

「如是,大慧!(我所說之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

經文中「是故我說常不思議」其中的「常不思議」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由於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說「佛性」的概念,因此外道對於「常不思議」的描述,最後都會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根本無法引領眾生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也得不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


原本經文:「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議,諸如來自覺聖智所得,是故常不思議自覺聖智所得應得修學。」

「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議(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這是)諸如來自覺聖智所(證)得,是故(一切修行人於)常不思議自覺聖智所得應得修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所以,大慧!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常不思議的「真如實性」(佛性),這是所有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所親證的,是的確存在的。

(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議(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這是)諸如來自覺聖智所(證)得。)

大慧!那麼眾生該如何才能夠成就如來智慧呢?唯有在境界中身體力行、永不退轉地實踐一切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是故(一切修行人於)常不思議自覺聖智所得應得修學。)

注解:

「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議(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這是)諸如來自覺聖智所(證)得。」

經文中的「常不思議」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佛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故曰「常不思議」。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是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所親證的,是的確存在的。

我們大家一定要對世尊所說的佛性,建立起永不動搖的大信心,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並且把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如來正法廣為人說,而無有任何的倦怠。


「是故(一切修行人於)常不思議自覺聖智所得應得修學。」

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親證的,是的確存在的,然而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那麼佛性該如何才能夠為我們眾生帶來不可思議的大利益呢?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即可為我們眾生帶來不可思議的大利益。

唯有自己身體力行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可以感受到佛性那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威力。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原本經文「復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無常性。異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復次,大慧!外道(所建立的種種)常不思議,(其實具有)無常性。(何以故?因其相應於生滅無常之)異相因故。(然我所說之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生滅無常之)自作因相力故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接下來,大慧!諸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其實也是「直接」存在於「境界」上,例如微塵、大自在天、神我、時節、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等等。

以上這一些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全部都是屬於「境界」上,然而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所以一切諸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其實是屬於無常的、生滅的。

(復次,大慧!外道(所建立的種種)常不思議,(其實具有)無常性。)

大慧!為什麼諸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其實皆是屬於無常生滅呢?這是因為諸外道根本沒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概念。

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佛性),皆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是的確存在的,然而一切諸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皆是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與一切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是完全不相同的。所以所有一切諸外道所建立的常不思議,皆有著嚴重的因果不相應的問題。

((何以故?因其相應於生滅無常之)異相因故。)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是無法直接在境界中顯現出來,所以並非是屬於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

所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不生不滅真如實性,才可以真正地稱之為「常」。

((然我所說之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生滅無常之)自作因相力故常。)

注解:

「復次,大慧!外道(所建立的種種)常不思議,(其實具有)無常性。(何以故?因其相應於生滅無常之)異相因故。」

經文中的「外道常不思議,無常性」即是在表達:一切諸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的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

這一些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總是一直幻想、妄想著,在境界中「直接」存在著一「常不思議」的「種種不生不滅能作之因」(例如:微塵、大自在天、神我、時節、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等等)。

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無常的、生滅的,然而外道所謂的「作者」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所以外道的「常不思議」也應該是屬於無常的、生滅的。故曰「外道常不思議,(其實具有)無常性」。

經文中的「異相因故」即是在表達:外道意識妄想心下的「常不思議」,與一切諸佛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佛性)是完全不相同的。

這是因為所有一切諸外道所建立的常不思議,皆有著「因果不相應」的矛盾問題。故曰「(何以故?因其相應於生滅無常之)異相因故。」

在上面有提到所有一切眾生皆是以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作為「因相」(或是「相因」),意思是所有一切眾生皆是以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作為依歸、作為體性。如果沒有佛性作為「依歸、體性」的話,那麼所有一切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也將不復存在。


「(然我所說之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生滅無常之)自作因相力故常。」

經文中「非自作因相力故常」其中的「自作因相力」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然而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

經文中的「非自作因相力故常」即是在表達:一切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並非是屬於境界中生滅、無常的「俗物、俗法」。故曰「(然我所說之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生滅無常之)自作因相力故常。」


「復次,大慧!諸外道常不思議,於所作性非性無常,見已思量計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緣所作者性非性無常,見已,自覺聖境界,說彼常無因。大慧!若復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議,因自相性非性,同於兔角。此常不思議,但言說妄想。諸外道輩,有如是過。所以者何?謂但言說妄想,同於兔角,自因相非分。大慧!我常不思議,因自覺得相故,離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大慧!若復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不思議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去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彼不應說。」


原本經文:「復次,大慧!諸外道常不思議,於所作性非性無常,見已,思量計常。」

「復次,大慧!諸外道(所謂)常不思議,(此是外道觀察)於(一切)所作性非性(等等諸法皆是)無常,(如是外道)見(一切諸法皆是無常)已,(即以意識妄想心)思量計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接下來,大慧!一切諸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皆是落於有、無兩邊的妄想,皆是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

(復次,大慧!諸外道(所謂)常不思議。)

為什麼呢?因為一切諸外道在觀察到了,表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無常的、生滅的之後。

((此是外道觀察)於(一切)所作性非性(等等諸法皆是)無常。)

於是乎他們就妄想著這一些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由一個存在於境界中「常不思議」的「造物主」所創造的。豈不知,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的造物主,根本是不存在的。

((如是外道)見(一切諸法皆是無常)已,(即以意識妄想心)思量計常。)

注解:

「復次,大慧!諸外道(所謂)常不思議,(此是外道觀察)於(一切)所作性非性(等等諸法皆是)無常,(如是外道)見(一切諸法皆是無常)已,(即以意識妄想心)思量計常。」

經文中「於所作性非性無常」其中的「所作性非性」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通通包括在內。

經文中的「於所作性非性無常」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無常的、生滅的。故曰「無常。」

經文中的「見已思量計常」即是在表達:一切諸外道在觀察到了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之後,於是乎他們就以意識妄想心,幻想著這一些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由一個存在於境界中「常不思議」的「造物主」所創造的。故曰「(如是外道)見(一切諸法皆是無常)已,(即以意識妄想心)思量計常。」

但事實上,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的「造物主」(例如:微塵、大自在天、神我、時節等等),根本是不存在的。

經文中的「於所作性非性無常,見已思量計常」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
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所謂的究竟圓滿、常不思議的境界,在現實的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完全是諸外道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

就像是經文中「兔角」的比喻,因為「兔角」在現實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然而這一些在現實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的妄想境界,就是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


原本經文:「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緣所作者性非性無常,見已,自覺聖境界,說彼常,無因。」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緣(見)所作者性非性無常,(如實)見(無常)已,(如實)自覺聖境界(,如實證得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說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常,(如是真如實性)無(生滅之)因(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一切諸外道觀察到了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我(世尊)的觀察與外道是一樣的。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緣(見)所作者性非性無常。)

大慧!我(世尊)與諸外道所觀察到的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一樣的,但我所說之法與外道不同的地方是在哪裏呢?我所說之法與外道所說之法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於所有一切諸外道根本沒有我所親證「真如實性」的概念。

一切諸外道在觀察到了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之後,就以意識妄想心,幻想著這一切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由一個「常不思議」的「造物主」所創造的。

但是我(世尊)同樣是觀察到了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之後,卻證得了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如實)見(無常)已,(如實)自覺聖境界(,如實證得第一義諦真如實性)。)

大慧!我所說常不思議與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是完全不相同的,我所說的常不思議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我所說的常不思議,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

(說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常,(如是真如實性)無(生滅之)因(相)。)

注解: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緣(見)所作者性非性無常。」

經文中的「所作者性非性無常」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

經文中的「我亦以如是因緣所作者性非性無常」即是在表達:諸外道觀察到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與世尊所觀察到的結果是一樣的。


「(如實)見(無常)已,(如實)自覺聖境界(,如實證得第一義諦真如實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雖然諸外道與世尊皆觀察到了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是其「結果」是完全不同。

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在觀察到了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之後,就以意識妄想心,幻想著一切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由一個「常不思議」的「造物主」所創造的。然而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的造物主,皆是其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是不存在的。

而世尊也同樣觀察到了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之後,卻以無上的智慧、圓滿的功德,證得了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故曰「(如實)見(無常)已,(如實)自覺聖境界(,如實證得第一義諦真如實性)。」


「說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常,(如是真如實性)無(生滅之)因(相)。」

經文中的「說彼常無因(相)」指的即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親證的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真如實性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故曰「常」。


原本經文:「大慧!若復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議。因自相性非性,同於兔角。此常不思議,但言說妄想。諸外道輩,有如是過。所以者何?謂但言說妄想,同於兔角。自因相非分。」

「大慧!若復諸外道,(所說之)因相成常不思議(,非是真實)。(何以故?因為外道所建立之)因自相性非性(,皆是屬於生滅無常的世俗之法),(如是外道所建立的常不思議則)同於兔角(,根本不存在)。此(外道所建立之)常不思議,但(是外道)言說妄想(,而無真實)。(因此)諸外道輩,有如是過。所以者何?謂但(外道所建立之常不思議是屬於)言說妄想,同於兔角(,根本不存在)。(何以故?因外道所建立的常不思議是屬於)自因相非分(,而有著因果不相應的過失)。」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這是外道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他們妄想著在境界中存在著一個「常不思議」的「造物主」(境界中常不思議之因相),可以創造一切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大慧!若復諸外道,(所說之)因相成常不思議(,非是真實)。)

大慧!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妄想著在境界中存在著一個「常不思議」的「造物主」,但是他們卻忽略了,這個常不思議的造物主,也是屬於存在於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但凡存在於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所以外道所謂常不思議的造物主,也就猶如是「兔角」一般,根本是不存在的。

((何以故?因為外道所建立之)因自相性非性(,皆是屬於生滅無常的世俗之法),(如是外道所建立的常不思議則)同於兔角(,根本不存在)。)

大慧!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只是他們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只是他們種種藉由意識妄想心所發展出來的「言說妄想」,根本是不正確的。所以一切諸外道種種常不思議的邪知邪見,有著重大的過失。

(此(外道所建立之)常不思議,但(是外道)言說妄想(,而無真實)。(因此)諸外道輩,有如是過。)

大慧!為什麼諸外道種種「常不思議」的邪知邪見,有著重大的過失呢?這是因為一切諸外道根本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佛性概念。

所以一切諸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最後都會落入有、無的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就猶如是「兔角」一般地虛妄不實。

(所以者何?謂但(外道所建立之常不思議是屬於)言說妄想,同於兔角(,根本不存在)。)

大慧!為什麼諸外道所建立的種種常不思議邪說邪見,就猶如是「兔角」一般地虛妄不實呢?

這是因為一切迷惑的諸外道,他們違反了諸佛如來所說因緣和合的原則,所以他們有著種種「因果不相應」的過失。

((何以故?因外道所建立的常不思議是屬於)自因相非分(,而有著因果不相應的過失)。)

注解:

「大慧!若復諸外道,(所說之)因相成常不思議(,非是真實)。」

經文中的「因相成常不思議」即是在表達:一切諸外道妄想著、幻想著在境界中存在著一個「常不思議」的「造物主」,這個「常不思議」的「造物主」可以創造出所有一切的諸法萬物。

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外道卻忽略了他們所謂的「常不思議」的「造物主」,本身也是屬於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所以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的造物主,並非是真正地「常不思議」,而僅僅是他們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故曰「若復諸外道,(所說之)因相成常不思議(,非是真實)。」


「(何以故?因為外道所建立之)因自相性非性(,皆是屬於生滅無常的世俗之法),(如是外道所建立的常不思議則)同於兔角(,根本不存在)。」

經文中的「因自相性非性」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通通包括在內。

經文中「同於兔角」其中的「兔角」即是在譬喻:根本不存在的事物。

在這裏即是在譬喻: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根本是不存在的。

經文中的「因自相性非性,同於兔角」即是在表達:外道所謂「常不思議」的「造物主」,根本是不存在的,就猶如是「兔角」一般地虛妄不實。故曰「(何以故?因為外道所建立之)因自相性非性(,皆是屬於生滅無常的世俗之法),(如是外道所建立的常不思議則)同於兔角(,根本不存在)。」


「此(外道所建立之)常不思議,但(是外道)言說妄想(,而無真實)。(因此)諸外道輩,有如是過。」

經文中的「此常不思議,但言說妄想。諸外道輩,有如是過」即是在表達: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僅僅是他們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僅僅是他們的「言說妄想」,就猶如是「兔角」一般地虛妄不實,根本不存在。所以說,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有著重大的過失。故曰「此(外道)常不思議,但言說妄想。諸外道輩,有如是過」。


「所以者何?謂但(外道所建立之常不思議是屬於)言說妄想,同於兔角(,根本不存在)。(何以故?因外道所建立的常不思議是屬於)自因相非分(,而有著因果不相應的過失)。」

經文中的「謂但言說妄想,同於兔角」即是在表達: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僅僅是他們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就猶如是「兔角」一般地虛妄不實。

經文中「自因相非分」其中的「非分」意思就是:「否定」、「非是」、「無」。

經文中的「自因相非分」即是在表達:外道所建立的常不思議,完全違反了世尊所說因緣和合的原則,所以外道所說的自相(果)、因相(因)有著種種因果不相應的過失。故曰「自因相非分」(因果不相應)。


原本經文:「大慧!我常不思議,因自覺得相故,離所作性非性故。」

「大慧!我(所說之)常不思議(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第一義諦是)因自覺(所)得(證之)相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所作性非性故。」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我(世尊)所說的「常不思議」到底是什麼呢?我所說的常不思議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我所說的「常不思議」這是必須要成就「無量功德」之後,才能夠以無上的智慧親証所得。

(大慧!我(所說之)常不思議(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第一義諦是)因自覺(所)得(證之)相故。)

大慧!我(世尊)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是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是遠離一切世間能作、所作生滅無常之相。

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所作性非性故。)

注解:

「大慧!我(所說之)常不思議(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第一義諦是)因自覺(所)得(證之)相故。」

經文中的「我常不思議」指的即是:世尊所親證的佛性。

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世尊所說的所有一切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佛性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佛性是的確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相較於佛性的不生不滅,故曰「常不思議」。

意思就是:站在境界上生滅無常的角度來看佛性,那麼佛性就是「常不思議」。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所作性非性故。」

經文中「離所作性非性故」其中的「所作性非性」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離所作性非性故」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親証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並非是屬於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的。故曰「(真如實性)離所作性非性故」。


「(第一義諦是)因自覺(所)得(證之)相故。」

經文中的「因自覺得相故」即是在表達: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能夠以無上的智慧,親証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相」(佛性)。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我們的「成就」必須建立在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之上,若違反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最後將會是一場空夢。


原本經文:「常非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

「常非外性,非性無常,(如是外道虛妄)思量計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觀察到了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於是乎他們就妄想著這一些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由一個常不思議的造物主所創造的。

殊不知,「常不思議」的「造物主」完全是諸外道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是不存在的。

(常非外性,非性無常,(如是外道虛妄)思量計常。)

注解:

「常非外性,非性無常,(如是外道虛妄)思量計常。」

經文中的「常非外性」即是在表達:外道認為有一個常不思議的造物主存在。

經文中的「非性無常」即是在表達:外道認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愚癡的外道修行人,他們觀察到了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於是他們就以意識妄想心來妄想著這一些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一個常不可思議的造物主所創造的。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並非是藉由造物主所創造的,而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會在後面的經文中提到。

經文中的「(外道)思量計常」即是在表達: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這僅僅是他們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是不存在的。


原本經文:「大慧!若復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不思議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去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彼不應說。」

「大慧!若復(外道妄見)外性非性無常,(如是外道虛妄)思量計常不思議常,而彼(外道)不(如實)知(我所說之)常不思議自因之相,(如是)去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是故於)彼(外道所建立之常不思議)不應說。」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在觀察到了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之後,於是乎就以意識妄想心,幻想著這一些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由一個「常不思議」的「造物主」所創造的。殊不知,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的造物主,根本是不存在的。

(大慧!若復(外道妄見)外性非性無常,(如是外道虛妄)思量計常不思議常,)

大慧!那一些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為什麼會產生這種不正確的邪知邪見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根本沒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概念。

(而彼(外道)不(如實)知(我所說之)常不思議自因之相。)

大慧!所以一切諸外道所謂的「常不思議」皆是屬於邪知邪見,這一種的邪知邪見是無法引領眾生走向圓滿究竟的菩提之路。不僅如此,而且還會令眾生越來越遠離「得自覺聖智」的境界。

((如是)去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

所以一切具備正知正見的修行人,對於外道所建立的種種「常不思議」邪知邪見,皆應該遠離。

((是故於)彼(外道所建立之常不思議)不應說。)

注解:

「大慧!若復(外道妄見)外性非性無常,(如是外道虛妄)思量計常不思議常。」

經文中「若復外性非性無常」其中的「外性非性無常」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若復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不思議常」即是在表達:外道觀察到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於是乎諸外道就妄想著這一些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一個常不思議的造物主所創造的,殊不知,外道所謂常不思議的造物主,根本是不存在的。故曰「(如是外道虛妄)思量計常不思議常。」


「而彼(外道)不(如實)知(我所說之)常不思議自因之相。」

經文中「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其中的「常不思議自因之相」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經文中的「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即是在表達: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說佛性的概念。

我們眾生之所以會有「生死輪迴」的現象,完全是由於「佛性」存在的緣故,然而我們眾生的「了脫生死」,所依靠的仍然是佛性,所以佛性對於我們眾生而言,是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所有一切眾生,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其體性皆是「佛性」。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一切眾生皆是以「佛性」作為唯一的「依歸」(因相)。故曰「常不思議自因之相」。


「(如是)去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是故於)彼(外道所建立之常不思議)不應說。」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由於一切諸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說「真如實性」的概念,所以一切諸外道所說的種種「常不思議」的邪知邪見,只會令眾生越來越遠離「自覺聖智」的境界,所以具有正知正見的修行人,對於諸外道所建立的種種邪知邪見,皆應當要遠離。

凡是沒有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概念的解脫之道,通通都是屬於能令眾生遠離菩提智慧的虛妄「戲論」,所以我們應當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戲論。故曰「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如是)去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是故於)彼(外道所建立之常不思議)不應說。」


「復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是故,凡愚說有三乘,說心量趣無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


原本經文:「復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

「復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如是聲聞)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真實意義),(如是聲聞於)一切性妄想非性,(所以那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以為達到了)未來諸根境界休息(的境界,即是涅槃的境界),(而妄)作涅槃想,(如是聲聞所達到的境界並)非(是)自覺聖智趣藏識轉(的真實境界)。」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接下來,大慧!那一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二乘人,他們都是因為畏懼世間種種生死、無明妄想的痛苦,而欲求一完全解脫自在的涅槃境界。

(復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

大慧!這一些修行不如法的二乘人,他們以「有所得」、「貪求解脫自在」、「畏一切苦」等等貪婪的心態來修行,是不正確的。

因為他們完全不知道什麼是「生死、涅槃」的真實義,我所說的生死、涅槃完全是建立在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我所說之法。

然而那一些修行不如法的二乘人,根本沒有我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哪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如是聲聞)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真實意義)。)

大慧!那些修行不如法二乘人,執著於「無所有」的境界,所以他們天真地認為,如果修行達到了不再對外在境界產生任何「意念」的時候,就以為是已經達到了圓滿究竟涅槃的境界。

((如是聲聞於)一切性妄想非性,(所以那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以為達到了)未來諸根境界休息(的境界,即是涅槃的境界),(而妄)作涅槃想。)

殊不知,他們這一種自以為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妄想涅槃境界,早已經落入了有、無兩邊,早已經落入了心意識思維的妄想,而不自知,未證言證、未得謂得是為大妄語。

大慧!一切諸外道這一種自以為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妄想涅槃境界,並非是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並且已經「轉識成智」的大成就者,其所達到的真正究竟圓滿、解脫自在的境界。

((如是聲聞所達到的境界並)非(是)自覺聖智趣藏識轉(的真實境界)。)

注解:

「復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

這一句經文指的就是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以及諸外道,對於境界上會引起煩惱與痛苦的種種一切無明障礙,是非常地畏懼且非常地排斥。

那一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修行人,一心只想要斷除這一些煩惱與障礙,以便達到他們心目中所謂的「涅槃」境界。

殊不知,這一種「有所得」、「貪求涅槃」的修行態度,早已經令他們的修行,造成了極大的妄想與障礙而不自知,就如同上面經文所說的「兔角」一樣,他們所追求的「未來諸根境界休息」的境界,根本就不存在。


「(如是聲聞)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真實意義),(如是聲聞於)一切性妄想非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二乘人以及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佛性的概念。

經文中的「生死」、「涅槃」皆是屬於境界中所表現出來的「現象」,這些「現象」是有「分別」的,然而諸外道就是執著於這一種的「分別」,而以「畏苦怕難」的心態來排斥「生死」,而以「有所得」、「貪求解脫自在」的心態來求「涅槃」。

殊不知,生死與涅槃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其所具備的「本質」是完全相同的,是沒有差別的。

其所具備的「本質」是指什麼呢?其所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佛性」遠離一切相、非生死非不生死、非涅槃非不涅槃,因此以「有所得之心、分別之心、貪求解脫自在之心、貪求福德之心」等等來求涅槃,那是萬萬不能。

因為以「有所得之心、分別之心、貪求解脫自在之心、貪求福德之心」等等妄想心來修行,只會更加深我們眾生的貪瞋癡,只會更加深眾生的執著、分別與妄想,所以這一種以「有所得」之心的修行心態,並非是屬於清淨的「梵行」。

那麼該如何才能夠避免「以有所得之心、分別之心、貪求解脫自在之心、貪求福德之心」等等「不如法」的修行心態呢?

只有一個辦法,而這個辦法即是在境界中身體力行、永不間斷地實踐「梵行」。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慢慢地遠離種種不如法的修行心態,這必需要由我們自己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體會得出來,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經文中的「一切性妄想非性」指的即是: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以及諸外道,他們的修行心態總是執著於「無所有」,因此非常排斥境界中的所有一切煩惱與障礙,因此總是幻想著能夠到達「無所有」的境界。


「(所以那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以為達到了)未來諸根境界休息(的境界,即是涅槃的境界),(而妄)作涅槃想,(如是聲聞所達到的境界並)非(是)自覺聖智趣藏識轉(的真實境界)。」

經文中的「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即是在表達:修行不如法的二乘人以及諸外道,把「諸根境界休息」當成了是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殊不知,他們所謂的「諸根境界休息」只是他們意識妄想心下的幻想,實際上根本是不存在的。故曰「(所以那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以為達到了)未來諸根境界休息(的境界,即是涅槃的境界),(而妄)作涅槃想。」

修行不如法的二乘人以及諸外道,他們認為只要斷除所有境界上的煩惱與障礙,進而對於境界上的諸法萬物,不再產生任何的「覺知感受」,他們把這樣的境界當作是「涅槃」。殊不知,他們所要追求的「涅槃境界」就等同「兔角」一般,根本就不存在。

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並非是境界存在與否的問題,並非是境界虛幻與否的問題,並非是有沒有產生任何「覺知感受」的問題,而是在於對於境界能不能夠「如實知見」的問題。

所以那一些修行不如法的二乘人以及諸外道,把修行的目標放在「諸根境界休息」之上,真可謂是愚癡至極。

然而經文中的「自覺聖智趣藏識轉」是指是什麼呢?其所指的即是:轉識成智。


原本經文:「是故,凡愚說有三乘,說心量趣無所有。」

「是故,凡愚說有三乘,(如是妄)說心量趣無所有。」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所以,大慧!唯有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一乘佛道」,才能夠真正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彼岸,唯有一乘佛道才能夠令眾生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

然而愚昧的眾生,完全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而把究竟圓滿的「修行之路」,妄加分別為「三乘」。

(凡愚說有三乘。)

大慧!那一些修行不如法的二乘人以及諸外道,天真地認為必須要把「心量」(種種大小、微細的覺知感受)趨向於「無所有」(未來諸根境界休息)才能夠到達真正究竟圓滿的境界。

殊不知,把「心量」趨向於「無所有」,這只是他們意識妄想心下的幻想,根本是不存在的。

((如是妄)說心量趣無所有。)

注解:

「是故,凡愚說有三乘。」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真如實性,世尊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之法。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所有一切眾生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才可以真正到達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然而我們愚昧的眾生卻忽略了這修行最根本的「原則」,而一直幻想著、妄想著是不是有什麼可以快速成就佛果的方法,殊不知這一種執著於心外求法,缺乏自覺能力並且不能夠反躬自省的貪婪心態,正是我們修行的最大障礙。

經文中的「凡愚說有三乘」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如是妄)說心量趣無所有。」

經文中的「(妄)說心量趣無所有」即是在表達:一切修行不如法的二乘人以及諸外道,他們所謂的「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的邪知邪見。

由於一切諸外道,他們根本沒有世尊所說「佛性」的概念,所以他們一切的立論,最後都會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根本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原本經文:「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

「大慧!彼(凡夫外道)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如是)計著外心現境界,(如是)生死輪常轉。」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修行不如法的二乘人以及諸外道,他們根本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概念,總是執著於有無、生滅無常的心外境界,所以具足了一切貪瞋癡,具足了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大慧!彼(凡夫外道)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如是)計著外心現境界,(如是)生死輪常轉。)

注解:

「大慧!彼(凡夫外道)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如是)計著外心現境界,(如是)生死輪常轉。」

經文中「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其中的「彼」指的即是:一切修行不如法的二乘人以及諸外道。在這裏則是泛指: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

經文中「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其中的「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諸如來自心現境界」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這是所有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所親證的,是的確存在的。

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一切眾生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皆是以佛性作為唯一的「依歸」。

我們有情眾生之所以會有生死輪迴的現象,這完全是由於「佛性」存在的緣故,然而我們眾生的了脫生死所依靠的仍然是佛性,所以佛性對於我們眾生而言,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用:
經文中的「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所有一切成就的諸佛如來,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

經文中的「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即是解三。故曰「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週四 3月 10, 2022 3:35 pm 推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