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多羅禪經》從識相續起名色。於彼一身而有二相。
這裡識相續的「識」用阿頼耶識解釋似乎也說得通?!
Perplexity
# 《達摩多羅禪經》中「識相續起名色」之探究
《達摩多羅禪經》中「從識相續起名色。於彼一身而有二相」這段經文,揭示了佛教禪修理論中對身心形成過程的深刻洞見。此句經文闡述了十二因緣中識與名色的連續關係,以及在人身形成初期所呈現的二元特性。根據經文解釋,此二相猶如虛軟腐爛之物內有蟲使其外部動搖,亦如野蠶初作繭膜般,正是在諸根未成之時的名色狀態。以下將從歷史背景、經文解析及修行意義等方面,深入探討這一禪修核心概念。
## 《達摩多羅禪經》的歷史淵源
《達摩多羅禪經》由東晉時期天竺三藏法師佛陀跋陀羅所譯。此經不僅記載了佛陀的禪法教導,更是歷代禪宗祖師傳承的重要文獻。從經文序言可知,此經傳承有其特定脈絡:「佛滅度後,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優波崛、尊者婆須蜜、尊者僧伽羅叉、尊者達摩多羅,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羅,諸持法者,以此慧燈,次第傳授」[1]。這一傳承序列顯示了禪法從佛陀開始,經由一代又一代的祖師傳遞下來,保持了教法的純淨與連續性。
達摩多羅禪經強調「禪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禪無以深其照」的修行宗旨,指出禪修與智慧必須相輔相成,照與寂不可分離[1]。此經被視為「二甘露門」的具體指導,包含方便道與勝道兩種修行次第,旨在幫助修行者「出三退法,遠離住縛,增益升進,成就決定,盡生死苦,究竟解脫」[1]。這種次第性的修行方法,為後世禪修實踐提供了重要參考。
## 「識相續起名色」的哲學意涵
「從識相續起名色」是對十二因緣中一個關鍵環節的描述。在佛教哲學中,識(意識)與名色(身心形成)是生命輪迴中密不可分的兩個環節。經文指出:「從識相續起名色。於彼一身而有二相。譬如虛軟沮爛之物。內有諸蟲令外動搖。亦如野蠶初作繭膜。名色二相亦復如是。乃至諸根未成,說為名色二相」[2]。
這段經文深刻揭示了生命初期形成的過程:識(意識)持續運作產生名色(身心)。在此階段,身心尚未完全成形,處於一種具二元性質的狀態。經文以兩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這種狀態:一是如同腐爛軟弱的物質中有蟲子活動導致外部顯現動搖;二是如同野蠶初次形成繭膜的過程[2]。這兩個比喻都形象地描繪了名色形成階段的特性:外在形體與內在意識相互影響又各自獨立的現象。
### 「一身而有二相」的深層解析
「於彼一身而有二相」指的是在單一身體中同時具有名(精神/心理現象)與色(物質/肉體現象)兩種不同但相互依存的特性。這種二元結構在生命初期尤為明顯,表現為身心尚未完全協調統一的狀態。
經文中的兩個比喻極具啟發性:第一個比喻「譬如虛軟沮爛之物,內有諸蟲令外動搖」[2],說明了名色階段中內在意識活動(諸蟲)如何影響和驅動外在形體的變化(令外動搖)。第二個比喻「亦如野蠶初作繭膜」[2],則形象地描述了生命初期如何從內而外地形成保護性結構,暗示名色階段是生命形成自我邊界的過程。
這兩個比喻共同指向一個重要觀點:在名色階段,內在與外在、精神與物質尚未清晰分化,但已開始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生命的基本形態。經文特別強調「乃至諸根未成,說為名色二相」[2],表明這是在感官器官尚未完全成熟的初期階段。
## 識名色關係在禪修實踐中的應用
理解「從識相續起名色」的原理對禪修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達摩多羅禪經中,修行者通過觀察身心現象的生滅,可以直接體驗到識與名色的相續關係,從而深入了解生命輪迴的真實本質。
經文強調「色不離如,如不離色;色則是如,如則是色」[1],這一觀點與「從識相續起名色」的理念相呼應,都指向了物質與精神、現象與本體的不二關係。通過禪修,修行者可以逐漸超越對身心的執著,體認到「起不以生,滅不以盡,雖往覆無際,而未始出於如」[2]的境界。
在實修層面,經文提供了具體方法:「先當起等意,習行慈心觀,須臾止瞋恚,令暫息不行。煩惱暫止息,次當淨尸羅,尸羅既清淨,三昧於中起」[1]。這種次第修行方法,旨在幫助修行者從粗糙的心理狀態逐漸提升到更細微的觀察,最終能夠如實覺知身心現象的本質。
### 超越二元對立的修行目標
理解名色二相的目的不是強化二元分別,而是通過觀察最終超越二元對立。經文中「其極非盡,亦非所盡,乃曰無盡,入於如來無盡法門」[2]的描述,指出了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一切對立,達到「靜無遺照,動不離寂」[1][2]的圓融狀態。
達摩多羅禪經中「名色二相」的教導,與「洞玄根於法身,歸宗一於無相」[2]的終極修行目標密切相關。通過觀察名色如何從識相續而生,修行者能夠看破色身的虛幻性,認識到「無所從生,靡所不生,於諸所生,而無所生」[1]的深層真理。
## 結論
《達摩多羅禪經》中「從識相續起名色。於彼一身而有二相」的教導,深刻揭示了佛教對生命形成過程的獨特見解,以及身心關係的微妙本質。通過譬如「虛軟沮爛之物,內有諸蟲令外動搖」和「野蠶初作繭膜」的生動比喻,經文形象地描述了名色二相的特性,為修行者提供了觀察身心真實本質的重要視角。
在修行實踐中,理解識與名色的關係能幫助我們超越二元對立,體認諸法實相。正如經文所言,修行的最終目標是達到「靜無遺照,動不離寂」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體現「色不離如,如不離色」的圓融智慧。這種智慧不僅是哲學概念,更是引導我們從煩惱解脫、從輪迴中超越的實修指導。
《達摩多羅禪經》的這一教導,雖源自古代,卻為現代人探索身心關係、理解生命本質提供了寶貴的智慧資源。在當今心理壓力普遍、身心失衡常見的時代,這種將身心視為相互依存又各具特性的觀點,對於現代禪修實踐和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Citations:
[1]
http://m.fodizi.tw/fojing/09/2462.html
[2]
https://blog.udn.com/milene/156751660
[3]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 ... 381060.pdf
[4]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9%8 ... 3%E5%BA%8F
[5]
https://deerpark.app/reader/T0618/2
[6]
http://www.sutrapearls.org/toc-C/L-sutr ... 34_001.pdf
[7]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T15n0618_p0319c06
[8]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 ... 160405.htm
[9]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9/00.htm
[10]
https://www.shidianguji.com/zh/book/FZZ ... 38tr26njg2
[11]
https://tripitaka.cbeta.org/T54n2131_001
[12]
https://mahabodhi.org/yoga/cb/76.htm
[13]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618
[14]
http://ccubk14.brinkster.net/greatbook/ ... 314B14.htm
[15]
https://www.chibs.edu.tw/ch_html/hkbj/05/hkbj0509.htm
[16]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 ... 5n0618.pdf
[17]
https://m.kepub.net/book/52209/20009
[18]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 ... 15-09.html
[19]
https://deerpark.app/reader/T0618
[20]
viewtopic.php?p=166752&sid=f06b5a8ca74e ... 8684f0f012
[21]
http://m.fodizi.tw/fojing/09/2462_1.html
[22]
https://old.ddc.shengyen.org/mobile/text/04-03/53.php
[23]
https://www.chibs.edu.tw/ch_html/chbj/13/chbj1320.htm
[24]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 ... 32-02.html
[25]
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
[26]
https://www.ctworld.org.tw/turn/sutra/005.htm
[27]
https://www.buddhason.org/tripitaka/T15 ... 18_001.php
[28]
https://21dzk.l.u-tokyo.ac.jp/SAT2018/k ... 5%E7%B5%8C
---
來自 Perplexity 的回答: pplx.ai/share
佛告大慧。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聲聞緣覺得此法者。亦名為佛。以是因緣故我說一乘。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善知二無我。二障煩惱斷。永離二種死。是名佛知覺。