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非量
因明用語。又作似量。三量之一。指似現量與似比量。為錯誤的覺知與推論。似,似是而非之意;
現量,即直覺知識;
比量,即推論知識。
似現量,略稱似現,即對於所緣之境 生起分別惑亂之智,不能正確量知 其真實自相。
似比量,略稱似比,依不成、不定、相違、似喻等似因而生似是而非之智,不能正確比知量度所對之境。
如見霧為煙而妄推有火。似現量、似比量二者,似真現量、真比量,而非真現量、真比量,故稱非量。
〔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卷下、因明論疏瑞源記卷一、卷八〕(參閱「三量」633、「因明」2276) p3712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2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什麼是現量,比量和非量
資料來源:慧海佛光
作者: 南懷瑾 時間: 2011-09-05
唯識告訴你成佛是“轉識成智”,只有這一轉。是一個東西,把你轉過來就成佛。凡夫也是人,佛、聖人也是人,轉凡夫成聖人,只是這一轉。所以轉識成智,八識轉成四智,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識,在聖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識。第六識意識轉了,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我執的這個作用,轉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這叫“四智”,轉八識為四智,這時凡夫成佛。轉識成智,這唯識的道理。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智慧成就,是轉八識為四智,轉識成智。
那麼八識轉四智呢,我們曉得順便提到禪宗裡頭,說六祖到底是開悟的人,六祖就講過,轉八識為四智,是——轉其名而不轉其實。還是這個東西,轉了,轉其“名”,這個理上轉了、名詞上轉了、現像上轉了,這個實際本質的還是這個東西——轉其名而不轉其“實”。是這個道理。
唯識學有三量,這個“量”有三量,這個名詞必須要記得:現量、比量、非量,這三個量要記得。實際上還有個名詞,在三量以外 還有個“聖教量”。
我們曉得,這個現量,“量”是什麼東西?首先要搞清楚,量是一個邏輯上的觀念。勉強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範圍”,這個是眼睛當時的現量,等於一個照相機對好了一個鏡像的鏡頭,這個是現量,照相機就呈現出來,這個叫現量、現量境。呈現出來。
那麼現量 在唯識學上的名詞,用處最多是意識方面的比方。意識方面這個三量比方用處比較多。因為說我們這個意識的現量,意識就是我們譬如講打坐吧,我們拿證成道理來講,作功夫求證,一個人打坐坐起來,六根一擺,身體腿一盤,手一收,這個時候,也不要念佛、也不要修氣功、也不要念咒,什麼都沒有,這一剎那一擺的時候,心裡頭什麼都不去分別,這一剎那之間,就是六根的現量擺在這兒,裡頭沒有思想,可是都知道,這是意識清淨的現量,意識境上的現量。
所以講我們參禪的,或者修密宗的,或者是修淨土的,譬如淨土宗經常講一句話:念佛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念到阿彌陀佛都沒有了,念不起來了,想不起來;不是想不起來,沒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了。可是你說我睡著了? ——不是睡著,很清醒。那麼心裡有別的雜亂思想沒有呢? ——沒有;雜亂思想都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他這個時候就是意識的現量。
那麼這種現量的境界,參禪的,修密宗的,乃至於是這個念佛,經常會呈現。實際上有時候人,普通一個人乃至一個寫文章的文人,一個藝術家也經常碰到這個境界。一個文人,思考一個問題,想寫文章,寫寫寫……有時候下筆啊,筆拿著,呆住了,好像怎麼……沒有思想了。可是說,前面一個人過來知不知道? ——知道啊!街上有車子是否聽見了? ——聽見啊!什麼都知道。知道以後,可是呢,一下好像停頓了,也可以說這個時候是很輕靈,心境很空靈。這個情況是意識的現量。
所以一般學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學家、心理學,把這個第六意識的現量 到達了這裡,加上自己意識的比量,比量就是比較性的,“哦!哎喲!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比量。怎麼比量?比量不是你那個原有的知識,(而是)比較性、相對地來下註解。所以世界一切的學問、一切的理解都屬於比量,沒得現量。到現量來的時候沒有比量。勉強拿邏輯來講,這個心理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
那麼現量的境界,就是以第六意識這個現量境界,就是我們普通講,六根大定,六根清淨,不過是現量而已。 “一念不生全體現”,意識的現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講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無上瑜伽的大手印,這麼一拍之下,萬念皆空,認為這個大手印是道,實際上還是第六意識現量而已,沒有什麼。不過有許多人因為在這個地方悟到,認為就是悟了。這個時候悟了,大家沒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錯了。這個是現量中間你起了一個比量的念頭了——“唔!這一下是空,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本來面目。”實際上,這個是比量的作用。
所以現量在第六意識用的最多。我們第六意識,平常我們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學問(都是屬於比量。)比量就是分別意識,就是意識在分別。那麼這個意識的分別,習慣性地,比如我們一個學哲學的人,經常他講話、他的動作,乃至於做人,我經常,因為我們也教哲學,經常我就笑那些哲學系的同學,你看那個一身的細胞都變成哲學了,那個樣子都是哲學味,成了神經兮兮的樣子。他那個比量的意識已經形成一個意識的形態了。就是說每一個思想,他構成一個習慣了,所以我們現在心理學一般的翻譯,叫“意識形態”。這個習慣性的意識,這個比量的作用,已經變成了一個固定的形態了。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是屬於比量。
一般人講唯識都在觀待道理上 說到這樣已經很了不起了,況且很難到達。如果拿證成道理來講,你這個現量也就是比量,這個意識的現量是比量。這個道理。
至於“非量”呢? “非量”有幾個解釋。
我們普通的人,一般不管你學問多好,乃至於說拿唯識的道理,一般哲學家沒有悟道、證道以前,你哲學家、邏輯學家、不管你什麼高明,統統在比量的境界,沒有得道。意識的現量都沒有拿到。比如我們舉一個例子,西方有名的哲學家笛卡兒講了一句話:“我思即我存”(我思故我在)——因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這句話拿唯識道理(講),他在比量上玩,意識的現量都沒有看到。
意識現量 看到的時候,意識現量那個時候不起分別,無所謂我思了。所以有我在思想,這個思想——這個是意識作用,這個意識是比量境界,不是現量。
那麼至於這些個亂七八糟的思想,乃至於說一般有精神病的、神經病的那一種思想,一個人或者是受情緒影響,思想想歪了的,一個人想到無緣無故情緒、心理情緒變化影響,受它的牽其走,或者是心裡非常高興、非常悲哀 乃至於想自殺,乃至於有時候高興起來,“幾度心狂欲上天”。 “每(一)回渴飲思吞海”,渴時海水說不准 也能用酒杯一樣把它喝下去;“幾度心狂欲上天”。
這種境界——非量,非正常的思想。可以說是——幻想。
幻想的境界說輕點是“非量”。
我們拿這個三量先作介紹。先來研究意識的(三量)。
我們現在介紹的,拿第六意識做個目標 來說明這個三量的作用。可是唯識所告訴我們的?整個的這個世界,宇宙萬有、這個世界、物理世界以及我們的身心,一切擺出來,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
這問題來了。這個整個的世界,這個宇宙萬有,太陽月亮星星,山川人物草木,乃至雲怎麼樣飛、風怎麼樣吹、水怎麼樣流,乃至我的身心 怎麼樣活著,這一切滿眼萬像 是第八阿賴耶識所呈現的現量境。
《楞嚴經》上佛告訴阿難:“虛空生汝心中”,整個的虛空在你的心裡頭,“如片雲點太清裡”。整個的虛空、整個的宇宙、無邊的宇宙 在你心體裡頭、在我們自己心性的本體裡頭,不過萬里虛空當中的一點雲那麼(微小)。你看他講我們的心量有多大! ——“虛空生汝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裡”。何況其他的世界、十方世界還依虛空所生呢!整個的十方世界 還包含在虛空裡頭。就是說,這個文章反過來:整個的——比如地球、星球、月亮、太陽在這個虛空裡頭。但是,佛說整個的虛空 在你的心性本體裡頭,不過是萬里青天裡頭一點灰塵而已。就是說我們的心量 有如此之大。
那麼,這樣看來《楞嚴經》所提出來這個要點,唯識所講的:這個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同一道理。
修小乘人的路線有兩個路線:一個路線是討厭世間,討厭物質,要離開外物 好像才證得內心的清淨,才能得道。實際上 都在玩弄意識!對不對?
第二點呢,小乘的見解呢,把外物——外面的世界,同精神的“心”分成兩個世界,等於柏拉圖的西方哲學的分類法——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分成兩個世界。實際上非也!就是說整個的三千大千世界,心與物這兩方面,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就是等於我們現在所講心物一元是一體。
根——就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
意——意識的思想。
身——就是這個肉身、這個身體。身,特別著重提出了這個身。根、身。
因為根呢,是生理上的機能,前五根。
身呢,把機能包含進來,整個的身體,活的這個身子,乃至死了的這個身子;
器,是物理世界。 (根身器)都是阿賴耶識所呈現、所變出來的,這個現量。
如果進一步由阿賴耶識的道理講,即使非量與比量,也都是阿賴耶識的現量。但是要加一個註解,這個現量是將阿賴耶識呈現出來幻有的、幻有存在的這一剎那;這一剎那又要加註解(所以唯識的道理處處要用到邏輯),這一剎那— —萬古千秋也只是這一剎那。等於佛經說,你看每一本佛經只有“一時,佛在哪裡……”萬古千秋,無前後際,只有“一時”。這個道理要了解它。
把眼閉起來,突然張開對著前面,意識不加上分別,也不管它前面是個人也好、什麼也好,這一剎那是眼識的現量。等於那個照相機,我們把它一架上,對準那個景象,照相機後面有個人,這個人不按(快門)下來,這照相機 永遠對著那個景象;我們的眼根、眼睛就是照相機,外面景象就是照相機所相對的現象。那麼眼睛看到東西,馬上我們曉得,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好看不好看,那是第六意識加上的分別。第六意識不加上,眼睛就是這個現量。
眼耳鼻舌身 是現量的境界,不屬於比量,也不是非量,
實際上我們曉得,許多學禪修道,這裡空了以後——所以清朝的雍正皇帝他是學禪的,他就講,禪宗有三關:所謂破初關是第六意識被打破了。有道理,沒有錯。一般禪宗所謂破關哪,初步開悟了——參破了——第六意識現量境。這還要修,這不算數的。所以初關破了沒有什麼稀奇。
要曉得,任督二脈、奇經八脈通了沒有什麼稀奇,這不是道啊!換句話說,這是身上面身根的現量而已!因為一般人覺得:哎喲!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打通了,得了道——不相干啊!你們是中了武俠小說的亂講(的毒),就是拿武俠小說來亂講。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打通了他不死嗎?還是要死;他不病嗎?還是要病。不過少病、慢一點死。因為他氣脈通了,生理正常。生理上保持(現狀,延緩)脈的老化,有這個效果。所以氣脈通流 不過是身根與身識 達到某一種現量的境界而已,不加意識破壞。
因此,許多,我們看古人,不要說現在沒有禪師,古代許多的禪師 充其量是第六意識破了的悟,不算究竟。幾乎歷代的禪師 沒有幾個大成就的。因為教理不通。唯識是非通不可的,有這樣嚴重。
資料來源:慧海佛光
作者: 南懷瑾 時間: 2011-09-05
唯識告訴你成佛是“轉識成智”,只有這一轉。是一個東西,把你轉過來就成佛。凡夫也是人,佛、聖人也是人,轉凡夫成聖人,只是這一轉。所以轉識成智,八識轉成四智,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識,在聖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識。第六識意識轉了,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我執的這個作用,轉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這叫“四智”,轉八識為四智,這時凡夫成佛。轉識成智,這唯識的道理。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智慧成就,是轉八識為四智,轉識成智。
那麼八識轉四智呢,我們曉得順便提到禪宗裡頭,說六祖到底是開悟的人,六祖就講過,轉八識為四智,是——轉其名而不轉其實。還是這個東西,轉了,轉其“名”,這個理上轉了、名詞上轉了、現像上轉了,這個實際本質的還是這個東西——轉其名而不轉其“實”。是這個道理。
唯識學有三量,這個“量”有三量,這個名詞必須要記得:現量、比量、非量,這三個量要記得。實際上還有個名詞,在三量以外 還有個“聖教量”。
我們曉得,這個現量,“量”是什麼東西?首先要搞清楚,量是一個邏輯上的觀念。勉強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範圍”,這個是眼睛當時的現量,等於一個照相機對好了一個鏡像的鏡頭,這個是現量,照相機就呈現出來,這個叫現量、現量境。呈現出來。
那麼現量 在唯識學上的名詞,用處最多是意識方面的比方。意識方面這個三量比方用處比較多。因為說我們這個意識的現量,意識就是我們譬如講打坐吧,我們拿證成道理來講,作功夫求證,一個人打坐坐起來,六根一擺,身體腿一盤,手一收,這個時候,也不要念佛、也不要修氣功、也不要念咒,什麼都沒有,這一剎那一擺的時候,心裡頭什麼都不去分別,這一剎那之間,就是六根的現量擺在這兒,裡頭沒有思想,可是都知道,這是意識清淨的現量,意識境上的現量。
所以講我們參禪的,或者修密宗的,或者是修淨土的,譬如淨土宗經常講一句話:念佛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念到阿彌陀佛都沒有了,念不起來了,想不起來;不是想不起來,沒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了。可是你說我睡著了? ——不是睡著,很清醒。那麼心裡有別的雜亂思想沒有呢? ——沒有;雜亂思想都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他這個時候就是意識的現量。
那麼這種現量的境界,參禪的,修密宗的,乃至於是這個念佛,經常會呈現。實際上有時候人,普通一個人乃至一個寫文章的文人,一個藝術家也經常碰到這個境界。一個文人,思考一個問題,想寫文章,寫寫寫……有時候下筆啊,筆拿著,呆住了,好像怎麼……沒有思想了。可是說,前面一個人過來知不知道? ——知道啊!街上有車子是否聽見了? ——聽見啊!什麼都知道。知道以後,可是呢,一下好像停頓了,也可以說這個時候是很輕靈,心境很空靈。這個情況是意識的現量。
所以一般學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學家、心理學,把這個第六意識的現量 到達了這裡,加上自己意識的比量,比量就是比較性的,“哦!哎喲!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比量。怎麼比量?比量不是你那個原有的知識,(而是)比較性、相對地來下註解。所以世界一切的學問、一切的理解都屬於比量,沒得現量。到現量來的時候沒有比量。勉強拿邏輯來講,這個心理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
那麼現量的境界,就是以第六意識這個現量境界,就是我們普通講,六根大定,六根清淨,不過是現量而已。 “一念不生全體現”,意識的現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講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無上瑜伽的大手印,這麼一拍之下,萬念皆空,認為這個大手印是道,實際上還是第六意識現量而已,沒有什麼。不過有許多人因為在這個地方悟到,認為就是悟了。這個時候悟了,大家沒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錯了。這個是現量中間你起了一個比量的念頭了——“唔!這一下是空,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本來面目。”實際上,這個是比量的作用。
所以現量在第六意識用的最多。我們第六意識,平常我們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學問(都是屬於比量。)比量就是分別意識,就是意識在分別。那麼這個意識的分別,習慣性地,比如我們一個學哲學的人,經常他講話、他的動作,乃至於做人,我經常,因為我們也教哲學,經常我就笑那些哲學系的同學,你看那個一身的細胞都變成哲學了,那個樣子都是哲學味,成了神經兮兮的樣子。他那個比量的意識已經形成一個意識的形態了。就是說每一個思想,他構成一個習慣了,所以我們現在心理學一般的翻譯,叫“意識形態”。這個習慣性的意識,這個比量的作用,已經變成了一個固定的形態了。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是屬於比量。
一般人講唯識都在觀待道理上 說到這樣已經很了不起了,況且很難到達。如果拿證成道理來講,你這個現量也就是比量,這個意識的現量是比量。這個道理。
至於“非量”呢? “非量”有幾個解釋。
我們普通的人,一般不管你學問多好,乃至於說拿唯識的道理,一般哲學家沒有悟道、證道以前,你哲學家、邏輯學家、不管你什麼高明,統統在比量的境界,沒有得道。意識的現量都沒有拿到。比如我們舉一個例子,西方有名的哲學家笛卡兒講了一句話:“我思即我存”(我思故我在)——因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這句話拿唯識道理(講),他在比量上玩,意識的現量都沒有看到。
意識現量 看到的時候,意識現量那個時候不起分別,無所謂我思了。所以有我在思想,這個思想——這個是意識作用,這個意識是比量境界,不是現量。
那麼至於這些個亂七八糟的思想,乃至於說一般有精神病的、神經病的那一種思想,一個人或者是受情緒影響,思想想歪了的,一個人想到無緣無故情緒、心理情緒變化影響,受它的牽其走,或者是心裡非常高興、非常悲哀 乃至於想自殺,乃至於有時候高興起來,“幾度心狂欲上天”。 “每(一)回渴飲思吞海”,渴時海水說不准 也能用酒杯一樣把它喝下去;“幾度心狂欲上天”。
這種境界——非量,非正常的思想。可以說是——幻想。
幻想的境界說輕點是“非量”。
我們拿這個三量先作介紹。先來研究意識的(三量)。
我們現在介紹的,拿第六意識做個目標 來說明這個三量的作用。可是唯識所告訴我們的?整個的這個世界,宇宙萬有、這個世界、物理世界以及我們的身心,一切擺出來,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
這問題來了。這個整個的世界,這個宇宙萬有,太陽月亮星星,山川人物草木,乃至雲怎麼樣飛、風怎麼樣吹、水怎麼樣流,乃至我的身心 怎麼樣活著,這一切滿眼萬像 是第八阿賴耶識所呈現的現量境。
《楞嚴經》上佛告訴阿難:“虛空生汝心中”,整個的虛空在你的心裡頭,“如片雲點太清裡”。整個的虛空、整個的宇宙、無邊的宇宙 在你心體裡頭、在我們自己心性的本體裡頭,不過萬里虛空當中的一點雲那麼(微小)。你看他講我們的心量有多大! ——“虛空生汝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裡”。何況其他的世界、十方世界還依虛空所生呢!整個的十方世界 還包含在虛空裡頭。就是說,這個文章反過來:整個的——比如地球、星球、月亮、太陽在這個虛空裡頭。但是,佛說整個的虛空 在你的心性本體裡頭,不過是萬里青天裡頭一點灰塵而已。就是說我們的心量 有如此之大。
那麼,這樣看來《楞嚴經》所提出來這個要點,唯識所講的:這個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同一道理。
修小乘人的路線有兩個路線:一個路線是討厭世間,討厭物質,要離開外物 好像才證得內心的清淨,才能得道。實際上 都在玩弄意識!對不對?
第二點呢,小乘的見解呢,把外物——外面的世界,同精神的“心”分成兩個世界,等於柏拉圖的西方哲學的分類法——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分成兩個世界。實際上非也!就是說整個的三千大千世界,心與物這兩方面,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就是等於我們現在所講心物一元是一體。
根——就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
意——意識的思想。
身——就是這個肉身、這個身體。身,特別著重提出了這個身。根、身。
因為根呢,是生理上的機能,前五根。
身呢,把機能包含進來,整個的身體,活的這個身子,乃至死了的這個身子;
器,是物理世界。 (根身器)都是阿賴耶識所呈現、所變出來的,這個現量。
如果進一步由阿賴耶識的道理講,即使非量與比量,也都是阿賴耶識的現量。但是要加一個註解,這個現量是將阿賴耶識呈現出來幻有的、幻有存在的這一剎那;這一剎那又要加註解(所以唯識的道理處處要用到邏輯),這一剎那— —萬古千秋也只是這一剎那。等於佛經說,你看每一本佛經只有“一時,佛在哪裡……”萬古千秋,無前後際,只有“一時”。這個道理要了解它。
把眼閉起來,突然張開對著前面,意識不加上分別,也不管它前面是個人也好、什麼也好,這一剎那是眼識的現量。等於那個照相機,我們把它一架上,對準那個景象,照相機後面有個人,這個人不按(快門)下來,這照相機 永遠對著那個景象;我們的眼根、眼睛就是照相機,外面景象就是照相機所相對的現象。那麼眼睛看到東西,馬上我們曉得,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好看不好看,那是第六意識加上的分別。第六意識不加上,眼睛就是這個現量。
眼耳鼻舌身 是現量的境界,不屬於比量,也不是非量,
實際上我們曉得,許多學禪修道,這裡空了以後——所以清朝的雍正皇帝他是學禪的,他就講,禪宗有三關:所謂破初關是第六意識被打破了。有道理,沒有錯。一般禪宗所謂破關哪,初步開悟了——參破了——第六意識現量境。這還要修,這不算數的。所以初關破了沒有什麼稀奇。
要曉得,任督二脈、奇經八脈通了沒有什麼稀奇,這不是道啊!換句話說,這是身上面身根的現量而已!因為一般人覺得:哎喲!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打通了,得了道——不相干啊!你們是中了武俠小說的亂講(的毒),就是拿武俠小說來亂講。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打通了他不死嗎?還是要死;他不病嗎?還是要病。不過少病、慢一點死。因為他氣脈通了,生理正常。生理上保持(現狀,延緩)脈的老化,有這個效果。所以氣脈通流 不過是身根與身識 達到某一種現量的境界而已,不加意識破壞。
因此,許多,我們看古人,不要說現在沒有禪師,古代許多的禪師 充其量是第六意識破了的悟,不算究竟。幾乎歷代的禪師 沒有幾個大成就的。因為教理不通。唯識是非通不可的,有這樣嚴重。
-
- 文章: 522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南懷瑾先生,講唯識論的三種心量:現量、比量、非量
很深奧,無法給他下一個很確定的語譯,姑且把它解釋為心性所起境界的範圍、現象、功能,綜合起來這許多觀念稱做量。
三量是:現量 、比量 、非量 。
我們的心意識 所起的作用是真實的,稱為現量 。
1 如何才是現量呢?
譬如我現在在諸位面前舉起這個手錶,當大家眼睛接觸到手錶這一剎那,而意識 還沒有起分別時,這是眼識的現量 ;等到明瞭 這是一隻手錶的時候,已經成為第六意識分別心的現量 ,而非眼識的單獨現量 了。
又如,當我們專心看一本書、一幅畫,或注意一件事時,旁邊走過一個人,這個人的影像 我們看到了,但是,這個人是男、是女、是胖、是瘦不知道,這就是眼識的現量 。因為這個時候,眼識還有一部份的現量 ,配合了意識 的現量 在分別書、畫、故事的內容。
眼識 本身有一種看的功能,它像照相機一的鏡頭一樣,有一定多大的範圍,可以對外攝取景象,但是不能分別它是什麼,等到曉得這是什麼東西的時候,那已經是第六意識 的事。
耳識也是一樣,當現在大家專心聽我講課,心裡在分別這是什麼意思,聽的時候,決定它重要不重要,要不要在筆記本記下來,這是耳識的一部份現量 ,配合了意識 的現量 在聽課,可是當你在聽課的時候,電風扇轉動的聲音,你們同時也聽到了,有時候只聽到有這一種聲音,而沒有去分別這是電扇的聲音,這種境界,就是耳識的現量 。因此,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都通於現量 。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是阿賴耶識的性境與現量 ,可是是帶質所生。
為什麼人類會生出眼、耳、鼻、舌、身呢?因為阿賴耶識 在過去的功能當中,就帶著有產生這些種子;西方宗教說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類,可借作比喻,可是這種說法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們瞭解了上面哲學理論的根本,對於宇宙的萬事萬物,曉得了它的本源;花為什麼是紅的,葉子為什麼是綠的,這都是阿賴耶識 由於眾生共業所感,帶質所產生的結果。
因此,唯識 這一門學問,是非常精密而科學的。
要研究起來,非常複雜,絕不可以有一些馬虎籠統。學禪宗而不通唯識 ,那是絕對不可以的,所謂“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就是這個道理。
現代人類文化,幾乎進入“空白”的一個階段。如果將來東西方文化真的匯流了,我想,唯識 學一定會在西方生根。因為唯識 學的精細,正好配合了西方科學的精神,一定有它輝煌成就的一面。不過,由於唯識 學的精密深奧,加上玄奘法師所翻譯的中文,深澀難懂,在三、五十年之內,能不能很精確的翻成外文,可能頗有問題。
上面所講的是現量 。
2 人類的心理活動,多半屬於非量 ,而意識分別,又多半屬於比量 。
學外文的人,一定有個經驗,當他要說外文的時候,一定先起了中國話的意識 ,而後再從腦子裡翻為外文說出來,這種做了雙重的工夫,就是比量的道理。
尤其一切觀念的產生,更是比量的境界。
譬如道理的觀念,我們看一個人 有沒有規矩,他的行為 使人討厭呢?還是喜歡?這一種合不合於自己意思的觀念,是我們阿賴耶識先天的種性裡,遍計所執的比量 。
如果我們人類對行為不預立標準,那麼,一切行為,就無所謂對與不對,因此,人的觀念,都屬於比量 。
甚至於一切知識、思想、感情、行為等等,都是遍計所執的比量 ,而非現量 ,更不是真實性的。
佛法所講的空,是本性上現量 境界的形容。我們如果在“如如正智”上,去了(空)依他所起的遍計所執的分別妄想,剩下來去不掉(空不去)的如如正智,就是我們心性的現量 。
這種心性的現量 ,在禪宗稱為“心”,在教義稱為“般若”,在唯識 稱為“實性”。
3 那麼什麼是非量呢?
我們的一切幻想、妄想,大部份屬於非量 。而根據後天的經驗,很多幻想與妄想,沒有離開非量 。
譬如一個神經病人,他所聽到的聲音,並不真實,見到的一切色像,也都屬於幻想,這就是非量 。可是,據我們瞭解,他這些非量 的境界,卻沒有離開他的知識範圍,不過是從經驗中 片斷的湊合來,造成一種幻覺的境界,因此,這種非量 ,究其實,還是從比量 所引起。
好像三十幾年前 流行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其繪畫原理姑且不論,觀賞者愛怎麼看,就怎麼看,可是,你所看出來的印象,畢竟都沒有離開你的知識經驗範圍,這也是由比量所產生的非量 。
又如我們做夢,不會做過沒有經驗過的事物,但是,在夢中的境象 則比較紊亂而沒有條理的,這種夢境雖然是非量 ,可是也是比量 所引起。
西方的宗教,它所描寫的天堂,完全是西方文化的色彩;而中國所講的玉皇大帝、十八層地獄,卻完全是東方的文化色彩;而回教,則全是阿拉伯的色彩。這說明了各地方的人,都是按照自己知識經驗中的比量 ,來創造非量的境界。
要想學禪修道,就應該儘量 破除比量 與非量的境界,儘量保持現量的境界,才可以入道。
以上所說的三境、三性、三量,是我們研究唯識 學之前,必須要了解的。
很深奧,無法給他下一個很確定的語譯,姑且把它解釋為心性所起境界的範圍、現象、功能,綜合起來這許多觀念稱做量。
三量是:現量 、比量 、非量 。
我們的心意識 所起的作用是真實的,稱為現量 。
1 如何才是現量呢?
譬如我現在在諸位面前舉起這個手錶,當大家眼睛接觸到手錶這一剎那,而意識 還沒有起分別時,這是眼識的現量 ;等到明瞭 這是一隻手錶的時候,已經成為第六意識分別心的現量 ,而非眼識的單獨現量 了。
又如,當我們專心看一本書、一幅畫,或注意一件事時,旁邊走過一個人,這個人的影像 我們看到了,但是,這個人是男、是女、是胖、是瘦不知道,這就是眼識的現量 。因為這個時候,眼識還有一部份的現量 ,配合了意識 的現量 在分別書、畫、故事的內容。
眼識 本身有一種看的功能,它像照相機一的鏡頭一樣,有一定多大的範圍,可以對外攝取景象,但是不能分別它是什麼,等到曉得這是什麼東西的時候,那已經是第六意識 的事。
耳識也是一樣,當現在大家專心聽我講課,心裡在分別這是什麼意思,聽的時候,決定它重要不重要,要不要在筆記本記下來,這是耳識的一部份現量 ,配合了意識 的現量 在聽課,可是當你在聽課的時候,電風扇轉動的聲音,你們同時也聽到了,有時候只聽到有這一種聲音,而沒有去分別這是電扇的聲音,這種境界,就是耳識的現量 。因此,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都通於現量 。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是阿賴耶識的性境與現量 ,可是是帶質所生。
為什麼人類會生出眼、耳、鼻、舌、身呢?因為阿賴耶識 在過去的功能當中,就帶著有產生這些種子;西方宗教說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類,可借作比喻,可是這種說法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們瞭解了上面哲學理論的根本,對於宇宙的萬事萬物,曉得了它的本源;花為什麼是紅的,葉子為什麼是綠的,這都是阿賴耶識 由於眾生共業所感,帶質所產生的結果。
因此,唯識 這一門學問,是非常精密而科學的。
要研究起來,非常複雜,絕不可以有一些馬虎籠統。學禪宗而不通唯識 ,那是絕對不可以的,所謂“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就是這個道理。
現代人類文化,幾乎進入“空白”的一個階段。如果將來東西方文化真的匯流了,我想,唯識 學一定會在西方生根。因為唯識 學的精細,正好配合了西方科學的精神,一定有它輝煌成就的一面。不過,由於唯識 學的精密深奧,加上玄奘法師所翻譯的中文,深澀難懂,在三、五十年之內,能不能很精確的翻成外文,可能頗有問題。
上面所講的是現量 。
2 人類的心理活動,多半屬於非量 ,而意識分別,又多半屬於比量 。
學外文的人,一定有個經驗,當他要說外文的時候,一定先起了中國話的意識 ,而後再從腦子裡翻為外文說出來,這種做了雙重的工夫,就是比量的道理。
尤其一切觀念的產生,更是比量的境界。
譬如道理的觀念,我們看一個人 有沒有規矩,他的行為 使人討厭呢?還是喜歡?這一種合不合於自己意思的觀念,是我們阿賴耶識先天的種性裡,遍計所執的比量 。
如果我們人類對行為不預立標準,那麼,一切行為,就無所謂對與不對,因此,人的觀念,都屬於比量 。
甚至於一切知識、思想、感情、行為等等,都是遍計所執的比量 ,而非現量 ,更不是真實性的。
佛法所講的空,是本性上現量 境界的形容。我們如果在“如如正智”上,去了(空)依他所起的遍計所執的分別妄想,剩下來去不掉(空不去)的如如正智,就是我們心性的現量 。
這種心性的現量 ,在禪宗稱為“心”,在教義稱為“般若”,在唯識 稱為“實性”。
3 那麼什麼是非量呢?
我們的一切幻想、妄想,大部份屬於非量 。而根據後天的經驗,很多幻想與妄想,沒有離開非量 。
譬如一個神經病人,他所聽到的聲音,並不真實,見到的一切色像,也都屬於幻想,這就是非量 。可是,據我們瞭解,他這些非量 的境界,卻沒有離開他的知識範圍,不過是從經驗中 片斷的湊合來,造成一種幻覺的境界,因此,這種非量 ,究其實,還是從比量 所引起。
好像三十幾年前 流行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其繪畫原理姑且不論,觀賞者愛怎麼看,就怎麼看,可是,你所看出來的印象,畢竟都沒有離開你的知識經驗範圍,這也是由比量所產生的非量 。
又如我們做夢,不會做過沒有經驗過的事物,但是,在夢中的境象 則比較紊亂而沒有條理的,這種夢境雖然是非量 ,可是也是比量 所引起。
西方的宗教,它所描寫的天堂,完全是西方文化的色彩;而中國所講的玉皇大帝、十八層地獄,卻完全是東方的文化色彩;而回教,則全是阿拉伯的色彩。這說明了各地方的人,都是按照自己知識經驗中的比量 ,來創造非量的境界。
要想學禪修道,就應該儘量 破除比量 與非量的境界,儘量保持現量的境界,才可以入道。
以上所說的三境、三性、三量,是我們研究唯識 學之前,必須要了解的。
-
- 文章: 522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大力量人(心平如願《無門關》)
【公案】
松源和尚雲:「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
又雲:「開口不在舌頭上。」
【語譯】
松源和尚說:「有大力量的人,為什麼不把腳抬起?」
又說:「開口不在舌頭上。」
【評唱】
無門曰:「松源可謂,傾腸倒腹,只是欠人承當。縱饒直下承當,正好來無門處吃痛棒。何故?[斬/耳]!要識真金,火裡看。」
【語譯】
無門說:「松源和尚的兩個問題,真可謂傾腸倒腹,只可惜沒有能承當的人。縱使當時有承當的人,他也只好來我無門這裡吃痛棒。為什麼呢?這死鬼認為,要認識真金,必須往火裡看。」
【頌曰】
抬腳踏翻香水海 低頭俯視四禪天
一個渾身無處著 請續一句
【語譯】
一抬腳,就把香水海給踏翻,低頭俯視時,第四禪天就在腳下。他渾身沒有一處能讓人捉著。接下來的一句,請你自己給續上。
【附參資料】
一、松源崇岳禪師悟道因緣(刊顯密文庫)
臨安靈隱松源崇岳禪師,天童咸傑禪師之法肆,俗姓吳,處州(治所在今浙江麗水縣)龍泉人。
崇岳禪師自幼卓犖不凡,有出世志。二十二歲即棄家遊方參學。
初禮徑山大慧宗杲禪師。一天,崇岳禪師聽見大慧宗杲禪師升座時 誇贊天童應庵曇華禪師“為人快捷方式”,於是便當天晚上離開徑山,星夜兼程,迫不及待地趕往天童。
在應庵禪師座下,崇岳禪師用功精勤,朝夕諮請,頗得應庵禪師的器重。
一天深夜,崇丘禪師 自舉趙州和尚狗子無佛性之話頭,參究了一會,忽然有省。於是他當即便下座,來到丈室,參禮應庵禪師。
應庵禪師問:「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汝作麼生?」
崇岳禪師道:「鈍置和尚(如果我有所回答,則埋沒了和尚,顯得和尚魯鈍無智)。」
應庵禪師於是厲聲一喝。
崇岳禪師當下恍然有省,便禮拜。
應庵禪師一見,大喜,認為崇岳禪師是個法器,遂勸他落發。
南宋孝宗隆興初年(1163),崇岳禪師於臨安白蓮精舍落發得度。此後,他繼續四處參禮耆宿,但是很少遇到機緣相契者。
後來,崇岳禪師便入福建,禮謁鼓山木庵安永禪師。但是沒有住多久,崇岳禪師便想辭行,欲往他方請益。
臨別那一天,安永禪師特地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之公案來詰問他。
[該公案,見於“疏山匡仁禪師悟道因緣”章——匡仁禪師聽說福州大溈安和尚曾示眾雲「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於是便特地入嶺,投大溈安和尚座下。剛去的時候,正好趕上大溈安和尚在泥牆壁。匡仁禪師便走上前問道:「承聞和尚道,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是否?」
大溈安和尚道:「是。」
國仁禪師道:「忽遇樹倒藤枯,句歸何處?」大溈和尚便放下手中的泥盤,呵呵大笑,回方丈寮去了。]
崇岳禪師回答道:「破裂。」
安永禪師一聽,便嘆道:「琅邪道好一堆爛柴聻(呢)!」
崇岳禪師不服,便道:「矢上加尖。」
安永禪師道:「吾兄下語,老僧不能過。其如未在,他日拂柄在手,為人不得,驗人不得。」
崇岳禪師於是辯解道:「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聖,固難矣!驗人者,打向面前過,不待開口,已知渠骨髓,何難之有?」
無奈之下,安永禪師只好舉手道:「明明向道 開口不在舌頭上,後當自知。」
崇岳禪師於是離開了鼓山,一年以後,他又來到衢州,參見密庵咸傑禪師。
初與咸傑禪師相見,一問一答,崇岳禪師皆能應對如流,可是咸傑禪師只是微笑而已,未置可否。
崇岳禪師這時心裡開始變得不踏實起來。
為了契入究竟之旨,崇岳禪師於是倍加精勤用功,以至於廢寢忘食。
咸傑禪師後移居蔣山、華藏、徑山等道場,崇岳禪師皆隨而從之。
一日,咸傑禪師為眾入室說法,問一僧人:「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什麼?」
當時,崇岳禪師正侍立在旁,一聽此語,當下豁然大悟,欣喜道:「今日方會木庵和尚道開口不在舌頭上也。」
從此以後,崇岳禪師機辯縱橫,人莫敢當。
崇岳禪師出世後,先後住持過平江之澄照、江陰之光孝、無為之冶父、饒州之薦福、明州之香山、平江之虎丘等道場。尤其是他住持靈隱期間,法席隆盛一時,得法者甚眾。
南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崇岳禪師示微疾,特垂二語,以勘驗後世學人,
此二語是:
1.有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
2.開口不在舌頭上。
說完,便作辭世偈雲:
「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玄關,佛祖罔措。」然後,跏趺而逝。春秋七十一歲。
崇岳禪師圓寂後,陸放翁(游)為他的舍利塔撰寫了銘文。
二、佛光國師語錄卷第一
僧問:「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
師雲:「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乃雲:「有佛處不得住,荒草連天。無佛處急走過,髑髏遍野。一條路千人萬人,共行千人萬人。不到我今只要諸人脫卻籠頭,卸下腰帶,向無交涉處,盡力擔得板三十棒,一棒也較不得。」
三、即非禪師全錄卷之六
松源岳和尚雲:「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
答:「法地一動一切不安。」
四、若恕文(千佛山)
舉:松源和尚雲: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
又雲:開口不在舌頭上。
無門曰:松源可謂傾腸倒腹,只是欠人承當;縱饒直下承當,正好來無門處吃痛棒!何故(斬+耳)要識真金,火裡看!
頌曰:抬腳踏翻香水海,低頭俯視四禪天,一個渾身無處著,請續一句(擬)。
(出自《無門關》)
(一)經典上解釋「什麼是大力量人」?
《八大人覺經》: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故名《八大人覺經》:
一、世間無常覺,二、多欲為苦覺,三、心無厭足覺,四、懈怠墮落覺,五、愚痴生死覺,六、貧苦多怨覺,七、五欲過患覺,八、生死熾然苦惱無量覺。
《華嚴經淺釋(三)》P334(雲老禪師著作)
「三世所有無比尊,自然除滅愚痴暗,於一切法皆平等,彼大力人行此道。」
大力者:離愚痴暗,一切法平等。
可見大力量人的內涵 及具備的修養,對萬象宇宙 總有一種情懷──具大智慧力、大忍力、大勇猛力、大精進力,自然巍巍堂堂:
大智慧力──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圓滿功德具足「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修養;智慧於自性中流露,菩提頓然隨顯,如是朗然湛然。好比《金剛經》,「金剛」表示力量,力還是以佛法修養完成的力量來說。大力量人因大智慧力、無障礙故,一切善根悉皆回向法界。
大忍力──著眼目前,參悟目前,隨處應用現前,隨處解脫;在無滋味處、無前路之處,正好是著力處!大力量人於五欲八風緣境中行無生忍,該放下則放下,提起即提起,千錘百煉,就像狂風暴雨令人恐怖煩亂,但大地驀地劃過一道閃電,卻很容易激起一份莫名的力量,挺得住便有聖境現前。
大勇猛力──欲成大自在的覺悟者,唯有勇猛力行,不得怯弱!施教度眾,行住坐臥,直心正念,挺身向前!從種種執著、因難中突破,力量強大無比,獲前所未有的心靈的自由與活潑自在。大力量人,可謂赤身擔荷,單刀百人者,誠難之難,就如古人道:「如一人與萬人敵」。
大精進力──踏實的步子,不是依賴旁側的扶手;完全的旅程,不僅止於第一步,必須是繼續的正勤進行。如果懶惰懈怠,則自利不認真,何堪利他?如是精進構成「行的精神」,洋溢「行的德養」,開渠導源,功德方能圓滿。
(二)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
疑!抬腳幹什麼?煩惱頻催!抬腳的每一步都苦,一動步便疲累奔波,「騎牛找牛」,落入計較分別,患得患失。唯有把每個「生」處理好,自然「滅」也不成問題,智慧通透十方,何須抬腳?何況抬腳要去西方,西方不在動步間;若能人法頓空,萬緣俱休,各個現成,腳何須抬起?
但是,不抬腳也不對!善根功德、利樂他人還須動步抬腳,但接引之餘,度猶未度,因為是那浪子自己醒悟的,所以還是沒抬腳,不踏片土,根塵不勾結。再說,菩薩不動地,就算“抬與不抬”,也是時時在弘法利生中。
大德!公案述述在此,松源和尚在哪?超越了「抬與不抬」,直搗心源,會得便是你的,會不得便是松源和尚的!因此,踩著蓮步的你,行腳雲水的他,終究來去自如。
(三)大力量人,為何開口不在舌頭上
《華嚴經》:「一切眾生語言處,於中畢竟無所得,了知名相皆分別,明牽諸法悉無我。」
《金剛經》:「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六祖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話剛啟齒,擬心即差,動念即乖。禪離卻語言三昧,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大力量人全身是機用,功夫綿密的本地風光怎說得出口?
常見禪師用沉默來回答來僧,或答語不著邊際;但其不拘執言語的表述,隱含機鋒,藉以觸動來僧的悟心,那就是在無開口處下功夫,讓來者看到視野之外的嶄新天地。這就是禪語「開口不在舌上」的魅力,舉手投足,「有說未說」皆可度人。
許多時候說出來的反而不是原來的那個,語言表述何期蒼白!
就像戲言:「烏龜的心像什麼?」
答曰:「『歸』心似箭。」難不成烏龜的心真的似箭?
就像問候語不一定說:「哈囉!」微笑合十 也能代替舌頭。
慧海和尚說:「若見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隨用而說,不滯是非。若不見性人,說翠竹著翠竹,說黃華著黃華;說法身滯法身,說般若不識般若,所以皆成爭論!」
是以,莫向意根下、皮囊袋裡作測度,謹記!世尊四十九年說法都是應病予藥,應機施設,哪有一法可說?
(四)松源可謂傾腸倒腹,只是欠人承當
松源和尚傾腸倒腹,什麼都告訴你了,真是極盡肺腑,可有啟迪你心靈的開創?
就像牧童當前一指,難道就知杏花村在哪嗎?知道後肯否承當?說承擔就能承擔?還得看善根功德、心眼具否?
如果面對本分事,人前人後看似有模有樣,稍遇風吹便腳軟,感覺到有東西可挑,那就不叫承擔。還有,遇佈施供養,外表看似能捨,但恭敬的背後,盡求菩薩保佑、他人回報,那還是有“我”在作怪!故提起容易放下難!盡是內心功夫,須當頭棒喝打破一切能所,“念起無怨尤”、“心存和樂氣“,如何?慶賀你的放下與自由,大生大死,起諸妙用!
(五)何故(斬+耳)要識真金,火裡看
莫把皮肉當骨髓,「四不像」哪叫真金?所謂「路遙知馬力」。何妨閉目一瞧,必然發現「真」的面目。閉目猶如「不抬腳」,瞧無所瞧!一舉全舉,一收全收,動舌與抬腳都不妨當下一切,因為“真金不怕火”。
雲老禪師《心之路》:
「大德!真實不虛,如飢餓得飲食,絕不是畫餅作為;即使望梅而止渴,終究會是喉乾舌苦,未得甘露的滋潤!是故,真修實學,修學不虛哩!」
雲老禪師《休庵禪案》:
「倘使,閣下要識真金,必先把腳抬起,仰首挺胸,作捕天狀;然後驀地一聲大喝!到那時,盡大地絲毫無隱,體露真常,欲見什麼皆得;有如海底潛游,太空探月,必然發現『真』的面目!」
(六)頌曰:抬腳踏翻香水海,低頭俯視四禪天,一個渾身無處著,請續一句(擬)。
大力量人能縱能奪,能殺能活,哪個枝頭不帶春?
莫說不抬腳,一抬腳便踏翻香水海,超越三界,一躍迥出六道輪回,四禪天不就在腳下嗎?
至此動靜如如,冷暖祇自知,人天神鬼窺不得。
而“要識真金火裡看”,真金者,即非真金,是名真金,會用的話“石礫也是黃金”。大力量人除滅愚痴暗,於一切法皆平等。
末尾的“頌”除了三句外,要大家試擬一句續上,這真是值得開墾的一刻:
「青是青來白是白」、「認了阿爹莫忘娘」、「曙曉千薔通身眼」、「火宅熊熊雪中蓮」、「透明人看透明人」、「叩門直訪無事人」、...
還有嗎?止──又掉入陷阱了!仍是隨波逐流,如細雨斜陽。
“抬腳不起”、“開口不在舌上”?怎麼又“尋言逐句”、“迷頭認影”?那個“渾身無著處”啊!
無聲勝有聲,大力量人佛心遍地,早已安坐自己太平清淨家裡!
(心平如願《無門關》)
【公案】
松源和尚雲:「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
又雲:「開口不在舌頭上。」
【語譯】
松源和尚說:「有大力量的人,為什麼不把腳抬起?」
又說:「開口不在舌頭上。」
【評唱】
無門曰:「松源可謂,傾腸倒腹,只是欠人承當。縱饒直下承當,正好來無門處吃痛棒。何故?[斬/耳]!要識真金,火裡看。」
【語譯】
無門說:「松源和尚的兩個問題,真可謂傾腸倒腹,只可惜沒有能承當的人。縱使當時有承當的人,他也只好來我無門這裡吃痛棒。為什麼呢?這死鬼認為,要認識真金,必須往火裡看。」
【頌曰】
抬腳踏翻香水海 低頭俯視四禪天
一個渾身無處著 請續一句
【語譯】
一抬腳,就把香水海給踏翻,低頭俯視時,第四禪天就在腳下。他渾身沒有一處能讓人捉著。接下來的一句,請你自己給續上。
【附參資料】
一、松源崇岳禪師悟道因緣(刊顯密文庫)
臨安靈隱松源崇岳禪師,天童咸傑禪師之法肆,俗姓吳,處州(治所在今浙江麗水縣)龍泉人。
崇岳禪師自幼卓犖不凡,有出世志。二十二歲即棄家遊方參學。
初禮徑山大慧宗杲禪師。一天,崇岳禪師聽見大慧宗杲禪師升座時 誇贊天童應庵曇華禪師“為人快捷方式”,於是便當天晚上離開徑山,星夜兼程,迫不及待地趕往天童。
在應庵禪師座下,崇岳禪師用功精勤,朝夕諮請,頗得應庵禪師的器重。
一天深夜,崇丘禪師 自舉趙州和尚狗子無佛性之話頭,參究了一會,忽然有省。於是他當即便下座,來到丈室,參禮應庵禪師。
應庵禪師問:「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汝作麼生?」
崇岳禪師道:「鈍置和尚(如果我有所回答,則埋沒了和尚,顯得和尚魯鈍無智)。」
應庵禪師於是厲聲一喝。
崇岳禪師當下恍然有省,便禮拜。
應庵禪師一見,大喜,認為崇岳禪師是個法器,遂勸他落發。
南宋孝宗隆興初年(1163),崇岳禪師於臨安白蓮精舍落發得度。此後,他繼續四處參禮耆宿,但是很少遇到機緣相契者。
後來,崇岳禪師便入福建,禮謁鼓山木庵安永禪師。但是沒有住多久,崇岳禪師便想辭行,欲往他方請益。
臨別那一天,安永禪師特地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之公案來詰問他。
[該公案,見於“疏山匡仁禪師悟道因緣”章——匡仁禪師聽說福州大溈安和尚曾示眾雲「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於是便特地入嶺,投大溈安和尚座下。剛去的時候,正好趕上大溈安和尚在泥牆壁。匡仁禪師便走上前問道:「承聞和尚道,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是否?」
大溈安和尚道:「是。」
國仁禪師道:「忽遇樹倒藤枯,句歸何處?」大溈和尚便放下手中的泥盤,呵呵大笑,回方丈寮去了。]
崇岳禪師回答道:「破裂。」
安永禪師一聽,便嘆道:「琅邪道好一堆爛柴聻(呢)!」
崇岳禪師不服,便道:「矢上加尖。」
安永禪師道:「吾兄下語,老僧不能過。其如未在,他日拂柄在手,為人不得,驗人不得。」
崇岳禪師於是辯解道:「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聖,固難矣!驗人者,打向面前過,不待開口,已知渠骨髓,何難之有?」
無奈之下,安永禪師只好舉手道:「明明向道 開口不在舌頭上,後當自知。」
崇岳禪師於是離開了鼓山,一年以後,他又來到衢州,參見密庵咸傑禪師。
初與咸傑禪師相見,一問一答,崇岳禪師皆能應對如流,可是咸傑禪師只是微笑而已,未置可否。
崇岳禪師這時心裡開始變得不踏實起來。
為了契入究竟之旨,崇岳禪師於是倍加精勤用功,以至於廢寢忘食。
咸傑禪師後移居蔣山、華藏、徑山等道場,崇岳禪師皆隨而從之。
一日,咸傑禪師為眾入室說法,問一僧人:「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什麼?」
當時,崇岳禪師正侍立在旁,一聽此語,當下豁然大悟,欣喜道:「今日方會木庵和尚道開口不在舌頭上也。」
從此以後,崇岳禪師機辯縱橫,人莫敢當。
崇岳禪師出世後,先後住持過平江之澄照、江陰之光孝、無為之冶父、饒州之薦福、明州之香山、平江之虎丘等道場。尤其是他住持靈隱期間,法席隆盛一時,得法者甚眾。
南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崇岳禪師示微疾,特垂二語,以勘驗後世學人,
此二語是:
1.有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
2.開口不在舌頭上。
說完,便作辭世偈雲:
「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玄關,佛祖罔措。」然後,跏趺而逝。春秋七十一歲。
崇岳禪師圓寂後,陸放翁(游)為他的舍利塔撰寫了銘文。
二、佛光國師語錄卷第一
僧問:「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
師雲:「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乃雲:「有佛處不得住,荒草連天。無佛處急走過,髑髏遍野。一條路千人萬人,共行千人萬人。不到我今只要諸人脫卻籠頭,卸下腰帶,向無交涉處,盡力擔得板三十棒,一棒也較不得。」
三、即非禪師全錄卷之六
松源岳和尚雲:「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
答:「法地一動一切不安。」
四、若恕文(千佛山)
舉:松源和尚雲: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
又雲:開口不在舌頭上。
無門曰:松源可謂傾腸倒腹,只是欠人承當;縱饒直下承當,正好來無門處吃痛棒!何故(斬+耳)要識真金,火裡看!
頌曰:抬腳踏翻香水海,低頭俯視四禪天,一個渾身無處著,請續一句(擬)。
(出自《無門關》)
(一)經典上解釋「什麼是大力量人」?
《八大人覺經》: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故名《八大人覺經》:
一、世間無常覺,二、多欲為苦覺,三、心無厭足覺,四、懈怠墮落覺,五、愚痴生死覺,六、貧苦多怨覺,七、五欲過患覺,八、生死熾然苦惱無量覺。
《華嚴經淺釋(三)》P334(雲老禪師著作)
「三世所有無比尊,自然除滅愚痴暗,於一切法皆平等,彼大力人行此道。」
大力者:離愚痴暗,一切法平等。
可見大力量人的內涵 及具備的修養,對萬象宇宙 總有一種情懷──具大智慧力、大忍力、大勇猛力、大精進力,自然巍巍堂堂:
大智慧力──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圓滿功德具足「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修養;智慧於自性中流露,菩提頓然隨顯,如是朗然湛然。好比《金剛經》,「金剛」表示力量,力還是以佛法修養完成的力量來說。大力量人因大智慧力、無障礙故,一切善根悉皆回向法界。
大忍力──著眼目前,參悟目前,隨處應用現前,隨處解脫;在無滋味處、無前路之處,正好是著力處!大力量人於五欲八風緣境中行無生忍,該放下則放下,提起即提起,千錘百煉,就像狂風暴雨令人恐怖煩亂,但大地驀地劃過一道閃電,卻很容易激起一份莫名的力量,挺得住便有聖境現前。
大勇猛力──欲成大自在的覺悟者,唯有勇猛力行,不得怯弱!施教度眾,行住坐臥,直心正念,挺身向前!從種種執著、因難中突破,力量強大無比,獲前所未有的心靈的自由與活潑自在。大力量人,可謂赤身擔荷,單刀百人者,誠難之難,就如古人道:「如一人與萬人敵」。
大精進力──踏實的步子,不是依賴旁側的扶手;完全的旅程,不僅止於第一步,必須是繼續的正勤進行。如果懶惰懈怠,則自利不認真,何堪利他?如是精進構成「行的精神」,洋溢「行的德養」,開渠導源,功德方能圓滿。
(二)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
疑!抬腳幹什麼?煩惱頻催!抬腳的每一步都苦,一動步便疲累奔波,「騎牛找牛」,落入計較分別,患得患失。唯有把每個「生」處理好,自然「滅」也不成問題,智慧通透十方,何須抬腳?何況抬腳要去西方,西方不在動步間;若能人法頓空,萬緣俱休,各個現成,腳何須抬起?
但是,不抬腳也不對!善根功德、利樂他人還須動步抬腳,但接引之餘,度猶未度,因為是那浪子自己醒悟的,所以還是沒抬腳,不踏片土,根塵不勾結。再說,菩薩不動地,就算“抬與不抬”,也是時時在弘法利生中。
大德!公案述述在此,松源和尚在哪?超越了「抬與不抬」,直搗心源,會得便是你的,會不得便是松源和尚的!因此,踩著蓮步的你,行腳雲水的他,終究來去自如。
(三)大力量人,為何開口不在舌頭上
《華嚴經》:「一切眾生語言處,於中畢竟無所得,了知名相皆分別,明牽諸法悉無我。」
《金剛經》:「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六祖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話剛啟齒,擬心即差,動念即乖。禪離卻語言三昧,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大力量人全身是機用,功夫綿密的本地風光怎說得出口?
常見禪師用沉默來回答來僧,或答語不著邊際;但其不拘執言語的表述,隱含機鋒,藉以觸動來僧的悟心,那就是在無開口處下功夫,讓來者看到視野之外的嶄新天地。這就是禪語「開口不在舌上」的魅力,舉手投足,「有說未說」皆可度人。
許多時候說出來的反而不是原來的那個,語言表述何期蒼白!
就像戲言:「烏龜的心像什麼?」
答曰:「『歸』心似箭。」難不成烏龜的心真的似箭?
就像問候語不一定說:「哈囉!」微笑合十 也能代替舌頭。
慧海和尚說:「若見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隨用而說,不滯是非。若不見性人,說翠竹著翠竹,說黃華著黃華;說法身滯法身,說般若不識般若,所以皆成爭論!」
是以,莫向意根下、皮囊袋裡作測度,謹記!世尊四十九年說法都是應病予藥,應機施設,哪有一法可說?
(四)松源可謂傾腸倒腹,只是欠人承當
松源和尚傾腸倒腹,什麼都告訴你了,真是極盡肺腑,可有啟迪你心靈的開創?
就像牧童當前一指,難道就知杏花村在哪嗎?知道後肯否承當?說承擔就能承擔?還得看善根功德、心眼具否?
如果面對本分事,人前人後看似有模有樣,稍遇風吹便腳軟,感覺到有東西可挑,那就不叫承擔。還有,遇佈施供養,外表看似能捨,但恭敬的背後,盡求菩薩保佑、他人回報,那還是有“我”在作怪!故提起容易放下難!盡是內心功夫,須當頭棒喝打破一切能所,“念起無怨尤”、“心存和樂氣“,如何?慶賀你的放下與自由,大生大死,起諸妙用!
(五)何故(斬+耳)要識真金,火裡看
莫把皮肉當骨髓,「四不像」哪叫真金?所謂「路遙知馬力」。何妨閉目一瞧,必然發現「真」的面目。閉目猶如「不抬腳」,瞧無所瞧!一舉全舉,一收全收,動舌與抬腳都不妨當下一切,因為“真金不怕火”。
雲老禪師《心之路》:
「大德!真實不虛,如飢餓得飲食,絕不是畫餅作為;即使望梅而止渴,終究會是喉乾舌苦,未得甘露的滋潤!是故,真修實學,修學不虛哩!」
雲老禪師《休庵禪案》:
「倘使,閣下要識真金,必先把腳抬起,仰首挺胸,作捕天狀;然後驀地一聲大喝!到那時,盡大地絲毫無隱,體露真常,欲見什麼皆得;有如海底潛游,太空探月,必然發現『真』的面目!」
(六)頌曰:抬腳踏翻香水海,低頭俯視四禪天,一個渾身無處著,請續一句(擬)。
大力量人能縱能奪,能殺能活,哪個枝頭不帶春?
莫說不抬腳,一抬腳便踏翻香水海,超越三界,一躍迥出六道輪回,四禪天不就在腳下嗎?
至此動靜如如,冷暖祇自知,人天神鬼窺不得。
而“要識真金火裡看”,真金者,即非真金,是名真金,會用的話“石礫也是黃金”。大力量人除滅愚痴暗,於一切法皆平等。
末尾的“頌”除了三句外,要大家試擬一句續上,這真是值得開墾的一刻:
「青是青來白是白」、「認了阿爹莫忘娘」、「曙曉千薔通身眼」、「火宅熊熊雪中蓮」、「透明人看透明人」、「叩門直訪無事人」、...
還有嗎?止──又掉入陷阱了!仍是隨波逐流,如細雨斜陽。
“抬腳不起”、“開口不在舌上”?怎麼又“尋言逐句”、“迷頭認影”?那個“渾身無著處”啊!
無聲勝有聲,大力量人佛心遍地,早已安坐自己太平清淨家裡!
(心平如願《無門關》)
-
- 文章: 522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大力量人(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舉:松源和尚雲: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又雲:開口不在舌頭上。
無門曰:松源可謂傾腸倒腹,只是欠人承當;縱饒直下承當,正好來無門處吃痛棒!何故要識真金,火裡看!
頌曰:抬腳踏翻香水海,低頭俯視四禪天,一個渾身無處著,請讀一向(擬)。
野老曰:
莖草難拋遠,一捆扔過牆,只為承當的太快,才輸給那個文弱儒生!倘使,閣下要識真金,必先把腳抬起,仰首挺胸,作捕天狀;然後驀地一聲大喝!到那時,盡大地絲毫無隱,體露真常,欲見什麼皆得;有如海底潛游,太空探月,必然發現“真”的面目!
行者!肯承當麼?承當得了麼?饒你吃足無門痛棒,效行松源傾倒,野老這裡仍難放過!何以故?無門有棒,早為火葬!松源傾倒、四壁皆空;可以任由你闖入打出,胡作非為,甚至撥火尋星,翻腸搜腹,他二老也奈何不得!但我這裡,銅牆鐵壁,水地火天,任你有通天本領,也耍不出花招來!
信不?!何妨閉目一瞧!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舉:松源和尚雲: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又雲:開口不在舌頭上。
無門曰:松源可謂傾腸倒腹,只是欠人承當;縱饒直下承當,正好來無門處吃痛棒!何故要識真金,火裡看!
頌曰:抬腳踏翻香水海,低頭俯視四禪天,一個渾身無處著,請讀一向(擬)。
野老曰:
莖草難拋遠,一捆扔過牆,只為承當的太快,才輸給那個文弱儒生!倘使,閣下要識真金,必先把腳抬起,仰首挺胸,作捕天狀;然後驀地一聲大喝!到那時,盡大地絲毫無隱,體露真常,欲見什麼皆得;有如海底潛游,太空探月,必然發現“真”的面目!
行者!肯承當麼?承當得了麼?饒你吃足無門痛棒,效行松源傾倒,野老這裡仍難放過!何以故?無門有棒,早為火葬!松源傾倒、四壁皆空;可以任由你闖入打出,胡作非為,甚至撥火尋星,翻腸搜腹,他二老也奈何不得!但我這裡,銅牆鐵壁,水地火天,任你有通天本領,也耍不出花招來!
信不?!何妨閉目一瞧!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
- 文章: 522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大力量人(明超《無門關夾注》)
大力量人(有大力氣的人)
臨安(杭州)靈隱松源崇岳禪師,浙江天童寺 咸傑禪師之法嗣,俗姓吳,處州(治所在今浙江麗水縣)龍泉人。自幼卓犖不凡,有出世志。二十二歲棄家遊方,初參大慧宗杲,後於應庵禪師座下恍然有省。南宋孝宗隆興初年(1163),於臨安白蓮精舍落發得度。後入福建,禮謁鼓山木庵安永禪師未契,於是離開鼓山,一年以後至衢州,參見密庵咸傑禪師。初與咸傑禪師相見,一問一答,崇岳禪師皆能應對如流,可是咸傑禪師只是微笑而已,未置可否。崇岳禪師為了契入究竟之旨,於是倍加精勤用功,以至於廢寢忘食。
咸傑禪師後移居蔣山、華藏、徑山等道場,崇岳禪師 皆隨而從之。一日,咸傑禪師為眾入室說法,問一僧人:“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什麼?”當時,崇岳禪師正侍立在旁,一聽此語,當下豁然大悟,欣喜道:“今日方會 木庵和尚道開口不在舌頭上也。”從此以後,崇岳禪師機辯縱橫,人莫敢當。
松源和尚雲:“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力氣很大為什麼卻邁不開腳步)?”
又雲:“開口不在舌頭上(開口說法,並不是僅靠舌頭來說就可以的)。”
無門曰:“松源可謂傾腸倒腹(把腸胃中的東西全吐了出來,意即毫無隱瞞,直接明白地呈現出本心本性),只是欠人承當(沒有人承當)。縱饒直下承當,正好來無門處吃痛棒!何故聻?要識真金火裡看!”
頌曰:“抬腳踏翻香水海(略稱香海,即注滿香水之大海。佛教認為,一個單位世界有九山八海,中央是須彌山,其周圍為八山八海所圍繞。除第八海為鹹水外,其他皆為八功德水,有清香之德,故稱香水海),低頭俯視四禪天(指唯與不苦不樂受的意識相應的色界天生命狀態)。一個渾身無處著,請續一句……”
頌文大意:真正明心見性、獲得生命大自在的人,他一腳就把香水海踏翻,用超越的眼光 俯視有形有相的世界。既然整個的法性之身 沒有形跡可以把捉,那下面一句 該如何說呢?請你來接續這下一句吧……
(明超《無門關夾注》)
大力量人(有大力氣的人)
臨安(杭州)靈隱松源崇岳禪師,浙江天童寺 咸傑禪師之法嗣,俗姓吳,處州(治所在今浙江麗水縣)龍泉人。自幼卓犖不凡,有出世志。二十二歲棄家遊方,初參大慧宗杲,後於應庵禪師座下恍然有省。南宋孝宗隆興初年(1163),於臨安白蓮精舍落發得度。後入福建,禮謁鼓山木庵安永禪師未契,於是離開鼓山,一年以後至衢州,參見密庵咸傑禪師。初與咸傑禪師相見,一問一答,崇岳禪師皆能應對如流,可是咸傑禪師只是微笑而已,未置可否。崇岳禪師為了契入究竟之旨,於是倍加精勤用功,以至於廢寢忘食。
咸傑禪師後移居蔣山、華藏、徑山等道場,崇岳禪師 皆隨而從之。一日,咸傑禪師為眾入室說法,問一僧人:“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什麼?”當時,崇岳禪師正侍立在旁,一聽此語,當下豁然大悟,欣喜道:“今日方會 木庵和尚道開口不在舌頭上也。”從此以後,崇岳禪師機辯縱橫,人莫敢當。
松源和尚雲:“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力氣很大為什麼卻邁不開腳步)?”
又雲:“開口不在舌頭上(開口說法,並不是僅靠舌頭來說就可以的)。”
無門曰:“松源可謂傾腸倒腹(把腸胃中的東西全吐了出來,意即毫無隱瞞,直接明白地呈現出本心本性),只是欠人承當(沒有人承當)。縱饒直下承當,正好來無門處吃痛棒!何故聻?要識真金火裡看!”
頌曰:“抬腳踏翻香水海(略稱香海,即注滿香水之大海。佛教認為,一個單位世界有九山八海,中央是須彌山,其周圍為八山八海所圍繞。除第八海為鹹水外,其他皆為八功德水,有清香之德,故稱香水海),低頭俯視四禪天(指唯與不苦不樂受的意識相應的色界天生命狀態)。一個渾身無處著,請續一句……”
頌文大意:真正明心見性、獲得生命大自在的人,他一腳就把香水海踏翻,用超越的眼光 俯視有形有相的世界。既然整個的法性之身 沒有形跡可以把捉,那下面一句 該如何說呢?請你來接續這下一句吧……
(明超《無門關夾注》)
-
- 文章: 522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大力量人(謝力《我與無門關》)
〖公案〗
松源*1和尚雲:“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
又雲:“開口不在舌頭上。”
【語譯】
松源和尚說:“有大力量的人,為什麼不能把腳抬起?”
又說:“口為什麼不開在舌頭上呢?”
〖評唱〗
無門曰:“松源可謂傾腸倒腹,只是欠人承當,縱饒直下承當,正好來無門處吃痛棒。何故?聻要識真金,火裡看。”
【語譯】
無門說:“松源和尚的兩個問題,真可謂傾腸倒腹,只可惜沒有能承當的人。縱使當時有承當的人,他也只好來我無門這裡吃痛棒。為什麼呢?這死鬼認為,要認識真金,必須往火裡看。”
〖頌曰〗
抬腳踏翻香水海 低頭俯視四禪天
一個渾身無處著 請續一句
【語譯】
一抬腳,就把香水海*2給踢翻,
低頭俯視時,第四禪天*3就在腳下。
他渾身沒有一處能讓人捉著。
接下來的一句請你自己給續上。
【題解】
松源和尚,以黑豆禪見稱,動輒見諸文字。可是這公案裡的兩個問題,卻見不到他有什麼圈點之處,更不要說是片言隻字的註解。問的是什麼?他希望得到什麼答案,都讓你們自己去猜,完全違反了他自己一貫見諸文字的作風。
我們先來看看“大力量”是什麼東西?這大力量的“力”就是十波羅蜜中 排行第十的力波羅蜜。釋迦佛說:“忍辱就是大力”。修禪就是“能忍”,目的就在於證悟能了斷生死的“無生法忍”。
有“大力量者”就是已能行深 波羅蜜多的大修行者,換句話說,就是已證無生者。為什麼松源和尚會說這些大修行者,抬不起腳呢?抬不起腳,非但走不出去,連自己所坐的那片尼師毯也下不了。松源和尚罵人還罵得真過癮。
接下來,研究、研究松源和尚的第二個問題:“開口不在舌頭上。”口是口,舌頭是舌頭,一般上我們形容一個人很會講話,就說他舌頭會打轉。松源和尚就是在質疑那些舌頭會打轉的人,為什麼不在舌頭上開多一張口!這還是在罵人,罵些什麼呢?罵他們本末倒置。
實際上,兩個問題就只有一個問題,當你明白口是口,舌頭是舌頭時,就會明白佛法是佛法,修行是修行,佛陀縱然有多大的神力、威力,也無法幫你走出去。無論說話或吃東西,都要靠舌頭與口的合作,修行者企圖在舌頭上多開一張口,這是妄想,別說走出去,連抬一抬腳都辦不到。
現在來聽聽無門怎麼說,無門認為松源和尚的兩個問題,都可說是傾腸倒腹,只可惜當時沒有能承當的人,也就是說 沒有能回答他 或響應他的人。縱使當時有承當的人,他也只好來我無門這裡吃痛棒,也就是說松源所提出問題,不是能用語言 或文字來解答的,只要你一有這種想法,就要挨無門的痛棒。松源的黑豆禪,到這裡 可說是升華到了極點。為什麼呢?無門認為:這老死鬼認為“要認識真金,必須親自往火裡看。”
無門和尚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對歷代祖師都有話說,不是譏諷,就是挖苦,可是偏偏對這位松源和尚,就是一個五體投地。他作了一闕偈子 來歌頌松源:一抬腳,就把香水海給踢翻,低頭俯視時,第四禪天就在腳下。他渾身沒有一處 能讓人捉著。可是任憑他怎麼挖、怎麼掏,從他的五髒六腑裡 再也弄不出第四句,於是,他要你們替他補上第四句。
【參究】
第一層:
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
開口不在舌頭上。
第二層:
縱饒直下承當,正好來無門處吃痛棒。
要識真金,火裡看。
第三層:
請續一句。
【註解】
*1 松源,宋代僧,松源崇岳(1132~1202),密庵法嗣。以黑豆禪見稱,即動輒見諸文字。
*2 香水海,略稱香海。即注滿香水之大海。據佛教之傳說,世界有九山八海,中央是須彌山,其周圍為八山八海所圍繞。除第八海為鹼水外,其他皆為八功德水,有清香之德,故稱香水海。
*3 四禪天,此處指第四禪天,包含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等八天。
(謝力《我與無門關》)
〖公案〗
松源*1和尚雲:“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
又雲:“開口不在舌頭上。”
【語譯】
松源和尚說:“有大力量的人,為什麼不能把腳抬起?”
又說:“口為什麼不開在舌頭上呢?”
〖評唱〗
無門曰:“松源可謂傾腸倒腹,只是欠人承當,縱饒直下承當,正好來無門處吃痛棒。何故?聻要識真金,火裡看。”
【語譯】
無門說:“松源和尚的兩個問題,真可謂傾腸倒腹,只可惜沒有能承當的人。縱使當時有承當的人,他也只好來我無門這裡吃痛棒。為什麼呢?這死鬼認為,要認識真金,必須往火裡看。”
〖頌曰〗
抬腳踏翻香水海 低頭俯視四禪天
一個渾身無處著 請續一句
【語譯】
一抬腳,就把香水海*2給踢翻,
低頭俯視時,第四禪天*3就在腳下。
他渾身沒有一處能讓人捉著。
接下來的一句請你自己給續上。
【題解】
松源和尚,以黑豆禪見稱,動輒見諸文字。可是這公案裡的兩個問題,卻見不到他有什麼圈點之處,更不要說是片言隻字的註解。問的是什麼?他希望得到什麼答案,都讓你們自己去猜,完全違反了他自己一貫見諸文字的作風。
我們先來看看“大力量”是什麼東西?這大力量的“力”就是十波羅蜜中 排行第十的力波羅蜜。釋迦佛說:“忍辱就是大力”。修禪就是“能忍”,目的就在於證悟能了斷生死的“無生法忍”。
有“大力量者”就是已能行深 波羅蜜多的大修行者,換句話說,就是已證無生者。為什麼松源和尚會說這些大修行者,抬不起腳呢?抬不起腳,非但走不出去,連自己所坐的那片尼師毯也下不了。松源和尚罵人還罵得真過癮。
接下來,研究、研究松源和尚的第二個問題:“開口不在舌頭上。”口是口,舌頭是舌頭,一般上我們形容一個人很會講話,就說他舌頭會打轉。松源和尚就是在質疑那些舌頭會打轉的人,為什麼不在舌頭上開多一張口!這還是在罵人,罵些什麼呢?罵他們本末倒置。
實際上,兩個問題就只有一個問題,當你明白口是口,舌頭是舌頭時,就會明白佛法是佛法,修行是修行,佛陀縱然有多大的神力、威力,也無法幫你走出去。無論說話或吃東西,都要靠舌頭與口的合作,修行者企圖在舌頭上多開一張口,這是妄想,別說走出去,連抬一抬腳都辦不到。
現在來聽聽無門怎麼說,無門認為松源和尚的兩個問題,都可說是傾腸倒腹,只可惜當時沒有能承當的人,也就是說 沒有能回答他 或響應他的人。縱使當時有承當的人,他也只好來我無門這裡吃痛棒,也就是說松源所提出問題,不是能用語言 或文字來解答的,只要你一有這種想法,就要挨無門的痛棒。松源的黑豆禪,到這裡 可說是升華到了極點。為什麼呢?無門認為:這老死鬼認為“要認識真金,必須親自往火裡看。”
無門和尚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對歷代祖師都有話說,不是譏諷,就是挖苦,可是偏偏對這位松源和尚,就是一個五體投地。他作了一闕偈子 來歌頌松源:一抬腳,就把香水海給踢翻,低頭俯視時,第四禪天就在腳下。他渾身沒有一處 能讓人捉著。可是任憑他怎麼挖、怎麼掏,從他的五髒六腑裡 再也弄不出第四句,於是,他要你們替他補上第四句。
【參究】
第一層:
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
開口不在舌頭上。
第二層:
縱饒直下承當,正好來無門處吃痛棒。
要識真金,火裡看。
第三層:
請續一句。
【註解】
*1 松源,宋代僧,松源崇岳(1132~1202),密庵法嗣。以黑豆禪見稱,即動輒見諸文字。
*2 香水海,略稱香海。即注滿香水之大海。據佛教之傳說,世界有九山八海,中央是須彌山,其周圍為八山八海所圍繞。除第八海為鹼水外,其他皆為八功德水,有清香之德,故稱香水海。
*3 四禪天,此處指第四禪天,包含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等八天。
(謝力《我與無門關》)
-
- 文章: 522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大力量人(慧開《無門關》)
松源和尚雲:“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又雲:“開口不在舌頭上。”
無門曰:松源可謂傾腸倒腹,只是缺人承當。縱繞直下承當,正好來無門處吃痛棒。何故聻?要識真金火裡看。
頌曰:
抬腳踏翻香水海,低頭俯視四禪天。一個渾身無處著,請續一句!
(無門慧開《無門關》)
松源和尚:崇岳(1132—1202),宋代臨濟楊岐系禪師。俗姓吳,號松源,處州龍泉(今屬浙江省)人。密庵咸傑法嗣。歷住報恩寺、實際、薦福、雲岩諸寺,慶元三年奉住臨安府靈隱寺,道大行。嘉泰二年寂。其門人編有《松源和尚語錄》二卷。
缺人承當:沒有人領會也。
香水海:略稱香海,圍繞須彌山之內海也,盡為香水,故名。有二:一為蓮花藏世界之香水誨,詳見華嚴經卷八;一為娑婆世界之香水海,詳見俱舍論卷十。
四禪天:又稱“四靜慮天”、“四靜慮處”、“四生靜慮”、“生靜慮”。指修習四禪定 所得報果之色界天,或指居於此界的眾生,即色界天的初禪天、第二禪天、第三禪天、第四禪天。
松源和尚雲:“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又雲:“開口不在舌頭上。”
無門曰:松源可謂傾腸倒腹,只是缺人承當。縱繞直下承當,正好來無門處吃痛棒。何故聻?要識真金火裡看。
頌曰:
抬腳踏翻香水海,低頭俯視四禪天。一個渾身無處著,請續一句!
(無門慧開《無門關》)
松源和尚:崇岳(1132—1202),宋代臨濟楊岐系禪師。俗姓吳,號松源,處州龍泉(今屬浙江省)人。密庵咸傑法嗣。歷住報恩寺、實際、薦福、雲岩諸寺,慶元三年奉住臨安府靈隱寺,道大行。嘉泰二年寂。其門人編有《松源和尚語錄》二卷。
缺人承當:沒有人領會也。
香水海:略稱香海,圍繞須彌山之內海也,盡為香水,故名。有二:一為蓮花藏世界之香水誨,詳見華嚴經卷八;一為娑婆世界之香水海,詳見俱舍論卷十。
四禪天:又稱“四靜慮天”、“四靜慮處”、“四生靜慮”、“生靜慮”。指修習四禪定 所得報果之色界天,或指居於此界的眾生,即色界天的初禪天、第二禪天、第三禪天、第四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