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阿賴耶識一身有二相!

頭像
心開
文章: 4397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02, 2021 6:37 am

Re: 解:阿賴耶識一身有二相!

文章 心開 »

死了用得到嗎?
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依智不依識)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其佗都是後來的不受後有 但得本莫愁末
因陀囉也帝莎訶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928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解:阿賴耶識一身有二相!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心開 寫: 週三 4月 02, 2025 6:42 pm 死了用得到嗎?
成就戒經
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
是時,尊者烏陀夷共在眾中。
尊者烏陀夷白曰:
「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餘意生天中,出入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
尊者舍梨子再三告諸比丘: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
尊者烏陀夷亦復再三白曰:
「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餘意生天中,出入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

舍利子認為:死後還是要緣種子流注,而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

尊者烏陀夷認為:死後就一了百了,沒有意生身,也無所謂繼續修習佛法這回事了!!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頭像
心開
文章: 4397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02, 2021 6:37 am

Re: 解:阿賴耶識一身有二相!

文章 心開 »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三 4月 02, 2025 6:52 pm 成就戒經
我已經死了,你呢
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依智不依識)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其佗都是後來的不受後有 但得本莫愁末
因陀囉也帝莎訶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928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解:阿賴耶識一身有二相!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心開 寫: 週三 4月 02, 2025 6:59 pm 我已經死了,你呢
呵呵~~
身體發臭了,就是還能在此嘮嘮叨叨發表言論!?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頭像
心開
文章: 4397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02, 2021 6:37 am

Re: 解:阿賴耶識一身有二相!

文章 心開 »

呵呵,
有餘依涅槃跟無餘依涅槃的差別
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依智不依識)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其佗都是後來的不受後有 但得本莫愁末
因陀囉也帝莎訶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928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解:阿賴耶識一身有二相!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心開 寫: 週三 4月 02, 2025 7:07 pm 呵呵,
有餘依涅槃跟無餘依涅槃的差別
涅槃是甚麼!!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頭像
心開
文章: 4397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02, 2021 6:37 am

Re: 解:阿賴耶識一身有二相!

文章 心開 »

等你死了就知道
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依智不依識)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其佗都是後來的不受後有 但得本莫愁末
因陀囉也帝莎訶
Sherlock
文章: 127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解:阿賴耶識一身有二相!

文章 Sherlock »

有網友說:「阿賴耶識緣生之(名色),為(後天名色),攝屬個相(我相)。」若以個相(我相)的正報與依報當作何解釋?

Perplexity
關於阿賴耶識緣生名色與我相的關係,需從唯識學的「正報/依報」架構解析。此問題涉及佛教輪迴理論的核心機制,以下分三個層面闡述:

### 一、阿賴耶識與名色的緣起關係
1. **根本識的存續作用**
阿賴耶識作為「種子識」,其「相續執持」特性是名色形成的根本動力。如《成唯識論》所述:「此識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說名為藏」[1]。當此識攜帶業種入胎時,即啟動「識→名色」的十二因緣鏈,形成生命最初的五蘊結構[3]。

2. **名色的二重特性**
在胎藏階段,「名」(精神作用)與「色」(物質基礎)呈現「如野蠶初作繭膜」的共生狀態[3]。此時的名色具有:
- **先天業力性**:承襲過去世業種的潛在模式
- **後天發展性**:隨根器成熟逐漸顯現個體特質
此即《瑜伽師地論》所說「本識與轉識互為因緣」的雙向作用[9]。

---

### 二、我相的顯現機制
1. **正報的個體性建構**
正報指「五陰身」的獨特組合,正是阿賴耶識執持的「別業種子」現行所致。如《華嚴經疏鈔》云:「正報者,謂人天男女等能依之身」[10]。「我相」的產生,源於第七末那識對此五蘊組合的恆審思量,誤認其為獨立自存的「自我」實體[4][9]。

2. **依報的共業顯現**
依報作為「器世間」,是共業種子的投影場域。《瓔珞本業經》指出:「凡夫住五陰中為正報之土,山林大地共有為依報之土」[10]。個體在感知依報時,會因我執產生「此環境屬於我」的錯覺,形成《金剛經》所破斥的「我所相」[4][8]。


---

### 三、我相的超越路徑
1. **轉依的實踐**
修行者通過「四尋思觀」解構名色的虛妄:
- **觀名唯假立**:了知「我」只是施設名言
- **觀相唯識現**:徹見身心皆為識量變現
此過程對應《解深密經》「由識成身,由身發識」的辯證觀[9]。

2. **二無我的證悟**
當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即突破個體相的局限:
- **正報轉**:五蘊身心顯現法性身
- **依報轉**:器世間轉為淨土莊嚴
如聖嚴法師所述:「開悟者身心統一而不被身軀所限」[7],此即超越我相的究竟狀態。

---

**結論**:
阿賴耶識緣生的名色,確屬「後天個體相」的範疇,此過程由正報(五蘊身)與依報(生存環境)共同建構我相認知。修行要旨,在通過唯識觀行照見「名色本如」[7],從根本上轉化第八識的執藏機制,達到《金剛經》「無我相、無人相」的般若實相[4][8]。

Citations:
[1] https://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 ... 6%E8%AF%86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ight_Consciousnesses
[3]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684-a21_001
[4] https://www.chiefsun.org.tw/zh-tw/6_mag ... hp?Id=1410
[5] https://www.wisdomlib.org/concept/indiv ... cteristics
[6]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 ... %25B1.html
[7] https://www.dharmadrum.org/portal_d5_cn ... &up_page=1
[8] https://classic-blog.udn.com/mjfan/21549195
[9] https://www.chibs.edu.tw/ch_html/hkbj/06/hkbj0610.htm
[10] https://www.jingzong.org/web/buddhaeduc ... id/54.html
[11]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 ... nid=249877
[12] https://www.gaya.org.tw/magazine/v1/2005/82/82ee3.htm
[13]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 ... 381060.pdf
[14] https://www.ctworld.org.tw/turn/lecture/b067.htm
[15] https://www.edupro.org/forum.php?mod=vi ... &tid=11588
[16]
[17] https://bwsangha.org/qanda/misc/611-060140
[18] http://m.fodizi.tw/qt/qita/9959.html
[1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ikaya
[20]
[21] https://www.shishengru.com/wap-tc/379.html
[22]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8%B ... 6%E8%AD%98
[23]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alaya-vijnana
[24] https://pujitemple.org.tw/faq-items/%E5 ... %E3%80%81/
[25] https://www.obf.org.tw/article/rcb/RCB014_05.aspx
[26] https://tricycle.org/magazine/no-self-or-true-self/
[27]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B%9B%E7%9B%B8
[2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att%C4%81
[29] https://www.obf.org.tw/article/RCA/RCA017_01.aspx
[30] https://neptuner.666forum.com/t8989-topic
[31]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 ... havery.htm
[32] https://www.thezengateway.com/teachings ... the-buddha

---
來自 Perplexity 的回答: pplx.ai/share
佛告大慧。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聲聞緣覺得此法者。亦名為佛。以是因緣故我說一乘。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善知二無我。二障煩惱斷。永離二種死。是名佛知覺。
恆不住
文章: 2132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Re: 解:阿賴耶識一身有二相!

文章 恆不住 »

### 二、我相的顯現機制
1. **正報的個體性建構**
正報指「五陰身」的獨特組合,正是阿賴耶識執持的「別業種子」現行所致。如《華嚴經疏鈔》云:「正報者,謂人天男女等能依之身」[10]。「我相」的產生,源於第七末那識對此五蘊組合的恆審思量,誤認其為獨立自存的「自我」實體[4][9]。
應該人類餵給AI錯誤的資料
您可以再餵給AI
「我相」的產生是:
源於第七末那識妄執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為實我,
也就是[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
Sherlock
文章: 127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解:阿賴耶識一身有二相!

文章 Sherlock »

另外有位網友提出質疑:

「我相」的產生是:
源於第七末那識妄執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為實我,
也就是[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


對於這點,AI你有什麼要說?

Perplexity
關於第七末那識執取阿賴耶識見分形成「我相」的機制,需從唯識學的「帶質境」理論切入分析。此過程涉及三層認知結構:

### 一、帶質境的執取原理
1. **能所關係的錯位**
末那識作為「恆審思量」的意根,其運作模式是「以心緣心真帶質」——以自體見分攀緣阿賴耶識見分。這種能緣(第七識)與所緣(第八識見分)皆屬心法,形成「心→心」的獨特認知模式。《成唯識論》稱此為「真帶質境」,即相分由兩端心法交互作用產生。

2. **相分的虛妄合成**
在「中間相分兩頭生」的過程中,末那識將阿賴耶識的覺知功能(見分)誤認為是獨立實存的「自我」。這種相分具有雙重特性:
- **似心**:帶有第八識恆續不斷的覺知性
- **似境**:被第七識投射為實體化的「我」
如窺基《成唯識論述記》所說:「帶質之境,心色互通,情本交織」

---

### 二、我相的生成鏈條
1. **種子現行的轉化**
阿賴耶識中「我執種子」遇緣現行時,第七識即啟動「恆審思量」功能。這過程猶如鏡面反射:
- 阿賴耶識見分如鏡體光明
- 末那識如執鏡者誤認鏡光為實體
此即《解深密經》「由識成身,由身發識」的循環機制。

2. **四重妄執的疊加**
根據《瑜伽師地論》,我相的形成經歷四個階段:
執著層次對應識體所執對象
自性妄執第七識阿賴耶識見分
差別妄執第六識五蘊組合
俱生我執前五識根身觸受
分別我執意識名言概念
---

### 三、超越我相的修行關鍵
1. **三分說的破除**
唯識學指出「我相」實為見分、相分、自證分的錯位認知:
- 將自證分(第八識本體)誤為見分
- 將見分(覺知功能)誤為相分
- 如《攝大乘論》所說「似義顯現時,能取所取纏」

2. **轉識成智的實踐**
通過「五重唯識觀」逐步解構:
- **遣虛存實**:破除外境實執
- **捨濫留純**:離卻心外取境
- **攝末歸本**:還滅相分見分
- **隱劣顯勝**: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 **遣相證性**:徹見圓成實性

---

**結論**:
「以心緣心真帶質」揭示我相的本質是心識的自我指涉錯覺。末那識對阿賴耶識見分的恆審執取,猶如以手指月卻錯認指端為月。修行要旨,在通過「唯識無境」的觀照,照破相分兩頭生的虛妄結構,體證《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究竟實相。當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時,自然顯現「無我無相,而能善分別諸法相」的中道智慧。

Citations: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8%91%E7%9B%B8
[2] https://www.chiefsun.org.tw/zh-tw/6_mag ... hp?Id=1410
[3] https://www.obf.org.tw/article/rcb/RCB014_05.aspx
[4] https://www.chibs.edu.tw/ch_html/chbj/16/chbj1601.htm
[5]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 ... 148535.pdf
[6] https://www.buddhistdoor.org/mingkok/%E ... %E7%9B%B8/
[7]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52&page=10
[8] https://mokshah.org/article/detail/169

---
來自 Perplexity 的回答: pplx.ai/share
佛告大慧。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聲聞緣覺得此法者。亦名為佛。以是因緣故我說一乘。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善知二無我。二障煩惱斷。永離二種死。是名佛知覺。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